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最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资料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姓名:准考证号:身份证号:联系电话: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摘要:长期和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呈阶梯式增长,引起国际范围的高度关注。
与高速经济增长相对应的,是随之而来的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十一五”规划强调走自主创新之路,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的战略重点,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分析经济增长的方式和实现条件,根据国情选择切合实际的经济增长道路。
[关键词]:内涵理论增长方式存在问题科技创新结构调整。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其理论渊源理解经济增长的内涵应从增长的机制和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从增长机制的层面看,经济增长有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之分。
从增长路径的层面看,经济增长有外延型和内涵型增长的区别。
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针对经济增长的机制,但也涉及经济增长的路径,两者是有机结合的。
从经济增长机制看,相对于资源的使用,存在着“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
“粗放”或“集约”概念,起初应用于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后来才扩大到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增长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级差地租时,就阐述了“粗放耕作”和“集约化耕作”两种农业生产方式,以此将“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区别开来。
历史地看,可耕地扩展的有限性,是促成农业部门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重要经济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内容,从来就是与资源有限性直接相关的。
当代意义上的“粗放型”和“集约型”概念,是扩展了整个国民经济意义上的不同增长方式。
粗放型增长由于具有低质低效的增长特性,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扩张,而生产要素的扩张主要是在规模、数量、产值、速度和投入等方面,较少重视质量、效益和效率。
集约型增长由于具有高质高效的增长特性,依赖于现有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区域一体化是20世纪以来最具活力的区域经济现象,也是塑造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新阶段背景下,积极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总结了8篇“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范文”,以供参考和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之第一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完善策略探究摘要:微观层面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遵循。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逐渐走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
当前,日益扩大的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对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内涵,然后就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突出问题,完善策略当前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都历经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较有典型代表的比如美国、日本、德国、欧盟等,并最终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了区域失衡发展问题的较好解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先后历经强调“均衡”“先富带后富”到当前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深入和不断调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以及日益扩大的区域发展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新阶段背景下,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总结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探讨区域发展突出问题,找到完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解析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EconomyIntegration)根据“区域经济”界定不同,其具体内容也存在差异。
本文以中山大学陈瑞莲教授对经济区域三个层次即微观国内经济合作区域、中观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和宏观的经济合作区域的划分为依据,探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微观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长株潭等。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3篇
县域经济发展论⽂范⽂3篇县域经济发展分析论⽂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发展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推进的重要举措。
本⽂从制定规划、创建名牌、市场机制创新三个⽅⾯对发展县域经济进⾏了阐述。
关键词县域经济创新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崛起将对中国经济实现⼜好⼜快发展的⽬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
本⽂拟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初步探讨。
⼀、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抓⼿,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性,甚⾄会适得其反。
因此,制定科学可⾏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关重要。
(⼀)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
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做好定位——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的⼯作。
(⼆)要切合地区实际。
中国地⼤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差异较⼤,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上学和假⼤空。
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合理的产业体系。
(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
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如果不执⾏或执⾏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戒随意性和短期⾏为,不因⼀时⼀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追求短期效应。
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展步伐。
⼆、⾼质量、⾼信誉度、⾼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也是⼀个地区乃⾄⼀个国家经济、科技、⽂化等综合发展⽔平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先进的⽣产⼒。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浅谈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浅谈论文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论文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
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
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
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
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
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
(区域经济学优秀论文)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研究
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研究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其经济增长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分析其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产业集聚: 分析上海在金融、贸易、航运、科技等领域的集聚效应,以及这些产业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人口集聚: 探讨上海作为人口流入大市,其人口集聚对周边地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方面的影响。
