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比一比
比一比(教案)-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2024)
1.提问: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
2.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学生自由交流。
板书设计: 比一比
课后小计: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以活动方式激发学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如:当学生已经会用谁比谁长谁比谁短来形容物体长短时,我故意拿出两支长短不同的粉笔,错开用手捏住一端,让学生猜一猜谁比谁长。孩子都喜欢猜一猜,一下来了兴趣,大部分学生脱口而出,说长出的那支长。但会看到结果与想象不一样的时刻,也就明白了那个学生为什么说不一定的道理。以此引出没有一头对齐的物体,不能直接判断谁长谁短,要让人一眼看出谁比谁长,最好一头对齐比。学生这时便会真正心服口服,以后比长短时不自然的就会用一头对齐的方法。
(2)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和交流,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用的。
(4)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高矮的基本方法。
进行介绍。
本课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对着背。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说说图中是怎样比出哪根绳长的,在小朋友跳绳的时候能比出哪根长吗?图中是怎样比出哪个小朋友长得高的,他们都站在滑梯上能很快看出谁高吗?图中是怎样比出柿子和石榴哪个重的,如果没有支架只凭观察行吗?“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思考比两枝、三枝铅笔长短的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一比》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等概念。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等概念。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比较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个别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等方法,能够独立完成比较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于学习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比较题,并能够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的图片或实物,用于教学展示。
2.学生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用于记录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大小、多少、长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比较的概念,掌握比较的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比较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比较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比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比较方法的掌握程度。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比一比(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苏教版
比一比(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数值比较大小的方法,理解“一比一”的概念。
2.技能目标: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值比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一比一”的概念;2.掌握数值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1. 教学内容1.数值比较大小的方法;2.“一比一”的概念。
2. 教学流程1)引入教师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比大小的小游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比大小有初步的认识。
2)讲授教师通过课件,讲授数值比较大小的方法、一比一的概念以及“大于、小于、等于”等比较关系的符号。
3)练习1.让学生课堂上完成教材的练习,对获取知识进行巩固。
2.分组自主完成一些关于数字大小比较的游戏,如大小排队、抢筷子等。
4)拓展1.提供实际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比较、分析,如比一比这些物品的大小,苹果和桔子哪个重等等。
2.在生活中提醒学生关注事物大小、数量的变化,让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学生。
3. 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完成时,学生将会掌握数值大小比较的方法,认识“一比一”的概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去。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所使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参与性、启发性、趣味性,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更好地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效果。
五、教学反思1.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课件内容精简、形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2.在练习环节中,应当注意控制时间,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避免某些学生无所事事的情况发生。
3.在下一次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拓展活动,将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去。
新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比一比教案
第二单元比一比【例1】下面两根铅笔,哪根长?解析:如下图,把这两支铅笔的一端先对齐,再看另一端:蓝色铅笔多出了一部分,说明蓝色的铅笔长,黄色的铅笔短。
要点提示:比长短的时候,要先将对比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比较。
解答:蓝色的铅笔长,黄色的铅笔短。
【例2】哪条线长?在长的后面画“√”。
解析:上图中,两条线两端都是对齐的,但是下面的线比上面的线要弯曲得多,所以下面的线长,在下面的线后面画“√”。
解答:【例3】如图,()最重,()最轻。
解析:跷跷板下沉的一端物体重,由左图可知熊猫比狐狸重,由右图可知,狐狸比乌龟重,由重到轻排列是:熊猫、狐狸、乌龟。
所以最重的是熊猫,最轻的是乌龟。
解答:熊猫乌龟【例4】下图中,哪种物品最长,哪种最短?在最长的后面画√,最短的后面画×。
解析:仔细观察上图,我们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来判断,占的格子多的比较长,反过来就比较短。
因为第一支铅笔占6格半,第二支铅笔占7格,小刀占4格,橡皮占2格,所以第二支铅笔最长,橡皮最短。
解答:【例5】下图中哪个小动物最重?哪个小动物最轻?解析:由图①可以看出,小青蛙和小鸟一样重;由图②可以看出,小狗比小青蛙重;由图③可知,小鸡比小鸭轻;由图④可知,小鸟比小鸭重。
综上所述可知,小狗的质量>小青蛙的质量=小鸟的质量>小鸭的质量>小鸡的质量。
所以,最重的是小狗,最轻的是小鸡。
解答:小狗最重,小鸡最轻。
【例6】兰兰、菲菲和琪琪获得了跳绳比赛前三名,她们正站在颁奖台上。
你知道她们三人谁最高,谁最矮吗?解析:根据上图可知,她们三人站在领奖台上时一样高,因为她们站在不同高度的台阶上,所以实际三个人的身高并不相同。
我们可以来比台阶的高度,站的台阶越高,身高反而越矮。
获得一等奖的兰兰站的台阶最高,所以她的实际身高最矮;获得三等奖的琪琪站的台阶最低,所以她的实际身高最高。
