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学与中国古代文论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之屈原与离骚[精选]

中国文学史之屈原与离骚[精选]

中国文学史之屈原与离骚[精选]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之屈原与离骚[精选]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辞概说λ一、楚辞的界定λ1,屈原开创的具有楚地风格的一种新诗体:楚辞是战国晚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在南北文化合流的文化传统和楚国民间文艺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有别于《诗三百》的新诗体。

λ2,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汉成帝时,刘向奉诏校阅群书,将先秦屈原、宋玉等楚国人的作品和汉代人模拟屈宋的作品(西汉的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及他本人)共16卷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

λ二、“楚辞”的文体来源λ(一)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宗教活动。

λ楚地是一个信神好巫的地区,原始神话和古老的宗教信仰巫术在荆楚大地上广泛流传。

λ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λ屈原并非神巫或宗教的信仰者,在屈原的作品中神话和种种宗教巫术活动,不过是文学的素材,文学表现的手法而已。

λ屈原吸取神话和宗教活动来结撰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倾诉自己的爱国情感,为了表达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追求,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理创痛和波折。

λ(二)楚地的乐曲和民歌λ《离骚》、《涉江》、《哀郢》等篇末有“乱”;λ《抽思》中有“少歌”、“倡”、乱等。

λ而乱、少歌、倡都是乐曲上的名称,这表明屈原的楚辞体创作正是因为因袭楚地乐曲的体制而有这些名称。

λ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孺子歌》)λ句式灵活,音调曼长,情致婉转,在语言形式和造语风韵上都与楚辞体诗歌很是接近。

这正说明楚辞体的形成和楚地的民间歌诗有密切的联系。

λ(三)《诗经》与战国散文λ《天问》、《橘颂》基本上是由四言句式叠加而成的,这种形式明显是在《诗经》的影响下形成的。

λ战国时期是我国散文空前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楚辞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一散文高潮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一、先秦文论概述(1)文学尚未独立。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2)文论亦未独立。

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孔子及儒家文论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尧典》(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2、孔子(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

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

④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

⑤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

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

●“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

(2)文质彬彬: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形式——?情欲信,辞欲巧。

离骚文言现象知识点总结

离骚文言现象知识点总结

离骚文言现象知识点总结《离骚》的题材丰富多彩,内容广泛,描绘了当时的政治、社会、人生和宇宙等方方面面。

作品以骚体格律为主,卷帙浩大,艺术手法多样,兼具音韵和意境的风采。

通过对《离骚》的研究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风貌和历史脉络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在古代文学艺术方面,《离骚》展现了丰富的文学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

屈原运用了大量的辞藻、比喻、对句、排比、讽刺等修辞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艺术美感,生动地描绘了战国时期的政治动荡、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作者自身的情感体验。

其中,屈原所使用的骚体格律,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范本和启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离骚》也关注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学观念。

作品借助于深沉、豪放、深刻的音韵,表达了作者对世界、人生与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在《离骚》中,屈原以壮丽的诗篇,探讨了人生生死、功名追求、理想信念以及无法得到满足的情感挣扎等问题,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不公与混乱,提出了不同于儒家思想的人生态度,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拓展了新的视野。

另外,《离骚》也在社会风貌、政治制度和历史变迁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通过《离骚》,可以窥见战国时期的政治动荡,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状况,也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制度、统治者的政策以及社会的种种不平等和不公正,为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综上所述,《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在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历史社会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对《离骚》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哲学思想和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世界。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古代的智慧,为当代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和借鉴。

离骚知识点归纳总结

离骚知识点归纳总结

离骚知识点归纳总结《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抒发了自己的抒情思想,描绘了一个充满了诗意和抒情气息的世界。

《离骚》创作于战国时期,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下面是对《离骚》的一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离骚》的背景《离骚》的创作背景是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争霸不休,人民生活困苦。

屈原身处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之中,他对现实充满了不满和悲愤,因此他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抒情情感。

二、《离骚》的艺术特色《离骚》在艺术上有着许多突出的特色。

首先,它的写景手法非常巧妙,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在描绘上而言,内容更丰富多彩。

