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2《认识气温计》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2《认识气温计》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气温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气温计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气温计的基本操作,并能用它来测量气温。
这一课是小学科学教育中气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有所了解,但对于气温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计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气温计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掌握气温计的基本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计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气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和示范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气温计,巩固所学知识。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气温计、幻灯片、教学课件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气温计,用于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气温是什么吗?如何测量气温呢?然后简要介绍气温计的作用和重要性。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教学课件,呈现气温计的结构图,并讲解气温计的各个部分名称和作用。
同时,教师展示正确的气温计使用方法,包括如何测量气温、如何读取气温值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气温计的实操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每组选出一个负责人,负责记录气温计的读数。
其他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尝试测量气温,并将数据记录在纸上。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第三单元材料学习熟悉世界的方式——对如实验2一切推理都必需从观看与实验中得来。
——伽利略材料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咱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咱们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纤维)、(纸)、(玻璃)、(钢铁)、(塑料)、(橡胶)等。
3物体的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是由于组织结构间的毛细现象造成的,因此材料不同的构造和组成致使吸水性能的不同。
4水无法渗透到金属和塑料当中去,能部份渗透到木头中,纸的渗透性很强。
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有的材料在水中上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组成的材料有关。
6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7物质的物理性质能够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这些物理性质能够被观看和测量8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
木头木头的特性:(质轻)、(比较坚硬)、(容易加工)、(具有柔韧性)、(能浮在水上)、(具有繁重力)等。
2木头缺点:容易变形、易腐、易燃、质地不均匀、各方向强度不一致等。
3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头:(黄白色,表面有纹路,不过重,能削得动,锯了以后有锯末,能浮在水上……)4下面这些物品利用了木头的什么性质?筷子坚硬、轻便2桌椅易加工、有繁重性较硬、不易传热3桥墩房梁较硬、有繁重性船能浮水上纸白纸具有的特点1白色、轻、薄、软、有点透明、2表面比较滑腻、折后留有痕迹、3容易着色、吸水性较强、4比较柔韧、有纤维等特点。
2造纸术:我国(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绳、破布、旧鱼网做原材料的造纸术。
3古时造纸进程:1割草砍木2烹煮、浸沤制浆3舂捣打浆4纸模抄纸晒干成纸。
4常见的纸有牛皮纸、腊光纸、餐巾纸、卡纸、瓦楞纸、宣纸、书写纸等。
白卡纸用于中档包装类,这是利用它的繁重性、柔韧性、吸水性弱等特点。
6牛皮纸用于包装纸箱文袋档案袋信封,要紧利用它的柔韧性和吸水性弱的特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3压缩空气 》(表格式教案)2
一、选择题1.如果用一些小圆点来表示组成空气的微粒,那么下面四张图中,最有可能表示被压缩的空气是()。
A.B.C.D.2.给皮球打气就相当于()。
A.增加空气的质量B.减小空气的质量C.减小皮球的质量 D.让皮球变大3.封住管口的注射器里装有20毫升空气,将活塞往下压,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活塞无法压下去B.活塞压下去后会弹回来C.活塞能压到0刻度七、板书设计3.压缩空气特征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水不可被压缩和扩张原因八、课堂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注射器取同等的水和空气向下压、向上拉的活动方式,去发现空气很容易被压缩或者扩张等特点,并试着用微粒的角度解释空气容易被压缩和扩张的现象。
本课有以下活动:1.用注射器探究空气能否被压缩等特点2.从微粒的角度去解释空气能被压缩、扩张的现象向下压向上拉二、课堂反思1.用注射器探究空气容易被压缩的特点这一活动比较简单,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实验现象,课前我给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注射器,空气和水的体验分2次完成。
巡视中发现学生都能发现空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却难以被压缩。
2.本次实验也属于对比实验,活动前需要强调取等量的(相同刻度)水和空气、活动中一直要用手指完全堵住管口等,保证实验的严谨。
尤其是在完成水的实验,如果学生故意不堵住管口,很容易出现学生玩水枪的活动。
3.空气有弹性这一特点在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被忽视,活动中可以强调要观察把活塞向下压然后松手的变化,这样很轻松地发现空气有弹性的特点。
4.教材和活动手册要求学生在活动时画出管内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根据教材要求在学生活动前就要帮学生确定好用小0代表空气微粒和水微粒,这样有利于学生构建物质微粒概念。
但在教学中,我还是分成2步进行:先记录刻度的变化,发现空气容易被压缩和扩张的特点;然后再介绍用小0代表空气微粒和水微粒,画出在注射器里空气和水的空间变化。
这样的方法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也能更好的运用物质微粒来解释空气容易被压缩和扩张。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教案教科版
1.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知道灾害性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并了解天气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
2.经历记录天气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雾、雪、大风、暴雨等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了解天气和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记录天气对天气进行分类,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各种教学天气图片,天气预报视频,相关表格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或看过天气预报吗?听过或看过的同学请举手。
