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文化瑰宝《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文化瑰宝《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文化瑰宝《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瑰宝《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文化瑰宝《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一)大学的时候参加了一个读书交流会,一个师姐在交流的时候说,老子是有大智慧的,倡导“上善若水”、“无为而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读了孔子向老子问道的典故,我开始认真诵读记背抄写《道德经》,看了不同版本的《道德经》,看了一些解读《道德经》的书籍,不敢说明悟,就是窥门径也不敢说,只是将上面的章节文字记下来,期望有一天能够潜移默化有所得。

《道德经》阐述了“道”、“德”,说,“道可道,非常道”,一切的描述“道”的语言,只是指月的手指,而不是月亮。

有人说“道”就是规律,其实也不尽然,我想,“道”是生化运行万物的一种力,生化万物又存在于万物之中,得道之士,每时每刻都能体道,八仙中的曹国舅称“道在天,天在心”,庄子说“道在屎溺”,百姓对“道”是日用而不知。

《道德经》倡导一种浑然齐物的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于“道”,要遵从和依循,顺之者生,逆之者死。

为了便于理解“道”,老子举例作了一个类比,说“道”性雌柔,养万物,若谷、若水,尤其是若水,具有如下美德,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动善时,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都是往低下的地方流淌,遇到阻碍就绕道而行,万物赖以生长却不争功,懂得谦退,虽然至柔却又能攻坚强。

“道”无比高妙,难以悟透,而水随处可见,可以观之思之。

通过对水的感触思索,不经意间能感受到“道”的脉搏。

《道德经》传达了一种养生理念,雍正说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以儒治国,气功也能从《道德经》文字里找到理论依据,“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要求要保持虚空,虚其心、实其腹。

《道德经》传达了治国的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倡导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善为,要像胡锦涛同志说的“不折腾”。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

它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对人类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道德经》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老子智慧的博大精深,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欲望,不要过度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无为而治。

这种无为的理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于追求功利和成就,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反思。

而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其次,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他认为,柔弱的力量往往比刚强的力量更为强大。

这种观点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而往往我们的反应是采取强硬的态度去对抗。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柔弱的力量可以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变化,而不是与其对抗。

这种思想让我明白了,与其用力去改变环境,不如学会适应环境,以柔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此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提到了“无名之名”的概念。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不需要张扬和炫耀,它是默默无闻的。

这种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他们追逐的是表面的光鲜和虚荣。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是内心的修养和品质的积累,它不需要外界的认可和赞美。

这种思想让我明白了,追求真正的智慧应该是一种内心的修炼和追求,而不是为了外界的赞美和虚荣。

最后,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道”的概念。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万物的本源。

只有顺应道的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这种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繁荣和个人的利益,而忽略了与自然的和谐。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平衡。

这种思想让我明白了,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个人的欲望和利益。

道德经心得体会1000字(优秀9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1000字(优秀9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1000字(优秀9篇)道德经心得体会1000字篇1《道德经》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到处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到处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必须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

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

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必须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

“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

只有返璞归真地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事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

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那《道德经》究竟和好处何在呢?下面是我们组对《道德经》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们把它概括为两点,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处下无为成大德”。

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说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语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第二道是运动变化的,不断展开的,而说明他的语言是固定的,不能随时运动变化的!举个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问我到底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为什么不直接形容证明到底有多爱,而是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为这种爱太深沉,太永恒。

《道德经》高中读后感1000字5篇

《道德经》高中读后感1000字5篇

《道德经》高中读后感1000字5篇《道德经》高中读后感1000字篇1《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

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收益匪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的确,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以这样的从容姿态、包容性品格、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

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

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

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对于理想的选择也是各有异同。

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9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9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9篇)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9篇)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9篇)】,供你选择借鉴。

道德经读书心得1000字篇1老子告诫孔子,他所学的所谓六经不过是陈旧的知识,远远不是道。

道需要法天效地,与自然天地合一,观察天地万物,观察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得到道;得到道,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学以致用,教化天下。

孔子最终认识到此,所以老子说他得道了。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谓言多必失,言多必败。

