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练习:动物与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2021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地域分异规律专题复习含答案

2021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地域分异规律专题复习含答案

地域分异规律一、我爱做选择1.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地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非地带性D.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2.下图是东非高原某地景观图,高大粗壮的猴面包树能储存水分,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生命活动。

完成下题。

猴面包树反映当地具有的环境特征是A.全年干旱少雨B.夏季炎热干燥C.干季湿季分明D.终年高温多雨3.互花米草是一种原产于北美的海滩植物,种子可随海浪传播,其根茎密集粗壮发达,固碳固氮,耐盐耐淹、抗风浪,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崇明东滩等地互花米草开始引进种植,并在沿海迅速繁殖扩张成为入侵物种。

其产生的主要影响有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滩涂大量减少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④提高滩涂养殖能力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4.在理想大陆和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中,影响赤道沿线自然带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距海远近B.沿岸洋流C.海陆分布D.海拔高度5.由于全球变暖,格陵兰岛西南部的一条河流河口三角洲的面积在逐年增长,且速度越来越快。

这种现象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B.地方性C.整体性D.普遍性6.2019年9月,持续数日的亚马孙森林大火引发各国的关注,“地球之肺”的损毁必将加速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量珍稀物种消失,甚至带来更多的灾害。

这一现象表明自然环境具有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7.下图为某山脉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山麓自然带沿图中M方向更替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纬度地带性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8.下图为我国某山地自然带分布图,影响东西两坡自然带谱数目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海拔C.坡度D.相对高度9.2020年2月13日澳大利亚燃烧了4个多月的森林大火被扑灭了,大火对当地环境的影响错误的是()A.森林覆盖率降低B.生物多样性骤减C.土壤肥力快速下降D.污染大气10.“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年降水量不多,因为蒸发弱地面比较潮湿,沼泽广布,这里的大片森林是世界上重要的用材林。

高考地理试题-环境保护专题

高考地理试题-环境保护专题

高考地理试题-环境保护专题(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真题)为评估青藏铁路建设和营运对环境的影响,某科研团队对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某11千米长的风沙活动路段两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工程治沙地视为固定沙地。

2001~2008年为铁路建设期,2008~2015年为铁路营运期。

表面积单位:km2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

(要求:可就建设期或营运期,也可以综合得出结论;论证充分、数据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结论:青藏铁路的建设期及营运期,通过工程措施有效地实现了风沙治理。

论证:建设期,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半固定沙地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减少,说明通过工程措施使得沙丘趋于固定,风沙危害减轻。

营运期,铁路两侧固定沙地继续增长,半流动沙地显著减少,说明营运并未破坏风沙输移环境,工程措施持久有效地发挥了固沙效益。

【分析】本题以青藏铁路为载体,考查铁路建设和营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由表格数据可知,2001-2015年,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半固定沙地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減少,由此可得出结论:青藏铁路的建设期及营运期,通过工程措施有效地实现了风沙治理。

2001-2008年,铁路建设期,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工程治沙地、半固定沙地都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都減少,说明通过工程措施使得该地沙丘趋于固定,风沙活动减少,风沙危害减轻。

2008-2015年营运期,铁路两侧固定沙地继续增长,半流动沙地显著减少,说明营运并未破坏风沙输移环境,工程措施持久有效地发挥了固沙效益,减轻了风沙危害。

(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真题)2008年,新疆吉木乃县对拉斯特河谷近900公顷草原进行封育保护,如今这里林草茂盛。

2020年春季,当地政府为防止封育区林草自燃,选择在青草萌发之前的1个月,投放1600头牛去吃掉积累的枯草和落叶,进行生物防火(下图)。

江苏版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练含解析

江苏版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练含解析

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考篇提纲挈领【考情探究】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与意义命题情境以世界或我国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或林线、雪线、垂直带谱分布为主,考查频率较高,难度适中;题型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也有考查,主要考查地域分异规律,尤其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突出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复习备考时联系生活或时事地理,注意结合气候等其他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陆地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与非地带性现象;垂直地域分异【真题探秘】基础篇固本夯基【基础集训】知识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行道树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阴并构成街景的树种.下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我国北方某城市朝正西方向拍摄的道路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题。