2.图文结合,创设情景:给学生观看天气预报的视频。
3.引导学生结合天气预报进行讨论。
4.教师提问:我们今天是什么天气呢?喜欢今天的天气吗?5.学生观察天气,并回答。
6.老师总结: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天气,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关注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气的一些问题。
7.板书:我们关心天气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1.出示课件,观察各种天气图片,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学会使用图标表示天气。
2.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天气并进行天气现象分类讨论,完成随堂学的第2题。
3.参照随堂学第4题阅读长城、黑龙江、海南的图片并思考判断。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认识大气圈。
(1)教师提出问题: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在哪里发生?(2)学生动脑思考,开动想象,适当交流自己的看法。
(3)总结: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2.了解灾害性天气。
(1)教师提问:有这么多种天气,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讨厌什么样的天气呢?为什么会讨厌这种天气呢?(2)学生思考回答。
(3)教师引出灾害性天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灾害性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4)出示教学课件,总结灾害天气的种类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认识天气的变化。
(1)出示课件中不同条件下的天气情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
第三单元天气第1 课时我们关心天气【教学反思】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天气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
但是缺乏对天气相关知识系统化的认识,对如何观测天气中的各个要素的方法不明确。
往往无法根据天气的情况来规划自己的日常生活,不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天气的观测方法、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天气的特征等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知道可以通过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形成天气日历,来更好地了解某地的天气变化情况。
第2课时认识气温计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气温计的了解比较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接触得最多的就是体温计,也会相对熟悉一些。
因此我在讲解气温计的结构时,只是让学生们初步了解气温计的基本结构:液泡、液柱、刻度和单位符号。
对于气温计的量程没有进行详细分析,所以在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时,学生们对于零上温度就能比较正确地读数。
但是对于零下温度,学生们对于液面对应刻度的数值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
不少学生认为读数依然是从下往上越来越大,造成读数出现错误。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着重让学生们观察认识气温计的量程,并且在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时,不管是零上还是零下都要遵循读数要从零开始”这一规则。
第3课时测量气温【作业设计】1.(浙江•开化)某天清晨5点的气温是23℃,一般情况下,这一天下午2点的气温(C)。
A.低于23℃B.还是23℃C.高于23℃2.(河北.承德)测量气温需要选择在通风、无阳光直射的(B)上方,气温计离地面约1.5米。
A.水泥地面B.草地C.柏油路面【教学反思】结合上一节课认识气温计,学生们对于如何使用气温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先详细讲解测量气温的方法步骤,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学生能发现并及时地解决问题,或寻求帮助来解决,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绘制柱状图时,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柱状图,所以部分学生没能快速完成绘制,并分析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优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2)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1.在卫星云图中,绿色区域表示()
A.海洋
B.陆地
C.云区
2.全球不同的地区放飞探空气球的时间应该()
A.全球统一
B.由国家决定
C.由地区决定
3.(多选)气象员对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天气做出预报需要结合哪些信息?()
A.地面观测站的仪器获取的观测资料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学本教学导学单
教师寄语
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3 测量气温》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3 测量气温》教学设计2.观察以下两张图片,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3.想一想,每个人的感受常常不一样,用什么工具去测量气温呢?们能说一说今天的气温是多少?一天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吗?(ppt出示太阳的图片)。
2.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两张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吗?(ppt出示冬夏两张不同的图片)。
3.看样子气温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测量气温”(板书)那我们应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气温呢?如何来测量呢?活动意图说明:挖掘学生对天气、气温的认知前科学概念,激发学习兴趣,揭示课题。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1.说一说,如何使用气温计和读数?2.小组讨论,在使用气温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完成下列填空。
(1)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
(2)悬挂在___________中。
(3)保持___________。
(4)让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___________。
(5)示数___________后再读取。
3.想一想,我们在使用气温计时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教师活动21.出示气温计,提问: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使用的气温计,你还记得如何使用和读数吗?(全班交流)2.那你们觉得我们在使用气温计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3.ppt出示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并就一些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注意事项的缘由。
