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总结
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及分值分析
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及分值分析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及分值分析一般高中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一般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一般是每年6月7日-8日考试。
下面是我整理的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及分值分析,欢迎大家共享。
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及分值分析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二)有用类文本阅读(12分)4.客观题(选择题)(3分)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5.主观题(4分)6.主观题(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7.客观题(多项选择题)(4分)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不正确的两项。
8.主观题(4分)9.主观题(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10、11、12、1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1415题:14.客观题(侧重于句意理解、表现手法,形式为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15.主观题。
(侧重于思想内容)(三)名句默写(5分)16.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21题。
原题内容不变。
四、写作(60分)啥叫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有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时评、书评、政论文、学术论文、杂文等;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为主;有用类文本:新闻、人物传记、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及分值分析2全国卷1语文卷试题,严格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命制,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注意考查核心素养,考点掩盖面和试卷结构合理,力量层级比例配置恰当,难度适中。
相较往年,题型变化较大,更侧重于规律思维力量考查,更着力于引导同学关注时代进展、社会变化,更希求引领同学拓宽视野,培育人文情怀、家国情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材料选自曹明德的《中国参加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把脉时代的症结。
文本在800字左右,比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字数略少,阅读量有所削减。
全文采纳总分总结构,第一段和最终一段信息量不大,理解起来难度也不大,中间两段是阅读理解做题的关键。
2020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题评析
2020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全国iii卷语文试题评析:
一、总体评价
2020年高考全国iii卷语文试题整体呈现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特点,既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突出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察。
试题结构清晰,梯度明显,贴近学生实际,体现了高考改革的方向。
二、具体分析
1.基础知识部分:涵盖了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等多个知识点,重点考查学
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近义词辨析、多音字辨析等题目,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2.阅读理解部分:选材广泛,包括文言文、现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考查学
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理解能力。
题目设置上,既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有对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分析,充分体现了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3.写作部分:以“自己经历和思考”为话题,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
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紧贴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成长,表达真情实感。
从考生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题目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
2020年高考全国iii卷语文试题的评析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1/ 1。
2023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2023高考语文试题评析2023高考语文试题评析一、着眼全局、立足大局,在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语言文字运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在语文情境中体现出来的。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统筹设计,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凝心聚力,高擎思想大旗全国乙卷写作试题“一花独放不是春”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把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选取的是讲话中关于调查研究应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原则的两段,要言不烦,观点明确,启发广大青少年汲取其中的智慧,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