1.该地区行道树多以耐旱、耐寒的法国梧桐为主,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可变性答案A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下图中的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

图中()A。

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B。

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C。

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答案C3.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A。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答案B知识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读我国某山地海拔1200米以上东南坡和西北坡自然植被结构变化图(同一海拔条形图中上部为东南坡,下部为西北坡),回答下面两题。

1。

该山地可能位于()A。

陇 B.辽C。

鲁D。

闽答案D2.该山地东南坡1400米高度上常绿阔叶林的比例大于1200米处,其自然原因可能是()A.热量更丰富B。

降雨更多C.地形坡度更大D。

2021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地理专题06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1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地理专题06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1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地理专题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1年高考真题精选】(2021年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

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

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1—3题。

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C.面积扩大D.面积缩小2.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3.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D.冰期基带气温高【答案及解析】1.D 全球气温升高,苔原带南部植被会出现变化,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苔原带无法向北延伸,苔原带面积缩小,D正确。

2.B 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小,B正确。

东西向所处纬度基本相同,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高,A错误。

水分对植被生长影响大,C错误。

亚欧大陆北部受高压控制,降水少,D错误。

3.D 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

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

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冰期基带温度高,针叶林带以上温度高,不满足基地特有物种的生长条件,D正确。

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有冰雪存在,温度低,AB错误。

针叶林所处海拔高,冰期气温低,C错误。

(2021年山东卷)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

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5.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东南季风B.局地环流C.山地坡度D.土壤肥力【答案及解析】4.C 从图中可看出,草原Ⅲ位于山麓冲积扇处,地下水位较高,草原的水分条件最好,A、B错误。

【2021高考地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含答案

【2021高考地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含答案

2021届高三地理专项练习之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生物多样性之丰富在全世界都罕见,堪称世界“基因宝库”。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减少,25%的物种濒临灭绝的危险。

据此回答下列各小题。

1.造成云南生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①大规模的商业利益造成生物物种濒危②地壳运动,气候变迁③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形成威胁④可再生资源有限,资源的后备存储量不足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存以后的发展机会和竞争实力,为此我们应该①全面封山育林,禁止当地居民入山②停止一切商业活动,加大执法力度③建设自然保护区,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好形式④开展生态旅游A.①③B.②④C.②④D.③④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

据此回答下面各题。

3.是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准确的说法是()A.气候变化B.植物变化C.水的变化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4.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A.生物灭绝与环境变迁无关B.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C.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D.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崖柏属于国家濒危物种,主要分布在我国重庆、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生长在海拔1400 m左右的岩石浅薄土层中。

由于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并经历崖风之强力吹刮,其形成了奇特、飘逸、灵动的造型,并有着醇厚的柏木香味。

崖柏因而受到收藏界的热炒,遭到疯狂采伐,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导致崖柏成为国家濒危物种的根本原因是A.人的猎奇心理B.生存环境恶劣C.数量比较稀少D.全球气候变暖6.崖柏遭到疯狂采伐,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包括A.水土流失加剧B.土地荒漠化C.臭氧层的破坏D.生物多样性减少7.若不加以保护,则崖柏将有灭绝的危险,这体现了环境问题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过程的不可逆性C.发生的不可避免性D.规模的全球性科隆群岛又称加拉帕戈斯群岛,隶属厄瓜多尔,东西距离约300千米,南北距离约200千米,距离南美大陆约1000千米。

2021年高考真题训练地理试题与答案

2021年高考真题训练地理试题与答案

2021年高考真题训练地理试题与答案(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

图1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

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据此完成1~2题。

图1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水文、地貌、植被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A.风俗习惯改变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

图2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

据此完成3~5题。

图23.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图2)。

打沟主要是为了A.灌溉B.排水C.防虫害D.通风4.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产量B.减少水土流失C.降低生产成本D.减少蒸发5.近年来,该地A.种植结构复杂化B.复种指数提高C.田间管理精细化D.种田大户增多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图3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6~8题。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人教版复习创新课件-微六动物与地理环境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人教版复习创新课件-微六动物与地理环境