使用方法:(1)放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畅通的地方。
(2)悬挂在空气中。
(3)保持干燥。
(4)让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齐平。
(5)示数稳定后再读取。
4.总结并明确外出测量的要求:(1)在老师指定的地点测量气温;学生活动31.小组讨论,我们应该怎么来研究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情况?2.请观察某一小组完成的教室外某一处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表,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3. 请同根据该组同学的数据,绘制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说说你的发现4..请你使用气温计到室外指定地点按照要求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变化,并完成以下记录。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1课《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材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材料指的是那些具有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物理性质的物质。
小学生从材料的角度开始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适合他们的认识需要和年龄特点的。
本课将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
分辨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的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
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
然后他们将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
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知道的材料。
第二部分:调查身边的材料,通过认识身边的物品,知道不同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材料”的概念。
【学情分析】因为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无不与材料打交道。
所以,他们对材料可谓“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他们对于“塑料”“金属”“木头”“纸”等表示材料名称词汇,也早已“耳熟能详”。
这一课,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材料”,一个十分重要额目的就是让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再次建立联系。
当然,学生们在区分和辨别各种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也难免会出现问题和困难,学生们遇到了问题和困难,他们就产生了对“材料”进一步探究的需求和欲望。
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带来了一个百宝盒。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各种天气特征2.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天气。
3.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描述、交流、表达各种天气现象的特征。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各种天气资料的图片,生物预告天气的谚语和图片,相关表格。
学生准备:搜集各种天气的资响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活动时交流。
重点收集天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方面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认识气温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上《天气》单元的第二课时。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对天气现象有了粗浅的认识;对天气的变化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意识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本节课转入对“气温”这一具体的天气特征的观测,重点是气温计的研究与认识。
聚焦部分,先直述“太阳可以使地球变热”,从宏观的视角,理解太阳热量与气温的关系,然后聚焦问题:用什么工具去测量气温?探索部分,安排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认识气温计。
通过对气温计的观察,知道气温计一般与水温计一样,它由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等部分组成,气温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需要注意的是:《水》单元有过温度计的使用,但并没有强调掌握使用方法。
而在这一单元,则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气温计。
第二个活动是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
气温计读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特别是零下的读数。
利用气温计模型,这解决了实测过程中液柱升降变化难控制的问题,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多次练习不同数值的读数。
第三个活动是观察其他温度计。
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除气温计外,还有水温计、体温计、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很多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不同的温度计有不同的应用场景。
这部分内容只是简单的了解,不需要做深入的分析。
研讨部分有2个问题。
针对第一个问题,可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读数中的困难,重点在于学生碰到的读数困难和不规范做法提出解决办法,从而归纳出气温计正确的读数方法和记录方法。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1课《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用几种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实验记录表。
教师准备:纸盒、玻璃杯、木块、布、钥匙、塑料杯。
学生分组实验准备:纸:餐巾纸、普通白纸、卡纸等各类纸;玻璃;小玻璃片、小玻璃瓶等玻璃制品;木头:木块、积木;纤维:几块不同的布、红领巾、衣服;金属:铁钉、钥匙、回形针、图钉等;塑料:夹子、塑料小药瓶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
