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精)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1. 引言1.1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和问题。
为了保障水产养殖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病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病害之一是水华。
水华是由一些悬浮在水中的细菌和藻类引起的一种现象,会导致水体变得浑浊,并对水产养殖造成危害。
为了预防水华的发生,可以加强水质监测,规范投喂量,避免过度施肥等。
藻类污染也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
藻类的过度生长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
为了预防藻类污染,可以采取适当的水体流动措施,鼓励天敌生物的生长等方法。
溶解氧不足、水温过高以及水质污染也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问题。
为了有效防治这些病害,我们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如定期清理养殖场地,合理投喂,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等。
防治水产养殖病害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产养殖的顺利进行。
2. 正文2.1 病害一:水华水华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病害,是由一些浮游藻类在养殖水体中大量繁殖形成的。
水华的产生会导致水体变绿、变浑,甚至产生难闻的腥味,严重影响养殖水质。
水华中的藻类还会消耗水中氧气,导致养殖物体缺氧甚至死亡。
要防治水华,首先要加强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水体中藻类数量异常的情况。
可以通过投放专门的水质处理剂来抑制藻类的生长,减少水华的发生。
合理调整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促进藻类繁殖。
定期清理养殖水体周围的杂草、残渣等,减少藻类生长的条件,也是有效防治水华的方法。
预防水华的关键是保持养殖水质清洁、适度投喂,以及定期清理养殖环境。
只有保持水质清洁,减少水中营养物质过多,才能有效防止水华的发生,保障水产养殖的顺利进行。
2.2 病害二:藻类污染藻类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是指水中大量藻类生长过快,导致水体浑浊、富营养化。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其产出的水产品在市场上有着很高的需求。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往往是无法避免的。
一旦发生病害,会给养殖户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
病害的防治对于水产养殖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希望对水产养殖户有所帮助。
一、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1. 菌病菌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其主要症状为鱼体表面和鳃上出现白色绒毛状或绿色的斑点,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鱼死亡。
这类病害的发生往往与水质不佳、饲料过剩、过度密度养殖等因素有关。
1. 加强养殖水质管理好的水质是保证水产养殖健康的关键。
养殖户应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符合鱼类生长的要求。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清理废饲料和排泄物,保持水质清洁。
2. 严格控制饲料投喂量合理的饲料投喂量有助于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
养殖户应按照鱼类的生长状况和养殖密度设置合理的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水质恶化和鱼类健康问题。
3. 定期进行疫病防治定期进行疫病防治是水产养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养殖户应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鱼类生长状况,定期进行预防性药物投放或者疫病检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4. 合理选择养殖场所和鱼种合理选择养殖场所和适合的鱼种对于水产养殖的成功至关重要。
养殖户应选择水域环境优越、水质稳定的场所开展养殖,并选择适合当地水域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鱼种进行养殖。
5. 加强疾病监测和管理养殖户在日常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疾病监测和管理,随时留意鱼群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疾病的扩散和蔓延。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防治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工作。
养殖户应该加强知识储备,提高对水产病害的防治意识,做好养殖管理工作,以保障水产养殖的持续健康发展。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为水产养殖户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细菌病、病毒病和寄生虫病等。
这些病害对养殖水产的健康和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养殖场的经济损失。
了解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以及其防治方法对于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细菌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常见的细菌病包括烂鳃病、溶藻杆菌病和伤风杆菌病等。
烂鳃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它会导致鱼类的鳃部组织坏死、溃烂,严重影响鱼类的呼吸功能。
预防烂鳃病的关键是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清理养殖池塘的底泥和残留物,并且定期更换养殖水。
适当增加养殖环境中的氧气含量,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也是预防烂鳃病的有效措施。
病毒病也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常见的病毒病包括传染性肝胰脑炎病毒病、传染性贫血病毒病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病等。
这些病毒病会严重影响鱼类的免疫功能,导致鱼类出现食欲不振、发育迟缓甚至死亡的情况。
