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文化瑰宝《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文化瑰宝《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瑰宝《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文化瑰宝《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一)大学的时候参加了一个读书交流会,一个师姐在交流的时候说,老子是有大智慧的,倡导“上善若水”、“无为而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读了孔子向老子问道的典故,我开始认真诵读记背抄写《道德经》,看了不同版本的《道德经》,看了一些解读《道德经》的书籍,不敢说明悟,就是窥门径也不敢说,只是将上面的章节文字记下来,期望有一天能够潜移默化有所得。
《道德经》阐述了“道”、“德”,说,“道可道,非常道”,一切的描述“道”的语言,只是指月的手指,而不是月亮。
有人说“道”就是规律,其实也不尽然,我想,“道”是生化运行万物的一种力,生化万物又存在于万物之中,得道之士,每时每刻都能体道,八仙中的曹国舅称“道在天,天在心”,庄子说“道在屎溺”,百姓对“道”是日用而不知。
《道德经》倡导一种浑然齐物的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于“道”,要遵从和依循,顺之者生,逆之者死。
为了便于理解“道”,老子举例作了一个类比,说“道”性雌柔,养万物,若谷、若水,尤其是若水,具有如下美德,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动善时,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都是往低下的地方流淌,遇到阻碍就绕道而行,万物赖以生长却不争功,懂得谦退,虽然至柔却又能攻坚强。
“道”无比高妙,难以悟透,而水随处可见,可以观之思之。
通过对水的感触思索,不经意间能感受到“道”的脉搏。
《道德经》传达了一种养生理念,雍正说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以儒治国,气功也能从《道德经》文字里找到理论依据,“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要求要保持虚空,虚其心、实其腹。
《道德经》传达了治国的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倡导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善为,要像胡锦涛同志说的“不折腾”。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
它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对人类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道德经》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老子智慧的博大精深,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欲望,不要过度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无为而治。
这种无为的理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于追求功利和成就,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反思。
而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其次,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他认为,柔弱的力量往往比刚强的力量更为强大。
这种观点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而往往我们的反应是采取强硬的态度去对抗。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柔弱的力量可以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变化,而不是与其对抗。
这种思想让我明白了,与其用力去改变环境,不如学会适应环境,以柔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此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提到了“无名之名”的概念。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不需要张扬和炫耀,它是默默无闻的。
这种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他们追逐的是表面的光鲜和虚荣。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是内心的修养和品质的积累,它不需要外界的认可和赞美。
这种思想让我明白了,追求真正的智慧应该是一种内心的修炼和追求,而不是为了外界的赞美和虚荣。
最后,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道”的概念。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万物的本源。
只有顺应道的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这种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繁荣和个人的利益,而忽略了与自然的和谐。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平衡。
这种思想让我明白了,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个人的欲望和利益。
道德经心得体会1000字(优秀9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1000字(优秀9篇)道德经心得体会1000字篇1《道德经》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到处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到处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必须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
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
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必须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
“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
只有返璞归真地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事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
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那《道德经》究竟和好处何在呢?下面是我们组对《道德经》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们把它概括为两点,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处下无为成大德”。
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说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语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第二道是运动变化的,不断展开的,而说明他的语言是固定的,不能随时运动变化的!举个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问我到底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为什么不直接形容证明到底有多爱,而是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为这种爱太深沉,太永恒。
《道德经》高中读后感1000字5篇
《道德经》高中读后感1000字5篇《道德经》高中读后感1000字篇1《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
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收益匪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的确,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以这样的从容姿态、包容性品格、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
