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唐诗五首 - 野望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 ,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 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诵读 全文
野望
[唐]王 绩
gāo bó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dú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wēi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王绩

相关链接
作者 生平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 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 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 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 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 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 ,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 ,无功实为先声。

疏通文意
疏通 文意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 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 何方。
疏通 文意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落晖:落日的余光
译文: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 色彩,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 光。
疏通 文意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译文: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个相 识的人,(我)只好放声歌唱 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品读赏析
品读 赏析
1.诗人“望”到了怎样的风景?由此描画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远景(静) 近景(动)

语文八上唐诗五首原文

语文八上唐诗五首原文

语文八上唐诗五首原文
人教社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原文:1.《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八上13课唐诗五首

八上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第 13 课的唐诗五首分别是《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一、《野望》——王绩1.原文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解析1.内容: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傍晚时分,诗人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心情彷徨,不知归依何处(“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接着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图,树树都染上了秋色,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晖(“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赶着牛犊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然而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没有相识之人,只能追怀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长歌以抒发自己孤独抑郁的心情(“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主题与情感:表达了诗人在隋末唐初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自己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二、《黄鹤楼》——崔颢1.原文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解析1.内容:首联和颔联围绕黄鹤楼的传说展开,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颈联则转换视角,描绘了眼前看到的景色,阳光照耀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尾联在日暮时分,诗人望着江上的烟波,不禁兴起思乡之愁,不知道故乡在何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主题与情感:这首诗既表达了对仙人的向往,又抒发了对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而最主要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使至塞上》——王维1.原文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6
《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联系作者生平,说明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1)诗歌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 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 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马带 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2)首联“徙倚” 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 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的
心绪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 尾联抒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
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中,只好在 先贤那里寻找慰藉,可见诗人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
17
举目四望 孤寂无依
野 树林金色 山峦余晖 望 牧人驱犊 猎马带禽
苦闷怅惘 知己难觅
远景与近景, 静态与动态 苦闷彷徨
课堂总结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 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 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 孤寂的情怀。
19
理解性默写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直接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 诗句 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 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12
赏析鉴赏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动态画面。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 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 使整个画面鲜活了起来。
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 起构成 一幅山间晚秋图, 光与色,远景 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13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 颈联。
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 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 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 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这四句 诗宛如一幅山间晚秋图,光与色,远景 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 无所依傍的彷徨 怀才不遇的压抑 • 知音难觅的苦闷 避世归隐的愿望
总结课文
课堂小结
全诗在萧瑟静谧的景色 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 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 孤寂的情怀。
开启律诗先河,发田园先声
——王绩
文体知识
律诗
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 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每首律诗有八句,一、四、六、八句要押 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每句五个字的叫 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律。
15.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心情的句子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6.《野望》中描写秋天的静景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17.《野望》中抒发了诗人向先贤寻求慰藉的苦闷和怅惘之情的句子是: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18.王绩《野望》中写出了山野之人放牧归来的热闹而温馨的场景的诗句是:
13.人生不如意,选择且前行。有人选择消极躲避,躲进深山成一统,如王绩在诗
歌《野望》中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4.唐朝王绩《野望》一诗中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体采现薇了”避世修身的高洁
志趣。
25. 《野望》中的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描晖绘”了夕阳下诗人隐居的清幽
秋景。
1.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 一种不可名状的孤寂无依之感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写,注重于色 彩,层层树林已经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 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该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牧归的生动场景, 为整个静谧的画面增添了静态的元素。 D.这首五言律诗透过对东皋秋景进行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 田园秋景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情怀。

13、唐诗五首 野望

13、唐诗五首 野望

展示评价
3、《野望》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了诗人孤独、 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四读:把握感情,明确主旨。
野望
王绩
gāo
xī y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课堂小结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 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 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 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愿同学们 在学习古诗时,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探究,你便 会发现不一样的美好。
课外作业
1、默写古诗、注释和翻译。 2、根据课件,完善课堂笔记。 3、结合课下注释,预习《使至塞上》。
二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野望
王绩
gāo
xī y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略诗歌的韵律 美。 2、赏析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 境。(重点)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难
点)
自学提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课堂练习
1、《野望》中写诗人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遂 愿而归的句子是 牧人驱犊返 , 猎马带禽归 。
2、王绩的《野望》一诗中,点明了时间、地点和 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是 “ 东皋薄暮望 , 徙倚欲何求 ” 。
检查预习
小牛。这里指牛群。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