预防病毒病的关键是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污染源的输入,定期对养殖水进行消毒和过滤等处理,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
寄生虫病也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常见的寄生虫包括鱼虱、鱼鳃虱和线虫等。
这些寄生虫会在鱼体表面或内部寄生,严重影响鱼类的健康和生长。
预防寄生虫病的关键是定期对养殖池塘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养殖水质的清洁和卫生,及时发现病害并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
在水产养殖中,为了防治病害,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鱼类的抗病能力。
合理饲养,保证鱼类的饮食均衡,增加营养物质,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以及使用一些生物制剂或养殖用药物,如益生菌、酶制剂等,来增强鱼类的免疫功能,提高其抗病能力。
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加强对养殖水的监测和处理,都是防治水产养殖病害的重要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防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饲养管理、环境治理、疫病防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协调,才能有效地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病害问题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一、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致病性,能够引起水产物种群体的严重病变,甚至出现大量死亡。
例如卡方氏病毒病、病毒性肝胰腺坏死病、伏罗病毒病等。
防治方法:加强水产养殖池塘及周围环境的消毒,严格排除病害源。
另外,定期进行体检、监测,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物种,以防止病毒传播。
二、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以肠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为主要表现,如鲤鱼变异杆菌病、青鱼细菌性秃鳖病、鲫鱼痢疾等。
防治方法:合理控制水温、饵料等环境因素,加强饲养管理,避免过度饲养和过度投饵,防止池塘水质变差。
同时,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止病原体传播。
三、寄生虫疾病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有原虫、线虫、吸虫、鳃毛虫等。
这些寄生虫会危害水产物种的生命健康,严重时会导致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加强水质监测,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清理底泥。
同时注意饵料卫生,避免带入病害源。
合理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但应注意药物的种类、使用方法和用量。
真菌性疾病是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疾病,如白点病、霉菌病、黏体病等。
常常在水质较差、温度湿度适宜时爆发。
防治方法:加强池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池塘间互相污染。
同时,控制饵料量和种类,加强饵料卫生管理,避免污染。
在水产养殖中,防治疾病不仅关系到生产损失的大小,还关系到水产健康产品的安全性和市场信誉度。
因此,加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提高水产养殖生产效益的必要手段。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摘要】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但病害却给水产养殖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病害的传播途径、预防病害的措施、治疗病害的方法以及病害防治的新技术。
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障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将重点放在病害的早期预防和检测上,借助新技术提升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效果,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治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治疗方法、新技术、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水产养殖的重要性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之一,对于保障人们日常的渔产品供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渔业需求的不断增长,水产养殖已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通过水产养殖,我们可以有效地增加渔业产量,提高渔业生产效率,满足人们对于各类水产品的需求。
水产养殖也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村经济增加了新的动力,也为渔业产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众多渔民通过参与水产养殖活动,实现了就业增收,提高了生活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水产养殖对于我国渔业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不仅提高了水产品产量,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工作,保障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病害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对我国的渔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水产养殖病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病害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病害会导致养殖网箱中的鱼类生长缓慢甚至死亡,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病害的传播速度很快,在没有得到及时控制的情况下,整个养殖场的鱼类都可能受到感染,造成重大损失。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水产养殖中,病害是一种常见的问题,会导致养殖效益受损甚至死亡。
