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五四)化学八年级3.1《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

合集下载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理解物理变化的本质。

3.通过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读唐诗、撕纸片、拟人自述、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模型构建。

用蔬菜搭建起分子、原子的模型,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观,化学变化的本质。

教具准备大、小土豆、牙签、胡萝卜、烧杯、尖嘴玻璃管、注射器、浓氨水,酚酞,滤纸、蒸馏水、酒精、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师:多媒体展示:《咏梅》墙角竖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怎么解释遥远处就能区别梅和雪呢?就要进入我们今天的微观世界了。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1) 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 方法的教育 教法分析分子、 初中生物、 样的粒子, 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 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主要采取情境教学, 联想推理, 实验与多媒 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1、知识与技能(1)(2)(3) 子。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原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 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教学策略分析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 创设好教 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 助生动的比喻、 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 另一方面, 在进行探究 活动时, 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并在分析现象的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等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观赏图片 1、遥知不是雪, 2、酒香不怕巷子深。

(激发新知)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变少?(学生 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完整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完整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能列举出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

知道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构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在不断运动着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学变化前后,存在于物质中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生没有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工具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

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二、[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阅读)分子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小结: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

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电脑: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 呢?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思考题:用分子的观点分析: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三、作业与练习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篇二」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二、重点难点重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难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氢键三、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1.写出NaCl、CO2、H2O的电子式。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1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班级化学课标试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育同学的科学探究力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探究氨分子集中试验时,留给同学宽阔的思维空间,让同学大胆猜想。

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

让同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培育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试验奇妙,预备充分的资料。

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

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试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育同学思维的规律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2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同学的奇怪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学问,并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

其次,引导同学依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探究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同学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集中为演示试验和氨分子集中试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试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转变。

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进展同学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同学对学问的理解,培育了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想象力和分析、推理力量,又使同学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胜利后的喜悦,从而使同学产生亲近化学、喜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

2、其次课时教学反思鉴于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关于微观粒子的纯理论学问,同学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力量,假如按正常的理论性的讲解,会让同学产生枯燥的感觉。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如香味的传播、湿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介绍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现象,如氨水与酚酞试液的显色反应。

4. 例题讲解: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分子和原子的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2.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 分子的基本性质4. 实践情景引入:氨水与酚酞试液的显色反应5. 例题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中涉及到的分子和原子:湿衣服晾干、香水扩散、铁生锈。

(2)简述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湿衣服晾干:水分子蒸发;香水扩散:香水分子在空气中扩散;铁生锈:铁原子与氧气分子发生化学反应。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具有独立存在的能力;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分子与原子》[5篇范文]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分子与原子》[5篇范文]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分子与原子》[5篇范文]第一篇: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分子与原子》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分子与原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能力目标: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

教育目标: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重点、难点:建立对分子和原子的微观想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媒体:实验教学过程:复习:水通电时发生的反应导课:物质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过去的人们是怎样探究物质的构成的?新授:阅读:书P47了解:1、科学家是怎样探究的?2、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活动与探究:书P48板书:一、分子和原子:1、分子的特征:①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 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③ 分子间有间隔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阅读:P49,完成讨论目标P28,方法导航,让学生提出问题。

板书: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二、从微观角度认识:1、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分子本身是否发生变化3、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是否由同种分子构成4、化合物与单质的区别其分子是否由同种原子构成小结:纯净物构成的几种情况:原子单质例如:Hg同种原子分子单质例如:O2、N2、O3、C60不同种原子分子化合物例如:KMnO4、P2O5作业1、课本P 51习题2、目标P29达标训练课后记: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关系混淆;化合物往往误认为是混合物。

第二篇:初中化学《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分子和原子教案(9篇)

分子和原子教案(9篇)

分子和原子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分子和原子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分子和原子教案1一、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

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

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

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水,作为第三章学习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它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

与水有关的自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

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

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

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清水”映红桃花,研究性课题《汽车加水也奔驰》等,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5篇范例)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5篇范例)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探究,使学生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的变化,并进一步构建学生的微粒观。

【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的第二课时。

该节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构成。

首先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的不同情况从而揭示出分子的概念,并从中指出分子的构成以及得出原子的概念。

该节课使我们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延伸到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我们研究微观世界的基础,对后面学习原子和离子打下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该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微观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的构成。

虽然学生已经了解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也能利用微观粒子去解释一些宏观世界的现象,但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学生的抽象思维属于刚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刚接触到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世界时从心理上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对于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构成的理解上还是模糊不清、理解不能够到位;同时对于初学者来说构建微观粒子模型和微观粒子的规范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宏观实验使学生知道分子的概念。

