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学)案

合集下载

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教案2

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教案2

《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案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层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选修课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典型系统,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了本课程之后,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课程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层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选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专业思维、应用能力。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充分体现立足行业,强调技能,突出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现有的GSM系统和CDMA系统,及2.5代的GPRS系统和CDMA 1X系统;了解3G和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场强计算、系统设计和网络规划能力。

2、具体目标根据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的主要目标特色在于在具体的任务指导和完成过程中,突出以下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知识目标:掌握移动通信概念、特点分类;掌握噪声分类,噪声和干扰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干扰的减少。

掌握多址技术,区域覆盖,信道分配,信令,越区切换。

掌握无线寻呼系统的工作原理,无绳电话系统的工作原理。

掌握频分多址(FDMA)模拟蜂窝网系统工作原理、工作过程。

掌握GSM网络接口、GSM系统的无线接口。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情感目标: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内容标准。

《4G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4G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4G无线通信技术
涵盖OFDM、MIMO等无线传输技术,以及 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通信原理。
4G网络规划与优化
4G移动通信系统安全与防护
涉及网络规划、基站选址、参数配置、网络 优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身份认证等方面 的知识点。
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分析
01
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预测5G技术在传输速率、时延、连接数等方面的性能指标,以及5G网
效和规范。
运维团队建设
03
组建专业的运维团队,具备扎实的网络知识和 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快速响应和处理网络故
障和问题。
运维工具支持
02
采用专业的运维工具,如网络监控、故障定位、 性能分析等工具,提高运维工作的效率和准确
性。
运维知识库建设
04
建立运维知识库,积累和总结运维经验和案例, 为运维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参考。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根据无线信道质量动态调整调制方式和编码速 率,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QoS(Quality of Servi…
服务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确保不同业务 类型的数据传输质量和用户体验。
03
4G系统设计与实现
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
1 2
3
需求分析
明确系统需求,包括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探讨6G技术的潜在性能指标、应用场景和关 键技术挑战,以及6G与5G/4G技术的协同与 演进。
空天地一体化移动通信网络 展望
分析卫星通信、无人机通信等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发 展趋势,以及其在应急救援、偏远地区覆盖等方面的 应用前景。
移动通信技术在数字经济 中的作用
阐述移动通信技术在数字经济中的基础支撑作 用,以及其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等方面的潜力。

移动通信技术(第4版)全套教学课件

移动通信技术(第4版)全套教学课件

移动通信技术(第4版)全套教学课件本课程旨在介绍移动通信技术的内容和目标,以及概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移动通信技术是指通过无线方式进行信息传输和通信的技术。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通信手段,并且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目标包括: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运行方式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的设计和优化方法了解移动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具备设计和优化移动通信网络的能力。

本教学课件将根据以上目标分为多个模块,详细介绍移动通信技术的相关内容。

请继续阅读后续章节以获取更多信息。

教学课件《移动通信技术(第4版)》着重讲解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以下是主要内容的简要介绍:信号传输:介绍了移动通信中的信号传输过程,包括信号的产生、传输、接收等步骤。

通过掌握信号传输的基本原理,研究者可以理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传输过程,并能够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频谱分配:介绍了移动通信中的频谱分配原理和方法。

频谱是移动通信系统中非常宝贵的资源,合理的频谱分配可以提高系统的通信容量和干扰抵抗能力。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频谱分配的基本原理、常用的频谱分配方法以及频谱的管理与规划。

调制解调:介绍了移动通信中的调制解调技术。

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解调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本课程将详细介绍调制解调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调制解调方法。

信道编解码:介绍了移动通信中的信道编解码技术。

信道编解码技术主要用于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能力。

本课程将介绍信道编解码的基本原理、常用的编解码方法以及应用实例。

通过研究《移动通信技术(第4版)全套教学课件》,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原理,为进一步深入掌握和应用移动通信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参赛教案

大学参赛教案

教案名称:《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概述1.1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应用领域2.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2.1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2.2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2.3 移动通信传输技术3.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3.1 信道编码与解码3.2 调制与解调3.3 接入控制与漫游3.4 语音编码与解码3.5 数据传输与网络安全4.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4.1 4G移动通信技术4.2 5G移动通信技术4.3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3. 小组讨论法:探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搭建简单的移动通信系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涵盖教学内容的课件。

