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式建筑特色

徽式建筑特色
徽式建筑特色

徽式建筑艺术特色

引言:在安徽省南部黄山脚下的新安江畔,有一片文化历史灿烂悠久且保留完整的区域,

那便是徽州。徽州这一称谓始于元代时设得“徽州路”;今天的“徽州”已经不再是一个行政区划,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文化圈,它包括安徽省的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江西省的婺源等六县。徽州地区有着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兴盛于南宋以后,在明清达到了鼎盛,期间孕育了先进的经济、技术和灿烂的艺术、文化。其中,流芳千古、最值得现代人观赏与景仰的莫过于徽式建筑。亲身处于徽式建筑中时,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古建筑群落的宏大及完整、个性鲜明突出又与周围环境相融相映、式样和谐统一又富于万千变化、工艺朴素清新又精湛华美……一幅淳美的泼墨山水画卷就这样慢慢地呈现在眼前,娓娓地诉说着她千年来的故事。

1.徽式建筑历史文化背景

徽州地区的土著是“古越人”,他们是先秦时候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居住特征是“巢居”。自汉代开始,中原大规模向徽州地区移民,带来了中原汉文化,并且后来反客为主,成为徽州文化的主流。但是汉文化并没有完全抛弃越文化,更没法脱离越文化生长的气候地理环境。所以,现今保留下来的徽州古民居,正是这种古越人巢居建筑——干栏木楼和北方四合院结合的产物。在明朝的时候,徽式建筑仍然是楼居模式,主要活动在楼上,一层和二层的高度比是1:2。到了清朝的时候,徽式建筑基本上接受了北方四合院活动主要在楼下的特征,一层和二层的高度比是2:1;但还是保留着巢居的特征,如:将中堂完全开敞和天井相连,有利于更好地通风;天井的比例跟北方四合院大不一样,瘦高狭小,以便于避免夏日的烈日照射,形成拔风的烟囱效应,适应炎热的气候。

徽州建筑文化的发达并非纯属偶然,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是“贾儒”特征的徽商的崛起。徽商来自汉、越交融的背景,因地狭人稀而外出经商,从而养成了外向的性格;他们一方面是商人,但是另一方面亦是读书人,极其重视思想文化教育,故徽商身上又体现了儒人的典雅与深沉。深厚的文化促成、促进了徽商的良品经营和开放精神,稳增的经济又推动文化的不断进步、并使财富日益集中。此外,徽式建筑的成型、扩大还得益于明清时期政府的抑商政策。徽商在经营中所积累的商业资本,既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又受着中国自古以来的“衣锦还乡”传统思想的左右,便把所积累的大部分钱财用于建筑房屋的工程之中。由于徽商们走来闯北,见多识广,视野开阔,甚而受到当时明清皇宫建筑群体宏伟辉煌气势的影响,所以当他们在家乡大兴土木,为自己建筑住宅的过程中,就特别讲究与追求房屋气势的宏大与质量的完美。

2.徽式建筑的总体风格艺术

2.1建筑与环境的相融相辅

⑴布局

徽州的村落注重整体规划,选址巧妙,讲求风水,结构完整;建筑讲究负阴抱阳,依山就势,靠近水源,因地制宜,有平地则聚,无平地则散。设计施工时务必使建筑与环境相融,并基于环境、巧借环境,构造“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格局。以建筑背景的衬托,使山外有山、重峦叠嶂,形成多层次的主体轮廓线,增加建筑周围环境的深度和距离感;以河流或水池作为建筑基址的前景,形成开阔平远的视野,当隔水回望,有生动的波光水纹和粼粼倒影;以前景或借景形成建筑群前方的构图中心,使极目远眺时视线有所归属,丰富整体层

次和深度;以障景或屏挡使村落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营造村落的相对独立性;弯弯曲曲的街巷连通着成片的居住建筑,空间节奏动静兼有;各种牌坊、书院、绣楼、祠堂被巧用为环境的控制点、标志物、构图中心或观赏点,起到景观节点的作用,具有识别性和观赏性。山逶迤绵亘,水屈曲生情,村落凭地而建。徽式建筑与周围环境,在布局上的相融虽由人建,却吻合得宛若天成。

⑵色彩

首观徽式建筑群,给人最强烈的视觉感受是那由黑瓦白墙构成的点线面、轮廓鲜明的黑白灰有机组合,有如一幅镶嵌在翠山秀水当中的水墨画卷,层次分明,主体突出,清远而淡雅。徽式建筑的那些白墙起初并非为了粉饰,而是为了防潮、反光,是当时的一种生态选择。后来,受到中国水墨山水画黄山画派的影响,这种黑白之美更为素雅的徽州人们所钟爱。徽式建筑的外部粉饰并没有过多地追仿自然界已有的色彩,而是与青山绿水形成较鲜明的对比。但是它通过自身良好的尺度、有机变化的丰富组合,以及黑白灰色调本身的高雅与兼容,得以与天地山水的色彩十分协调地对比,山水与建筑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2.2单体突出,整体一致,种类多样,相辅相成

