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数据库设计原则

合集下载

数据库设计原则与规范

数据库设计原则与规范

数据库设计原则与规范数据库是现代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用于存储和管理大量结构化数据,以支持组织内部各种业务和决策需求。

数据库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为了确保数据库的高效运行,我们需要遵循一些设计原则和规范。

下面将介绍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一、规范化数据库设计原则规范化是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它通过将数据分解为逻辑上的表来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

以下是常用的规范化原则:1. 第一范式(1NF):每个表中的每个字段都是原子的,不可再分。

不能将多个值存储在一个字段中,例如在电话号码字段中存储多个电话号码。

2. 第二范式(2NF):每个非主键字段完全依赖于主键字段。

如果一个表中有多个候选键,必须将其分解为多个表,确保每个非主键字段只与一个主键相关。

3. 第三范式(3NF):消除了非主键字段之间的传递依赖关系。

即非主键字段之间不可存在依赖关系,数据更新时不会导致数据不一致。

4. 次范式(BCNF):基于第三范式,进一步消除了主键字段之间的传递依赖关系。

它要求每个非主键字段只依赖于候选键。

二、数据模型设计原则数据模型是数据库设计的核心,它定义了数据库中的实体、属性和关系。

下面是数据模型设计的原则:1. 选择合适的数据模型:常用的数据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是当前最流行和应用最广泛的数据模型,它以关系表的形式存储数据。

2. 确定实体和属性:实体是现实世界中的对象,属性是实体的特征。

在定义实体和属性时,需考虑实体的属性是否唯一标识该实体。

3. 定义关系:关系是实体之间的联系,通过表之间的键值关联实现。

在定义关系时,需考虑关系的类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以及参照完整性约束。

三、命名规范与标准良好的命名规范和标准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它有助于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并减少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

以下是常用的命名规范与标准:1. 表和字段命名:使用具有描述性的名称,避免使用缩写、重复和模糊的词汇。

数据库设计原则

数据库设计原则

4。

3.1数据库设计原则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系统总体信息方案的指导下,各个库应当为它所支持的管理目标服务,在设计数据库系统时,应当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数据库必须层次分明,布局合理.
2、数据库必须高度结构化,保证数据的结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这是建立数据库和进行信息交换的基础。

数据结构的设计应该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尤其要重视编码的应用。

3、在设计数据库的时候,一方而要尽可能地减小冗余度,减小存储空间的占用,降低数据一致性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适当的冗余,以提高运行速度和降低开发难度。

4、必须维护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在系统中,多个用户共享数据库,由于并发操作,可能影响数据的一致性。

因此必须用“锁”等办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5、设定相应的安全机制,由于数据库的信息、对特定的用户有特定的保密要求,安全机制必不可少。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与规范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与规范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与规范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数据库成为了处理和管理数据的重要工具。

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效率、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设计的原则与规范,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库系统。

一、原则:1. 数据库设计原则的第一个目标是满足用户需求。

在设计数据库时,要深入了解和分析用户的需求,确保数据库可以提供准确、全面和及时的数据,以支持用户的业务需求。

2. 数据库设计原则的第二个目标是简化和标准化。

数据库设计应遵循简单和标准化的原则,避免冗余和重复的数据。

通过正规化过程,将数据拆分为更小的、相互关联的实体,以减少数据存储和维护的开销。

3. 数据库设计原则的第三个目标是保证数据完整性。

数据完整性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

通过定义适当的主键、外键和约束条件,限制数据的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4. 数据库设计原则的第四个目标是提高性能。

在设计数据库时,应考虑通常的查询需求和频率,合理选择和优化索引、视图和查询语句,以提高数据库的查询和处理性能。

5. 数据库设计原则的第五个目标是考虑安全性。

保护数据的安全性是数据库设计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权限控制、数据加密和备份策略等措施,保护敏感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二、规范:1. 表命名规范:表名应具备描述性,使用英文单词或缩写,避免使用特殊字符和关键词,尽量使用小写字母,可使用下划线分隔单词。

例如,学生表可以命名为 "students"。

2. 字段命名规范:字段名应具备描述性,使用英文单词或缩写,避免使用特殊字符和关键词,尽量使用小写字母,可使用下划线分隔单词。

例如,学生的姓名字段可以命名为 "student_name"。

3. 数据类型规范: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来存储不同类型的数据,以节省空间和提高查询性能。

例如,使用整数类型来存储整数值,使用字符类型来存储文本值。

数据库设计规范手册

数据库设计规范手册

数据库设计规范手册1. 简介数据库设计规范手册是为了统一数据库设计标准和提高数据库设计质量而编写的指南。

本手册将详细介绍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规范要求以及最佳实践,旨在帮助数据库设计人员更好地完成其工作。

2. 数据库设计原则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2.1 数据库规范化•利用规范化减少重复数据。

•使用主键、外键来确保数据完整性。

2.2 完整性约束•定义适当的唯一约束、非空约束等。

•使用触发器确保业务逻辑的执行。

2.3 性能优化•避免大量冗余字段,减少存储空间占用。

•根据查询需求创建必要的索引。

•注意合理使用分区技术来优化查询效率。

2.4 安全性考虑•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

•设置合适的权限和访问控制策略。

3. 数据库对象命名规范为了方便管理和沟通,应遵循一致的命名规范。

以下是常见对象的命名要求:3.1 表名•使用小写字母。

•使用下划线作为单词分隔符。

•采用名词复数形式。

3.2 列名•使用小写字母。

•使用下划线作为单词分隔符。

•避免使用保留关键字。

3.3 约束名•使用大写字母和下划线组合。

4. 数据库设计规范要求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应满足以下要求:4.1 表设计•设计符合业务需求的表结构,避免冗余字段。