3.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实验箱、仿真软件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趣。

2. 讲解移动通信概述讲解移动通信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情况。

3. 分析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分析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和移动通信传输技术,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4. 讲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讲解信道编码与解码、调制与解调、接入控制与漫游、语音编码与解码、数据传输与网络安全等关键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探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介绍4G、5G等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探讨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移动通信技术第2版》电子教案(2024)

《移动通信技术第2版》电子教案(2024)

24
加密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加密技术原理
通过加密算法将明文转换为密文,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包括端到端加密、传输层加密等,这些加密技术可以保护用户通信内容不被窃 取或篡改。
2024/1/26
25
用户隐私保护策略探讨
2024/1/26
隐私泄露风险
在移动通信过程中,用户隐私泄 露的风险较高,如位置信息、通 信内容等可能被非法获取。
大数据分析应用
利用移动通信网络收集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用户提供个性 化推荐和精准营销等服务。
5G及未来通信技术
5G及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降低时延、提 升网络容量和覆盖范围,为各种新兴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
22
PART 06
移动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 策略
REPORTING
了解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方式,包括直射 、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无线通信频段划分
掌握无线通信中不同频段的划分及其特点,如长 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等。
调制与解调技术
3
理解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无线通信中 的应用,如振幅调制(AM)、频率调制(FM) 和相位调制(PM)等。
2024/1/26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
REPORTING
2024/1/26
15
手机发展历程及趋势
第一代模拟手机
采用模拟信号传输,通话质量 较差,且安全性低。
2024/1/26
第二代数字手机
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提高了通 话质量和安全性,同时实现了 短信功能。
第三代智能手机
具备操作系统和多种应用软件 ,可实现拍照、上网、游戏等 多种功能。

移动通信电子课件教案-第3章_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移动通信电子课件教案-第3章_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d(km )d1d2又d1 2Reht,d2 2Rehr 2Re( ht hr) 4.12( ht hr)(m)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4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P
x T
d1 h1
x 为菲涅尔余隙
T d1
d2
R d2
h2
x
h1
P
R h2
(a)
(b)
图 3 - 3 障碍物与余隙
(a) 负余隙; (b) 正余隙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t = t0 t= t0+
t1 t1+ 1 1 t1+ 1 2 (a)
t2 t2+ 2 2t2+ 2 3 t2+ 2 1 (b)
t= t0+
t3
(c)
图 3 - 11 时变多径信道响应例如 (a) N=3; (b) N=4; (c) N=5
t3+ 3 4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2.4 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续
时延扩展Δ:最大传输时延和最小传输时延的差值,即最后 一个可分辨的时延信号与第一个时延信号到达时间的差值, 实际上就是脉冲展宽的时间。
表示时延扩展的程度。
归一化时延信号的包络E(t):将移动通信中接收机接收 到的多径的时延信号强度进行归一化。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3.3 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3.4 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引言
三种研究无线移动通信信道的根本方法: 理论分析:用电磁场理论和统计理论分析电波在移动
环境中的传播特性,并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移动信道。 现场电波实测: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做电波实测实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适用通信工程编写2015.10适用本科执刘世安学时54 审一、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综合了无线通信的系统原理及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与工程、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

2、知识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系统控制方式;掌握移动通信无线设备的原理及结构;掌握移动通信各种类型网络的组成及原理,以及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学生能成为具有较深厚理论基础的移动通信的高级人材。

3、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不仅包括过去的,还包括现在的)。

2、掌握为什么要发展数字蜂窝系统的原因。

3、了解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教学内容]1、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发展趋势。

2、移动通信的概念、主要特点及其分类。

3、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5、了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

[重点难点]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基本技术。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第二章调制解调[目的要求]1、掌握MSK、GMSK、GFSK的调制原理和差别。

2、掌握MSK的相位轨迹和同相分量、正交分量的输出。

3、掌握QPSK、OQPSK、π/4-DQPSK和QAM调制的基本原理和差别。

[教学内容]1、调制的概念,移动通信中调制技术的作用。

2、最小频差和相位连续的概念,最小频移键控的概念和调制原理。

初中通信与技术教案

初中通信与技术教案

初中通信与技术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网络通信和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实现知行合一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移动通信:移动电话、基站、信号覆盖等。

