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传承
马中化名词解释
马中化名词解释马中化是指在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过程。
这种文化交流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语言、食物、艺术、娱乐、商务等。
马中化旨在促进马来西亚和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并且为两国人民提供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机会。
在语言方面,马中化指的是马来语和汉语之间的交流和混合。
许多马来西亚华人在与马来社会接触的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中国文化和语言习惯。
这导致了许多马来西亚华人使用马来语加入了一些汉语词汇和短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食物方面,马中化指的是马来西亚的华人饮食文化与中国菜肴的结合。
中国菜肴如炒饭、炒面和炖菜已经成为了马来西亚人的日常饮食,而一些中国菜肴也逐渐融入了马来西亚的传统美食中,形成了独特的马来西亚中餐文化。
在艺术方面,马中化表现为中国传统艺术和马来西亚本土艺术的相互交融。
中国传统音乐、舞蹈和戏曲艺术在马来西亚有着广泛的影响,同时马来西亚的本土音乐、舞蹈和文学也吸收了一些中国的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娱乐方面,马中化指的是中国电影、电视剧和音乐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和受众。
中国的文化产品在马来西亚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追捧,而马来西亚的一些娱乐项目也吸收了中国的一些元素,为观众提供了多样性的娱乐选择。
在商务方面,马中化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商业交流。
马来西亚成为了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而中国的投资和经济合作也为马来西亚带来了经济发展和增长。
总之,马中化是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过程,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并为两国人民提供了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机会。
中医药的国际化与现代化
中医药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医药疗效的不断得到认可,中医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一、中医药的国际化中医药自古以来就在东亚地区发展,但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医药的影响开始扩展到世界各地。
中医药国际化的标志之一是中医药被列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分类疾病(ICD)》中,这意味着全球使用中医药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数量。
中医药作为中国国医药文化的代表,非常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
在过去,中医药的国际化主要是通过海外华人推广,但近年来,由于其口服、外用药物疗效的肯定,中医药逐渐被世界各国认可和接受。
在欧洲和北美等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中医,除了在治疗中医学感兴趣外,也因为中医药对人体没有副作用,而越来越受到关注。
另外,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推广,中医药也被用于许多国际比赛和体育运动中,如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跆拳道、拳击等体育项目。
在这些项目中,许多选手利用中药疗伤和提高身体素质,力助他们赢得胜利。
二、中医药的现代化中医药的现代化是指将传统的中医药转变为符合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形式,包括药物生产流程、药品质量标准和药物使用方式等。
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受制于其在科学、技术、制度等方面的限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也在逐渐加快。
首先,中医药在生产过程中推行现代化生产流程,如提高提取率和分离技术的改进等,目前国内已有一批中药制品证明标准生产基地,境外设备也在不断升级换代,以实现药品的规律性、稳定性和质量的稳定。
这些措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中药制品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现代化的中医诊断手段也得到有力发展,如中医针灸、推拿、草药配方和中药制剂的智能制定等全方位地发展,可以提供更加科学的辅助治疗方案,中医诊断也变得更加精准、科学、严谨。
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具有自己的文化根基,这是中国古代逻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逻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诒让、梁启超等思想家开启了对墨家逻辑的研究,带动了人们对先秦诸子及其名辩之学的反思性研究。
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对《墨经》逻辑体系及其他名辩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丰硕成果,为当代中国语境下逻辑学话语体系建设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但由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博大精深,再现中国古代逻辑学话语体系的完整样貌并使其得以广泛传播仍需不懈努力。
其一,就时间线索而言,需要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历史考察时间追溯至先秦早期,使存在于各种史料中的逻辑智慧及其言说方式经过深入挖掘和脉络梳理得以清晰呈现,实现由自在向自为、由碎片向系统展开逻辑学话语体系建构,形成先秦逻辑学思想发展线索的完整轨迹,使以墨家逻辑为代表的先秦名辩之学的历史源头及演进动因得以凸显,更加充分、完整地重现中国古代逻辑学话语体系的来龙去脉,以及在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本土文化特征与世界逻辑体系相统一的发展走向。
其二,从文献范围上看,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内容非常丰富,既包含了以《墨经》为代表的逻辑学说体系,也包括《周易》以及其他名辩学说等经典文献,同时,还有不应忽视的相关政治、军事及文化等各种史料中所具有的推理和论证的逻辑应用案例。
因此,既要重视对名辩之学的经典文献研究,也要关注存在于其他史料中那些尚未形成体系的自发性逻辑学话语形态。
在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脉络进行挖掘和整理的过程中,不仅要以儒墨等学派的文献为重点研究内容,而且要探求那些藏在非显学史料中的逻辑思想要素,最大范围地拓宽对囊括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渊流的文本资料的搜集与研究,使中国古代逻辑学话语体系原貌框架的丰富性得以重现。
其三,就研究方法来讲,无论是对集中反映中国逻辑史上第一个完整逻辑学体系文本《墨经》的研究,还是对中国古代其他名辩学说文献的解读,都需要进一步将其置于世界整体的逻辑思想体系中展开深度比较。
制龙药业 (GENOPHARMA) – 马来西亚的骄傲
制龙药业(GENOPHARMA) –马来西亚的骄傲中国千古秘传之中医保健女性胸部的秘方,由多种昂贵的中药材配方所组成,其原材来自马来西亚纯天然保育区种植之高质量中药材,运用现代西方纳米科技的制药工艺技术,精准的萃取出各种天然中药材之菁华提炼而成,可谓划世代中西合璧的产品结晶。
”宇宙高峰D'everest”从中医理论的个人基础体质上着手,调节改善女性贺尔蒙分泌平衡,有效疏通乳腺去除困扰多数女性的小叶增生问题,远离乳癌的致命威胁;同时活化了上乳房的乳腺,丰满健康的乳房细胞,让胸部恢复弹性,增大罩杯,带给女人更多的自信。
