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与最后》..._模板
最先与最后PPT2 沪教版 (共10张PPT)
• 想一想:
• 文中引用了韩非子的话,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怎么理解他的话?
• 明确:不幸中国人把第一句奉为人的处
世金针了。 • 由此可知鲁迅的态度如何?
• 明确:否定不为最先的处世哲学。
• 韩 非子的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明确:引出议题。
直面人生(1)
•人生直通车:把“不为最先”奉为处世金针的中国人怎样
展望未来
•想一想:鲁迅把哪些人看作中国将来的脊梁?
•反映了鲁迅对中国人怎样的期望?
•虽落后却尽跑尽跑 的人、见了这样的竞
技者而然不笑的看客。
•鲁迅希望 中国人从不为最先
•、不敢不耻最后的社会风气 •中解放出来,要敢做失败的 •英雄敢做韧性的反抗,敢…… •敢为最先、敢于不耻最先
再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敢于不耻最后的人少。 •(偶有)
•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世态?
•是非颠倒、不思进取
•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色? •寓议论于描述之中
百年一瞬
• 历史回顾: 战具比我们
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 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州人 都如入无人之境了,指的是 什么历史事件?
• 反思:前者指的是鸦片战
争之后帝国主义的侵华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 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八国联军入侵……)后者指 的是外族入侵中原的历史 (元朝的建立、清朝的建立)
徐 亚 雄
桥 头 中 学 :
最 先 与 最 鲁 后 迅
•
•
•
最先与最后
《这个与那个》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 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
秋语文九上第12课《最先与最后》精品课件
《灯下漫笔 》
•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
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
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
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
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
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
2023/10/21
李敖语录
1.法律与法官:我相信法律,却怀疑法官。 • 2.遗教遗训:读遗教遗训是吃臭狗屎,研究
遗教遗训是吃了臭狗屎还得把它吐出来, 这说明了为什么我写孙中山蒋介石的东西 要高稿费,——因为反刍太苦了! • 3.冲昏了头脑:有人"胜利冲昏了头脑",有 人"失败冲昏了头脑"。国民党总属于后者, 因为它从没有过真的胜利。 • 4.好人做坏事:好人做坏事,比坏人做坏事 更令人厌恶。 • 5.享福与吃苦:洗三温暖是屁股享福、脑袋 吃苦;看电影是脑袋享福、屁股吃苦;听 台湾学者讲演是脑袋屁股都吃苦。
2023/10/21
3.第二段“甚至”有何作用?
明确:连对自己有好处的,也不肯先做。“甚至”强调了 “不为最先”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4.文中“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 后”,这句话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过渡句。从“不为最先”对渡到“不耻最后”。
5.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造成 了什么结果?
• 鲁迅在书信中写到:“要治这麻木状态的 国度,只有一法,就是‘韧’,也就是 ‘锲而不舍’。逐渐做一点,总不肯休, 不至于比轻于一掷无效的。”
2023/10/21
最先与最后 鲁迅
什么是杂文?
• 杂体文章。 • 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
《最先与最后》课件-03
教学步骤: 1 导入课文
杂文的一般写法入手
2 课文思路及结构的分析
问1:本文作者从什么话题引入?对此国民的态度是什么?作者的态度 是什么?
(板书) 引导分析:
批判
话题(赛马)引
处世金针
作者态度
入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不为最先) (不幸)
亮出观点
5
问2:中国国民对最先与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里?