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
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
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对于理想的选择也是各有异同。
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9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9篇)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9篇)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9篇)】,供你选择借鉴。
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篇1老子告诫孔子,他所学的所谓六经不过是陈旧的知识,远远不是道。
道需要法天效地,与自然天地合一,观察天地万物,观察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得到道;得到道,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学以致用,教化天下。
孔子最终认识到此,所以老子说他得道了。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谓言多必失,言多必败。
杨修自恃其才,不懂谨言慎行,所以死于非命。
所谓大公无私,就是尊重客观,一心为公,以大局为重,淡化私心,不计个人利益,秉公从事,中正无私,没有偏斜。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过满必溢,正因曾国藩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适时地选择功成身退,从而持盈保泰,功名皆无损,安享晚年。
一个人的修养,只有“掏空”自己的内心,让心回归清静、无我、真我的状态,才能做到“无”,在无我忘我中投入做事,专心致志,才容易取得成功。
人生来是有欲望的,不仅追求物欲之享受,满足感官,还会追逐名利,满足内心的虚荣,于是纵情,于是任性,为此脚步匆匆,忙碌不止。
但最终也许得不偿失,生命中最该珍惜的是什么?恰恰不是物质和功名,而是内心的快乐、充实和幸福。
所谓“道纪”,指道之规律。
聪明人做事之所以容易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已经存在的“道”,抓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事,所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世人贪心不足,往往陷入对完美、美满的追求中而不能自拔,却没一人能够如愿。
月满则亏,人生没有圆满。
所以,做人做事要保持分寸感,掌握好自己的平衡,不能做尽了。
这也是保持生命力的必然要求,所以不必追求完美。
一个人无论是想获得智慧,还是想活得自在,都需要涤荡内心,回归虚静无为的本真状态,否则,只能是受尽心劳,心累不止。
《老 子》的道德经感悟读后感
《老子》的道德经感悟读后感《<老子>的道德经感悟读后感》《道德经》,这部传颂千年的经典之作,犹如一座蕴藏无尽智慧的宝库,每次打开都能让人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老子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简洁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宏大画卷。
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便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
这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准确表述的,那些能够被轻易说出和定义的,往往并非其最本质的内涵。
这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所追求的许多东西,或许都只是表面的、暂时的,而真正重要的、永恒的“道”,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领悟。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段论述让我明白了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没有“无”,也就无所谓“有”;没有“难”,“易”也失去了意义。
就如同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觉得痛苦和艰难,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们在克服它们之后,更加珍惜成功的喜悦和轻松。
而且,“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与祸也并非绝对,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这让我懂得了在顺境中要保持警惕,在逆境中不要绝望,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在为人处世方面,《道德经》也给了我许多启示。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将最高境界的善比作水,水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甘愿处于众人都厌恶的低下之处。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与人相处时,是否能够像水一样,保持谦逊、包容和无私。
我们常常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争得头破血流,却忘记了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并非来自于争斗和索取,而是来自于奉献和付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明智。
能够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却很难正视自己的问题。
只有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超越,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五篇范文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五篇范文道德经读后感1000一人在得意的时候,官运亨通、财源滚滚,可谓家庭、事业顺风顺水。
此时的人们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
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树敌太多,不给自己留后路,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在老子看来,我们此时应该怎么做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气来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可能埋藏着祸根,让自己不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等到失意的时候就无路可退、众叛亲离了。
还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争强好胜,天下无敌,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
”同时,“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达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强,要保持谦逊之心。
因为富贵加骄傲,使自己招来祸患,功成身退才属于天道。
自古以来,能够做到的只有少数人。
像范蠡在越国打败吴国之后,就带着西施隐居。
李斯官至宰相,富贵加身却不肯下来,继续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难保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刘邦一样,有多少功臣上来之后,还愿意功成身退?每个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
还有明代开国的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来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
因此,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
