2017哈三中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三年级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要求装饰的动机,人类学家认为是最原始的。

人类学家以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大多数原始民族中,有不穿衣服的民族,而没有不装饰的民族。

我们人类在年幼的时候,喜欢在颈项上围着草珠,或野花环之类的东西,在帽子上插一片羽毛,在身上涂些泥土或色彩。

人猿在行走的时候,带着一根绳子,一块破布,一片草皮,或一条枝杈。

他们使用此种“挂布披荆”的办法,以增加自身的快乐。

无疑的,他们这种举动,与人类具有同一目的——是对于装饰发生兴趣的表示。

人类喜爱装饰的倾向,不但在增加自身的快感,还在扮演一个角色,如同做一种游戏般,激动一些群众,博得同情。

这种美化自己,以引起别人的赞慕的行为,为装饰的主要目的。

但是除了满足自己快乐之外,还含有供人欣赏,以激起人与人间之感情交流的作用。

这种原始民族和年幼儿童,无意为了名誉金钱,而获得的愉快之情,是最初的艺术表现。

这个装饰的动机,渐渐普遍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产生艺术运动。

这种艺术运动,有静的和动的两类,腓赫纳说:“前一类的艺术,是经过静态去求快感的,另一类的艺术是经过动态或转变的形式去求快感的。

所以在前者,是借着静物的变形或结合,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而后者,是用身体的运动和时间的变迁,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

”我们现在就是从静的艺术——造型艺术中的装饰艺术,来做一番研讨。

人既直立了,两手就可以用来抓东西撕东西,同时也就感觉到了东西的质的坚柔,形的大小的区别,并且可以用手将东西堆、砌、聚、散。

久而久之,就有人在坚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间,加以变形或结合。

另外一方面,人的两手养成了拥抱、推拒、攀援、攻击的能力,这些举动一有节奏,就能唤起运动的快感。

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前一种,用手在东西的坚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间,加以变形或结合的艺术。

我们晓得,虎和鹰,也能用爪抓东西撕东西,猿和熊,也能用足拥抱、推拒、攀援、攻击,但是它们的动作,仅止于此。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学年第一模块语文试卷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学年第一模块语文试卷

哈三中2016—2017 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学年第一模块语文考试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表达题)和第Ⅱ卷(阅读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表达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拊.(fǔ)心忤.(wǔ)视瞋.(chēng)目偏袒扼.(â)腕B.箕.(jī)踞惊愕.(â)尸骸.(hái)长歌当.(dàng)哭C.美姬.(jī)陛.(bì)下玉玦.(kuài)人为刀俎.(zǔ)D.彘.(zhì)肩目眦.(zī)卮.(zhī)酒变徵.(wēi)之声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 分)A.濡湿淬炼戮力寥落B.菲簿微漠桀骜谍血C.黯然殒身浸渍惩创D. 宴飨租赁沉勇体恤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①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前阵子,高考加分闹得纷.纷.扬.扬.,最近,哈尔滨中考加分又被曝出有黑幕。

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飞.黄.腾.达.,“候鸟式”的养老需求也越来越大,在三亚养老的不仅有黑龙江人,还有吉林人,辽宁人,河北人,甚至还包括韩国人和日本人。

③3月29日上午,“2016江苏国际装备业博览会”在南京拉开帷幕,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12个省市的近140家企业参展,行业内首.屈.一.指.的名优特产一一亮相。

④阅读使人充实。

掌一盏孤灯,品一口香茗,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中,与神遇已久的古人邂逅,真有说不出的畅快。

⑤给人看病时,他会不.厌.其.烦.地给病人讲解病情和治疗措施,从医多年,很多病人都十分感谢他,因此,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医务人员。

⑥低龄留学到底有没有价值,确实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风,只把留学当成出路,也不能投.鼠.忌.器.,甘心做井底之蛙。

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三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三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科举也有“特招”廖保平中国每年无论中考还是高考,教育局或是高校都会公布年度艺体特长生招生计划和方案,要招多少,怎么招,考什么内容,怎么考等等,每年都会累坏一批特长生和他们的家长。