2.增强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
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新课标I卷写作试题以“故事的力量”为中心话题,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I卷写作试题“故事的力量”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语文试卷分析
高中语文试卷分析在各领域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试卷,成绩的提高,最关键的是什么的呢,重要的是多做题目,多写试卷,总结知识点,什么类型的试卷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试卷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试卷分析1一、试卷的构成这次高三语文试卷一共150分,其中写作占60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古代诗歌和文言文,和高考卷的题型一样。
写作的分值和高考一样。
试题总共有29道,其中阅读题有28道,写作题有1道,试题的难度从浅到深排列,只有一道文言文题目的分数较低,作文只需要根据材料写作。
这次试卷只考察了高中课内背诵的内容,侧重于学生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比如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言语的真实意图,分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哲理等。
这些试题的设置加强了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试卷的特点总体来说,这份高三语文试卷题量适中,题型灵活,注重基础知识。
整体成绩有所提高。
三、存在问题1、学生之间班级间差异不大,但班内学生之间差异较大,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70—80分,分数悬殊。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和成绩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2、年级平均分为81.9分,与期望值90分相差较大,差了9分。
3、学生的文化积淀较薄弱,试卷中考察的古诗词默写一共占了6分,学生的平均得分只有4—5分,有些偏低。
4、学生答题表述不规范、不准确、不简洁、不连贯,有时理解了但表述不好。
5、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强,观点明确,但在评价时缺乏有力的论据支持。
少数同学阅读量严重不足,积累不够。
现代文阅读中主观表述题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需要加强训练。
6、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功利性,不愿意花时间背诵,背诵时只是讲条件,对语文学习的总投入时间较少。
7、作文的书写仍有几个例子没有按照要求书写,没有写题目,没有完整地写完。
在批卷时每人都被扣了分,整体的书写水平不高。
作文的结构意识不强,议论能力需要提高。
高中语文考试质量分析
高中语文考试质量分析篇一:高中语文考试质量分析一、试卷特点:此次考试卷结构以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为主,就连文言文阅读也出的是课本上的原文,因此试题难度并不高。
二、成绩情况总结:全年级成绩的宏观情况: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选择题得分率低,这些基础题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内容,靠的是学生平时认真阅读和积累,这说明大部学生对基础的不够重视,读书也不够认真外,基础不牢固。
(2)现代文阅读,在答题上扣题不紧,读题不仔细,不能够紧扣文本内容来解答,不能够准确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不能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较差。
(3)文言文翻译就是课文中的原文,但是得分不够理想,学生的文言基础不够扎实。
(4)名句名篇默写得较好,这说明在老师的狠抓下,学生还是能够去学,去学得扎实一些的。
1(5)考试中非智力因素的失分比上次月考有了明显的改善,说明老师们再考试前强调的效果不错。
(6)学生的对题目的解题方法不够明确,审题不够细致。
由于审题不细致丢分的现象也很突出。
四、鉴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或措施:(1)继续加强集体备课。
发挥各人所长,集中各人优势,使每节课重点、难点更突出,授课效果更好。
(2)从课堂40分钟要成绩,抓好早晚读,每次早晚读都给学生定下明确的目标。
(3)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用足用好教材,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包括字音、字形的掌握(来自: 小龙文档网:高中语文考试质量分析)、语境义的理解、语法知识的渗透、内容的整体把握、文体特征的强调等等。
(4)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到每堂课目标明确集中,教师少讲精讲,学生多思精练,真正让学生学中有所悟,练中有所得,切实提高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5)今后在出检测题时要贴近高考,体现出学生的能力。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期待着下一次考试,我们高一的成绩能够有更大的进步~今天,我谨代表我们语文组就汇报到这里,有诸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语文考试成绩分析
语文考试成绩分析语文考试成绩分析范文(通用11篇)通过成绩分析来研究关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了解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差距,可以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准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
以下是有关语文考试成绩分析范文,有兴趣的朋友来阅读下吧。