2.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flash动画、投影图片、拖动原子模型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原子的概念以及了解分子的构成。

3.通过分析、讨论、类比、推理、模型等方法,培养学生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艰难曲折的,并体会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的概念;2.分子的构成。

/ 8 【教学难点】分子的概念。

【课前准备】 1.课前作业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详细任务请登录“优教-同步学习网”,浏览“名师预习”)。

人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3

人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3

人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3一. 教材分析《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第一课题“分子和原子”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基础,它涉及到了化学最基本的单位——分子和原子。

这一课题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还要让学生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为学生以后学习化学反应、化学键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还是相对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分子和原子的直观认识,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知道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如它们都很小,都在不断运动,都能直接构成物质等。

3.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2.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2.采用实例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分子和原子模型、显微镜、实验药品等。

2.教学课件:分子和原子的动画、图片、实例等。

3.练习题: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动画,让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分子和原子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基本性质,如都很小、都在不断运动、都能直接构成物质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如水分子、氧分子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课程背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元,而分子和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

1.2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2)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3)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关系;(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子的定义和特点,原子的定义和特点,分子和原子的关系;(2)难点:分子和原子的运动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1.5 教学准备(1)教材或教学资源;(2)多媒体设备;(3)实验器材。

1.6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2)讲解:介绍分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运动规律;讲解原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原子间的结构;(3)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分子间的吸引作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4)讨论:分组讨论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化学、药品制造等;(5)总结:概括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强调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1.7 作业布置(1)复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总结其特点;(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释。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方面,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2 教学改进(1)在实验环节,增加实验教师的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2)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应用。

三、教学评价3.1 学生评价3.2 教师评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有了加深。

《分子和原子》教案5篇

《分子和原子》教案5篇

《分子和原子》教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场文书、书信函件、教学范文、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学生作文、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工作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rrespondence, teaching samples, speeches, insights, student essay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ork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分子和原子》教案5篇《分子和原子》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化学》第二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以及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了解它们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原子模型。

2. 学具:实验器材、分子和原子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微观粒子的好奇,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2. 新课讲解:教师活动: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参与课堂讨论。

3.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活动:提出实践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4. 例题讲解:教师活动: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教师活动:布置随堂练习,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回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3.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4.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并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a. 水通电氢气和氧气b. 空气可以压缩(2)简述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a. 水分子在通电过程中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

b. 空气中的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在加压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从而使空气体积减小。

人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4.通过实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微观世界,为学习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等后续知识打下基础。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为我国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思维和合作精神。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分子与原子的性质,以及其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3.常见分子的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
4.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抽象性,学生难以理解。
2.学生在区分分子和原子时,容易混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4.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相互交流、探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情感态度积极:学生对化学学科有较高的认同感,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其科学精神和价值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情感态度。

《分子和原子》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分子和原子》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是讲水的组成,只讲宏观,不讲水的微观构成是不全面的,让学生明白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这样也分散、降低了第四单元的难度。

我们分析整节课的内容,不难发现,水是本节课的主角,以水的蒸发导入,品红能在水中扩散证明分子的存在,一滴水中的分子个数介绍分子的小,水的蒸发说明分子的运动,水与酒精的混合说明分子间的间隔。

课题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我认为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顺便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当中,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并会提出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着强烈的探究欲。

前面学习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以及物理学上的三态变化等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

因此,理解起来难度就不是很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知道分子、原子的基本特点。

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及实验探究来揭示微观世界的奥秘。

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物质微观性,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建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分子、原子微粒的特征。

运用微粒的观点对自然、实验现象的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环节五
环节六环节七探究分子间是否有间
隔,让学生做分组实

启发学生思考分子间
的间隔能否改变?然
后通过一系列的探究
实验让学生总结
设置问题,检测学生
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归纳本节课获
得了什么知识。

布置作业
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看视频
学生回答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
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探
究欲。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和归纳能力
六、课堂小结
七、巩固练习
八、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一、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特性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永不停息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九、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表格式)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表格式)

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

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借助图像进入微观世界。

总结分子的特征一: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总结: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实验一:推注射器
实验二: 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

总结:分子间是由间隔的
练习: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热胀冷缩”原理
总结:分子的基本特点盘。

