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医行业的工作中,中医药文化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行业中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介绍相关的措施和方法。

一、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习和实践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医医生与患者之间整合的象征。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对传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更是对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和道德法则的传承。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人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保护优秀的传统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传承中医药文化可以帮助新一代的中医医生充分吸收和继承传统知识,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实践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通过传承中医药文化,才能保持中医医生的专业精神和医德医风,使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医行业中的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各种非物质文化现象,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

在中医行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用可以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深入发展。

首先,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通过申报和认定,使其得到国家和国际的认可。

例如,中国的针灸、推拿等技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种保护使得中医药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中医药。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的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药文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通过在中医学院和相关机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和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药文化。

此外,通过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向大众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最后,在临床实践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有助于提高中医药对患者的疗效和治疗体验。

中医药文化传承之路培训课件

中医药文化传承之路培训课件

制作和传播中医药知识宣传资料
03
制作和传播中医药知识宣传资料,如宣传册、海报等,让更多
人了解和掌握中医药知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加强中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
举办中医药学术会议
定期举办中医药学术会议,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加强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培养中医药人才
提高中医药人才素质
通过培训,培养更多具备中医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优秀人才,为中医药事 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
通过培训,为中医药人才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学术交流和共同进步 。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通过培训,激发中医药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 转化。
中药的储存与保管
中药的储存和保管对于保证药效和安全也非常重 要,需要注意防潮、防虫、防晒等措施。
针灸推拿基础知识
针灸的起源与历史
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 数千年的实践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针灸理论和技术。
针灸的基本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和推广。
数字化教育与培训
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中医药文 化的在线教育和培训,提高中医 药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 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药文化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
参与国际卫生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卫生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 ,共同推动中医药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

中医药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药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药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一、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考证,早在商周时代,中国人就已开始使用草药治病。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的奠基之作,记载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理论,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隋唐时期中医药学术达到了巅峰,不仅积累了大量医疗经验,还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唐代名医孙思邈编写的《千金方》更是成为了中医药治疗方剂的经典之作,流传至今。

宋明清时期,中医药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明代永乐大典的编纂收录了大量医药知识,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代时期,中医药学术继续繁荣发展,形成了著名医家鼎盛的局面,如吴昆、钱乙、张介宾等人都在中医药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

同时,中医药文化也受到了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医学思想。

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需要一代一代医者去不断学习、总结和实践。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传承:中医药学是一门技艺高深的学问,传统的中医学习方式是师徒制。

师传徒、道传弟的传统模式,学生通过和师傅长期学习、实践,逐渐积累医疗经验和技术。

现代化的中医药教育模式多样化,既有传统的师徒制,也有学校教育和研究机构开展的培训项目。

2. 医书传世:中医药经典著作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重要的医书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被视为医学宝典,传世至今。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帮助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

3. 临床实践: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还需要医者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通过实践,医者可以检验自己的理论是否正确,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

医者还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医德”,做到仁心、仁术和仁术相结合,真正为患者着想。

4. 学术研究: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还需要不断进行学术研究,拓展医学视野,提升学术水平。

医者应该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研究领域,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宝藏,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中医药传统文化。

中医药在中国的历史长达几千年,它不但富含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医疗经验,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然而,现代化的发展和西方医学的介入,使得中医药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日益显得紧迫。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寻求方法来保护和发展中医药传统文化,以使其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中医药的传统文化中医药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医学遗产的总称,包含了中医、藏医、蒙古医等多种医药文化。

历史上,中医药扮演了中国医疗保健系统的中心角色,它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能预防疾病。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旨在通过疏通人体的气机流通来治疗和预防疾病。

它基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命体征的理论,并将中药、针灸、推拿、太极拳等治疗方法融合在一起。

中医药虽然没有现代医学的手段,但是中药的药性浅出易懂、针灸疗效显著等优点也是现代医学所无法取代的。

二、中医药的保护在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方面,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1、发扬中医药文化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文化和传统医学的发展,鼓励更多青年学习传统医学和从事医学研究。

此外,我们也需要把中医药文化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借此提高中医药的社会认可度。

2、保护中药资源中药材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加强中药材的保护和管理,杜绝滥伐和采摘。

同时,还需要逐步实现中药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3、加强中医药法律制度建设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医和中药的法律体系,保障中医医生的权益和执业环境的安全。

此外,还需要规范中药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以保证中药的质量和安全。

三、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也需要在保护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其现代化进程。