2.长江江豚是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动物,近年来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保护 江豚,我国在长江流域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通过定点定量投喂,进行半自然状态 人工网箱养殖鱼并饲养江豚。研究人员发现江豚与鱼类一样有早晚摄食规律。下 图示意长江的一段封闭河流故道(江豚研究地)。据此完成(1)~(3)题。
(1)研究人员发现在③区域江豚夏季清晨活动频繁,主要是由于( )
(2)在我国,研究和拍摄菲氏叶猴“绝非易事”,根据材料可推测这一现象最有
可能是因为( )
A.毛色灰黑,隐蔽性强
B.深入森林,人迹罕至
C.山高谷深,难以进入
D.猴群警戒,行踪不定
(3)川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在川藏海拔 2 000 m 的山区,推测我国的川金丝猴与菲
氏叶猴栖息地的树种分别是( )
A.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A.觅食活动
B.避免阳光照射
C.水温适宜
D.躲避人类干扰
(2)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因为
人间小
C.江豚生存适应性弱 D.受人类活动影响多
(3)推测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是( )
A.①区域
B.②区域
C.④区域
D.⑤区域
解析:第(1)题,江豚有早晚摄食规律,人工网箱养殖鱼用来饲养江豚,③区域为 网箱养殖区域,故研究人员发现在③区域江豚夏季清晨活动频繁,主要是由于觅 食活动,A正确。避免阳光照射和水温适宜无法确定,B、C错误。③区域为网箱 养殖区域,人类活动较多,D错误。第(2)题,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 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说明人工池水中氧气不足,由于选择封闭 河流故道饲养,这与水浅空间小有密切关系,B正确。氧气与光照、江豚生存适 应性弱、人类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第(3)题,⑤区域临近出口,水体交换频繁, 且水面较宽,人类活动少,对其干扰小,故⑤区域最可能是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 域,D正确。 答案:(1)A (2)B (3)D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练习:植物与地理环境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练习:植物与地理环境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练习:植物与地理环境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广玉兰原产北美洲东南部,花大、白色、芳香,为美丽的庭园绿化观赏树种。

读图,回答1~2题。

1. 该树属于A. 常绿林B. 落叶林C. 针叶林D. 灌木丛2. 该树理想的生存环境特点是A. 干冷B. 干热C. 暖湿D. 冷湿【答案】1.A 2. C【解析】1. 广玉兰原产北美洲东南部,北美洲东南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植被主要为常绿林,故选A。

2. 根据其原产地的气候特征,可以推知该树理想的生存环境是暖湿,故选C。

雪莲是新疆的著名特产,生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种子在0℃发芽.3-5℃生长.幼苗能够抵御-21℃的低温.15- 25℃生长旺盛,以天山所产最多,质亦最佳。

可作药用.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1906年中国已将天山雪莲列为二级保护植物。

下图是天山自然带谱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天山南北坡自然带谱种类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B.风向C.海拔D.坡度4.天山雪莲最可能的分布区在A.高山冰雪带B.高山草甸带C.山地草甸草原带D.云杉林带5.天山雪莲人工已栽培成功,人工创造的生长环境气候和土壤的突出特点应该是A.冷湿B.冷干C.暖湿D.暖干【答案】3.B 4.B 5.A【解析】3.图中显示天山北坡有森林带分布,自然带谱较南坡复杂,说明北坡水分条件较南坡优越。

北坡地处潮湿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所以影响天山南北坡自然带谱种类差异的主导因素是风向。

B项正确。

4.因为雪莲生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而雪线以上常年冰雪覆盖,温度在0℃以下,雪莲难以生长,所以是生长于雪线下方的高山草甸带,B项正确。

5.因为雪莲生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所以气温低,并且有冰川融水渗入,土壤较为潮湿,故其生长环境是冷湿,A项正确。

泰加林原指西西伯利亚带有沼泽化的针叶林,现泛指亚寒带的针叶林。

2021高考地理综合题强化练1以植物、动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含答案

2021高考地理综合题强化练1以植物、动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含答案

2021高考地理题型突破强化练综合题强化练1 以植物、动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松是珍稀树种,其耐寒性强,怕干旱,忌积水,在温寒多雨地区及深厚肥沃的森林土中生长良好。

