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CPI

合集下载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一、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一)银行业受地产泡沫破灭和巴塞尔资本要求影响,出现破产和信贷紧缩。

1.日本地产泡沫破灭。

日本土地价格从1991年开始下降,以抵押贷款业务为主的银行不良贷款资产开始上升。

在地产泡沫破灭之前,没有银行倒闭,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向银行提供财政援助几乎为零。

在地产泡沫破灭之后,虽然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提高财政援助以帮助该破产银行,但银行倒闭的数量仍然开始增加,并在这十年间达到了顶峰。

2.巴塞尔资本要求。

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规定,日本银行业开始减少贷款,使日本的中小企业和刚创立的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

(二)财政政策效力减弱。

当日本经济缓慢复苏时,日本政府1990年希望通过公共投资帮助提振日本经济,但当时日本主要公路和桥梁已经修建完成,由于公共投资的乘数下降,新的基础设施投资未能帮助提振经济。

同时,由于大部分公共投资集中在农村地区,相比对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公共投资效率较低,不仅增加了预算赤字,使得公共投资的效力被分散,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刺激作用很低。

表1:日本公共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期间(财政年度)1956-1960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直接影响0.696 0.737 0.638 0.508 0.359 0.275 间接影响(私人资本)0.453 0.553 0.488 0.418 0.304 0.226 间接影响(劳动力投入) 1.071 0.907 0.74 0.58 0.407 0.317 私人资本0.444 0.485 0.452 0.363 0.294 0.262期间(财政年度)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5 2006-2010直接影响0.215 0.181 0.135 0.114 0.108间接影响(私人资本)0.195 0.162 0.122 0.1 0.1间接影响(劳动力投入)0.192 0.155 0.105 0.09 0.085私人资本0.272 0.242 0.219 0.202 0.194 从表1可以看出,公共和私人投资的回报率在下降。

论现今中国与当年日本房价

论现今中国与当年日本房价

论现今中国与当年日本房价、股市对比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上有着相似的历程,都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

然而,两国在房价和股市的发展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今天,我们将对比一下中国和当年的日本房价、股市的情况。

首先来看看房价。

当年的日本在经历了一轮高速经济增长后,房价出现了惊人的增长。

特别是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房价更是涨得离谱。

如今的中国,同样也经历了一轮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许多城市中心地段的房价也是节节攀升。

但是与当年的日本相比,中国的房价增长速度还是相对较慢的。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较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再来看看股市。

当年的日本股市经历了泡沫经济时期,股价一度飙升至历史新高。

而如今的中国股市,虽然也有一些泡沫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稳健的。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对股市的监管力度较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防范股市风险。

此外,中国投资者结构也相对较为稳健,散户投资者相对较少,机构投资者占比相对较高,这也为股市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然而,虽然中国房价和股市的发展与当年的日本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比如,在经济发展初期,房价和股市的增长都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的增长,房价和股市也相应地增长。

此外,房价和股市的增长也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当年日本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宽松政策导致了房价的暴涨,而中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也使得房价增长较为平稳。

总之,虽然中国和当年的日本在房价和股市的发展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仍然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今的中国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而房价和股市的发展也将逐渐回归理性。

我们相信,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中国的房价和股市将保持稳定增长,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当年的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将更加注重民生福祉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与此同时,中国还大力发展科技、环保等新兴产业,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世界概况-各国历年通胀率