会造成什么样先 怕“先”
表现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结果 凡事不容易改革 人日见其卑怯了
最后
问3. 第三和第四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
归纳总结
讲道理
怕最先 耻最后
驳
生活的角度
摆事实
历史的角度
敢为最先
立
不耻最后
7
1
《最先与最后》说课稿
一.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1.教材的分析
知识目标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能力目标
价值目标
3.确定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结构,弄清作者思路 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
难点:理解和学习“敢为人先,不耻最后” 的精神
2
二.教法及学法 圈画法
小组讨论法
3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按要求预习课文
1.自渎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注音及解释 处世金针 作鸟兽散
2.阅读思考 ⑴中国人对“最先与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是什么? ⑵作者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后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心态? ⑶ 试用提纲列出本文的思路
4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把握作者行文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理解鲁迅提出的“敢为最先, 不耻最后”的精神实质及现实意义。
最先与最后
最先与最后
最先与最后
一声枪响,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一般向前冲去,热情的汗水,高昂的斗志,都挥洒在那片红得耀眼的跑道上。
一个个英姿飒爽的身影在眼前飞速地闪过,随即奋力向终点冲去,身边的呼喊声,喝彩声,助威声不绝于耳。
到了,终点到了!此时,便分出了最先者和最后者。
最先者正自豪地站在领奖台上,挺直腰杆,显得像将军阅兵一样,好不神气。
略带疲惫的脸庞,却难掩激动和喜悦;满脸的汗水,见证了他辛酸无悔的付出;微微上扬的嘴角,流露出满心的欢喜。
胸前的奖牌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沉甸甸的奖牌是荣誉的象征,是努力拼搏,辛勤付出的见证。
但这奖牌又是多少人的梦想,多少人的希望,多少人前进的方向!手中的鲜花开得娇艳欲滴,阵阵芬芳扑鼻。
而此时的最后者,失败者呢?他们的身影又何处去寻?
或许,他们落寞地走着,垂头丧气地走着。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闪闪发光的奖牌。
什么也没有,只有疲惫和奖牌。
或许,他们正走得远远的,离热闹的人群远远的。
周围一阵阵掌声又响起,这都是送给最先者,成功者的!
那是欢乐的海洋,那是胜利者的主宰,而自己却只是一个失败者,一个最后者。
其实,最先和最后相差无几,只是几秒,几厘米。
可结果却
截然不同。
一样的付出,~样的汗水。
在为胜利者欢呼的同时,请不要忘了那些所谓的失败者。
为他们送上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安慰的话语,一张纸巾,一瓶水。
赛场上的每一位曾努力拼搏过的运动员,不管你是成功还是失败,是最先还是最后,请记住:你是英雄!
Youarehero!。
最先与最后PPT优选课件
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杂文的艺术特征:
2020/10/18
从实入手 以实证虚
9
赛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处世金针:不为最先
引
佐证 后果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胆小 卑怯 嘲讽
做人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 也不敢“不耻最后”
证
号 召
小则人心 校运会:骂、打、挤入、尽跑、嗤笑…… 大则国运 国 家:少有…少有…少有、土崩瓦解…
最先 与 最后
2020/10/18
1
2020/10/18
鲁迅
2
《最先与最后》选自:
《华盖集 ·这个与那个》
2020/10/18
3
《这个与那个》
《最先与最后》 《读史与读经》
《捧与挖》 《流产与断种》
2020/10/18
4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020/10/18
5
杂文的取材特点:
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杂文的艺术特征:
2020/10/18
从实入手 以实证虚
6
《最先与最后》
1 找出本文中心论点 2 文章是怎样引出中心论点的?