3. 网络通信:互联网、数据传输、TCP/IP协议等。

4. 光纤通信:光纤、光缆、光信号传输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通信?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通信方式有哪些?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通信技术。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重要性。

2. 教师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如移动电话、基站、信号覆盖等,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师讲解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如互联网、数据传输、TCP/IP协议等,让学生了解网络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4. 教师讲解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如光纤、光缆、光信号传输等,让学生了解光纤通信的高速度和广泛应用。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例,如移动通信在自然灾害中的作用、网络通信在在线教育中的应用等,让学生分析并讨论通信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通信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的时间轴。

2. 列举生活中应用通信技术的实例,并分析其作用。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后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程度。

3. 学生课堂小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资源:1. 教材、教案、课件等。

2. 网络资源:如通信技术相关视频、文章等。

《CDMA2000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CDMA2000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CDMA2000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CDMA2000移动通信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移动通信方向的限选课,本课程是移动通信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移动通信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无线通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需要掌握通信原理、数据通信技术和CDMA基本原理等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行业中网络规划和优化的具体工作内容,掌握CDMA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基本流程与实际操作,获得如今正在商用的网络规划及网络优化的能力,使得学生不仅能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能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并且为以后从事网规网优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目的和任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网规网优人才所必需的网络规划、信号传播理论、空口信令流程的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DT/CQT测试,测试软件的使用、话统工具的使用等基本的技能;掌握掉话、切换失败、未接通和拥塞等常见的网络问题的定位和处理,能灵活运用相关的工具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网络问题的故障定位和处理,实现网络优化的能力,使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用好技能、用活知识的基本目标。

通过实操训练培养学生勤奋好学,钻研技术,工作主动性强、具备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责任性强、问题处理能力。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养成意识。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四、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时分配教学重点:(1)CDMA2000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关键技术指标、(2)对比WCDMA和CDMA2000,TD-SCDMA发展的方向及技术特点教学难点:(1)CDMA2000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关键技术指标(2)ZXG10B328BBU基站硬件讲解(3)ZXG10B322NodeB设备信号流走势及单板硬件工作原理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五、相关课程的衔接《CDMA2000移动通信技术》为第三学期开设,其前置课程为《2G移动通信技术及优化》,《WCDMA移动通信技术及优化》,后续专业课程为《4G移动通信技术及优化》、《通信工程实战》等课程。

移动通信教案

移动通信教案

《移动通信》教案授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授课人:***授课对象:信工041-2授课时间: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1、本课程教学目的:“移动通信”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系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以及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组网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 系统、CDMA系统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

2、本课程教学要求:1.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差别;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2.理解关于蜂窝的概念;了解频率复用的概念以及频率复用的模型;理解信道分配策略以及切换策略;理解干扰与系统容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如何在实际系统中用功率控制减少干扰以提高系统容量;了解各种提高系统容量的方法。

3.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移动通信中的快衰落与慢衰落;掌握无线信道中信号的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掌握多径传播与快衰落、阴影衰落、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以及信道的衰落特征;掌握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

4.掌握多址接入的基本概念和多址接入方式,掌握F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FDMA系统中的干扰问题,掌握T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熟悉TDMA的帧结构,了解TDMA系统的同步与定时,掌握C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空分多址(SDMA)技术的原理;掌握系统容量的定义,熟悉FDMA、TDMA、CDMA系统容量的分析与比较。

5.掌握FDMA模拟蜂窝网,TDMA数字蜂窝网,CDMA移动通信系统。

3、使用的教材:郭梯云编,《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目:啜钢王文博常永宇等编,《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赵长奎编,《GSM数字移动通信应用系统》,国防工业出版社,顾肇基译,《GSM网络与GPRS》,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一章概论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重点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掌握移动通信的三种工作方式;了解移动中继方式;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移动通信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分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学习和掌握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当代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