《离骚》的情感强烈,屈原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抒情性,更能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内心。

三、《离骚》的主题《离骚》的主题是以屈原自己的人生遭遇和内心感受为中心展开的,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不甘,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悲愁。

也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审视和关注。

四、《离骚》的价值《离骚》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许多思想和艺术手法都为后人所借鉴和发扬。

五、《离骚》的影响《离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古代,它在当今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无论是文学界、历史界还是哲学界,都对《离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六、《离骚》的诗歌形式《离骚》采用的是楚辞的韵文形式,这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具有较为严格的格律规范。

这种形式要求韵律和平仄的运用非常严格,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了丰富的韵律手法。

七、《离骚》的文学价值《离骚》通过艺术手法的丰富运用,成功地将作者自己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使得《离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后人学习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0---2021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2020---2021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2020—2021学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一章:清代。

1、金圣叹称《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六才子书”。

他的文学评论尤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

2、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评家。

3、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

他说:某尝道《水浒传》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

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4、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 立主脑”。

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他说:“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闲情偶寄》)。

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有《诗广传》、《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

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一是“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二是“巧者则有情中景”;三是还有一种“ 景中情”。

7、叶燮著作颇丰,尤以其诗学著作《原诗》内外篇著称,被认为是继刘勰《文心雕龙》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8、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和“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9、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

10、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其中的识处于核心地位。

11、王士禛诗学著作颇丰,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最为著名。

12、王士禛是清初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

其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 神韵”说。

13、教材认为:王士禛“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4、沈德鸿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诗论著作《说诗晬语》。

主张诗歌创作应有益于教化,提出“ 格调”说。

15、教材认为,沈德鸿的“格调”指的是体裁和音节二者,二者兼美,即是他认为有“格调”的作品。

16、袁枚在他的论诗著作《随园诗话》中提倡“ 性灵”说,以与沈德鸿的“ 格调”说相抗。

《离骚》的影响

《离骚》的影响

《离骚》的影响《离骚》的影响《离骚》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

下面是《离骚》的影响,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汉代以后,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

究其原因,似可归功于屈原那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

西汉贾谊因为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

司马迁向以“立德、立功、立言”自励,“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报任安书》),却惨遭宫刑,司马迁从“屈原放逐,著《离骚》”的事迹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记》的撰述。

梁代钟嵘《诗品》说李陵的诗作“其源出于楚辞。

文多凄怆,怨者之流”。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

“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

”直是把屈原的旨趣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

唐代诗人李白豪迈地宣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的很多作品也同屈原的《离骚》一样,往往大量编织神话传说、日月风云和历史人物,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雄奇图画。

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忧国忧民的精神,也与屈原有渊源关系,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声称不仅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文采,而且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

特别是在外族入侵、国破家亡的紧急关头,爱国志士们多以屈原的气节来鼓励自己。

南宋词人刘克庄在金人入侵的形势下,写诗颂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自己决不投降敌国的坚定信念。

他在《屈原》一诗中说:“芈姓且为虏,累臣安所逃。

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

”在现代文学史上,受屈原精神影响的作家更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

两汉文论材料

两汉文论材料

两汉文论材料刘安《离骚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稚》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

皭然泥而不滓(黑)。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班固《离骚序》: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

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王逸《楚辞章句序》: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

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

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

若夫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耉,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况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

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者,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风谏之语,于斯为切。

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

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帝高阳之苗裔”,则“厥初生民,时惟姜原”也。

“纫秋兰以为佩”,则“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也。

分析离骚中的训诂学原理

分析离骚中的训诂学原理

分析离骚中的训诂学原理《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瑰宝。

它既有深远的思想内涵,又有卓越的艺术表现。

对于《离骚》这样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训诂学在解读和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分析《离骚》中的训诂学原理。

首先,训诂学原理主要包括文献学、语言学和修辞学等方面。

文献学是训诂学的基础,它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分类和比对,为正确理解古代文献提供了基础资料。

在《离骚》的解读中,文献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古代文献资料,使我们能够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内容和意义。

