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华丽”与“朴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说“华丽”与“朴实”
作者:孙绍振
来源:《语文建设》2007年第05期
编者按:本栏目孙绍振和刘锡庆两位教授的文章是对2007年第3期谭海生老师《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一文的讨论。
广东谭海生老师认为,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该鼓励华丽,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他引证的经典作家的论说和成长过程,可以说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但是,规律也是复杂的,既有从华丽走向朴实的,也有从朴实走向华丽的。
就是在大师中,也因个性而异,绝对普遍的、无所不包的规律是不存在的。
在作文方面因为人的气质不同而不同。
如果说大多数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由华入朴的话,却并不能排除有一些孩子,从一开始就是以比较朴实的叙述和议论见长,而在成熟以后,却变得有文采了。
也许,这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只要是存在的,作理论概括时,就不能视而不见。
反例正是理论发展的跳板。
我这里举一个七岁孩子的作文的例子,题目是“要说什么大?”,全文如下:
陆地真正大。
我们全世界一看也看不到边。
我们还有什么大呀?是大海洋。
海洋比陆地还要大。
地球多大?大海放在地球里面,大家看一看海多大,地球比海大得多少也不懂得。
再说比地球还大的东西是什么?那太阳比地球还要大得多。
我们的东西一个比一个大。
看我说,如果地球大,太阳比它还要大!又来一个比一个大了,天比太阳还要大。
什么东西都是还有东西比它大。
这不是写得很朴实吗?不是朴实得很深刻吗?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用他朴实而幼稚的语言,旁若无人地进行着哲理性的思考。
这篇文章的作者,在三十多年后成为我国文坛著名的理论家和散文家,他的名字是南帆。
当他的散文为中国当代散文开创一种审智的崭新的风格以后,他把这篇文章和自己一篇有关大自然的文章作了对比。
这篇有关大自然的文章是这样的:
山,我不稀罕。
即使在寝室里,我也能透过窗口望见山。
远方一带山脉蜿蜒不绝,蠕动起伏。
我所居住的城市,栖息于一块不大的盆地之中。
山时时从四周探头垂顾这个城市,谛听着这个地市的所有动静。
我不能想象,山从这个城市四边撤走。
丧失了山的庇护,这个城市仿佛会沿着倾斜的地表没落到海洋城去。
……没有山作为太阳月亮的隐身之处,白昼与黑夜的交替,又将如何完成呢?
南帆对这两篇文章的评价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文学训练以后,想象和语言修辞都变得“成熟而雅致了”,“可是已经找不到童年时代那种纵论宇宙的气魄和目空一切的神情”。
他认为“这就是三十年的距离”。
我之所以要引用这样一篇文章,不过是要为谭先生的论点提供一个反例。
在作文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是从华丽走向朴实的。
谭先生也许忽略了人在成长过程中,不但有文采的问题,而且有思想感情的独立自由的问题,离开了思想和情感的自由,不管是华丽还是朴实的语言,都是空洞的。
空洞的华丽和干巴的朴实,都是缺乏心灵自由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