世界概况-各国历年通胀率

按 GDP 平减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年通胀率国家名称1961196219631964196519661日本7.79 4.20 5.51 5.33 5.14 4.972巴哈马 1.16 1.09 1.34 1.51 2.01 3.773帕劳4捷克共和国5萨摩亚6苏丹8.56 1.59 4.71 3.90-2.40 6.397图瓦卢8新加坡0.810.89 3.530.360.15 1.479瑞士10葡萄牙 1.410.680.57 2.01 3.87 5.2611德国12斯洛文尼亚13丹麦 4.31 6.64 5.77 4.617.44 6.8314中非共和国 4.64 4.89 4.677.54 5.04 4.4815瑞典 2.94 4.02 2.76 4.40 5.99 6.5516爱尔兰17多米尼加18荷兰 5.260.76 4.708.68 3.37 5.9819塞浦路斯20意大利 2.78 5.798.46 6.49 4.20 2.2321法国 3.40 4.67 6.41 4.15 2.73 2.8922西班牙 2.47 6.107.85 6.259.168.1723摩洛哥 1.91 4.40 6.49 3.97 3.39-0.9624马绍尔群岛25马耳他26欧洲联盟 2.86 3.93 3.41 4.50 4.50 4.3227斯洛伐克共和国28希腊 1.49 4.61 1.40 3.72 4.01 4.8529韩国14.1018.4528.4632.92 6.4213.9930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31比利时 1.32 1.67 3.03 4.64 5.10 4.0932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2.500.050.69 3.85 1.47 6.5633克罗地亚34圣卢西亚35高收入36安提瓜和巴布达37以色列8.618.917.69 5.44-1.39 8.7338奥地利 5.09 3.34 3.68 3.18 5.32 3.1239塞舌尔 1.460.60-0.00 4.38-49.42 3.2140联合王国 3.38 3.72 1.97 4.05 4.80 4.3241瓦努阿图42乍得 5.06 1.53 5.648.23 5.67 5.9843美国 1.23 1.37 1.06 1.51 1.88 2.9544马其顿,前南斯拉夫45智利7.4712.0243.9546.4141.1628.4946贝宁 1.04 3.78 2.55-0.36 2.06 1.1447基里巴斯48黑山49格林纳达50阿尔巴尼亚51冰岛13.2811.158.2316.1812.3110.44 52伯利兹 1.76 1.360.94 2.14 5.61 5.77 53波兰54塞内加尔 2.47 2.54 1.49 2.000.450.42 55加拿大0.46 1.41 2.06 2.60 3.36 4.98 56中国香港特区0.84-1.67 2.54 3.20-2.39 -4.21 57匈牙利0.98-0.59 -0.45 0.40-30.18 2.88 58尼日尔 3.39-0.84 0.76-0.72 8.08 4.96 59巴拿马0.690.46 2.23 2.730.64 1.34 60芬兰 5.34 3.97 5.157.18 5.02 4.72 61爱沙尼亚62多哥-6.95 0.72 3.17 1.46-2.32 5.74 63突尼斯-3.06 4.15 1.2010.77 1.53 64柬埔寨65佛得角66喀麦隆 5.06 3.11-0.26 4.42 2.750.19 67亚美尼亚68菲律宾 3.04 6.798.57 4.51 3.98 5.33 69泰国 3.700.54-1.17 2.68 4.328.25 70马里71毛里求斯72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73莱索托 1.35 1.67 1.59 2.00 3.43 3.74 74哥斯达黎加 3.390.59 1.95 1.77-0.87 1.20 75秘鲁 3.10 4.62 5.6313.5013.019.16 76卢森堡-3.66 3.89 3.15 5.83 2.80 3.93 77科索沃78乌干达79马尔代夫80不丹81保加利亚82黎巴嫩83科特迪瓦 2.99 3.00 3.01 2.91 3.080.04 84科摩罗85斯威士兰86圣基茨和尼维斯87拉脱维亚0.59 88几内亚比绍89密克罗尼西亚联邦90世界 3.93 91哥伦比亚8.08 6.5823.4216.179.4414.96 92墨西哥 3.24 2.75 2.93 5.90 2.07 5.08 93危地马拉-1.08 2.590.81-1.68 -1.80 -1.00 95纳米比亚94中高收入96布基纳法索 1.90 2.01 5.15 1.81-0.66 2.30 97立陶宛98冈比亚99马来西亚-7.76 -1.34 -0.81 1.62 2.09-1.29 100萨尔瓦多-1.77 -0.87 1.310.82 1.28-1.18101中等收入102挪威 2.65 4.77 3.39 4.72 4.77 3.98 103澳大利亚 3.18-0.23 1.77 3.26 3.00 2.68 104孟加拉国 6.260.02 5.16-8.74 7.93 6.30 105约旦107多米尼加共和国-0.42 7.647.19 2.11-1.06 -2.36 108海地109低中等收入 3.87 110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111巴西31.3078.8369.7793.8351.3839.41 112罗马尼亚113牙买加114索罗门群岛115摩尔多瓦116卢旺达7.12-7.97 13.5516.03 6.9636.86 117中国11.97-1.23 -1.93 0.64 2.21-1.67 119斯里兰卡-1.71 -1.37 1.64 2.480.24-1.80 118中等偏下收入 2.47 2.54 1.64 3.86 3.05 3.78 120乌拉圭18.4411.7819.9040.3362.1572.42 121印度 2.15 4.418.358.558.3013.27 122南非 1.260.59 3.33 1.700.32 4.39 123印尼13.46178.75145.85114.91229.241195.41 124坦桑尼亚125塞尔维亚126土耳其 4.75 5.37 6.42 2.34 3.98 6.28 127东帝汶128洪都拉斯 4.19 2.92 2.13 5.68 2.08 2.61 129收入低 2.29 1.13 3.62 2.25 4.03 3.85 130巴布亚新几内亚0.040.29 1.53 1.90 2.237.36 131格鲁吉亚-1.82 132汤加133马达加斯加 1.79 3.39 3.68 1.65 4.35 5.82 134土库曼斯坦135毛里塔尼亚0.69 2.43 4.46 4.53-2.07 4.14 136特里尼达和多巴哥-4.24 3.05 3.70-2.48 2.75-5.57 137蒙古138利比里亚-5.75 2.93 2.04 3.98-0.07 -1.00 139斐0.61 1.40-0.97 3.147.95 2.48 140厄瓜多尔 4.98 2.15 4.28 3.27 3.757.86 141巴拉圭7.5112.72 2.47 2.39 3.10 3.82 142尼泊尔 2.69 5.90 3.57 1.1912.8915.22 143莫桑比克144尼加拉瓜0.04-1.25 0.43 5.07 1.32 3.66 145阿拉伯埃及共和国0.170.40 2.43 6.28 3.05 4.61 146阿尔及利亚 3.47 2.350.55 1.70 1.50 1.82 147马拉维-0.47 4.20 5.67-0.59 3.710.21 148肯尼亚8.660.02-1.88 2.69-2.05 1.71 149刚果共和国 6.29 4.257.77 3.86 3.0310.03 150圣多美和普林西比151加纳 3.40 1.96 6.779.9317.028.15 152布隆迪20.08-3.57 4.69 5.42-1.03 3.15153刚果民主。

周期研究之一:康波中的价格波动

周期研究之一:康波中的价格波动
一、康波周期概述 ................................................................................................................................................... 6 1.1 有关康波时期的各种划分方法 ................................................................................................................ 6 1.2 当前对康波的基本认识 ............................................................................................................................ 7 1.3 康波中的增长与通胀 ................................................................................................................................ 7
三、康波中的能源和有色金属 ............................................................................................................................. 16 3.1 康波中的能源问题 .................................................................................................................................. 16 3.2 康波中的工业金属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低速发展、长期经济停滞这四个阶段。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日本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

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 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

特别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 年相比,1946 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 为62%,人均实际GNP 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创造业实际工资为30% (1947 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彻底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 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不少艰难和蜿蜒,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 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 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神武景气 (1954 年11 月-1958 年6 月) :景气持续了31 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 年度7.5% 、1957 年度7.8% ,1958 年降为6.2%。

岩户景气 (1959 年4 月持续到1962 年10 月) :景气持续42 个月,1959、1960 、1961 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9.4% 、13.1%和11.9%,1962 年降为8.6%。

伊奘诺景气(1965 年11 月-1970 年7 月):景气持续期间为57 个月,1966- 1970 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 、11.1% 、11.9%、12.0% 、10.3% ,1971 年降为4.4%。

中日经济对比

中日经济对比

广场协议大事记事件影响1985年9月由美英日德法5国财长在纽约广场宾馆(Plaza Hotel )签署了“广场协议”,目的是让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有控制”地贬值,日本银行在美国财长贝克的高压之下,被迫同意升值。

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的几个月之内,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贬值。

日元对美元就由250日元比1美元,升值到149日元兑换1美元。

随后几个月内日元升值67.85%。

1987年1、纽约股市崩盘。

2 、美国财政部长贝克向日本首相中曾根施加压力,让日本银行继续下调利率,使得美国股市看起来比日本股市更有吸引力一些,以吸引东京市场的资金流向美国。

很快日元利率跌到仅有2.5%,日本银行系统开始出现流动性泛滥,大量廉价资本涌向股市和房地产。

此后,东京的股票年成长率高达40%;房地产甚至超过90% 。

(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开始成型)1988年由于日元升值的原因,日本出口大幅下降,日本出口生产商为了弥补由于日元升值所导致的出口下降的亏空,企业纷纷从银行低息借贷炒股。

