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资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教资科三
高中信息技术教资科三
高中信息技术教资科三主要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素质、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具体包括以下考试内容:
一、教育教学管理
1. 课程设计与教案编写
2. 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
3. 学生课堂行为管理
4. 教学评价与反馈
二、教师能力素质
1. 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2. 教育技术应用
3. 学习与创新能力
4. 专业素养
三、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
1. 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2. 法律法规意识和教育伦理观念
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1. 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教育基础学科知识
2.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理论知识
3.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与趋势
考试形式:笔试。
考试时间:4小时。
参考资料:《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知识和能力素质标准》。
信息技术高中教资知识点总结
信息技术高中教资知识点总结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高中教育中,信息技术也是必修课程之一。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备考信息技术高中教资考试,本文将按照知识点类别进行总结。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信息技术高中教资考试的重点之一。它包括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应用等方面。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二、计算机编程
计算机编程是信息技术高中教资考试的另一个重点。它包括计算机编程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思想等方面。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掌握常见的编程语言,如C语言、Java语言等,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
三、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技术高中教资考试的另一个重点。它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的管理等方面。在备考过程中,需
要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掌握数据库的管理技术。
四、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高中教资考试的另一个重点。它包括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多媒体的制作、多媒体的应用等方面。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掌握多媒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多媒体的制作原理和方法,掌握多媒体的应用技术。
五、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是信息技术高中教资考试的另一个重点。它包括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信息安全的威胁和防范、信息安全的管理等方面。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安全的威胁和防范措施,掌握信息安全的管理技术。
教资大知识点小知识点总结
教资大知识点小知识点总结
教资考试是教育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资格考试,通过考试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够
从事相关的教育工作。教资考试内容包括了众多的知识点,其中有一些是核心的大知识点,还有一些是相对较小的小知识点。在备考教资考试的过程中,对这些大知识点和小知识点
进行总结和归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考试内容,提高备考效率。
一、教资考试的大知识点总结
1.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基础知识是教资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了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家的代
表作品、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等内容。通过学习和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可以
帮助我们建立起对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整体认识,为后续的备考和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2. 教学与课程设计
教学与课程设计是教资考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包括了教学理论、教学设计、课程开发与
评价等知识点。在备考教资考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教学与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同学科教学的特点与规律,提高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能力。
3. 学校管理与教育领导
学校管理与教育领导是教资考试的重要考察点,包括了学校管理理论、学校管理实践、教
育领导理论与实践等内容。通过学习和掌握学校管理与教育领导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对
学校管理和教育领导的要求和任务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教育管理和领导的能力。
4.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是教资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包括了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教育法规的制定与
执行、教育行政法规等内容。通过学习和掌握教育法律法规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
掌握教育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教师资格高中信息技术考试科目
教师资格高中信息技术考试科目
教师资格高中信息技术考试科目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基础:考试会涉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原理、发展历程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考试会涉及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资源的选择和使用、课堂组织与管理等。此外,会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进行评估,包括创新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3.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与评价:考试会涉及信息技术教学所使用的软硬件资源、学习工具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此外,还会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方法、工具和准则进行考查。
4.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础知识:考试会涉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网络基础等内容,以便教师能够理解和正确使用计算机技术。
5.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实践:考试会考查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网络应用、多媒体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具体的考试科目和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因地区和考试机构而异。建议考生在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前,仔细阅读招生简章或相关规定,了解具体的考试科目和内容要求。同时,可以参考历年的考试真题和教材来备考。
卢姨教资科目三信息技术简答题汇总
卢姨教资科目三信息技术简答题汇总
1. 什么是计算机操作系统?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一种系统软件,它是计算机硬件和应用软件之间的桥梁,能够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管理和协调,使得应用软件能够运行。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内存管理、文件管理、进程管理、设备管理、用户接口管理等。
2.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通过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和共享资源的一种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能够实现远程通信、文件共享、远程控制等功能,是现代信息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通信设备、通信介质、网络协议和应用程序。通信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网卡等,通信介质则包括有线和无线两种类型,网络协议则是规定了数据传输和通信规则的标准,应用程序则代表用户在网络上进行的各种交互操作,如浏览网页、发送邮件等。
4. 什么是数据库?
