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来看中国工业产业未来发展的愿景
2035年新型工业化目标
2035年新型工业化目标
2035年新型工业化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发展,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包括:
1. 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
2.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
3. 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建设,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4.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协同发展,推动工业与服务业、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全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
5. 建设智能工厂:推进工业智能化,加强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的融合,实现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的建设,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6.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技术创新合作、市场开放合作等,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
7.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动力,建立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总体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的、高效率的、低碳的、智能化的工业体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工业4.0背景下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前景的探讨
工业4.0背景下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前景的探讨
作者:郭嘉纯
来源:《财讯》2019年第02期
摘要:随着科技浪潮的兴起,工业4.0时代的出现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以制造业为例,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根据我国制造业的现状,结合制造业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探讨了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出路和盈利前景。
关键词:工业4.0;制造业;发展出路;盈利前景
工业4.0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利用工业4.0的技术,制造企业不仅可以改善生产过程,还可以与客户建立新的商业模式。2014年,中德双方签署《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借鉴德国工业4.0计划,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力推“中国制造2025”,此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其核心是智能制造,即制造业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不断深度融合。为全球制造业描绘了的美好未来愿景。
一、工业4.0
工业4.0是德国政府首先提出的高科技战略计划。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预计投资额为2亿欧元。工业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其目的是提高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构建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能工厂,并将客户和业务合作伙伴整合到业务流程和价值流程中。
工业4.0现已进入中德合作的新时代,在中德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总计有4条关于工业4.0合作的内容,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就是“工业4.0”,对于未来中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两国政府认为应为企业参与该进程提供政策支持。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状及前景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状及前景
姓名:××学号:×××××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各产业也在不断成长,产业结构不断完善。而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区域差距
一、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1.从资本存量结构来看,外资企业的主要产业流向是工业中的制造业,并且这一投资程度在未来一段时期有上升的趋势。从第二产业内部而言,外资主要促进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这两方面的变化均会导致资本密集型的产值相对上升,并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我国制造业中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行业倾向性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来看, 外商直接投资选择进入我国制造业的行业结构在不断的优化, 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转移。
2.中国产业处在全球产条的低端,即“计、制造、销售、服务”中的制造环节。中国产业升级停滞不前的症结,就在于中国产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这也揭示出残酷的现实:所谓“中国制造”其是“中国组装”,在全球价值链中,产品的附加值来自产品在中国组装前的许多国家,而中国的贡献仅仅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由此来看,中国的产业升级尤其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中国的产业升级, 要在战略层面上充分重视从被“俘获”与“压榨”的全球价值链中突围的问题, 加快构建以本土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国家价值链的网络体系和治理结构。
中国制造2025整体战略目标
中国制造2025整体战略目标
【原创版】
目录
一、中国制造 2025 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制造 2025 的具体规划
三、中国制造 2025 的实施重点
四、中国制造 2025 的预期成果
正文
中国制造 2025 是中国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通过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这一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制造 2025 的战略目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 2015 年到 2025 年,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 2020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第二个阶段是从 2025 年到 2035 年,用十年时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个阶段是从 2035 年到 2045 年,在建国一百周年时,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 2025 的具体规划包括推动制造业创新、提升制造业质量、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等方面的工作。其中,创新是中国制造 2025 的核心,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推进中国制造的智能转型。此外,中国制造 2025 还将加强与德国工业 4.0 等国际先进制造业战略的对接,共同推动新工业革命和业态。
中国制造 2025 的实施重点是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中国工业的浴火重生。同时,中国制造 2025 还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发展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小微企业。
中国制造 2025 的预期成果是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质量水平和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水平,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制造2025
CAIXUN 财讯
-19-
中国制造2025
□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孟 超 / 文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制造业做大做强是中国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为未来10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之路。
制造 变革 发展
瞄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1)增强发展制造业的战略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敏锐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历史变化,生动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具有强大的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只有发展起来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让梦想成为现实。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强国,已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制造业过去是,现在是,而且未来仍将是保证强大经济的支柱和基础,发展制造业的决心不能有丝毫动摇。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制造业这一立国之本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发展愿景,力争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世界一流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紧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建立现代