日本银行的隔夜拆借市场迅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心,世界前10名规模最大的银行被日本包揽。

东京股票市场在3年内涨300%,房地产仅东京总盘就超过了当时美国全国总值。

(日本的金融系统接近崩溃)1989年摩根斯坦利和所罗门兄弟公司等一批国际投资银行深入日本发行“股指认沽期权”,日本的保险公司认为日本股市不存在暴跌的可能,认购。

12月29日,日本股市达到了历史巅峰,日经指数冲到了38915点,大批的股指沽空期权终于开始发威。

日经指数顿挫。

日本股市开始下跌。

1990年1月美国交易所突然发行“日经指数认沽权证”,高盛公司从日本保险业手中买到的股指期权被转卖给丹麦王国,丹麦王国将其卖给权证的购买者,并承诺在日经指数走低时支付收益给“日经指数认沽权证”的拥有者。

该权证立刻在美国热卖,大量美国投资银行纷纷效仿,日本股市再也吃不住劲了,“日经指数认沽权证”上市热销不到一个月就全面土崩瓦解了。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1.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

但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开始于19 世纪的80 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的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的经济混乱状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

与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

美、英、法、德4 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 年。

日、美、英、法、德5 国在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分别为136 美元、474 美元、227 美元、242 美元、302 美元(按1965 年美元价格折算)。

5 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 1965 年的 GNP 和人均 GNP 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6%和2.5%、3.6%和1.6%、2.2%和1.2%、2.0%和1.7%、2.7%和1.7%。

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的效果。

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带来的“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终于走上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与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例如,在1894—1895 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 亿3150 两白银,相当于3 亿6 400 万日元,而当时的中央政府的一般会计岁出为7 000—8 000 万日元)及在中国开放港口的通商特权。

从一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与财富,对日本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点。

日本股市的历史

日本股市的历史

日本股市的历史1950-1989年,日本股市从85点涨到38900点,历时39年,主要分为5个阶段:1、1950年到1953年,日本股市从85点涨到470点,涨幅为453%,随后在1953年到1954年出现了37.8%的调整,回落至300多点。

2、1954年到1961年,日本股市从314点涨到1829点,涨幅为483%,随后在1961年到1965年的4年里调整了44.2%,回落至1000多点。

3、1965年到1973年,日本股市从1020点涨到5350点,涨幅为415%,随后在1973到1974年出现了37.4%的调整,回落至3300多点。

4、1974年到1981年,日本股市从3350多点上涨到8000多点,上涨了2.4倍,随后在1981年到1982年回落至6000多点。

5、1982年到1989年,日本股市从6000点直上38900点。

1987年10月14日,市盈率曾高达92.28倍。

你见过一个熊市长达14年的股市吗?罕见!然而,它的的确确存在过,并发生在日本,这场熊市始于1990年,止于2003年。

日经指数的疯牛:1984年收于11543点;1987年收于21564点;1984——1987三年涨幅接近100%,原属正常“慢牛”。

然而,随后两年的持续暴涨则已过头,每年差不多上涨一万点,实属“疯牛”。

1988 年收于30159点;1989 年收于38915点的历史最高记录。

从1万点到接近4万点,5年累计涨幅接近300%。

日经指数的慢熊:1990年收于23849点,一年跌去15000点;随后股指连年下滑,在西方股市普遍走牛的2000年,它却收于13785点;2003年4月28日更是收于7607点,创下近20多年来的最低记录。

日经指数的无奈:2003年后,随着日本经济缓过劲来,股指开始缓慢苏醒。

直至2007年4月25日,当世界各国股市均冲向了历史最高峰时,日经指数才勉强收于17236点,离40000点尚差若大一截。

日本泡沫经济

日本泡沫经济

日本泡沫经济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初期(1986——1991)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

一、时代背景1、1964年,东京举办了奥运会,通过196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

日本GDP增长率变化情况(1981-2001年)2、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

二、泡沫经济的形成1、日元升值“广场协议”后,日元迅速升值。

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2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50日元,3年内,日元升值50%以上,国际资本大举投资日本股市和房市。

2、宽松货币政策80年代的日本,由于担心不断升值的日元会对日本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响,日本央行迅即加大了国内的货币供给量。

在其后短短的几年里,日本货币供给的年增长率都维持在10%以上。

M2占GDP比重持续上升,从1980年140%左右上升到1991年泡沫破裂前的近190%,大量的货币投放,造成了流动性过剩。

在加大货币发行量的同时,日本央行多次降低利率。

从1986年至1987年,连续五次降息,将基准利率下调至2.5%,达到战后的最低点。

2.5%的超低利率维持了2年零3个月,直到1989年5月31日才上调到3.25%。

在日本政府扩大内需政策及宽松货币政策的鼓励下,日本全国掀起了国土开发热。

大量资金流向了股票及房地产行业,使得资产价格出现暴涨,泡沫积聚。

1980年代,东京225指数达到了惊人的38915点;东京地价达到顶峰,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甚至达到了可以购买美国全部国土的水平,而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放款;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

三、泡沫的破裂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迎来了最高峰。

由于资产价格上升无法得到实业的支撑,一旦投机者丧失了投机欲望,土地和股票价格将下降。

日本国内生产总值(1980-2011)