•定义适当的主键、外键关系。

•注意选择正确的数据类型和长度。

4.2 索引设计•基于查询需求创建索引,提高查询性能。

•注意索引不宜过多,避免对写操作产生过多影响。

4.3 视图和存储过程设计•合理使用视图简化复杂查询。

•利用存储过程实现业务逻辑的封装和复用。

5. 最佳实践5.1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策略定期备份数据库,并确保可靠的恢复策略以应对突发情况。

5.2 日志管理与审计追踪监控数据库日志,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并实施安全审计追踪。

5.3 定期维护与性能优化定期进行数据库维护工作,包括索引重建、数据清理等,并优化数据库性能以满足业务需求。

结论数据库设计规范手册对于确保数据库设计的一致性和高质量至关重要。

数据库设计原则与方法

数据库设计原则与方法

数据库设计原则与方法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成为了最为珍贵的资源之一。

数据库作为其中的重要载体,对于数据安全和可靠性的保障至关重要。

一份优秀的数据库设计可以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降低维护和更新的成本。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据库设计。

一、规范化设计原则规范化划分了数据表的不同级别,每一个级别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需求。

规范化设计使得每个数据表都可以达到最高的数据存储效率,最小化重复数据,提高数据库的可扩展性。

1.第一范式第一范式是指一个表中不包含重复的数据域。

例如,一个图书表不能存在相同的图书名称和作者。

如果出现重复的数据,则需要将其分离到一个新的表中,将其单独管理。

2.第二范式第二范式是指在满足第一范式的基础上,非主键列完全依赖于主键。

也就是说,一个表中没有部分依赖,很多时候是通过拆分表来实现的。

3.第三范式第三范式是指在满足第一、第二范式的基础上,非主键列之间没有依赖关系。

当出现数据冗余时,就需要将其拆分成两个表来解决问题。

二、数据库建模方法正确的数据库建模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数据库的开发难度和维护成本。

以下是几种最为常见的数据库建模方法:1.实体关系模型实体关系(ER)模型通过定义实体、属性和关系来描述业务过程。

该模型使用图形化表示形式,可以更好地反映实际的业务流程。

此模型表现形式简洁,易于理解和实现。

2.数据流模型数据流模型(DFD)是一种数据流程的视觉化工具,可以帮助开发人员理解业务过程中数据的流程和转化。

在DFD模型中,数据源,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被分别表示为不同的符号。

3.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设计(OOD)将事物表示为对象,并定义这些对象之间的关系。

面向对象设计的优点是可以更容易地实现复杂的关系,但其缺点是在实际开发中更为复杂。

三、性能优化原则虽然数据库设计的规范化和建模非常重要,但是性能优化也不可忽视。

以下是一些数据库性能优化的基本原则:1.选择正确的数据类型。

数据库设计原则范文

数据库设计原则范文

数据库设计原则范文1.数据库的规范化:数据库的规范化是指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解,以消除冗余和更新异常,并提高数据的一致性。

数据库规范化的目的是减少数据冗余,降低数据重复存储的风险,并保持数据一致性。

2.表与字段的命名规范:为了提高数据库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需要对表和字段进行规范的命名。

命名应尽量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长的名称,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描述性,以便于理解其含义。

3.设计合适的数据类型:在数据库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数据类型有不同的存储方式和存储空间,选用合适的数据类型能够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存储效率。

同时,应该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数据类型,以减少存储空间的浪费。

4.设计适当的索引:索引是加速数据库查询的有效方法,它能够提高查询效率和数据检索的性能。

在设计数据库时,需要根据查询需求和数据访问模式来设计适当的索引。

索引的设计原则是:将最频繁查询的字段作为索引字段,并在表的字段上避免重复索引。

5.数据库完整性约束:数据库完整性约束是指保证数据库数据的有效性和一致性的规则。

在数据库设计中,应该根据业务需求定义适当的完整性约束,以避免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引起的数据不一致性和错误。

6.关联和连接的设计原则:在数据库设计中,应该合理使用关联和连接来处理表与表之间的关系。

关联和连接是数据库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能够提高数据的查询效率和数据的可用性。

在设计关系型数据库时,应该合理设计表之间的关系,以便提高数据的查询性能和操作效率。

7.安全性和权限控制:在数据库设计中,安全性和权限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应该根据用户的角色和权限来设计数据库的访问控制策略,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数据的机密性。

数据库的访问控制策略应该包括用户认证和授权、数据加密和审计等措施。

总结起来,数据库设计的原则包括规范化、命名规范、合适的数据类型、适当的索引、数据库完整性约束、关联和连接的设计原则以及安全性和权限控制等方面。

数据库设计技术手册

数据库设计技术手册

数据库设计技术手册1. 概述数据库设计是指按照特定的需求和目标,设计出适合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数据库结构。

本手册旨在介绍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技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2. 数据库设计原则2.1 数据库规范化数据库规范化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它通过将数据表的字段按主键依赖关系进行分解和组织,以消除数据冗余和数据更新异常,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2.2 数据库范式数据库范式是规范化的具体级别,包括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等。

每一级范式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优势,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合的范式。