养殖场主们必须要学会防范和治疗水产病害,以确保良好的养殖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害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寄生虫病主要是由寄生虫引起的,包括水蚤、跳蚤、寄生线虫、珍珠虫、鳃壳虫等。
这些寄生虫会在鱼体上繁殖,导致鱼体不适,影响鱼的生长和发育。
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2.定期进行消毒,消除寄生虫的污染。
3.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如苏力昂、氯脲等药品可以有效防治鱼类寄生虫病。
4.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如在鱼塘中引入可食用小型虾类,其可吞噬寄生虫,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二、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水产养殖中的另一种常见病害,主要是由病原菌引起的。
当鱼体受到剧烈的环境变化、饲料成分改变、水质恶化等影响时,鱼体抵抗力会下降,易感染细菌。
1.加强养殖管理,维护水质清洁,并随时观察鱼体,发现异常及时处置。
2.严格饲养,避免鱼类过度饱食。
3.使用药物预防,如使用氧化铜及其衍生物、抗生素类药物等,可对细菌产生杀菌作用。
三、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是水产养殖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和病原体。
病毒性病害在短时间内会造成大量死亡,养殖场主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并且及时采取措施。
1. 建立健康的养殖环境,保持水质清洁与充足的饲料供应。
2. 避免污染源的输入,防止病毒病原体的传播。
3. 使用药物预防或治疗,如多杀灵等病毒抑制剂静脉注射,可减少病毒在体内的繁殖。
真菌性病害是水产养殖中的一种常见问题,可直接危及水产养殖业。
真菌性病害通常在受损的鱼体表面上繁殖,如鳃部、鱼鳞等部位处。
真菌对于鱼体健康的危害可能与其他病害相比不大,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其感染面会不断扩大,最终会导致鱼的死亡。
3.使用药物预防或治疗,如硫酸铜、金霉素等药物,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真菌病害的发生。
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措施第一篇: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措施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措施一、适当控食夏天水温高,水中溶氧相对较少,过饱的饮食会增加水生动物的耗氧率而使水生动物易因缺氧死亡。
同时在高温条件下,由于水生动物体质弱,摄食量本来也低于平时,而过量的投喂会造成剩余残饵污染水体而加速养殖水体的水质败坏。
一般情况下,高温季节的投饲量控制在平时的60―70%,而遇闷热或雷阵雨天气,投饲量可减少到平时的40―50%。
二、保持良好水质对养殖池塘应灌满塘水,鱼类养殖池塘水深达到1.8―2.2米,虾蟹类养殖池塘水深1―1.5米,对田改塘较浅的池塘多放养水草,以降低水温,创造适宜的水环境,使养殖品种良好生长。
在晴天水温不太高的上午,每15―30天每亩用5―10公斤的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或投放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以改善水质。
三、挑选鱼种及最佳的生长密度1.选择优质鱼种鱼类能够成长为健康成鱼的前提是要选择优良的鱼种。
优质鱼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病害少的特点。
在选种时要注意鱼种的来源。
提倡由自己或附近的池塘进行培育的方法。
这样既能够生产自己所需的鱼种,又能在品种搭配、数量和规格上灵活选择。
放鱼种时要选择晴天进行,放鱼时操作要轻柔、细心,不能将鱼体弄伤,避免鱼病的发生。
2.鱼最佳的生长密度池塘在一定条件下所最多能饲养鱼的总重量是有限制的,即鱼栽力。
因而要把握好最合理的饲养密度。
若存塘鱼重量达到鱼栽力时,鱼就会停止生长并出现养殖事故,造成产量上的损失。
因此在鱼类饲养时要根据池塘条件、放养品种、管理措施和水平等掌握好鱼类饲养的密度。
3.鱼食的挑选与投放时间我国目前鱼类养殖的饵料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人工生产颗粒饲料和经施肥而培养出来的天然饵料。
在进行饵料的投放时,一般对已经养过鱼的塘口,可以根据以往经验大致确定全年的饲料用量。
对于初次养鱼或条件发生较大变动的养过鱼的池塘,全年饲料的用量需要通过计算来确定。
4.常见病害的主要类型4.1 细菌性败血症对于细菌性败血症,不同地区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其发病原因是由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引起的。
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栾艳斌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4期摘要:随着养殖生产规模的发展,饲养环境变小,加上养殖时对环境的污染,一旦发病将会造成不同程度经济损失发生,已经阻碍了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时,控制不当会扩展流行,预防水产病害是其主要工作,方法是要改良养殖环境、消灭病原体和增强养殖对象的自身免疫力等方面采取技术经济措施。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综合防治一、改善养殖环境,进行生态防治1、改良水质。
改良水质有三种方法:注入清水、注入粪水、清塘;通过对池中有害物代谢,杀灭病原体,有效改良水质。
2、调节温度。
一般带病害虫喜在20℃左右生活,调控水温,破坏其生活环境,使其不能成活。
3、进行生态防治。
在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机理来控制病原体,保持养殖环境的平衡,使水产养殖得以正常进行。
可在养殖池中加入有益生物,如光合细菌,以促使池中有害物质的转化;投入吃食性种类,以捕食养殖对象中的病体、弱体。
二、控制病原体传播,进行生物防治1、建立检疫系统。
如引进名、特、优、新品种过程中,应做好病害检查,隔离。
潜伏期过后,检查无病在进行投放。
2、进行生态环境控制。
严格对水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养殖过程中,有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事非致病微生物。
前者是导致病害的因素,后者是调节养殖水域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
药物投入的同时,杀死有害病菌的同时对有益菌也会造成危害。
3、对消毒剂的控制。
消毒剂分为氧化剂型和非氧化剂型两大类,氧化剂消灭病菌能力弱,非氧化剂的的毒副作用大,因此使用时需要谨慎。
三、进行生物防治如对养殖对象采取混养和间养等方式,可使一部分致病微生物被混养和间养的养殖对象杀灭或吞噬。
四、应用微生态学原理,进行病害防治1、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养殖健康时,微生物优势种群起到的一定的作用。