产业体系
(1)强化由大变强的方针指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已进入以增速换挡、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如何既能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能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关键还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制造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面向2035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愿景
面向2035年中国经济社会
发展愿景及科技需求
组稿人按:本期笔谈文章从不同角度展望面向2035年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从理念、体制机制、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科技服务五个方面提出各自看法,正是对科技与经济辩证统一关系的探讨和思考。展望难免带有一定的预测性,并不能保证绝对准确,但作为一家之言,一方面可供读者参考,另一方面可引起读者共鸣,进而深入探讨研究。(组稿人:李正图)
面向2035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愿景
马立政华东帅范人学晨晖学者
李正图上海补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整体稳健。值此“十三五”行将结束之际和“十四五”规划及“2021—2035中长期规划”编制之际,需要科学预测中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精准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本文对2035年甚至更长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进行展望,展望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秉持科学性的基本原则,为此,既需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及其中的规律,也需要界定当今中国所处的时代,在此基础上展望和预测2035年甚至2049年中国经济发展总趋势和经济发展总方向。
1改革开放以來中国的经济发展回顾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总格局与总趋势,进而归纳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通过改革实现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演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通过开放融入当时正在发生的经济全球化,在融入过程中经历着参与、合作和引领的角色转换。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主要体现为三个重要方面: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革、人民生活的改善。可以运用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三个指标来反映。从经济总量来看, 1978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仅为3679亿元,到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99万亿元;从经济结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到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9%,同时,197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世界排名仅为第32位,2013年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2019年中国的货物贸易稳居世界第一;从人民生活改善来看,中国人均GDP从1978年的不足400元提升至2019年7万元以上,城镇化率超过60%。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制造大国屹立东方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制造大国屹立
东方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工业经济迅猛发展,逐步成为制造大国。本文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历程、制造业的崛起和发展、技术创新驱
动制造业发展、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以及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
等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中国制造
业的坚实基础和全球影响力。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占据重要
地位,展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源于技
术创新和对世界市场的开放,势必在未来继续稳步增长,为中国经济
的持续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新中国、70周年、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制造大国、东方、发展历程、制造业、崛起、技术创新、国际市场、未来发展、挑战、机遇、坚实基础、全球影响力。
1. 引言
1.1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制造大国屹立东方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中国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中国制造大国屹立于东方的伟大成就。70年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落后到跨越的壮丽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
制造业的崛起和发展,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技术创新
驱动着制造业的不断进步,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跻身重要地位。中国
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充满着无限可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制
造业的坚实基础和全球影响力,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走向更加繁荣
和强大。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让我们共同憧憬中国制造业的更加美好未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 正文
2.1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
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1. 概述
过去几十年,全球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本文将重点分析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 工业经济的历史演变
工业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由于机械化生产的引入,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带动了经济的迅速增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推动,工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 全球工业经济的现状分析
目前,全球范围内工业经济呈现出以下特点:
3.1 区域发展不平衡
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平衡现象。发达国家的工业实力更加雄厚,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仍在努力提高工业产出。
3.2 产业结构调整
传统工业逐渐向高科技产业转型,以满足市场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同时,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
3.3 环境可持续性挑战
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能源消耗等问题亟待解决,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中国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以下是中
国工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4.1 巨大市场需求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为工业产品提供
了庞大的市场需求。
4.2 制造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取得了长足发展。高科技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增强了中国工业的竞争力。
4.3 环保压力与绿色发展
面对环境可持续性问题,中国政府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推动
工业企业向绿色发展转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5. 工业经济的未来趋势展望
工业经济在未来将呈现以下趋势:
5.1 科技创新驱动
工业生产情况及前景分析
工业生产情况及前景分析
近年来,工业生产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工业生产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为读者全面了解该领域提供参考。