资本集聚: 分析上海作为资本流入地,其资本集聚对周边地区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创新集聚: 探讨上海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其创新集聚对周边地区创新环境、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影响。
二、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分析1. 产业集聚效应金融业: 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金融市场,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入驻,形成了金融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金融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贸易业: 上海是中国的贸易中心,拥有发达的港口和贸易网络,吸引了大量贸易企业入驻,形成了贸易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贸易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航运业: 上海是中国的航运中心,拥有世界级的港口和航运网络,吸引了大量航运企业入驻,形成了航运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航运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科技产业: 上海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大量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科技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科技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2. 人口集聚效应劳动力市场: 上海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对周边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房地产市场: 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对周边地区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消费市场: 上海的消费市场对周边地区的消费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3. 资本集聚效应投资环境: 上海的投资环境对周边地区的投资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产业发展: 上海的资本集聚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4. 创新集聚效应创新环境: 上海的创新环境对周边地区的创新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之一——武义县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二、武义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态势武义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有资源而经济不发达的状态。
“九五”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武义的经济社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国内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21.4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42.4亿元,年均增加11.1%,尤其是2002年比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超过12%,远高于同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如图4.2所示:6丑P(亿元)圈4.2武义县印P囊化趋势图财政收入也明显增加,2002年达到3.25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30.3%,农民纯收入比2001年增加6.4%,达到3202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调整为14.74:51.57:33.69,第一产业比例明显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较快。
武义的城市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武义东北部乡镇例如桐琴、泉溪,通过发展产业来集聚人口,一部分是本县下山脱贫人口,以及一些产业发展而吸引来的外来人口。
人口增加和产业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就县城来说,人口从1997年的五万左右增加到2003年的十几万,年均增加约1万人。
同时,城区面积扩大近1倍多,达到近12平方公里。
随着武义这几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城镇人口的增加,各乡镇的面貌也发生巨大变化,第三产业随之快速发展。
4.3武义县是否具备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分析——武义经济与浙江经济绝对趋同的检验根据新古典的趋同理论侣ala.i_Mardn,1996),绝对趋同意昧着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即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增长速度最终将趋于一致。
而收入趋同表现为各国或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的绝对趋同。
一般说来,绝对趋。
区域经济学论文范文3篇
区域经济学论⽂范⽂3篇区域经济学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厦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摘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厦门在新⼀轮跨越式发展中,应坚持新型⼯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着⼒提升第⼀产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新型⼯业化;产业结构;厦门[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厦门在新⼀轮跨越式发展中,应当坚持新型⼯业化发展道路,在优先、快速发展⼯业的同时,带动第三产业,提升第⼀产业,使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的劳动⽣产率得到迅速提⾼⼀、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是⼯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量,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综合实⼒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志。
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指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产⼿段的制造业,⼀般说来,其具有三⼤特征:⼀是科技含量⾼;⼆是⽣产效率⾼;三是创新能⼒强。
对于厦门来说,发展先进制造业⾸先是适应了先进⽣产⼒发展的时代要求;其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快速发展⼯业、推进新型⼯业化、建设制造业强市的必然选择;再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构建“厦门制造”、实现新⼀轮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可以说,没有强⼤的先进制造业,就失去了⼯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动⼒源,就难以提前基本实现⼯业化和现代化,也就难以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城市。
1、做⼤做强三⼤⽀柱产业。
厦门特区经过⼗⼏年的发展,⽬前已基本形成了电⼦、机械、化⼯三⼤⽀柱产业为主的制造业结构体系。
综观厦门制造业,具有以下三个⽅⾯的明显优势:⼀是较强的⽐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厦门作为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对外、对内开放程度居于全国前列,尤其是利⽤外资⽔平较⾼、对外贸易活跃,加上四通⼋达的海陆空⽴体交通运输⽹络,以及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使落户厦门的企业发展空间较⼤,整体竞争⼒较强。
同时,经过这些年快速发展涌现出的⼀⼤批制造业⾻⼲企业,如戴尔电⼦、⾦龙汽车、翔鹭⽯化等,也形成了较强的后发优势。
毕业论文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目录前言 ----------------------------------------------------------------------------------------------- 1 1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1 1.1聊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 1.2聊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 1.3聊城市服务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 2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 2.1农村经济仍然比较落后 ------------------------------------------------------------------ 5 2.2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6 2.3服务业比重低,问题突出 --------------------------------------------------------------- 7 2.4经济外向度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环境污染------------------------------------ 8 3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 8 3.1发展现代农业,完善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 8 3.