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环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依存与互动关系。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不能超越自然的边界。
他指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且要善于利用自然,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
他主张人类不能盲目剥削自然资源,否则将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环境问题有着深远的启示。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气候变化、物种灭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提醒我们,人类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有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将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的破坏。
我们应当转变发展观念,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也对于我们理解当代城市化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城市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土地开发、水资源消耗、空气污染等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提醒我们,城市化应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好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我们应当倡导绿色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转变发展观念,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本文将重点复习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及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是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类需要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利用和保护。
马克思主义着重强调了人类的社会实践对于自然界的改造和保护的重要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只有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也是其独特之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状态。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对工业化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关注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业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但同时也需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强化环境监测和评估,推动环境教育和宣传,加强国际合作等。
这些措施旨在全面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六、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环境保护的关联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思想对于当代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下,我们需要积极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适合当代社会的环境保护路径,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有着深刻的思考与论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NONG YE ZONG HENG 农业纵横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中介环节。
在实践中,自然成为劳动的对象,是人们获得生产和生活物资的来源。
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创造、同步生成的过程。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类无限地掠夺和破坏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生存和发展中,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去理解、适应和利用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着立法滞后和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部分违法企业或个人交钱了事,违法成本低,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在技术方面,生态环保工作缺乏配套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从事环保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直接影响环保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三)文化素质低下,环保意识淡薄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公务员,都不能够树立保护生态的主人翁意识,不能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是每一个地球人应尽的责进行了报复。
因此,人类在发展经济时,不能忽略环境代价及资源利用情况。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能够深入分析生态治理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正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不以地方政府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推进生态治理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NONG YE ZONG HENG 农业纵横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厂区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变。
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推进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要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不仅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发展道路上,要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创新经济,促进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实现生心协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息息相关。
学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心得体会姓名:国晨学院:精仪学院班级:仪表1班学号:2014202186摘要:通过对李老师所教的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自然观作为世界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
它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发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价值;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是从19世纪40年代初开始研究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的,并在完成哲学的革命变革的同时,创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问题特别是对自然观的思想,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和分析当今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据此提出切实的应对之策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对我们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马克思主义关于在自然界具有双重属性、双重地位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
首先,人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一再告诫人们要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和自然的最基本关系是对象性关系,揭示了人和自然关系的本质。
其次,人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在这里,马克思将自然——人——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系统,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去把握自然环境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将自然、人、社会割裂开来的弊端。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思想家,而他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社会领域,他也对生态环境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理论。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了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提出了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建立在他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理解基础之上。
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撑和保障。
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将自然环境当作无尽的资源和垃圾处理场,不断地进行过度开发和污染,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他指出,资本主义追求无限的经济增长和利润最大化,无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无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导致了环境污染、生物灭绝和生态失衡等问题的加剧。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他认为,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他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主张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使人类的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相适应,而不是剥削和破坏自然。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还提出了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推动绿色发展,才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他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责任,呼吁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社会。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世界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中,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峻。
只有坚持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采取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才能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批判了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提出了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建设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认识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结合当下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展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启示和建议,以期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为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内涵、认识、当代价值、环境伦理学、生态文明、启示、意义、未来。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倡导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不应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和分析上,而应深入到自然界内在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这种观念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指导我们实践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更在于它为我们把握世界的本质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认知工具。
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改造世界,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1.2 本文内容概述本文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展开讨论。
我们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分析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其对自然的认识。
接着,我们将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探讨其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与意义。
我们将讨论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的构建,探究马克思主义如何引领人们建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公用地悲剧”。
• 在几乎所有的公有资源例子中,都产生了与公用地悲剧一 样的问题: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公有资源。政府通常管
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9
分析以上材料并思考:
• 部分最优与整体最优的关系 • 一个系统应该如何实现整体最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0
五、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原理
•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下: • 1.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