1、加强中西医学融合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疗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中西医学的融合为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通过中西医学的融合,可以更好地提高中医的临床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学习资料传统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学习资料传统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学习资料传统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医药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世界各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医药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则是维护和传承人类宝贵文化资源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探讨学习资料在传统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和作用。

第一部分:学习资料与传统医药传统医药的丰富知识和独特疗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和探索传统医药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探索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药物资源和药物组方,拓宽了我们对传统医药的认知。

另外,学习资料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研究学习资料中记录的传统医药实践,可以发现其中的潜在疗效和药理活性,为现代药物研发提供了线索和启发。

学习资料中的传统医药知识也可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共同优势,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第二部分:学习资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涵盖了各种传统技艺、表演艺术和口头传统等。

学习资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首先,学习资料记录了传统技艺的流派和精髓。

通过保存学习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传统技艺的发展历程、技术要点和传承方式,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习资料中的知识和技艺也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传授给更多的人,防止传统技艺的失传。

此外,学习资料还记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变和变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群体性和时代性的特点,通过研究学习资料中的文化史料,我们可以追溯文化传承的过程,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第三部分:学习资料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学习资料中的传统医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学习资料保护机制。

这意味着要加强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建立专门的机构和平台,负责学习资料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保护学习资料的物质载体,如书籍、文献和实物,是保护传统医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中医药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保护与传承

中医药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保护与传承

中医药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保护与传承导语: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中医药的文化遗产价值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价值。

首先,中医药积淀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与经验,具有卓越的医疗价值。

其次,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药物资源,形成了与西医不同的医疗模式与方法,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

最后,在医学史、药物史、民俗学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中医药在文化遗产中的保护中医药在文化遗产中的保护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确保中医药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得到充分保障。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中医药资源的调查与登记制度,确保中医药的核心内容不丢失。

另外,还应加强对传统中药材种植与采集的规范管理,保证药材质量与安全性。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传承与普及,提高公众的文化意识和保护意识。

三、中医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承中医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承工作同样重要。

首先,应加强对中医药技艺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鼓励年轻人从事中医药事业,并注重优秀传统医师的技能传承。

其次,应加强对传统中医药技艺的研究与学习,保留和发扬各地特色的中医药传统技艺。

还应鼓励中医院校与各级政府开展中医药传统技艺的培训与推广工作,提高传统中医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后,加强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申报工作,争取更多的支持与认可,确保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

结语: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独特的保护与传承价值。

通过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遗产,使其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与福祉做出贡献。

高考政治《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知识点导览

高考政治《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知识点导览

高考政治《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知识点导览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

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下面是关于《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知识点导览。

1.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遗产是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的历史连续性、民族认同感以及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 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品牌,对于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经济增长和国家形象塑造也起到重要作用。

- 文化遗产保护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2. 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产、口头语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艺术等多个方面。

这些遗产反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内涵。

- 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平衡的价值观念,注重礼仪、家庭、友情、信仰等方面的传承。

- 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强调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

3. 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保护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同时也能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生活方式。

- 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给予支持和保障,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意识的提升。

4. 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和成果-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加强文物的保护、修复和整顿工作。

-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展相关保护项目和培训活动。

- 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许多成果,如故宫文物修复、长城保护、世界遗产的申报等。

5. 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措施-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工作,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觉。

- 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促进经济发展。

- 增加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传承与发展的概述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不仅能够继承和传承经典文化,更能够推动中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1. 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包括了很多宏观和细节的知识,其中包括了五行、阴阳五行、经络、奇经八脉、气血津液等等,这些理论体系在中医药文化传承过程中非常重要。

中医药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对于中国文化的开拓化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医药文化传承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更是中医药行业的传承。

2. 传承方式目前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口传心授,另一种是书传。

口传心授主要强调世代相传,通过老中医向新一代中医医生传授医术和经验,传承了很多该行业的实践经验。

而书传则是通过记录文化经典、名医论著等方式进行,强调了学术和理论的传承。

这两种传承方式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三、中医药文化的发展1. 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加强对中医药行业的支持和鼓励。

政府鼓励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同时加强对中医药的保护和发展,编制了大量中药标准和配方,推广中医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2. 科技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医药行业也加快了其现代化进程。

现代科技手段引进到中医药领域中,再利用现代仪器技术进行检测与分析,这样可以减少中药的污染,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满足人们对高质量中药的需求。