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这是世间的不二法则。
那么面对失意,面对挫折,道家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老子告诉我们,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因此,失意只是暂时的,事物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境遇会有好变坏或有坏变好,所以失意之后就会通达。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篇一: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一道德经是一部言仅5000字的中国古代哲学巨著,它虽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由老子从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道是道理,德是品德。
道德经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道德经既有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的道理。
明白了道德经,个人、家庭、国家、世界都能够少走一些弯路。
保护地球,长治久安。
道德经中的道与无为提到的比较多。
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发展规律。
无为,就是事物在循着它的规律发展的时候,不要人为地干涉它。
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无为就是把握规律,顺势而为。
对于个人来说,道德经的内涵就是带着一颗爱的心,随性而为。
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尽量怀着善良的心去做事。
一个人学会做人了,有爱的心,而且能够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认真去做事,想不成功都难。
人必须有信仰,才会不容易偏离方向。
有信仰,懂科学,就不会偏离方向。
关于做人,一个小孩长为一个大人,它应该秉着什么信念来成长,我从我同学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我认为非常经典。
小宝,妈妈相信随着你的成长你会懂得很多待人处事的道理,你会接触到这个纷繁的世界,你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你会有自己对世事的判断和鉴别能力,你也会有自己逐渐清晰的人生观,妈妈不会过多地要求你和束缚你,何况妈妈至今也对很多事情感到迷茫和模糊,妈妈也在不断的阅历和成长,也还在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但妈妈知道一点,人内心要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做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妈妈也希望你如此,只有这样你才能拥有内心的坚强和力量,妈妈现在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对你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强大你内心的力量,妈妈相信拥有了内心的坚强和力量,你就可以是一个快乐的人,这也是妈妈唯一的诉求。
虽然妈妈今天对你说这些还为时过早,但妈妈希望有一天你能读懂的时候,别忘了妈妈的话。
对于一个家庭,那就是大家都怀着善心做事,而且不要把自己周围的人往坏的想,你是一个好人,别人也没你想的那么坏。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优秀4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优秀4篇)道德经读后感篇一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
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
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
欲言其言,先言其人。
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023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向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
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仅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能够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应对成功,应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教诲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立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的。
在必须条件下,事物是能够互相转化的。
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如果世人对于美、善的认识改变,那丑与恶的标准也就变了,正如难易相对、长短相对一样。
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有时,不好的事情不必须就是坏的,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还教诲我们物极必反,所以,强者要学会收敛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自居于弱势、静态而坚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也就是“强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强者鹤立鸡群,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弱者则不然,所以,人要学会收敛自我的光芒,学会韬光养晦。
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
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一)读了一本书,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对老子的思想更加崇拜。
老子的智慧是哲人的智慧,可以净化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老子的智慧可以开启我们的智能,教人如何处世;老子的智慧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感悟一万事定要顺其自然人生在世,终止结果皆为一死,万事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发展才好。
名与利皆为过眼云烟,追逐金钱,就会受金钱的束缚;追逐功名,就会受功名的束缚。
只有抛开名利,才能超脱于种种名利之外。
平平淡淡才是真。
淡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吧,你会从宁静的心境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妙的。
感悟二万事要坚持中庸,到了就好,不要过人生也就60年,万事到一定程度就好了,不要太过,太强求。
为什么要把自己搞的那么累呢,现代人,压力太大,抑郁的很多。
从懂事那天起,大部分人就要为了生存忙碌奔波,要不然一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
当一家人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全家人的生活改善时,你说这种奋斗的过程难道就没有幸福的感觉吗?在瑞典,就算是最坏的打算,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他的收入也很可观,所以,他们有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到底上帝要他降临人间是来干什么的。
其实生命中奋斗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往往要感叹事事的不如意,其实我们都是幸福的,家人的平安,孩子的健康,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吗?做人要乐观,要容易满足才好,这样才会幸福!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二)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