日本国内生产总值(1980-2011)
第28表 国内総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支出側、名目)
《実数》 区 分 昭和55年度 (1980) 134,506.3 132,564.2 132,068.4 588.9 93.1 56 (1981) 142,987.3 140,917.4 140,469.4 554.0 106.0 124,861.2 16,056.2 2,069.9 37,603.5 163,178.3 17,412.4 82,033.0 80,218.9 56,167.2 14,820.8 41,346.4 24,051.7 901.7 7,974.3 15,175.7 1,814.2 2,039.8 318.5 842.3 232.2 646.8 △ 225.7 △ 420.5 194.8 2,017.9 38,928.0 34,513.8 4,414.2 36,910.1 30,351.2 6,558.9 264,641.7 △ 357.9 3,996.2 4,354.1 57 (1982) 153,133.2 151,028.8 150,628.7 528.2 128.1 133,812.4 17,216.4 2,104.4 39,622.5 174,549.1 18,206.6 81,047.9 81,005.5 57,226.9 15,225.6 42,001.3 23,778.6 871.3 7,618.6 15,288.7 42.4 414.4 246.0 △ 93.9 △ 758.9 1,021.2 △ 372.0 △ 451.4 79.4 2,359.3 38,777.8 34,356.3 4,421.5 36,418.5 29,848.4 6,570.1 276,162.8 178.3 4,611.4 4,433.1 58 (1983) 160,893.0 158,561.2 158,142.7 559.3 140.8 140,254.8 18,306.4 2,331.9 41,980.4 183,737.0 19,136.5 80,387.1 79,724.0 56,256.4 13,930.0 42,326.3 23,467.6 912.9 7,590.0 14,964.7 663.1 951.0 456.6 17.4 270.4 206.6 △ 287.9 △ 404.1 116.1 5,512.2 40,204.8 35,910.0 4,294.8 34,692.6 28,285.9 6,406.7 288,772.7 433.2 3,984.7 3,551.5 59 (1984) 169,289.0 166,770.0 166,369.7 567.6 167.3 147,474.8 19,295.2 2,519.0 43,836.6 193,048.4 20,077.2 86,426.4 85,176.0 61,904.1 14,190.0 47,714.1 23,271.9 863.8 7,715.0 14,693.1 1,250.4 1,022.7 526.8 761.1 222.4 △ 487.6 227.7 106.4 121.3 8,686.4 46,027.2 41,286.9 4,740.3 37,340.8 30,719.7 6,621.1 308,238.4 723.4 5,039.7 4,316.3 60 (1985) 178,909.7 176,211.6 175,750.4 645.1 183.9 155,750.6 20,461.1 2,698.1 45,961.2 204,049.0 20,822.0 93,930.9 91,323.5 69,287.5 14,731.4 54,556.0 22,036.0 844.0 6,184.5 15,007.5 2,607.4 2,320.0 1,212.8 130.8 △ 294.9 1,271.4 287.3 173.0 114.4 11,595.0 44,396.3 40,074.2 4,322.1 32,801.3 26,627.6 6,173.7 330,396.8 1,244.8 5,358.0 4,113.2 61 (1986) 185,478.7 182,555.4 181,964.9 771.6 181.1 160,848.9 21,706.4 2,923.3 47,937.6 212,078.6 21,337.7 95,003.8 95,227.9 72,363.7 16,017.5 56,346.2 22,864.3 816.4 6,144.9 15,902.9 △ 224.1 △ 639.9 △ 958.2 △ 934.8 △ 222.9 1,475.9 415.8 200.2 215.6 13,846.2 37,361.1 33,922.2 3,438.9 23,514.9 18,114.5 5,400.4 342,266.4 1,286.0 5,393.8 4,107.8 62 (1987) 195,344.7 192,345.1 191,497.4 1,076.4 228.7 169,135.8 23,209.3 2,999.6 50,049.0 223,045.1 22,348.6 107,432.5 105,336.8 80,496.2 20,402.6 60,093.6 24,840.6 793.8 5,975.6 18,071.2 2,095.7 2,121.9 762.7 273.6 292.7 793.0 △ 26.2 △ 82.2 56.0 9,470.5 36,036.6 32,385.1 3,651.5 26,566.1 20,051.9 6,514.2 362,296.7 2,188.2 8,008.0 5,819.8 63 (1988) 206,790.0 203,614.6 202,063.2 1,823.6 272.2 179,081.0 24,533.6 3,175.4 52,298.8 235,751.0 23,337.8 120,493.2 118,975.2 93,653.3 21,843.0 71,810.3 25,321.9 801.7 6,041.1 18,479.1 1,518.0 1,856.9 △ 429.3 204.2 179.3 1,902.7 △ 338.9 △ 356.5 17.6 8,103.6 38,648.9 34,442.5 4,206.4 30,545.3 22,436.6 8,108.7 387,685.6 2,231.3 10,672.2 8,440.9 平成元年度 (1989) 220,570.0 217,132.9 215,056.9 2,429.7 353.7 190,853.0 26,279.8 3,437.1 55,824.2 251,237.6 25,156.6 133,759.5 130,941.3 103,777.4 23,073.6 80,703.8 27,163.9 863.8 6,327.6 19,972.5 2,818.2 2,873.8 1,291.1 754.1 152.0 676.6 △ 55.7 △ 98.6 43.0 5,731.5 43,643.5 38,523.0 5,120.5 37,912.0 27,728.2 10,183.8 415,885.2 3,369.0 16,248.8 12,879.8 2 (1990) 238,517.8 234,813.6 232,545.6 2,625.7 357.7 206,680.6 28,133.0 3,704.2 60,156.3 271,093.1 27,581.0 148,450.7 146,387.8 117,163.6 25,066.9 92,096.7 29,224.2 959.7 6,633.7 21,630.8 2,062.8 1,951.1 △ 316.9 1,235.7 7.9 1,024.5 111.7 116.8 △ 5.1 4,558.2 46,126.6 41,052.6 5,074.0 41,568.4 30,768.9 10,799.5 451,683.0 2,627.4 18,374.4 15,747.0 3 (1991) 249,923.0 245,781.0 243,292.8 2,839.7 351.5 215,730.0 30,051.1 4,142.0 63,797.8 284,558.6 29,162.1 151,341.8 147,989.1 116,303.3 23,371.1 92,932.3 31,685.8 1,092.2 7,069.1 23,524.5 3,352.6 3,388.1 1,764.2 810.8 △ 17.8 830.9 △ 35.4 △ 92.5 57.1 8,545.0 46,987.2 41,729.4 5,257.8 38,442.2 27,606.5 10,835.7 473,607.6 3,019.0 19,279.7 16,260.7 4 (1992) 257,273.6 252,748.1 250,371.7 2,702.1 325.7 220,839.7 31,908.3 4,525.5 67,482.0 294,186.8 30,568.9 147,684.9 147,555.7 110,255.6 22,910.6 87,345.0 37,300.1 1,248.2 8,431.7 27,620.2 129.2 23.2 △ 342.3 666.6 △ 840.3 539.1 106.0 35.6 70.4 10,815.1 47,237.0 41,985.5 5,251.5 36,421.9 25,955.2 10,466.7 483,255.6 4,380.4 18,479.3 14,098.9