它既能使有益菌类存活并且生长,还能控制有害菌类生长繁殖,维系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三者构成一种动态平衡,调节稳定性。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水产养殖是指人工饲养水生动物(如鱼、虾、蟹等)以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农业养殖方式。
由于环境条件、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水产养殖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病害问题,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及时诊断、预防和控制病害是非常重要的。
在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包括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病毒感染以及非传染性疾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水生动物的不健康、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而对于水产养殖企业来说,这会导致产品品质下降、产量减少以及经济损失。
在防治水产养殖中的病害时,首先需要做的是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
保持水质的清洁、稳定是防治病害的基础。
定期检测水质,并根据检测结果合理调节养殖水体的温度、pH值、溶解氧含量、盐度等参数,保持适宜的养殖环境。
饲料管理也是防治水产病害的重要措施。
合理配制饲料,确保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比例符合水生动物的需求。
并定期检测饲料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避免饲料污染带来的病害风险。
强化疫病监测与管理也是防治病害的重要环节。
定期对养殖水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现象。
并加强对养殖动物的观察,一旦发现异常行为或症状,及时采取治疗或隔离措施。
在养殖过程中,做好病原体的阻断与加固,确保污染源的隔离等,可大大降低疫病传播的风险。
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防治病害的手段之一。
但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药物滥用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在使用药物时,应按照相关规定控制药物的浓度和使用剂量,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超量使用或药物残留。
加强健康管理也是防治病害的重要环节。
提前制定出健康管理计划,合理安排养殖密度,避免过密引发的竞争性疾病。
定期对养殖动物进行体检,预防疾病的发生。
要做好养殖场的清洁、消毒工作,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通过加强环境管理、饲料管理、疫病监测与管理、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与传播,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摘要】水产养殖是现代养殖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困扰。
本文从常见水产养殖病害及症状、病害的传播途径、防治措施、药物应用以及预防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意识,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预防水产养殖病害的常见方法包括环境控制、饲料管理、定期清理池塘等。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水产养殖中的病害,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对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症状、传播途径、防治措施、药物、预防方法、管理措施、意识、重要性1. 引言1.1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概述水产养殖中的病害是制约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各种病害也日益增多,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水产养殖病害主要表现为鱼类、虾蟹等水生动物发生的感染性疾病。
常见病害包括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寄生虫病害等,这些病害会给养殖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也会影响水产动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为了有效防治水产养殖病害,我们需要了解病害的传播途径、症状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在实践中,常用的防治药物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加强养殖户的防治意识,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可以更好地了解水产养殖中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加强管理,预防病害,在养殖过程中做到科学合理,方能更好地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常见水产养殖病害及症状1. 鱼类疾病:最常见的鱼类病害是细菌性病害,其主要症状包括鱼体表面出现溃疡、穿孔或褪色斑点,鳃红肿或脱落,消瘦等。
鱼类还容易感染病毒性病害和寄生虫病害,症状包括体表覆盖物、腹部膨胀、异常游动等。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但是在养殖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病害的问题。
病害会导致养殖环境恶化,影响水产的生长和发育,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加强病害防治是水产养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有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寄生虫病害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细菌性病害是水产养殖中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由细菌引起。
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有疫气病、副溶血弧菌病等。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主要包括严格的养殖管理、提高水质和饲料卫生。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清理池塘和设备,保持水质清洁。
要确保饲料的新鲜和卫生,避免饲料污染引发细菌性病害。