语文考试成绩分析 1一、从试卷分析方面来说。
(一)从现代文阅读的做题情况来看,学生的得分率较低,主要问题在于做题的方法和做题过程中的耐心度与细心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为36分,在试卷中的占分比较大。
在试卷的所有版块中,学生在古诗文阅读版块中的得分率最低。
究其原因的话:第一、这次的古诗文阅读难度较低,但是学生做得情况却不尽人意。
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形成了惯性思维,存在一种畏难情绪。
第二、古代诗歌阅读题,学生对于答题模式的掌握和古诗词的理解不到位。
第三、名篇名句默写,得分率低。
虽然这次的默写都能够背出来,但是存在较多错别字。
(三)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次文学类文本阅读为《风庐乐忆》,实用类文本阅读为《宫崎骏:留下的都是梦》。
从学生的做题情况来看,得分率较高,试题难度较低。
但从整体情况来看,选择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学生比选择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学生得分要低。
因为文学类文本对于作品要充分理解之后,才能结合题干去进行解答。
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选择实用类文本的学生更多一些。
在这一版块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对于题意的理解不到位。
第二、条分缕析。
许多学生的答案并不是条分缕析的清楚明白呈现,而是乱糟糟的堆砌在一起。
第三、答题的不规范。
在两篇阅读选择时,需要学生在答题纸上对11题或者12题进行涂卡,而不是打对勾。
(四)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版块试题难度较低,学生的得分率高。
其中,成语题需要学生的积累,病句题也存在非常大的问题,未来的学习中,将专门做一个病句专题,来加强学生对这一专题的学习。
另外15题和16题都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学生做得情况稍差。
(五)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第一、议论文的结构方面的训练还需进一步加强。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作文试题分析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作文试题分析【试题分析】今年的课标Ⅱ卷作文是一道读写结合的考题。
对于考生们而言这种类型的作文并不陌生,九省联考的“交错带”读写类型作文与其非常相似。
本次作文关联了试题现代文阅读Ⅰ,读写衔接的情境感强,“太空之旅”一词照应材料一,考生在阅读现代文阅读Ⅰ的体验基础上再理解再思考分析,而“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将考生拉回到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境,限定的方向明确。
“我们每个人”非常自然地引导了考生的思路方向,可以回归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中来思考和表达。
作文中的“联想与思考”开放程度很大,可以说给予了考生非常大的空间,有利于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利于真切情感的表达、个性化的思考,有助于规避套路化的备考设定。
读写类型的作文为今后的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了一定指引方向。
它能更好地考查出学生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日常备考的作文训练中,师生们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脚踏实地”,在关注时代感十足的宏大叙事的同时,不能忽略自身的切实体验,教师要注重真切语言表达训练的过程,呵护学生“本真”语言和体验的生成。
【备考策略】为了更好地应对新高考的考查趋势,个人认为在备考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认识写作的序列化训练重要性,注重阅读与写作的紧密连接性,在读写能力转化的训练中,继续挖掘有效的策略和途径,构建合理的情境,提升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感受力、思辨力、审美力。
2.要兼顾多种文体训练内容,规避议论文一种文体独大的现象。
3.回归教材中的人文主题和单元任务,及时提炼作文素材,做好经典素材的积累工作。
四、4.要注重速写训练,限时完成规定字数的内容写作。
总之,语文学科素养关键处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几个维度在写作考查中都有涉及。
为了更好地应对新高考中的作文考查,回归有计划和针对性的序列化的备考训练应该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坚持。
近五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
近五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2012年至2016年语文试题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命题结构相对稳定。
以下为我做了五套试题的总结。
纵观近几年的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没有做任何改变,它也涉及科技、艺术、历史等方面为主,都和当下的热点问题联系紧密。
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对文中信息的概括能力。
文言文部分试题有轻微改动,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方面没有大的变化。
12年---14年的第一个题都考的是文言实词的含义,15年---16年考查的却是文言断句的题;第二个题12年至13年考的是人物形象的问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14年考的是文言断句问题,15---16年则改成了对文言常识的考查;第六、七题近几年都无变化。
总的来说,对文言文的考查这几年变化也不大,断句问题和文言常识题在平时的讲解中也会涉及,只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要求针对性练习。
诗歌鉴赏部分基本也无变化,其中仅12年考了一首词,其它几年均考的诗。
14年略微不同考查的是两首诗的比较,这在16年的试题中也出现,比较的是文本诗和课内诗的比较,这需要我们在之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一些相关性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做题时能得心应手。