日本应对通胀的历史经验

日本应对通胀的历史经验
j 的压 力 。突 出表 现 存 “ 克松 冲击 ” “ 大 尼 、 日本 列 岛 改
价 上 涨 。 17 年 的 通 胀 率 达 到 了 两 位 数 , 为 亟 待 解 93 成 决 的 问题 。
在 17 9 3年第 一次 油危机 和第 四次 巾东战争 的 影 响下, 全球油价上升 , 这对于严重依赖石 油进 口的 ¨ 本而言无疑是巨大打击 。特别是 以重化T业 为主的 U 本 制造业 , 这之前刚刚完成将燃 料从煤炭转向 油 。 存 石油危机 到来前 的 17 9 3年 二季度 日本f 肖费者物价 较 前期增 长率 达到 了 1 %。石油危机进一步加剧 了物 价 2 的 上涨。17 9 4年 的批发物价和消费者物价分别 j涨
弃 。政府设立特定萧条产业信 用基金 , 为处理过剩设备 提供必要 的融资 。同时, 将萧条严重的地 区指定为特定 萧条地 区, 制定 了实行雇佣对策的特定萧条地 区离职者 临时措施法 。 以及 特定萧条地区 中小企业对策临时措施 法 , 中小企 业进行融 资支持 , 对 对萧条 地 区实行 公共事

1 美元兑换 3 8日元 。17 年 , 国宣布美元 与黄 0 93 美 金兑换 价 格 由 1: 8变 为 1: 2 2 3 4 . ,美元 再 次 贬值 2
0 荚元与 日 的汇率降 到 1 20 %, 元 : 7。两年多时 间里 ,
= 升值率 高达 2 %。 为应对 日元升值措施 , j 元 5 作 日本政 莳 连续 6次下渊官定利 率 ,宽松的金融政策虽然 为企 № 发展创造 了有利 的金 融环境 ,缓解 r日元升值 的外
I 紧缺所面 临的节 能减排压力 ,企业开发节 能产 能源
]的 紧 迫性 日趋 强 烈 。 l
所谓“ 尼克松 冲击 ” 主要是指 为应付 越南战争 带 , 彩的午 会失业和通货膨胀 , 缓美元暴跌危机 , 国尼 十 减 美 松政府于 17 年 8 91 月发表 了“ 经济 紧急对策” 宣布 ,

t0109

t0109
雷高、西百德和埃库已经充分占据了市场。雷高新引进了五页厨具,并开发了鸣笛旋钮(比尔认为这大概正是服郎着急的原因)。而西百德和埃库则生产具有多层粘合底的厨具此外,低价位市场则由两个日本当地的厂商所占领。
日本消பைடு நூலகம்者
比尔·斯宾赛认为,用这样一句话评价日本消费者非常贴切:“了解产品,对质量非常挑剔,愿意为享有声誉的独家产品支付高价格”。他回想了一下与CPI及其他在日本从事贸易的高级主管人员的谈话:
“有限销售体系”只限于特定的特许零售店。在这种体系中,产品通过特定的分销渠道进行销售。这种销售形式常用于特别消费品,如药物和化妆品等。
“直销体系”的运作过程是厂商和零售商直接进行交易,或通过推销员“挨家挨户”向消费者推销产品。川原公司采取的就是这种直销方法。由于国外产品的新颖性和独特性需要直接介绍给消费者,所以进口的厨具产品通常采取这种销售体系。
比尔·斯宾赛此次商务旅行收集了一些有关日本市场的材料,是一些马萨诸塞州政府驻日贸易办公机构提供的有用信息(相反地,比尔认为美国驻日办公机构提供的信息都毫无用处)以及他对于产品开发费用的分析。在向杰克·诺兰提出建议之前,他还要考虑几个因素。
市场分析
日本的人均厨具购买量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多。日本的厨具市场总额约为1亿美元。和日本大部分消费品市场一样,厨具市场竞争激烈,其中高价位市场总额约为6000万美元,主要被进口产品所占领(占97%),而CPI将参与竞争。
尽管竞争十分激烈,CPI仍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它参与竞争的市场中成功地占领了近20%的份额,这要归功于其产品的不断创新和高效率、低成本的产生。CPI有时甚至直接向它的竞争者提供零件,价格比那些厂家自己生产还便宜,而它却仍能从中获利。到1981年,CPI已经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拥有了8万平方英尺的厂房(其研究与开发业务也在此进行),并在加拿大的多伦多设立了分销机构。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满足基础 设施建设和军事需求。
02
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
产业升级与工业化
总结词
这一时期,日本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为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详细描述
日本在战后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逐渐向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转型。政府对新兴产业给予税收和 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这些措施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使得日本成为世界 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05
当前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及 挑战(2010-至今)
低迷的经济增长与人口老龄化
经济增长缓慢
自2010年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年均增 长率仅为1.5%。这种低迷的增长主要受到国内和国际 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方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 市场僵化、生产率增长缓慢等问题持续制约经济发展 。国际方面,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事件也对日 本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2023-10-31
contents
目录
• 战后经济恢复期(1945-1955) • 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 • 经济调整与泡沫破裂(1973-1990)
contents
目录
• 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1990-2010 )
• 当前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及挑战(2010-至 今)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施 军事占领,并推动了一系 列民主化改革。
非军事化改革
撤消军队,实行和平宪法 ,禁止军事武装力量。
政治民主化改革
建立议会民主制度,实施 普选,允许自由政治活动 。
经济恢复与产业重建
经济恢复
随着美军的援助和国内重建的 需要,日本经济逐渐恢复。

日本经济受外部冲击而陷入萧条

日本经济受外部冲击而陷入萧条

日本经济受外部冲击而陷入萧条一 2008年日本经济受外部冲击而减速2008年日本经济受欧美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而逐步显露出疲态。

2008年第一季度,GDP环比增长率为0.7%,增速较快(见表1)。

第一季度日本经济表现较好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出乎意料的反弹,加之来自新兴经济体与资源出口型国家的旺盛需求弥补了对美国出口下滑形成的外需缺口。