调节后的女性荷尔蒙,让女性经期来得更准确,还能改善经期不适的疼痛。
此外,服用后能让皮肤恢复光泽与青春,并延迟女性更年期的到来。
划世代的女性胸部保健产品,瑞珠—宇宙高峰,您的天然健康守护!【主要功效】:疏通乳腺,去除小叶增生问题活化乳腺细胞,上胸部丰满坚挺,解决胸部下垂,罩杯升级调节女性荷尔蒙平衡分泌,让经期更准确,并大大减缓月经不适的疼痛肌肤恢复青春,光泽透亮延迟女性更年期的到来生发我们的故事2006年,为了加强公众健康福利,国家安全部一直致力于寻找可替代性的癌症治疗方法,因此马来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团队用于研发非传统癌症解决方案,应优于现存的传统疗法如化疗,放疗及手术。
最终,该特别研究小组发现一些草药已得到大量循证研究且大部分草药已应用于美国与日本。
根据FDA及NCCN批准的药物,政府医院决定于2007年引入马来西亚。
此后,该治疗得到了广大癌症患者的青睐。
2009底,制龙药业在草药方面加入更多先进技术使之更为有效。
且在制造草药中加入更多步骤使药性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
对于制龙药业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此一个低产量的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是如此巨大,投资回报率很低。
例如,Rg3是人参中的单体化合物,只有1/3000的提炼率。
其余的化合物将被废弃,实为浪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制龙药业于2010年底成功的解决了其余化合物的利用问题,并将制造成本降至最低。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呼唤着中华文化的传播,而中医药文化正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品牌之一。
如何将中医药文化有效地海外传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
本文从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一、国家层面的支持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由国家高层提出,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因此,中医药出海的大背景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推动。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医疗效果,已经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政府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医药文化的海外推广提供着政策和金融方面的支持。
二、海外中医药机构的建设为了在国外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需要在国外建立中医药机构,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学习中医药。
如成立“孔子学院”、“海外中医药中心”等,提供中医药的诊疗服务和培训工作,将中国的中医药传播到世界各地。
三、中医药文化节的举办中医药文化节是一个很好的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平台。
通过组织“研讨会”、“展览”、“讲座”等活动,让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让外国学者和民众了解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四、中医药文化传媒平台的建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的进程,建设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中医药传媒平台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通过建立“中医药传媒中心”,开展海外中医药媒体网站等手段,创造一个舆论传播口碑良好的中医药品牌形象,推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认知度。
五、中医药文化国际合作中医药文化国际合作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面,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比如与外国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举办“中医药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等,互相了解各自文化,从而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有:政府支持和推动、海外中医药机构的建设、中医药文化节的举办、中医药文化传媒平台的建设和中医药文化国际合作等,这些都是有效的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顺利推进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使中医药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华文化向全球发展。
浅析中医药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策略及效果
I 普 济含 灵 的仁爱观 中国古代 的医家 一直强 调仁 . 2
爱 精神 ,也 就是 医德 ,要 求医 家在 学 习中医之 前 ,必 须 发普 济含 灵之 愿 ,惟有 具备 了这种 崇 高 的志 向,一 个 医家才 能全 心全 意 地为病 人 服务 ,而 不是去 为 了追
尽管随着 中医药文化 的进一步发展 ,构造 中医文化 的主体 己不再仅 限于 中国人或者华人 ,还有越来越 多的
国家和 民族也在为发展和研究 中医添砖加瓦 。然而 ,中 医的对外传播道路仍然荆棘丛生 。例如 ,1 9世纪 中叶中 医传 入澳洲 ,就是随着华工的应募而渐渐零散地传入 , 其传 播效果可想而知 。再如东汉张仲景所著 中医经典著 作《 伤寒论》 ,由中国人 自己翻译成外 国文字有如凤毛麟 角。值得欣慰 的是,近代 中医也随着时代和科技 的发展 走 向了世界 ,从 民族性 的医学升 华为世 界性 的医学。因 此 , 究中医药对外传播 的方式及策略具有特殊 的意义 , 研 不仅对世界 医学具有重要贡献并造福于全人类 ,而且有 助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对外传播 ,本文力求通过研 究 使中医传播所呈现 的形态更为丰 富与多样化 。 1 中医药 文化植根 的文化土壤 正如西 医是在近代 西方科学文化氛 围中通过吸收其
求私利 而贱视 生命 。古人 有言 :“ 救人一命 ,胜 造七级
浮屠 ” 不为 良相 ,必 为 良医 ” 良医 良相本相 同 ” ,“ ,“ 。
悬 壶济世在 古 代不 仅被 视为 一种 崇高 的职业 ,而 且也
是一 种具有 侠 义精 神 的行世理 念 ,其蕴 含 的人生 价值 意 义与 儒家 的 治 国平 天 下有着 内在 的一 致性 。治 国与 救 命虽 然是 两种 不 同的行 为 ,但是 二者 的终 极意义 却 内在一 致 ,所 以历代 的读 书人 在科 举不 中 的情 况 下 ,
中医惠侨活动方案策划
中医惠侨活动方案策划一、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海外华侨华人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长期身处异国他乡,海外华侨华人在健康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适应新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上面。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海外华侨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独特的贡献。
因此,开展中医惠侨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活动目标1. 加强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医的了解和认同。
2. 促进中医在海外的传播和推广。
3. 提供专业的中医服务,改善海外华侨华人的身心健康。