译文: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 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品读诗句
1.感受秋景之美 (1)你能描绘出山野秋景吗?
秋天了,举目四望,每一棵树都顶 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 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晖;牧人驱赶着那 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 身旁,多么一幅宁静和谐的秋季图画。
理解诗意
提示: 1、找出文中重点词语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3、合作成果展示。
疏通诗意
东 皋 :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 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依:归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薄 暮 : 傍晚。薄 , 靠 近 。 徙 倚 : 徘 徊 。
译文:傍晚时分我站在 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 定,不知归依何方。
野望
王绩
走近诗人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隋朝教育 家王通(号文中子)之弟,初唐诗人。性简傲,嗜酒,能 饮五斗。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 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 阮籍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描写隐居生活 和饮酒情趣,有避世的思想。诗风淳朴自然,无齐梁藻饰 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后人辑有《东 皋子集》。
验标促学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相顾无相识别,长歌怀采薇。 3、《野望》中写牧人、猎人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赏析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 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描写了一派秋意颇浓的山 野景色。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唐诗五首》课件野望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唐诗五首》课件野望

朗读指导
野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Fra bibliotek读清字音
东皋( gāo ) 采薇( wēi ) 薄暮( bó )
徙倚( xǐ ) 驱犊( dú )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文章主旨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通过萧 瑟静谧的景色描写和诗人面对牧者猎者 虽相见而不相识的情景,抒发了惆怅、 孤寂的情怀。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远景(静) 近景(动)
这两联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在夕阳的余 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牧人赶着牛群 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诗词赏析
2.“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以后,伯夷和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 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诗词赏析
3.全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 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 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 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 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落晖:落日的余光
译文: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译文: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猎人骑着马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13.《唐诗五首》之《野望》

13.《唐诗五首》之《野望》

野 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xǐ yǐ):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导入新课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 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 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 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 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 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诗坛别具一格。
野望
(唐)王绩
学习目标 1.积累与王绩有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 3.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4.领会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5.背诵、默写诗歌。
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孤独、抑郁
作者简介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 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 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 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 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 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 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朗读诗歌 野 望 (唐)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 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 画面萧瑟恬静。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 退隐的愿望。
小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王绩《野望》作品取境

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译文

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译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野望》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各色各样的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月亮倒映江中像是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江上云霞变化万千生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钱塘湖春行》译文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黄鹤楼》译文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使至塞上》译文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3.《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
唐诗五首
1. 《野望》:
- 作者:王绩。

- 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 《黄鹤楼》:
- 作者:崔颢。

-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 《使至塞上》:
- 作者:王维。

-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 《渡荆门送别》:
- 作者:李白。

-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 《钱塘湖春行》:
- 作者:白居易。

-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词语和课堂发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小组讨论和交流,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提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与感悟:《野望》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示范朗读和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野望》这首唐诗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能够积极思考,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对自然景色的感悟,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诗中意象时仍存在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诗歌意象的解读和引导。
-意象分析:识别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徙倚”、“眇眇”、“苍苍”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秋日的山水景色,表达自己的感慨。
-表现手法:分析王维在《野望》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寓情于景、对比映衬等,掌握这些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色中的作用。
-文化背景:了解唐诗以及山水田园诗的背景,理解王维的创作特点及其在唐诗中的地位。
2.教学难点
-词语理解:学生对于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徙倚”、“眇眇”等,需要通过具体的语境分析和词义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
-意境把握: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是学生的一个难点。《野望》中的意境深远,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教师需要通过图示、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起对诗歌意境的认识。
-技巧运用: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是另一个难点。例如,王维如何通过对比映衬来加深情感表达,学生可能难以掌握。教师应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品析诗歌
抒情
4.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5.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 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不得已辞官隐居的苦闷 与惆怅之情。
品析诗歌
6.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 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 “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意: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 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 山冈。
品析诗歌
品读古诗
再读,体会律诗
野望 首联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韵脚 颔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韵脚
颈联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韵脚
尾联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韵脚
文体知识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 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 成熟于盛唐时期。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彷徨无依。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 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首诗; 2.完成课后习题;
写作背景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 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 情。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 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 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部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部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唐诗五首——野望》这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对王维的《野望》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诗歌的形象、意境、韵律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时比较其他四首唐诗在表现自然景色和抒发情感方面的异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野望》的诗歌形象、意境和韵律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唐诗在表现自然景色和抒发情感方面的多样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野望》韵律、意境的深入理解。