结 构 的 外 在 表 现 —— 结 构 功 能 规 律;——结构决定功能; • 2. 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 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 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 关系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9
• 具体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 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
•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
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 关系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
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4
自然界的定义:
• 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 整个宇宙
• 而狭义则指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相对 立的自然界。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5
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系统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是在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基础,人类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关系。
只有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确保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法。
传统的发展观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只顾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环境的破坏。
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即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理念。
马克思指出:“人类只有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有更加灿烂的文明。
”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从源头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率的发展道路。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指导,我们要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社会发展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尊重和保护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只有在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改善和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进步。
同时,我们要关注社会公平,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我们加强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只有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机制和行动,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我们要推动国际社会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制定并落实具体的行动计划,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是生态意义上的自然观, 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分析了人和自然的本真关系及实现形式, 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对当代全球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实践显示了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生态; 发展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活动范围, 大大增强了人类影响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但科学在创造巨大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人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 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随着人们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思和对不利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后果的逐渐重视, 生态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生态意义上的自然观自从1869 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后, 批判人类中心主义, 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 以及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加以修正和扬弃, 构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形态的环境伦理学相继出现。
在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态环境为价值轴心的生态中心主义, 后者是以人类为价值轴心的人类中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学说是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生态”和“生态问题”这些词语, 但是, 他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论述无不显示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精辟的见解, 包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对于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方面的科学思想和观点。
当自然观涉及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共生共存的研究层次时, 也就成为生态自然观了。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一、概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它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认为自然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依赖于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同时,人类又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改变自然的面貌和状态。
这种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如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因为人对自然的作用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的,而社会实践又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关系问题。
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关系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
其基本内涵在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即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自然又能够改造自然,但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
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同时,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但这种改变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虽然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往往会对自然界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它拥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力量的源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中,自然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它不只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环境,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和限制。
本文将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来探讨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无限复杂、无限多样的系统,它是由矛盾和相互作用构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主动关系,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驱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对自然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利用。
3. 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物质资源和能源,并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条件。
同时,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对自然界产生了显著影响,包括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
4. 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类社会必须建立在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基础上,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充分利用和发展自然资源,提高生产力水平。
它指导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科学研究和有效利用,推动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略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绿色发展论文
略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绿色发展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阐述了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只有三者和谐相处才能求得持续理性的发展。
根据中国目前的发展状态和环境问题,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二、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压力:耕地、饮用水、各种矿产资源等的人均持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无疑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影响。
此外,工业生产的排放污染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单薄、政府的环保投入不足等原因都导致了目前我国生态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更是成为发展中的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是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间的差距增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情况严重。
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没有正确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所阐述的观点一样:无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只有将自然和人类视为整体求得共同的发展,才会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结合中国国情,为了谋求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平衡发展和生态问题,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追求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不仅重视经济的发展,也将人自身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根据科学发展观,中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可持续发展追求长久理性的发展,讲求自然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必须要在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不损害自然的前提下追求经济发展的最大效率。
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绿色发展应运而生。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生态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杰出的思想家,虽然有人也指出了人类活动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
由此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
这些情况的出现,更使人类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
我们耗尽大自然的所有宝贵资源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成为僵死的质料;我们在破坏了其他动植物存在的条件时,人类自身的存在也就成了问题。
这一危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完全破坏,即人类生存环境的丧失。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重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无疑会有重要启迪。
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1.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强调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改变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但是一度超过了界限,我们人类就会要遭受自然的报复。
马克思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恩格斯承认“人对自然的统治”,但是“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1]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这些自然规律,从而能够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同时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本文首先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明确其核心观点和理论特色。