一、工业生产现状分析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工业生产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中国,工业生产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制造业方面更是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1.1 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中国工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规模持续扩大,为全球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工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反映了中国工业的强大潜力。
1.2 制造业升级提速
中国制造业正经历着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转型升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中国的制造业正在逐步摆脱低成本、低附加值的竞争优势,转向注重技术创新、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为制造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3 绿色发展取得突破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绿色发展已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方向。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节能减排和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了
工业生产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变。许多企业也积极响应,通过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工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二、工业生产前景展望
基于对工业生产现状的分析,可以预见未来工业生产将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2.1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将势不可挡。通过技术创新,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工业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培育出更多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
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情况与展望
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情况与展望近些年来,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新一代的产业战略,其目的在于快速并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从而具备更好的竞争力,与发达国家进行更加公平的竞争。而这一战略的实施情况,以及未来的展望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自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以来,国内一系列产业层面上的发展变化已经开始得到明显体现。因为强调了制造业发展的高点定位、技术创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品牌建设,国内的一些领域的创新人才和企业已经开始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果。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正在加速,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中,我国已经具备了不少的创新能力,有相当一部分优秀企业在相关行业的市场上已经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其次,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出台也大大提高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加强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优秀的产品得到了充分的宣传,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这些都使得国内的一些品牌逐渐博得了全球市场的份额,同时成为海外消费者心中的优选品牌。同时,加强产业国际化能够为中国制造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不断开拓新的国际市场,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内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地位。
然而,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我们也发现了其中的
不足和短板。一方面是原材料和关键技术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管
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等软性元素尚未跟上发展的步伐,由此导致了
一些项目进展缓慢,很多产业空间和效益有限。而且,在本质上,中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依旧较多,目前其中的基本制约因
中国制造2025顶层规划
中国制造2025规划
决策者有意设计一个名为“中国制造2025”的顶层规划。这将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其基本思路是,借助两个IT的结合(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改变中国制造业现状,令中国到2025年跻身现代工业强国之列。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的顶层设计。决策者希望,中国能借此规划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路线图。参与者包括中国工程院、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预计明年完成。
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第一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对此,课题组长、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去年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指出:“中国制造2025”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制造强国的总体战略。
它是怎样出炉的?用了近三年时间制定计划纲要。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3月4日,全国政协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前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政协分组讨论时透露,目前,工信部与工程院正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很快要上报国务院。
工信部部长苗圩接受采访时透露:“该规划是在中国工程院150多名专家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战略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制定出规划纲要。”
此前,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工信部弱化以往规划中“五年”的时间限制,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长期规划,保证政策的连续性。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期行动纲领。它并不是一个一般性的行业发展规划,而是着眼于整个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大趋势所制定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不仅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发展,还要在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同时,实现高端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主要源于三大背景。一是环境与资源的制约加剧,劳动力与原材料等成本日益上涨,使得我国面临巨大的压力。由于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制造业领域的技术进步,随着发达国家纷纷出台重振制造业的强力政策,部分制造业企业开始从我国迁出,也有部分跨国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将目光转向工资低廉的东南亚地区,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传统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也饱受大众的质疑。二是受德国“工业4.0”战略和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刺激,激发了我国从“工业大国”升级到“工业强国”的坚定决心。三是受到现代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各国制造业科技创新的影响,我国也亟待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因此,强化制造业应成为中国未来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点。
中国制造业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需要强大、独立、自主的制造业。但是,谈及国内制造业(如智能手机、集成电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状况,各产业普遍面临市场庞大、缺少核心技术、产品低端、利润少、人才缺乏等问题。
工业4.0的愿景基础-数字化工厂
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各国政府均推出了振兴制造业政策。中国制定“十二五”规划提升国家工业基础水平,发展新兴产业,加强“两化融合”,最近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又在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而美国也提出“制造业复兴”计划。
“工业4.0”是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提出继以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西门子工业领域驱动技术集团CEO Ralf-Michael Franke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工业4.0”时代愿景及西门子的努力。
工业4.0在西门子
CEI: 西门子对“工业4.0”的解读是什么?
