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2020/3/16
35
③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真理的绝对性:
一是任何真理都有其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二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
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 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世界的 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020/3/16
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2、从认识到实践 ①怎样理解从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
实现认识的目的 检验和发展认识
②从认识到实践的条件
2020/3/16
2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①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和总规律
实践——认识——实践 实践 认识 实践 认识
34
②真理的具体性
(1)真理是有条件的,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 抽象地谈论真理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真理是全面的,是事物多方面本质规定的综合,片面 地谈论真理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3)真理是历史的,是一个过程,静止地谈论真理是形而 上学观点。
(4)真理是具体的和真理是一元的是一个意思,即在同一 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 能有一个,不因人而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 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 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 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因此, 价值必然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体的 需要和要求;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性质、 性能。价值是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发生和 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1

潍坊科技学院教案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授课人:理论上,有利于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实践上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有利于注重调查研究。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二是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将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二)从认识到实践1、重要性: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

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之外,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即理论具体化和实验或试点的环节(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实验---推广;社会科学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方法、步骤、行动口号等----试点)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方法是理论的具体化。

如,调查研究等方法。

好的理论和政策需要干群理解掌握才能化为实践中的力量。

为此,要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对群众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不能采取生硬粗暴的强迫命令手段强制执行政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一)实践的本质相关原著: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毛泽东在《实践论》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二)实践的基本结构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2)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2)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3)价值关系:主题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1.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4.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坚持反映论的立场。

2.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坚持先验论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教案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教案第二章
为什么在对认识性质的看法上会形成先验论和反映论两种相反的观点和理论,其原因主要在本体论上。在本体论上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先于物质(主要指逻辑的先后),认识是一种意识,因而认识先于外部认识对象,认识形式先于认识内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先于意识,那自然物质也先于认识了。由此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即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和 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首先是主体改造、变革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一种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其中,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4、真理和价值的关系。5、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1、关于认识的本质。2、关于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多元论”。3、关于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文献阅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掌握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发展过程。掌握真理的客观性、辨证性以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等原理,了解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懂得掌握这些原理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山人 寺间 桃四 花月 始芳 盛菲 开尽 。,
不登高山,不知天 之高也;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 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 亲口尝一尝。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14-11-18
• (2)中介: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 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 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方 法的工具系统。 • ⑵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 ①实践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 ②认识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 ③价值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 • ④审美关系,即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感受和体验关系 ,是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层次。 •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 • 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 • 实践活动 • 反馈和调节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 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 表面的、外部的 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内部的、本质的 概念、判断、推理
低级阶段
高级阶段
• 4.从感性认识上升到这是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1.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映论)。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 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 如水.火.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 学性,直观性,猜测性,局限性。 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 是万物的本原 2、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 “火”。“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 土又还原成火。 3、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五行”原 指“五材”,即水、火、木、金、土。早 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 及世界本原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改造和被改造
的实践关系

反映和被反映


的认识关系

需要和被满足 的价值关系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的目 的和实践的方案…
二是主体按照目的和方 案实际地作用于客体,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 方案变成实际行动。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 节,使实践目的, 手段和结果按一定 的方向运行。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 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表面的、外部的
内部的、本质的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低级阶段
高级阶段
认识
第二次 飞跃的 必要性
(二)从认识到实践
第二次飞跃
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目的 实践
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 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人类思维按其本性、可能、 每一代人,由于受到主
使命和终极目的来说,是 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 其认识、思维能力又是
观世界的。
有限的和相对的。
(三)真理与谬误
谬误是与客观事物
真理
及其规律相违背的
符合
错误认识,是对客 主观
客观
观事物本来面目的
不符合
歪曲反映。
谬误
真理与 谬误既 对立又 统一的 关系:
教学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主体
客体主体化即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 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亦即主体通过改造对 客体主体化 象的活动消化自己的劳动成果,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 分。
客体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主体
手段
实践客体
反馈和调节
(二)实践及其特征、形式(P34)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 性活动。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认识的本 质及其规 律
真理与价 值
认识与实 践的统一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节 认识的 本质及 规律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二)实践及其特征、形式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 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F=GM1M2/R2
来源于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成为理性认识
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人类的实践能力不断地 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
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
人改造自然获取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 产实践 人与人之间的 社会交往的实践。 在阶级社会中,主 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的实践
根据一定的目的,借助 特定的仪器设备,在人为 控制的条件下,探索、研 究和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 律的科学实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必须正确的理解实践 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准确把握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 发展过程。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决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 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 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 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有的有价值,有的无价值, 有的价值大,有的价值小。因此,主体必须对客体可 能具有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价,只有这样,认识向实 践的转化才可靠和有成效。
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 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 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所进行的评判。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1、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 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 的意义。 2、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价值关系的突 出特点是具有人的主体性。 首先,主体性表现为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 ,而是物 趋近人。 其次,价值的主体性还通过价值关系中主体的创造性得 到鲜明的体现。
1、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
作。所以,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实践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 裴斯泰洛齐 2、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 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康德:思维无感性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哲学认识论问题的现代心理学回答
是否所有的认识信息都来源于客体,以致如传统经验
主义所假定的那样E,va主l体ua是ti受on教于on在ly他. 以外之物的;或者 ted wi相主th反体A,一s是开po否始s如就e各具.S式有lid各一e样些s的内fo先部r验生.N主成E义的T或结3天构.5赋,C论并l所把ie坚这nt持些P的结r那构of样强ile,5.2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二Co、py认rig识ht 是20主19体-20对19客A体sp的ose能P动ty反Ltd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问题的引入:认识何以成为哲学问题?
一切迄今我以为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但 是,我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欺骗我们。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 赖那些哪怕仅仅欺骗过我们一次的东西。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3)理性认识的特点
第一、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 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
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
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 (主体的能力:理想、计划等) ↑↓
Evalua实tio践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Cop客y体rig(h实t 践20在19自-2然0和19社A会s中po的se物P质ty成L果t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第一节