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6 观察云》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6 观察云》教学设计2.给同学们的云进行分类?3.同学们能将这些云进行分类吗?你的依据是什么?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生将云的形态记录,并且尝试着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对于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这也为之后的学习做铺垫。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1.通过观看视频,对比教科书,学习积云、层云、卷云的形貌特点;2.根据积云、层云、卷云的特点,重新将同学们的画进行分类;3.将今天天空中的云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31.学生分组讨论,学会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2.学会自己记录晴天、多云、阴天的云量;晴天的云量为:多云的云量为:阴天的云量为:3.根据教师展示的图片,学会区分每张图片属于哪种天气,有哪些类型的云组成。
教师活动21.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云的视频或者照片,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各种云的特点。
2.引导学生将同学们收集的云的照片进行重新分类,学会认识天空中的云。
教师活动31.教师引导学生来观察和鉴别不同天气云量的多少。
2.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和归纳的结果填写记录下来,并与同学讨论交流,教师进行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3.教师提供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并且判断所属天气。
活动意图说明:在学生掌握云的分类的基础上,学会对云量的多少进行分析,并且掌握云的多少对天气的影响,层层递进的理解和掌握天气的形成原因,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掌握的更加牢固,明白科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影响,学会判断云量的方法,为室外的实际观察做准备。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41.学生到室外进行云的观察,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云的形貌。
观察今天的云量并记录:2.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教师活动41.教师带领学生有序的开展室外云形态的观察活动,并引导学生记录。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云量多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以及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将对云的形状和云量的认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知道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植物的器官》,主要内容有: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掌握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概念及功能。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其功能。
2. 能够观察和描述植物器官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其功能。
难点:理解各器官之间的关系和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植物标本、实物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观察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片树叶,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等特征,激发学生对植物器官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以及它们的功能。
3. 实物观察(10分钟)教师拿出植物标本和实物模型,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各个器官的形态和结构,并引导学生用彩笔在观察表格上进行记录。
4. 小组讨论(5分钟)5.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展示一道关于植物器官功能的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检测自己对植物器官的掌握程度。
7. 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根据讲解内容,设计板书,突出六大器官及其功能。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你认识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2)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植物器官的特点和功能。
2. 答案:(1)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2)举例:我喜欢叶片,因为叶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植物提供能量。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植物器官的认识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器官功能的理解仍有所欠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器官的功能。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中的第1课《天气预报》。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如温度、湿度、风力、天气状况等;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学会查看和解读天气预报。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学会查看和解读天气预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增强关注天气、关爱自然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和制作过程。
难点:如何查看和解读天气预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天气预报视频、PPT、气温计、湿度计、风力计等。
学生准备: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播放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
(2)学生分享自己对天气的了解和感受。
2. 教学新课(1)教师讲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如温度、湿度、风力、天气状况等。
(2)学生通过观察气温计、湿度计、风力计等,了解各要素的实际含义。
(3)教师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4)学生讨论如何查看和解读天气预报。
3. 例题讲解(1)出示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分析图中的信息。
(2)教师示范如何解读天气预报图。
4. 随堂练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气预报图。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1. 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2.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3. 查看和解读天气预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和分析本周的天气预报,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并尝试解读。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和记录,完成作业。