其次,语言学在《离骚》的训诂学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语言学是对语言的研究,它将语言视为一种交流工具,通过研究语言的音韵、词汇、句法等方面,来揭示语言的规律和特点。

在《离骚》的训诂学中,语言学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诗中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再次,修辞学在《离骚》的训诂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修辞学是对修辞手法的研究,它通过研究修辞手法的运用,揭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效果。

在《离骚》的研究中,修辞学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从而更好地体味到作品的美感和艺术功能。

具体来说,《离骚》中的训诂学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离骚》的文献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和创作时的社会背景。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思想家和诗人,他在《离骚》中表达了对自身命运和时代状况的思考和抱负。

同时,通过对楚国古代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离骚》作为楚辞的特点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通过对《离骚》的语言学研究,我们可以分析和理解诗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

《离骚》采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手法,其中的词汇和句法的选择都有其深层次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例如,“履霜坚冰至”、“穷泽独极哀”等独特的句法结构和词汇运用,都体现了作者对自身遭遇和时代困境的思考和表达。

《离骚》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总结

《离骚》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总结

《离骚》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总结《离骚》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总结文言文的分值还比较高,了解其考题组成才能找好学习方向,这样也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没有重点漫无目的胡乱复习,从而达到高效学习复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离骚》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离骚》中的古代文化常识《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不吾知: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

宁戚:春秋时卫人,齐桓公认为贤人,以他为卿。

《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揭车与江离:比喻自己培育的一般人才。

和调度:指调节自己的心态,缓和自己的心情吉故:明君遇贤臣的吉祥故事。

导言:媒人撮合的言辞。

周容:苟合取容,指以求容媚为常法。

《离骚》创作背景《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

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文言文学习方法方法一:三多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

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方法二:预习和复习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

古代文论(汉代的文学理论批评)3

古代文论(汉代的文学理论批评)3

2、对赋体文学的认识
(1)扬雄——从喜爱到否定 前期:“心好沉博绝丽之文”。 后期:“劝百讽一”、“雕虫篆刻”。
《法言· 吾子》:“或曰:赋可以讽乎?曰:讽乎? 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 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 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 (2)班固——积极推崇,丽辞与讽喻相兼。 赋者,古诗之流也。 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为赋,可以为大夫。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司马迁的怨愤著书和实录精神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 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 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 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 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 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 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 述往事、思来者。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儒道合流之基点:对现实的积极批评——儒家 对现世的激烈否定——道家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 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 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 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 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 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 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 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 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 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 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离骚高中知识点总结

离骚高中知识点总结

离骚高中知识点总结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作者是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

在高中文学课程中,离骚是必修内容,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篇目之一。

通过学习离骚,能够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学、诗歌、以及古代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1. 作品概述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歌作品,也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由九章组成,篇幅不长,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离骚从诗歌结构、意象、主题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通过学习离骚,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时代背景离骚的创作时间是在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诸子百家思想百花齐放的时期。

在战国时期,各国相争,战乱不断,社会动荡,这也为屈原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离骚中的离别离怨、惆怅之情以及对人生、政治等问题的思考,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3. 诗歌风格离骚的诗歌风格独具一格,它融合了楚国的文化和风土民情,表现出了强烈的地方色彩。

离骚的诗风辉映着屈原的个性,显现出了诗人豪放的气魄和坚韧不拔的品格。

离骚的诗歌语言独特优美,其意象丰富多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4. 主题内容离骚的主题内容涉及了广泛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逆境与压迫的抗争,对伤痛与离别的哀婉叹息,对政治乱象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同时,离骚中也包含着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诗中蕴含了诗人自身的情感和思想,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一些缩影。

5. 文化内涵学习离骚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离骚中涉及了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文化要素,比如楚国的地域特色、楚文化的精神内涵、古人的处世哲学、以及古代的神话传说等。

通过学习离骚,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诗歌中的精妙表现,也可以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6. 影响与价值离骚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关于屈原和离骚的论述文

关于屈原和离骚的论述文

关于屈原和离骚的论述文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者,他的代表
作品《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论述屈原和《离骚》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从屈原的生平和历史背景入手。