2.3 数据库索引数据库索引是一种用于加快数据检索的数据结构,可以减少查询所需的IO操作次数。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查询频率和查询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字段作为索引,并合理使用复合索引以提高查询性能。

2.4 数据库关系模型数据库关系模型是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映射到数据库中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关系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是最常用和最广泛应用的模型,设计人员需要正确地建立和维护表与表之间的关系。

3. 数据库设计过程3.1 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的第一步是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数据需求和性能需求等。

设计人员需要与系统用户和管理人员充分沟通,了解各个方面的需求,并进行详细的需求文档编写。

3.2 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二步,旨在形成初步的数据模型。

设计人员需要将需求分析阶段所得到的需求文档转化为数据模型,包括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属性及其约束等。

3.3 逻辑设计逻辑设计是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进一步完善数据模型。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选择合适的存储方式和索引结构,并进行性能优化和规范化处理等。

3.4 物理设计物理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最后一步,涉及数据库的具体实现和维护。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逻辑设计的结果,定义具体的数据类型、表空间和存储布局,并进行物理性能调优和安全性设计等。

数据库设计原则

数据库设计原则

数据库设计原则数据库设计是构建稳健可靠的数据库系统的关键步骤。

一个好的数据库设计可以提高数据管理和操作的效率,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数据库设计原则,帮助您设计出高质量的数据库。

1. 规范化规范化是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它是指将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成不同的表,通过消除冗余数据、确保数据依赖正确等方式,提高数据库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规范化的具体步骤包括将数据分解为多个表,建立主键和外键关系等。

2. 适当的数据类型选择在数据库设计中,选择适当的数据类型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存储效率。

例如,对于存储整数的字段,选择较小的整数类型(如TINYINT)可以减少存储空间的占用。

而对于存储大型文本数据的字段,选择合适的文本类型(如VARCHAR或TEXT)可以避免数据截断问题。

3. 建立正确的索引索引是数据库中用于提高查询效率的重要手段。

正确选择和建立索引可以显著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性能。

在设计数据库时,需要根据数据表的访问模式和查询需求,选择适当的字段作为索引并为其创建索引。

同时,需要注意索引的维护成本,合理使用组合索引和覆盖索引等技术。

4. 数据库安全性保护数据库中的数据免受非法访问和损坏是数据库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为了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设置合适的用户权限和角色、使用强密码、定期备份数据等。

此外,对于包含敏感信息的数据,可以采用加密技术进行数据保护。

5. 异常处理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异常情况的处理。

例如,数据插入或更新时出现异常、连接中断或数据库崩溃等情况。

为了保证数据库的稳定性和可恢复性,可以设置事务机制、使用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等技术,对异常情况进行处理和恢复。

6. 性能调优数据库的性能也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考虑因素。

通过合理的索引设计、优化查询语句、分区等技术,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查询响应速度和并发处理能力。

同时,需要对数据库进行性能监控和调优,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性能问题。

数据库设计的原理

数据库设计的原理

数据库设计的原理数据库设计的原理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用于设计和组织数据库系统。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数据库设计原则:1. 实体-关系(Entity-Relationship)模型:该模型用于识别系统中的实体(Entity)和实体之间的关系(Relationship)。

通过该模型,可以建立数据表之间的联系,确保数据库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 规范化:规范化是一种处理数据库中重复数据的方法。

它将数据库分解为多个关系表,以减少数据冗余和提高数据的更新效率。

常用的规范化级别有第一范式、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

3. 主键和外键:主键是用于唯一标识数据表中每条记录的字段,而外键是用于建立不同表之间关系的字段。

通过主键和外键的定义,可以实现数据表之间的关联和参照完整性。

4. 数据类型选择:在设计数据库时,需要根据数据的特性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

常见的数据类型包括整数、浮点数、字符型、日期时间型等。

5. 索引设计:索引是一种用于提高查询效率的数据结构。

在设计数据库时,可以根据查询的频率和需求创建适当的索引,以加速数据检索。

6. 安全性设计:数据库设计应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可以通过使用合适的权限管理和加密技术来保护敏感数据,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7. 性能优化:数据库设计应考虑到系统的性能需求。

可以通过合理的表结构设计、索引的优化以及查询语句的优化来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性能。

8. 可扩展性:数据库设计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便在需求变化或系统扩展时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综上所述,数据库设计的原理包括实体-关系模型、规范化、主键和外键、数据类型选择、索引设计、安全性设计、性能优化和可扩展性等方面,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组织,可以构建高效、安全、可靠的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设计四大原则

数据库设计四大原则

数据库设计四大原则数据库设计是指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特点,合理地组织和存储数据的过程。

数据库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数据库的性能、安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因此,数据库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以保证数据库的高效运行和良好发展。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设计的四大原则,分别是范式化原则、安全性原则、可伸缩性与可扩展性原则和规范化原则。

一、范式化原则范式化原则是指将数据组织成多个关系表的过程,目的是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范式化原则有多个级别,从第一范式(1NF)到第五范式(5NF),每个级别都有一定的规则和要求。

一般情况下,数据库设计应该遵循第三范式(3NF),即满足以下条件:表内的每一个值都只能被表达一次,即不存在重复的列或行。

表内的每一行都应该被唯一的标识(有唯一键)。

表内不应该存储依赖于其他键的非键信息,即不存在传递依赖。

范式化原则可以有效地避免数据的插入异常、删除异常和更新异常,提高数据操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但是,过度的范式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增加了表的数量和连接操作,降低了查询速度和易用性。