解答:琪琪最高,兰兰最矮。
【例7】比较下面图中三只小兔的高矮,请在最高的小兔下面打“√”。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一比 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一比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较的含义。
2.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3.能够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教案、黑板、彩色粉笔、实物物品。
2.教学材料:学生课本《一年级数学上册》。
3.教学环境:教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将一块小玩具乌龟、一支圆珠笔、一张白纸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观察玩具乌龟与圆珠笔的大小,然后请几位同学进行比较。
询问学生们是如何比较的,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含义。
2. 引入新概念1.教师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球放在桌子上,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球的大小,并请学生们说出比较的方法。
介绍符号“<”和“>”,并让学生们根据比较结果在黑板上写出“<”和“>”符号。
2.教师再拿出不同大小的两个球,引导学生再次比较两个球的大小,并请学生们说出比较的方法。
介绍符号“=”,并让学生们根据比较结果在黑板上写出“=”符号。
3.教师让学生们通过比较左右手的长度,使用符号“<”和“>”来表示左右手哪一只更长。
3. 练习让学生们根据教师出示的物品,用比较大小的方法填写下列句子。
1.铅笔_____美术笔。
2.左手_____右手。
3.狗_____猫。
4.苹果_____梨子。
4. 扩展教师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比较自己的身高、年龄、家庭成员数量等,采用符号“<”、“>”和“=”。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比较方法,最后学生代表向全班进行展示。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授了比较大小的概念与方法,通过实物比较和符号“<”、“>”、“=”进行训练,在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将比较大小的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比一比-苏教版一、教材背景本次教案是针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比一比”这一章节的内容编写的。
本章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以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为基础进行比较大小,并进一步了解数学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使用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进行比较大小;2.掌握数学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观察物品的特征,提高观察力;2.运用口算能力,准确比较物品的大小、长度、重量等。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物品的意识,以及对物品的认知能力;2.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3.培养学生向他人请教、询问、合作的习惯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比较大小的基础概念;2.数字大于小于的符号及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1.学生掌握以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为基础进行比较大小;2.学生掌握数学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四、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通过老师的举例,让学生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并介绍要学习的内容。
2.讲授(20分钟)1.让学生观察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特征,并让学生自己比较大小;2.教师介绍“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并讲解符号的使用方法;3.通过图片、模型等物件让学生感性认识“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并使用符号表达出来。
3.练习(2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己拿出书包里的物品进行比较大小,使用数字符号表达出来,并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4.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对比课堂里的多个物品,找出其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关系,并用符号表示。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两方面进行。
1.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情况和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反馈教师将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教学内容:比较长短、高矮。
课本第4〜5页。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3、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1、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支吸管,问:这支吸管长还是短?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吸管,弓|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指导看图P4(投影):图上有什么?3、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
(训练学生说出比较的结果:XX比XX长、XX比XX短、XX和XX同样长或XX比XX 高、XX 比XX 矮、XX和XX 同样高。
)4、练习P4。
(1)看图长的画V,短的画Q(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5、小结。
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
6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一比,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
(教师巡视,对差生进行辅导。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5想想做做。
(老师读题指导看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出理由。
)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六、作业。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 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 比一比|苏教版教学目标
•了解比的概念;
•能够根据已知数据进行比的简化;
•能够计算比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数学试题;
•白板、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首先,教师可以用一些父母熟悉的物品来进行比较,例如两个苹果、三个苹果等等,让学生尝试区分它们数量上的关系,引出比的概念。
2.知识扩展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将更多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呈现给学生,再让学生将它们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理解更多的比的概念。