3. 文化的融合中医药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与我国各地历史文化相牵结。

中医药行业与文化游览、文化遗产等文化产品融为一体,既能够促进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也能够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结论文章对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医药作为我国的独特宝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遗产,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加强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医药文化遗产包括方剂、针灸、按摩、养生等多个方面。

在保护方剂方面,可以建立方剂库,收集整理传统方剂的配方和使用方法,同时进行标准化研究和实践应用。

在保护针灸方面,可以完善相关法规,规范针灸的操作规程,防止不良现象的发生。

在保护按摩方面,可以加强对传统按摩技法的记录和研究,推行相关按摩技师的资格认证制度,保证按摩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在保护养生方面,可以组织养生经典和养生技法的整理工作,建立养生指导手册,并将其推广给更多的人们。

其次,要进行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传承。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包括理论的传承,还包括技术的传承。

理论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加强对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教育和研究。

技术的传承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中医药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中医药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培训和实践活动,使中医药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

再次,要推动中医药文化遗产的发展。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医学科学,不断进行研发和创新。

可以建立中医药研究机构,加大对中医药研究的投入,推动中医药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还要加强中医药文化遗产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通过开展中医药文化节、中医药文化旅游等活动,提升中医药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还要注重中医药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

中医药文化遗产拥有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可以通过举办中医药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中医药文化遗产展览等活动,将中医药文化遗产介绍给世界各国,促进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合作,并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来我国学习、体验中医药文化。

综上所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遗产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和重要的责任。

我们需要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加强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机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以使中医药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们的健康和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12分)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

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固本”原则。

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二是“强基”原则。

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就是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

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

“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

”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

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

创新以创举为功,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于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材料二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在当今世界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下,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医药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独特标志和宝贵财富,它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记忆。

传统医药知识是人类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人们对自然界和身体健康的认知和普及。

本文将探讨文化遗产与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并提出相关措施。

一、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建筑物、纪念碑、古迹、文物、艺术品等多种形式。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责任。

其次,社会组织可以承担起更多的保护和管理责任,通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开展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最后,公众也应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不仅要尊重、保护文化遗产,还要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二、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传统医药知识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医疗价值。

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传承人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传统医药知识的法律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规,制裁盗窃、仿制和滥用传统医药知识的行为。

科研机构可以深入研究传统医药知识,总结经验,提炼有效药物,并将其推广应用于现代医学。

传承人是传统医药知识的活载体,他们应积极传承和发展传统医药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后代和学生。

三、文化遗产与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互动文化遗产和传统医药知识在保护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文化遗产为传统医药知识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环境条件,而传统医药知识则为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因此,在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医药知识时,可以通过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在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中,可以对相关的植物、动物等进行保护,从而保护了文化遗产;而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也可以为传统医药知识的传承提供更好的场所和展示平台。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经典名方的整理与传承整理经典名方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搜集、整理历代中医药经典著作中的名方,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医学价值,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医学遗产。

同时,加强经典名方的传承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经典名方,提高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二、中药材的种植与质量标准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药的疗效和信誉。

为了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需要加强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储存等环节的质量管理。

制定中药材质量标准,推广中药材种植技术,建立中药材溯源系统,确保中药材的品质和安全。

三、中医诊疗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诊疗技术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之一。

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医诊疗技术,需要加强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推广中医诊疗适宜技术,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同时,加强中西医结合,推动中医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四、中医药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建立完善的中医药教育体系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关键。

通过加强中医药院校建设、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提高中医药教师素质等措施,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同时,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五、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必然要求。

通过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和应用。

同时,加强中医药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六、中医药创新研究的开展开展中医药创新研究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必然选择。

通过加强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转化研究等措施,探索中医药治疗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同时,加强中药新药研发和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推动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创新。

七、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

传统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习资料

传统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习资料

传统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习资料传统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传统医药的定义、特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方法等方面,为读者介绍相关的学习资料。

传统医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医疗体系,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对中华民族的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要了解传统医药,可以参考以下资料:1.《本草纲目》:由明朝著名药学家李时中所著的全面介绍中草药的书籍,是中医药领域的经典之作。

2.《黄帝内经》:又称《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内容包括了医学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的知识。

3.《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书,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并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弘扬,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活力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保护传统的技艺、知识和价值观念,还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进步。

要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参考以下资料: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这是中国政府为保护传统文化而制定的法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进行了规定。

2.《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将一些有代表性的项目列入了名录,作为保护的重点对象。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这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方法和效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除了书籍,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可以参观相关的展览和活动,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亲身体验传统技艺和文化活动等。