重点:分析《野望》中的形象描绘和情感表达,以及与其他唐诗的对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课文解读:a. 朗读《野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b. 分析诗歌的形象描绘,如“白鹭洲”、“野鸭滩”等。

c. 讨论诗歌的意境,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 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如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田园生活等。

4.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其他四首唐诗,分析在表现自然景色和抒发情感方面的异同。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唐诗,并进行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野望》2. 作者:王维3. 诗歌形象:白鹭洲、野鸭滩等4. 诗歌意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5. 情感表达:热爱大自然,向往田园生活6. 对比分析:其他四首唐诗的异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野望》的鉴赏短文。

2. 拓展延伸:阅读其他唐诗作品,分析其表现自然景色和抒发情感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了《野望》这首诗歌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八年级语文上册13唐诗五首之《野望》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13唐诗五首之《野望》课件

诗人在诗中显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 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 实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画出了怎样的风景?用了 什么手法?
• 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
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 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 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 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立刻驮着猎物 也回去了。
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 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人与猎马,是动景、 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 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唐诗五首
野望

王绩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
河津)人。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职务外,一生大部 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 弹劾,就托病还乡,弃官归田。作品多以山水田园 为题材,有避世退隐的思想,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野望》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诗。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 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 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 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第一、二句描画了怎样的画面?
描画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 冷)、峰峦叠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第13课《唐诗五首》之《野望》课件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之《野望》课件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野望
王绩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 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3.学习诗人品行情操,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 度。
走进作者
王绩(585,号东皋子 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野望》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律诗
律诗格律周密,发源于南朝齐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 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 时期。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 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 六律较少见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 8句。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 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薄,接近。
徘徊
(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向远处眺望,徘徊不定,不知 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小牛。这里指牛群。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 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 比喻隐居不仕。
2.多种表达,语言质朴。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 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语言清新,自然流畅, 言浅味深,句句有力。
拓展阅读
凉州词
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知大家好吗?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
悟 际,曾三仕(shì)三隐。心念仕途, 作 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 者 以琴酒诗歌自娱。初唐时,曾官太乐
(yuè)丞,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纵酒自适。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用典
化用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现实中无路可
去,做官的
迷茫和孤独
徙倚欲何依
知己 难求
相顾无相识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大 家 相
相 顾
对无
无相
言识





识,
我长
长 啸

高 歌
怀
真 想

隐薇



冈!
孤独 抑郁
知音 难觅
避世退隐
用典“采薇”借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
追怀隐逸高士。
这首诗通过 对东皋秋景的描绘 ,展示了一
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使
引入故事,比喻 隐居不仕
黄鹤楼
崔颢
引入故事
典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仙人在此登 楼驾鹤而去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抒情
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燕然然。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薄暮” 远望景色:树色澄黄、黄昏夕阳、山色昏黄。静 “东皋” 近看归人:牧牧人人驱赶牛群,猎人满载猎物。 动

13《唐诗五首》之1《野望》

13《唐诗五首》之1《野望》

12《唐诗五首》之《野望》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感触的不仅是美景,更是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心。

让我们走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

【目标牌】[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悟地背诵诗歌。

(重点)2.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诗句朴素清新、流畅自然的语言,体会律师的韵律之美。

(难点)3.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彷徨无依、孤独抑郁的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诗意篇(趣味性)一读:一读:初读诗歌,感知内容(读出“音韵美”: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自学径】一、记文常(知人、论世)[解诗题]野,指原野,在原野里;望,向四处望。