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
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
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
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
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
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
《老 子》的道德经感悟读后感
《老子》的道德经感悟读后感《<老子>的道德经感悟读后感》说实话,读《老子》的道德经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
以前总觉得这种经典古籍肯定晦涩难懂,没想到真正读进去之后,还真有不少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
就拿“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来说吧。
一开始,我真是被这几个字绕得晕头转向,啥叫道可道非常道啊?但琢磨久了,好像有点明白了。
这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好多事情,真正能说清楚的、能定义明白的,往往不是那个最本质的东西。
比如说爱情,你能准确地说出爱情到底是啥吗?不能吧!那种心里头暖暖的、时时刻刻惦记着一个人的感觉,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这就是“非常道”,真正的道,是没法用简单的言语来完全表达的。
还有“知足者富”这一句,让我想起了我家隔壁的王大爷。
王大爷一辈子没发过大财,就守着自家的小院子,种种菜,养养花。
他的孩子们都挺有出息,在大城市里工作,老想把他接过去享清福,可王大爷就是不愿意。
有人就说他傻,放着好日子不过。
但王大爷总是笑笑说:“我在这小院里,每天能看到自己种的菜长大,能闻到花香,心里踏实,这就够了。
”你看,王大爷这就是知足啊!他不追求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他觉得自己富有。
不像现在好多人,拼命赚钱,买大房子、好车子,可心里还是空落落的。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
水这东西,看起来柔柔弱弱的,没啥脾气,但其实厉害着呢!它能滴穿石头,能适应各种形状的容器。
这让我想起那次去爬山,半道上遇到一条小溪。
溪水顺着山势往下流,遇到大石头,它就绕过去;遇到小坑洼,它就填满。
一路上不管遇到啥障碍,它都不慌不忙,就这么一直流啊流。
当时我就想,做人要是能像水一样,不硬碰硬,懂得变通,该多好啊!“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让我想到了单位里的小李。
小李这人工作特别踏实,从不和别人争功抢名。
有啥难活儿累活儿,他都主动揽过来,也从不抱怨。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他傻,光知道干活儿不知道表现。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0篇)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0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1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
“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最新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00(模板15篇)
最新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00(模板1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新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00(模板15篇)读后感是通过文字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传达给他人,并能够引发深入研究和交流的文体形式。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_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_老子的智慧读后感篇一:老子的智慧读后感我个人而言是很喜欢和崇尚中国古代的智慧的.有的时候有种感觉就是现在的人没有古代先辈们的一半聪明,这样的话会觉得有点厚古薄今,但是我个人就是这样觉得的.所以我以前还买了一本是关于《大学》的一本书,里面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世方面的道理.但这些书都是翻译过来的,所以看着容易理解,以前只用几个字就可以概括出来的意思,现在需要大费篇章来诠释其中的的道理,我有的时候真的有点搞不懂我们是在前进还是在后退?把那么言简意赅的文言文给丢弃掉老发展所谓的白话文.确实这样,起初看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有的地方难以理解,对于我们而言习惯了白话文,再让我们看有文言文的部分的书确实有些为难.开头就提到了很多道家、佛家、庄子等等.有些时候会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似得.作为90后的我们.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了解的太少太少,看书也看看小说等等类似的口水书.从这本书里我又恍然大悟了许多,不经感叹古人的聪明,我们经过好久总结出来的经验也好智慧也好其实古人早就已经总结出来的了.我们现在看的好多书籍都只是把古人的智慧翻译出来,再把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罢了,我就想为什么不直接让我们直接学习他们的智慧呢.我觉得就我们这个年纪而言,对于为人处世方面真的是差极了.懂得太多,就是懂了不该懂的.对于这方面的书,暂且不说古文学方面的书,就连现当代的书或者散文都难得看,对这些书而言一点都不感冒,可以说完全没有兴趣而言.我想如果我们从小就多多学习老子等等古代的文学的话,吸取前人的智慧的话,那么我们现在还会这样吗?中国的教育还会这么失败吗?还至于为要背诵文言文而死记硬背,对它产生厌恶感,到了大学之后恨不得把以前的文言文书给烧掉,对于古人的智慧我们现在的人只是为了读大学而学习,等到读了大学之后摸都不会摸一下下这类的书.搞不懂.所以读《老子的智慧》这类的书,从林语堂先生眼中来了解老子的智慧.不经会感叹我们为什么这么晚才接触到的.为什么把这么好的东西丢弃掉呢,应该说懂得人接触的人太少太少了,真的.好的东西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读这本书,我不能说我懂了许多许多,但是对我个人而言会有很大的帮助的.篇二:老子的智慧读后感读完这本书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子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处世方法就象水一样,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争,争就是争利益,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但是老子认为这还不够.老子接下去说,处众人之所恶.有一句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所恶的是什么呢?是低位.所以处众人之所恶讲的是要处于低位,也就是讲的是谦虚谨慎.所以你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气扬的了.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处世方式了.这上述是老子的道德经所记载的关于水的看法,老子把水比作君子,形象而突出地把水的存在升华.水是世上最温柔的事物也是世上最狂暴的事物.水是刚强的.一滴水是无所谓的,可是由百川千湖汇聚成的大江大河就是刚强的,坚硬的,充满力量的,它能覆盖一切,能移山倒海,能波涛汹涌,能所向披靡.在田间,看那流水哗哗的流进田垄里,大大小小的土块随之被瓦解,我不知多少次被它吸引,呆呆地瞧那水流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篇三:老子的智慧读后感也许现在读这些书的人很少是自愿的,包括我刚开始也是这样,我之所以会选择《智慧的老子》这本书,一个原因是我这个学期选修了《读老子》这门课,清风老师讲得非常好,所以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再之,《读老子》这门课只能选修半个学期,所以老师也没办法把所以的内容传授给我们,由于读了一部分,我深知老子思想的重要性,所以我毅然而然的去图书馆找了这本书,迫切地想要把老子的思想了解.先让我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智慧的老子》一书的作者是湖北枝江张起钧,他1916年生于北平,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曾前往美国华盛顿、夏威夷、南伊利诺各大学讲学,是国际驰名之老子哲学专家.