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进程 ---------------------------------------------- 10 3.3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提高服务业水平-------------------------- 12 3.4重视旅游业,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13 3.5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14 3.6坚持创新工作体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14 3.7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力促进区域经济特色化----------------------------------------- 15 4结论 -------------------------------------------------------------------------------------------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 17摘要聊城市地处鲁西平原,与河南、河北两省接壤,位于华北、华东、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论文范文【共5页】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论文范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篇1:《浅谈区域经济发展》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继续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在各种动力的推动下猛烈发展。
近来,科学技术、人才资源、教育化、产业化等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基本上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却日渐突出。
区域经济发展是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所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一)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
(二)人口数量与人才数量。
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人口发展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
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一定的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适当的人口增长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另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又是有条件的,不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还要受年龄、体质和技能的限制。
(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文化教育。
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是通过人力投资实现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力投资,一是智力投资。
教育是对人的智力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各种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
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提供产品,但能提高生产产品的劳动者的智力素质和思想素质,从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
尤其在当代,如果说科学技术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那么,教育则是推动这个火车头的动力源。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资源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自然资源包含着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内容,丰富的优质的资源,能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从而也使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反之,资源短缺,开发利用难度大,而且质量差,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限制,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比较与划分-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比较与划分-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区域经济是整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整体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的划分一般以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发展侧重点和经济发展的环境为依据,顶层设计对区域经济的划分也有显着影响。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历了不同的划分阶段,改革开放尤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之后,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成为促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
这些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的区域经济发展措施,丰富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手段,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效。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加快及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急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及由环境污染引发的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再思考,促使探索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所需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显得重要。
本文尝试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空间结构、开放水平等指标,对现有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对比,试图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划分方法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概括分析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表明了我国区域经济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4个区域。
东部指的是包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海南省10省市的行政区域;中部指的是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和山西省 6 省的行政区域;西部指的是包括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即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青海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域;东北地区指的是包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3省的行政区域。
近年来,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经济整体上台阶做出了重要贡献。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论文.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此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面对来自经济实践的巨大需求,学术界加强了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争论。
这些不同观点和争论对于繁荣和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还缺乏一致的看法,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这里,我着重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进行讨论,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引起学术界的争鸣和深入探讨。
一、关于中央区域政策的目标选择 中央的区域政策究竟是注重效率还是公平目标,这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效率优先论,即强调中央区域政策应注重效率目标,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优势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二是公平优先论,即强调中央区域政策应注重公平目标,优先支持那些关键问题区域尤其是落后地区和衰退地区加快发展;三是效率与公平兼顾论,即中央区域政策要同时兼顾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
也有一些学者强调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和兼容,或者寻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事实上,这种观点与兼顾论大体相同,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在优先论中,过去学术界着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近些年又提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这两种观点可以看成是优先论的修正和改良。