Ralf-Michael Franke::在西门子看来,“工业4.0”有三个要素:第一是跨企业的生产网络融合。MES将会起更加重要的作用,自动化层和MES之间的对接会变得更加重要,且更加的无缝化,还能跨企业来实现柔性的生产。所有的信息都要实时可用,供生产网络化环节使用。
第二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也就是产品设计以及工程当中的数字化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融合,这就使我们能够满足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产品上市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日趋多样性等带来的挑战。
第三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未来的智能工厂中,产品信息都被输入到产品零部件本身,他们会根据自身生产需求,直接与生产系统和设备沟通,发出接下来所需生产过程的指令,指挥设备把自己生产出来。这种自主生产模式能够满足每位用户的“定制”需求。我们将基于强大的制造运行管理系统(MOM)来实现灵活的价值链管理。
形势与政策9 中国制造2025: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
二、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即新 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 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和生物 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 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瓶颈
二是中国制造业具有庞大的规模优势,但这种优势也带来了两大弊病。
一方面,中国工业整体呈现的状态是既“大”且 “胖”,如何“瘦身”,化解产能过剩,是中国工业 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另一方面,中国工业总体上具 有能耗较高、污染较重的特点,如何清洁化、绿色化, 是中国工业转型和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制造2025:
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瓶颈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 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 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 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着诸 多问题。
大而不强是中国制造业急需突破的瓶颈。 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中国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正在制定 2045年建成工业强国
中国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正在制定2045年建成工业强国
发表时间:2015-03-08 09:49:32
这边,有关中国公民赴日本买马桶盖和电饭煲的讨论声频繁回响在两会会场;那边,北方重工集团远在澳大利亚悉尼的地铁施工紧锣密鼓推进。
这家企业生产的四台盾构机正在轰鸣作响,大展身手。凭着优良的质量,北方重工生产的盾构机已远销50余个国家和地区,直接参与了当地的大型工程建设。
2014年,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占到这家中国重型机械业三强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1/3。这是一个以生产袜子、打火机、玩具闻名的贸易大国迈向更高级别工业国家的缩影。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如此评价这一发展规划。全国人大代表、北方重工董事长耿洪臣说,这既表明了政府打造中国版工业4.0的决心,也给中国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由大到强,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目标,需要每个制造业企业共同努力”。
德国近年来提出了“工业4.0”战略,着眼高端装备,大力推进智慧工厂,与之相比,“中国制造2025”有哪些特征?苗圩介绍说,从核心理念、主要内容上看,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说不同,就是中国和德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同,我们在向“工业4.0”转型过程中,还要解决好提高产品质量、工业基础能力等问题。
工信部部长在全国两会上答记者问
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去年宣布,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与世界上如此多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注定“中国制造”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主角。
“中国智能制造的愿景与挑战——未来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智能制造的愿景与挑战——未来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智能制造的愿景与挑战——未来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智能制造正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大国,中国正在积极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以提升制造业的效率和竞争力。然而,中国智能制造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本文将探讨中国智能制造的愿景与挑战,并提出未来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智能制造的愿景是建立起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高效率、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体系,实现制造业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智能制造将重新定义传统制造业的运作方式,通过整合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制造全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这将为制造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挑战,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然而,中国智能制造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是技术挑战。智能制造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目前,中国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仍存在差距,需要加强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提升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性。其次是产业转型挑战。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在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工人技能更新等困难。智能制造需要制造企业投资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改造和培训,以适应技术变革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最后是安全与隐私挑战。智能制造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如何保护企业和个人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成为一个重要问