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医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为其传承和创新做出贡献。

中药材文化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药材文化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药材文化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传承和保护成为了重要课题之一。

其中,中药材文化的传承以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药材文化的传承问题,并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中药材文化的传承中药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了中草药的采集、炮制、配伍等技艺,以及中医理论和中药文化传统知识的传承。

中药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医学理念,还承载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疗效。

为了实现中药材文化的传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整理和记录首先,我们需要对中药材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记录。

这包括对中草药的种植、采摘、贮存等技术的记录,以及对中草药的功效、配伍、制作方法等的整理。

通过建立详尽的文献资料和数据库,可以确保中药材文化的传承不会因信息的丢失而中断。

2. 培养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除了记录知识,培养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材文化传承人需要具备优秀的草药辨识能力、炮制技术和配伍方法,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政策,为有意愿从事中药材文化传承的人提供培训和支持,可以确保中药材文化技艺的传承。

3. 社会参与和交流中药材文化传承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交流。

通过举办中药材文化的展览、演讲和交流活动,可以促进传统中药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此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机构和团体进行国际交流,也有助于拓宽中药材文化的视野。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药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和传承的各种非物质文化资产,例如传统技艺、表演艺术、口述传统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保护与传承人和社区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方式。

为了有效地保护中药材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立法和政策支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为中药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发展中医药学培养中医药专业人员传承中医药文化培训课件(精)

发展中医药学培养中医药专业人员传承中医药文化培训课件(精)

3
产学研一体化
加强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 化和应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中医 药人才。
04
经典名著导读与临证思维训练
《黄帝内经》等经典名著导读
《黄帝内经》概述
01
阐述《黄帝内经》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学术价值及其对后
世医学的影响。
经典名著选读
02
节选《黄帝内经》等经典名著中的重要篇章,进行深入解读和
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
中医药理论知识
系统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中药 学、中医诊断学等专业知识,具
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临床实践能力
熟练掌握中医临床诊疗技能,能够 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进行常见病 、多发病的诊治。
中药鉴别与炮制
掌握中药鉴别和炮制技术,了解中 药药性、功效及用药禁忌,确保用 药安全有效。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所用药物的特点,指导 患者合理饮食和生活调护,促进疾病的康 复。
07
现代科技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前景展望
现代科技对中医药发展推动作用
01
科技提升中药材质量控制
现代科技如基因测序、指纹图谱等技术可应用于中药材的鉴别和质量控
制,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02
科技助力中药制剂创新
运用纳米技术、微囊化等现代制剂技术,可改善中药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和稳定性,提高疗效。
03
科技促进中医药国际化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进程,让更多人了解并
接受中医药。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分析
互补性强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西医擅长精确诊断和治疗,二者结合可发挥各自优势,提 高治疗效果。
拓宽治疗途径

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被视为传统文化的一块宝藏。

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对它的了解和接受度不足,传承和保护的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文化?一、激发公众的兴趣和认识很多人对传统中医药只是略知皮毛,对其疗效和历史文化并不了解;甚至出现很多错误的认识,如把中药看作只是一种毒药。

因此,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中医药文化,可以通过举办展览、文化活动等形式来让大众感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之处,增强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产品,如短视频、移动应用程序等,来进一步普及中医文化的常识和科学应用,并解决人们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传承机构建设中医药文化究其根本是传承,而传承需要传承机构的完备支撑。

建设专业的中医药文化传承机构,如中医药学院、各种培训机构、学术会议等形式,以及设立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机构,为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

三、加强政策和法规保护政策和法规的保护同样是中医药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的必要条件。

应该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对违规、侵害和破坏中医药文化遗产的行为进行制约和惩罚。

四、推动中西医结合既然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改革是中国孕育新思想,发展中传统医学的重要环节。

借鉴现代医学技术和科学理念,推导研究中药中西药和草药中的活性成分探究中药药材的中靶点和机理,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提高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总之,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需要全球的参与以及支持,政府、各种非政府机构和个人都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保护和传承中国这个独特而富有历史的传统文化。

传承中医药文化与五育融合的劳动班本课程设计

传承中医药文化与五育融合的劳动班本课程设计

传承中医药文化与五育融合的劳动班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理念与目标传承中医药文化,是我们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

