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鼓楼》中的“平民生活”

《钟鼓楼》是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并由此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一带的故事,展示了极其丰富的社会场景,诉说着市井的悲欢,几代人的命运,构成了一幅蕴涵着浓郁“京味”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一、横向铺开

这幅长长的北京普通市民生活的画卷,在钟鼓楼一带,地安街附近某个四合院内被隆重地展开。或许该用“圆”来形容这幅画卷,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集团都是一个“圆”,而圆心,即核心是自己。当然,这并不是说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相反,我们站在圆心上,用自己的力量去辐射他人,为他人排忧解难,否则,我们只会越变越小,最后干涸,失掉生命力。

(一)核心人物

《钟鼓楼》所描述的人物众多,四合院内的,以家为单位,有薛家、张家、荀家等;而四合院外,又有来帮厨的路喜纯、来走亲访友的杏儿、来“足撮”的卢宝桑等。那么,这一系列人物中,谁才是该书的核心人物呢?在我看来,《钟鼓楼》是不存在所谓核心人物的。“平平淡淡才是真,自自然然才是美。”这里的最底层小市民的生活,很琐碎,很平淡,却时刻关系到他们每一个人未来的生活,看到书,仿佛进入我们自己的生活,自然、琐碎、很真。

大喜的新郎、新娘,身居官位的张局长,前途无量的荀磊,他们可能成为某一时刻的主角,某一事件的决定力量,某些人口中的天才,也仅此而已,不能称其为核心。而一笔带过的故意冷落顾客的售货员,匆匆提及的慕樱的首任丈夫一一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残废军人,以及小竹、小莲蓬这此孩子,又不能说是配角。

因为,这就是生活,只要活过,便不是虚度,便有意义。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核心,不依靠任何人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二)核心事件

同《钟鼓楼》中纷繁复杂的人物形象一样,该书所讲述的事件也很多,而相对核心的事件却是“薛家老二娶媳妇”。

为办喜事最操心的薛大娘,并不一定感到幸福的新郎薛纪跃,以及为办喜事出力的路纯喜、孟昭英、薛纪徽、乃至初到四合院的杏儿,阻碍婚礼顺利进行的卢宝桑、姚向东,均在1982年12月12日这一天的早上5点到下午5点,和薛家的喜事扯上了关系。

其实,人既是自己的核心,那么他们所做的事情无论大小又何尝不都是有所谓的。一次犹豫、一次肯定,一次失败、一次创举,一次坦然、一次焦虑,都是举足轻重的。重要与不重要,紧急与非紧急,不由事件本身决定,而是由我们来定夺。

(三)核心载体

“本书的一个大主角——四合院”。

四合院,是书中人物、事件得以生存、发展的载体。它曾久久地存在过,正悄悄地存在着,却不知道还能存在多久。作为文物,我们后知后觉地给予它保护,而作为生存、发展的载体,我们还能保护它吗?

中国有句古话,“时势造英雄”。历史上一次次起义、革命,官逼民反的形式,替天行道的口号,均是证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闲适的生活消逝在信息社会的潮流中,当洒脱的个性埋没于勾心斗角的社交里,当世界已俨然容不下一个

隐居之士时,文明产生了,却又消失了。我们无法再过一种“平民”的生活,而是过着一种机械般的日子。

二、纵向承接

仅仅是1982年12月12日这一天,又仅仅是从卯时到申时这短短12个小时,却有众多的事件一齐上演。所谓戏剧所要求的既复杂又激烈的人物、事件矛盾,在“平民生活”中无需导演,便自成一戏,并自然而然地上演着。因为,矛盾时刻伴随着我们,昨天、今天、明天,从不曾,也永不会停息。

(一)无言的昨天

昨天,薛师傅是一个喇嘛;昨天,张局长作为“文化大革命”中“叛徒”部长的“黑爪牙”被狠狠批斗;昨天,荀师傅和郭胖墩是出生入死的战友;昨天,卢宝桑的父亲卢胜七是“硬乞”乞丐;昨天,路纯喜的母亲是妓女,而父亲是所谓的“大茶壶”……昨天,从不会自己跳出来说话。

我们,曾经生活在过去,将要生活在未来,而此刻却真实地生活在当下。“好汉不提当年勇”提醒我们不要沉溺于昨天;“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启示我们要重视今天;而“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则告诉我们要展望明天。

我们从昨天走过,走在今天的大道上,有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二)平凡的今天

今天,是平凡的一天。12个小时的匆匆流过,数十个人物的出场、谢幕,都证明今天是平凡的一天。

即便,今天是薛纪跃和潘秀娅大喜的日子;即便,今天是杏儿这位农村姑娘第一次来到北京这个繁华的大城市,拜访荀大爷、荀大妈的日子;即便,今天是“以往一帆风顺的人也终于遇上了顶头风”的日子……这此,都无法改变今天的平凡。

生活,逃不过平凡;人生,抵不过自然。正如,世界本是平凡的,而万事万物尽有规律一样。

平凡的一天,并不是乏味的一天,好比我们的核心是自己,而中心却不总是自己。如果你是核,你可以依靠强大的身躯去威胁他人,也可以贡献自己去为别人造描。

生活,这一与世无争的主题一一生老病死,吃穿住行,亲情、友情、爱情全被你一股脑儿地囊括一一要怎样才能尽如人意?或许,这才是一道无解的命题。

对于这座古老城市所经受过的漫长历史,天安门自然是它尊贵的面孔,而钟鼓楼却是它朴素的心脏。

(三)未知的明天

对于明天,除非我们有特异功能,否则都是未知的。

《钟鼓楼》的明天,是未知的,作者详细描述了“5点一17点”发生的故事,却用一连串的问号结束了这此最普通、最平民化的生活。

“平民生活”的故事发展,无需我们过多的猜测,更不必加入逻辑推理,所有即将发生的,未来的故事,便是最好的答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说的难道不是这类的生活吗?

书中末尾“看来,这一切都其有某钟不确定性”,就把这此不确定性留给钟鼓楼这一社会历史和人物命运的见证去注视、去迎接吧。“并非开头”、“不是结

尾”象征着“平民生活”的无始无终,有如时间的永恒,运动的绝对,以及矛盾的无休止。在小说《钟鼓楼》中,刘心武将钟鼓楼作为百古不变的时间意象,贯穿着整部小说,见证了周围的四合院的平民的悲欢离合,它就如俗世凡尘外的一双眼睛,默默关注,却缄默不语。

炉火纯青的钟,众志成城的鼓,曾经控制着北京城里的日出日落。它不仅仅是时间的道其,更是时代的道其。暮鼓晨钟标志着一个离我们远去的时代一一同样远去的还有众多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那远去的钟声,远去的鼓点,漏壶锈了,露水干了,鼓楼聋了,钟楼哑了,正如往事老了……惟有时间不曾中断,它像河流一样经历形形色色人类生存的场景,直至溅湿每一位过客的面孔。

总之,《钟鼓楼》描绘的是最“平民”化的生活,无论是书中人物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每个人所必定经历的幼年、童年、青年、壮年、老年。而对于明天所未知的,不确定的种种,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悄然来到我们面前,并永不停息的上演,犹如“平民”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