2. 作业题目:制作一份天气预报,包括温度、湿度、风力、天气状况等要素。
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和制作过程掌握较好,但在解读天气预报方面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气象》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气象》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气象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掌握天气的变化规律和对生活的影响;- 培养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能力;- 培养对天气的敏感性和观察的惯。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天气的变化规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天气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他们对这些天气的感受。
2. 研究天气的分类和常见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3. 通过观察天空、云的变化、风向等现象,探究天气的变化规律。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根据观察结果共同总结天气变化的规律,并展示给全班。
第二课时:天气对生活的影响1. 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天气的变化规律。
2. 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例如晴天适合户外活动,雨天需要带雨具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不同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4. 总结课堂讨论的结果,让学生写下自己对不同天气的看法,并解释自己的理由。
第三课时: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观察天气的方法和工具,如观察云朵、气温计等。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他们观察当天的天气现象,并记录下来。
3. 回到教室后,学生归纳和整理观察结果,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填写在表格中。
4. 学生交流和比较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不同地点的天气是否相同,并尝试解释原因。
第四课时:培养对天气的敏感性和观察的惯1.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天气的感受和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有观察天气的惯,以及观察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帮助。
3. 鼓励学生制定自己观察天气的计划,并坚持记录下来。
4. 结束课程前,学生展示自己记录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学评估方法-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对教师提问和引导的回答是否准确。
- 小组活动: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和交流情况。
- 观察记录:评估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天气影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最新说明:本文整理了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的教案,内容包含第一单元的所有课时,主要来源多年教学工具中的精华部分,与所有同仁分享。
目录一、单元《天气》介绍 (3)二、第1课时《我们关心天气》 (4)三、第2课时《认识气温计》 (7)四、第3课时《测量气温》 (10)五、第4课时《测量降水量》 (13)六、第5课时《观测风》 (16)七、第6课时《观察云》 (19)八、第7课时《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22)九、第8课时《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25)一、单元《天气》介绍二、第1课时《我们关心天气》第(三)单元第 1 课第 1 课时课题 1.我们关心天气作课时间作课内容教科版三年级上册41-42页课时教学目标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3.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天气信息,并记录在“天气日历”表中。
课时教学重难点重点: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难点: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教具学具1张天气日历板书设计1.我们关心天气冷暖:冷热温暖阴晴:阴多云晴雨雪:小雨中雨大雨雷雨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风:微风大风作业设计下列哪种天气符号可以代表“多云”天气()。
A. B. C.天气三、第2课时《认识气温计》四、第3课时《测量气温》五、第4课时《测量降水量》六、第5课时《观测风》七、第6课时《观察云》下列图形表示阴天的是()。
八、第7课时《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九、第8课时《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2)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具体内容包括第二章《动物世界》的第1节至第3节。
详细内容涵盖动物的分类、特征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种类动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动物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物的分类方法及其特征。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不同动物类别的关键特征,学会观察和分析动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动物图片、动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图片,引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分类方法。
2. 新课:讲解动物的分类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类别的特征。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动物特征,进行分类。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动物模型,加深对动物特征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讲解有关动物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动物分类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动物世界2. 板书内容:a. 动物分类: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b. 动物特征:外形、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c. 动物保护: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列举出你所了解的三种动物,分别描述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答案:a. 示例:熊猫,外形特征:黑白相间,体形肥胖,有八字形的黑眼圈;生活习性:以竹子为主食,善于攀爬,喜欢独居。