适当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添加,提高鱼体抵抗力,也是预防细菌性病害的重要措施。
病毒性病害是水产养殖中致命的病害之一,容易引起大规模死亡。
常见的病毒性病害有鱼病毒性脑炎、水生动物病原体等。
病毒性病害的防治主要包括隔离患病鱼种、提高养殖密度、筛选抗病毒鱼种等措施。
在发现病毒性病害的疫情时,要及时将患病鱼种隔离,避免与健康鱼种接触,防止病毒传播。
要控制养殖密度,减少密度过大对鱼体免疫系统造成的压力,提高鱼体抵抗病毒的能力。
选择抗病毒鱼种是预防病毒性病害的重要途径。
寄生虫病害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由寄生虫引起。
寄生虫病害对鱼体的伤害主要是造成浮肿、损伤鳃器官等。
预防寄生虫病害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理养殖环境、合理控制水质和用药浴害虫等。
在养殖过程中,要保持养殖环境干净整洁,定期清理池塘和设备,减少寄生虫孳生的机会。
要良好控制水质,避免水质污染导致寄生虫滋生。
如果寄生虫病害发生,可以采用合适的药物进行药浴,以杀死寄生虫,保护养殖鱼种。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是养殖户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加强病害防治工作,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做好环境卫生和水质控制,提高养殖鱼种的抵抗力,从而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也要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鱼种,避免病害的扩散。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水产养殖是当下广泛发展的养殖方式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病害问题也逐渐凸显。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养殖环境中水质不干净、过度密度养殖和营养不良是细菌滋生的原因。
在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养殖动物的呼吸、消化、运动等功能将受到影响。
预防与治疗:1.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的稳定;合理投放水质调理剂,如活性炭等。
2. 控制养殖密度:减少养殖密度,保持良好的空气流通,减少病菌的滋生。
3. 加强饲料管理:合理配制饲料,保证养殖动物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
4. 使用抗生素:根据兽医的建议,在细菌感染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二、寄生虫病害寄生虫病害在水产养殖中也较为常见,特别是对鱼类养殖来说。
常见的寄生虫病害有鳃蚤、鳃虱、吸虫等,这些寄生虫会危害养殖动物的健康,甚至导致大面积的死亡。
预防与治疗:1. 定期检查养殖环境:检查饲料、水质、养殖工具等,确保无寄生虫病害的来源。
2. 清洗和消毒:养殖池、饲料器具等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防止寄生虫滋生。
3. 使用药物:可根据兽医的建议施用合适的寄生虫药物,如氯化苦味酮等。
4. 合理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疫病的扩散。
三、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是水产养殖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类型,常见的有鱼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水生动物囊胚病、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等。
这些病害的特点是传染性强,病情严重,防治难度较大。
预防与治疗:1. 杀毒消毒:对养殖环境中的器具、设备、工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杀毒处理,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2. 水质调控:保持养殖水质的稳定,避免温度、PH值等过度波动,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
3. 加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确保养殖动物摄取充足的营养,提高免疫力。
4. 隔离和封锁:发现病情时,及时隔离病殖动物,杜绝病毒传播的机会。
四、环境因素引发的病害除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病害外,一些环境因素也容易引发养殖动物的病害。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但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环境、水质、饲料、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引发各种疾病。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成为养殖户们需要重点关注和掌握的知识。
本文将就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贝类病害1. 钝化病病因:主要由于水体温度过高或气候突变引起。
症状:头足或鳃外呈卷曲、粘连、变色等。
防治措施:保持水体清洁,适当投喂优质饵料,维持适宜的水温。
2. 贝虫病病因:带虫的二极虫进入贝类体内,引发感染。
症状:外壳发育不良,表面有明显凹凸,贝体内有白色条形虫体。
防治措施:采用一定浓度的盐水浸泡,能有效杀灭贝虫。
3. 黄化病病因:主要由于水质恶化和环境污染所致。
症状:贝类腹足壳表面呈现黄色征兆。
防治措施:加强环境治理,保持水质清洁,适时更换水体。
1. 伤口感染病因:鱼类因摔跤或受到其他伤害后,易感染细菌等引发的细菌性病害。
症状:伤口处红肿,体温升高,食欲不振。
防治措施: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池塘清洁,可使用消毒剂喷雾消毒。
2. 白点病病因:由一种伪单细胞虫引起的传染病。
症状:鱼身上出现白色小点,呼吸急促,鳃出血。
防治措施:使用病原体抑制剂,控制水温,预防水质污染。
3. 鱼粘病病因:鱼在长时间搁浅或长期受到滞留原因引起。
症状:鱼体表面附着有鲜艳的黏液,呼吸急促,游动缓慢。
防治措施:加强管理,保持养殖环境通风,及时排泄淤积污染,加强饲料营养。
1. 白黏病病因:受到剧毒磷化合物卡介特纳、喹啉类农药、新蕈碱中毒。
症状:体色发白,无法正常蜕壳、脱皮。
防治措施:注意环境和水质的管理,并加强饲养管理。
2. 黑斑病病因:饲料寄生虫感染,受到细菌感染。
症状:体表呈现大片黑斑,体色加深。
防治措施:定期更换水体,增加光照和通风,使用抗生素治疗。
3. 延长体病病因:水温过低或泥沙淤积。
症状:头部变窄,体长变短,四肢变细,生长缓慢。
防治措施:加强冬季保温,清理池底积泥淤泥,适度增加饲料。
水产养殖病害防控
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鱼类、虾类等水产品的养殖在经济上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由于水产养殖环境特殊,容易出现病害,因此合理有效地进行病害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养殖水质管理、疫苗接种、疾病监测等方面探讨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控措施。