老子,原名李耳字伯阳,河南周口鹿邑人,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道教的道祖,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来自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思想从古自今都一直存在,一直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后代的影响实在深远,这是不可否认的.老子《道德经》一书不过五千字,却涵盖了宇宙人生,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在作者的眼中,老子是智慧的,其用智慧二字足以彰显老子《道德经》之精妙绝伦.我记忆最深的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无中生有,老子说的非常的巧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还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育有,有生于无老子认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原来都是没有名字的,正因为没有名字,所以才出现了名字,还有,一个房子正是因为是空的,才发挥了它是一个房子的作用,才可以住人,才可以存放东西,如果它是实心的,是结实的,那根本发挥不了它的用处这一字一句都是那么的生动,一句一解都是那么的精辟!第二个就是老子的以柔克刚,老子说在我们的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但是,等人的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了,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呢?大树比小草坚强得多,但是,但台风来时,大树经常被连根拔起,而小草全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怀山襄陵.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最后一个就是心中无岸,所到皆岸.这里的岸,本人理解为目的地.()心中没有目的地,但所到的每一处地方都是目的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提倡要有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目标就会有欲望.人在满足不了自己欲望的时候,就难免会失望,失落,给自己带来烦恼.而当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的时候,他的欲望就会得到满足吗?也许这会暂时地满足他目前的欲望.但在这之后,他会有更大的目标,更大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满足不了的.而《智慧的老子》所说的心中无岸,所到皆岸.在我看来,为人的目的性不要那么强,只要你带着平常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那样你获得的每一个成就,无论大小,都会给你带来快乐.这样的你在工作中也是在享受,你不必时时被目标压着.但是,生活总有那么多的无奈,以至于我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也就迫使我们走向了极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运用作者在《智慧的老子》中的精辟见解来理解,都是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思考的.《道德经》一书带给我们的哲理和启发实在是太多太多,这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领悟和接受的,这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味,慢慢去体会,等我们真正领悟到了其中的奥妙,那么我觉得我们的人生也就不会有雨天了!面对错综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读读《老子》能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机会,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读书笔记《林语堂全集老子的智慧》。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数大全5篇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数大全5篇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数【篇1】在《道德经》中,老子着眼于道与德的关系,而得到了“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
而书中所讲的道与德是我们很难理解和想象的,要不是看过这本书的,是不会想明白更深一层次的道与德有什么含义的。
在老子看来,道一是宇宙产生之本源,二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
在我看来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很难理解清楚的,或者说是,我不赞成这样的说法。
道怎么就是宇宙的本源呢?那么宇宙的本源是什么?老子的道不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吗?这样的话,宇宙的本源不也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东西吗?在现在的情况下,我自己是解释不了宇宙的本源问题的。
相对而言,我更赞成道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
我认为道是道理原则一类的,说简单就是天道,地道,人道。
天之道指自然变化发展的规律,地之道是指治国之道,人之道可以理解为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是“是自然的道。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是治国之道。
《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资治通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战国策》的“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是为人处世之道。
《大学》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孟子・公孙丑下》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篇则是讲整个道的集合,天道地道人道的结合。
深一点的,我把“道”理解为“信仰”。
“道”有道路的含义,就像老子坚信自己的道与道路一样,我们也有自己的信仰。
上文说的,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不是我们所相信的吗?道,只有在我们理解相信的基础上才能作用于我们自身。
这就是那些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所一直在做的事:先骗自己,再骗别人。
老子道德经读书感想(精选5篇)
老子道德经读书感想(精选5篇)老子道德经读书感想(篇1)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
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
固然只读了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
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
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认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
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
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
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
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
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
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
《道德经》读后感读书笔记1000字10篇