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几个题型一般为对句子的分析,对字词的分析,并从中分析作者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名篇名句默写部分,12年---13年以提上句写下句的形式考查的,14年---16年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进行考查,增加了难度。
内容方面没有变化,初中一题,高中两题。
文本阅读从12年开始都是小说类和传记类,并无改变,考查的题型也都差不多的。
小说部分的命题形式都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以及主题方面,针对这种现状,在平常的练习中就应集中火力在这几方面。
传记类的基本也是围绕人物形象来设置的,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有时也涉及学生结合实事能力。
成语的使用问题,考查内容没有什么变化,考查的形式这几年改动稍大。
12年---13年考查的是四个成语的使用;而14---15年变为成语的辨析,为三个成语;16年考查了六个成语,增加了数量,但难度并未增加,排除法可能还更上手。
高三语文考试反思与总结
高三语文考试反思与总结高三语文考试反思与总结(精选18篇)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
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三语文考试反思与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考试反思与总结篇1这次期中考试完毕,卷子发下来了,我只考了九十分。
我大部分的分都丢在第一题考字词的、第四题分辨字词的、理解文章的地方,还有一小部分分丢在第六大题排列句子考逻辑思维的地方。
在第一题考字词的地方我丢了三分。
其中一分是因为粗心大意丢的,另外一分是我把字搞混了,给写错了,最后一分是我书写不太好,老师给看错了。
第一个错的字是“润”字,可我写的时候粗心了,我给画蛇添足了,把“王”写成了“玉”。
第二个错字是寄托的“寄”,我把寄托的“寄”写成了继续的“继”。
第三个错字是“勇”,我写“勇”的时候,力的那一撇和勇的上半部分的中间那一竖给连上了,所以老师给看错了。
整体来看,我的字词不太扎实。
第四大题选词语的地方一共有四个小题,我错了三个,第一个是把“深刻”选成了“深奥”,给搞混了。
第二个是把“清楚”选成了“清晰”,也是给弄反了。
第三个错误是把“实验”选成了“试验”,实验和试验的意思不太理解。
第八大题阅读理解的第2篇文章的第一小题修改语病和的三小题写原因我都写错了。
第一小题是我运用的修改符号不当,第三小题是我应该多读几遍文章。
第六小题排列句子第五和第六句给写反了。
我全对的地方是第七题……第七题都是书上的原文让你填空,也有一小题让你说你的理解。
我全对是因为我背的很熟。
下一次考试,我要细心,不能草草地写上就行了,如果最后有时间还要细心的检查一遍。
而且平时也要用心、下功夫。
高三语文考试反思与总结篇2时间似流水,学期以经过半,期中考试也已来临,而就是短短两天,期中考试也结束,我自信满满的走进考场,却唉声叹气的走出了考场,可这是因为什么呢,为了能让下次的考试考好,我做了一次小结。
语文考试卷总结(5篇)
语文考试卷总结(5篇)语文考试卷总结(5篇)语文考试卷总结范文第1篇新课改下,高考题目越来越注意考查同学的综合素养,但语文老师在试卷讲评过程中仍以应试教育为目标,未注意培育同学的解题力量。
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改下如何高效讲评语文试卷。
应试教育体制下,试卷讲评方式也是以高考为目标,只强调老师把学问点灌给同学,忽视了同学的主体性,没有把同学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也没有充分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改下,为适应新的高考试题要求,语文老师在讲评试卷时应依据同学考试中把握学问的详细状况,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讲评,注意试卷讲评的质量。
一学问结构体系上,老师要突出重难点,不行一手抓,主次不分一张完整的语文试卷难题、易题、中等题均有,同学自己难以发觉一张试卷的精华部分,需要老师依据多年的教学阅历找出重难点,尤其是试卷中的易错点、易混点、创新点,老师要重点讲解和分析,并作系统地整理。
对同学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切忌代劳,应放手让同学自己寻求答案,为使同学做到这点,应要求同学拿到综评后的试卷先自己修改错题,解决不了的再由师生共同解决,这样既可提高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又能让老师更好地把握同学的学习状况。
二老师讲评试卷应留意技巧,注意授人以渔试卷讲评,老师不要单纯地给同学讲解答案,而是要引导同学思索,让同学自己对试卷中消失的学问点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合。
高三考试太多,正常复习往往被中断,老师可把学问点讲评和考点复习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学问链。
如老师在讲解试卷上的考点时,先不给答案,而是引导同学串联相类似的学问点,以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举一反三。
另外,老师在讲评试卷时除了启迪同学自发思索外,还可关心、引导同学在实践中总结方法规律,并学会自己分析评价试卷,找出得分亮点及失分盲点,分析缘由,从中总结阅历教训,以便更好地应对下一次考试。
三转变意识,重新构建考试评价机制一场考试中,一份试卷并不能评价同学考试的成与败,更不能以分数作为评价同学的标准,老师不但自己要从心理层面上打破传统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同学的命根”这一评价机制,而且要引导同学不行过于重视每次考试的成果。
高中语文的试卷分析
高中语文的试卷分析高中语文的试卷分析篇1一、试题分析这次考试的试卷从总体上来看难简程度是比较适中的,而且从试卷上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和教材联系特别紧密。
既考了三个单元课内的东西,又有由此而生发的力量测试。
语文这一科是历来为同学忽视的一种,这次考试的试卷就起了一个警示的作用,它无形地告戒同学:上课不好好听课,考试就考不好。
它对促进同学听课这方面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觉得对高一同学很适用。
其次方面,考察的学问点很全面,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而且难简程度也很适中。
既考了字音,字形,词语填空|,成语运用,病句修改。
又考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假如不好好听课的话,确定答不对)。
文言文这一块除了有正常的一道文言翻译题以外,还有很多课内学过的。
通假字,词语解释,文言句式,重点实、虚词用法,文言翻译,这些不仅需要仔细听课,还需要较扎实的基本功。
而文言阅读题可以说是以上方面的综合运用,一种力量检测。
常说的"得法于课内,得备于课外。
'这道题就可以看出来,同学是否能学以致用了。
二、学情分析这届高一同学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但由于同学来源不一样,听课力量也确定有所区分。