数据库是一种结构化的数据存储方式,它可以用来管理大量的数据,并且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数据库包括多个数据表,每个数据表包含多行数据,每行数据包含多个字段。数据库还具有高效的数据检索、更新、删除和插入功能。
5. 什么是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是指使用特定的编程语言来编写计算机程序,以实现特
定的功能。程序设计需要遵循特定的语言规则和编程技巧,能够快速、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6. 什么是算法?
算法是指一组执行特定任务的有序指令。在编程和计算机应用中,算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使用合适的算法可以提升程序的效率和
准确性。
7. 什么是云计算?
教资高中信息笔试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客观性、普遍性、动态性、可传递性、可处
理性等。
2.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他们的计算机思维。
3. 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
激发他们的积极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1. 信息的一般特征及其意义。
2. 生活中的信息应用实例。
教学难点:
1. 生活中的信息应用实例。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2.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案、课本等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信息应用实例,如社交媒体、电子商务、智能家居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到了哪些信息?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讲解
1. 讲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客观性、普遍性、动态性、可传递性、可处理性等。
2.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
3.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信息应用实例,并分析它们所具备的信息特征。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信息的一般特征及其意义。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自己的计算机思维。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对信息的一般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高中教资详细整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点整理
高中教资详细整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点整理高中教资考试要求教师具备较为全面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这样才能
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以下是一份详细整理的高中教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点。
一、计算机硬件知识:
1.计算机的组成及相关原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
显卡、主板等硬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进制转换。二进制、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互相转换。
3.计算机存储单位。比特、字节、千字节、兆字节、吉字节等存储单
位的换算及其作用。
4.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包括CPU的主频、内存的容量、硬盘的容量等。
二、计算机软件知识:
1. 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管理。
2. 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软件的使用,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以及相关的基本操作和功能。
3.网络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等。
4. 编程语言。如C语言、Python语言等常用的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控制结构等。
三、计算机网络知识:
1.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等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
2.网络协议。TCP/IP协议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的应用层协议,如HTTP、FTP等。
3.网络安全。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防护措施,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
4.云计算。云计算的基本概念、云计算的优点和应用等。
四、多媒体技术知识:
1.图像处理。如图片的格式、分辨率、色深等相关知识,以及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
2.音频处理。音频的采样率、比特率等基本概念,以及常用的音频处理软件的使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资考点汇总
高中信息技术教资考点汇总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1. 计算机硬件组成: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2.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输入、处理、输出。
3. 计算机的存储器分类: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4. 计算机内部数据表示:二进制。
5. 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Linux、MacOS等。
二、计算机网络
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分类: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等。
2. TCP/IP协议族:IP、TCP、HTTP等协议的功能和特点。
3. 网络安全与防护: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
4. 网络资源的共享与管理:文件共享、打印机共享等。
5. 网络通信方式: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三、数据库基础
1. 数据库的概念和特点:数据的组织和存储方式。
2. 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Oracle等常见数据库软件。
3. SQL语言:常用的查询、插入、更新、删除等操作。
4. 数据库的设计和规范化:表的设计、关系的建立等。
5.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网页设计与开发
1. HTML语言:网页的结构和内容的标记语言。
2. CSS样式表:网页的样式和布局控制。
3. JavaScript脚本语言:网页的交互和动态效果实现。
4. 网页的优化与调试:网页性能的提升和问题的排查。
5. 响应式设计:适应不同设备和屏幕大小的网页布局。
五、算法与程序设计
1. 算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排序、查找等常见算法。
2. 程序设计语言:C、C++、Java等常用编程语言。
3. 程序的编译与运行:源代码到可执行文件的过程。
4. 程序的调试与测试:错误的排查和问题的修复。
全国教资统考:高中信息技术备考
全国教资统考:高中信息技术备考
根据历年真题分析,信息技术出现的考点如下:
1.信息的定义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技术革命
4.进制的转换
其中进制的转换,在以往的考式中每年都会出现,所以我们做为重点给大家讲解。
进制的转换
(一)基本概念
数制即数的表示规则,它是指用一组固定的数字和一套统一的规则来表示数目的方法。在计算机数制中,掌握数码、基数和位权的概念。
(二)各种进制的表示方法:
二、进制之间的转换
(一)非十进制与十进制数的转换
·R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数
转换规则:采用R进制数的位权展开法,即将R进制数按“位权”展开形成多项式并求和,得到的结果就是转换结果。
·十进制转换为R进制数
转换规则:整数部分(倒读法):“逐次除以基数取余”法,直到商为0;
小数部分(正读法):“逐次乘以基数取整”法,直到小数部分为0或者取到有效数位。
高中信息技术教资考点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教资考点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考试是选拔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途径。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本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资考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考试大纲与标准
1.了解教育部颁发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掌握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2.熟悉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1.网络技术: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网络安全等。
2.数据管理:数据库原理、数据模型、SQL语言、数据库设计等。
3.程序设计:编程语言(如Python、C++等)、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
4.信息技术应用:办公软件、图像处理、音视频处理、网页制作等。
三、教学设计与方法
1.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策略。