一、养殖水质管理养殖水质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良好的水质有助于提高养殖生物的免疫力,避免病害的发生。
首先,养殖水体的PH值应适宜,一般为7-9之间。
此外,清洁的水质对于防控病害也十分关键,可通过增加水流和进行定期替换水体的方式来保持水质的洁净。
此外,对于有害物质的处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通过过滤装置清除水体中的杂质,减少污染源的输入等。
二、疫苗接种水产养殖过程中,适时进行疫苗接种是一种有效的病害防控措施。
针对不同种类的鱼类、虾类等,可根据其特点选择相应的疫苗进行接种。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提高养殖生物的免疫力,预防多种病原菌的侵袭。
此外,合理的接种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应根据养殖鱼类、虾类的特性进行逐一接种,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三、疾病监测疾病监测是水产养殖病害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对养殖生物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病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疾病监测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如观察养殖生物外观、行为的变化等。
此外,也可以利用养殖水体进行病原菌的检测,以确保水质的安全。
四、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也是水产养殖病害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饲养管理包括对养殖生物的饲料管理、饵料选择、定时定量喂养等。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增强养殖生物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同时,也能避免过度饲养、过度投喂等不良饲养行为,减少水体的污染,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
五、消毒与消炎对于养殖设施、器具等进行定期消毒,可以有效杀死潜在的病原菌,减少病害的传播。
消毒可以采用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的方式,如使用紫外线灯、臭氧发生器等进行物理消毒,使用过氧化氢、漂白粉等进行化学消毒。
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中的病害防治措施
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中的病害防治措施随着人类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现代水产养殖技术迅速发展。
然而,病害问题也成为养殖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介绍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中常见的病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水质管理1. 水质监测:定期检测水质参数,包括温度、溶氧量、酸碱度和氨氮含量等。
保持合理的水质是预防和控制水产疾病的基础。
2. 水质调节: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节水体pH值和氨氮含量,保持水体稳定。
同时,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以避免过度喂养导致水质恶化。
二、养殖环境改善1. 泥底养殖方式:改善水产动物的生存环境,提供适宜的底质质量和水深,降低养殖密度,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2. 水质循环系统:引入水质循环系统进行养殖,通过过滤、消毒等处理,提高水质的清洁度和稳定性,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三、疫苗接种1. 疫苗研发:针对常见病害,加强疫苗的研发工作,提高水产动物的抵抗力,减少疾病感染的风险。
2. 疫苗接种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根据病害的季节性和流行病学特点,定期对水产动物进行疫苗接种。
四、合理饲养管理1. 健康饲料选用:选择适合水产动物需求的营养配方饲料,确保其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均衡摄入。
2. 饲养密度控制: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水产动物过度竞争造成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害。
五、综合防治措施1. 环境消毒:每批次养殖前进行彻底的环境消毒,清除病原体和寄生虫。
使用合适的消毒剂,确保消毒效果。
2. 早期发现和隔离:定期巡查养殖场,发现可疑病害症状及时进行隔离,避免病害扩散。
3. 专业技术支持:与水产养殖专家合作,开展科学的养殖技术培训和病害防治指导,提高养殖人员的专业素养。
六、结语现代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水产品,但同时也面临着病害防治的挑战。
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养殖场应积极采用上述措施,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调整,以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和整体表现,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水产养殖是指在水中进行的鱼类、虾类、蟹类等水生动物的养殖活动。
由于水的环境与陆地环境不同,水生动物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扰。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防治十分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红皮病、溶藻杆菌病、烂鳃病等。
这些病害主要由一些常见的细菌所引起,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藻传染菌等。
防治方法:1. 提高养殖水质:保持水体清洁,定期更换养殖水。
2. 加强饲料管理:合理投喂,避免过量投喂,减少饵料残渣的堆积,以降低细菌滋生的条件。
3. 使用抗菌药物:在养殖环境中使用适量的抗菌药物,可有效控制细菌的繁殖和传播。
4. 加强疫苗接种:定期给养殖动物接种疫苗,提高其抵抗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二、寄生虫性病害寄生虫性病害是指水生动物体内寄生虫引起的病害,如鱼虱病、鳃蚤病、鳃虫病等。
这些寄生虫会寄生在水生动物体内,对其造成严重的危害。
防治方法:1. 提高养殖水质:保持水体清洁,定期更换养殖水,以减少寄生虫孳生的环境。
2.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养殖水生动物的体表,发现寄生虫及时处理,避免病害的扩散。