本课程旨在通过全面系统地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移动通信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工作原理;3. 熟悉常用的移动通信标准和协议;4. 能够使用适当的工具和设备进行移动通信实验和仿真;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基础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3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2. 无线传输技术2.1 无线传输通道的特点和分类2.2 无线信道建模和传输损耗2.3 多径效应与信道编码技术3. 移动通信网络与协议3.1 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与架构3.2 移动通信协议的体系结构和功能3.3 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入技术4. 移动通信标准与技术4.1 移动通信标准的作用和分类4.2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标准4.3 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5. 移动通信应用与发展趋势5.1 移动通信应用的分类和案例介绍5.2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趋势5.3 移动通信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授课、讲解幻灯片等方式,系统阐述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移动通信实验,加深对移动通信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 研讨讲解: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参加小组讨论,展开学术交流和思维碰撞。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对实验内容、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六、参考教材1. 移动通信原理与实践,陈祖发、刘铭、王瑞云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4年)《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2024年)《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2024/3/26
1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 无线传输技术 •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及协议
2024/3/26
2
目录
• 移动终端设备及操作系统 • 移动通信业务与应用 •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 实验环节与课程设计
2024/3/26
3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2024/3/26
归属位置寄存器(HLR)
存储管理部门用于移动用户管理的数据 库,记录用户相关信息。
设备身份寄存器(EIR)
存储移动台设备参数的数据库,用于对 移动设备的识别、监视、闭锁等。
10
电磁波传播特性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传播时,其能量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扩散,导致接收端信号强
行业自律和规范
许多行业组织也制定了相应的自 律规范和标准来指导网络安全和 隐私保护工作。这些规范和标准 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数据处 理实践,提高整个行业的安全水 平。
2024/3/26
32
08
实验环节与课程设计
2024/3/26
33
实验环境搭建和实验内容安排
硬件设备
包括基站、移动台、信道模拟器等。
包括恶意软件、钓鱼攻击、DDoS攻击等, 这些威胁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严 重后果。
2024/3/26
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包括使用强密码、定期更新软件补丁、限制不必要 的网络访问等,以降低网络被攻击的风险。
网络安全技术
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加密技 术等,这些技术可以进一步增强网络的安全 性。
31
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要求
法律法规要求

移动通信技术——学习项目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

移动通信技术——学习项目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

2.1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结 构
MCC:用于唯一地识别移动用户所归属的国家,中国的 MCC为460。 MNC:用于识别移动用户所归属的移动通信网。中国移 动的MNC为00,中国联通的MNC为01。 MSIN:用于识别某一移动通信网(PLMN)中的移动用 户
2.1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结 构
2.1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结 构
(2)归属(原籍)用户位置寄存器HLR GSM网络的中央数据库 每个首次入网的移动客户都应在其HLR注册登记,将移
动用户相关的入网信息存储在HLR中 存储有关移动用户漫游时的动态信息数据,如移动台漫
游号码等。 (3)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VLR GSM网络的动态用户数据库 存储进入其控制区域内已登记的来访移动用户的相关信
2.1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结 构
SIM卡作用 存储数据
用户身份认证所需的信息: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临 时 移
动用户识别码 (TMSI) 、用户鉴权键Ki等
存储安全保密有关的信息:如加密密钥Kc、密钥序号n、、PIN码、
PUK码等
存储与网络和用户有关的管理数据:位置区域识别码LAI 存储用户的个人信息:计费费率、由用户自己存入的数据
2.1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结 构
2.补充业务 补充业务是基本业务的增值业务,不能单独提供,必
须和电信业务一起提供给用户 (1)号码识别业务 (2)呼叫转移业务 (3)呼叫限制业务 (4)呼叫完成业务 (5)多方通信 (6)计费类补充业务
学习项目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复习回顾: 1.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网络子系统NSS: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
归属(原籍)用户位置寄存器(HLR) 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VLR) 鉴权中心(AUC) 设备识别寄存器(EIR)组成