杨修自恃其才,不懂谨言慎行,所以死于非命。

所谓大公无私,就是尊重客观,一心为公,以大局为重,淡化私心,不计个人利益,秉公从事,中正无私,没有偏斜。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过满必溢,正因曾国藩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适时地选择功成身退,从而持盈保泰,功名皆无损,安享晚年。

一个人的修养,只有“掏空”自己的内心,让心回归清静、无我、真我的状态,才能做到“无”,在无我忘我中投入做事,专心致志,才容易取得成功。

人生来是有欲望的,不仅追求物欲之享受,满足感官,还会追逐名利,满足内心的虚荣,于是纵情,于是任性,为此脚步匆匆,忙碌不止。

但最终也许得不偿失,生命中最该珍惜的是什么?恰恰不是物质和功名,而是内心的快乐、充实和幸福。

所谓“道纪”,指道之规律。

聪明人做事之所以容易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已经存在的“道”,抓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事,所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世人贪心不足,往往陷入对完美、美满的追求中而不能自拔,却没一人能够如愿。

月满则亏,人生没有圆满。

所以,做人做事要保持分寸感,掌握好自己的平衡,不能做尽了。

这也是保持生命力的必然要求,所以不必追求完美。

一个人无论是想获得智慧,还是想活得自在,都需要涤荡内心,回归虚静无为的本真状态,否则,只能是受尽心劳,心累不止。

《老 子》的道德经感悟读后感

《老 子》的道德经感悟读后感

《老子》的道德经感悟读后感《<老子>的道德经感悟读后感》《道德经》,这部传颂千年的经典之作,犹如一座蕴藏无尽智慧的宝库,每次打开都能让人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老子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简洁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宏大画卷。

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便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

这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准确表述的,那些能够被轻易说出和定义的,往往并非其最本质的内涵。

这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所追求的许多东西,或许都只是表面的、暂时的,而真正重要的、永恒的“道”,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领悟。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段论述让我明白了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没有“无”,也就无所谓“有”;没有“难”,“易”也失去了意义。

就如同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觉得痛苦和艰难,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们在克服它们之后,更加珍惜成功的喜悦和轻松。

而且,“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与祸也并非绝对,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这让我懂得了在顺境中要保持警惕,在逆境中不要绝望,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在为人处世方面,《道德经》也给了我许多启示。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将最高境界的善比作水,水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甘愿处于众人都厌恶的低下之处。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与人相处时,是否能够像水一样,保持谦逊、包容和无私。

我们常常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争得头破血流,却忘记了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并非来自于争斗和索取,而是来自于奉献和付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明智。

能够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却很难正视自己的问题。

只有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超越,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五篇范文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五篇范文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五篇范文道德经读后感1000一人在得意的时候,官运亨通、财源滚滚,可谓家庭、事业顺风顺水。

此时的人们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

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树敌太多,不给自己留后路,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在老子看来,我们此时应该怎么做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气来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可能埋藏着祸根,让自己不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等到失意的时候就无路可退、众叛亲离了。

还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争强好胜,天下无敌,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

”同时,“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达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强,要保持谦逊之心。

因为富贵加骄傲,使自己招来祸患,功成身退才属于天道。

自古以来,能够做到的只有少数人。

像范蠡在越国打败吴国之后,就带着西施隐居。

李斯官至宰相,富贵加身却不肯下来,继续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难保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刘邦一样,有多少功臣上来之后,还愿意功成身退?每个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

还有明代开国的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来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

因此,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

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这是世间的不二法则。

那么面对失意,面对挫折,道家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老子告诉我们,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因此,失意只是暂时的,事物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境遇会有好变坏或有坏变好,所以失意之后就会通达。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篇一: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一道德经是一部言仅5000字的中国古代哲学巨著,它虽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由老子从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道是道理,德是品德。

道德经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道德经既有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的道理。

明白了道德经,个人、家庭、国家、世界都能够少走一些弯路。

保护地球,长治久安。

道德经中的道与无为提到的比较多。

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发展规律。

无为,就是事物在循着它的规律发展的时候,不要人为地干涉它。

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无为就是把握规律,顺势而为。

对于个人来说,道德经的内涵就是带着一颗爱的心,随性而为。

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尽量怀着善良的心去做事。

一个人学会做人了,有爱的心,而且能够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认真去做事,想不成功都难。