野生红松生长40年后开始在树顶端(常超过20米)结塔,其种子红松子包裹在松塔里,挂果时间长达18个月,需人工采摘,种子需晾晒方可储藏。

天然林松塔出种率约13%,人工林松塔出种率约30%。

红松子是我国最常见的食用松子,价格昂贵。

梅河口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长白山野生红松林打塔收子,经过手工脱壳、烘干加工成松仁出口国外。

随着加工机械设备的应用,该市开始到国内外松子产地大量收购其它品种的可食用松子。

目前,梅河口市已拥有松子加工企业300余家,并建成了集金融、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果仁园区,成为世界最大的松子集散地和松子商业信息汇聚中心。

如图示意梅河口市的位置及东北三省的一月气温和降水状况。

(1)说明长白山林区适宜红松生长的自然条件。

(2)分析红松子价格高的原因。

(3)分析梅河口市松子加工产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松子出口竞争力的作用。

(4)请为梅河口市松子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被生长期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年内适合植被生长的时间。

植物生长期因纬度、海拔高度和植物种类而异。

泰加林一般以日均温连续5天≥10 ℃的天数计算其生长期。

泰加林原是指西西伯利亚带有沼泽化的针叶林,现泛指亚寒带的针叶林。

泰加林的分布(如图所示)从大陆的东海岸一直到西海岸,形成壮观的茫茫林海,几乎跨了半个地球。

(1)根据泰加林分布的纬度位置,指出其生长习性。

(2)泰加林横贯沿海和内陆,平原、高原与山地,其分布几乎跨越半个地球,请分析其形成原因。

(3)解释泰加林分布在大陆西岸纬度较高,而大陆东岸则纬度较低的原因。

(4)推测影响泰加林分布最北界的主要因素,并说明理由。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练习:动物与地理环境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练习:动物与地理环境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练习:动物与地理环境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从1869年发现并命名大熊猫,到2019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150年来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

下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大熊猫国家公园A.地处陕青川三省,集中连片分布B.气候较温暖湿润,没有寒潮冻害C.以盆地丘陵为主,建设难度较大D.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2.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地处岷江上游,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应聚焦在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B.退耕还草,防风固沙C.垃圾分类,资源优化D.清淤治污,提升水质3.大熊猫国家公园所在地区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熊猫保护与脱贫致富双赢过程中,应该A.大规模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增加游客数量B.实施生态移民,当地人口全部迁至发达地区C.合理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林产品的附加值D.全部依靠财政拨款,避免当地生产经营性活动【答案】1.D 2.A 3.C【解析】1. 图中显示,大熊猫国家公园地处陕甘川三省,没有集中连片分布,A错误;大熊猫国家公园气候较温暖湿润,从位置可以看出,当地也受到寒潮冻害,B错误;图中显示,大熊猫国家公园以秦岭、岷山和邛崃山为中以,应以山地地形为主,C错误;大熊猫国家公园跨纬度较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因此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D正确。

故选D。

2. 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地处岷江上游,地形起伏大,降水丰富且集中,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因此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应聚焦在植树造林,保持水土,A正确;岷山片区降水较丰富,气候湿润,森林植被为主,应退耕还林为主,当地风沙现象少,B错误;当地可以梯级开发,综合利用水资源,但这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C错误;岷山片区,地处岷江上游,地形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以侵蚀为主,泥沙淤积较少,应此清淤治污不是当地应聚集的生态文明建设,D错误。

高考一轮复习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专题训练

高考一轮复习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专题训练

高考一轮复习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专题训练〔2021年江苏卷〕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种数大增,有些物种在新环境中急剧繁衍分散,严重危害外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消费以及人类安康,成为外来入侵物种。

图11为〝我国各省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散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在我国的总体散布格式是A.高寒及荒漠地域少B.东部由低纬向高纬增加C.面积大的省区较多D.边境省区比拟多2.云南省和广东省成为我国入侵植物种数最多省份的缘由是A.位于沿海地域,经济兴旺B.地形复杂,环境多样C.地处亚热带热带,水热条件优越D.交通方便,人口稀疏【答案】1.AB 2.BC【解析】1、结合图11可知,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种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地域较少,故A项正确;读图可知,东部地域外来入侵植物种数由低纬向高纬不时增加,故B 项正确;面积较大的西藏、青海等省级行政区散布较少,C项错误;新疆、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域都属于边境地区,但是入侵植物种数较少,D项错误。