屈原生活在中
国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诸侯割据的时代。

他曾担任楚国
官员,但由于忠言逆耳,遭到了排挤和流放。

这样的政治遭遇对他
的《离骚》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论述《离骚》时,我们可以
分析其中蕴含的政治抱负和爱国情怀,以及对时局的反思和批判。

其次,我们可以从文学角度来分析《离骚》这部作品。

《离骚》以其瑰丽的意象、丰富的想象力和辞藻华丽而著称。

我们可以探讨
其艺术特色,如比喻、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其与中
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关系。

同时,也可以从《离骚》的意境、情感和
思想内涵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哲学和宗教角度来审视《离骚》。

作为一
部具有宗教色彩的文学作品,《离骚》中融合了道教的元素,表现
了屈原对人生、命运和宇宙的思考。

我们可以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
学意蕴,探讨其中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以及其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贡献。

总之,论述屈原和《离骚》需要全面深入地挖掘其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内涵,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
和欣赏这一杰出的文学作品。

《离骚》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具体体现

《离骚》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具体体现

《离骚》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具体体现
1. 文学史上的地位:《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长篇抒情作品,填补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长篇抒情作品的空白。

它的出现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2. 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通过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离骚》还以其独特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新性的语言表达方式,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它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感人至深的抒情力量,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深刻的思想内涵:《离骚》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了诗人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忧虑和关切,以及他对于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这种崇高的情操和追求,不仅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影响,也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伟大的离骚诗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伟大的离骚诗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伟大的离骚诗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离骚诗是一首名垂千古的诗歌,写于公元前278年至前275年间的汉代初期,作者为楚国诗人屈原。

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离骚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从不同角度来探讨。

历史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离骚诗的地位,我们需要了解它所处的历史背景。

当时,楚国正处在一个动荡的时期。

屈原作为楚国的重要官员,他见证了楚国的衰落和灭亡,触及到了他的故国和族人的痛苦。

因此,离骚诗的产生也是屈原内心的一种呼喊和悲痛的表达。

诗歌艺术离骚诗的诗歌艺术堪称完美,顶尖的艺术品味可见于屈原的铺陈和婉辞。

离骚诗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这些手法为离骚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离骚诗中的某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非常有特色,例如“纷纷籁籁”“摇曳榆柳”等,这些语言的特点让离骚诗的艺术更具魅力。

文化地位离骚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离骚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正是由于离骚诗的影响,才有了现在沿袭至今的文化底蕴。

思想深度离骚诗的思想深度同样是其他诗歌难以比拟的。

作者屈原通过离骚诗,反映出自己的时代背景,抒发自己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反思人生,表达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这种深度的思想,针砭时弊的精神和诗经的创作技巧,使离骚诗的艺术价值倍增。

启示性意义离骚诗的意义也不仅局限在艺术层面,而是有着广泛的启示性意义。

离骚诗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哲学,无论对个人或者社会,都有着相当的启示作用。

离骚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观念,让我们懂得了在困境中的坚定,支撑人们走出低谷。

这些智慧和启示,在现今社会同样具备着重要的意义。

结语离骚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是无可替代的,无论从文学艺术、思想深度、启示意义还是其他方面来看,离骚诗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虽然它已经诞生了数千年,但它所具有的文化力量依旧在今天光芒耀眼。

屈原离骚的文学价值

屈原离骚的文学价值

屈原离骚的文学价值屈原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离骚一文融合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新篇章。

屈原离骚在文学形式上具有创新意义。

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乐府诗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离骚以五言古体诗形式为基础,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它以自然景物的描绘为起点,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浓郁的情感和美感。

屈原离骚在文学内容上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离骚以屈原个人的遭遇和心理状况为出发点,通过对个人命运的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离骚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和对个人遭遇的反思,表达了对命运的痛苦和对人生的思考。

它不仅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黑暗,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自我的坚持。

屈原离骚在文学技巧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离骚以其独特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离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情感的抒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使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深深的共鸣和情感的共鸣。

屈原离骚在文学价值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表达,启迪了无数后人的创作灵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它在文学形式、内容、技巧和价值上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离骚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使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浓郁的情感和美感。