讲解:物质的微观构成,
课件展示:分子、原子的图片。

活动探究二
提问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我们能看到水?课件展示:
①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变
干?
②路过花丛,闻到花香?
探究活动三分子间有间隔
提问1:冲糖水时,糖如水不见,而整杯水变甜,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吗?
活动四:
饼干和土豆的秘密
讲解:同分同,异分异的奥妙
那么和分子相同的原子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呢
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个性化板书设计
§3.1分子和原子(1)
一、分子的特征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分同性、异分异性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案(表格式)
解读教材
内容标准
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第一节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并知道这些微粒的基本特性
教学资源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教学效果预测
1、通过分子、原子能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知道分子、原子的基本特性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讨论、归纳、联系生活、活动实践。
教学手段
实验诱导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引课
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所见的微粒
发表各见
引入本节内容
讲授新课、
分子在运动
演示教材实验
1、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2、酚酞变红
讨论、总结
知道分子、原子在运动
讲授新课
分子、原子是很小的微粒
出示一组数据给学生看)
学生体会
知道分子、原子质量和体积小
讲授新课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演示:酒精和水混合<1+1=2>
交流、讨论、提问
知道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小结
指引学生小结分子、原子的基本特性
交流、讨论,总结、发言
分子、原子的三个基本特性
板书设计
一.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
课题
分子、原子
解读理念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用50ml量筒分别取25ml水和25 ml酒精,向水中并加入2-3滴红墨水摇匀。
2、将酒精倒入水中,观察现象。
分子的基本性质3:分子之间有间隔,不同的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不一样的.
思考:分子间的间隔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液体、固体间的间隔小。
2、与物质的温度有关,受热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遇冷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过渡:湿衣服晾干,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活动探究三: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1、用小试管取1-2mL蒸馏水,加入2~3滴酚酞溶液,震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2、再向1中试管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在滤纸条上从左至右滴3滴酚酞溶液,用镊子将滤纸条放进干燥的大试管里,在试管口塞上一团棉花,用胶头滴管滴7—8滴浓氨水于棉花上,观察滤纸条上的变化。
课题:第三单元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新授课
总第______课时
主备者:周红英成员:侯丽华、伍冬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
(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活动探究二
自学指导:1:请阅读教材48页最后一自然段,看了这些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投影展示证据: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 )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一滴水。
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 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
3. 八月桂花飘香。
4. 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五:课堂小结:
1、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构成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 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③: 分子之间有间隔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两只大注射器
3、沙子和鹅卵石的混合实验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问激趣: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喷几下,同学们有什么感觉?
生:闻到香味。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烧杯A
烧杯B
现象
解释学Biblioteka 汇报自学效果。过渡:在数学中:等式1+1=2是成立的。
1杯鹅卵石+1杯沙子=2杯混合物?
演示:向一杯鹅卵石里倒入沙子。
师:为什么混合后不等于2杯呢?宏观的物质之间有间隔,那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吗?
活动探究五:25ml酒精+25ml水=50ml液体正确吗?
演示实验:25ml酒精与25ml水的混合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之间有间隔
2、用水壶烧开水,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说明(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的体积很大 D.分子间间隔增大
3、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将25m3的气体加压到0.024 m3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隙,且气体分子间的间隙大
师: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学生答:是分子运动
师:你怎么知道是分子运动?既然大家提到分子、原子,就让我们从微观角度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今天学习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师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二、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板书:1、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构成的。
小实验:请同学们用手对着脸轻轻扇动,感受一下分子对脸撞击的感觉。
过渡:在绪言课里学习了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规律,真正想学好化学不光要观察宏观的现象,还要走进微观的世界。水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2、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3、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师:肉眼看不见的分子真的存在吗?
生:存在。
师:你怎么知道的,你见过分子吗?分子真的存在,我看见了。
三、活动探究一
师:展示一瓶苯,投影教材P49图3-2(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我国科学家还能用高科技技术移动原子,展示图3-3“世上最小的汉字”,这是什么字这是科学家们移动硅原子形成的汉字,引出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一、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六:当堂训练
1、常德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到处鸟语花香。能闻到花的香味,说明( )
A.分子可以再分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与物质所受的压力有关,压力增大分子间隔变小。
四:课内练习:
1、对下列现象或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气体易被压缩
分子间的间隔大
B、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不停的运动
C、物体热胀冷缩
分子可变大可变小
D、1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kg
分子很小
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析下列问题:
1.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分子的基本性质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
师: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是什么?
演示: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
用两个小烧杯分别装80mL的冷水和热水,分别加入少量的品红,静置几分钟,观察现象。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活动探究四:分析:书上分子运动的现象
自学指导2:同学们阅读教材P49的探究实验,1、了解实验的步骤并分析实验现象;2、比较刚才做的实验和教材实验,实验改进后有哪些优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