因此,在实际的数据库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和数据特点,适当地进行反范式化处理,即在满足范式化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冗余字段或合并表,以提高查询性能和用户体验。

二、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指保护数据库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修改或破坏的过程,目的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机密性和可用性。

安全性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据库管理和使用人员权限分离,即根据不同的角色和职责,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和操作权限,避免权限滥用或泄露。

数据库采用合理的加密算法和认证机制,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

数据库定期进行备份和恢复,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数据库及时更新补丁和防火墙,防止数据库被攻击或入侵。

安全性原则是数据库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忽视了安全性原则,可能会导致数据泄露、损毁或丢失,给企业或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或风险。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的原则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的原则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的原则数据库设计是构建一个高效、可靠且易于维护的数据库系统的重要步骤。

规范化则是确保数据库中的数据达到最佳组织和结构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的原则。

一、数据库设计原则1. 数据库需求分析:在设计数据库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数据库需求分析,了解业务需求、数据量估计、系统性能要求等。

通过深入了解需求,可以为数据库的设计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 实体和关系建模:实体和关系建模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

实体表示具有独立身份的对象,而关系则表示实体之间的联系。

常用的实体关系模型有实体关系图(E-R图)、关系模式、关系图等。

通过建立实体和关系的模型,可以清晰地描述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和关系。

3. 数据库范式理论:数据库设计中的规范化是一种优化数据结构的方法。

数据库范式理论定义了一系列规则,用于规范化数据库中的数据。

常见的数据库范式有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等。

遵循范式规则,可以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4. 数据完整性:数据完整性是确保数据在数据库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的重要原则。

数据完整性可以通过定义数据的约束和触发器来实现。

例如,定义字段的数据类型、大小限制、主键约束、外键约束等,可以减少非法和不一致的数据。

二、规范化的原则1. 第一范式(1NF):确保每个数据库表中的字段都是原子的,即不可再分。

每个字段应该只包含一个值,避免重复的字段或包含多个值的字段。

2. 第二范式(2NF):在满足1NF的基础上,确保每个非主键字段都直接依赖于整个主键,而不是依赖于主键的一部分。

如果存在非主键字段与主键的部分依赖关系,应该将其分离到另一个表中。

3. 第三范式(3NF):在满足2NF的基础上,确保每个非主键字段都不传递依赖于主键。

如果存在非主键字段之间的传递依赖关系,应该将其分离到另一个表中。

4. 其他范式:除了1NF、2NF、3NF,还有更高级的范式,如BCNF(巴斯-科德范式)和4NF(第四范式)。

数据库设计和规范化的基本原则

数据库设计和规范化的基本原则

数据库设计和规范化的基本原则数据库设计和规范化是构建高效、可扩展和易维护数据库系统的关键步骤。

通过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可以保证数据库结构的合理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以下是数据库设计和规范化的一些基本原则:1.数据库设计原则:-概念模型:在设计数据库之前,首先需要通过概念建模来理清楚系统的实体、属性和关系。

概念模型通常采用E-R图表示,有助于对业务规则和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

-数据库范式:数据库设计应尽可能遵循范式规则,即将数据按照不同的层次组织,减少数据冗余和不一致性。

常用的范式有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等,每一层次的范式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优缺点。

-正规化:正规化是指将大的数据库表逐步分解为较小的、精确度更高的表,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查询效率。

正规化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第一正规化(1NF)、第二正规化(2NF)、第三正规化(3NF)、BC范式和第四正规化(4NF)等。

2.数据库规范化的步骤:-第一范式(1NF):确保每个字段都是原子性的,即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数据单元。

每个字段应该包含一个唯一的值,并与其他字段无关。

-第二范式(2NF):确保每个非主键字段完全依赖于主键,而不是依赖于部分主键。

在2NF中,每个非主键字段应该仅与主键直接相关,而不是间接相关。

-第三范式(3NF):确保每个非主键字段只与主键相关,而不与其他非主键字段相关。

在3NF中,每个非主键字段都应该只与主键有直接关系,而不是通过其他非主键字段间接相关。

- BC范式:确保每个非主键字段只与候选键有关,而不与其他非主键字段相关。

在BC范式中,每个非主键字段仅与候选键相关,而不是间接相关。

3.数据库规范化的优点:-数据一致性:通过合理的数据库规范化,可以避免数据冗余和不一致性,确保数据库中的数据始终保持一致性。

-数据更新效率:规范化可以减少数据的重复存储和更新操作,提高数据的更新效率和性能。

数据库规范化

数据库规范化

数据库规范化数据库规范化是数据库设计中的一项基本原则,目的是为了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减少数据冗余,使得数据库结构更加合理和易于维护。

本文将从规范化的概念、原则和方法进行阐述,总结出适用于数据库规范化的一些经验和注意事项。

数据库规范化的概念数据库规范化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规则和步骤,将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和存储的方式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优化的数据库结构。

规范化的目标是消除数据冗余,减少数据的存储空间,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效率和数据的一致性。