第二季度,由于内外需同时下降日本经济出现-0.7%的负增长,降幅为7年来之最。

2002年后日本经济延续了“二战”以来最长的景气周期,但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此轮经济景气已经结束,未来日本经济有可能将陷入衰退。

(一)次贷危机对日本经济的直接影响较小表1 日本季度GDP环比增长率次贷危机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100家大型金融机构因次贷危机从2007年7月至2008年10月中旬共损失6600亿美元(含评价损失)。

至2008年第三季度,花旗银行的损失额已达681亿美元,美林集团也损失了581亿美元。

如此巨大的损失沉重打击了欧美的金融机构,特别对美国金融体系造成了无法愈合的重创。

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中的贝尔斯登和美林被收购,雷曼兄弟破产,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变为商业银行控股公司,宣告了华尔街传统投行模式的终结。

日本金融机构受到的冲击则小得多,这是因为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的房地产泡沫后,日本金融业在经营上变得异常保守,从而有幸在过去几年的金融衍生工具泛滥的情况下保持清醒,躲过了次贷危机这一场世界性金融劫难。

截至2008年6月底,美次贷危机引发的日本各类金融机构的证券化资产相关损失累计约2.57万亿日元(大约240亿美元),损失主要发生在日本三菱UFJ、瑞穗等六大金融集团。

9月份受雷曼兄弟破产的影响,包括日本三井住友、三菱UFJ等大型银行,青空银行等众多地方银行,以及中央三井信托银行和日本生命保险公司等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的相关潜在损失共计2450亿日元(约23亿美元)。

日本国民可支配收入1980-2003

日本国民可支配收入1980-2003

132,031.7 140,341.9 150,509.4 158,437.2 166,831.0 176,574.8 183,872.0 192,546.6 203,442.9 217,987.2 234,271.9 247,563.4 258,052.3 264,149.0 272,646.4 276,844.0 283,432.7 288,788.2 288,209.5 286,604.5 285,750.1 285,965.5 284,153.5 282,702.1 134,233.0 142,604.2 152,597.5 160,419.5 169,013.1 178,745.9 185,293.0 195,368.8 206,967.9 221,164.4 237,928.0 251,285.0
貯蓄
Saving
Calendar or fiscal year 昭和55年 C.Y.1980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平成元年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14,406.1 15,683.2 16,621.8 17,515.2 18,454.6 19,272.9 19,864.3 20,925.5 21,832.5 23,338.5 25,232.7 27,318.2 28,583.1 29,619.2 30,787.5 32,188.3 33,061.1 33,795.5 34,956.5 36,078.5 36,744.7 37,615.1 38,577.1 38,547.4 14,747.2 15,995.5 16,778.8 17,715.8 18,680.1 19,476.3 20,188.3 21,051.2 22,027.0 23,768.6 25,979.8 27,470.8