离骚文学常识

离骚文学常识

离骚文学常识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哲学价值的文学作品。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生命写下的一篇诗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离骚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价值。

离骚的思想内涵主要是关于人生、爱情、自由、权力等方面的哲理思考。

离骚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风格上。

离骚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叫做“离骚体”的诗歌形式,它的特点是音韵协调、节奏明快、情感强烈。

离骚的语言风格则是一种叫做“辞赋”风格,它的特点是雄浑壮丽、意境深远、语言华丽。

离骚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它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影响方面。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方面。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波折。

离骚的创作背景则是屈原因为忧国忧民而遭受到流放和迫害的时期,这也使得离骚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哲理思考和政治
意义。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珍贵的文学遗产,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哲学价值。

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也是值得人们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

通过对离骚的研究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精髓,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爱情、自由和权力等方面的哲理思考。

离骚中的论点和论据

离骚中的论点和论据

离骚中的论点和论据
论点:《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论据:
1. 文化底蕴:《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杰作,作者屈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杂剧、怀古等方面有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2. 诗歌形式:《离骚》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伤和无奈,采用了楚辞的的表达手法,表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思想体验,被誉为古代中国诗歌的代表之一。

3. 深刻的主题:《离骚》以寓言方式,通过作者的自述,揭示了人生的苦难、不公和自我追求的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道德的缺失,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4. 雄奇的描写:《离骚》以瑰美的辞章和美妙的描写语言展示了广阔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寄托了作者对理想和追求的寄托,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独
特的文学世界。

5. 影响深远:《离骚》自古至今都被广泛传播和阅读,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
和经典之作。

历代对离骚的解读

历代对离骚的解读

历代对离骚的解读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历代学者对《离骚》的解读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观点:
1.忠君爱国:这是最传统的解读之一,认为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自己对
楚国的忠诚和热爱,以及对楚国政治腐败和外敌侵略的忧虑和悲愤。

2.政治讽喻:有一些学者认为,《离骚》中包含了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和
讽喻,屈原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公和政治黑暗的不满。

3.个人抒情: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离骚》主要是屈原个人情感的抒发,表
达了他在政治上失意、被流放的苦闷和悲愤,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4.文化传承:还有一些学者从文化角度解读《离骚》,认为它是中国古代文
化的重要遗产,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崇尚自由、追求美好、尊重人性的精神。

总的来说,历代对《离骚》的解读都有其独特的角度和侧重点,但无论如何,《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经典之作。

《离骚》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抒情传统

《离骚》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抒情传统

《离骚》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抒情传统医学部10级生物科学师范1030401003苏君菊前记:笔者来自广袤的北方,性情也颇有几分北方的豪爽耿直,文学作品的欣赏上也是如此,苏东坡一直是我的最爱,并非因为都是姓苏,实在是东坡的才情卓绝,随意挥洒让人欲罢不能。

他是古代罕见的艺术全才,他的诗歌善用比喻,纵意自如,触手生春;对人生持有达观的态度,能够超越困难、解脱苦难。

诗人宽容平和的襟怀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使我折服。

课堂上老师曾反复强调,词之正宗为婉约派,苏轼辛弃疾之类乃非正宗。

但我想,文学创作应该本无所谓正宗与否,读来让人身心爽透的就是好东西。

独抒性灵,有感而发,不是无病呻吟,就是好文章。

浪漫主义文学我不太喜欢,太多矫揉造作,扭扭捏捏。

此话说的可能也有些片面,因为何为浪漫主义何为现实主义实在是没有一个标准的界限。

之前从没有完整的读过离骚,因为实在太难读。

以下内容是结合听过的课加上个人对离骚的学习和网上的各种资料写出的,有些地方直接引用了网上的原文,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实在无力独立完成;有些地方进行了修改加上自己的想法。