3.进行简化比
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给出的比进行简化,例如将 6:12 简化为 1:2,让学生理解简化比的过程,加深比的概念的印象。
4.比的大小关系
在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比的大小关系,例如两个数的比如果是 3:2,那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5.口算练习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口算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相应的条件,计算出所求的比。
课后作业
1.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2.完成数学试题;
3.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教学评估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进行如下评估: - 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解释比的概念和比的大小关系; - 学生是否能够简化比,并计算出所求的比; - 学生是否能够完成课堂练习,并准确地完成作业。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比一比-一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比一比-一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概念,通过比较数的大小,认识数的大小关系。
2.掌握基本比较方法,运用比较法比较大小。
3.通过游戏、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 教学内容1.比的概念和比的运用。
2.用比较法比较大小。
### 2. 重点和难点3.掌握“比”的概念和方法,正确比较大小。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1. 检查预习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将答案写在小黑板上。
然后从学生中抽几位同学上黑板讲解思路,纠正错误并表扬正确的学生。
### 2. 引入新知识教师用实物(如水果)让学生拿来比较大小,从具体实物教学,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在数字中表示“比”。
最后在黑板上画出比的符号“∶”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表达方式。
3. 讲解和示范教师利用实物或图片,分别进行多组数的比较演示,让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 游戏老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身高,让学生分为两组,比较身高的高低,并让同学用“比”的符号表示,进一步巩固“比”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5. 讨论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数字,让学生发言比较大小并且给出比的符号表示。
通过讨论,让学生掌握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
6. 练习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比的概念和运用方法,并及时纠正错误答案。
7. 课堂小结在本节课结束前,老师再次复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回归课本,反思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加深对“比”的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能否准确掌握“比”的概念和方法。
2.能否使用比较法正确比较大小。
3.课堂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并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五、教学后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游戏和讨论,多角度地认识“比”的概念和比较方法。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比较大小的含义;2、能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3、能够通过比较大小排列顺序;4、能够通过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比较大小的含义;2、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1、通过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比大小教学方法情境化教学法教学准备1、大小不同、颜色鲜艳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2、大小适中、颜色鲜艳的球类(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1、找出若干个水果,让学生将它们按大小排列。
2、让学生分组比较大小,找出每组大小的规律(如:苹果比葡萄大,梨比苹果大等)。
3、再把不同大小的球类拿出来比较,让学生总结不同物品比较大小的方法。
4、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记录在黑板上(如:用自己的目测来进行大小比较,或者用工具(如比尺)来进行大小比较)。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比较大小的方法是否正确,并能够正确对一些简单物品进行大小比较。
2. 表述大小教学方法板书教学法教学准备1、印有数字的卡片;2、三张大图,分别用数字1、2、3表示不同大小的图形。
教学过程1、老师给学生看三张大图,并问学生哪个图形最大。
2、询问学生如何描述图形的大小,并将学生的表述写在黑板上。
3、让学生手拿卡片表述不同数字大小的方式。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述,用卡片表示出三幅图形的大小关系。
5、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描述大小关系的表述方式,并将它们列在黑板上。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描述大小关系的表述是否准确、清晰,能否正确表达数字的大小关系。
3. 实际应用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准备1、已经排好序的三组学生;2、食品包装袋。
教学过程1、让学生按照身高、年龄等因素自愿分成三组。
2、让每组学生对自己的组员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身高、年龄等特征,找出每组相对大小的规律。
3、让学生将他们的食品包装袋按照相对大小排列。
4、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如:排队、买东西等)。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大小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一比》这一节内容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了解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式。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帮助他们建立数学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了解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了解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式。