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体的定义: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 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3、中介
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
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可分为两个子系统: 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 系统;(物质工具) 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 的工具系统。(观念工具、语言工具)
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呢? 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 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 得到检验和发展。
A、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 造世界的目的。
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 检验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 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 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 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 形式。
感性认识的形式:
A、感觉的含义: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 形式。 个别的特征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 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既不存在纯粹的感 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A、B
来源于
F=GM1M2/R2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 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01讲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从古至今,存在着各式各样关于认识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认识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到认识论中来,克服了以往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局限性,认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引起认识论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在四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唯一能使主客体相互接触的就是实践。

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书本上的、他人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间接的。

在他人、在第一次获得这种知识的人那里,仍然是直接的,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所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首先,实践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经验,既包括继承前人的实践经验,又包括当代人的实践经验。

其次,实践还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新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第二章

2、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 革命的和能动的反映论 因为它: 第一、 第一、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从而科学地 规定了认识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说明了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是决定认识的。 第二、 第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从而科学地揭 示了认识过程的矛盾运动。 正是如此,它认为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既具有摹写性;更具有创造性 既具有摹写性;
1
2
认为真理是:
3
对唯心主义真理观
A大多数人的认可 B公理就是真理
的批判
C权威的理论或理论的权威 D有用就是真理
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歪曲反映
客体
谬误
谬误是主体对客体的歪曲反映
(二)真理的客观性
凡真理都具有客观性, 凡真理都具有客观性, 就此而言我们把真理的 客观性称为客观真理
2
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理性认识必须 是正确的 2)理性认识必须 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3)理性认识必 须为群众所理解、 须为群众所理解、 掌握
4)必须具备正 确的实践方法以 及一定的物质条 件和物质手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 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 再认识,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 循环的内容,都比较 循环的内容, 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 度。”
主体
建构 创造
客体
认识
凡以知,人 之性也;可 以知,物之 理也。
中国哲学家荀子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因而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内心自省”或上 因而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内心自省”或上 帝的启示 (否认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否认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修改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修改版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 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 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是摹写+创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 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 动飞跃。
1、感性认识
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所谓感性认识就是指人们 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 片面和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 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接性、具体 性。
谬误向真理转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既然超出真理的适用范围、条件会使真理 变成谬误,那么恢复其原有的范围和条件,就可使 谬误重新转化为真理; 第二、谬误是真理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通 过吸取教训也可使谬误转化为真理;
第三、在同谬误的斗争中不断发现真理,促使谬 误向真理转化,这是真理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认识发展过程中 的两个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有着质的差 别,但它们又不是互相隔离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 依赖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 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能把 握事物本质及内部联系,从而达到认识的目的, 指导实践的进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