可能有失偏颇,还请海涵“门外汉”的粗鄙。

文学是人类借助语言对于世界、社会以及人生进行的审美观照。

在由西部白雪皑皑的高原、东面蔚蓝色的大海、北部寒冷不毛之地、南部崇山峻岭框定出的相对独立的广袤土地上,中华民族享受着黄河、长江的滋养,脚踏黄土地,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创造出具有中国面貌、中国气派的文学艺术,中国古典文学历经数千年持续的发展而没有中断,至今仍然如阳光、空气一样滋养着当代的中国人。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战国时期,在南方长江、汉水流域的楚国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兴起了楚辞,诸侯国互相兼并的时代环境和独特生活经历、个性品质,使得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具有很卓越的政治器识,“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忠君爱国却遭到奸臣嫉妒,昏庸的楚怀王听信谗言,屈原先后被流放到汉北和江南,最后投汨罗而死。

屈原的离骚古代楚地的文学瑰宝

屈原的离骚古代楚地的文学瑰宝

屈原的离骚古代楚地的文学瑰宝古代楚地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许多文学瑰宝。

而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屈原的《离骚》。

作为高中生,我对这部作品深感钦佩和喜爱。

本文将从屈原的生平概述、《离骚》的结构和语言之美以及其在古代楚地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探讨《离骚》为古代楚地带来的文学瑰宝。

屈原,在楚国春秋末年的诗人和政治家,被后人誉为楚地文学的鼻祖。

他早年受到教育,深受诸子百家之学的影响,尤其对道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屈原并非只是一位文人,他还担任过楚国官职。

因为忠诚于国家,屈原多次进谏君主,但遭到诋毁、被贬谪等不公待遇。

面对巨大的挫折和伤害,他以写诗来宣泄内心情感,并借以抒发对楚国家兴、民族团结的追求,于是创作出《离骚》的经典之作。

《离骚》的结构独特,以想象丰富、行文流畅著称。

全文分为“离骚”、“九歌”两篇,其中,“离骚”以屈原内心的抒发为线索,表达了对国家失落和美好前景的追求。

而“九歌”则是对楚地文化的赞颂。

《离骚》以华丽的修辞、生动的想象,将人物、景观融入自然之中,形成了一种唯美的意境。

这种意境的塑造,使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哲理性,更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屈原内心的痛苦和追求。

《离骚》的语言之美是古代楚地文学的瑰宝之一。

首先,作品糅合了楚地的民歌、民谣元素,使得语言更加富有活力和磅礴的力量。

其次,屈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如典故、借用等,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特别是他灵活运用的夸张手法,使作品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最后,屈原以豪情壮志、英雄主义情怀渲染整个作品,用独特的语言形式展现了个人的操守和情感。

《离骚》作为一部古代楚地的文学瑰宝,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其个人的艺术成就,更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在古代楚地的文化传统中,屈原被尊崇为楚地的鼻祖和楚国的精神象征。

他的作品不仅受到了楚地文人的倾慕和传承,更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离骚》通过其浓厚的爱国情怀、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激发了后来文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并对古代楚地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的历 史 意 义和 裴 回循 咀 且 感 且 疑
,



,

涕泪俱 下 情 事欲
,


的情感 抒 泄 成 为 古 代 文 论 中 一 条 不断 衰变 的 批 评 线索
,
可 以 说 历 代关 于 屈 原 及 其 以
,
《离 骚 》 代 表 的楚辞 评论 揭 示 的 楚 骚 审 美 理 论 价 值 为
,幻
二是 以楚骚审美 为发韧建构 其 文学
的悲剧理论


云 如 刘 鹤《老 残 游记 自序 》
,

《离 骚 》 屈 大夫 之 哭 泣 为

李 后 主 以 词 哭 八 大 山人 以
,

“ 画 哭 王 实 甫 寄 哭 泣 于《西厢 》曹雪 芹 寄 哭 泣 于《红 楼 梦 》 个 中 意 趣 迥 异 于 由孔 子 开 创 的 温
,
风 飒 之 音 陶公 辞 木 荣 泉 流 之 趣 虽 有 一 激 一 平 之 别 其 为 独 往 独 来 则 一 也
,
、 。

,
也 同样 表现 出他

处 封 建 社 会 末 造 对 先 哲 个 性 人 格 的怀 想 追 慕 尼 采 在《流 浪 者 与 他 的 影 子 》 九 章 中 写 道 第 个 人 有 生 命 的感 觉 时 就 会认 为 自 己 最 有 自由
, ,
,