4. 加强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的联系和交流。
三、活动内容1. 中医讲座和推广活动在海外社区和华侨华人集中区域组织中医讲座,向海外华侨华人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历史和优势。
通过展示中医特色疗法的流程和效果,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医的认同,并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中医的学习和传承。
2. 中医义诊和免费体检组织中医团队到海外社区和华侨华人集中区域,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免费的中医治疗和体检服务。
针对常见的慢性病和亚健康状况,采用中医理疗的方法,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让海外华侨华人感受中医的疗效,增强对中医的信心和兴趣。
3. 中医药品推广和销售在海外开设中医药品销售点,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中药药材和中成药品。
根据当地法规和标准,引进合法的中药产品,并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建议。
通过销售中药药材和中成药,推广中医理念和疗效,加强海外华侨华人对中药的认同和接受度。
4. 中医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海外华侨华人赴中国参观和学习中医文化。
通过参观中草药园和中医医馆,体验中医养生保健的方式和习惯。
同时,邀请国内知名的中医专家和学者到海外进行交流和讲座,促进中医的国际化和传播。
四、活动实施方案1. 策划小组的组建和任务划分成立由中医专家和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组成的策划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和组织。
马来西亚的文化传统
马来西亚的文化传统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不仅体
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在节日庆典、宗教仪式和艺术表演中得到体现。
马来西亚的文化传统融合了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形成了独特而多样化的文化景观。
马来西亚的文化传统中,马来人的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马来人以宗教、家
庭和尊重长辈为核心价值观,他们的传统服饰如传统马来服、沙巴和砂拉越的传统服饰等也体现了他们的文化特色。
此外,马来西亚的传统美食如咖喱、肉骨茶、沙爹等也是马来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马来文化,华人文化也在马来西亚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的华人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在马来西亚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此外,华人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等也在马来西亚得到了发扬光大。
印度文化也是马来西亚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来西亚的印度教徒在节
日期间会举行盛大的庆典,如屠妖节、印度新年等。
此外,印度舞蹈、音乐和美食也在马来西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除了以上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马来西亚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如砂
拉越的原住民文化、沙巴的卡达山文化等,这些文化传统丰富了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景观。
总的来说,马来西亚的文化传统是多元而丰富的。
这些传统不仅体现在日常生
活中,也在宗教、节日、艺术等方面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马来西亚的文化传统是这个国家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从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03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华文》教材中的体现
文学作品选篇及作者介绍
《华文》教材中选入了多位中国现当 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如鲁迅、茅盾、 巴金、老舍、曹禺等,涵盖了小说、 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
教材中对每位选入作品的作者都进行 了详细介绍,包括其生平经历、代表 作品、文学成就等,有助于学生全面 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和风格。
从马来西亚独中教材 《华文》看中国现当 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汇报人:XX 20XX-01-29
目录
• 引言 • 《华文》教材概述 •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华文》教材中的体现 • 《华文》教材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
播 • 《华文》教材编写与文学传播的挑战与对
策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日益重要
促进中马文学交流
通过教材的桥梁作用,促进中马两国在文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 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教材在促进中马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 当代文学作品在《华文》教材中的传播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海外 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VS
推动中马文化交流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海 外传播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具有代表性
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独中)是华文教育在海外的重要阵地之一,其采用的教材《华文》在内容和编排上都具有一 定的代表性。通过研究《华文》教材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受 众接受度以及影响因素等。
中国和马来西亚的文化差异
中国和马来西亚的文化差异中国和马来西亚是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多样文化的国家。
尽管它们在地理位置上相隔甚远,但它们的文化差异显著。
本文将探讨中国和马来西亚在价值观、宗教、饮食、礼仪以及节日庆典等方面的差异。
一、价值观差异中国文化注重家庭和集体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尊重长辈、孝敬父母视为传统美德。
相比之下,马来西亚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
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是其价值观的核心。
二、宗教差异中国主要信仰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其中佛教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巨大影响力。
相比之下,马来西亚宗教多样,包括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和印度教等。