2.云南省并不临海,A项错误;云南以山地、高原为主,广东以丘陵为主,两地均地形复杂,环境多样,适宜多种外来物种生活,故B项正确;两地均地处亚热带和热带的接壤地域,该地域降水较多,水热条件好,故C项正确;云南经济落后,交通方便,人口稀少,D项错误。

读早春短命植物大致散布范围图,回答3—4题。

3.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①早春短命植物多散布在内陆地域,这些地域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②植物应用早春消融雪水或雨水生长发育③夏春季无植物的缘由是该区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④短命的缘由是,一年中只要早春具有植物生长的条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4.我国伊犁一带短命植物种类丰厚的缘由是A.夏季受北冰洋气流影响,降雪量大B.早春积雪消融,为植物提供充足水源C.从河谷到高海拔地域落差大,植物种类多D.夏季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植物生长速度快【答案】3.D4.C【解析】3.从图中散布的地域看早春短命植物一局部散布在地中海沿岸,这些地域会遭到陆地气团控制,①错;植物应用早春消融雪水或雨水生长发育,②对;夏春季无植物的缘由是该区域夏季炎热,短命植物在临时开展进程中也构成了逃避干旱的夏季休眠现象,这些地域不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③错;短命的缘由是,一年中只要早春具有植物生长的条件,④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练习:动物与地理环境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从1869年发现并命名大熊猫,到2019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150年来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

下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大熊猫国家公园A.地处陕青川三省,集中连片分布B.气候较温暖湿润,没有寒潮冻害C.以盆地丘陵为主,建设难度较大D.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2.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地处岷江上游,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应聚焦在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B.退耕还草,防风固沙C.垃圾分类,资源优化D.清淤治污,提升水质3.大熊猫国家公园所在地区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熊猫保护与脱贫致富双赢过程中,应该A.大规模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增加游客数量B.实施生态移民,当地人口全部迁至发达地区C.合理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林产品的附加值D.全部依靠财政拨款,避免当地生产经营性活动【答案】1.D 2.A 3.C【解析】1. 图中显示,大熊猫国家公园地处陕甘川三省,没有集中连片分布,A错误;大熊猫国家公园气候较温暖湿润,从位置可以看出,当地也受到寒潮冻害,B错误;图中显示,大熊猫国家公园以秦岭、岷山和邛崃山为中以,应以山地地形为主,C错误;大熊猫国家公园跨纬度较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因此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D正确。

故选D。

2. 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地处岷江上游,地形起伏大,降水丰富且集中,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因此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应聚焦在植树造林,保持水土,A正确;岷山片区降水较丰富,气候湿润,森林植被为主,应退耕还林为主,当地风沙现象少,B错误;当地可以梯级开发,综合利用水资源,但这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C错误;岷山片区,地处岷江上游,地形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以侵蚀为主,泥沙淤积较少,应此清淤治污不是当地应聚集的生态文明建设,D错误。

故选A。

3. 建设基础设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消费,容易破坏环境,干扰熊猫生长繁殖,不利于实现熊猫保护,A错误;实施生态移民,将人口全部迁移到发达地区,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B错误;当地农业资源丰富,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既保护了环境,又获得经济效益,实现熊猫保护与脱贫致富双赢,C正确;增加财政拨款,严格限制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不利于当地脱贫致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D错误。

故选C。

蓝鲸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是地球上体型最大、体重最重的动物,从北极到南极的海洋中均有分布,但数量日趋减少。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8年7月1日报道,冰岛捕鲸人捕杀了一头稀有蓝鲸,肢解后销往日本。

为了重振“食鲸文化”,日本政府开始对捕鲸业提供大力支持,每年斥巨资在国民中推广“食鲸文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生活在北极附近海域的蓝鲸比南极附近海域的体型要小,最主要原因是A. 南极附近海域面积较大B. 北极附近海域盐度更低C. 北极附近海域水温较高D. 南极附近海域食物更多5. 保护稀有蓝鲸等海洋生物,需要①全面禁止商业捕鲸②推广“食鲸文化” ③开展人工养殖④加强国际合作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答案】4. D 5. C【解析】4. 北极地区为北冰洋,海域面积较大,故A错。