(2024年)5G移动通信技术完整全套教案PPT教学电子课件

(2024年)5G移动通信技术完整全套教案PPT教学电子课件

5G终端设备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发挥重要 作用,如智能安防、智能照明、智能环保 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生活质量。
2024/3/26
26
07
5G安全挑战与应对策略
2024/3/26
27
5G安全挑战分析
5G网络架构的复杂性
5G网络架构包括核心网、传输网、接入网 等多个层面,每个层面都面临不同的安全威 胁和挑战。
6
02
5G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24/3/26
7
5G网络架构组成及功能
5G核心网(5GC)
提供网络功能,支持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 新型业务能力。
传输网
承载5G核心网和接入网之间的数据传输, 提供高带宽、低时延的传输通道。
2024/3/26
5G接入网(5G AN)
实现无线接入功能,包括gNB和ng-eNB两 种基站类型。
控制与转发分离
5G核心网将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分离,使得网络更加灵活,易于 扩展和维护。
网络切片技术
5G核心网支持网络切片技术,可以为不同业务场景提供定制化的 网络服务,满足多样化的业务需求。
16
5G核心网部署策略探讨
1
分布式部署
5G核心网采用分布式部署策略,将网络功能分 散到多个地理位置,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性能。
信。
优势特点
02
提高频谱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降低通信时延。
应用场景
03
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场景,如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等

14
04
5G核心网演进与部署策略
2024/3/26
15
5G核心网架构变革及特点
2024/3/26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移动通信技术课程代码:1203067 建议课时数:48 学分:3适用专业:软件技术专业、软件技术(海本直通车)专业、软件技术(嵌入式培训)专业1.前言1.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通信网络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定位于LTE通用网络技术,覆盖了4G全网的通信原理、网络拓扑、网络规划、工程部署、数据配置、业务调试等移动通信技术,强调学生、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已经将在社会上面临的考验。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置依据是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相应职业能力要求,并根据通信网络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根据市场调研和企业人才需求分析,我院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通信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通信网络设备生产、管理、销售与技术支持等,掌握现代通信技术能使学生更好地胜任这些岗位并顺应整个行业的发展要求。

因此本课程在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经过与企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讨论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以LTE通用网络技术作为逻辑主线来组织课程内容,据此确定了以下6个典型工作任务:4G全网的通信原理;网络拓扑;网络规划;工程部署;数据配置;业务调试。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

按照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本课程要求打破纯粹讲述的教学方式,实施项目教学以改变学与教的行为。

这是教学模式的一个重大转变,要有力地推动这一转变,需要以项目为载体来组织课程内容。

通信原理电子教案(2020年整理).pdf

通信原理电子教案(2020年整理).pdf

问题讨论1:谈谈对通信的认识。

如:你见到过或接触的与通信相关的内容有些什么?列举一些通信的实例。

可以得出→通信的概念:克服距离上的障碍,交换和传递信息,将信息从发送者传送到接收者的整个过程。

问题讨论2:通信原理应该解决通信过程中的哪些问题?你对什么技术最感兴趣?你想要的通信方式是怎样的?通信原理的授课内容:调制技术、模拟信号数字化技术;数字基带传输技术;数字频带传输技术;复用技术与同步原理;差错控制技术等。

通信技术的发展:电报、无线电、电话、电视(模拟)、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

通信的基本知识:1、消息:被传输的文字、符号、数据和语音、活动图片等,是信息的载体。

2、信号:指消息的电量形式,与消息是一一对应的。

基带信号:信源发出的未经调制的信号。

频带信号:经过调制具有较高频率的信号。

3、信息:是事物的状态及其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反映。

指消息中的有效内容,可以用量化的形式来表示,它与消息出现的概率密切相关。

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分类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1、信息源实际上是一个转换设备,它将消息转换成原始的电信号。

可分为:模拟信源和数字信源。

2、发送设备的基本功能是将信息源产生的消息信号转换成适合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即完成信息源与信道的匹配功能。

模拟通信系统通过调制将信号进行频谱搬移,数字通信系统采用抽样编码、扰码、调制等方式进行匹配。

3、信道是指传输信息的通道,即信号传输的媒介。

可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

4、接收设备主要完成发送设备的反变换功能,如解调、译码等。

接收设备是从带有干扰的接收信号中正确分离出相应的原始电信号,因而接收设备的质量将直接决定通信的质量。

5、收信者也叫信宿,它将原始的电信号恢复成相应的消息。

调制及调制的目的1、模拟通信系统发送设备的核心是调制器。

原始信号大都属于基带信号范畴,如话音信号:300~3400Hz,图像信号0~6MHz。

这些信号不适合在信道中直接传输,要经过调制。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标准目录一、课程名称二、适用专业三、必备基础知识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1、课程的地位2、课程的作用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1、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及系统构成,工作方式及编码与调制。