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宗教,对马来西亚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三、饮食差异中国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口味使其成为国际美食之一。
中国人注重“色、香、味、形”之间的平衡。
相比之下,马来西亚菜以其丰富的味道和独特的混合特色而闻名。
马来西亚菜融合了马来人、印度人、华人等不同族群的烹饪技巧和风味。
四、礼仪差异中国人讲究传统的礼仪和尊重。
面对长辈或上级,他们通常会行礼或鞠躬以示尊敬。
马来西亚人也非常尊重他人,但他们更注重友好的礼节和互动。
握手和微笑是常见的问候方式。
五、节日庆典差异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以家庭聚会、美食、舞龙舞狮等活动为主。
相比之下,马来西亚的节日庆典更多元化。
马来西亚人庆祝伊斯兰教的马来新年(哈芝节)、印度教的屠妖节、佛教的卫塞节等。
综上所述,中国和马来西亚的文化差异体现在价值观、宗教、饮食、礼仪以及节日庆典等方面。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加深两国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
(以上为参考,不可直接用于提交)。
初识马来西亚中医药
初 识 马来 西 亚 中 医药
迟 永 利
( 山东 中 医药 大学 , 山东 济 南 2 0 1 ) 5 0 4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0 5 — 5X( 0 2 1— 6 70 文 2 73 8 20 ) 00 2 —2
巫 、 三大 民族 赖 以 医疗 和保 健 的 主要 手段 。 印
从 此 , 贫病 住 院 者 , 凡 由该 馆 供 给 伙食 , 医 施 赠 药 , 同 乡人 以莫 大 的方便 。在 马 来西 亚 中医 吏上 . 给
患 病 时 留医所 , 同 乡人遇 不幸 时丧 殓 的地 方 。 即 当时 尚聘 请 一 名 中医 师 , 便 是 “ 春 馆 中医 留 医 昕” 这 回 创
立 的开 始 。
中医 、 中药传 入马 来 半 岛 的历 史悠 久 , 特别 是 在 西 医西 药 尚未传 入 之 前 , 中医药 已经 是 马 来西 亚 华、
西 医都 有各 自的优 缺 点 , 病 选 择 中西 医并 重 的 人 看 应邀 赴 马 来 西 亚 中医 学 院 讲 学 , 我 首 次 接 触 使 了国外 中医药 学 。 现将 我 的浮 浅 了解 介 绍 给大 家 , 以 便 更好地 了解 马来 西 亚 中医药 的发 展 史 。 根据 《 书地 理 志 》 称 , 国 的僧 人 和 商 人 前 汉 载 中 往 印度 时 , 曾经 海路 到 过 马 来半 岛( 元前 2 6 公 公 0~ 元 2 4年 ) 。华 人侨 居 马 来半 岛 最早 见 于唐 朝 ( 元 公 6 8 9 7年 ) 当 时 有少 数僧 侣 和 商 人 侨 居 马 来 半 1~ 0 , 岛。从 1 5世纪 初 郑和 下 西洋 之 后 。 中国商 人 不仅 到 马 来半 岛进 行 贸 易 交 流 , 而且 陆 续 有 华 人 到 马 来 半 岛谋 生。 至 1 纪初 , 萄 牙 人伊 理德 绘 制 的马 来 7世 葡 地 图上 已标 有“ 中国村 ” “ 州 门” “ 、漳 、 中国 先溪 ” “ 、中 国 山” 等地 名 , 马 来 半 岛谋 生 的 人 , 大 多数 是 闽 到 绝 南和 粤 东 等沿 海地 区的 劳动 人 民。 在马 来 半 岛发展 的过 程 中, 华人 是 开发 马 来半 岛的先 驱 和 奠基 人 。 中 国与马 来 西 亚 两 国 的 药 物 交 流 , 有 史 籍 可 考 始 于 现 郑 和 访 问马 六 甲, 匡愚 医 师所 著《 夷胜 览 》 从 华 中可 见 一斑 。 出生 于世 代 医 家 的 匡愚跟 随 郑和 出使 西 洋 时, 一 至 第三 次 ( 4 5 4 9年 ) 第 1 0 ~1 0 到达 的是 当 时国 号 称 为 满 敕 加 ( 马 六 甲 ) 地 方 , 标 志 着 有 史 籍 即 的 这 可考 的 中医师 访 问马 来半 岛。 书 中记 载带 回的 药材 有 象牙 、 窝 、 燕 珍珠 、 香 、 榔 等 。 木 槟 1 中 医中药 对 马来 半 岛三 大 民族 的 贡献
传承中药,更传承文化
传承中药,更传承文化失去传统文化的民族,将是苍白的民族,即使版图再广阔,都无法避免精神上的流离失所。
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就是要强化中国民族的文化力量。
而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不仅仅包含着有关疾病和健康的理论与经验,其背后更有着一套完整的,中国独有的世界观体系。
它是实践医学、哲学、文学、自然学的杂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中,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药文化的断与续鸦片战争,彻底打碎了古中国的旧梦,那个辉煌的、宁静得近乎静止的国度,被带入了一百年的战乱纷争。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医药这棵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奇花异草,无法在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潮流中独善其身。
鲁迅就在文章中,不止一次的描摹中药的陈腐虚妄:蟋蟀的触角作为“药引子”,医治病入膏肓的肺结核患者……新文化的诞生,也意味着旧有文化的式微甚至失落。
经过千百年来临床实践验证的中医药,在世界上,仅靠像念慈菴蜜炼川贝枇杷膏、红花油等产品,以民间的方式,向全世界渗透。
而来自西方的解剖医学,则强势地成为进入中国,建立新的治疗标准。
从五四运动到今天,中医药虽存,但中医药文化,却在社会的洪流中被冲击得千疮百孔。
中医的培养模式、中药的药材来源、甚至使用的语言,都已经完全“现代化了”。
当整个社会都按照西方现代科学的方式来建构,中医药,是不是已经“桔逾淮北为枳”了?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以韩国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却对传统中医药,不遗余力地进行着研究。
世界中药出口中,日本和韩国所占比重远远超过中国。
中国的中医药,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不到落脚的根基。
中国中医药百余年来的断层,该如何“一键恢复”?失去了道地性,就失去了中药的光彩现代产业的一大特点,就是高度的标准化。
在药品领域,来自于西方的GMP体系,也成为了中药生产的标准。
事实上,中药的道地性,是一个远远超越GMP的,更高也更为难以把握的标准。
中药不是没有标准,只不过它的标准不是以理性的指标的方式存在的,而是以医生与患者之间微妙的共识作为尺度,它更为苛刻,更为细致、更加难以捉摸,却更加有效。
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
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涵盖诸多领域,包括文学、美术、戏曲、音乐、舞蹈、书法、篆刻、园林、风水等众多方面。
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传播方式、接受情况、困境与展望等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情况。
一、传播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种。
1. 交流活动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经常通过交流活动的形式向国外推广中国文化。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展览、中西文化论坛、文化交流会、艺术节、演出和比赛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带到国外,也可以为国外人士提供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和机会。
2. 传统节日庆典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也成为了向国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窗口。
一些海外城市会举行中国传统文化节庆典,比如“洛杉矶华人春节庆典”、“温哥华中秋节晚会”、“纽约春节游行”等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也让他们领略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3. 在线文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成为了国外年轻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首选方式。