由于在理论上的不同观点,导致建国以来我国中央区域政策的目标选择长期举棋不定,在效率与公平目标之间出现多次较大的变动。
从东西关系来看,当中央注重效率目标时,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受到较多的优待;当注重公平目标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或者过去的“三线地区”受到重视;其结果,处于中间地带的中部地区长期受到“挤压”。
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期内,中央区域政策更多的是注重效率目标,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在投资和政策方面享受了较多的优惠。
这种情况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一定的改变。
在这种政策倾向的影响下,直至今日西部地区工业平均税负仍要远高于东部地区。
经济发展论文:浅析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论文:浅析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和产业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区域工业经济的发展,要规避困难和风险,落实和明确本质理念,实现我国区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也会出现很多风险和问题。
针对相关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增强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
本文主要研究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会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产业经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前言区域经济是国家整体经济分配的具体体现,区域经济的情况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和政府决策等密切相关,由于区域经济的特点,使得区域经济在发展时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当前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1地方政府存在债务问题地方政府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担保的债务形式,不同于个人债务。
由于政府的权威保障,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地方政府在参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举债,获利,还债,举债的不断循环之中。
为了保证资金足以偿还债务,地方政府往往使用破坏性的经济手段。
比如,我国很多地区经济发展并不繁荣但地价却很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政府哄抬地价来限制土地,这对当地百姓非常不利。
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地方政府债务状况也可以作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参考和依据。
政府债务资金的合理配置甚至可以决定当地的产业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模式。
1.2人力资源具有高度流动性人力资源流动是指人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
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的流动频率和流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区域产业经济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产业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人力资源的流动。
目前各大城市都在实施抢人战略,可见中国劳动力规模的下降。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区经济进展论文范文精选3篇论文一、高校科技产业对地区经济进展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进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进展的跨越。
目前,有近30所高校,其中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都是国际国内知名的高等学校,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
由于历史的变迁,目前本市高校比较集中于的东北角(杨浦区)和西南角(徐汇区),在高校周边还积聚了不少科研单位,形成了较为集中的研究与进展氛围。
从1999年开始,市政府在浦东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实行新一轮政策聚焦,与GJ科技部、信息产业部、GJ 医药治理局等部门联手一方面吸引国外知名企业人驻,另一方面加大技术创新园区的建设,吸引高校、科研院所进人园区进展,加速了技术创新源泉建设。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在近几年先后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引人风险投资等等。
高校科技产业在近3年内进展很快,已从产品经营提升到资本经营阶段,并形成了良好的进展势头。
目前,高校科技产业具有大、新、活的特点:大:即通过多年的进展和调整,已形成以上市公司为主的龙头企业,如交大南洋、复华实业、同济科技、交大昂立等。
其中交大昂立在1998年通过组合社会资本,经营规模迅速膨胀,从年营业额2亿元跃升到8亿元以上,保持了在保健品行业中l0年不倒的纪录。
新:即通过政府推动和引导,企业与高校合作新办了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本规模大、体制机制均有创新的科技企业,并显示出强劲的进展潜力,如复旦XX络、交大盈河、海鼎实业等。
活:许多已毕业的学子和留学生在母校周边,依托母校科技、人才优势创办了科技企业。
这类企业数量多,机制灵活,年轻人才在其中占多数,体现了高校周边科技产业旺盛的进展势头,如复旦金仕达、携程旅游XX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其共同的特点是带着与高校周边地区结合的强烈愿望,在形势和政策的引导下,开始创办中小型科技企业的。
区域经济论文集锦9篇
区域经济论文集锦9篇[论文摘要]人才作为人力资源中素质高、竞争力强的一部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重要、最具活力的因素。
因此,研究人才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才能更好利用和开发人才,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腾飞。
“人”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很早就成为了众多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
早在1676年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就曾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充分体现了人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性。
而作为“人”这种资源中的一部分,人才因其具有高素质、强竞争力等特质,对引导经济的良性、迅速发展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分析人才因素,探讨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和分析(一)人才概念的界定和分析。
1、人才的概念:关于人才,新编《辞海》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当然,这个解释过于抽象,因此,不同的学者对于该解释有了不同的发展。
本文选择从人才与人力资源关系的角度解释人才的概念。
如果将人力资源比作一个金字塔,而我们所定义的人才则是塔的最顶端的部分。
2、人才的属性:(1)知识属性。
这是人才的第一属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对知识的拥有、追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上。
(2)创造属性。
他们善于运用现代的知识,投身于改造社会的生产实践,敢于坚持科学,敢于创新。
(3)社会属性。
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才属于全社会,是社会共有的财富,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
(4)价值属性。
作为社会存在,“人才”是有价值的。
其价值通过对社会所做出的奉献表现出来,包括社会的和经济的效益。
(5)流动属性。
“人才”具有能的特征,因而有流动的属性。
它总是流向那些最吸引它、最能充分发挥其才智的地方。
人才的知识属性、创造属性及价值属性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因素,而其社会属性和流动属性则对地方的人才获取、保持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二、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的相互关系(一)人才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评估及政策优化研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评估及政策优化研究研究论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旨在评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对具体的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并为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研究问题及背景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各地区实施各具特色的举措,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效果差异以及潜在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可以为进一步优化提供决策依据,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研究方案和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统计分析、模型建立等。