2.难点: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观察和思考,找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图片和实际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准备一些游戏道具,如卡片、小物品等,用于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尝试比较大小时,发现和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比较大小的顺序和方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独立地解决一些比较大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熟练运用“比较大小”方法进行比较;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示范,能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其对数字的认知能力;–通过游戏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概念;2.熟练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其对数字的认知能力。
2. 教学难点:1.使用具体的例子讲解并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2.通过游戏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注重互动)1.讲解法:通过讲解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2.游戏法: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1.教师与学生打招呼,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放松情绪,进入学习状态;2.让学生把手中的小石子分成不同的组数,比较哪一组石子数量最多,最少。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解“比”的概念。
2. 发展新知1.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如:5根铅笔和7根钢笔,哪个更多呢?需要进行比较。
2.通过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参与互动,体验比较大小的乐趣。
3. 归纳总结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2.检验学生掌握情况,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交流、分享。
五、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搜集身边的比较大小例子并做好总结汇报。
六、板书设计比的概念:比较大小的方法:七、教学反思本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并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师通过导入新知,发展新知以及归纳总结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比较大小的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的比较大小方法,同时也培养了观察、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含教后反思)
比一比教学目标:1.经历对场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数学。
2.联系生活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
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对单独比较谁长谁短应该没有问题,只是完整地说不能做到,教师要加强渗透和指导。
比较方法的指导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能已经会数,但是却不一定能数得准确,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掌握数数的方法,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一个地按一定顺序数数,不容易遗漏、重复。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
难点: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会跳绳吗?有两位小伙伴淘淘和兰兰也喜欢跳绳。
瞧,他们跳得多好!(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仔细观察,淘淘手中的跳绳是什么颜色?兰兰的跳绳呢?(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比一比,这两个小朋友的绳子哪根长,哪根短?这是豆角先生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
板书课题:比一比二、新知探索1、比长短(1)你认为哪根长,哪根短?学生兰兰的长一些,淘淘的短一些。
(2)你是怎样比的?(拿出准备的跳绳)谁来比给大家看。
指名上台比一比。
学生比的方法不一定准确,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比长短的时候,应该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再比较另一端,多出一段的要长一些,少一段的要短一些。
(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引导:下朋友们用手指一指,书中画的两根拉直了的跳绳,哪端是对齐了的?(指名在实物投影仪上指一指)引导:茄子先生还有一个要求,它要小朋友在长的那根绳子后面的方框里画“√”小朋友们会画吗?试一试。
2、比高矮。
引出第二位“老师”:白菜老师。
白菜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图中准备玩滑梯的两个小朋友,谁高一些,谁矮一些?引导学生用穿绿上衣的高一些,穿红上衣的矮一些。
怎样比较高矮?指名两人上台比一比。
一人站讲台上,一人站讲台下。
能这样比吗?引导:比高矮时,两人站的位置应该是同一高度,并且双脚放平,背伸直,最好是背靠背。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二 比一比(8)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二比一比(8)一、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节课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第八课,教学内容为“比一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2.能够正确读写“比”的数词;3.能根据题目要求正确应用“比一比”的方法进行比较。
二、教学重点1.运用“比一比”的方法进行大小比较;2.正确读写“比”的数词。
三、教学难点1.掌握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2.训练学生进行精细化观察和比较。
四、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材第八课;2.教具:工具卡片、计数棒、章鱼卡片、比大小表;3.学具:学生工具包、纸笔。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新知1.让学生集体观察教室中的不同物品,并进行大小比较;2.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发现大小关系,并让他们说出比较用语,如大于、小于、等于等。
步骤二:新知讲解及呈现1.教师向学生介绍“比一比”的概念,并教授用句子表示大小关系,如“左边的篮球比右边的篮球多两个”;2.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等方式向学生呈现不同物品的大小,让学生逐一进行比较,并用句子表示大小关系。
步骤三:训练与巩固1.派发工具卡片,让学生自行组合出不同数量的组合,在组合时,让学生逐一进行大小比较,并说出大小关系;2.让学生进行比一比练习,并自己检查答案,纠正错误。
步骤四:拓展应用1.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水果的大小和颜色,进行比一比,找出最大的水果和最小的水果;2.让学生用比大小表进行大小比较。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大小比较的方法和大小比较的用语,能够进行大小比较,并能正确使用“比一比”的方法进行大小比较。
同时,学生通过实物、图片等方式对大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有了基础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精细化观察、精细化思考,并通过实物、图片等呈现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认识到“比一比”的概念和大小比较方法。
第2单元第1课时 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2单元第1课时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比”