重点班及格以上人数53人,一般班也能达到近30人。
百分以上人数重点35人,一般班10人左右,平均分都能及格,所以还是有潜力可挖的。
但是,同学还主要把精力放在课外而极少关注课内。
可以说错置了主次,这次他们也吸取了教训,知道不能忽视课本了。
另外,他们的学习方式没有转变,还停留在学校阶段死记硬背的层面上。
而高中更注意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更多的需要去理解,去进行信息筛选,学问整合,提高学以致用的力量。
比如说,这次考试的现代文阅读是《人在风中》,文章并不难,同学也基本上能读懂。
但十八分的现代文得一半的同学都很少(一般班),缘由是能意会而不能有效的言传。
总之,通过本次考试,同学体现出来的问题有:1、对语文的重视不够。
2、读书太少,主要表现在作文方面没有素材。
2023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1试题分析
2023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1试题分析一、总体概述2023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1遵循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能力。
试题整体难度适中,既体现了基础性,又突出了创新性,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平台。
二、试题结构本次高考语文卷1共分为四个部分:阅读题、语言运用题、文言文阅读题和写作题。
各部分试题数量、分值及难度分布合理,既保证了试题的覆盖面,又突出了重点。
三、试题特点1.阅读题本次阅读题选取了不同文体的文本,包括现代文、古诗文等,既有文学类文本,也有实用类文本。
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如现代文阅读题要求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古诗文阅读题则要求学生理解诗句含义,鉴赏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1.语言运用题语言运用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语言表达能力。
试题包括词语运用、病句修改、句子排序等类型,既有单项选择题,也有主观表达题。
这部分试题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流畅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1.文言文阅读题文言文阅读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传统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本次试题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篇章,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语句,并回答问题。
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阅读理解能力。
1.写作题写作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也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题型。
本次写作题要求考生以“追逐梦想”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展开深入思考,构思新颖、有创意,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四、考生答题情况分析根据考生答题情况来看,大部分考生能够认真审题,准确把握题意,合理安排答题时间,完成各个部分的试题。
新高考语文高中试题分析
新高考语文高中试题分析
新高考语文试题在近年来的改革中,呈现出多样化和深入化的趋势。
试题不仅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
首先,新高考语文试题在阅读理解部分,更加注重文本的深度解读和
批判性思维。
考试材料往往选取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文学
作品,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文本的表层意义,更要挖掘文本背后的深
层含义,如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等。
其次,作文部分是新高考语文试题的重头戏。
作文题目通常具有较高
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同时,作文评分标准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和创新能力。
再次,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的结合也是新高考语文试题的一大特色。
通过对古诗文的阅读,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还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现代文阅读则更侧重于培养学生
的现代汉语运用能力和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洞察力。
最后,新高考语文试题还特别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无论是在阅读理解、作文还是语言文字运用题中,都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避免出现语病和错别字。
综上所述,新高考语文试题旨在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
的综合语文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试题分析+课件
二、命题特点
①材料作文得到回归。传统的材料作文得以回归,更强调对话题 的理解,突出考查思维能力。 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进行价值引领。高考命题关注个人与时代、 个人与国家,从一个角度切入大的社会主题,同时又引导学生形 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③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应该说高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是一 贯的,且有加强趋势。
卷别
新高考I卷 新高考II卷 新高考I卷 新高考II卷 新高考I卷 新高考II卷
作文题(关键点) 题型分类
故事是有力量的 材料作文
有时希望有一个自 感悟延伸类材料作
己的空间
文
本手、妙手、俗手 材料作文(多元)
“选择 创造 未来:任务型驱动作文
主题征文
(多元)
“体育之效—强弱 材料作文 转化”
描红“人”字对人 漫画作文 生的启迪
谢谢大家!