b. 答案:哺乳动物:大象、猫;昆虫:蜻蜓、蝴蝶;鸟类:麻雀;爬行动物: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动物分类知识掌握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实地观察动物,加深对动物特征的理解。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气象科学》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气象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了解不同天气现象的特征和影响;3. 掌握测量天气的工具和方法;4. 学会使用简单的气象图标和符号。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气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天气现象;2. 学会使用测量天气的工具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气象科学1. 气象科学的定义和意义;2. 介绍气象科学研究的内容。
第二课:不同天气现象1. 阳光明媚的天气;2. 多云的天气;3. 阴雨天气;4. 刮风的天气。
第三课:测量天气1. 温度的测量方法;2. 风力的测量方法;3. 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第四课:气象图标和符号1. 不同天气现象的图标和符号;2. 学生练使用气象图标和符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气象科学1. 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入气象科学的概念;2.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气象科学的意义。
第二课:不同天气现象1. 播放相关天气现象的视频或动画,引发学生的兴趣;2. 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征和影响。
第三课:测量天气1. 准备温度计、风力计和雨量计等实验工具;2. 分小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掌握测量天气的方法。
第四课:气象图标和符号1. 展示气象图标和符号的图片、海报等资料;2.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天气描述,选择正确的图标和符号进行练。
五、教学评估1. 设计小组合作的问答游戏,测试学生对气象科学的理解;2. 观察学生在测量天气和使用气象图标和符号时的操作情况。
六、教学延伸1. 利用天气预报网站或应用程序,让学生观察当天和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2. 组织学生编写简单的天气日记,记录每天的天气变化。
七、教学资源1. 图片、实物:阳光、云朵、雨滴等;2. 视频、动画: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视频;3. 实验工具:温度计、风力计、雨量计等;4. 图片、海报:展示气象图标和符号的资料;5. 天气预报网站或应用程序。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三单元第1课主备人:投放日期2019年10月31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1、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问:摸奖见到过吗,你摸过吗?今天我们也来摸摸,看看你的运气如何。
老师先告诉你们,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
你摸的时候,说说你摸到的感觉,并猜猜你摸到的可能是什么,它由什么材料做成的?2.摸奖猜谜活动。
请几名学生到前面来在老师准备的百宝袋里摸各种物品,学生每摸出一种物品都让他猜猜这种物品是什么材料做的?3.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材料供人们使用,今天咱们就来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材料。
(板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要研究的问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越感兴趣。
用摸奖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似乎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对小学生来说也很意外,在兴趣盎然的摸奖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
】二、观察记录身边的材料1.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试着把它们写在记录表中。
2.让学生观察书包、教室里的物品,并猜测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提示学生边观察边做好记录。
3.观察活动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此环节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针对三年级小朋友对探究的过程还不是十分明确的实际,我还引导他们简单说一说自己研究前的设想,特别是如何做好记录,这对学生开展好自由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气象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气象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天气的变化规律;3. 能通过简单的气象仪器观察天气现象;4. 形成对环境的爱护意识。
教学内容1. 气象的基本概念;2. 天气的变化规律;3. 使用简单气象仪器观察天气现象。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气象现象的概念和重要性;2.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操作气象仪器观察天气现象,并根据观察结果作出简单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入天气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天气的认识;2. 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气象科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讲授(15分钟)1. 介绍天气变化的规律,并举例雨季、晴朗天气等;2. 分享一些常见气象仪器(如温度计、气压计),让学生了解仪器作用。
操作(20分钟)1. 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观察和感受,探究气象的变化规律;2. 分组操作:使用气象仪器(温度计、气压计等)观察天气现象,并记录数据;3. 分组汇报: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组别的观察结果和收获。
拓展(15分钟)1. 导入大气污染问题,让学生认识天气与环境的关系;2. 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从而对抗大气污染。
总结(5分钟)1. 回顾气象的基本概念;2. 总结天气变化的规律和运用气象仪器的基本方法;3. 强调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气象现象的认知和表述;2. 查看学生操作气象仪器的能力;3. 评估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否提高。
参考资料1. 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2. 《气象仪器》教学课件;3. 互联网资料(如中国气象局官网)。
2021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附目录)
2021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我们关心天气2.认识气温计3.测量气温4.测量降水量5.观测风或操场上,先辨认一下东、西、南、北的准确方位,再观察在1~2分钟里风向袋飘动的方向。
在这段时间里,风向袋指向哪个方向的时间最长,那么该方向的反方向便是当时的风向。
小风旗是用来测量风向与风速的简单装置。
使用前,可以举起小风旗,用嘴吹气,分别制造微风、大风,练习使用小风旗。
利用风旗测量风的大小和方向。
1.测量实验目的:测量风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材料:风旗、方位图。