•能够在同一类别中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够在不同类别中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含义
•进行简单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
•进行不同类别的简单比较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大小的物品,请学生根据颜色、形状、大小等因素进行比较,并找出最大的一个,引导学生感受比较大小的过程,引出“比”的概念。
2. 讲解新知识
•谈论物品的大小,教师向学生介绍比较的概念,并展示相同或不同大小的物品进行比较。
•向学生解释比较的含义,强调比较时需要考虑物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理解“比”的概念
•以同类别中物品的大小为例,让学生猜测两个物品的大小,并让他们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含义。
4. 进行比较
•教师出示相同或不同类别的物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根据物品的大小、形状、重量等因素进行比较。
•通过漫画、实物等形式巩固学生对比较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形象教学法
•比较法
六、教学资源准备
•各种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物品
•比较的图片或拼图
•比较的绘本故事
七、课堂实施与反馈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教师进行课前评估、课中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后布置练习作业,巩固学生的比较知识。
比一比(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苏教版
教案:比一比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比较大小。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教学课本第15页“比一比”部分,引导学生学习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
2. 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并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比较大小。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如水果、玩具等)、图片、PPT课件。
2. 学具:比较大小的工具(如尺子、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物体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比较大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比较物体的大小,并总结规律。
4. 游戏环节:设计比较大小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讲解:对比较大小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一比2. 重点内容:比较大小的概念、方法、规律3. 示例:通过实物展示、图片等,展示比较大小的过程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的比较大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练习: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比较大小的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内容共2000字以内,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比较的概念可能还不够理解。
他们在幼儿园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比较活动,但对符号表示的大小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比较的意义,逐步过渡到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比较的意义,并能够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比较的概念。
3.交流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故事书、图片、卡片等教学材料。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物品,如小球、小木块等,用于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比较的概念。
例如,讲述两个小兔子比赛跑步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比较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图片中物体的大小。
例如,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两个小球,一张是两个小木块,让学生比较哪一张图片中的物体更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感受比较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物品,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并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比一比》教案 (2)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比一比》教案 (2)一. 教材分析《比一比》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比较大小,学会用比较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对于数学知识还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接受能力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比较经验,比如比较身高、比较物品的大小等,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引导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比较符号“<”、“>”,并学会用它们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比较符号“<”、“>”,学会用它们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符号的含义,能够准确地运用它们进行比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比较大小。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比较大小。
3.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较符号的含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物品,如小球、积木等。
2.准备一些图片,如水果、动物等,图片中的物品要有大小之分。
3.准备黑板、粉笔、比较符号的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大小不同的物品,如小球、积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大小关系。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比一比”。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如水果、动物等,图片中的物品要有大小之分。
教师提问:“它们谁大谁小?”让学生用比较符号“<”、“>”表示出来。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比一比》教案
×比长,×比×短来说说比较的结果)②再拿出一枝,比比哪枝铅笔最长,哪支铅笔最短?(理解“最”,三枝笔中没有比一号笔更长的,所以一号笔最长)③交流,说说比较的方法,比比谁的方法好。
2.比高矮出示图(1)问:小明(左)和小军(右)在干什么呢?(提前和孩子们取名字)生:玩滑梯问:你知道他们哪个人高吗?怎么比的?(要使两个人站在同一块地面上再比)(2)师:哪幅图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生:右边(3)小结:孩子们,在比高矮时,要注意:两个人要站在同一块地面上。