如有不当,请大家批评指正。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试题分析
一、作文研题 二、主观感受
一、作文研题
1、题目解析 2、命题特点 3、具体思路 4、呈现问题 5、突破关键点
真题回顾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
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
三、具体思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 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 是否会越来越少?
第一次:越来越多【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第二次: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该如何理解?
①互联能高效地解决许多具体 的问题。
二、主观感受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如下:
1.总体延续了稳定风格,重视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
基础知识依然是高
考语文试题的重要考查内容,包括字音、字形、词语理解、句子连贯、修辞手法等方面。
2.阅读理解题目难度适中,强调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
阅读理解
题目一直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要题型,要求学生具备快速阅读、理解文意、分析判断等能力。
3.作文题目设计多样化,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作文题目设计依然
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考查,同时呈现出多样化、开放性的特点,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4.传统文化元素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元素在高考
语文试题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2021年的试题也不例外。
从文言文阅读到诗词鉴赏,再到文化常识和名著名篇默写等,都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
5.语言运用和实际应用能力受到重视,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语言
运用和实际应用能力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也得到了进一步强调。
例如,语言运用的题目注重对学生语境理解、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的考查,而实际应用能力的题目则强调对学生信息处理、问题解决和交流沟通能力的考查。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整体保持稳定风格,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对学生阅读、写作、思维和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查。
也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1/ 1。
高考语文三年试题分析心得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高三语文组近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整体变化不大,只是在细微之处略作调整。
下面对比一下三年的高考试卷,总结规律,摸索方向,预测未来。
一、现代文阅读内容上,此类试题的文本以关注社会,注重人文为主要选择,涉及文化学、民俗学、美学等多方面,即从文化艺术方面来出题。
2008年试题选材于《怪异:明清美学启蒙之特征》,谈艺术的“常形”与“变形”;2009年试题选材于《诗与歌词》,谈唐诗与歌词的关系;2010年试题选材于《金石书画漫谈》,谈书画方面的问题。
总体来看,2011年的高考试题选材还应在文化艺术的范围之内,像文艺方面的基本常识,诗词曲赋,琴棋书画之类皆有可能。
形式上,题型都是选择题,考察的皆是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2008年是2道理解题,1道分析综合题,2009年是1道理解题,1道分析综合题,1道推断题,2010年是2道理解题,1道分析综合题。
三年高考均注重对文段的理解,其次是分析。
因新考纲删去了“推断”一词,故2011年的考试绝不会再考,而考试的重点应是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但就考察的难易度而言,应该说偏难,有些问题设置较偏,让学生无从下手。
所以在狠抓此类试题常设置的错误类型之外,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把握作者意图的能力,大局入手,小处探究的做法不可忽视。
二、古诗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从内容上看,近三年高考中文言文均是人物传记,取材于史书,2008年选自《晋书·嵇绍传》,2009年选自《宋史·朱昭传》,2010年选自《明史·花云传》。
阅读材料较为浅易,高中生基本都能读懂。
2011年的文言语段几乎可以推定:史书中的人物传记。
从测试能力看,着重考察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利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解决语境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查基本点在实词,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理解分析内容和翻译四项,测试能力一贯。
2022年高考语文Ⅰ卷试题分析
2022年高考语文Ⅰ卷试题分析2022年高考语文Ⅰ卷试卷整体结构稳定,考查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继续保持“稳字当先、稳中有变”的态势,没有出现大幅度变化,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但是在某些知识点的考查设置上,却是“今年花胜去年红”。
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多方人士对2022年高考的难易程度进行了研判。
2022年高考试卷的整体难度较为稳定,紧扣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加强关键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与2022年相比,考点及题型都体现了延续性,考查的内容与常规教学、复备考的基本内容相符合。