2.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授、巩固、应用、小结等环节的设计。
3.教学方法选择: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探究法、分组合作法等。
4.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教学反思与改进。
四、教学实施与组织
1.课堂教学组织:课堂管理、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资源利用。
2.实践教学组织:实验、实践、项目等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3.教学评价与反馈: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收集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师专业发展
1.教育理念与师德: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2.专业素养与能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掌握教育教学能力。
3.终身学习与发展: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教资考点涵盖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实施与组织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系统学习这些内容,结合实践进行深入理解,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希望本文的总结能为大家的复习提供帮助。
信息技术高考知识点大全
信息技术高考知识点大全
参考资料五星
1、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计算机的构成:中央处理器(CPU)、内存(RAM)、外存(ROM)、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等)、接口卡等;
(2)计算机的功能:计算机可以操作、分析、控制和存储信息,从而实现输入输出操作,进行复杂的运算、控制系统的运行。
(3)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用于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中间软件。它可以使得计算机资源被有效地利用,是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的核心。
2、计算机网络:
(2)网络的分类: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不同应用、不同范围、不同要求,它们也可以分为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无线网络等不同类型。
(3)网络的基本服务:网络中提供服务的有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视频会议、虚拟网络等。
3、编程语言:
(1)编程语言的定义:编程语言是一种按照计算机能理解的特殊语言。
高中教资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高中教资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高中教资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是指通过专业考试获得的高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授予教师在高中阶段教授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的资格。
高中教资信息技术包括了教师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基础知识、信息处理与表达、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内容。获得该资格的教师能够在高中阶段教授学生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信息管理与传递、网络通信等方面的能力。
高中教资通用技术则包括了教师在通用技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机械、电气与自动控制技术、材料与工艺技术、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能源与动力技术、生物与医学技术等内容。获得该资格的教师能够在高中阶段教授学生有关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高中教资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获得需要通过相应的专业考试,并符合相关的教育背景和学历要求。凭借该职业资格证书,教师可以在高中阶段进行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
高中信息技术教资科目三备考要点
高中信息技术教资科目三备考要点
高中信息技术教资科目三备考要点
引言:
高中信息技术教资科目三考试是评估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重要评估标准。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教师需要全面了解高中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并掌握备考要点。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高中信息技术教资科目三备考的关键要点,并提供对这些要点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知识
1. 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在备考中,教师应该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其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的意义。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指教授学生使用电脑和软件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备考中,教师需要了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造精神等。内容则涵盖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管理、信息处理与分析、信息系统与网络等多个方面。
3.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备考时,教师应该掌握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材和教学软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二部分:高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1. 数据库与数据处理
备考中,教师需要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以及如何进行数据的插入、查询、修改和删除等操作。还要掌握如何使用数据库编程语言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网络与网络应用
备考时,教师应该了解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和因特网等。同时,要了解网络的安全与管理,如网络攻击和防御措施,以及网络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等。
高中教资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
高中教资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高中教师开始关注和应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高中教资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通用技术是指一种能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技术。在高中教育中,通用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教学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教学,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运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是通用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得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管理,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和个性化;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开展课外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中教育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因此,高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
息技术水平,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如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高中教学实践中,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首先,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其次,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例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资源;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教学,通过网络讨论、在线评价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完整word)高中教资详细整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完整word)高中教资详细整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点整理,
推荐文档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
1、信息的特征?