3.比轻重(1)问: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两个人坐上面,是不是沉下去的一边重一点,翘起来的一边轻一点?(2)生活中,我们常用这样的工具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个新朋友“天平”,它跟跷跷板差不多,沉下去的一边重一点,翘起来的一边轻一点。
(3)现在,我们就把果树上的石榴和柿子分别放到天平两边,哪个水果重一些?你是怎么比的,说给同桌听听。
三、检测完善(1)想想做做第4题①问:你知道他们哪个人高吗?(同桌讨论)[提示:从画面上看,男孩和女孩的高矮差不多,但由于男孩是坐在轮椅上的,他如果站起来会怎样?]②问:三只小动物中,谁最高?谁最矮?(2)想想做做第6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理由问:你为什么在西红柿下画√?你为什么在红萝卜下画√?追问:天平平衡说明什么?(1个红萝卜和3个胡萝卜一样重,如果拿掉2个胡萝卜,天平会怎样?)四、总结提升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强调:比长短把一端对齐,比高矮站在同一地面上,用天平比轻重看哪端沉下。
)五、作业1.书本P6想想做做第2、3题,第5、7题2.《》。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说课稿 二 比一比(2)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说课稿二比一比(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为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比一比。
具体来说,本节课程是比一比中的第二部分,主要涉及到比大小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比大小来进行排序。
二、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程中,学生将学会:1.认识比大小的符号,包括“大于”、“小于”和“等于”;2.理解通过比大小来进行排序的方法,并能够根据给定的数字进行排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比大小符号的认知;2.通过比大小来进行排序。
教学难点学生对比大小的符号理解不深,容易混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用一些有趣的图片或物品让学生用比一比的方式进行大小比较。
(2)问学生使用比一比的方式有什么好处,如排序、量化等等。
2. 正文(1)教师出示数值数字,让学生熟悉数值大小。
(2)教师教授“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让学生掌握使用这些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3)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和图形,让学生练习使用比大小符号。
(4)教师出示一些数组,让学生通过比大小来进行排序。
(5)教师让学生练习两种排序方法:从小到大排序和从大到小排序。
3. 总结环节在本节课程的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次课程的重点,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本节课程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五、板书设计大于小于等于><=六、课后作业1.利用比大小符号完成如下表格。
数字符号数字10 ? 158 ? 425 ? 187 ? 116 ? 312 ? 92.完成一道与比大小排序有关的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程中,应注重让学生实际操作,尽量减少听讲的时间。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让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对于数学概念理解不深的学生,需要进行重点辅导,并通过练习题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一比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
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1.突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
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
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
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
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
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
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
在比两根绳的长短时,可以先说说自己打算怎样比,再看看教材图中是怎样比出哪根绳长的,还要想想在小朋友跳绳的时候能比出哪根长吗;在比两人身高的时候,要观察研究图中是怎样比出哪个小朋友长得高的,体会都站在滑梯上不容
易看出谁高。
要看懂图中是怎样比出柿子和石榴哪个重的,思考如果没有支架只凭观察行吗?想想做做第1题,要让学生思考比两枝、三枝铅笔长短的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
如:石榴树和柿子树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两条石子路的长短两根跳绳除了比长短,还能比轻重;两个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轻重。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
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还能受到其他内容的教育。
第2题左边一题,仅看图中两人的脚和头,身高似乎一样。
如果伤员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这就是简单的推理。
另外,学生还能受到爱心教育。
右边一题,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画?,也不能画○。
学生可以体会高与矮是相对的。
第3题比路的远近是比长短的变式,通过直路
近、弯路远,渗透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思想。
第4题右边一题中,支架平衡表示1个红萝卜和3根胡萝卜同样重,得出1个红萝卜比1根胡萝卜重的结论,也进行了简单的推理。
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
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4.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
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
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比较物体的长短、轻重,让学生在方框里画?或○,这是用符号表示比的结果。
这种方式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比较是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物体之间进行的,结论是相对的。
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出现一些比长比重这些完整的语言,有利于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理解比的方法。
不过,要在学生用符号表示结果后,教师有意识地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并且只要求学生听懂。
也允许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这样表达,而不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另外,甲比乙长还可以说成乙比甲短,这是一个现象的两个方面。
从前者能得出后者,又是一次推理。
教学时适当进行这样的思维活动是有好处的,也是学生能够实现的。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
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