数据库规范化的原则1.第一范式(1NF):要求数据库中的每个属性都是原子的,即不可分解成更小的单位。

这可以避免数据冗余和复杂性。

2.第二范式(2NF):要求数据库中的每个非主键属性都必须完全依赖于主键。

这可以避免数据局部依赖问题。

3.第三范式(3NF):要求数据库中的每个非主键属性都不能传递依赖于主键。

这可以避免数据传递依赖问题。

数据库规范化的方法1.标识实体:从实际业务需求出发,确定数据库中的实体,将每个实体作为一张表,具有唯一标识的属性作为主键。

2.识别实体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实体间的关系,包括一对一关系、一对多关系和多对多关系,确定实体间的关联关系。

3.分解表:通过将一个大的表分解成多个小的关联表,将重复的数据和数据依赖都存储到对应的表中。

4.消除冗余:通过消除实体中的重复属性,将重复的属性抽取到单独的表中,通过关联表进行连接,避免了冗余数据的存储。

适用于数据库规范化的经验和注意事项1.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在进行数据库规范化时要考虑到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避免过度规范化导致查询性能下降和数据冗余增加。

2.数据冗余与查询效率的权衡:在进行数据库规范化时,需要权衡数据的冗余和查询效率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少冗余数据的存储,同时保证查询的效率。

3.合理确定主键:主键的选择是数据库设计中的关键问题,需要根据具体业务需求和查询频率来合理选择主键,以提高查询效率。

4.合理使用索引:索引是提高数据库查询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是过多的索引会增加存储空间和更新操作的开销。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数据库设计是指在数据库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对数据库的结构、组成和关系进行规划的过程。

它是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基础,也是保证数据库系统高效运行和数据安全的前提。

为了实现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

一、数据库设计的原则1.规范化原则规范化是指为了使数据不产生冗余和不一致现象而对数据库中的关系进行优化。

规范化的目的是通过将数据划分为更小的表结构,从而减少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的发生。

数据库规范化的核心是通过消除数据冗余,使每个数据项只出现在一个表中,并且确保数据存储完整,不重复。

2.一致性原则一致性是指在数据库设计中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一致性原则是数据库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在设计数据库时,数据必须符合特定的规则和约束条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唯一性。

3.可扩展性原则可扩展性是指在数据库设计中,必须考虑到未来的扩展和变化。

数据库的设计必须能够支持新需求和扩展,同时又能适应变化和发展,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接口透明原则数据库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到接口的透明性,要保证接口的简单易用,并且容易被应用程序所调用。

只有考虑到接口的透明性,才能让系统的使用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

二、数据库设计的方法1.分层设计方法分层设计是指将数据库设计分为三层: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和界面层。

其中,数据层是指数据库物理结构,业务逻辑层是指应用程序中的处理逻辑,界面层是指用户界面设计。

分层设计的优点是可以清晰地区分数据库的不同层级,方便维护和管理。

2.实体关系模型设计方法实体关系模型是指数据库中不同实体之间的关系。

实体是指数据库中的具体对象,实体关系模型是指通过实体之间的关系来表达数据之间的联系。

数据库设计师通过建立实体之间的关系来建立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数据。

3.面向对象设计方法面向对象设计是指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来完成数据库设计和建模。

面向对象设计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设计相比,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可以更好地解决一些复杂的关系问题。

数据库设计和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数据库设计和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数据库设计和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和技巧一、引言数据库设计是指从现实世界中选取有意义的数据,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和设计数据库结构,以支持应用系统对数据的存储、操作和管理。

在数据库设计中,规范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其目的是消除冗余数据,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和完整性。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设计和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二、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1.数据一致性在数据库设计中,要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这意味着相同的数据在数据库中只能存储一次,不会出现数据冗余或者不一致的情况。

一致性原则可以通过合理地划分数据表和设定相应的主键外键关系来实现。

2.数据完整性数据完整性是指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必须符合既定的约束条件。

在数据库设计中,可以通过定义字段的数据类型、长度和相关的约束条件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例如,可以设定主键字段不能为空,或者设置外键字段的引用完整性约束。

3.数据灵活性在数据库设计中,要考虑到数据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和变化。

例如,可以采用灵活的数据模型,如关系型、面向对象和NoSQL等,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数据存储和查询需求。

4.性能和效率数据库设计应该考虑到性能和效率方面的要求。

这包括设计适当的索引,避免过多的联接操作和合理划分表和分区等。

同时,在数据库设计中,还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存储引擎和优化查询语句,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效率。

三、数据库规范化的基本原则1.第一范式(1NF)第一范式要求数据库表中的每个字段不可再分,每个字段只能存储一个属性的值。

在第一范式中,每个字段都具有原子性。

例如,对于一个"学生"表,应该将"姓名"和"性别"等属性分开存储,不要将它们放在一个字段中。

2.第二范式(2NF)第二范式要求数据库表中的非主键字段必须完全依赖于主键,而不能依赖于部分主键。

如果某个表中存在非主键字段只依赖于部分主键的情况,应该将这部分字段单独提取出来,建立一个新的表。

数据库设计与优化的基本原则

数据库设计与优化的基本原则

数据库设计与优化的基本原则数据库设计与优化是数据库管理和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数据库的性能和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数据库设计与优化的基本原则,并将内容分点列出,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1. 数据库规范化- 根据关系数据库的原理,将数据库的数据进行规范化。

规范化可以减少数据冗余,使数据结构更清晰,便于维护和扩展。

2. 设计合适的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应根据业务需求合理设计表结构。

常用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大部分情况下推荐使用关系模型。

3. 合理确定字段类型和长度- 根据数据特点和使用场景,合理选择字段类型和长度。

例如,字符型字段可以选择char或varchar,数字型字段可以选择int或bigint。

4. 设计适当的主键和外键- 主键是表的唯一标识符,外键是表之间的关系。

主键可以提高数据查询和修改的效率,外键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5. 考虑性能与可扩展性- 在设计数据库时,应充分考虑性能和可扩展性。