这些平台的功能丰富、内容丰富,为海外受众提供了直接了解和接触中国文化的渠道。
二、接受情况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接受情况一直都很好。
一方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它的内涵和价值具有广泛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海外人士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也得益于政府、学者和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接受情况的几个方面。
1. 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精品展在世界各地巡展,展品皆为古代文化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例如,故宫文物展,展示了中国宝贵的文物珍品,曾在各大博物馆中展出,受到国外爱好者的关注和追捧。
传承中医药文化打造健康中国
292017.05中医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 打造健康中国■ 赵 楠3月29日下午,“健康中国•中医中药校园行”启动仪式在北京市望京实验学校举行,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发来贺信和题词。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幼林,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教育司调研员王龙龙,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中国科技创新与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医药保健工作委员会主任孙良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顾问卢祥之,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医药守护人章琦,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主任郝锐,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中医药全球传播基金负责人刘蔚,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北京朝阳区等单位领导,新闻媒体、爱心企业及北京望京实验学校的部分师生等150余名嘉宾出席会议。
周铁农在贺信中指出,中医中药经过几千年来的积淀及历代医药学家的总结、完善和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民族瑰宝,其中不但包涵了治病救人的方式方法,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
传承中医药从娃娃抓起,发展中医药从青少年抓起,贯彻中医药法从学生抓起。
让“长大要当张仲景,成才要成李时珍”成为青少年心中美好的愿景之一。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关心关注,对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多次重要讲话、重要批示,而且创造性地将中医医理、中药药理、中医药典籍融入治国理政乃至全球经济治理思想之中,正所谓上医治国。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中药校园行”这一重大活动,旨在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学、小学、幼儿园及部分高中、大学举办有关中医中药公益科普活动,集中展示中医药的神奇魅力,让青少年认识中医、感受中医,为未来投身中医药发展事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在青少年中播撒中华文明的种子,为祖国医学的传承、发展储备人才。
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著名中医药战略家、中医药守护人章琦在致词中指出,几千年来中医药护佑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繁衍生息,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从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添加标题
机遇: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 机会,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国际文化竞争与合作
文化竞争: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竞争与挑战 文化合作:国际间的文学交流与合作项目,促进文学传播与理解 跨文化传播:克服文化差异,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的途径与策略 多元文化融合:在海外传播中,如何保持文学作品的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平衡
跨文化传播:中国现当 代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 过程中,通过跨文化交 流,促进了世界对中国 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海外评价:中国现当代 文学作品在海外获得了 广泛的关注和高度评价 ,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作品在海外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影响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开始在马来西亚广泛传播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马来西亚的影响逐渐扩大,出现了一批优秀 的翻译家和研究者
21世纪初: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达到高峰,成为当地文学界的重要话题
近年来的发展与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马来西亚的翻译出版数量逐年增加,成为当地文学市场的重要部分。
平
建立完善的文 学评价体系, 鼓励作家创作 出更多高质量
的作品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推动中外文学作品 的互译与出版
加强作家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
举办国际文学节和 文学交流活动
利用数字技术推广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 品
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提高传播效果
创新传播方式和 手段,提高传播 效果
借助新媒体平台, 扩大文学作品的 传播范围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对于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和 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针灸在马来西亚的发展现状-东方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针灸在马来西亚的发展现状-东方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中医针灸自14世纪便传入了马来西亚,经过几个世纪的沉淀与积累,针灸在马来西亚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本文从针灸在马来西亚的全日制教育、协会、马来西亚对针灸的政策支持、针灸的临床应用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全方位介绍马来西亚针灸的发展情况。