首先,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其次,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对其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实施的进行案例分析。
然后,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各地区的经济指标、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
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建立相应的模型,探讨优化的路径和方法。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二是产业结构不均衡,某些地区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的支撑。
三是区域人才流动问题,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进一步验证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对其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
四、结论与讨论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在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社会稳定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重庆区域经济学论文
重庆区域经济学论文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区域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重庆区域经济的分析,探讨了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本文分析了重庆区域经济的现状。
重庆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重庆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区域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了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了重庆经济稳步增长。
然而,重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不够平衡、生态环境问题等。
其次,本文分析了重庆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
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制约着重庆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因此,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本文探讨了重庆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推动,重庆地区在未来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重庆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扶持力度,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促进重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重庆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重庆政府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
同时,重庆作为国家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其交通优势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庆正在加快建设“两型”现代化交通体系,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促进更多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重庆的区域经济发展还有利于更多的人才向西部地区聚集。
重庆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提升,也将为更多的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进一步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在未来的发展中,重庆还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是制约重庆发展的重要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pdf
广西4385---是272543.443.336.78.21.2 中部 地区湖南6327-是--233438.839.539.012.02.4 湖北5951-是--192452.533.836.813.74.6 安徽5900-是--283389.736.337.48.12.3 河南9124-是--175516.629.347.511.11.9 江西4040--是-221933.143.235.710.92.4 山西3247是---151412.929.546.014.34.6 东北 地区黑龙江3642---是121631.029.143.715.76.6 辽宁4182是---81833.431.636.214.24.8 吉林2680-是--141057.232.038.819.76.1 其它 地区天津984---是3410.521.840.723.710.3 河北6668-是--113379.630.943.813.72.8 资料来源:根据《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有关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证明,在现代经济中,影响经济增长差异的要素中,物资因素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力度为 30%,其余的70%影响主要是来源于结构因素和知识因素。如上图表中存在的差异,说明了东、中西部地区要各自发挥自 己的优势,把矿产资源和人力、技术和资本资源有效结合,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地区发展途径不同。或许与传统有关,但是更主要的是与后 来采取的政策有关,整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从一开始就不相同,不相同的路径就产生不同的结果,特别是建国以来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事实上并没有在全国均等贯彻。比如东北地区、上海地区,计划经济在那里真正落实了,但是,像 浙江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全面地落实。[2] 二是,立足于中央的发展战略的推进策略。大的战略最早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然后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 兴,现在是中部地区的崛起。从中央角度只要说要优先发展什么,就一定会对一些地区有优惠,对另外一些地区没有优 惠,这样,没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就会采取要素流动,到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去。因此,每个地区事实上执行的政策是不一 样的,而且,由于中国行政势力的特殊性,就造成了地区之间差异的存在。因此,各个地区就出现了为争取中央倾斜 ,不去致力于建设稳定的统一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在中央“跑”项目。 三是,人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差异。例如上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人均GDP,还是从受教育程度来说 ,东部沿海地区都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三、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 力,更加注重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和环境保护,实现既快又好发展,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走在全国前面。继续 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二)对于西部地区:继续实施努力加大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支持;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着力支持重点地带、重点城市和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确保青藏铁路、三峡三期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新开 工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抓紧研究制定后续相关政策。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风沙源和 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支持发展优势产业和建设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 支付力度,加快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西部地区对外经济发展。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各地不同的产业基础、企业状况与地域情况,选定各自的具有 一定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带动自发形成的方式,结合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工业园区的调整 、老工业区的搬迁、招商引资等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将一些相同、相关与相近的企业逐步集中到某一特定区域内,加 以一定的政策扶持,快速培育与发展出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如沈阳原有金杯客车厂与中华轿车厂,加之新进入 的宝马轿车厂,具备了发展汽车制造业集群的良好基础;大连拥有大连新船重工、造船重工和渤海造船三家造船企业 ,具备发展成为船舶制造业集群的基础;鞍钢、本钢、抚钢以及为民营企业西洋集团公司所收购的沈钢、海城钢铁厂 ,具备发展钢铁制造业集群的良好条件。[3] (四)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充分发挥中部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优势,重点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 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因此,无论从中部地区所具备的优势、发展潜力看,还是从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趋势看,只要中部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加强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研究题目: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论文旨在探讨这一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的背后因素,结合实际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首先,不平衡的地区经济发展与差异化的实施密切相关。