下面对高考试题各个板块进行评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未有变动,3小题单项选择题,选材《“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这个话题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型未有变动。
选材聚焦“新基建”,引导学生从多个非连续文本中获取这项政策的出台背景、基本内涵、发展前景和国际反响等相关信息,加大对考生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力度,同时也凸显了命题人考查中学生关心时事热点的意图。
三、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材料选自XXX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
材料通过呈现对滑雪场面的精彩描述和对主人公细微的心理描写,引导学生突破传统阅读的惯性,与作品做深入对话,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选择这篇作品的原因一方面是基于其优秀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或许是基于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对滑雪项目的普及需求。
此外,在题目中体现与《老人与海》的对比,符合“整本书阅读”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又巧妙暗含了时事:两个朋友,一个要开学了,一个“不开学”,两人即将分开,不想分开但却又有些无能为力,未来想再“一起滑雪”。
这完全符合当下,由于疫情,很多同学无法相见了,甚至毕业仪式也只能通过网络平台举办;不想分开却又无法确定未来的真实状态,与当下巧妙暗合,已经天各一方了,还能“一起滑雪”吗?四、文言文阅读今年高考语文阅读部分选取了《宋史·苏轼传》,这个选材的意图之一是展现XXX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体现文化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总结
时间:2010-8-7 17:48:03
伴随着2010年高考在一场夏雨中的结束,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也揭开了他神秘的面纱,看到真题的那一刻,曾经一度迷茫的我们内心踏实了很多,因为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紧扣大纲,突出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主线。
但从整体看,学生要脱颖而出,还是有些难度,这主要是因为个别题型的变化,提问方式的变化。
因此,今年语文高考试题整体特点是试题平稳平和,考查方式不断创新,简言之就是老题型、新形式。
一、试题分析
开卷第一篇现代文阅读为论述类阅读,主要摘自启功先生《金石书画漫谈》,比较浅显,讲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发展,选文字数控制在1000字,在问题设置上考查学生筛选信息以及对文意的理解分析能力,与平常的备考题没有太大区别。
题目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培养其审美情趣。
第二读文言文阅读节选自《明史•花云传》,内容上和课改前的高考文言文选文内容一致,仍然是人物传记,试题也是传统的实词考查、人物评价、文意的把握、翻译,试题较平易,注重基础性,没有出现考纲中新增的考点——文言断句,在这种情况下想得高分还是在于平时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养成。
诗词鉴赏考察的是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乐府诗《雨雪曲》,诗歌内容不难,一看就是一首反映士卒边塞生活的诗篇,但要注重细节的把握、情感的理解以及题目变异问法的破解上,尤其是诗歌鉴赏第二题第一问,好多学生容易忽视题干要求,不能将意象与环境、情感联系起来,甚至不知道要答哪方面的内容,其实这个题就是问“旗彩坏”“鼓声低”的作用、原因以及对士卒的影响。
针对今年诗词鉴赏中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我认为诗词鉴赏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提问方式和答案步骤的关系,尤其是研究近些年来多样性、变异性的提问方式,使学生明确答题的方向。
名句名篇默写紧扣考纲,不是一味的将目光聚焦在高中课本中,而是高中、初中都有。
虽然初中内容在默写中占了多半,但两篇诗文韩愈的《杂说(四)》、陆游《游山西村》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烂熟于心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后说有空白现象,说明学生对经典阅读不重视,积累不够。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根据新课改精神,改为选考题,分别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学生需要比较后选择作答,这无形中就会加大阅读量。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保护人》,难度适中,试题围绕小说三要素分别考查了学生的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分析情节结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最后一道题难度较大,考查题目涉及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多方面,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参照小说创作规律以及自己较高的鉴赏能力,出色的表达能力作答,而这些恰恰是今天的学生很少具备的,因此多数学生不知此题怎么答或答非所问,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意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文本进行解析,明确不同角度不同答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素养。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讲的是袁隆平,学生较熟悉,这篇阅读无论从内容还是题目都比前面的小说阅读要简单,学生只需理清文章思路,立
足答题区域找信息点,
易于在文本中找到答案,因此在复习中可偏重这类文章的研究,但也不能忽视文本类阅读的理解,必须做到“两手抓”。
第二卷语言运用板块所涉及的各知识点,均在考纲范围内。
去掉了以往的字音、字形,保留了传统考察中的成语运用,病句辨析,语句连贯,补写,仿写内容。
第13题成语题中的成语都是常见成语,难度不大,关键在于备考时对常用成语的积累,但有些学生积累过少,连“汗牛充栋”形容对象是藏书都不清楚,造成失分。
语句部分设题占了基础知识部分的一大块,分值达17分,题目平易,灵活,紧扣考。
第14题语病题关键要熟知语病类型以及常考的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句式杂糅、语意重复)易错模式,然后在一定的语感上再进行判断就