2、电波传输特征及信道特征,电波传输特性的估计及噪声,干扰。

3、移动通信的组网及相关网络结构,覆盖和信道共用,信令。

4、小灵通的网络结构,特点及业务。

5、GSM系统的特点,系统构成、移动性安全性管理,系统业务及GPRS系统6、CDMA系统特点,系统构成、移动性安全性管理,功率控制及业务。

7、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及结构,关键技术,WCDMA、CDMA2000、TD-SCDMA等技术。

8、4G的技术指标, 4G的架构,接入系统及软件系统,4G的关键技术。

七、内容及要求模块一: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输特性模块二: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模块三: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与结构模块四: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性和安全性管理模块五: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模块六: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八、说明1、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2、模块学时分配3、考核方法及手段4、注意事项一、课程名称:移动通信技术二、适用专业:移动通信技术三、必备基础知识:在学习《移动通信技术》课程之前,我必须学习一下课程及课程及课程的作用:《低频电子线路》,学会分析低频信号在通信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信号在电路中的传输原理;《高频电子线路》,学会分析电路对信号的作用,包括放大和滤波等原理,会设计一般的无线电收发设备;《无线电调试工》,根据学习应该学会一些无线电终端设备的安装调试及分析故障等技能;《数字通信原理》,学会分析信号的产生,调制,传输及通信系统的运行等;《信号与系统》,学会分析信号及信号在系统中的变换等;《智能传感器技术》,了解传感器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和设计一些通信中常用的传感器;《通信终端设备原理与维修》,学会分析通信终端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故障排除;《现代交换技术》,了解分析现代通信中的常用的新的一些交换技术极其工作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案1、移动系统由移动台 (MS )、基地站(BS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 )及与帀话网相连的中继线。

2、 基站的作用是为移动台提供一个双向的无线链路 。

3、 无限小区的大小由基地站天线的高度和发射功率决定 。

4、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主要用来处理信息的交换和整个系统的集中控制管1.4移动通信的工作万式1.4.1单工制单工方式:同时只能单方向工作,发信时需 按-讲”操作同频单工 异频单工Mm711 1Il 1 ---- ——'k/基站PSTNMSC21.4.2半双工制半双工方式:只有一方可收发同时进行;另一方同时只能单方向工作 143双工制双工方式:通信双方均可同时收发工作1.5移动通信系统的频段使用1、 GSM900 :890〜915MHZ 上行频率 935〜960MHZ 下行频率双工间隔为45MHZ ,工作带宽为25MHZ ,载频间隔200KHZ 2、 GSM (DCS ) 1800 :准双工方式:移动台仅在发信时开启发射机送受话器电台甲受话器 基站7:,而接收机常频分MSIMS2移动交换中心MSCMSnFDMA系统的工作原理2、时分多址时分多址技术(TDMA ):是把一个频道按等时间分成周期性的帧,每一帧再分割成若干时隙,一个时隙就是一个信道。

3、码分多址码分多址技术(CDMA )是通过不同的地址码来区分用户的 个/ %/厂T i T i T iI 丨 IT5 移动台MST 5I ■「1111 n 11T 2 T 2rr“「(a)<4 --------- M T 1T 2 T 5 <—> T 1T 2 T 5 4 ----------- ► T 1T 2 T 57,/<7夕1,系统为每帧 帧 帧J 时隙T 1T 2T 5 T 1T 2T 5 T 1T 2T 5帧帧帧时分多址通信系统的工作示意图用户分配了各自特定的地址码。

码分多址方式示意图1.6.2调制技术1、调制:是为了使信号特性与信道特性相匹配。

2、数字调制:是用基带数字信号改变高频载波信号的某一参数来传递数字信号的过程。

3、在数字蜂窝系统中,多采用线性调制和恒定包络调制163分集接收技术分集技术: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多径信号来改善系统的性能。

利用多条具有近似平等的平均信号强度和相互独立衰落特性的信号路径来传输相同的信息,并在接收端对这些信号进行适当的合并以便大大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从而改善传输的可靠性。