蓝鲸的大小主要跟食物的多少有关,与盐度和水温关系不大,故BC错;南极海域水温偏低,磷虾等饵料资源丰富,食物更多,故D对。

【5题详解】蓝鲸是受保护稀有等海洋生物,必须全面禁止商业捕鲸,故①对;推广“食鲸文化”将造成大量的蓝鲸被捕杀,故②错;蓝鲸是两极海域大型的海洋生物,养殖难度太大,故③错;两极海域是公共海域,必须加强国际合作,故④对。

故C①④对,ABD错。

故选C。

河狸主要分布在寒温带和亚寒带森林的河流中,具有改造栖息环境的能力。

河狸用树枝、泥巴等材料筑坝蓄水,在水塘中部筑巢,达到储存食物和防御天敌的目的。

图6为某森林中的河狸坝景观。

据此完成6~7题。

6. 河理栖息环境的改造使得其栖息地附近A. 植被覆盖率降低B. 湿地面积减少C. 生物多样性增加D. 年降水量增加7. 森林中的河狸被大量摘杀,对河流产生的影响是A. 年径流量增多B. 含沙量下降C河水流速变慢 D. 下游枯水期延长【答案】6. C 7. D6. 河狸坝可以是该区域蓄水量增加,湿地面积扩大,相应的生物量也会增加,故生物多样性增加;由图中的河狸坝形状和材料可以推测,其筑巢的河段一般都是小支流,蓄水量较小,对气候的影响可以忽略。

7. 河狸大量捕杀,河狸坝就会消失,其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功能消失,故河流旱涝加剧。

河狸坝虽小,其产生的功能与大坝是一样的,只是效果大小的区别。

黄山短尾猴栖息地依赖于植物的物候期,其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差异。

如图示意“黄山短尾猴各季节栖息地的海拔范围与林带的关系(图中Ⅰ、Ⅱ、Ⅲ、Ⅳ代表四个季节黄山短尾猴活动的海拔范围)”。

读图,完成8~10题。

8.图中Ⅲ所代表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9.短尾猴食物供给最丰富的林带是A.常绿阔叶林B.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D.山地矮林10.当地旅游活动可能对短尾猴造成的影响是A.食物种类变少B.主要活动空间变小C.患病率下降D.觅食时间变长【答案】8. B9. A10. B【解析】8. 图中Ⅲ所示黄山短尾猴栖息地活动范围较其他季节海拔高,说明该季节气温最高,为夏季,B对。

9. 常绿阔叶林气温高,降水多,植被茂密食物多,冬季不落叶,食物供应时间长,所以食物最丰富,A 对。

10. 发展旅游过程中人类活动的范围增大,挤占了短尾猴的活动空间,但短尾猴栖息地的自然环境没有改变,自然食物种类没有变化,考虑到人类投食,食物种类增加,A错,B对;人类带入较多的病毒病菌,可能导致短尾猴患病率上升,C错;综合考虑自然食物和人类投食两个要素,短尾猴觅食时间不会变长,D错。

驯鹿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等环北极地区。

下图是北美野生驯鹿群的迁徙景象,驯鹿集聚停歇处雪地平坦。

据此完成11~12题。

11. 图中驯鹿聚集处没有森林分布,最可能的原因是该处A. 岩石裸露B. 光热不足C. 有永久冻土D. 有湖泊分布12. 驯鹿在迁徙途中选择在此处歇息的主要原因是A. 便于发现天敌并集群逃避B. 光照较强,气温较高C. 食物较多D. 水源充足【答案】11. D 12. A【解析】11. 从图中可以看出,驯鹿集聚停歇处雪地平坦空旷,地势较低,而周边森林密布,地势较高,可以推断驯鹿聚集处没有森林分布,最可能的原因是该处有湖泊分布,冬季结冰,冰雪覆盖,成为空旷的雪地,D 对。