其次,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不够发达也是引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最后,本论文提出了一些针对问题的解决对策,包括加强区域合作、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对策1.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
这种不平衡不仅造成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也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带来了风险。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对策对于加强地区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问题与背景2.1 研究问题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制定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2.2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日益凸显。
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不仅严重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还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分析不平衡经济发展的原因。
然后,采集相关的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探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
4.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4.1 原因分析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本研究分析了不平衡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差异、资源配置不平衡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4.2 数据分析本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采集了不同地区的经济数据,并进行了数据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经济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差异性也较大,研究及探讨其经济特点、发展现状、政策影响等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论文主要内容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2. 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3.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对策分析4.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5. 区域内部财政收入分配分析三、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较落后。
合肥市、北京市等东部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均发生较大变化,而西部地区的天津市、乌鲁木齐市等地的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一些地方的经济特别是基础产业的发展方面表现的很不足。
四、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因素较为复杂,除个别市场因素外,还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税收政策、地方政府行为及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因素主要包括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税收政策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地方财政支出、财政补助政策等方面;资源禀赋因素的影响涉及地域区位、气候条件、地下资源等多个方面。
五、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对策分析我国政府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定,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系列规划,以及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扶持等措施。
但在政策实施中还可能出现面临资金紧张、地方政府行为不当等问题。
因此,加强区域协调、加大与基层若干政策实施力度等方面的政策调整仍需不断关注和努力。
六、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我国区域内部的不同城市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东部发达地区城市中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而西部地区城市则以第一产业的占比较高为主。
为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要加强与实际经济现实情况协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七、区域内部财政收入分配分析由于区域经济差异性较大,不同地区之间的财政收入比例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经济贸易系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物流与报关)1班2009级09421107刘杏铃发展前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障碍: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状态或过程。
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合作、变化、发展的浅析。
东南亚国家自由贸易区经济学家大英帝国经济一体化三、正文: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
"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
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
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
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
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
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三).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四).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五).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六).生产要素跨越国境;(七).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八).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
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
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一)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二)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三)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四)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分为以下六类:1.优惠贸易安排。
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典型的有1932年英国与一些大英帝国以前的殖民地国家之间实行的英联邦特惠制。
2.自由贸易区。
即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一个贸易区,在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区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原有壁垒。
3.关税同盟。
即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同时协调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建立对外的统一关税。
这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典型的有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
即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使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典型的如欧洲统一市场。
5.经济同盟。
即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成员国之间不但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对外的共同关税,而且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典型的如目前的欧洲联盟。
6.完全经济一体化。