[辨诗体]五言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首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对仗。

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以不押。

一般来说,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律诗的章法结构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1.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3.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4.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这样的章法结构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诗意的波澜;首尾呼应,使诗歌形成一个整体。

[知诗人]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第13课 唐诗五首 野望 课件

第13课 唐诗五首 野望 课件

深入探究
“相顾无相识,长认识之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 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 实则表现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境,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感。
结构梳理
首联:举目四望 孤寂无依

颔联:树林金色 山峦余晖

颈联:牧人驱犊 猎马带禽
尾联:苦闷怅惘 知己难觅
内容精讲
既然点题,又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点明地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点明时间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 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内容精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远景,静态描写 近景,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 恰到好处。
统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第三单元 自然山水
第13课 唐诗五首——野望(王绩)
学习目标
1.复述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介绍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 河津)人,唐代诗人。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遂托 病还乡,弃官归田,躬耕东皇。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 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有《王无 功集》五卷。
写作背景
王绩入朝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 , 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 东皋之时。
文体知识
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在句式、字数、段数、对仗、声韵等各
方面有一定的格式和规律的诗歌体式。 根据每句字数不同可将律诗分为“五律”和“七律”。
文体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体诗:近体诗从句 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 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 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 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 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 联,五、六句叫颈联,七、 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 求对仗。二、四、六、八 句尾要押韵。
七言律诗(每句七字)
五言律诗(每句五字)
首联(1、2句) 颔联(3、4句) 颈联(5、6句) 尾联(7、8句)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 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 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 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 似乎兴致盎然。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 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 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 歌之集大成者。 一切都会过去, 而唐诗却历经时间风雨的侵蚀, 保持着永不消褪的绿色,一千多 年来一直震撼着中华儿女的心灵。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1、诗歌按内容可分为(题材):
野望
王绩
王绩(约589—644),字无 功,号东镐子,绛州龙门(今山 西河津)人,唐代医生、著名诗 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 王通之弟。性简傲,嗜酒,能饮 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 《酒经》《酒谱》。
王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 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 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 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 自娱。王绩除一度作过六合县 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 部分时间隐居乡里。曾在隋代 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 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 故乡东皋村。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 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 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 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 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 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 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 孤独抑郁的心情。
gāo
野望
王绩
xǐ yǐ
bó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dú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时分 站在东皋纵 目远眺,徘 徊不定不知 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层层树林都 染上秋天的 色彩,重重 山岭披覆着 落日的余光。
6、根据诗意背诵诗句。
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东皋薄暮望, 徘徊不定不知该去何方。 徙倚欲何依。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树树皆秋色,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 牧人驱犊返, 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猎马带禽归。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 相顾无相识, 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长歌怀采薇。
1.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 用?请简要赏析。
(1)“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 的诗句。 (2)“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的诗句。 作用:(1)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 孤寂无依的愁绪。 (2)点题,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2、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 样的画面?
1.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 _东__皋__,时间:薄__暮___。事情_望____。 2.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皆___对 _惟___,色____对_晖_____。 3.颈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 回家了。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5、理解性默写 (1)《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 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 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 随愿而归的诗句是: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诗、咏物诗、咏史诗、爱国诗、悼亡 诗、思乡诗、闺怨诗、战争诗、写景 抒情诗等
2、诗歌按形式可分为(体裁):
四言(字) 古体诗 五言
七言 乐府诗
古诗
绝句(4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绝)
近体诗 律诗 (8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注意:古诗中每一个逗号算一句
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 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 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 体裁,也称古诗、古风。这是 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 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篇 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 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 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 化,为杂言体。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 赶着牛群 返回,猎 人带着猎 物回去。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我看到这些人 又并不认识,长声 歌唱《诗经》中 “采薇”的诗句。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以后,伯夷和 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 死。
1.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 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 3.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 景象? 4.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举目四望 孤寂无依
野 树林金色 山峦余晖 远景与近景,
静态与动态
望 牧人驱犊 猎马带禽 苦闷彷徨
苦闷怅惘 知己难觅
(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
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
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 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 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 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