人的天分禀赋是有差异的,特长生有某方面突出于常人的兴趣与偏好,经过学习有可能成为某方面的杰出人才,所以学校教育中专门为特长生留有一席之地是有道理的。

不光现代教育如此,中国古代教育也对特长生另加对待。

隋唐时期,中国考试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革,将此前的“察举制”改为“科举制”,分科考试,分科举人,这本身就有点针对不同人才进行不同的考试录取的味道。

在唐代,常科考试之外设有“制科考试”。

所谓“制科”,是有别于定期考试的不定期科举考试,又叫特科、制举,目的是防止常科考试埋没特长生,选拔“非长之才”,以弥补常科的缺陷和遗憾。

据《云梦漫钞》记载,高宗李治在位时唐朝始设制科,显庆三年(658年)始有“志烈秋霜科”,诗人韩思彦考中该科。

之后,武则天又对制科考试作了调整,要求进行殿试,加试策文三篇。

当然也有因国家有特殊人才需求而进行的“制科”。

比如国家打仗急需军事人才,就设“足安边科”,选拔有特别军事才能的人;国家需要有音乐特长的人,就设“才膺管乐科”,选择能吹拉弹唱的文艺尖子。

在史籍中,可发现“制科”的名目极多,诸如直言极谏科、文辞雅丽科、博学宏词科等等。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哈三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学年第一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及常识(33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B. “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C. 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D. 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扣人心弦:又作“动人心弦”,用来形容事物能深深地牵动人心,或指因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多指激动人心。

此处对象不当。

B项,高山仰止:比喻高尚的道德。

此处望文生义。

C项,亦庄亦谐:形容既严肃又风趣,指讲话或文章既庄重正派,又幽默活泼。

使用正确。

D项,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对象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

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本题采用的是独立辨析形式,指向明确,所选成语大多取自课内,难度不大。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潜入毒犯内部抓毒枭,其危险性不亚于火中取栗....,但李队长主动请缨,不顾个人安危,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②王蒙的新著《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在阅读时,我经常被里面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③李华非常激动,高声争辩说:“你们说的这些都是杯弓蛇影....,完全没有的事,根本不符合亊实,简直就是污蔑。

哈三中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哈三中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哈三中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箴言(zhēn yán)B. 筵席(yán xí)C. 缄默(jiān mò)D. 踌躇(chóu ch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

C. 他那瘦弱的身躯,却有着坚强的意志。

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A. 他跑得飞快,像一阵风一样。

B. 他学习非常认真,一丝不苟。

C.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令人印象深刻。

D. 他工作非常努力,废寝忘食。

4. 下列古文中,属于“记”的文体的是:A. 《岳阳楼记》B. 《出师表》C. 《滕王阁序》D. 《桃花源记》5. 下列诗句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是: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________》。

7. “________,江枫渔火对愁眠。

”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8. “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9. “________,对海而唱。

”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10. “________,天涯若比邻。

”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阅读理解(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5题。

(文章内容略)11. 文章中提到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

(5分)12. 文章中“她”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文中内容进行说明。

(5分)13.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主题或信息?(5分)14. 文章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对理解文章有什么帮助?(10分)15. 如果你是文章中的“他”,面对“她”的态度,你会怎么做?请简要说明理由。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哈三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学年第一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及常识(3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B.“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C.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D.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潜入毒犯内部抓毒枭,其危险性不亚于火中取栗....,但李队长主动请缨,不顾个人安危,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②王蒙的新著《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在阅读时,我经常被里面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③李华非常激动,高声争辩说:“你们说的这些都是杯弓蛇影....,完全没有的事,根本不符合亊实,简直就是污蔑。

”④有些同志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的错误总是不以为意....,认为这只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无关大局,⑤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亊业单位中尸位素餐....的现象将大大减少,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作风将有很大的转变。

⑥王宝强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成功地扮演了胸无城府....、朴实憨厚的傻根这一角色,之后又塑造了许多荧屏经典形象。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④⑤D.④⑤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我们一定能在奥运之际展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美朋,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