随着马来西亚传统医学界与中国大陆中医界的频繁交流,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在马来西亚的传播。
[关键词]马来西亚;中医针灸;发展现状1马来西亚的中医针灸教育中医在马来西亚是由卫生部下属的传统与补充疗法部门(TraditionalandComplementaryMedicineDivision,简称TCMD)单独管理[7]。
目前许多马来西亚的学院及大学提供传统与补充疗法课程,其中在卫生部注册且提供中医针灸课程的高校共有9所,包括南方大学学院、英迪国际大学、管理与科技国际学院、吉隆坡中医学院、拉曼大学、管理科学大学、国际医药大学、林肯大学学院以及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这些学校重视中西医结合教育,并且与中国大陆多所中医药大学均有合作,定期输送学生到中国进行中医药及针灸实践[9-15]。
其中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简称“厦大马校”)作为唯一一所中国高校的海外分校,拥有厦门大学医学院中医系的全部师资力量,中医系每年都会派遣教师到厦大马校任教,教授最纯正的中医针灸内容,厦门大学附属的7所三甲医院以及20余所临床教学基地,为厦大马校中医学生提供得天独厚的临床实践优势[16]。
除了厦大马校外,其他的8所高校均与中国多所中医药大学合作联合办学,在马来西亚当地进行针灸理论培训,随后派遣学生到中国进行临床实习,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临床基础。
2马来西亚的中医针灸协会通过向马来西亚的中医师咨询,以及从马来西亚卫生部获取的资料得知,目前与中医针灸相关的协会共3个,分别是马来西亚中医总会、马来西亚中医师暨针灸联合总会以及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马来西亚的中医师主要从这3个协会注册。
马来西亚传统与辅助医药30年回顾与展望
W ORLD CHINESE MEDICINE Apr il 2018,Vo1.13,No.4
马 来 西 亚传 统 与 辅 助 医药 3O年 回顾 与 展 望
张 家玄 侯 丽。 蔡 高茂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 门医院 ,北 京,100700;2马来西 亚传 统与辅助医药管理局 ,吉 隆坡 ,50590)
摘要 马 来西 亚的传 统与辅 助 医药 (Traditional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T&CM)指 以传统 医 学和 辅助 医学为主 的 医 学,其体 系由传 统 医学、辅助 医学、顺 势疗法及 伊斯 兰教 医学组 成 ,而传 统 医学 包括 马 来传 统 医学、中医学和 印度 传统 医 学。2001年《传统与辅助 医药的 国家政策》明确指定 马来西亚政府 (以下 简称“政 府”)从 临床 、药物 、科研 和教 育这 4个领 域推 动发展 ,协 助体现传统与辅助 医药在卫生 、经济和社会 中的价值 。2007年政 府首 次将 传统 与辅助 医药服 务纳入政 府 公 立 医院服务体 系,为促使传 统与辅助 医药成 为马来西亚 国家卫生体 系中重要环 节 ,迈 向关键 的第一步 。《传统与辅 助 医 药法令》(T&CM Act 2016)于 2016年 8月 1日生效。随 着各种 立法 ,3O年 来传统与辅助 医药的 临床 、医药、教 育从行 业 自 我管理过渡至 立法管制 ;科研 则从 本地研 究走 向 国际合作化研 究 。传 统与辅 助 医药的作 用随 着全球 化的 大趋 势 ,正在 从 维 护 国 民健 康 的初 衷 ,提 升 与拓 展 成 国 家 经 济增 长 的 新 热 点和 国 家 级 文 化 遗 产 。 关键 词 马来西亚 ;传统与辅助 医药 ;国家政策 ;发展里程碑 ;传 统与辅助 医药 法令
弘扬中医文化传承中医国粹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天人合一
03
中医文化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的整体。
中医文化的历史地位
传统文化瑰宝
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医疗体系贡献
中医文化在构建中国独特的医疗体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 巨大贡献。
中医文化对人体健康的保障作用
01
预防疾病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理身体、调整作息和饮食等方法,达到预
防疾病的目的。
02
治疗疾病
中医治疗疾病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对病因、病机的全面把
握,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3
康复保健
中医注重动静结合和身心并治,通过调养身体、调整情志等方法,促
进身体康复和保健。
世界医学遗产
中医文化在世界医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全球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中医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医文化的起源
古代神话传说
中医文化起源于古老的传说和神话,如伏羲制九针、神农尝 百草等,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经典医学著作
中医文化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等经 典医学著作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这些著作不仅奠定了中医 理论的基础,也指导了中医临床实践。
积极推动中医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中医药文化产品,推广中医文化旅游,促进 中医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医文化的创新发展。
06
中医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建议
增强中医文化的社会认知度
01
宣传普及
通过各类媒体和社交平台宣传中医文化和理念,提高大众对中医的认
知度和认同感。
浅析中医药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发展
浅析中医药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发展王锐;申俊龙【摘要】中医药是灿烂、繁荣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医药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初见雏形,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它不仅在神州大地上代代相传,帮助中华民族战胜了各种疾病,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早在秦汉之际,中医药就已走出国门,开始随着华人的移居,被带到东南亚地区,并开始传播,并且取得了显著地成效.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药与东南亚十一国的渊源、传播历史与发展现状,为增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谊构建桥梁.【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5(010)012【总页数】4页(P1976-1979)【关键词】中医药;东南亚;传播【作者】王锐;申俊龙【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3中医药是灿烂、繁荣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数千年来,它不仅在神州大地上代代相传,帮助中华民族战胜了各种疾病,繁衍生息,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世界各地,都深受欢迎。
中医药最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初见雏形,当时医巫并存,在很多卜筮史料中都有医药卫生的相关内容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医巫分离,中医理论开始初步形成。