人必须有信仰,才会不容易偏离方向。

有信仰,懂科学,就不会偏离方向。

关于做人,一个小孩长为一个大人,它应该秉着什么信念来成长,我从我同学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我认为非常经典。

小宝,妈妈相信随着你的成长你会懂得很多待人处事的道理,你会接触到这个纷繁的世界,你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你会有自己对世事的判断和鉴别能力,你也会有自己逐渐清晰的人生观,妈妈不会过多地要求你和束缚你,何况妈妈至今也对很多事情感到迷茫和模糊,妈妈也在不断的阅历和成长,也还在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但妈妈知道一点,人内心要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做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妈妈也希望你如此,只有这样你才能拥有内心的坚强和力量,妈妈现在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对你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强大你内心的力量,妈妈相信拥有了内心的坚强和力量,你就可以是一个快乐的人,这也是妈妈唯一的诉求。

虽然妈妈今天对你说这些还为时过早,但妈妈希望有一天你能读懂的时候,别忘了妈妈的话。

对于一个家庭,那就是大家都怀着善心做事,而且不要把自己周围的人往坏的想,你是一个好人,别人也没你想的那么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智慧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老子的智慧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老子的智慧——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1、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物或恶之】物,指“余食赘行”这样的事物。

或,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物或恶之,指“余食赘行”这样的事物,会让人厌恶。

【有欲者】
有目的人,这里指以“章,明,成功,长”为目的人。

比如,有人做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无欲者。

有人做官是为了得到更高的权力,这就是有欲者。

有人做慈善是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无欲者。

有人做慈善是为了获得慈善家名声,这就是有欲者。

有人著书是为了薪火相传,这就是无欲者。

有人著书是为了出名赚钱,这就是有欲者。

2、全章通译
炊者不立。

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古人有言,“炊者不粒”。

意思是说,“炊者”是一个懂得奉献的人,因为她做饭不是只给自己吃,而是给更多的人吃。

即使一个家庭,炊者都是奉献者,不懂得奉献的人也成不了“炊者”。

同样的道理。

一个以获得显赫名声为目的而奋斗的人,就像做饭只给自己吃的人,成不了“炊者”。

也就是,成不了真正“名传千古”的人。

真正“名传千古”的人,获得的名声只是他们在为国家、民族、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后的副产品。

一个只为自己能够得到明悟而修行的人,成不了著名的“思想家”。

只有自己觉悟了,又能指引更多的人一起觉悟,才是公认的著名“思想家”。

一个只为自己享受炫耀而建功立业的人,成不了大功于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人。

只有他的功劳深远地影响了很多人,能够被很多人长久称颂,才是真正有功之人。

一个只为个人荣誉而修炼技能的人,成不了绝世高手。

只有用自己的才能做出更多贡献,让人折服,才是绝世高手。

上面五句话都包含着“道”,它们共同的道理,可以归结为:“做多余的饭,做多余的工作,是只有奉献,没有直接回报的事情,这些事情会让人厌恶,所以一个只为名利而奋斗的有欲者,不会去做这些多余的事情”。

3、古谚语“炊者不立”失传原因的猜测
远古人类学会用火,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这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时刻。

而伴随“火的使用”,就有了“炊者”,炊者在族群中必然是地位非常崇高的存在。

简单从百度中搜索的资料看,古人类有崇拜“炊者”的历史。


时候还是母系氏族时代,女性在族群中的地位很高。

“炊者”自然就是“炊母”。

炊母神,读后感就是在古代氏族部落中为族人们作饭的女性,是她使大家有可口的饭菜食用,人们因以为“炊母之神”,倍受族人崇敬和景仰。

受到大家爱戴的炊母,必然是在食物分配上比较公正的人。

“炊者不粒”,应该就是在歌颂“炊者”对大家的奉献。

一个受到爱戴的炊者,不会自己独占食物,而是把食物公正地分配给每一位家族成员。

随着社会的发展,“炊者”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最后甚至沦为了奴隶主的奴隶。

这个古谚语也就慢慢失传了。

作者:郭宗林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