B.实施名牌战略,精心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是加入WTO之后,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我国各大企业相继制定的发展策略。

C.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录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己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AlAqlH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AlAqlH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2017届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谈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文学是人类感恩自然的最佳途径人类在征服世界的征途中,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尤其现代社会,红尘滚滚,人心浮躁,我们若想与喧嚣都市抗衡,也许最佳选择就是投入到自然中去,享受星辰、山河、森林、海洋,让生命从中获得身心滋养,获得真正的愉悦与幸福;而我们从自然中领受到的身心感悟,一旦化为文字,就成为了自然文学。

中国人讲求顺应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将美好的品质赋予自然,比如山水、树木、花草、虫鸟;古人写文章,大多写山水、游记,即使当今的散文写作领域,游记文章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事实上,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欧美几十年前也兴起了写山水、荒原、旷野即写大自然的热潮,名之为“自然主义写作”,也就是自然文学。

所谓自然文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思索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形式上说,当代的自然文学,主要包括环境文学和生态文学。

河山信美,但要以文学手法来表现好她,无论散文、诗歌、小说,都需要真诚深切的心灵,要具有大情怀。

“非有大情怀,即无大艺术”,人应该有所敬畏,首先要敬畏大自然。

以前,山青水绿海晏河清,正是大自然对敬畏天地的人类的回报,现在人们乱砍滥伐破坏生态,自然灾害到处频发,也正是大自然对胡作非为的人类的惩罚。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太渺小。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纵身、纵情山水,因为其精神家园是山水。

【黑龙江省】2017届高考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黑龙江省】2017届高考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黑龙江省2017届高考一模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

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

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阳春》、《白雪》等。

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

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

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

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

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辟,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

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月亮圆缺的时间规律,感受到月亮盈亏的变化对自然物候与人生命节律的影响。

因此以月亮的变化作为记时的历法依据,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太阴历的历法体系。

有关太阴历的影响无须多说,只要大家看看传统社会初一、十五的朔望祭祀活动,就十分清楚.应该说望日的确定,早于朔日,朔日需要推算,望日却一目了然,因此望日作为时间的起点,是挺自然的事.在太阴历中新年大概在望日.道教的“三元”节以三个望日为节期,虽然它表述的是道教的时间体系,但并不是任意的杜撰,它是对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时间体系的改造与借鉴。

由于人们观察能力的进步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太阳历在中国上古时期逐渐占据优势地位。

太阴历因为与农事关系的疏离,逐渐退居次要位置,但朔望月一直成为后世历法的基础。

中国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一直使用阴阳历,阴阳历将回归年与朔望月两个不同的时间周期加以协调,使人们的时间生活既符合月度变化,又合乎四季流转的节律。

在阴阳历中朔日成为岁月时间的起点,望日地位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月亮圆缺的时间规律,感受到月亮盈亏的变化对自然物候与人生命节律的影响。

因此以月亮的变化作为记时的历法依据,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太阴历的历法体系。

有关太阴历的影响无须多说,只要大家看看传统社会初一、十五的朔望祭祀活动,就十分清楚。

应该说望日的确定,早于朔日,朔日需要推算,望日却一目了然,因此望日作为时间的起点,是挺自然的事。

在太阴历中新年大概在望日。

道教的“三元”节以三个望日为节期,虽然它表述的是道教的时间体系,但并不是任意的杜撰,它是对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时间体系的改造与借鉴。

由于人们观察能力的进步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太阳历在中国上古时期逐渐占据优势地位。

太阴历因为与农事关系的疏离,逐渐退居次要位置,但朔望月一直成为后世历法的基础。

中国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一直使用阴阳历,阴阳历将回归年与朔望月两个不同的时间周期加以协调,使人们的时间生活既符合月度变化,又合乎四季流转的节律。

在阴阳历中朔日成为岁月时间的起点,望日地位下降。

但望日曾为岁首的民俗影响依然存在。

正月望日地位的凸现是在汉代中期以后,汉武帝太初历的颁行为元宵、元夕节地位的奠定提供了契机。

太初历是阴阳合历的历法,它采用夏历建寅的方式,将正月定为一年之首月,正月一日为元正,正月十五日晚上升起的自然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这就是元夕的意义。