2003年日本经济外需带动缓慢回升

2003年日本经济外需带动缓慢回升

世界经济2004 年第3 期世界经济形势与理论专辑12003年日本经济外需带动缓慢回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陈虹日本内阁府公布的2003年度日本经济白皮书指出日本经济的景气循环显示最近的低谷期为2002年1月2003年度日本经济在出口的带动下企业部门生产日渐复苏使企业收益得到了改善刺激了设备投资增长但个人消费仍未见明显回升短期内日本难以实现自主性经济恢复表1 日本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季节调整后与上季度比较% 括号内为贡献度%----------------------------------------------------------------------------------经济指标增长率 2002年 2003年三季度四季度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实际GDP 0 9 0 4 0 4 0 6 0 3国内总需求 1 1 0 1 0 4 0 3 0 2民间最终消费支出 1 0 -0 2 0 1 0 1 -0 1民间企业设备 1 2 2 5 2 3 3 9 0 5民间住宅 -1 1 -0 9 -0 9 0 0 3 1民间库存增加 0 4 -0 1 0 1 -0 1 0 3公共需求 0 3 -0 4 -0 6 -1 0 -1 3公共固定资本形成 -0 9 -1 2 -3 2 -3 9 -5 6净出口 -0 2 0 4) 0 0 0 3 0 2出口 -0 3 4 6 0 8 1 3 3 0进口 2 3 1 5 0 7 -1 1 2 2名义GDP 0 6 -0 5 -0 3 0 3 0 1----------------------------------------------------------------------------------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国民经济计算一景气现状( 一) 日本景气特点出口带动景气回升2000年11月以后世界性IT泡沫的崩溃使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日本经济的低谷时期是在2002 年1月1 其后美国以及亚洲经济的复苏加之日元对美元汇率的贬值使日本扭转了出口下降局面出现了复苏迹象在出口带动下日本企业生产增长收益改善企业设备投资开始增加但是这次景气回升并不具有强劲且持续的支撑力相反在2002年底到2003年初的一段时期内景气表现疲软同时实际GDP增长率也呈现相同的趋势2002年第2季度实际GDP增长率季节调整后下同与上季度比较增长0.9%,第3季度增长0.8%,而第4季度和2003年第1季度仅增长0.6% 只是到2003年第2季度实际GDP增长率才回升到1.0% 就实际GDP增长率内容看1 日本内阁府根据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景气动向指数研究会的检测结果暂定日本经济的低谷期为2002 年1 月世界经济2004 年第3 期世界经济形势与理论专辑2外需贡献度是最高的由此判断这次景气恢复是以出口为主导的出口的动向将影响日本景气回升的前景日本出口状况严重依赖贸易对象国或地区的景气动向就主要出口对象国或地区占日本出口比重看日本对美国出口约占日本出口的30% 对亚洲约占40% 对欧盟约占15% 美国景气状况对日本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亚洲亚洲地区内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美国经济下滑对日本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日本对中国出口依存度上升2002年日本对中国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额比重达16% 包括香港特区仅次于占第1位的美国29%伊拉克战争和美国经常收支逆差引起美元对其他货币贬值2002年第2季度美元对日元汇率大体保持在1美元=120日元水平第3季度美元贬值到1美元=110日元由于多数亚洲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日元升值直接影响到日本的出口竞争力削弱了日本对美国和亚洲的出口( 二) 企业部门企业收益改善设备投资上升2003年日本企业产品销量增加是企业利润上升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企业削减成本提高收益率的结果收益增加的主要是制造业大企业这些企业2001年度前期收益减少42.5% 但2002年度同期增加32.8% 大企业收益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增长使销售额上升2001年以后企业进行了资本存量调整从2002年前期开始企业开工率上升收益增加因此企业设备投资转为增长但由于企业对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所以短期内设备投资很难出现大幅增长2003年1月日本内阁府组织的“2003年度企业行动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未来3 年日本企业设备投资的年均增长率预期仅为0.7% 这是影响设备投资变动趋势的关键因素日本的失业率仍徘徊在较高水平上企业重组压力和雇用供需错位状况仍然存在但从2002 年底开始雇用者人数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收益提高企业重组取得阶段性成果2003 年第2季度职工基本工资降幅缩小( 三) 家庭部门个人消费增长储蓄率下降与企业部门相比家庭部门未见明显的复苏动向即使出现了景气回升也未有迹象表明个人消费的增长将成为景气自主性恢复的牵引力从2000年开始日本家庭部门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与上年相比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是就业者报酬减少但2001年度以后根据国民经济计算得出的实际民间最终消费支出却缓慢增长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导致储蓄率下降其原因在于第一消费者对长期内所得增加的预期渺茫第二短期看劳动者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少第三人口老龄化使储蓄率下降第四通货紧缩引起的实际净资产效果即通货紧缩提高了购买力消费者提取存款等金融资产用于消费二摆脱通货紧缩消除产出缺口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就已陷入了通货紧缩表现在资产价格和一般物价两个方面首先就资产价格看自泡沫经济崩溃之时开始日本资产价格的通货紧缩一直持续至今其中特别是地价自1991年开始下跌至今降幅仍然很大最近的地价水平只相当于高峰期的55% 其次股价也处于长期下跌状态从1989年底至2001年底日本地价和股价下跌所造成的资产损失高达1330万亿日元几乎等于日本3年的GDP总额资产价格是由该资产未来收益价值贴现额决定的1 因此影响地价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土地产生的现在收益和未来收益预期安全资产利得固定资产实际税率投资者要求的高于安全资产利得的收益率风险升水其中核心因素是土地预期收益率和风险升水非制造业未来5年的平均收益预期增长率1990年曾达到4% 之后便一路下滑目前只有1% 企业对未来收益预期的谨慎态度自然抑制了地价的上升自地价绝不会下降的神话破灭后企业1 收益还原模型可用公式表示如下p=c/(r+t+z-g)其中p 为资产价格c 为当期预期收益g 为收益预期增长率r 为安全资产利率z 为风险升水t 为固定资产实际税率世界经济2004 年第3 期世界经济形势与理论专辑3被迫进行重组并处理不良债权使企业对土地贬值风险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加强了风险防范意识日经平均股价反映了日本股价的动向自2002年5月开始日本股价持续下跌并于2003年4月28日创出泡沫经济崩溃以来的新低但此后曾出现过繁荣景象交易的活跃程度不亚于泡沫经济的鼎盛时期甚至连续37个营业日交易额超过10亿股2003年8月18日日经平均股价回升到1万日元股价上升主要有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因素的作用国外因素是伊拉克战争的结束人们对美国景气回升产生强烈的预期使美国股价回升国内因素是日本企业收益得到改善以及5月份政府决定对面临危机的理索那银行提供公共资金支持从而消除了市场对金融体系危机的担心导致股价下跌的银行股自5月份开始回升在这次股价上升中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成为股价回升的主导力量2003年4月以后惟一买进大幅超过卖出的投资主体就是外国投资者他们认为与日本企业收益率相比日本企业股价偏低这是一个良好的投资机会二是个人投资者交易活跃尽管从买卖交易差额看反映不是很明显但从买卖交易总额和交易股数看2003年7月买卖交易总额上升到2003年初的3倍交易股数是2003年初的2倍这说明个人投资者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提高交易量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一般物价开始下降物价下降使实际债务负担增加引起实际工资和实际利率上升从而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抑制了设备投资造成经济衰退2002年全年企业物价指数表示日本国内企业间交易货物的物价指标均处于持续下跌状况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气机械价格的下降自1999年10月起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下跌自1998年第2季度以来GDP减缩指数持续下降2002年降幅进一步扩大达-2% 引起GDP减缩指数大幅下降的原因是2001年度企业利润下降2002年度工资水平下降目前经济仍处于温和的通货紧缩状态2001~2002年连续2个年度日本经济财政报告都将日本通货紧缩的原因归纳为供给需求及金融因素根据日本内阁府对日本通货紧缩进行的分析供给因素潜在GDP 和需求因素现实GDP 对物价指标——GDP减缩指数均造成影响1金融因素指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短期内扩张性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实际GDP增长从而引起物价上升二是长期看货币供给的增长与名义GDP增长是相等的但如果实际GDP与潜在GDP 的平均水平是一致的影响物价上升率的主要因素是货币供给根据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研究所计量分析得出的结论短期看货币供给对实际GDP产生了影响而实际GDP又对GDP减缩指数产生了影响长期看货币供给量与名义GDP的关系是稳定的因此可以说货币供给量是通过对需求因素实际GDP 的影响引起物价变动的克服通货紧缩的前提条件就是处理不良债权削减过剩债务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缩小产出缺口2 唤起高增长领域的潜在需求将资金由低效率部门转移到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效率高增长领域同时还要采取具有实效的货币政策恢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使政策效果能够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刺激总需求总之经济结构调整与货币政策必须共同作用这是日本克服通货紧缩的惟一出路三财政货币政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一) 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截至2002年度末2003年3月31日日本中央和地方债务净额合计为700万亿日元相当于名义GDP的140% 如果将每年的基础财政收支赤字3计算在内财政形势更加严峻为改革日本的财政结构日本内阁于2003年1月做出决定财政改革的中期目标是在2006年之前将政府部门支出规模一般政府支出规模占GDP之比控制在2002年度的水平以内并努力改善财政收1 预期物价上升率通过需求因素影响物价形成2 产出缺口=(现实GDP 潜在GDP)/潜在GDP3 Primary balance 是将赤字计算在内的财政收支世界经济2004 年第3 期世界经济形势与理论专辑4支向民间需求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争取在2010年度初期消除基础性财政收支赤字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财政支出总额持续增长1999~2001年徘徊不定在财政支出中公共固定资本形成和政府最终消费支出构成了最终消费的一部分政府最终消费支出不断增加的原因一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医疗护理支出增加二是90年代为刺激经济回升政府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财政支出政府为进行财政改革而削减公共事业2003年度预算中公共事业费比2002年度减少了3.9% 因此公共固定资本形成和政府最终消费支出共同构成的公共需求未见增长就公共需求对GDP贡献度看2001年为0 2002年为-0.1% 2003年政府预测仍为0日本一般政府财政赤字近年来没有明显变动2000年度为34万亿日元名义GDP占比6.6% ,2001年度为33万亿日元(名义GDP占比仍为6.6%) 对财政赤字影响最大的因素一是社会保障支付费用负担的增加二是政府消费的增加另外财政赤字的变动又可分为循环收支随景气循环变动的财政收支和结构性收支循环收支以外的财政收支2001年度的结构性收支赤字略低于2000年度但由于景气衰退税收减少2001年度的循环性赤字增加2002年度结构性赤字略有增加循环性赤字基本保持平稳( 二)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自2001年3月开始日本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增加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一是变更调节金融市场的操作工具将操作工具由原来的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变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净额二是当中央银行判断认为必须提供充足的资金时中央银行以银行券发行净额为上限增加买进长期国债的金额最初日本银行决定的操作目标——日本银行账户存款净额为5万亿日元到2003年8月已上升到27~30万亿日元但是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结果只是增加了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并未如预期的那样增长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一是因为金融机构持有大量不良债权风险承担能力下降对新风险持谨慎态度企业也因大量过剩债务而使信用风险上升加之目前的贷款利率不能充分反映风险程度所以金融机构缺乏增加贷款的动力相反宁愿大量购买低风险国债贷款的减少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二是由于大型企业倒闭美国出现恐怖袭击事件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使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更加旺盛而流动性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今后日本银行将进一步强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完善资产担保证券市场研究不同经济主体购买不同金融资产对市场预期的作用以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效性四景气回升的脆弱性在很大程度上目前日本景气的回升依赖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出口的增长经济自主性恢复能力仍很脆弱主要表现是第一企业收益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大企业中小企业进行的重组则制约了销售额的上升从而也限制了收益的增加第二今后企业设备投资的增长幅度取决于企业对经济前景的预期目前企业所持的谨慎态度很可能抑制设备投资第三影响个人消费走势的是未来收入预期和与收入有关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目前因消费者对就业形势和社会保障制度仍持谨慎态度因此个人消费增长的余地不是很大第四通货紧缩状况仍在继续特别是地价的下跌是使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恶化的主要原因总之日本景气回升对外需依赖性的增强使日本经济继续面临各种外部风险可以说日本经济距离自主性恢复仍有相当长的路程[责任编辑宋志刚]__。