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
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使用共同货币。
除以上分类外,近年还有学者根据成员国构成的不同,把经济一体化组织分为三类:(1)发达国家型,即由发达国家组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典型的如欧洲联盟;(2)发展中国家型,即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3)南北型,即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当前主要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世界三大地区经济圈的经济组织一、欧洲经济圈欧洲主宰这个世界长达两千年之久,但如今困难重重。
70年代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政治上动荡不定。
以欧洲联盟为核心的欧洲经济圈的逐渐建立给这一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希望。
除欧洲联盟以外,欧洲主要有以下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一)、经合组织1948年4月16日,战后欧洲十几个国家为接受美国的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
1961年9月30日,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基础上经过改组而正式成立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为经合组织)总部设在巴黎。
经合组织的主要机构是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秘书处等,活动主要是协调各国经济政策,提供必要的咨询。
(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这是1960年作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抗衡力量而成立的。
最初有7个国家,即英国、奥地利、瑞士、瑞典、丹麦、挪威、葡萄牙。
这些国家由于各种原因不希望加入欧共体。
如对小国来说,主要是政治考虑,不希望引起前苏联对其中立国地位的怀疑甚至作出更加不利的举动。
根据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有关协定,任何国家都可以加入联盟,冰岛等国随后也加入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有关协定还规定,成员国给出通知1年后可退出。
在联盟刚开始运作1年后,它的最大的成员国英国即决定申请加入欧共体。
丹麦和挪威接着作出了相同的决定。
虽然加入或退出国际组织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联盟仍然成功地促使英国1961年6月发表了《伦敦宣言》,表明在作出满足联盟所有成员国的一定合法利益的安排前它不会加入欧共体。
由于丹麦和英国1972年12月31日退出了联盟,葡萄牙、奥地利、瑞典也相继退出,联盟现在只有4个成员国。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机构有理事会、委员会和秘书处。
(三)、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这是欧洲曾经存在的另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组织。
二战后,前苏联拒绝参加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而决心成立一个共产党国家自己的组织。
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在莫斯科成立。
成立之初,经互会并无一个完备的宪章,而只有一个公报发表,在近十年间,这个公报是阐明经互会目标的唯一文件。
直到1959年,经互会宪章才通过,该宪章1960年4月13日生效。
1962年和1974年对宪章进行了两次修改。
经互会成立的公报指出该组织的目的是建立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之间广泛的经济合作,但实际上建立之初该组织主要是一个政治组织。
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成员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逐渐平均富裕程度,加速经济和技术的进步,稳步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工业化,加强经济合作,提高社会主义经济的联合。
由于东欧和苏联局势的巨变,1991年6月28日,经互会在布达佩斯举行了最后一次成员国大会,会议宣布经互会正式解散。
(四)、亚太经济圈亚太地区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
以日本的崛起为开端,最近二十多年来,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迅速、持续增长的地区。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经过短暂的恢复后重新崛起,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除日本外,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进入经济繁荣时期。
在小农经济或以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基础上,它们大约花了10-15年的时间,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现代化,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亚洲的东盟国家也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地区。
进入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经济贸易持续蓬勃发展,特别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保持了强劲增长的势头,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实际经济增长率1990年为6.4%,1991年为6.7%,1992年为7.4%,1993年为7.5%。
这一增长率不仅远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也大大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
美国前总统里根曾把21世纪称作"太平洋世纪"。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但并未阻止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目前,亚太地区已出现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除亚太经合组织以外,主要有:1、澳新自由贸易协定2、东南亚国家联盟3、南亚的经济合作组织4、南太平洋论坛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关系及其意义一、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包括贸易投资等具体领域的合作与合作的机制化建设两个层面,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这两个方面一直是在不断的协调中推动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稳步向前发展。
从具体经济合作层面看:1.双边贸易稳步增长,为双边经贸关系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表1给出的是自1990年以来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轮廓,很显然,它描绘的是一条斜率很大的增长曲线。
从1990年到2002年13年间,双边贸易从70.5亿美元猛增到547.7亿美元,增长近8倍,其结果是2002年双方互为对方第五大贸易伙伴。
这无论对中国还是东盟来说,都意味着相互依赖程度的大大加深,成为各方面关系进一步深化的基础。
对于中国来讲,东盟日益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可与美、日、欧比肩的重要伙伴,而且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伙伴。
这对中国逐步摆脱对欧美市场的过分依赖的努力来说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从东盟角度来看,双边贸易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收益。
作为东盟分散对外部市场依赖的努力的一部分,这可以使东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1]东盟同时也从这种关系中得到了真正的收益: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2年来自东盟的进口在我国总进口中的份额已经比1990年翻了近一番。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盟对中国持续顺差,并且差额越来越大,2002年达到76.3亿美元。
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增长的大国通过贸易表现出了很大的福利外溢,这对东盟国家来说十分重要,因为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的外资流入大幅下降,对华贸易的顺差有益于它们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因此可以说,是中国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东盟国家自金融危机以来艰难的经济复苏。
表1.1990年—2003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单位:亿美元)年份中国出口中国进口贸易总额金额占中国总出口份额金额占中国总进口份额1990 39.8 6.40 30.7 5.75 70.51991 44.6 6.20 39.4 6.18 841992 46.7 5.50 44.1 5.48 90.81993 53.4 5.82 63 6.06 116.41994 71.6 5.92 71.7 6.20 143.31995 104.7 7.04 99 7.49 203.71996 103.1 6.82 108.5 7.81 211.61997 127 6.95 124.6 8.75 251.61998 110.3 6.01 120.7 9.00 2311999 121.7 6.24 148.7 8.97 270.42000 173.4 6.96 221.8 9.85 395.22001 183.9 6.91 232.3 9.54 416.22002 235.7 7.24 312 10.57 547.72003 137.7 7.24 204.7 11.02 342.42.东盟国家是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来源,这加强了东盟在我国对外经贸合作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