元夕处在新岁之首,其地位因此超过一般的望日。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虽然太初历颁行之后,元宵有了发展的契机,但作为一个民俗大节,它的出现还要有适宜的社会历史条件。

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我们还应该看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为了表彰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当然元宵节俗的根本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的节俗意义与岁首密切相关,这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与元日连接,是年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它传承了古代太阴历的岁首部分习俗。

因此在元宵节中年节民俗味道浓郁。

如果说春节是一台由家庭向乡里街坊逐次展开的社会大戏的话,那么元宵就是这台大戏的压轴节目,它是社区民众情感、意愿、信仰的集中表现。

由于是特定时日的特定社会表演,因此元宵之夜在民众社会生活中具有狂欢的性质。

“闹元宵”之“闹”就生动地映射出元宵节俗活跃的文化精神,元夕的良宵美景,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传统社会的朔望祭祀活动,可以看出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月亮盈亏的时间规律以及对自然物候与人生命节律的影响。

B.月圆之夜是一目了然的,所以早期的历法自然而然地把望日作为时间的起点,而不是像现在以朔日为一个月的初始。

C.道教“三元”节以望日为节期是改造与借鉴了历史上的时间体系,由此可推断早期历法中太阴历新年可能就是望日。

D.随着人们观察能力的进步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农事关系更为紧密的太阳历逐渐取代了太阴历成为后世历法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虽然在阴阳历中,望日不再是岁月时间的起点,地位也有所下降,但直至今日与之相关的民俗影响却依然存在。

B.太初历将正月定为一年之首月,那么正月十五日便是一年的第一个望日,这使得元夕的地位超过了其它的望日。

C.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的祭祀活动,证明了正月十五在当时已受重视。

但那时它还没有成为一种民俗节日。

D.正月十五的习俗受到佛教文化影响,汉明帝时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就和后世民间燃灯的习俗有很大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A.元宵节俗的发展,除天文历法、宗教文化的影响外,民众充分利用新的时间点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B.我们说元宵节是年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因为它传承了古代太阴历的岁首部分习俗,而不是因为时间上与春节相连。

C.元宵节因传承了古时候的岁首习俗而具有浓郁的年节民俗味道,成为由家庭向乡里街坊逐次展开的春节大戏的压轴节目。

D.在民众生活中,元宵节俗具有狂欢的性质,充满了活跃的文化精神,“闹元宵”是中国传统节俗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当民国范儿遇上物理达人明心80年前,一个有着浓郁民国范儿的23岁才女,踏进了美国伯克利大学的校门,从此开启了一段非凡的人生之旅。

她就是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物理学家吴健雄。

吴健雄出身在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仲裔是位有远见卓识的开明士绅。

吴健雄“健”字辈,排行第二,父亲以“英雄豪杰”依次命名,故得名健雄。

虽为女儿身,父亲希望她不让须眉,胸怀男儿志,积健为雄。

吴仲裔一向重视教育,自然不会错过孩子的启蒙教育。

但在吴仲裔看来,中国之所以落后,受洋人欺侮,主要原因是科学不发达,因此他时常跑到上海的书店,为孩子们购买一些有关科学知识的图书及报纸杂志。

当别的女孩还在为不用裹小脚而庆幸的时候,小健雄已经知道了大气的压力、水的浮力,以及打雷和闪电是怎么回事等自然科学知识,并按照书里看到的、收音机里听到的,开始跟哥哥一起做一些简单有趣的科学实验了。

等到了上学年纪,在父亲创办的明德女子学校里,十来岁的吴健雄知道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大胸怀,明白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才是最好的学习态度。

受父亲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吴健雄后来考上了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其间,她多次到东吴大学听胡适演讲,常使少年吴健雄“思绪潮湃,激动不已”。

吴健雄曾说,在一生中影响她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她父亲,另一个则是胡适先生,她的研究成果“不过是根据胡先生平日提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科学方法”。