例如,使用索引可以加快数据检索的速度,分区可以提高数据库的并发处理能力。

二、数据库优化的基本原则1. 优化查询性能- 对频繁执行的查询语句进行性能优化,比如使用索引、避免使用全表扫描等。

此外,合理设计查询语句,避免不必要的联接操作和子查询。

2. 减少数据冗余- 数据冗余会增加数据库的存储空间和维护成本,同时也增加了数据的不一致性风险。

因此,应尽量减少数据冗余,通过合适的关联方式关联相关数据。

3. 设计合理的表结构- 合理设计表结构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效率和数据存储的效率。

常用的设计原则包括:选择适当的数据类型、避免过度规范化、避免使用过多的字段等。

4. 优化事务处理- 合理使用事务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在进行大量数据操作时,可以考虑将多个操作封装成一个事务,避免频繁的提交和回滚操作。

5. 监控和调优- 定期监控数据库的性能指标,如CPU利用率、磁盘利用率等,及时发现性能瓶颈,并针对性地进行调优。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过程详解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过程详解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过程详解数据库设计是任何数据库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决定了数据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直接影响着数据库的性能和运行效率。

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规范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消除数据冗余,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过程。

1.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进行数据库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以确保数据库的高效性、可靠性和易用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据库设计原则:i. 数据一致性: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遵循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和业务规则。

ii. 数据可靠性:确保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采用适当的备份和恢复策略。

iii. 数据效率:优化数据库的查询和更新操作,减少系统的响应时间。

iv. 数据易用性:设计用户友好的界面和查询语句,提供有效的数据访问机制。

v. 数据可扩展性:使数据库能够适应未来的需求变化,支持新的功能和业务规则。

2.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数据库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i. 需求分析:与用户和相关人员一起确定数据库的需求和功能。

ii. 概念设计:建立概念模型,包括实体、关系和属性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约束。

iii. 逻辑设计:将概念模型转化为逻辑模型,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并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

iv. 物理设计:基于逻辑模型,确定数据库的物理存储结构和数据访问路径,优化性能和存储空间的利用。

v. 实施和维护:根据设计的结果,创建数据库并载入数据,进行必要的测试和调整,及时维护数据库的性能和安全性。

3. 数据库规范化的定义及目的数据库规范化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规则和技术,将不符合某种标准的数据库设计变换为满足该标准的设计。

数据库规范化的目的是消除数据冗余、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可维护性,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规范化的具体步骤通常包括:i. 第一范式(1NF):确保表中每个字段具有原子性,即每个字段不可再分。

ii. 第二范式(2NF):消除非关键字段对于候选关键字的部分依赖。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数据库设计是构建可靠和高效数据库系统的基础。

一个良好设计的数据库能够提高数据的存储、检索和分析的效率,减少数据冗余和冗杂,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需求分析与数据建模在进行实际的数据库设计之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和数据建模。

需求分析是了解和定义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包括数据的输入、存储、处理和输出等方面。

数据建模是将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数据模型,常用的数据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等。

二、规范化规范化是数据库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消除数据冗余和不一致性,提高数据的存储效率。

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包括:将数据分解为最小的非重复的数据项,确保每个数据项只在一个地方存储,通过关联表将数据项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三、数据完整性数据完整性是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的重要原则。

数据完整性可以通过约束和触发器来实现。

约束是强制数据满足指定条件的规则,常见的约束有主键约束、外键约束和唯一约束等。

触发器是在数据库中某个表上定义的一段特殊的代码,当满足特定条件时自动触发执行。

四、性能优化数据库的性能对于系统的运行效果至关重要。

在数据库设计中,应该考虑到数据的访问模式和频率,尽量减少磁盘I/O操作,选择恰当的索引方式,合理设置表和字段的属性以及优化查询语句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区、分表、增加缓冲区等方式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

五、安全性和权限控制数据库的安全性是保护数据库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修改和破坏的重要原则。

在数据库设计中,应该设置合适的用户和角色,并为其分配适当的权限。

敏感数据应当加密存储,对于用户输入的数据要进行有效过滤和验证,防止SQL注入攻击等。

六、备份与恢复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是保证数据安全和可靠性的基本措施。

数据库设计中应该考虑到定期备份数据和日志,以及恢复数据库的方法和策略。

备份数据要存储在安全可靠的介质上,并定期验证备份的完整性和可恢复性。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是指在信息系统开发中,根据实际需求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以及对数据库进行规范化处理的方法。

好的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能够提高数据存储和检索的效率,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减少数据冗余和错误。

一、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1. 根据实际需求建立关系模型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建立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是一种用来描述实体、属性和实体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对实际业务进行抽象和建模。

通过分析实体、属性和关系,可以确定数据库中需要建立的表和字段,为后续的数据存储提供基础。

2. 定义适当的数据类型和字段长度在定义表的字段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数据类型和字段长度。

数据类型决定了字段所能存储的数据范围和精度,如整型、字符型、日期型等。

字段长度则决定了存储数据的最大容量,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设置,既满足数据存储的需求,又减少存储空间的浪费。