个 性 之 中 倘 以 楚《骚
,

” 之 变 周《诗 》 创 作 为 历 史 坐 标 纵 观 历 代 楚 辞 评 论 中 的 特 殊 批 评 导 向
,

,
自能 发 现 其 一 般 的 理 论 意 义 忧 患 意识

概 括 地 说 楚 辞 评 论 围 绕楚 骚 创作 特 色 表 现 出 以 下 批 评 范 围
之 衍 变 以 无 限 的 启 迪 司 马 迁 在 受 封 建专 制 压 抑 于 人 生 之极 大 痛苦 中 引 刘 安《离 骚 传 犷 灌 淖 污 泥 之 中 蝉 蜕 于 浊 秽 以 浮 游 尘 埃 之 外 不 获 世之 滋 垢 嚼 然 泥 而 不 滓 以 赞 美 屈 子 人 格 表 现 的
, , , , ,
从 历 史 观 出发 屈 原 举 世 混 浊 而 我 独 清 众 人 皆 醉 而 我 独
, ,


” 醒 的个 性 是 变 世 精 神 的 表 现 从 审美 观 出发 屈 原 面 视斑 剥 漫 德 的 忧 患 澡 雪 精 神 扬 举 个 性
,
,
将 殉 道 殉 情 的伟 大 人 格 寄托 于 神奇 浪 漫 的文 学 创作 又 以 活 泼 而 崇高 的 诗 灵 予 后 代 文 学 理 论
,


刘 师 培《论文
, ,
杂 记 》 中 国 文 学 至 周末 而 臻 极 盛 谓
,


《 … … 楚 辞 》 深 思 远 上 承 风 雅 之 遗 下 启词 章 之体 亦 优
, ,

中 国 文章 之祖 也


又 是 从 历 史 的优 患 中发 现 屈 原 文 学 的非 凡 价 值 的
,
也 正 是 这 种 优 患意 识
, ,


的至情


虽 然 屈 原 作 品 中 奥 雅 宏深 有 难 逮 测
,

,


的 恢诞 怀 疑 与 楚 文 化 巫 文 化 有 不 可 忽 略
,

的地 域 的 历 史 的 羁 牵
佃款徘恻 之 旨 ,


, 〕
但 着 眼 于 其 与 时变俱 来的 心 变 情变 则 能 于 烦 乱 瞥 优 之 中得 其
西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会 科 学版
年第

离 骚 学 与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许 结
从 初 汉 到 晚清 历 时 两 千 余 年 的 楚 辞 研 究 既 以 其 虚 灵 活 泼 芳 菲 郁 勃 的 生 命 律 动 卓 然 自立
,

其理 论 风 格 又 以 骚 者 诗 之 变 也
, ,
,
伤 抑 郁 之 怀 靡诉 临 渊 有怀 沙 之 志 吟 泽 有憔 悴 之 容 的 情 感 对 楚 辞 哀 歌 理 论 的认 识 已 逐 渐
向 纯 粹 的 悲 剧 审美 发 展

李 贺评 楚 辞 感慨 沉 痛
。 。


, 〕
气 李 涂《文 章 精 义 》 为 《楚 辞 》 悲 认,。ຫໍສະໝຸດ , ,“是这
,
种 悲哀情 绪在理论上 的总结
, ,

从《离 骚 》 哀 歌 创 作 来看 它 一 方 面 因 感 世 而 作 唱 出 时 代 的 悲 哀 而 具 史 诗 性 质 另 一 方 面 又 等
因 其 将 历 史 的 悲 哀 摄 入 浪 漫 的 情 感 的艺 术