1、分集技术(1)空间分集4、大区制的特点:大区制虽然有组网简单、投资少、见效快的优势,但由于一个地区只有一个基站,服务范围有限,服务区内所有信道不能重复使用。

一因此大区制通信容量较小,一般只能容纳数百至数千个用户。

大区制移动通信示意图2.1.2小区制1、小区制是指将整个服务区划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分别设置一个基站,由它负责本区移动通信的联络和控制。

同时又可在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的统一控制下,实现小区间移动通信的转接及以及移动用户与市话用户的联系。

2、每个基站的服务区称为一个无线小区。

3、移动台和基站的发射功率减小,同时也减小了相互干扰;服务区内所有频率能重复利用,即同频复用,提高了频率利用率,增大了通信容量,有效地解决有限的频率资源和日益增长的通信用户数的矛盾;组网灵活,小区范围可根据用户数灵活确定 ,当小区内用户数增加到一定程 度,可进行小区分裂”。

f i 基站BS1 基站BS3 MS4 小区制移动通信示意图 2.2服务区域的划分方法 2.2.1带状服务区 带状服务区:服务区是一狭长的区域,女口,铁路、公路、海岸等,无线 小区需采用定向天线,按狭长的区域形成带状网络,相邻小区可进行频 率再用。

无线小区 MS1 基站BS2 f 6 基站BS5 MS5 基站BS4 f 2 MS3222面状服务区1、面状服务区:服务区的地形是一宽广的平面2、假设无线小区半径都是r,将这三种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邻区中心间距、小区面积、重叠区面积三种参数。

比较后发现:正六边形小区的邻区中心间距最大、小区面积最大也最接近理想的圆形、重叠区面积却最小。

这意味着对于同样面积的服务区域,采用正六边形构成小区所需的小区数最少、基站数最少也最经济、所需信道数最少,频率利用率较2.3正六边形无线区群的构成2.3.1构成条件1、单位无线区群:若干个彼此相邻的正六边形无线小区组成无线区群2、若干个无线区群彼此邻接形成整个覆盖区。

3、构成条件: (1) 无线区群能彼此邻接,且无缝隙、无重叠地覆盖整个服务区。

(2) 相邻单位无线区群中各使用相同频率的无线小区的中心间距一定相4、满足上述条件的单位无线区群内的无线小区个数为 : N=a 2+ab+b 2 区群示意图5、设r 是无线小区的半径(即正六边形外接圆的半径),Dg 是邻接的无线 区群中同频无线小区的中心间隔距离 ,可见无线区群中的小区数 N 越 大,Dg 越大;r 越大时,Dg 也越大。

Dg 越大同频干扰就越小。

例如: N=3,Dg /r=3 ; N=7,Dg/r=4.6 ; N=9,Dg/r=5.2,在实际应用中, 只要同频干扰在允许范围内,N 取值越小,频率复用率就越咼。

2.3.2激励方式 1、中心激励方式:式中,a 、b 为三0的整数,但不能同时为0, N 为无线区群中的小区"■人 B -I + b 町 dg/r -3无线小区中的基站如果设在小区的中心位置,采用圆形辐射的全向天线覆盖无线小区,这就是所谓的中心激励”方式2、顶点激励:如果基站设在每个正六边形小区的三个顶点上,并且每个基站采用三副辐射角是120。

的扇形定向天线,分别覆盖三个相邻无线小区的各三分之一区域,每个三分之一区域称作扇区,既一个无线小区分为三个扇区,这就是顶点激励”方式,由于采用了定向天线,天线发射功率小,对同频干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同频复用距离小,频率复用率较高,但是由于每个基站覆盖面积减小,使频率切换次数增加。

顶点激励方式也可以用六副辐射角是60。

的扇形定向天线。

中心激励顶点激励233小区模式1、无线小区模型2、小区的裂变(1)小区分裂就是一种将拥塞的小区分成更小的小区的方法,分裂后的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基站并相应地降低天线高度和减小发射机功率。

(2)小区分裂能提高信道的复用次数,从而提高系统容量。

常用的方式有1:(3)如果整个服务区的地理环境一致,用户密度分布均匀,则所采用的无线小区大小相同。

而实际上在整个服务区内,建筑物分布复杂,用户密度也是不均匀的,例如,在城市中心,用户密度高,话务量大,而城市郊区的用户密度相对较低,所以小区的划分应随外界环境而灵活变化,例如,在用户密度高的市中心,可使无线小区的面积小一些。