秦汉时期,伤寒、杂病、外科等临床医学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形成了中国医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此时期也有很多医药学巨作问世,包括产生于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这些都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隋唐时期,国家兴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学技术进步,医学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包括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侯论》、孙思邈编著的《千金方》和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等,这些丰富的理论成果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使得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史迎来了第二个高峰。
中医院与中医药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以二战前新加坡同济医院为例
中医院与中医药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以二战前新加坡同
济医院为例
林芳
【期刊名称】《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2)1
【摘要】同济医院是新加坡最早成立的中医院,它不仅免费看诊施药、扶危救困,还致力于培植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知识与技术的本土化调适变异、提高中医药声誉与社会影响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发展,促进了海内外乡亲之间的互相联系与合作,有助于协调华人社会与当地社会、殖民地政府间的关系。
这些事实都表明中医药文化完全有条件在海外获得传播发展之机会,而这种文化传播又可以推动华人社会的整合与发展。
【总页数】8页(P77-83)
【作者】林芳
【作者单位】福建技术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33.39
【相关文献】
1.在志愿服务中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探索——以淮安市中医院“蒲公英行动”为例
2.地方中医院校服务当地中医文化传播研究——以天津中医药大学服务静海区为例
3.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传统为造福人类健康再建奇功弘扬中医药文化,打造特色突
出、优势尽显的品牌中医院——江北区中医院召开“中医文化建设专家座谈会”4.中医院校招生数量和中医医院执业医师现状分析——中医药文化传播要素之中医药人才分布统计分析5.战前新加坡同济医院旧体诗人群像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深受其浸染。
因此,在其生长与传播的过程中,必然要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随着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的发展,华人移居马来西亚的规模化,以及双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有着华人文化印记的中医药文化飘洋过海,逐渐在马来西亚扎根发展。
这一方面与马来西亚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马来西亚社会中相对独立发展的华人文化为其提供了近似中国国内中医药发展的文化背景,推动着马来西亚中医药文化从无到有,从区域性向全国性、从基础性向理论性、从个别性向有组织性发展。
1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文化背景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着很大的关系。
华人向来都有一种依恋故土的情怀,这表现在其移居他国时往往仍较多地保存着祖国的文化传统。
早期移居马来西亚的华人大多是农民,他们大多在国内生活窘迫,到国外时力量单薄,倍受艰辛,因此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的小圈子。
这样一来,整个华人社会就呈现出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小圈子构成的特点。
“他们盲目地忠于传统,固执地保持着由他们的祖先传下来的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风俗习惯。
”[1]15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执着的固守,主要体现在其组建的会馆、宗祠和庙宇中。
会馆是华人在马来西亚最早建立的地域性组织,自清嘉庆六年(1801)在槟榔屿成立最早的仁和公司和广东暨汀州会馆起,华人会馆即伴随着华人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至19世纪末,顺应东南亚“海外华人会馆文化”的勃兴,马来西亚华人会馆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福建、广东、潮州、客家和海南5个大帮,各帮所属会馆多达百家[2]。
这些会馆是移居马来西亚的华人依靠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即包括方言、风俗、习惯在内的地域文化而建立的互济互助的组织,它们发挥着“联乡邑之盛情,谋桑梓之幸福,推而进于社会之提携、国民之结合”的作用。
在这些会馆内,中华传统文化的习俗,特别是方言的同一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强化,具有相对的排他性。
而这也为中医药文化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传承,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如1878年,居住在吉隆坡的大埔人成立了一个团体,名叫“茶阳公司”,座落在吉隆坡的洛士街附近,作为同乡联络感情和急难互助的机构,茶阳公司附设一间留医所,供患病的同乡治病和殓葬不幸去世的同乡,内有一名中医师在留医所驻诊,这就是“回春馆中医留医所”创立的开始。
宗祠或氏族宗亲组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它源于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一方面体现了华人慎终追远,“使后嗣勿忘其之所出”的独特气质;一方面也反映了“互惠互助,敦睦亲族”的文化精神。
因此,宗祠在保存宗族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华人文化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较为著名的宗祠有福建人邱华东、邱心美在槟榔屿建立的龙山堂、邱公司(1835);广东华侨建立的伍氏馆(1848);福建人林清甲在槟榔屿建立的林开勉述堂、林公司、敦关堂;陈金钟、陈明水的收稿日期:2007-01-18作者简介:郑志锋(1975—),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海外华人文化研究。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传承郑志锋(福建中医学院公共管理系,福建福州350108)摘要:考察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文化背景,梳理马来西亚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三大途径,认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之间是双向的互动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后者则进一步丰富了前者的内涵。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中医药文化;传承关系中图分类号:R0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27(2007)03-0056-04・医史研究・JournalofFujianCollegeofTCMJune2007,17(3)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17卷第3期56陈颍川堂(1875)等[1]69。
这些以“堂”或“馆”等命名的宗祠或宗亲组织,由于其身处异乡,而进一步强化了对华人文化的认同。