后来,吴健雄从中央大学数学系转到物理系。

老师同学大为不解,都认为她在数学领域肯定能有所建树,却不知她对物理学早已“情有独钟”。

吴健雄知道,全球物理研究的顶尖机构在美国,她决定赴美深造。

1936年,吴健雄来到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求学。

然而想进伯克利物理系并不容易,吴健雄需要接受物理系主任柏基的测试。

柏基的能力与贡献虽被人称道,但他对外域人和女性存有偏见,吴健雄两者均占。

面试时吴健雄一脸的坦然,身着旗袍,举止端庄,有条不紊地介绍了自己在国内的学习和研究情况。

柏基破例接受了吴健雄的入学申请。

虽然当时西方科学界始终充斥着“物理科学实验是男性领域”的性别偏见,但这种偏见在吴健雄严谨的实验精神和无差错的实验结果面前,一次次被打破。

健雄的博士论文导师——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伦斯,得知吴健雄毕业后苦于美国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拒绝女性作物理教师之时,毫不犹豫地作了她的推荐人,普林斯顿大学破天荒地接纳了第一位物理女教师。

吴健雄的另一位导师——1959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塞格瑞对她更是关照有加。

正是塞格瑞引导吴健雄发现了对铀原子核分裂连锁反应有关键影响的惰性气体“氙”,奠定了她在物理界的地位。

他评论吴健雄:“她的意志力和对工作的投入,使人联想到居里夫人,但她更加入世、优雅和智慧。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研究,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

理论一提出,便在物理学界引起了很大震动,很多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不以为意,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花时间验证。

而吴健雄以其非凡的洞察力,认识到此项实验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同年,她便用无懈可击的实验证实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这一实验结果,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也把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推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领奖台上唯独缺了这位女物理学家的身影。

由于性别偏见而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吴健雄,并没有停下做研究的脚步,她依然穿着自己裁剪的旗袍,在实验室埋头做实验,在她眼里“名利可以无视,实验却不可以停止”。

此后,吴健雄先后用实验证明了核β衰变在矢量流守恒定律,以及在β衰变研究的其他贡献,关于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方面的实验等重要成果。

对名利,吴健雄看得很淡,她总认为自己是个平凡的中国女性。

她钟爱旗袍,每逢出席各种重要场合,她总是为自己准备得体的旗袍,表示对祖国的尊重;她家的客厅里,悬挂着中国字画,书架上收藏着许多中国古书及一些瓷器;演讲中,她都会忍不住提到祖国……离家37年后,吴健雄终于在1973年踏上了回国之路,彼时双亲都已不在。

1984年,吴健雄参加母校明德楼落成典礼,独资捐建了明德学校紫薇楼。

4年后,又捐出百万美元巨款设立“吴仲裔奖学金”表达自己的寸草之心。

1992年,四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在台北发起成立“吴健雄学术基金会”,要给八十华诞的吴健雄一个惊喜。

她一再婉拒,竟躲了起来。

吴健雄说:“我不喜欢出风头,做研究是我的本分,我只是运气好,成果还不错而已,不要以我的名字成立基金会。

”1997年,吴健雄去世,享年85岁。

除了魂归故里,她仅有的遗愿就是向母校捐款200多万元建一座科技大楼。

(选自《环球人物》2017年第4期,有删改)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吴健雄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氛围,父亲吴仲裔是知识分子,而且目光长远又思想开明,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

B.在父亲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吴健雄考上了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这使少年吴健雄“思绪澎湃,激动不已”。

C.相对于很多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吴健雄更具洞察力。

她以无懈可击的实验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正确性。

D.吴健雄心怀祖国,从她的穿着打扮、家居布置、公开发言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吴健雄的性格天生像个男孩子,对于许多女孩儿们喜欢的事情,她没有浓厚的兴趣,反而愿意和男孩子们在一起活动。

B.胡适被吴健雄称为一生中影响她最大的人物之一,她后来从中央大学数学系转到物理系和胡适有直接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