,
则 尤 具抒 情诗性 质 显 出悲 剧 意 识 的崇 高美
,


而 楚 辞 研 究也 因 此情 感 的 传递 审 美 的 积 淀 成 为古 代 文 论 中 最 系 统 的 悲 剧 哀 歌 理 论 倘若 说
,

同于

屈 子 之 所 以 妙 以 其 饨 莞 闷曹 迷 离 荒 忽
,
,

纷 乎莫揣其端 杳 乎莫 穷
, ,

其 际 如 入 宝 山 瑰 玮 璀 璨 之 弥 目 而 不 识 何物 如 聆 广 乐 铿 钓 杳 吵 之 盈 耳 而 不 解 奚 响
,
,

这种
对 屈 骚 怀 疑 意 识 的 形 象 注 解 既 得 其倏 忽 变 化 卷 舒 神 奇 的 想 象 又 深识 其 仿 徨 愤激 心 绪 捆 款
,

虽 其 内涵 有 追 念 封 建 亡 灵 的 历 史
“ 守 旧 因 素 但 诗 人 身 处 逆 境 的个 性 却 灌 注 于 楚 辞 研 究 之 中 使 那 种 乃 知《骚 经 》 文 非 文 也 之
, ,
, ,
,
有是心血 始有是 至 言
,



的 领 悟 为 我 国 文 学 审 美 理 论 增 添 了异 彩
。 、



,
这 也 是 楚 辞 研 究 为古 代 文 论 提 供 的 具 有 批 判 精 神 的特 有 贡 献
,

个 体意识
, ,

以 与《诗 》 集 体 创 作 之 形 式
以 表 群 体 生 命 之 意 识 不 同 《骚 》 个 人 之 创 作 塑 造
,

人 格 之 型 态 表 现 个 体 生 命 之律 动
,


作 苦心



林 云 铭《楚 辞 灯 》 评骚 云
, ,

屈 原 全 副 精 神 总 在 忧 国 忧 民上
,


蒋 骥《 山 带 阁 注 楚 辞 序


若 屈 子 者 但 见 其 爱身 优 国 迟 回 不 欲 死 之 心 未 见 其 轻 生 以 慰 君 也
,

是 从 时代 的忧 患 中

提炼 出 屈 原 的 崇 高 人 格 张 表 臣《珊 瑚 钩 诗 话 》 三 评 楚 骚 幽 优 愤 徘 寓 之 比 兴 卷
, , ,


,
魏晋 六 朝 楚 辞 评 论 与 理 论 自觉 的关 系 宋 代 楚 辞 评 论 与 理 学 思 潮 的关 系 明 清 楚 辞 评 论 与 艺 术
自律 的关 系 无 不 与 时 代 为 因 缘 而 深 契 于 文 学 思 潮 的 发 展 大 势 但是 文 学 批 评 之 共性 是 寓 于
汉 人 对 楚 骚 盖 自怨 生 的 悲 剧 意 识 的 理 解 基 本 上 是 纳 入 怨 诽 而 不 乱
以 中 和 美 思 想 范 畴 则 到 南 朝 刘解 首 辟《辨 骚 》 明其
, , ,




和 嘉 其温 雅



“ 」





,
萧 统《文 选 序 》 举 屈 原 标
,
耿介 之意 既

代表 了楚 辞 研 究的精 神 成 为 中 国 古 代 文论 充满感 荡 力量 的 生 命 意 识


悲剧意识


哀如屈原
,

,
如 一 曲悲 歌 撞 击 着 历 代 楚 辞 研 究 家 的 心 灵
, , ,

在我 国诗史上
,
《诗 》 百 篇 中 已 不 乏 悲 哀 吟 唱 的 歌 谣 三
但 真 正 将 全 身 心 投 向哀 歌 创 作 实 为 屈 原 的 特 殊 贡 献
, , , ,
布 衣 而 贤人 失 志 之 赋 作

皇甫 谧《三 都 赋 序 》至 于 战 国 王 道 陵 迟 风 雅 浸 顿 于 是 贤 人 失 志
,

“ 王 士 祯《 回 中诗 集 序 》《离 骚 》 于 君 非 不 忠 也 … …不 幸 而 值 家 国 之 变 也 诸 说 异 之
, ,

代 同 心 皆通 过 战 国 世 变 之 优 患 观 照 楚 骚 情 变 之 优 患 以 阐 明其 幽深 郁 结 清 苦 载 独 川 的 创
,

情 感 意识
,

云 挚虞《文 章 流 别 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