3. 使用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一些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多菌灵、喹诺酮类药物等。
三、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水产养殖病害,如鱼病毒性贫血病、鱼病毒性脓肿病等。
这些病害对水生动物的危害较大,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四、环境因素引起的病害除了细菌、寄生虫和病毒引起的病害外,水产养殖中还有一些病害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如氧荒、温度过高或过低等。
防治方法:1. 提高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控制水质污染,增氧排污,提高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2. 控制水温:根据养殖水生动物的需求,保持水温在适宜范围内。
3.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水质及水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以防止环境因素引起的病害。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水产养殖是一门需要科学管理和细心打理的生产系统,其中病害的防治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病害不仅会严重影响养殖效益,还可能造成巨额损失,因此,水产养殖者必须加强病害防治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提高养殖管理水平。
一、病害分类及防治(一)细菌性病害:如鱼疮、霍乱、红斑病等,主要是由环境污染、饮水受损、奶酸杆菌过多等因素引起的,防治方法为增强水质管理、饵料营养均衡、消毒灭菌等。
(二)真菌性病害:如霉菌病、白点病等,主要是由水体污染、养殖场清洁不到位、饲料不洁等因素引起的,防治方法为增强清洁卫生、避免使用带菌饲料、及时更换饵料等。
(三)寄生虫病害:如钩虫病、鳃腺虫病等,主要是由水源、生态环境、养殖方式等因素导致的,防治方法为定期清洗池塘、消毒灭虫、严格检疫等。
二、防治措施(一)加强预防:水产养殖者应通过加强环境监测、科学饲养、种苗检疫等方式,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同时要注意合理饲料和饮水管理,定期清理池塘,消毒灭菌等。
(二)提高养殖管理水平:水产养殖需要定期检查病苗情况,对发现的病害要隔离加强观察,及时进行药浴治疗等。
同时要加强人员培训,普及病害防治知识,提高防治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合理使用药品:水产养殖用药要坚持“三不原则”,即不滥用、不乱用、不过期用药,要选择效果好、副作用小、残留期短的药物,避免残留超标,危害健康。
(四)适时检疫:通过对种苗、进口饲料、野生捕捞鱼类等进行检疫和隔离,预防病害的传播和扩散,提高养殖水平和产品质量。
总之,要想达到良好的水产养殖效益,必须加强病害防治,注意水质、饮食等方面的管理,提高防治能力,加强科学管理。
只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水产病害的发生和传播,维护水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方式,但养殖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病害的影响。
合理的病害防治对于水产养殖非常重要。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细菌性病害1. 青霉病青霉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主要由青霉菌引起。
青霉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鱼体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霉斑,同时伴有鱼体溃烂、出血等症状。
为了有效防治青霉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合理饲料管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E等营养物质,增强鱼体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2)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定期更换水,减少细菌的滋生。
(3)药物防治:可以使用氯霉素、四环素等药物进行防治,但使用时需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避免对水体造成污染。
二、寄生虫病害1. 鱼体寄生虫病鱼体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由寄生虫引起。
病害的主要症状包括鱼体发育不良、食欲减退、鳃腔内有寄生虫等。
为了有效防治鱼体寄生虫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定期检查:定期对养殖鱼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清除寄生虫。
(2)改善养殖环境:保持水体清洁,减少寄生虫的滋生。
(3)药物防治:在养殖过程中可以使用氯仿、氯喹等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三、病毒性病害1. 鱼类病毒性疾病鱼类病毒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由病毒引起。
病害主要表现为鱼体体色异常、食欲减退、活动力下降等症状。
为了有效防治鱼类病毒性疾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加强养殖管理:密切监测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进行处理。
(2)改善环境条件: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提高水质,减少病毒的传播。
(3)疫苗接种:可根据疫情情况,使用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性接种,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水产养殖中的病害种类繁多,给养殖户带来了诸多困扰。
为了有效防治水产养殖中的病害,养殖户需要加强管理,提高养殖技术,制定科学的疾病防治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防疫用药,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病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养殖对象的生活环境、病原体孳生和生物体自身的抵抗力密切相关。
开展水产病害防治,同样要在改良养殖环境、消灭病原体和增强养殖对象的自身免疫力等方面采取技术经济措施。
一、改善养殖环境,进行生态防治
(一)改良水质。
通过注入清水来稀释养殖池中的有害代谢物,以改良水质,增强养殖对象的抗病能力;或注入其他水源,以改善生态环境,如注入粪水以促进浮游生物生长。
通过清塘,不仅可以除去野杂鱼,清除竞食生物,而且可以杀灭病原体,有效改良水质。
(二)调节温度。
许多病原性寄生虫最适温度为20℃左右,通过调节水温,不仅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而且可以加速养殖对象的新陈代谢。