实验步骤:(1)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如远离楼房的操场中央。
(2)展开方位图,确定好方位。
(也可以将确定好的方位用粉笔画在操场的地面上)(3)举起风旗,观察2分钟,用0、1、2表示当天的风速,分别代表无风、微风和大风三个等级。
(4)将风向和风速等级记录在当天的“天气日历”上。
观察记录:测量风的大小和方向。
观察结论:利用风旗可以简单测量风向和风速。
如果在测量时,风旗不是固定地指向一个方向,可以多观测一段时间,看看这段时间,风旗指向在哪个方向的时间比较长,就把那个方向确定为此时的风向。
2.风向与风力。
(1)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有八个方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来的风,西风是由西向东吹来的风,东南风是由东南向西北吹来的风。
(2)风力是风的强度,气象上用风级表示。
风级一般分为13级,速度在每秒0.2米及以下的是0级风,速度在每秒32.5米及以上的风是12级风。
观看视频资料。
研讨:利用地面物体或风旗,如何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1)可以通过地面物体的飘动、摇晃的方向和程度来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
比如根据小树摇动方向可以判断风的方向,如果小树长时间向北摇动,则风向为南风;根据小树的摇动程度可以判断风力的等级,如果小树轻摇,则风力为5级左右。
(2)通过风旗的飘动方向和展开程度来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
比如风旗向西飘动,风向是东风;风力的大小根据风旗的展开程度判断,完全展开,风力在3级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我们周围的材料、哪种材料硬、比较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砖瓦的陶器、瓷器和给身边的材料分类共7课。
这个单元的第1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有哪些材料做的,指认6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
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以有经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第2至5课通过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测试实验,将学生带入到验证材料物理性质的活动中去。
学生将围绕木头、纸、金属和塑料这几种常见材料,以次从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4个方面展开对它们特性的研究。
他们将通过实验检验这4种材料的哪一种物理特性最明显,讨论用什么词语定性地描述它们。
在这4课的学习种,学生们还将通过其他的简单实验和观察,完善对木头、纸、金属和塑料特殊性质的认识,理解材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6课将提供给学生应用检验材料物理性质方法的机会。
让学生运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对砖和陶瓷这两种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检验,并且选择准确的词语对它们进行描述。
第7课学生将对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从材料角度进行分类,总结和归纳木头、纸、金属、塑料、砖和陶瓷6种材料的物理性质。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们评价学生在这一单元科学概念形成的状况、探究能力和描述物体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通过测试更多地了解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掌握
1、物体是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
体或材料
3、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例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的能
力,这些物理性质可以被观察和测量。
4、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材料的性质决定材料的用途。
5、某些材料可以反复使用,一些废弃的物品可以用来制造新的产品,但各种材料
再利用的程度不同。
6、通过科学技术可以将自然界的各种材料利用起来,材料在生产中可能发生变
化,材料经过加工可能改变它们的性质。
7、材料的加工和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需要对消费进行选择。
科学探究能力
1、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各种材料制成的物品。
2、利用各种简单工具进行测量,扩展观察活动。
3、通过验证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
4、根据可观察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比较、分类和
排序。
5、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认识到在科学研
究中准确描述事物很重要,因为这可以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比较。
5.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
用
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作业:填写好P51页、P52
页的表格。
备课组
网上讨
论意见
课后
观察实验是探索的重要手段。
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关?
三、纸的观察:
1 •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2 •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
四、介绍造纸术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 .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
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2、结束语:我们人类是充
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作业:填写P57页、P58 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
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
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
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四、黏土的变化
1•我们知道砖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课件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
2•了解了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①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
②都由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1•砖和陶瓷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课后做个小调查。
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进行描述。
分发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
汇报小结:烧制砖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性。
要求学生课后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