2020/10/18
7
赛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不为戎首
佐证 不为祸始
处世金针:不为最先
不为福先
引
守旧
后果 卑怯
嘲讽
做人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 也不敢“不耻最
证
号 召
后”小则人心 校运会:骂、打、挤入、尽跑、嗤
大则国运 国 家:笑少…有……少有…少有、土崩瓦 解…
《最先与最后》教学教案
《最先与》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先”与“”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最先”与“”的定义及用法。
2. 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3. 团队合作游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最先”与“”的概念,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教学难点:团队合作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最先”与“”的定义及用法。
2. 情境教学法: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最先”与“”进行表达。
3. 团队合作教学法:分组进行团队合作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最先”与“”的定义及用法,实际情境示例,团队合作游戏方案等。
2. 教学素材:实际情境图片、视频等。
3. 团队合作游戏道具:如计时器、小奖品等。
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谁是最先到达终点的同学?”引起学生对“最先”与“”的关注。
2.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最先”与“”的定义,并用PPT展示相关例句。
3. 情境练习:让学生分组,每组创设一个实际情境,运用“最先”与“”进行表达,并互相交流。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如“你觉得在班级中谁是最先完成作业的同学?”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创设的实际情境,并互相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八、团队合作游戏1. 游戏设计:设计一个团队合作游戏,如“最快传递信息”,要求学生用“最先”与“”描述游戏过程。
2. 游戏实施: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观察并记录每组的表现。
3. 游戏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游戏过程中的体会,如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等。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最先”与“”的定义及用法。
2. 强调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十、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最先”与“”编写一个短文,描述一个实际情境。
鲁迅在他《最先与最后》作文
鲁迅在他《最先与最后》作文说起鲁迅,那可是中国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他的文字犀利深刻,像一把把锋利的剑,刺破社会的黑暗与虚伪。
而他的这篇文章,更是让我感触颇深。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运动会。
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同学们都摩拳擦掌,准备在赛场上大显身手。
我参加的是跑步比赛,站在起跑线上,心砰砰直跳,紧张得不行。
“砰!”发令枪响了,同学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
我也不甘示弱,拼命地往前跑。
一开始,我跑得还挺快,处在领先的位置。
可跑着跑着,就感觉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这时候,我看到旁边的同学一个个超过了我,心里别提多着急了。
“哎呀,我怎么这么没用啊!”我心里暗暗骂自己。
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鲁迅在里说的那些话。
他说:“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想到这儿,我仿佛又有了力量。
我咬着牙,继续坚持跑着。
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下来,流进眼睛里,辣得我睁不开眼。
每跑一步,都感觉要使出全身的力气。
周围的加油声、欢呼声好像都离我远去,我的世界里只剩下自己沉重的呼吸声和脚步声。
终于,我看到了终点线。
那一刻,我也不管自己是不是最后一名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冲过去!我用尽最后的力气,冲过了终点线。
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这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的双腿已经软得站不起来了。
同学们都跑过来,有的给我递水,有的给我擦汗,还有的拍拍我的肩膀说:“你真棒,坚持跑下来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鲁迅写的深意。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总是最先到达终点的那个人,但只要我们有坚持到底的勇气和毅力,就值得被尊重。
就像这次跑步比赛,也许我不是跑得最快的,但我是那个坚持到最后的。
我没有因为落后就放弃,而是一直努力跑下去。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胜利吗?如今,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退缩的时候,都会想起那次跑步比赛,想起鲁迅的。
它让我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勇气去面对,去坚持。
最先与最后精品PPT教学课件
立
中
心
论
点
:
优 终
胜 点
者 不
固 止
然 的
可 竞
敬 技
, 者
但 ,
那 和
虽 见
然 了
落 这
后 样
而 竞
仍 技
非 者
跑 而
至 肃
2020/12/8
然 不 笑 的 看 客 , 乃 正 是 中 国 将 来 的 脊 梁10。
文章着重论述“不为最先”还是“不为最 后”?