ABC错。

故选D。

12. 读图可知,驯鹿集聚停歇处雪地平坦空旷,视野开阔,便于发现天敌并集群逃避,A对。

驯鹿集聚停歇处雪地平坦空旷,气温并不比周边森林的气温高,B错。

空旷的雪地,食物较少,C错。

雪地和周边四处都是积雪,可以提供水分,水源充足并不是选择在此处歇息的主要原因,D错。

故选A。

美洲王蝶有迁徙习性,寒潮会导致王蝶大量死亡,每年它们都会往返于加拿大东南部与墨西哥米却肯州间。

据此完成13~14题。

13. 图示迁徙线路经过的陆地自然带不包括A. 常绿硬叶林带B. 热带荒漠带C. 落叶阔叶林带D. 常绿阔叶林带14. 推测美洲王蝶停留于米却肯州的主要时段是A. 2月至6月B. 4月至8月C. 7月至11月D. 11月至次年3月【答案】13. A 14. D【解析】13. 本题主要考查北美洲气候和相应自然带的分布。

加拿大东南部与墨西哥米却肯州之间的气候类型由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A选项指出的常绿硬叶林带是地中海气候类型的典型植被,图示迁徙线路附近不会有该类型植被分布,故本题选择A选项。

14. 本题主要考查北美洲寒潮灾害的相关知识。

材料分析可知美洲王蝶停留于南方米却肯州的季节应是北方寒潮多发的季节,每年的秋冬季节美洲大陆受北冰洋附近强冷空气的影响,加上中央大平原的地形因素,使得强冷空气长驱南下,加拿大东南部和美国大部分地区降温明显,气候寒冷,致使美洲王蝶迁移到纬度更低的墨西哥地区,综合考虑各个选项,11月至次年3月为寒潮活动最为频繁的季节,故答案选D项。

二、综合题。

1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埃及陆龟”是北半球最小的龟类,主要栖息在沙漠及半干旱环境,,如砂石平原、岩石、沙质干谷、干旱林地及海岸沼泽等,以野草与落花为食物,曾分布在埃及和利比亚两国的北部地区。

“埃及陆龟”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下并不活跃,在寒冷季节中午和温暖季节早上、晚上外出活动觅食,其他时间在草丛或巢穴休息和躲避天敌。

由于陆龟药用价值高,非法捕杀严重。

目前,埃及境内的陆龟已灭绝,仅分布在利比亚境内的两大种群区(如图中Ⅰ、Ⅱ种群区)。

(1)说明利比亚野生“埃及陆龟”Ⅰ种群区的沿海地带和Ⅱ种群区的气候成因差异。

(2)分析利比亚野生“埃及陆龟”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

(3)某野生陆龟研究机构到利比亚野外“埃及陆龟”种群区调查,指出该机构应选择的最佳调差时间并说明理由。

【答案】(1) Ⅰ种群区沿海地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影响,形成地中海气候。

Ⅱ种群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2) 原因:陆龟栖息地植被稀少,易遭天敌猎杀;人类生产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陆龟栖息地遭受破坏;药用价值高,非法捕杀严重;政局动荡、战争对陆龟栖息环境严重破坏。

(8分,每点2分)(3)时间:北半球冬季的中午。

北半球夏季的早上、晚上。

理由:北半球冬季中午和夏季早上、晚上,气温适宜陆龟外出活动觅食;早上、中午和晚上天敌活动较少;大量陆龟外出活动有利于调查。

【解析】(1)利比亚野生“埃及陆龟”Ⅰ种群区的沿海地带和Ⅱ种群区的气候成因差异主要从气候类型分布及大气环流角度分析。

读图可知,利比亚野生“埃及陆龟”Ⅰ种群区的沿海地带位于地中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而Ⅱ种群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2)利比亚野生“埃及陆龟”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进行分析。

从自然原因看,由于陆龟栖息地植被稀少,易遭天敌猎杀。

从人为原因看,人类活动对陆龟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物种减少。

同时,由于药用价值高,非法捕猎严重。

利比亚地区长期战乱,对陆龟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等都导致数量减少。

(3)野生陆龟研究机构到利比亚野外“埃及陆龟”种群区调查时机的选择主要从陆龟的生长习性角度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