3. 设计有效的索引和约束索引是数据库中用于提高数据检索效率的一种数据结构,可以加快数据查询的速度。

在数据库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的查询需求来选择适当的索引方式,如主键索引、唯一索引、组合索引等。

约束则是用来保护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的一种机制,如主键约束、外键约束、唯一约束等。

4. 考虑数据的冗余和一致性在数据库设计中,需要尽量避免数据的冗余,即相同的数据在数据库中出现多次。

冗余数据会占用存储空间,增加数据的更新和维护的难度,同时也容易造成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通过合理的表结构设计和关系模型的建立,可以尽量减少数据的冗余,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二、数据库规范化的步骤数据库规范化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原则对数据库进行优化的过程,旨在消除数据冗余、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常用的数据库规范化方法有三范式和BC范式。

1. 第一范式(1NF)第一范式要求数据库表中的每个字段都是不可再分的,即每个字段中都只能存储一个值。

同时,表中的记录要求不可重复,每条记录都要有唯一的标识符。

数据库设计原则与规范的遵循与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数据库设计原则与规范的遵循与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数据库设计原则与规范的遵循与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概述数据库是现代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数据库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稳定性、性能和可维护性。

为了确保数据库的高效运行和数据的完整性,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和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设计的原则与规范的遵循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数据库设计原则与规范1. 数据库范式化数据库范式化是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指的是将数据组织成逻辑上的一组关联表,以尽量减少冗余与数据的不一致性。

在进行数据库范式化时,可以遵循下列规范:- 第一范式(1NF):确保数据库中的每个数据项不可再分,即每个列仅包含一个单一的值。

- 第二范式(2NF):在满足1NF的基础上,确保每个非主键属性完全依赖于整个候选键。

- 第三范式(3NF):在满足2NF的基础上,确保每个非主键属性不依赖于其他非主键属性。

2. 主键与外键的定义在数据库设计中,主键和外键的定义是保证数据完整性和维护关系的基本要素。

- 主键:主键是能唯一标识一个数据记录的属性或属性组合。

在定义主键时,应遵循简洁和稳定的原则。

- 外键:外键是关系型数据库中实现数据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

它用于建立表与表之间的联系。

在定义外键时,应避免循环引用、确保参照完整性和尽量使用关联表的主键。

3. 正确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是数据库设计中的关键步骤。

不仅要考虑存储数据的精度和范围,还要考虑存储效率和性能。

常见的数据类型包括:- 整数类型- 字符串类型- 小数类型- 日期和时间类型在选择数据类型时,应避免过度使用字符串类型,合理选择数据类型有助于提高数据库性能和节省存储空间。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 数据库性能问题数据库性能问题是数据库系统中常见的挑战之一。

它可能导致用户体验差、响应时间长以及系统负载过高。

解决方法:- 优化数据库查询语句:合理使用索引、避免全表扫描、减少不必要的连接操作等。

- 定期进行数据库性能调优:识别并优化慢查询、定位性能瓶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化-数据库设计原则关系数据库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关系模型的设计。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实例,介绍数据库设计规范化的流程。

摘要关系型数据库是当前广泛使用的数据库类型,关系数据库设计是对数据进行组织化和结构化的过程,核心问题是关系模型的设计。

对于数据库规模较小的情况,我们可以比较轻松的处理数据库中的表结构。

然而,随着项目规模的不断增长,相应的数据库也变得更加复杂,关系模型表结构更为庞杂,这时我们往往会发现我们写出来的SQL语句的是很笨拙并且效率低下的。

更糟糕的是,由于表结构定义的不合理,会导致在更新数据时造成数据的不完整。

因此,就有必要学习和掌握数据库的规范化流程,以指导我们更好的设计数据库的表结构,减少冗余的数据,借此可以提高数据库的存储效率,数据完整性和可扩展性。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实例,介绍数据库规范化的流程。

序言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详细的实例来阐述规范化的数据库设计原则。

在DB2中,简洁、结构明晰的表结构对数据库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

规范化的表结构设计,在以后的数据维护中,不会发生插入(insert)、删除(delete)和更新(update)时的异常。

反之,数据库表结构设计不合理,不仅会给数据库的使用和维护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可能存储了大量不需要的冗余信息,浪费系统资源。

要设计规范化的数据库,就要求我们根据数据库设计范式――也就是数据库设计的规范原则来做。

但是一些相关材料上提到的范式设计,往往是给出一大堆的公式,这给设计者的理解和运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文将结合具体形象的例子,尽可能通俗化地描述三个范式,以及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加以优化使用。

规范化在设计和操作维护数据库时,关键的步骤就是要确保数据正确地分布到数据库的表中。

使用正确的数据结构,不仅便于对数据库进行相应的存取操作,而且可以极大地简化使用程序的其他内容(查询、窗体、报表、代码等)。

正确进行表设计的正式名称就是"数据库规范化"。

后面我们将通过实例来说明具体的规范化的工程。

关于什么是范式的定义,请参考附录文章1.数据冗余数据应该尽可能少地冗余,这意味着重复数据应该减少到最少。

比如说,一个部门雇员的电话不应该被存储在不同的表中,因为这里的电话号码是雇员的一个属性。

如果存在过多的冗余数据,这就意味着要占用了更多的物理空间,同时也对数据的维护和一致性检查带来了问题,当这个员工的电话号码变化时,冗余数据会导致对多个表的更新动作,如果有一个表不幸被忽略了,那么就可能导致数据的不一致性。