? “不耻最后”
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证
号 召
后”小则人心 校运会:骂、打、挤入、尽跑、嗤
大则国运 国 家:笑少…有……少有…少有、土崩瓦 解…
立 中心论点:优终胜点者不固止然的可竞敬技,者但,那和虽见然了落这后样而竞仍技非者跑而至肃
2020/12/8
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8
杂文的取材特点:
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杂文的艺术特征:
日期:
演讲者:蒝味的薇笑巨蟹
相当艰难。而中国要不受外敌入侵,要 有所改革,就必须要有这种“韧性的反 抗”,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 的精神。
2020/12/8
11
感谢你的阅览
Thank you for reading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皆为可修改式文档,下载后,可根据读者的需求 作修改、删除以及打印,感谢各位小主的阅览和下载
最先 与 最后
2020/12/8
1
2020/12/8
鲁迅
2
《最先与最后》选自:
《华盖集 ·这个与那个》
2020/12/8
3
《这个与那个》
《最先与最后》 《读史与读经》
《最先与最后》教学教案
《最先与》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先”和“”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两个词语进行简单的描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词语解释:解释“最先”和“”的含义。
2. 例子呈现:通过图片或故事,展示“最先”和“”的用法。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生活中哪些事物或事件是“最先”发生的,哪些是“”发生的。
4. 学生展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展示对“最先”和“”的理解。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呈现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最先”和“”这两个词语。
2.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3. 任务驱动法: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图片、故事等内容的PPT,辅助教学。
2. 练习题目: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3. 教学资源:准备一些故事书、图片等教学资源,用于课堂展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表达观点和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或问题,引发学生对“最先”和“”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词语解释:讲解“最先”和“”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基本用法。
3. 例子呈现:通过图片或故事,展示“最先”和“”的用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生活中哪些事物或事件是“最先”发生的,哪些是“”发生的,鼓励学生举例说明。
5. 学生展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展示对“最先”和“”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七、教学拓展1. 故事编写:让学生尝试编写一个小故事,要求故事中包含“最先”和“”这两个词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先与最后
谢谢观看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 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 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文章简介
文章简介
本文构思清晰,先用《韩非子》中的一句话入手,从书面走向现实,用生活实例进行论证铺垫,最后以一连 串的排比句与议论句结尾,铿锵有力,直接明了,体现出鲁迅杂文“投枪、匕首”的特点。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反对道学空谈,反对封建传统中的“明哲保身”主义及权利主义,对生活中及革命道路上的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者进行赞美,与奥林匹克精神中的“重在参与”有异曲同工之处。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鲁迅鲁迅(1881.9.25~1936,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民魂”
出处
出处
本文选自鲁迅杂文集《华盖集》的《这个与那个》,是这篇文章的第三部分。
原文
原文
《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 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箴 了。
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了竞争而 骂,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作别论。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 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 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最前与最后作文散文5篇
最前与最后作文散文5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最前与最后作文散文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前与最后作文散文1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
他从一个穷愁潦倒的弱国,逐步壮大力量,发展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强国。
何也?皆因它始终如一地践行着中国梦,坚定不移地相信中国的未来不是梦!曾记否?改革开放前,买布做衣裳要布票,人们只能穿款式单一的三色系的服装;买粮食要粮票,人们每逢佳节时,才吃一两次肉;他们住着黄黄的泥土垒成的低矮的装潢简陋的小屋;他们出行也无多样化的方式。
基本上都是步行或骑自行车。
面对着中国如此地穷困落后的情形。
然而,国人并没有对中国的前途感到心灰意冷,希望渺茫。
而是愤发图强,心中涌起了宛如波涛般汹涌澎湃的势不可挡的信念:中国一定要成为举世瞩目的国家,成为世界宇宙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让曾经欺侮·奴役过中国的国家对中国刮目相看,以至于啧啧赞叹。
中国人要践行中国梦,中国人初步坚信中国的未来不是梦!1978年,中国人积极践行着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
这无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条社会主义路线。
他彻彻底底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喜迎了新中国的发展。
白驹过隙,一切贫穷落后也都随着时间的消逝而烟消云散。
改革开放时,白昼,大街上的人熙熙攘攘的,都沉浸在购物的乐趣中。
他们时而摸摸这个,时而又碰碰那个。
嘴角露出的是如初绽的鲜花一般甜蜜幸福的笑容。
而且那笑容越笑越深,越笑越深……黑夜,华灯初上,一片灯红酒绿的景象映入眼帘。
人们一窝蜂地汇聚在广场上轻歌曼舞,有的则坐在小亭子里高谈阔论。
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喜气洋洋的。
中国在践行着中国梦,中国人完全坚信了中国的未来不是梦!再让我们把镜头聚焦到改革开放后,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时代。
神舟五号一飞冲天,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的顺利对接,辽宁舰交接入列中国战胜了一次又一次艰难险阻,实现一次又一次重大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点拨(15分钟)(.课件显示)
【课内情感迁移设计】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10分钟)
补充背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敢为最先与更不耻最后》
3.小评论:《我读[1]
《最先与最后》...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吉林省柳河县第八中学
【教学目标设计】
【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态度?