不会有大的出入;第15题衔接题不回避热点,是关于玉树的,根据句间关系、逻辑关系就不难找到答案;第16题,要求根据“感恩教育”这一中心填出文段中空缺的部分,难度较大,题型较新,不过,考生只要紧紧围绕主旨,注意句间关系,注意“质疑”“简单地采取”“牵涉到很多方面”等提示词语,甚至注意到标点等细节,就不难填出正确的答案。
第17题仿写题抓住例句中“勇敢、坚强”的中心、“某某如果……,那它永远不能……”的句式、褒扬的感情基调也很容易拿到全分,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
最后一道大题作文还是沿用了前几年的命题思路——新材料作文,让新课改与老教材之间有了衔接,学生从心理上易于接受,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命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在限定范围内让学生探索发挥,给考生提供多维思考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充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作文给了三则材料:第一则“鱼”的材料重在谈成长的外因——环境;第二则“狼”的材料重在谈生存的内因——好奇心;第三则谈人成才的外因——积极的心理暗示。
三则材料的共同点体现在材料的最后一句话“人的成才是有规律的”,这是所给材料的关键句,也是作文题眼所在,立意构思的出发点。
作文的核心是“人的成才”,这是作文的限制性体现,但切入角度是多元化的,既可从自身挖掘一个人成才的种种内在因素,也可从成才的外在因素上展开,更可以把内外因两者结合来谈,可以说角度非常多且不易偏离题意,这是其开放性的体现。
所以学生可以从“成功与环境的关系”“成才与兴趣”“成才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等角度分别立意或综合立意。
1.加强对新旧考纲的比较研究,寻求细微差别,研究命题趋势,找准命题的切入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复习工作。
2.引导学生注重积累。
语文基础知识板块的复习,教师在引导学生挖掘以往知识库存(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坚持课内外的积累,以求基础牢固。
3.注重学生答题技巧的指导。
4.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和现实生活,在观察生活,体味人生中提升能力。
因此,在高三复习中一方面要读圣贤书,一方面要阅天下事;重基础、重积累;拓宽视野,加大储备,这样才能决胜高考。
2010-6-22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位基础的物质。
a)细胞内液(2/3):包括: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等;
b)细胞内液(1/3):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a)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4.血浆中的酸碱度:7.35-7.45
a)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
3/H
2
CO
3
Na
2
HPO
4
/NaH
2
PO
4
b)人体细胞外液的正常渗透压:770KPa, 正常温度:37度。
5.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a)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6.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a)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a)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b)反射弧-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包括肌肉
和腺体)
2.兴奋传导
a)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b)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
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b)脑干:呼吸中枢
c)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d)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e)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a)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包括C02的调节
5.人体正常的血糖浓度:0.8-1.2g/L
6.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a)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7.血糖平衡的调节
8.体温调节
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
器官或靶细胞。
10.水盐平衡的调节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a)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b)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12.免疫系统的组成
a)免疫细胞 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b)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
13.免疫
a)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b)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c)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d)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4.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功能和清除功能;
15.抗原: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
中坏死、变异的细胞或组织);
16.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17.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淋巴细胞起作用)和细胞免疫(主要是T淋
巴细胞起作用;
18.体液免疫过程:
19.细胞免疫过程: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