规范化实例为了说明方便,我们在本文中将使用一个SAMPLE数据表,来一步一步分析规范化的过程。

首先,我们先来生成一个的最初始的表。

CREATE TABLE "SAMPLE" ("PRJNUM" INTEGER NOT NULL,"PRJNAME" VARCHAR(200),"EMYNUM" INTEGER NOT NULL,"EMYNAME" VARCHAR(200),"SALCATEGORY" CHAR(1),"SALPACKAGE" INTEGER)IN "USERSPACE1";ALTER TABLE "SAMPLE"ADD PRIMARY KEY("PRJNUM", "EMYNUM");Insert into SAMPLE(PRJNUM, PRJNAME, EMYNUM, EMYNAME, SALCATEGORY, SALPACKAGE) values(100001, 'TPMS', 200001, 'Johnson', 'A', 2000), (100001, 'TPMS', 200002,'Christine', 'B', 3000), (100001, 'TPMS', 200003, 'Kevin', 'C', 4000), (100002, 'TCT', 200001, 'Johnson', 'A', 2000), (100002, 'TCT', 200004, 'Apple', 'B', 3000);表1-1考察表1-1,我们可以看到,这张表一共有六个字段,分析每个字段都有重复的值出现,也就是说,存在数据冗余问题。

这将潜在地造成数据操作(比如删除、更新等操作)时的异常情况,因此,需要进行规范化。

第一范式参照范式的定义,考察上表,我们发现,这张表已经满足了第一范式的要求。

1、因为这张表中字段都是单一属性的,不可再分;2、而且每一行的记录都是没有重复的;3、存在主属性,而且所有的属性都是依赖于主属性;4、所有的主属性都已经定义事实上在当前所有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都已经在建表的时候强制满足第一范式。

因此,这张SAMPLE表已经是一张满足第一范式要求的表。

考察表1-1,我们首先要找出主键。

可以看到,属性对<Project Number, Employee Number>是主键,其他所有的属性都依赖于该主键。

从一范式转化到二范式根据第二范式的定义,转化为二范式就是消除部分依赖。

考察表1-1,我们可以发现,非主属性<Project Name>部分依赖于主键中的<Project Number>; 非主属性<Employee Name>,<Salary Category>和<Salary package>都部分依赖于主键中的<Employee Number>;表1-1的形式,存在着以下潜在问题:1.数据冗余:每一个字段都有值重复;2.更新异常:比如<Project Name>字段的值,比如对值"TPMS"了修改,那么就要一次更新该字段的多个值;3.插入异常:如果新建了一个Project,名字为TPT, 但是还没有Employee加入,那么<Employee Number>将会空缺,而该字段是主键的一部分,因此将无法插入记录;Insert into SAMPLE(PRJNUM, PRJNAME, EMYNUM, EMYNAME, SALCATEGORY, SALPACKAGE) values(100003, 'TPT', NULL, NULL, NULL, NULL)4.删除异常:如果一个员工200003, Kevin 离职了,要将该员工的记录从表中删除,而此时相关的Salary信息C 也将丢失, 因为再没有别的行纪录下Salary C的信息。

Delete from sample where EMYNUM = 200003Select distinct SALCATEGORY, SALPACKAGE from SAMPLE因此,我们需要将存在部分依赖关系的主属性和非主属性从满足第一范式的表中分离出来,形成一张新的表,而新表和旧表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由此,我们得到:CREATE TABLE "PROJECT" ("PRJNUM" INTEGER NOT NULL,"PRJNAME" VARCHAR(200))IN "USERSPACE1";ALTER TABLE "PROJECT"ADD PRIMARY KEY("PRJNUM");Insert into PROJECT(PRJNUM, PRJNAME) values(100001, 'TPMS'), (100002, 'TCT');表1-2表1-3CREATE TABLE "EMPLOYEE" ("EMYNUM" INTEGER NOT NULL,"EMYNAME" VARCHAR(200),"SALCATEGORY" CHAR(1),"SALPACKAGE" INTEGER)IN "USERSPACE1";ALTER TABLE "EMPLOYEE"ADD PRIMARY KEY("EMYNUM");Insert into EMPLOYEE(EMYNUM, EMYNAME, SALCATEGORY, SALPACKAGE) values(200001,'Johnson', 'A', 2000), (200002, 'Christine', 'B', 3000), (200003, 'Kevin', 'C', 4000), (200004, 'Apple', 'B', 3000);Employee Number Employee Name Salary Category Salary Package200001 Johnson A 2000200002 Christine B 3000200003 Kevin C 4000200004 Apple B 3000CREATE TABLE "PRJ_EMY" ("PRJNUM" INTEGER NOT NULL,"EMYNUM" INTEGER NOT NULL)IN "USERSPACE1";ALTER TABLE "PRJ_EMY"ADD PRIMARY KEY("PRJNUM", "EMYNUM");Insert into PRJ_EMY(PRJNUM, EMYNUM) values(100001, 200001), (100001, 200002), (100001, 200003), (100002, 200001), (100002, 200004);同时,我们把表1-1的主键,也就是表1-2和表1-3的各自的主键提取出来,单独形成一张表,来表明表1-2和表1-3之间的关联关系:表1-4这时候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表1-2, 1-3, 1-4, 我们发现插入异常已经不存在了,当我们引入一个新的项目TPT 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向表1-2 中插入一条数据就可以了,当有新人加入项目TPT 的时候,我们需要向表1-3, 1-4 中各插入一条数据就可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