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决策的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是与19世纪以来理性主义思潮有着密切联系的,其认为理性的发展有助于人类的进步,并假定人为经济人,具有完全的理性。 它认为理性的决策者能够始终坚持理性化的活动,在决策时能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选择最优方案,谋求自身最大社会利益,即最大净产值成效,这样就是理性的决策。 在理性决策者看来,只要决策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出于理性的考虑,最后制定的之策就是合理的。所以其强调用最佳的手段,通过规范的程序而达到既定的目标。 然而由于人受知识经验等各种情况的制约,难以具有完全的理性和认识能力而做出价值中立的选择。因此,理性决策模式在理性上的完美性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不具有可操作性,因而常常不能做出最优化的决策。
有限理性决策模式-----这是由西蒙提出来的。其认为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只具有有限理性。所谓有限理性,是指缺乏全知全能的理性,备受限制的理性。 西蒙把只具有有限理性的人成为行政人,由于行政人只具有有限理性,再加上时间和认识的限制,只能做出足够好的或者满意的决策,而不能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行政人所寻求的是满意而不是最优。对于行政人来说,在收集和处理所有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最大化的最佳选择,既不现实,也不必要。他只需去一个最低限度的标准,然后从一组备选方案中选择出一个符合或者超过这个标准的方案就足够了。
渐进决策模式-----这是由查尔斯林的布罗姆提出的,她在与罗伯特达尔合著的《政府、经济与福利》一书中,提出了渐进主义,政策制定要考虑两个层面,即知识的能力和社会的状况。(展开分析)。 他认为人的理性是不完全的,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决策无法达到完全的理性。 林主张意向的理性,即人对完全理性的境界只能是憧憬并为达到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彼岸世界努力。 实际中完全理性的决策是做不到也是没有必要的。 由于多重主体的参与和制衡,政府的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边际性的调试。新政策只是对过去政策某种程度上的修正。理性决策模式表面上是理性,但其实打不到,如果照办,不见得是真正的理性。 因此,渐进分析才是现实中真正的理性。
规范最佳决策模式----这是由叶海卡德洛尔提出的。是对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的有机综合,也叫综合决策模式。 他认为理性决策模式虽然在主观上的构想是好的,但在现实中难以实现;
渐进决策模式虽然接近现实,具有可操作性,但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缺乏政策创新和变革意识。 他认为,最佳决策是一个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多方便的努力,提高决策的理性程度。增加理性的努力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如个案讨论、自由讨论、敏感性训练等,也可以通过增加资源投入来实现。德洛尔认为,现代国家既有要稳定政策的诉求,也有变革政策的诉求,虽然现代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人们进行理性决策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力也有所增强。 他的观点反映了现代公共政策制定中决策模式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强调了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和多种模式的有机结合。
精英决策模式----托马斯戴佚和哈蒙齐格勒。《民主的讽刺》。 其认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是由一些为数不多的掌权人物做出的,反映出处于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和偏好,而不反应人民的要求。 精英理论把民众视为消极的,冷漠的,孤陋寡闻的,他们受社会精英的操纵和支配。而社会精英则很少受群众影响,他们垄断了政治共同体中的政治权力、财富、知识、领导技能、信息、政治体系等因素。 公共政策是精英们行为的产物,社会精英是公共政策的实际制定者。 其缺陷是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公众政治参与的愿望和能力。
团体决策模式----公共政策是多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迫使决策者接受他们的政策和要求,个人只有通过团体,个人在政治上才是重要的,才具有政治优先权。 社会生活的政治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政治团体力争影响公共政策的行为过程。利益团体为了实现自己的团体目标,都尽可能的增加自己的实力,并对公共政策施加更大的影响力。 因此,公共政策就是多种团体利益均衡的产物和反映。 其缺陷是,政府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而在实际上,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地位和能量是任何利益集团都无法比拟的。
系统决策模式--戴维伊斯顿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其认为,政治系统是一个社会中那些可识别,同时又是相互关联的机构和活动组成的。 政治系统的政治决定源自环境的要求和支持,而公共政策的制定正是政治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要求和支持的反映。 因此,公共政策实际上就是政治系统与其环境中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反映,这是一个互为影响的动态过程,并从中产生公共政策。 评价---系统模式反映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但他把政治系统看作是一个黑箱系统,没有描述政治系统的内部转换过程和机制。
组织体制决策模式---这一模式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机关的活动,由政府机关规划颁布和执行,因此,应该首先了解政府的体制,从政府的组织、体制、职责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政府与政策关系)赋予公共政策合法性,赋予普遍适用性,拥有强制执行权。不同的组织体制有不同的决策程序,因而就会有不同的决策结果。 评价--强调决策体制的静态结构,忽视政策制定过程的动态性。强调政策制定中法律条文和制度规范的重要性,忽视利益集团和个人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能动性。
博弈论决策模式--这是一种抽象的演绎的决策模式。其主要目的是要说明在一种竞争的状态下,如果人们的行动合乎理性,他们将如何做出决策, 参加决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确定的目标和采取理性行动的能力。我们无法判断一个决策是否为最佳决策,而必须配合对方的行动才能得知, 也就是说,当双方处于竞争的对立状态时,往往需要猜测和估计对方的行动,然后,才能运用理性的方法决策,采取一种达到利益最大化或者损失最小化的行动。实际中要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为政府制定理性的公共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式。
公共选择理论决策模式------是由布坎南创立的。公共选择理论决策模式是公共选择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的运用。 传统观念对于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和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采用两套不同的衡量标准,一方面,经济人受个人利益的驱动;另一方面,政府和公务员总从公共利益原则,大公无私。公共选择理论对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 它把政治舞台比喻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并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分析政治领域中的经纪人行为如何决定和支配集体行动,特别是对政府行为的集体选择所起的制约作用。公共选择决策模式认为,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即公共选择实际上是政府选择。公共选择的目标是实现社会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公共选择方式,其最终的决策都很难体现公共利益最优化。因为国家和政府中做决策的仍然是人,而作为一种经济人,无论其处在何种地位上,任性都是一样的,都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因此,政府也会失败。 其所表现出的这种忧郁的心情和对民主制度的悲观看法,主要是源自公共政策制定中民主决策的种种弊端,如选民的冷漠,投票行为的不稳定性,互投赞成票等等。这种缺乏竞争机制、监督信息不完备的政府机构不断自我膨胀,最终将导致政府失败或者无效率。因此,公共选择理论强调,理性的做法应该是使这些特权机构和特
权人物受制于某一硬性约束机制的最终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