实事求是
(2)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又是历史的,实践总是一 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实践是发展的,认识也要 随之而发展。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 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 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 度。 -认识运动过程总规律
爱因斯坦:光既 有粒子性,又有 波动性。
牛顿:光 是“粒子 ”。 惠更斯: 光是波。
光的本性之争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 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人们具体认识 过程的反复性和 认识总过程的无限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即认识与 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一致。
试辨析以下两种观点: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真理一元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 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但同一 真理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反对真理多元论、实用主义真理观。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性
人的实践不同于动 物的本能, 物的本能,是有意识的 自觉能动活动, 自觉能动活动,有先期 理论认识的指导。 理论认识的指导。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3.认识的本质 .
⑴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不同派别 不可知论 可知论 先验论 反映论 被动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为什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琴诗》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 2.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
逻辑证明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进行 理性推演的思维过程。 理性推演的思维过程。
具体的实践要受各种社会历 史条件甚至主观条件的制约。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 性 ——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及具 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及具 体实 践的条件性和局限性。 践的条件性和局限性。 具体实践的有限性
只能部分地检验真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3.以科学的态度坚持实践标准 3.以科学的态度坚持实践标准
⑶真理和价值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 促进 • 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 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 价值实现的状况制约着真理的验证、 价值实现的状况制约着真理的验证、应用 和发展。 和发展。 • 价值的创造引导人们追求真理;真理的发 价值的创造引导人们追求真理; 发展引导着人们产生新的价值追求。 现、发展引导着人们产生新的价值追求。 • 真理的发展促进人们价值境界不断提高; 真理的发展促进人们价值境界不断提高; 价值实现程度的提高推动真理的发展。 价值实现程度的提高推动真理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

这是基础
B、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
第谷
开普勒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5、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 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 的结果。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 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注意: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
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 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 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 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水果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合 乎逻辑地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概 念


判 断
鱼是用腮呼吸 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 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伽利略的胜利
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 B
a
C
毕达哥拉斯
c
b
A
2 2 2 a +b =c

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
2021/6/28
游《冬夜书示子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要知道李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7、吃过黄连苦,方知甘草甜。 8、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2021/6/28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所谓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 性物质活动。
2021/6/28
(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特点
实践的特点
2021/6/28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特点
教学互动:请大家浏览教材57-58页的内容,2分 钟后举例分析说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 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2021/6/28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二)从实践到认识 (三)从认识到实践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问题 例如:狼桃的故事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2020/5/27
第一节 实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二)从实践到认识 (三)从认识到实践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教学互动:请大家结合教材61-63页的内容,举 例分析说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 现在四个方面。可以举具体的例子也可以引用谚 语、俗语、名言和诗词等。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 游《冬夜书示子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人类与世界之间不断产生的客观矛盾,不断促使人类自 身形成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确定季节、了解 气候的需要
天文学
丈量土地、衡量容积 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
数学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所谓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 性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
教学互动:请大家浏览教材57-58页的内容,2分 钟后举例分析说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 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特征
1)直接现实性。 • 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 实践的结果也是客观的。 • 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是受客观条件
• 1、要知道李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 •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4、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
会撑船 • 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 7、吃过黄连苦,方知甘草甜。 • 8、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 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制约和客观规律支配的。 2)自觉能动性。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
择性、主体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自主性(使物按人的方式与人发生联系)
创造性(创造出按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的事物) 3)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社会的人;实
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 条件所制约的,随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2)社会政治实践(交往实践)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2)社会政治实践(交往实践)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3)科学文化实践
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 术和教育等。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3)科学文化实践
拍摄战狼2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3)科学文化实践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及地位
认识被认识
主体
改造与被改造
审美关系 认识关系
实践关系 价值关系
体验美 感知美 创造美
客体
基本的 首要的
有用性 效益性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
主体客体化 客体主体化
客体
主体客体化:主体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客体。
客体主体化:客体的属性在主体的意识和活 动中得到体现。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问题 例如:狼桃的故事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 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 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实践的特点
物质性、直接现实性
实践 主体
实践 工具
物质性
实践 客体
实践的特点
自觉能动性
愚公移山
实践的特点
社会历史性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基本要素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 基本要素
实践的客体 实践的中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1、实践活动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等要素组成。实践 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 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的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1)物质生产实践
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
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工人做工
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2)社会政治实践(交往实践) 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 往和政治活动。
主体 中介 客体
具有思维能力并从事社会实 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客体相互连接、作用的媒介,各种形式的工 具、手段及运用和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诸要素的构成关系
实践主体 (人)
实践工具
客观现实
(手段/媒介)
实践客体 (对象)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 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结绳记事 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 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 探测和传递军情。
实践客体
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 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中介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利用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 和方法
工物 具质 系工 统具

操作运用 念 工具的方法 工

语言工具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体、客体和中介的性质和分类
主体 中介 客体
社会性 主观能动性
工具系统 方法系统
客观性 对象性 社会历史性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主体
实践的主体: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人,分为 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 是酸是甜,尝过的人明白;是近是远,走 过的人知道。
• 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道;是不是好马, 一跑就知道。
•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烈火见真金。
•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要待十年期。 •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