在徽式村落中,每一个单体的建筑都有不同方向的坡屋顶和对应的马头墙,组成不同的黑色面和线,衬托在大面积的白墙面里。因为村落内的道路曲折,建筑朝向各自不同,加上各个单体的高度、层数、规模也不同,形成了有机变化的建筑风貌;而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基本组合方式又非常统一,所以便形成了一个风格高度一致的而面貌又丰富多样的徽式建筑聚落景观。徽式村落中,民居建筑连片,祠堂、绣楼、牌坊、书院便有机地穿插、矗立其间。徽州地区多宗族集落,故村落中数百幢民居鳞次栉比,紧密相连,构成整片的住宅建筑。而徽州人重教育崇礼法,故在村落内又有大量的书院家塾和宗祠牌坊。各类建筑各占地位,主次鲜明,自然划分。如:作为宗族的核心——宗祠,既是宗族村民精神上的中心,也是建筑上的中心;作为维系宗族和君王之间礼法——牌坊,在整体空间上起着门的导向作用,或识别入口、或分割空间,灵活多变,连接各区。

3.徽式建筑的细部艺术

3.1外部

⑴色调材质

徽式建筑的外部色彩主要是黑白灰三色,外部材料以石头、石板、砖瓦为主。青砖黛瓦,高耸的石质白墙,灰灰的石板古道,使得整个建筑的外部色彩既对比鲜明又简洁明快,并与周围的蓝天白云、碧水翠山和谐相称。坚实的材质,使整个建筑群落与周围灵动的山水、田园达到刚柔并合,动静兼济。

⑵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封火墙,是徽式建筑当中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的建筑密度往往较大,不利于防火;而且,这些房子除了外在的建筑材料是石头之外,内在的部分基本都是各种的木制品,这样的房屋构造最害怕的便是火势。所以,在徽式建筑的设计、建设过程中,封火墙这一构造便应运而生。而徽州人们为了使封火墙更具艺术美感,便将其设计成昂首长嘶的马头。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到了后来,由于徽商逐渐出名,聚落中的男子多出外经商,留在家中的皆为妇孺,高高的外墙也起到了防盗、保卫的作用。徽式建筑中的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就如成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设计为“马头墙”的动机。高大封闭的外墙,因有了马头墙而显得错落有致;呆板静止的墙体,因有了马头墙而显出一

种动态的美感。从高处往下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的视觉带来一种“万马奔腾”动感冲击,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整个设计,正显示了古徽州建筑工匠们精湛高超的技艺。

⑶点窗

徽州建筑外界面通常比较封闭,开窗很小,有如点状,故称点窗,是徽式建筑中的一大特色。高耸严闭的外墙上镶嵌着变化活泼的漏窗、点窗,既反映了古徽州人对居住安全的需要,也透露了他们希望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愿望,使得建筑更具人性化,符合人的各种生理、心理需要。这些点窗常被饰予不同的雕刻,使得风格一致的众多白墙,因有了多式多样的点窗而各具特性,独成一道风景。

3.2内部

⑴色调材质

徽式建筑的内部色彩要比外部丰富得多。豪华宅邸常用红色梁柱,重要部位的木雕装饰敷以金粉;而书香人家则常用清漆木本色的门窗和家具。正如之前所提及,徽式建筑的内部构筑和饰品多为木质材料。建筑的结构采用的是北方抬梁式[1]和南方穿斗式[2]这两种木架构的结合;屋檐上、房梁上、天井旁、厅屋里常有着大幅的木制雕栏。

⑵天井

徽式建筑附带的天井构造,是徽式建筑中很有实际意义的一项构思,也是徽居中最典型的房屋类型。最常见的徽居都是那种以天井为中心的三间两进宅院,基本上秉承了明、清之法式。建筑里的天井设置主要是为了利于采光、通风,并使建筑看上去更宽敞。这种天井构造无论是普通的家居还是宗族的祠堂都被广泛的应用。如果说高耸严实的马头墙造成了徽式建筑封闭的外观,那么建筑群里布满的各式天井则实现了建筑内部与外界的交流。一幢完整的建筑,顶上空出一块,露出蓝天白云,天井四边摆放着各种繁茂的植物盆景,天井中央演绎着古徽州人们生活的故事,真可谓是别出心裁。此外,这种构造一个最大的特色在于:天井使得屋顶周边开敞,下雨时水从四面流向中庭,汇集于天井,流入自家屋内。有徽商取之“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味,而当地人则美其名曰“四水归堂”。

⑶三雕

徽州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技艺精湛,闻名中国。更值得一提的是,徽州三雕用于建筑时,总能从色泽、纹理、形态等各方面非常巧妙地与建筑的室内外构件、装修相结合,既为建筑增色,又凸显其自身。建筑上的雕刻从不滥用技艺,总是在点睛之处小心使用,寻求在朴素中显示出华美,在粗狂中衬托出纤细。建筑的门罩、斗拱、梁头、窗棂、漏窗、隔扇等多以雕刻修饰,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无不做工精细,层次多样,物种繁复,各不同形,形不同神,美轮美奂。

4.结语

从整体外观而言,徽式建筑,是一种基于自然,崇尚自然,融入自然的建筑,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高度表现。从内部细观来说,徽式建筑,体现了古徽州人追求儒雅、淡远的人生境界,是古徽州人谦恭避祸、退身养性、勤学守德的真实写照。即便时光再如何荏苒飞逝,时代再如何更迭变迁,徽式建筑依然透射出其源远流长、触动人心的烁烁光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