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考论》读书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
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年级: 2015级专业:世界史
姓名:李月明学号: 2015030062 密封线
报告题目:《“封建”考论》读书报告
一、书目信息:
二、评分要求
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报告内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
和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简洁明了。心得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如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
取消成绩。总分为100分。
三、教师评语
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注1:本页由报告题目、书目信息有学生填写,其余由教师填写。提交试卷时含本页。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
注3: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密封线
《“封建”考论》读书报告
李月明
提要《“封建”考论》探讨了“封建”的本义,介绍了中国、日本和西欧“封建”社会
的发展情况,体现出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着重指出“封建”一词在中国的适用范围,
近代以来历史学家们展开激烈讨论,最终以郭沫若的五种社会形态说占据主流。但这种说
法现在已经遭到批判,本书从“名辨”的角度重新探析中国的“封建”社会。其中曾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的日本,在“封建制”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中国社会有着质的不同,这与当
时日本的社会发展趋势有着必然联系。
关键词封建制泛封建化名实错位
一、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出生于湖北红安,现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时也是“汉水文化”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主要从事思想文化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史的框架体系和明清文化史,研究成果颇丰,主要著作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论》、《张之洞评传》、《辛亥武昌首义史》等书。现在还从事“中、日、西文化互动与近代术语形成”研究,以术语为切入口,探讨近代中国与欧美、日本间文化复杂的三边互动关系,从文化传播学和文化发生学角度,考察中国近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封建”考论》的主要结构和内容
(一)主要结构
目录:题记
第一章古义演绎
第二章中外通约
第三章名实错位
第四章正本清源
第五章制名指实
结语
(二)主要内容
密封线
题记中作者介绍了写此书的背景及原因,着重讲述了中文与西洋文对译过程中存在概念与指称差误、错植的现象。“封建制”一词在与西语feudalism对译时就出现概念的误植,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因此,作者通过语义学来论述“封建”一词的本义、西义,梳理“封建”概念的轨迹,从而提出一种取代泛化“封建”的改良思想。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从语义学分别解释“封”与“建”的含义,从而得出“封建”一词的古义:按宗法-等级原则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阐述了西周封建制的发展和东周封建制的解纽。第二,论述了皇权时代(秦至清)对“封建制”与“郡县制”的讨论,表明“郡县制”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第三,指出中国语境中的狭义“封建”与广义“封建”,其中狭义“封建”指商周的政制,尤其是西周的“天子建国”和“诸侯立家”,广义“封建”指商周至明清各朝代的各种分封形态。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西欧封建制度的来源: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第二,“封建主义”的三种定义:一是16世纪法国法学家在研究中世纪北意大利人波河流域的封土律时,开始对feudalism的研究,二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已概括出西欧feudalism的基本属性,三是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界定了封建制度;第三,对feudalism的解释及西方史学界对西欧“封建主义”的认识;第四,重点突出比较中西方封建制度的异同,并且作者将西欧封建制定义为“契约封建”,中国的封建制定义为“宗法封建”。第五,论述了与西欧封建制极其相似的日本封建制的发展和变迁以及欧日学者对日本“封建制”与西欧“封建制”的比较研究;第六,讲述了清末民初的中国学者将“封建”的古义与西义相结合来划分中国的历史分期。
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中国“封建主义”的名不副实的问题极其这种名实错位的发生的过程:首先陈独秀因套用日本、法国的观点而提出“封建”等同于中国的落后、陈腐,出现“泛封建化”的萌芽,其次列宁认为当时中国为“半封建”社会,从而将“泛封建化”提升为普世观念,再次经过中国社会史论战,“泛封建化”的观念获得了学术形态,为以后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最后讨论了对“反封建化”特别是斯大林的“五种社会形态说”的扬弃。
第四章的主要内容:第一,重新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封建社会论,指出“泛封建化”的观念并非出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马克思的社会分期只适合西欧,并不具有普世性的概念。第二,介绍近代以来的中国学者不是都信奉历史发展的单线论,仍有许多学者对这种单线论的“泛封建观”提出质疑,并著书加以论述自己的观点,如周谷城的《中国社会之结构》、王亚南的《封建制度论》、胡适的《今日思想界的一大弊病》、瞿同祖的《中国封建社会》、
密封线
钱穆的《国史大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雷海宗的《中外的春秋时代》、李剑农的《中国经济史稿》、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费孝通的《皇权与绅权》和梁簌溟的《中国文化要义》等,主要观点是以商周时期为为中国的封建社会,秦至清各朝代不属于封建制的范畴,而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时代。
第五章的主要内容:第一,通过对“泛封建观”的批判,“封建制”的名与实得以正源,那么接下来就面对中国的历史分期的变化以及各个分期段的命名问题,中国的学者也进行了尝试,提出了自己对中国历史分期的认识。如梁启超提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治乱观三分法,夏曾佑按历史演变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代”三期等。每个人的历史分期命名都不尽相同,那么历史分期命名应该以何种标准来确定成为当今学者关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四条标准:制名以指实、循旧以创新、中外义通约、形与义切合。第二,当代学人包括中国大陆、港台及海外华裔学者、欧美日本学者对中国“泛封建观”的批评。第三,重点论述秦至清的皇权时代是由宗法制、地主制、专制帝制综合而成的社会形态,并且分析了这三种制度的历史变迁。第四,作者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粗略和详细的划分:粗略的分为原始时代、封建时代、皇权时代、共和时代;详细地分为原始群时代、氏族共同体时代或万邦时代(先夏及夏代)、宗法封建时代(商代及西周)、宗法封建解体时代(春秋、战国)、皇权时代前期(秦至中唐)、皇权时代后期(中唐至清)、共和时代(民国、人民共和国)。
结语中作者指出关于“封建”名实问题至今尚无定论,但对于论争的原因和性质作者提出三个有见地的观点。
三、个人感想
(一)对日本封建制认识
日本封建制酷似西欧封建制的问题一直为史学界所关注,甚至这种相似性也被视为近代日本能够迅速地、毫无阻力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最早发现日欧封建制的相似性的是幕末时期进入日本的西洋人,他们身临其境地观察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生活状况等,通过对比得出日本是“东洋版的封建制度”。那么日本的封建制是如何形成的和发展的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政治上,从氏姓制时代开始,日本的官职世袭,并且拥有土地和部民。在7-8世纪时,日本模仿学习中国唐朝的律令制度,废除日本的世袭制,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但这种社会状态仅存在了二百年左右,天皇的权威下降,大权旁落于摄政、关白,形成摄关政治,也就是外戚专政。到了11世纪,天皇为了与摄政争夺权力,依靠武士形成院政政治,从此武士阶层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相继建立了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