而五育融合是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为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程设计旨在将传承中医药文化与五育融合结合起来,既能够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医药文化,同时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 中医药文化概述-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 中医药的传统疗法2. 传统中药材的种植与采摘- 传统中药材的种植技术- 传统中药材的采摘方法- 传统中药材的加工与保存3. 动手实践- 制作中药饮片的流程- 运用中医药文化知识进行诊断- 制作中药膏方与熏蒸疗法4. 五育融合- 体育:运动对身体的保健作用- 美育:中医药文化对身心健康的美学追求- 劳动教育:动手动脑,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五、课程评价与展望本课程通过对中医药文化与五育融合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医药文化,并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中医药文化有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同时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个人观点:本课程设计着眼于传承中医药文化,同时兼顾五育融合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评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医药知识的也能够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与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结合,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医药文化,还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多方面素质。

这样的课程设计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结语:通过全面评估和撰写,本课程设计将传承中医药文化与五育融合相结合,体现了文化传承与教育培养相结合的双重理念。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王旭东,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申遗专家。

主编出版《中医美学》、《医史与文明》、《中医文化导读》、《中医养生康复学》等著作与教材。

在中医养生康复、中医文献、中医文化等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

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张宗明:近些年来,随着“文化遗产热”的兴起,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究竟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为何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问题不仅大众对此不明,就是中医界对此也是褒贬不一。

您是中医申遗专家,能否请您谈谈这个问题?王旭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进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从这一定义中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护文化多样性,留住更多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识。

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4年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1年、2003年,我国的昆曲和古琴相继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目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王旭东,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申遗专家。

主编出版《中医美学》、《医史与文明》、《中医文化导读》、《中医养生康复学》等著作与教材。

在中医养生康复、中医文献、中医文化等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

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张宗明:近些年来,随着“文化遗产热”的兴起,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究竟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为何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问题不仅大众对此不明,就是中医界对此也是褒贬不一。

您是中医申遗专家,能否请您谈谈这个问题?王旭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进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从这一定义中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护文化多样性,留住更多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识。

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4年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1年、2003年,我国的昆曲和古琴相继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目录。

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正如陈至立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确立我国文化身份的重要措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传承中华文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

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

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我个人认为,中医“申遗”对中医的传承与保护有明显的好处。

在2010年申报文本中,我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诺的主要保护措施就有:建立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工作室,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研究;抢救性地保护中医的特殊技艺,中医古籍的调查、整理与保护,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宣传活动,筹建国家中医博物馆等。

仅此数项,拟投入经费高达数亿元人民币,这些项目的落实无疑将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张宗明:据说中医“申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2009年中医“打包”申请未果,2010年以中医针灸单项申请却取得了成功,您能谈谈其中的原由么?王旭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开始进行的申报方案中,就确定对中国传统医药整体“打包”申请,内容包括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藏医药等9个项目。

这种一大类多个项目整体“打包”进行申遗的情况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

从已入选的“非遗”项目看,全都是单一的,指向性是非常明确的“单体”项目。

尽管“打包”申请有利于保持中医药学术体系的完整性,有利于中国传统医药全方位走向世界,但违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审查习惯,专家们无法从“中医”这样的项目名称上看出“文化的形式(或形态)”,而“非遗”注重的就是“形式”中蕴涵的传统价值、思想和观念。

2009年的中医“申遗”未果,并非所谓的“落选”,而是国家有关部门主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撤回所致。

改为分项申报后,“针灸”当年就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附属机构的评审,这是因为:针灸是中医药体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不仅历史悠久,临床疗效显著,理论上自成体系,也是最早被西方世界接受和认可的中医疗法,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技艺性、演示性很强的“可见形式”。

正因为“中医针灸”符合“单体”项目要求和“非遗”必备的“形式感”,才能顺利入选的。

中医针灸项目的申报成功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这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也为我国今后的申遗工作,特别对中医药的申遗工作带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张宗明:对于中医的“申遗”,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医“申遗”是否意味着中医已经处于消亡的边缘或已经成为了“遗产”了?王旭东:这是对“遗产”概念理解上的误区。

“遗产”本义是“智慧和财富的传承”,遗产不是消亡的东西,已经消亡的文化不在保护之列。

现在,中医仍然是中国的主流医学之一,仍在为民众的健康做出贡献,是受到中国法律保护、在政府专门的机构管理下的医学群体。

中医理论和方法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之中,四季养生、导引太极、药膳食疗成为国人生活习惯。

“因人制宜”、“以和为贵”、“未病先防”、“治未病”等思想深入人心。

这些都是中医“目前的社会、文化功能”,它显然不属于已经消亡的文化,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备的条件。