题。
为了推动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未来制造企业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向。首先,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投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提升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其次,加强产业转型和升级。制造企业应关注全产业链的整合,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转型升级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制造企业还需要加强与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最后,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制造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加强数据的加密和保护,确保企业和个人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制造来看中国工业产业未来发展的愿景
据了解,凭借低价格这一利刃,2010年中国工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然而中国制造业虽然产出约占世界的20%,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多数产业尚未占据世界产业技术制高点,离工业强国仍有很长一段距离。以我国国民经济动脉电线电缆产业为例,虽然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线缆第一制造大国,现有电线电缆行业制造商已近万家,但大多数企业仍在价格方面进行低层次的竞争,行业集中度低下,甚至有人用了“自相残杀”一词来形容中国线缆市场的价格混战局面。
数据显示,中国排名前十名的线缆企业仅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10%,即便是行业中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也不过1%~2.5%。反观发达国家的线缆市场格局,美国前十大名线缆制造商(如通用、百通、康宁、南线等)占据了市场份额的70%左右;日本7大线缆企业(如古河、住友、滕仓、日立、昭和等)占市场份额的66%以上;法国5大线缆企业(耐克森、新特等)更是占据了法国市场份额90%以上。
行业集中度低下导致中国线缆产业处于“战国时代”,恶性价格战的硝烟无处不在,线缆企业为了低价抢到订单,不惜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导致线缆行业质量问题频出,假冒伪劣产品不断。业内人士建议,线缆行业应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不断创新和提升线缆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
虽然现在中国的工业还比不上制造强国美德日,但国家已意识到中国工业面临的问题,在“十二五”规划中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高速铁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出口、大型飞机的研制、重型机械的世界市场抢占,无一不在说明中国工业技术在不断发展。所以展望未来,我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有以下的愿景:
1、中国制造业能够像“德国制造”一样享誉全球。
2011年三一重工制造出全世界最大履带式起重机,最大起重量达3600吨;
2012年中国二重独立自主设计制造的世界最大的8万吨模锻压机热负荷试车成功;
2014年,中国重型院自主研发的19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试车成功;
……
以上的例子说明中国在重型机械、高精度机床、航天卫星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生产研制能力在不断发展。虽然现在的“中国制造”意味着“世界工厂”和廉价,但假以时日,随着最大履带式起重机、世界最大模锻液压机等更多高端工业产品的出现,中国制造能够跟德国制造一样成为高端制造业的代名词,那时“MadeinChina”意味着“优质优价”。
2、中国各个制造行业能拥有一大批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
在企业利润越来越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工业企业意识到技术研发创新的重要性,而国家对技术创新扶持力度每年也在加大中。
德勤有限公司全球制造业组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指出,如今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指数高于美国、德国,在当前以及未来五年均位居榜首。
2013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前五名
制造业竞争力排名2013年五年后
1 中国中国
2 德国印度
3 美国巴西
4 印度德国
5 南韩美国
这份报告是基于对世界各地550多名制造业公司首席执行官和高管的调查反馈,说明中国制造在全球制造业中越来越具有竞争优势。
3、中国制造业既有中联宝钢这样的国企巨人,还有一大批有特色的民营中小企业。
有数据显示,65%以上的发明专利是来自于民营企业,75%以上的企业技术研发是民营企业,80%以上的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可见在科技创新方面,民营中小企业承担着重要责任和使命。但目前中国制造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大型集团于中小企业发展严重失衡。2013《财富》榜单公布的世界500强显示,在入围的95家中国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还不到十分之一。
从德国制造业的经验来看,德国的中小企业才是支撑德国的脊梁,而在中国,民营中小企业才是主力军。虽然目前中国民企与国企相比实力相差悬殊,不过国家也正在从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希望不久的将来,在中船重工、中联重科这些参天大树下面,也能够有茂密的森林。
过去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工业由小变大的过程,而未来三十年,我们相信是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蜕变的过程。借鉴德国工业崛起的经验,我国制造业一定能突破产业自身成长障碍,真正成为世界制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