《道德经》读后感读书笔记1000字10篇《道德经》读后感读书笔记1000字【篇1】《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它是由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所著作。
在读道德经之前,就已经阅读及听闻许多从此书中所流传出的脍炙人口的箴言精句。
而不久前的深入拜读与用心体会,更是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我也由衷地感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博大与精湛。
《道德经》顾名思义以“道德”为其纲宗,论述治国、用兵、养生、修身之道。
它简略深刻的辞藻、广博细致的内涵,被华夏先辈们美誉为“万经之王”“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道德经的首篇。
我的理解,或书或文放在开头和结尾的一定是其精华所在,而这被广为流传的一句,也自然流进我的心中,令我思迅良久。
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
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
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
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
而同在一条人生路上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种是圣人之道,它所追求的是淡泊名利、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之道,活的豁达而无私。
而另外一种是走大多数人选择的常人之道,追求的是身外的名利,或是大富大贵,或是泯然众人矣。
不同的道路走法自然不同,但都不能判定其本质的对与错。
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
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
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劳。
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
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十分名。
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
1000字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3篇
1000字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3篇《道德经》是道家经典著作,它是格言及注疏的集合,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青睐,你有看过这本书吗?你的心得体会又是什么呢?希望大家喜欢。
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
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
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
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无法改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
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
特别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
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
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
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
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
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所以,物极必反。
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
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远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也决不可能有!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
大家知道: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
近代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无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变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飞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智慧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老子的智慧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老子的智慧——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1、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物或恶之】物,指“余食赘行”这样的事物。
或,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物或恶之,指“余食赘行”这样的事物,会让人厌恶。
【有欲者】
有目的人,这里指以“章,明,成功,长”为目的人。
比如,有人做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无欲者。
有人做官是为了得到更高的权力,这就是有欲者。
有人做慈善是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无欲者。
有人做慈善是为了获得慈善家名声,这就是有欲者。
有人著书是为了薪火相传,这就是无欲者。
有人著书是为了出名赚钱,这就是有欲者。
2、全章通译
炊者不立。
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古人有言,“炊者不粒”。
意思是说,“炊者”是一个懂得奉献的人,因为她做饭不是只给自己吃,而是给更多的人吃。
即使一个家庭,炊者都是奉献者,不懂得奉献的人也成不了“炊者”。
同样的道理。
一个以获得显赫名声为目的而奋斗的人,就像做饭只给自己吃的人,成不了“炊者”。
也就是,成不了真正“名传千古”的人。
真正“名传千古”的人,获得的名声只是他们在为国家、民族、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后的副产品。
一个只为自己能够得到明悟而修行的人,成不了著名的“思想家”。
只有自己觉悟了,又能指引更多的人一起觉悟,才是公认的著名“思想家”。
一个只为自己享受炫耀而建功立业的人,成不了大功于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人。
只有他的功劳深远地影响了很多人,能够被很多人长久称颂,才是真正有功之人。
一个只为个人荣誉而修炼技能的人,成不了绝世高手。
只有用自己的才能做出更多贡献,让人折服,才是绝世高手。
上面五句话都包含着“道”,它们共同的道理,可以归结为:“做多余的饭,做多余的工作,是只有奉献,没有直接回报的事情,这些事情会让人厌恶,所以一个只为名利而奋斗的有欲者,不会去做这些多余的事情”。
3、古谚语“炊者不立”失传原因的猜测
远古人类学会用火,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这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时刻。
而伴随“火的使用”,就有了“炊者”,炊者在族群中必然是地位非常崇高的存在。
简单从百度中搜索的资料看,古人类有崇拜“炊者”的历史。
那
时候还是母系氏族时代,女性在族群中的地位很高。
“炊者”自然就是“炊母”。
炊母神,读后感就是在古代氏族部落中为族人们作饭的女性,是她使大家有可口的饭菜食用,人们因以为“炊母之神”,倍受族人崇敬和景仰。
受到大家爱戴的炊母,必然是在食物分配上比较公正的人。
“炊者不粒”,应该就是在歌颂“炊者”对大家的奉献。
一个受到爱戴的炊者,不会自己独占食物,而是把食物公正地分配给每一位家族成员。
随着社会的发展,“炊者”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最后甚至沦为了奴隶主的奴隶。
这个古谚语也就慢慢失传了。
作者:郭宗林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