普遍性、客观性、时效性、依附性、可传递性、可共享、可存储、可加工处理。
2、信息技术概念?
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是能扩展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的技术,是能代替和延伸人的感官及大脑的信息功能的技术。
3、信息安全概念?
指信息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物理环境及基础设施)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来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最终实现业务连续性。
4、信息安全三要素?
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5、获取信息的途径?
(1)利用人力直接获取信息;
(2)利用设备来获取信息;
(3)通过阅读报纸杂志获取信息;
(4)通过阅读书籍资料获取信息;
(5)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获取信息;
(6)通过光盘等电子出版物获取信息;
(7)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
(8)通过遥感遥测获取信息。
6、信息获取的过程?
(1)定位信息需要;(2)选择信息来源(3)确定信息获取方法;(4)保存信息
7、信息获取的工具?
扫描仪、照相机、录音设备、摄像机、计算机
8、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国际互联网)概念?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实现信息的国际交流,同外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相联接。
第二章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9、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
10、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中学教资科三信息技术知识点
中学教资科三信息技术知识点
中学教资科三信息技术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分类。
2. 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
3. 信息技术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4.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
5.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6. 办公软件的使用,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
7.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应用,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
8. 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互联网协议、路由器、交换机等。
9.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
10. 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算法,包括面向对象编程和过程式编程。
11. 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需求分析、设计、测试等。
12. 网络安全的概念和原理,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等。
13.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在线教育、虚拟现实等。
14.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挑战,如信息过载、数字鸿沟等。
以上知识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教材和考试大纲有所不同。建议考生在备考时仔细阅读考试大纲,了解考试要求和考试形式,并掌握相关知识点,以顺利通过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信息
1.定义:信息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传播的内容。
(区别于消息、数据、信号、知识)
2.特征:
(1)载体依附性
(2)共享性
(3)可传递性
(4)真伪性
(5)价值型
(6)时效性
(7)可处理性
(8)价值相对性
(9)普遍性
3.信息处理:
(1)信息的采集:
所要采取的原则:可靠性、完整性、实时性、准确性、易用性、计划性、预见性
(2)信息的加工
(3)信息编码
二.信息技术
1.概念: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
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一起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
2.信息技术发展阶段: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使用,距今3w-5w年前。语言的使用时猿进化为人的重要标志。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创造,约公元前3k年前。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印刷术的发明,约1040年的北宋时期。为信息的积累传播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19世纪中叶后。
实现了以金属导线上的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的目的。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讯技术的有机结合,20世纪60年代。将人类推到数字化时代。
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虚拟化。
三.信息安全
1.定义:
(1)涉及层面角度:保障计算机及其设备设施的安全,保障运行环境的安全,信息的安全、计算机功能的正常发挥,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2)涉及的安全属性角度:信息安全涉及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总的来说,就是要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
2.信息安全三要素:
(1)保密性:网络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过程。
(2)完整性:指在传输、存储信息或数据的过程中,确保信息或收据不被未授权的用户篡改或在篡改后能被迅速发现。
(3)可用性:指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不会被不正当的拒绝。
3.计算机病毒
(1)特点:寄生性、潜伏性、隐蔽性、破坏性、传播性、可触发性、不可预见性。
(2)防治:
a)安装正版杀毒软件且经常更新。
b)重要文件进行备份,防治病毒破坏造成重大损失。
c)不轻易使用来历不明的光盘、移动磁盘。使用前先杀毒处理提高安全性。
d)发现病毒或异常时,迅速隔离立刻断断网。防止受到更多感染,同时防止计算机成为
船舶园。
e)使用复杂密码,提高安全系数。
f)了解计算机病毒知识,建立安全习惯,做好预防措施。
计算机:
1.诞生
2.发展历史
3.特点
4.应用
5.组成与工作原理
(1)硬件系统
(2)软件系统
(3)计算机性能指标
(4)计算机工作原理
6.计算机数制与编码系统
网络:
1.各类拓扑结构及其优缺点。
2.TCP/IP网络结构。
3.OSI网络结构。
教学:
1.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课堂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5)个别指导法
(6)演示法
(7)示范法
(8)形象直观法
(9)练习法
(10)任务驱动法
(11)探索式
(12)竞赛式
(13)游戏教学方法
(14)自主学习法
(15)类比法
3.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因素:
(1)教师的特点
(2)学生的年龄特征
(3)教学的内容
(4)各班级的发展水平与学生的个性差异。
4.信息技术教学的原则:
(1)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2)趣味性与严谨性相结合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4)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5)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6)培养信息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
(7)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8)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
5.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
(1)先行组织者策略
(2)情景教学
(3)动机教学
(4)启发式教学
(5)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6)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6.信息技术教学特点:
(1)教学目标:在多元化和全面性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教学对象:自由被动转向主动构建。
(3)师生关系:构建和平民主的和谐关系。
(4)教学方法:以教学需要为中心。
(5)教学过程:贴近生活、探究学习、因材施教。
7.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了解)
(1)引导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2)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3)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
(4)检查和巩固知识。
8.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
信息课程:
1.课程的性质: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
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2.课程的内容的特点:
3.课程的特征(即:课程的内容的特点):
(1)综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
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的过程方法、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
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
(2)基础性:目前已经进入信息化的社会,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每个人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3)工具性:信息技术再教育领域中的主要作用是辅助,包括辅助教师讲课、辅助学生学习、辅助管理人员管理教学等,
而不仅仅是作为学生或教师学习的对象。
(4)实践性:信息技术课程一学生动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生在课堂中
通过观察、模仿、探究、分析、设计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
(5)开放性: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性表现为信息技术在课程内容、活动形式、实践与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
(6)层次性: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学习需求不同,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分层设计、分级教学。
4.如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步骤。
(2)因材施教: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和适应能力。
(3)因地制宜:教师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易于实践且基础实用的课程学习。
(4)理论实际结合:理论教学为前提,实践教学为根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5.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6.课程设计依据:
(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
(3)参考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性。
7.新课的导入:
(1)导入的作用
a.指向作用: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明确目的的任务
b.激趣作用:激发求知,产生兴趣
c.铺垫作用:联系旧知,以作铺垫
(2)导入原则
a.关联
b.过渡
c.简洁
d.多样
e.趣味
f.适合
(3)导入的类型
a.温故知新导入法
b.谜语导入法
c.故事导入法
d.直观演示法
e.生活实例导入法
f.设疑探究法
g.游戏导入法
8.课程设计思路:
(1)采用“非0起点”,注意与已学知识衔接
(2)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鼓励跨学科整合。
(3)考虑地
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
(4)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个性发展
9.操作课:
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反馈总结
提出任务:展示情境、引出任务。
分析任务:展示整体、分析任务重点(工具意义、操作方法、易错点)
完成任务:学生操作(个人操作、分组操作、分层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总结:教师反馈任务、总结知识点。
学科核心素养:
(1)信息意识: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信息价值判断力。
(2)计算思维: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
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作品创新的能力。
(4)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评价:
1.课堂教学中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应公平公正,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4)评价应科学合理,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客观性、整体性、指导性、科学性
2.如何进行有效评价:
(1)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看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及时肯定鼓励。
(2)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应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3)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保护学生自主合作、大胆探究的积极性。
(4)多元化评价,多方面多角度除法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5)对合作小组的集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3.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确定评价目标与内容
(2)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的具体指标
(3)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
4.学习评价的方法:
(1)传统的评价模式:卷面考试和上机操作考试。
(2)作品评价法
(3)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5.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
(2)反馈功能
(3)激励功能
(4)提高教学、目标导向功能
//诊断、激励、调节、教学
6.评价的分类: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7.学生学习绩效评价: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是确保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
获得理想绩效的有效办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进行前置评价;
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
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活动之后,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是在学生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并引申拓展的方法。一般分为教师式和学生式两种,即:以教师为主和以学生为主的归纳总结。
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归纳式、比较式、活动式、练习式、拓展延伸式。
任务驱动法:
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
(1)引入任务: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任务设计时该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人物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成果。
(2)分析任务:该步骤是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
(3)完成任务:在学生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每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教师都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以表扬激励为主要手段。
(4)检查任务:检查完成任务的过程包括检查使用知识是否有错误,作品是否可以更加优化等。总结并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获取资源的可靠性、理解新知识的正确性。
(5)展示成果:展示任务成果的过程是对完成任务过程的反思。
2.
1.任务驱动教学设计需注意的:
(1) 设计任务要明确目的,有较强的针对性。
(2) 设计的任务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3) 任务的难度要有层次性
(4)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多元化。
(5) 在设计任务时要关注任务的可思考空间。
(6) 设计任务要以学生为主体。
(7) 设计任务要有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
(8) 设计的任务具有可评价性。
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过程:
自主学习的核心是要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
(1)创设问题情境
(2)假设—检验
(3)整合与应用
2.教师怎样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创设自由、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2)激发学生的认识性兴趣
(3)帮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
(4)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活动的场景。
(5)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动
(6)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精神品质。
探究学习:
1.探究学习的过程
(1)选择课题
(2)解释探究的程序
(3)搜集相关资料
(4)形成理论,描述因果关系
(5)说明规则,解释理论
(6)分析探究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怎样探究:
(1)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行为。
(2)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获得探究的体验。
(3)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
(4)布置探
究的任务和内容要具体明确、清楚明白
(5)鼓励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适合在课堂上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探究性的教学内容;
应用性的教学内容;
学生意见不统一的教学内容。
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基本方式:
(1)课堂讨论
(2)角色扮演(师生,情境角色扮演)
(3)竞争
(4)协同
(5)伙伴策略
2.如何促进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
(1)异质分组是实现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基础
(2)组内明确分工、各自承担起角色并相互依赖
(3)通过交往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
(4)教师积极参与合作过程,重建师生关系,促进有效互动
(5)进行恰当的合作评价,注重以评价促合作促发展。
3.合作学习中应注意避免:
(1)合作无机制
(2)盲目分组
(3)分组成员分工不明确
(4)小组成员发言过于集中
4.如何组织开展合作学习:
课前确定
(1)哪些内容可采用分组学习方式
(2)设计好如何分组
(3)分组讨论的时间
(4)组内成员的具体分工
(5)选择哪位组员作为小组代表发言等。
授课时:
结合课前准备和课堂具体情况综合开展合作讨论。
授课结束后:
认真总结本节课开展合作学习的优缺点,以备下次课堂更好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