接着,将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包括在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深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推动当代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等缺陷,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和先在性。
它认为,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类不能创造或消灭自然界,而只能在自然界的框架内通过实践活动改变自然界的存在形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自然界的规律性和条件性又制约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再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关系。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这些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方式。
因此,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仅要从认识和改造自然入手,还要从改变社会关系入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它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
在这个概论中,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观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揭示了历史和自然发展的根本规律。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观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进行探讨。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在物质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观点强调了经济基础对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社会制度的变革必然伴随着社会意识的转变。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变革的规律,为实现社会进步指明道路。
二、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无限的和永恒的,自然规律可以被人类认识和掌握。
自然观的核心是对自然的辩证法认识,即把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是由矛盾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
自然观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是自然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是可以通过人类的创造力和科技进步来解决的。
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类才能维护自身的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自然观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将社会发展看作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而自然观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观都强调了科学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是发现和认识客观规律的有效方法,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观都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只有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一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二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总体而言,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
在这幅图景里,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1、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2、形而上学恩格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的相互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机械论浅薄的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深层的机械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4、决定论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5、还原论“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方法,然后才用综合方法。
用这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就可以从复合物论证到它们的成分,从运动到产生运动的力,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阈下谈林业可持续发展
证关系的最基本特征 , 必然以人 的实践作为中 介才能建立起来 。 ( 三) 自然 生产 力是 社会 生产 力的基 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 外部环境包括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部分 , 进而 提 出 了 自然 生 产 力 和社 会 生 产 力 这 两种 生 产 力 。从人和社会是 自然的一部分 , 人在生产中 只能像 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 , 恩格斯说 : “ 一 切生产力都归结为 自然力 。 【 3 J ' ’ 马克思说 : “ 一 切生产力 都归结为 自然界。 J , ’ 自然生产力是
社会 生产 力 的基 础 , 它制 约 着 社 会 生 产力 。在
业, 是集社会 、 政治、 经济、 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特 殊领域 。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 由 理论向实践进军的体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指 “ 既满足当代人对林 业需求 , 也 能满足后代人 对林业 的需求” , 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 一) 林业“ 可持续 发展 ” 的历史 沿革
自 然之上的; 恩格斯指出: “ 人首先依赖于 自然” 。马克思又说 : “ 人靠无机 界生 活 , 而 人 比动 物越 具有 普遍 性 , 人 赖 以生 活 的无 机界 范 围就越 广 阔” … 。总之 , 人的一切 , 包括人的肉体和意识 , 人 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 人的本质等 , 都与 自 然界密切相联系。 ( 二) 人与自然是一种“ 对象性 的关系”
济
有人类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 , 人才能真正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解 。人与 自 然的 和谐统一是处理人 与 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 是
马克思 主义 生态 自然 观 的基 本 观点 。
人与 自然 的对 象性关 系 的涵义 是 : 一 方面 ,
人类是从 自然界 中演 变而来 , 并依赖 自然界 而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作者:吴思梦马立宝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12期【摘要】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解答人类和自然关系的理论体系,正确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与自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协调,人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但要遵守自然规律,还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才能保证人类社会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一、生态自然观的概念要具体理解生态自然观的概念,就必须要从马克思主义对“自然”概念的分析出发。
马克思把自然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两个部分的分划分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依据,在人类产生之前的天然自然以及由于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足无法认识和改造的未知自然称为自在自然;而人类产生之后,逐步开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作为自己实践活动的对象的称为人化自然。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就是社会历史的形成过程,人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也就是使自然界人化的过程,自然界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丧失了它的异于人的本质,成了人化的自然界,因而,也成了人的感官对象。
对象化的自然界,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历史地创造出来的,即全部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化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自然观认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加之外化而形成自然界,这种自然界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从本质上说具有主观性和非实践性的特征;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在研究自然界的过程中否认了人的作用抛开了认识实践活动,因而,这两种自然观都不是科学的。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这两种自然观,科学的回答了自然的本质,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界辩证统一的关系,为人类更好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中国自然生态的现状(一)水土资源退化严重。
在过去的几十年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使我国的水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流失面积近国土面积的80%。
同时,我们也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5%以上,据统计每年光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关于自然观点的系统阐述。
它阐明了人与自然间的辩证关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的思想。
近数十年来,由于人口暴涨、资源相继匮乏、环境污染等带来的严重的生态问题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引发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形势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压力。
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梳理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涵,探求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四章和结论三个部分,正文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其在中国的发展出发,介绍我国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最后试探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实践指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引言自然观是人类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如何看待自然,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了我们的自然观。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与信仰,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都决定了推动着自然观的不断发展变化。
工业革命的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我们开始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我们需要反思自身的生存发展方式,摆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可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
正文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自然是什么?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与信仰的人民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认识。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水平基础上,我们也许会从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学科的角度与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这些回答都是不完整的,是割裂的,我们针对这个人与自然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的总的观点,构成了我们的自然观,它是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是世界观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研究V ol.14,No.1,1998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魏 洪 钟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成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迄今为止,人们就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基本达成了一致。
但是,从哲学层面,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的研究相比之下就比较薄弱。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未直接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一词语,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以实践为出发点,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肯定自然界的客观性、对人的优先性,又重视它的属人特性和历史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统一,人和自然协调一致。
这实际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中心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西方传统哲学很少讨论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他们那里人和自然是泾渭分明的两极。