在用户密度低的城市郊区可使无线小区的面积大一些。

234直放站 1、盲区:服务区的地形起伏变化复杂,加之移动通信的阴影效应,这两 个原因都会使得服务区存在信号很弱或基站覆盖范围达不到的地方 ,这 些地方称之为盲区 2、为了使信号有效地到达盲区,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于通话服务的要 求,通常在适当的地方建立直放站,用来对移动通信基站起延伸距离范 围和覆盖重要盲区的作用。

直放站是具有小型基站功能的设备,它的成本低、架设简单,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台的基本原理及信号流程 3.1 GSM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3.1.1 GSM 系统结构 GSM 系统王要由四个子系统组成:移动台子系统(MS )、基站子系统 1、移动台MS 移动台是GSM 移动通信网中用户使用的设备,它是通过无线接口接 入GSM 系统的,所以移动台是用户能够直接接触的整个 GSM 系统中的 唯一设备,它分为车载型、便携型和手持型三种类型。

为了用户的使用,移动台必须提供话筒、扬声器、显示屏和按键等 与用户之间的接口 ,或者提供与传真机和计算机等其它一些终端设备 (TE )之间的接口。

移动台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户识别卡 (SIM ),SIM 卡本章要点: (BSS)网络子系统(NSS)和操作支持系统(OSS ) PSTN ISDN PLMN PSPDN网信息存储在HLR中,如用户的识别号码、保密参数和注册的有关业务信息等静态数据,HLR还存储着有关移动用户漫游时的动态信息数据,如移动台漫游号码等。

(3)访问位置寄存器VLR访问位置寄存器VLR是GSM网络的动态用户数据库,存储着进入其控制区域内已登记的来访移动用户的相关信息数据。

当移动用户离开其注册登记的原籍地区漫游到其它地区时,被访地区的VLR从该移动用户的归属位置寄存器HLR处获取并暂时存储必要的数据,一旦移动用户离开该VLR的控制区域,则VLR将取消这些暂时存储的该移动用户数据。

一个VLR可以负责一个或若干个MSC区域。

(4)鉴权中心AUC鉴权和加密是解决移动通信系统信息安全的主要手段,鉴权中心AUC存储着用于系统安全的鉴权信息和加密密钥,用来对移动用户鉴权认证,防止无权用户接入系统和对无线接口上的话音、数据和信号信息进行保密。

(5)设备识别寄存器EIR移动设备管理是由EIR完成的,在EIR中存储了移动设备的设备识别码(IMEI),通过使用EIR中的三种设备清单:白色清单(准许使用的移动设备的识别号)、黑色清单(禁止使用的移动设备的识别号)和灰色清单(由于技术故障或误操作不能使用的移动设备的识别号),使得运营部门对移动设备进行正确识别,以确保网络内所使用的移动设备的唯一性和安全性。

何时需要设备识别取决于网络运营者。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GSM网络均未配置此设备(EIF),所以此保护措施也未采用。

3•基站子系统BSS基站子系统在整个GSM系统中担任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的任务。

它通过无线接口直接与移动台MS相连,并与网网络子系统NSS 中的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相连,由MSC控制,实现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网路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

基站子系统是由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这两部分功能实体构成。

BTS和BSC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方式,也可以通过基站接口设备采用远端控制的连接方式。

(1)基站控制器BSC基站控制器(BSC)是基站子系统(BSS)的控制部分,分别与BTS MSC和操作维护中心相接,起着无线网络资源的管理、无线参数管理及各种接口的管理控制作用。

一个基站控制器根据话务量的需要可以控制一个BTS 也可以控制多个BTS(2)基站收发信台BTS基站收发信台BTS是基站子系统的无线接口设备,由基站控制器BSC 控制,通常设置在小区中心,完成无线与有线的转换,实现BTS与移动台MS操作支持系统OSS为运营部门提供一种手段来控制和维护MS、BSS和NSS这些实际运行部分,其任务是移动用户管理、移动设备管理以及网路操作和维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