(三)降低应激反应。
如水温的变动幅度过大、底质严重恶化、饲料霉烂变质、突降暴雨、pH值变化、捕捞骚扰、噪音干扰、施药不当等,都能导致养殖对象产生应激反应。
而应激反应则会引起养殖对象的能量消耗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为细菌和病毒的感染,甚至暴发疾病创造了机会。
(四)进行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旨在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机理来控制病原体,保持养殖环境的平衡,使水产养殖得以正常进行。
可在养殖池中加入有益生物,如光合细菌,以促使池中有害物质的转化;投入吃食性种类,以捕食养殖对象中的病体、弱体。
二、控制病原体传播,进行生物防治
(一)建立检疫系统。
如引进名、特、优、新品种过程中,引种移植也可成为一条病害传播渠道。
如病毒感染,一般有段潜伏期。
只要能建立起高效快速的检测技术,便可及时发现和进行诊断。
(二)进行生态环境控制。
养殖水域中,不仅存在大量的致病微生物,能而且也有大量的非致病微生物。
前者是致病因子,后者的存在往往是保持养殖水域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
而大量的药物投入,虽然杀灭了致病微生物,但也会使有益于水域生态平衡的非致病的微生物受到抑制。
因此,对付水产养殖病毒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加强对水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三)采用消毒剂控制。
用于水产养殖的消毒剂,有氧化剂型和非氧化剂型两大类,前者(如氧化剂、高锰酸钾等)其消杀能力受水温、pH值、氨氮浓度、悬浮物等因素影响较大,尤其对病毒的灭活能力差;后者(如硫酸铜、甲醛等)消杀效果差,而且毒性的副作用大,也难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
(四)进行生物防治。
如对养殖对象采取混养和间养等方式,可使一部分致病微生物被混养和间养的养殖对象杀灭或吞噬。
三、应用微生态学原理,进行病害防治
(一)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当水生生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在其内外环境中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物优势种群。
这一微生物群,既能促进有益菌类的生长,又能抑制有害菌类的繁衍,形成抵御致病菌的第一道防线。
在常态下,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三者构成一种动态平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慎用抗菌素药物。
滥用抗菌药,使病原体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施药量越来越大。
如在治疗鱼病时,应有针对地使用对致病菌有专一性的抗菌药物,而不应该盲目采用广谱性的、对非致病菌有杀灭能力的抗菌药物,以免伤害鱼体内的相对平衡的微生物菌群。
(三)施用微生物制剂。
可以在养殖对象的体内或体表建立起有益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以达到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增强养殖对象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的效果。
如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广泛使用的光合细菌(PSB),不仅可以净化水质,预防疾病,而且可以促进鱼体生长。
另一种由肠道厌氧菌等有益微生物制成的制剂,用于鱼类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建和调整,对于保持微生态平衡,促进生长发育,均有显著效果。
四、消灭敌害生物,保护养殖对象
水产养殖的敌害生物,包括凶猛鱼类、水中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等。
消灭这些敌害生物应分别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一)控制凶猛鱼类。
常见的凶猛鱼类,有乌鲤、鳜、鲶、黄颡鱼、黄鳝、马口鱼等。
控制凶猛鱼类的主要手段有:放养鱼苗、鱼种前,对水域中的凶猛鱼类进行清除杀灭;投放养殖苗种前,防止将其他水系的凶猛鱼类苗种带入养殖水域;查明凶猛鱼类的繁殖产卵条件,破坏其产卵场所;投放大规格鱼种,提高养殖对象抵御凶猛鱼类的能力;采用相应的网具钓具,对凶猛鱼类进行围歼。
(二)消灭水生昆虫。
常见的害虫,有红娘华、水斧虫、田鳖、水螅、松藻虫和水蜈蚣、蚌虾、剑水蚤等。
这些害虫,有的残杀和捕食鱼卵、鱼苗,有的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和养料,使鱼苗生长缓慢,甚至引起死亡。
对付这些水中害虫,在放养前全池泼洒生石灰,以消灭其敌害生物。
鱼苗放养以后,则针对具体害虫分别泼洒敌百虫、硫酸铜和灭虫精等,予以杀灭。
(三)捕杀危害养殖对象的敌害。
主要有水獭、水蛇、水老鼠、蛙类及蝌蚪、水鸟等。
这些两栖类、爬行类以及鸟类等不仅捕食养殖对象,而且是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病菌携带者,容易造成某些病害的流行。
应采取诱捉、猎捕等方式予以驱赶或杀灭。
五、施用生长物质,提高养殖对象的生理机能
(一)施用生长物质。
将具有生理调控作用的生长物质施用到养殖对象体内,以提高其生理机能,调节核酸代谢,抑制病源繁殖和扩散,并补充其生长的必需元素。
如通过施用生长物质的裙带菜,在防治腐烂病上效果良好,不仅提高了养殖对象的产量和质量,而且提
前了收获期。
其主要机理就是因为通过生长物质的生理调控作用,加强了碳、氮代谢,增加养殖对象的体内核酸及蛋白质含量,促进了裙带菜生长。
(二)应用稀土防治鱼病。
应用适当浓度的稀土,可以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刺激鱼的食欲,增强鱼的抗逆性,增强鱼病防治效果。
特别是对草鱼的赤皮病、肠炎和烂鳃病等,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三)研制和采用生物活性物质。
生物活性物质是从植物中提炼出来的,其主要功能在于调节生物体内神经传导和酶系平衡,以促进体内蛋白质合成及其生长发育,提高免疫能力,消除自由基,提高抗突变、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六、进行药物防治,合理用药
(一)对症下药。
科学选用鱼药,不仅可以防治鱼病,而且具有调节新陈代谢、改善消化吸收、促进繁殖生长、提高饲料和肥料效应等功效。
对症下药,首先,要正确诊断。
只有诊断对路了,才能进行治疗。
其次,要查明病因。
弄清病原体的来源,切断病源,改善养殖水域,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再次,科学选药。
选用既要对病体及养殖环境低毒、无害、少残留,又要成本低,在经济上合算的良药。
(二)合理施药。
给药方式一般有以下3种:(1)混水给药。
用水将药溶解稀释,进行药浴或全池泼洒。
(2)混饵给药,在投喂时,一要强调药饵混合均匀,二是药物与饲料中添加剂搭配要合理。
(3)注射给药。
一般用于免疫注射或亲鱼催产注射。
(三)提高药效。
病原生物的抗药性问题,已引起了水产养殖界的广泛重视,解决病虫害的抗药性问题,一是轮换用药,切断病原体抗药种群的形成;二是开展药用增效剂的研制,通过复配,提高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