日本经济危机

日本经济危机

日本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日本从“投资主导型”转向了“出口主导型”,具体表现在:出口快速增长。

石油危机后的1974~1980年期间GDP年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10%。

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提高。

1974~1985年,出口对整个GNP增长的拉动上升至34.5%。

出口占总需求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1985年上升至14.6%,贸易盈余不断扩大。

同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比价也逐渐低估,日元汇率处于“抵抗升值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1985年9月,美国、日本、英国等5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问题。

这便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签署以后,各国开始抛售美元,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

在“放任升值”阶段,为了应对日元大幅升值局面,1985年10月,中曾根首相的私人咨询机构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1986年9月,将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具体化。

为应对因日元升值导致出口受阻所带来的“高日元萧条”,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中央银行则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

连续调低利率,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准利率从5%下调至3%,1987年2月进一步调低至2.5%的历史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1987~1989年,日本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M2+CD)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0.8%、10.2%和12%,从而造成国内过剩资金急剧增加。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撑下,过剩的资金纷纷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等领域,泡沫经济逐步形成。

在1987~1990年期间,低利率和充足的货币供给刺激了泡沫经济投机活动。

在炒作之下,日本的地价迅速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业银行一直都在以土地作为贷款抵押担保。

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日本的股价也在一路上涨。

泡沫经济研究笔记之二 日本泡沫经济生成的背景

泡沫经济研究笔记之二 日本泡沫经济生成的背景

泡沫经济研究笔记之二日本泡沫经济生成的背景第一,日元升值--不稳定的资本膨胀效用。

自实行浮动汇率后,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有升有降,但总的趋势是日元升值。

广场协议后升值最为严重,1985年9月日元对美元汇率为240:1,1987年12月则为120.9:1,即日元升值了近一倍。

日本政府为了摆脱日元升值的困境,采取了松财政松金融的政策以刺激经济。

升值使日本资本家在国内大量增添设备和厂房;同时,低利息率,自然促使日本资本外流,在国外则到处购买债券和工厂,目的是为了保住日元升值后的高购买力。

日元升值还引发了价格紧缩效果。

日元升值,使按美元计价的外贸商品,在国内市场出现降价,而输入价格的降低,必然会引起日本批发物价的降低,大大促进了日本内需的增长,致使消费者开支猛增。

同时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加,这些高利润都包含着日元升值的泡沫因素。

由于实际利润率显著上升,给债务人带来沉重的负担。

第二,大规模国内过剩资本的形成。

石油危机后,日本国内产业结构从重化学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了节省能源,对能源多消耗型的重化工业投资大为减少,新的投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

企业设备特点,前者是重厚长大,后者是轻薄短小。

从整个社会看,企业的规模缩小了,也就是说,设备投资的需求减少了。

同时。

70年代后,以微电子技术革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掀起高潮,其特点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占主导地位,对新技术革命引起的固定资本更新的设备投资需求也前大为减少了。

由于设备投资的需求大量减少,日本国内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过剩资本,其中有一部分在国内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致使金融资产的积累速度超过了实物资产的积累速度。

贸易黑字也在逐步积累。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使日本国内市场有了大量资本过剩,至1985年,日本已变成世界的最大债权国。

如果金融领域积淀了大量的货币,而市场上又缺乏有利的投资场所,倘此时金融政策又过松,则此时就容易导致泡沫经济的生成。

第三,金融自由化。

在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在银行存放款以外的金融市场并不发达,那时日本政府为了对产业实行"保护、育成"政策,对金融界的业务活动采取了种种限制,其主要内容:有关利息率最高额的限制;有关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有关国内金融与海外金融交流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