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医文化确实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近百年来,传统文化式微、科学主义扩张、西医冲击和中医教育西化等导致中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生存危机。

我个人认为危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窒息,技术萎缩。

中医最具特色的生命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在目前的中医教育、科研和临床实践中得不到传承与发扬。

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这些中医的灵魂没有了,越来越多的中医院不姓“中”了,中医中药可有可无,“中医”二字成了装点门面的敲门砖。

学术界热衷于以现代科技研究中医药,忽视了对中医经典著作、学术经验、单方秘方乃至中医思想的研究。

中医院里除了中医、针灸、推拿等科目外,其他技术无人问津,中药有丸、散、膏、丹等几十种剂型,炮制方法也有几十种,现在临床中有效运用的却很少。

二是阵地缩小,人才外流。

几十年来,中医在医、教、研、药等方面都以西医的模式为标准,不是同一科学体系的标准,必然对中医造成巨大的束缚,加之政策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中医阵地不断缩小。

人才外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国,一是流向西医。

人才的流失和异化,学术的西化给中医敲响了警钟,保护、传承与振兴中医药形势迫在眉睫。

张宗明:中医学到底是不是科学,近百年来社会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取消中医”的说法一直没有消停过,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王旭东:在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的近百年时间内,中医便不断遭受劫难。

上世纪初,国民党政府对中医所采取的取消主义,迫使这个存在了几千年的医学体系迅速被边缘化;上个世纪中后期,依靠行政力量推行的“中西医结合”策略,虽然部分恢复了中医的“合法性”地位,但其代价却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将中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肢解得面目全非;2006年,中医“存废”之争又起高潮,虽然政府出面支持中医,但“中医是否科学”的辩论却极大地混淆了民间的视听,加深了科学界乃至中医院校学生对该学科的怀疑。

中医近百年来不断遭遇诘难,并不是因为其无效或不科学,而是在于时代变革而导致的文化错位,话语体系不相容,现代人越来越无法解读中医。

虽然取缔中医的观点过于霸道,但时代变迁所形成的文化阻隔,确实使越来越多的人无法领略中医的内涵。

虽然中医的养生学说、气功、针灸疗法等在世界范围内渐渐得到多学科的研究,但是,包括中医界本身,对于创造出这些伟大成果的中国人的基质──独特的传统意识和文化观念、创造出优秀技术体系的思想内涵,却未被赋予相应的重视。

因此,应该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中医文化困境。

我一直认为,科学一旦成了霸权,将是人类的又一场灾难。

目前这场灾难已经显现端倪,日本核泄漏、全球极端气候、能源危机、食品安全警报、突发性重大疾病等等,无一不因缘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人类不能完全依赖现代科学,世界必须多元发展,而文化的多元,或许能提醒生存在地球上的人们,我们要为自己的世界多打开几扇窗口。

一门为现代人健康服务的学科,如果不能为现代人所理解,必然心存疑虑,心存疑虑就会渐渐失去信任,失去信任必将丧失凝聚力和亲和力。

一个认同感、信任感、亲近感日渐消减的学科还能有生存的空间吗?多年来振兴中医的努力,在业界并没有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原因就在于现代思维方式挤占了中医的内核,现今的中医如同被抽取了灵魂的躯壳,丧失了认知方式、思维特点、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这些灵魂,貌似繁荣的中医药事业只是一些技术残片拼凑起来的空壳,实验室内验证性的研究其实是在解剖中医的尸体。

邓铁涛等前辈发出了中医在他们那一辈就已经消亡了的悲叹,国家科学院院士一级的大科学家都无法认识中医合理的科学底蕴,警示着我们救赎这个学科的紧迫性。

中医不缺技术、方法和药物,支撑中医、也是中医存在至今的根基是临床疗效,但是,没有灵魂的技术和方法,终究会失去生存的基础而被其他学科消化吸收,由此走向消亡。

因此,拯救中医,当务之急是中医文化的保留和传承。

我认为,中医理论的现代解读和表述,是救赎、维系中医生命力的急需之策。

张宗明:在一般人看来,中医属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是用来治病救人,促进健康的,应属于“科学”范畴。

“中医研究院”更名为“中医科学院”旨在正名“中医是科学”。

而中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将中医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似乎又将中医归属于“文化”范畴。

目前,中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项目全都是文化艺术类,中医作为申遗项目却是个例外。

“科学”与“文化”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中医在“申遗”过程中,就有人根据中医是科学而不是文化反对中医“申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