即使某些唯物主义者如费尔巴哈,虽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
但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唯心主义。
他们脱离人来谈自然,脱离自然来谈社会历史;“好象人们面前始终不会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9页)马克思反对空谈脱离自然的人和脱离人的自然。
他认为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它们两者自有人类以来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0页)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不是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物质,它有着自己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历史。
特别是在自然界进化出人类以来,自然界就成了人类实践的前提、对象和结果,自然史就不再是自在的无人的历史,而是和人类史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的历史。
在马克思看来,对自然的关心的最终目的就是对人的关心。
因此哲学家应该关心的“是与人发生作用的自然、制约着人类生活和历史的自然、向人生成的自然”。
(辛敬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第115页)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包含着它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包含着它的历史观,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不可分割。
传统哲学从人和自然两极对立出发,在讨论自然时看不到人,讨论人时又忽视了自然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周泽之(1948—),男,深圳大学社科部副教授。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对人类具有优先地位和对社会具有基础作用的论述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深入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坚持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自然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首先,自然界是人的母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恩格斯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1](p374-375)“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在人类诞生前,自然界没有主体客体之分;人类产生以后,“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但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自然界是本源,人是自然的派生物,两者的次序是先有自然后有人;如果没有外部自然界,就没有人类。
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这些物质资料要靠劳动获得,但劳动不能单独创造财富,只有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因为自然界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2](p383-384)马克思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3](p45)最后,人类的活动受制于自然。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人能通过他的创造活动来支配自然界。
但是人的活动也不能随心所欲,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以其自身规律限制人的行动;如果无视自然规律任意妄为,那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恩格斯说,“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人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人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
”[1](p225)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在于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的相互作用,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活动的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
统一表现为两者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在于,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和一部分,其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自然作为人类活动的客体也离不开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4](p178)相互作用在于,人以自己的活动改变了自然事物的原初形态,把天然自然变为“人化自然”,满足了人的需要;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的改造,使人在自然化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主张两者和谐一致,认为它们不是“两种互不相干的‘事物’”,在人们面前总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
恩格斯说,“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的相互作用既有和谐也有冲突;有生命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有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有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
因此,在自然界中决不允许单单把片面的‘斗争’写在旗帜上。
”[2](p372)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和中介是实践。
马克思说,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周泽之(深圳大学社科部,广东深圳518060)摘要: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决定人们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服从自然;自然界对于社会的基础作用要求全人类都负有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责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自然、人和社会三者关系,做好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和改革体制三件大事,才能逐步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自然;人;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8)05-0011-0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11・历史关系,“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3](p76-77)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根源,认为两者所以能实现和谐统一,是因为我们人类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但是,人类学习和掌握自然规律是个“需要几千年的劳动”的长期过程,“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
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
[2](p385)这样,就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导致了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对人类具有优先地位的理论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两者和谐相处。
其一,既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把自然当作朋友伙伴而不是敌人,不能只是一味地向自然界斗争索取。
人们应该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人类爱护自然就是爱护自己,伤害自然就是伤害自己,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其二,人作为能动主体当然有权力改造自然以满足自己需要,决不能因为自然界的反抗就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如果把自然界看得高不可攀、神不可犯,一味地顺应屈从,让它成为一种完全异己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来统治人,那么人的主体地位就没有了,人作为人的存在也就没有了。
但是人们改造自然如果违背客观规律任意妄为,那就要受到惩罚。
其三,既然在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所以当两者矛盾激化形成尖锐对立而导致环境恶化时,只能从人身上寻找原因而不能怪罪自然。
造成当前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原因不在自然而在人,在于人类的活动超出了自然的承载极限。
因此要解决环境问题,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就只能调整、控制人的活动,这种调整必须遵循主体服从客体、价值服从真理、理想服从现实、需要服从可能的原则,即人类服从自然。
通过调整在服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有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财富和排放废物。
惟其如此,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对于社会的基础作用首先,自然界是社会产生的前提。
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特殊组成部分;没有自然界,就不可能产生人类社会。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是物质生产劳动,而劳动必须以自然界为首要前提。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3](p42)在劳动实践中,人们不仅生产出满足自己需要的物质财富,而且生产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所以人类社会根源于劳动,根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根源于物质自然界。
其次,自然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是生产方式,但生产方式的前提基础是自然和人,因为先有自然而后才有人,有了人以后才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即才有生产方式。
所以,社会存在的第一要素是地理环境,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条件。
如果说社会历史的首要前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那么物质资料生产的首要前提就是自然界。
恩格斯说,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
马克思说,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自然条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自然基础。
自然环境不同,人们获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就不同,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劳动产品也不同。
最后,人与自然的矛盾是社会历史的终极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的矛盾的体现,所以人与自然的矛盾是社会历史的终极动力。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又是自然界决定人和人类社会。
马克思说,一旦人类定居下来,这种原始共同体就将随着各种外界自然条件,即气候的、地理的、物理的条件而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
他在谈到自然条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时又说,在文明初期,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恩格斯说,作为社会历史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主要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但也包括全部社会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最终起决定作用。
当然,社会对于自然也起重要作用。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3](p344)“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4](p122)正因此,马克思认为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5](p579)恩格斯也说,要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
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2](p385)但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存在于物质生产中,存在于包含地理环境的经济关系中,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到底决定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所有对立都根生于人的物质利益,根生于人与自然的矛盾。
即便就是通过社会变革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对社会具有基础作用的思想要求我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协调发展,这三大系统的协调又可归结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永恒必要的物质前提,作为社会历史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中本来就包括地理环境,所以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应该是国际社会全人类的共同义务,地球上所有国家民族不论大小贫富强弱,姓社姓资,发达还是欠发达,都负有保护环境的职责。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发达国家更应该承担节能减排、治污环保的主要责任,因为他们从自然界中获取利益越多,排放的废物就・12・越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要解决自然与社会的不和谐,制止环境恶化,社会主义国家同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社会主义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改革中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
其中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自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保护、发展、改革与“和解”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落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狭隘的,自然作为一种异己的、具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统治着人,人类像动物一样服从于自然力,那时“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因而环境问题没有突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