这种宗族文化不但由于有别于马来西亚社会的其他文化而独树一帜,而且其内部也由于以不同血缘关系为基础而显得相对独立。
此种同族、同乡聚居,讲同一方言,操同一职业的习惯,也造就了中医药业在当地发展的独特模式。
华侨、华人经营的药店、药行就是一种典型的家族式、同乡式的,他们逐步形成了独立于当地社会行业的华人药业,即使是大企业家胡文虎的各大药业分行几乎都是用胡氏家族的人[3]。
庙宇是马来西亚华族社会中以神缘为基础的组织。
佛、释、道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传统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因此,移居马来西亚的华人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已深入骨髓;另一方面由于身处异乡,需要寻找心灵的寄托,必然需要宗教崇拜,随之产生的庙宇就是这种宗教崇拜的空间载体。
在庙宇内部,以中国传统的宗教神灵、崇拜仪式、崇拜理念等为主体的文化组成部分被顽强地、几乎不变地复制了下来。
其中,由于崇拜主神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庙宇,而这又与地域差异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因此具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马来西亚华人崇拜的神灵主要有4种:一是中国沿海尤其是南方沿海居民的妈祖崇拜,这是早期华人最为信仰的神之一,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彭亨、柔佛等地都有庙宇奉祀;二是大伯公,即当地的保护神,类似土地公,槟榔屿、北根、大山脚、沙巴等地均有大伯公庙;三是中国民间主要是福建、广东的地方神崇拜,其中崇奉的神灵各异,如陈氏宗祠奉“开漳圣王”陈元光等;四是关帝、观音菩萨等,也是马来西亚华人普遍信仰的。
尽管在各方言团体中宗教崇拜有所不同,但其作用是基本相同的。
它超越了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宗教信条,从而把华人社会的不同集团聚合在一起[1]14。
信仰作为一种纽带,联结着海外华人与祖地从精神到行为的方方面面,中医药这一传统瑰宝自然也成为海外华人难以割舍的一种看待疾病的思维方式,一种与疾病作斗争的行为方式。
2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不仅与中马两国间的关系密切相关,还与中国国内形势有着很大的关系。
综观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其途径大致有三:2.1贸易:贸易是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得以传播的最初载体。
中马间零星的接触性的中医药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中国僧人、商船经马来半岛到印度的居间贸易和文化交流[4]。
较大规模的贸易是在15世纪,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五至马六甲[时称满刺加(Malac-ca)],带去不少中药材与中成药,主要是茶叶、生姜、肉桂、大黄、茯苓等[5],留下医生、匠人,其中就有著名中医师匡愚[6]。
那时的马来西亚由满刺加王国统治,与明朝交好,进贡朝拜、商务往来、文化交流都很频繁。
贸易所带来的中医药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严格地说,主要是中药的传播。
2.2移民:由于华人移居马来西亚是一个连续性的历史过程,并自其于唐代肇端后,就一直延续至今。
因此,以移民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必然带来经常的持续的影响。
早期移民主要为劳工型,他们在马来西亚主要从事采矿、种植等重体力活,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他们或许是出于对西医疗效的恐惧与怀疑,或许是出于对中医疗效的信任与中医治疗手段的依赖,或许是出于经济原因,他们的医疗保健世代主要靠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手段主要是服药和针灸,尤其是劳作在吉保山区的采矿工人和种植园的劳工,更是依赖中药、针灸来繁衍生息。
由于华人居住区的相对集中与封闭,这种对中医药的传承就以一种世代相传的方式在异域保存下来,并伴随着移民过程的持续而延续。
随着马来西亚当地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逐渐接受,清代就有移民看好中医药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前景,开始酝酿在马来西亚开设专门的中药店和中医诊疗机构。
清・嘉庆元年(1796),广东梅县人古石泉在槟城创办首家中药店———仁爱堂,其后裔敦守祖训,经营药业百年不衰。
光绪七年(1881),华人叶观盛在吉隆坡创办中医机构培善堂,光绪二十年扩大院址,增建楼房,更名为同善医院。
光绪十年,黄进聪等人在槟城创办的南华医院开业。
这2家医院的开设标志着马来西亚中医事业正式开始。
20世纪20年代,华人在马来西亚各地先后建立医院、诊所近20家。
后出现了中医药组织,以1924年成立的麻坡中医药研究所为最早。
此期,中药店增至数百家,仅吉隆坡、槟城2市各有200个中药店铺,一般是家庭式经营,规模较小。
1929年,Hooper调查马来西亚中药店经营情第3期郑志锋: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传承57况,发现药店常经销近500种药物,其中植物类占90%以上,也有数十种动物药与矿物药。
店家内设小作坊,进行粗加工或调制药茶4~6种,如田七人参茶、清凉菊花茶、苦味中药茶(成分不详)等,均沿街兜售[7]150。
当地气候潮湿炎热,四季如夏,用中草药保健甚为普遍,以祛暑胜湿,解毒辟秽。
专门的中医药店及医疗机构的开设,扩大了中医药在马来西亚的影响,独特的中医药文化渐为当地社会所接纳。
2.3文化交流:在马来西亚,中医师的专业地位向来都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中医研究深受限制而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正式地科学化地将中医中药纳入发展轨道做的还不够,但中医中药在民间仍取得广泛的支持和爱护[8]。
因此,中医在马来西亚各地均有发展,许多城市如槟城、吉隆坡、怡保、马六甲、诗巫等地中医院、中药店堂林立,每城在百家以上,有的街道甚至开设七八家[7]150。
祛暑的六一散、菊花茶等家喻户晓。
由此可见,中医药虽未取得官方的正式身份,但已是马来西亚民间社会医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随着中医医疗、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的发展,中药的生产与贸易,以及中医药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发展进入了自觉的文化交流阶段。
2.3.1中医医疗机构:1955年,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或称马华医药总会)成立,下辖30个分会,统管华人医疗行为。
到1976年,全马登记中医师797人,中药商1958家,中医药院校7所。
至1982年底,中医药团体30个,其中有中医师团体8个,中药商团体10个,中医药联合会12个。
到1986年,中医医疗机构已逾2500家,中药店堂3000多家[7]153。
此外,马来西亚与中国联合开办的中医药机构不断增多,起着示范作用,推动中医业的发展。
如1992年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302医院与马来西亚北京医疗保健(马)有限公司联合开办的吉隆坡中医医疗中心。
2.3.2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组织:马来西亚中医药研究机构与学术组织多为民办,规模不大。
至1985年有32个,其中9个中医师团体,11个中药商团体,12个中医中药联合会,均属马华医药总会领导[7]154。
2.3.3中医药教育:马来西亚中医、中药教育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
①1955年前,继承中国医学教育传统,重视家传、师承或私淑名医,多有较好的中医基础理论,但知识面往往较窄。
②20世纪50~80年代中期,开办中医学院、针灸学院,开展学校教育,但受中医药无合法地位、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这一大背景影响,又因生源与经费不足,教学体系尚未形成等因素,导致不定期招生或停办,30多年培养的毕业生不足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