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最先与最后
态度具体表现结果
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怕出头)社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日见其卑怯”
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缺韧性)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家有难“土崩瓦解”
参考阅读………………………………………………………………… (6)
1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6)
2我很重要………………………………………………………………毕淑敏(10)
3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王海桐(14)
点击链接………………………………………………………………… (20)
演讲的艺术…………………………………………………………………… (20)
讲述自己的故事……………………………………………………………… (22)
不退转称儍子
3、阅读第三段,思考:
本段起何作用?
明确:例证。(生活角度——影响广泛)
赛跑落最后者失了勇气{中途挤入}
{佯为跌倒}
尽跑尽跑{大家嗤笑}
4、阅读第四段,思考:
本段起何作用?
明确:例证。(历史角度——危害严重)学生以实例充实之。
四个“少有”
{失败的英雄——如项羽}
{韧性的反抗——
{单身鏖战的武人——荆軻}后果见败兆纷纷逃亡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正确义项依次是( )
(1)窃怪天下之诸侯
(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3)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4)天下诸侯以自困矣
A.偷偷的过失排除困惑
B.私下(自谦词)责备排斥困乏
C.私下(自谦词)责怪排斥困窘
D.(谦词,不译)责怪摈弃困窘
2.解释《六国论》(李桢)加点的词。
罪秦( );曾无虚岁( );向使( )视秦也无异也( )
……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抚哭叛徒的吊客土崩瓦解
本段用了整句修辞,强调了文意。
“少有”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如荆轲、项羽、文天祥、谭嗣同等,但“少有”毕竟造成民族精神堕落,民族命运出现危机。(中国人素以成败论英雄)
5、最后一段作用?.总结。
请归纳出作者的论点。20字内[明确:“不耻最后”的人,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脊梁”,在此的修辞含义是什么?[明确:支撑的顶梁柱,中坚力量。]
(.课件显示)
补充2004年高考福建试卷作文题(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
题解“论”的文体(.课件显示)
分析课文(共22分钟)
教师背诵文章第一段,并分析文章论点的提出—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7分钟)
【学法设计】分析——归纳——联想
自主分析文章第二、三段,归纳作者的思路,联想所学过的文章
【教学过程设计】——(以40分钟为标准一课时)
导入新课(3分钟)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
3.翻译两文中的句子。
(1)彼秦者将何为哉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4.下列各句加点词用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
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
第一册
第一单元认识自我
单元导语………………………………………………………………… (1)
活动指引………………………………………………………………… (2)
2、概括第二段要点。
(1)、首句表达了什么含义作用?
明确:国人持有“不为最先”处世金针由来已久、程度严重。(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说明:不好的事不做。]甚至于“不为福先”[说明:连对自己有好处的,也不肯先做。])
(2)、第二句“所以”开头,引出下文主要说什么?
造成危害:改革不易,前驱怕做。欲得却多,就搞阴谋。
(1)、第一段概括内容要点。(学生发言)
明确:话题引入,国人处世。
(2)、(国人作为“处世金针”的东西是什么?)
明确:“不为最先”。有何根据?
(3)、“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处世金针了。”
理解:“第一句”指什么?作者对国人的处世金针持何态度?或问:(“不幸”有何含意作用?)
明确:指“不为最先”。“不幸”带有作者鲜明感情色彩,对之持否定态度。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课堂板书设计】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奉之弥繁不战韩魏楚
破灭之道侵之愈急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抱薪救火
齐人与嬴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不赂秦者不助五国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燕谴刺客齐燕赵
(盖失强援始速祸焉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赵失良将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
(.课件显示)
【课外能力迁移设计】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国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sàn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敌的意思。
土崩瓦解: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
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交流预习并导入
(一)、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教师小结讨论情况:从板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大体思路,即列举出某些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批判其“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并分析其危害,用意是很深刻的。鲁迅先生批评“不为最先”,或(敢为最先);反对“耻最后”,(也即提倡“不耻最后”)。
二、具体课文分析
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讨论发言。]
不敢“不耻最后”,即“耻最后”。
文中“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由“不为最先”转入“不耻最后”这一论述重点。
见危机鸟兽散
不退转称傻子
[板书:]话题引入,国人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