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2:新式教育的发端
华师大版八上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教案1
华师大版八上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教案1【内容标准】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新式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要点】要点:科举制的废除、京师大学堂的创办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
难点:蔡元培的办学宗旨。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结合第七单元的导言,简单介绍本单元的内容,导入新式教育的发端。
【新课探究】一、科举制的废除1、提问:科举制是哪朝建立的?建立之初,它有哪些进步性?学生回答后,老师回顾上学期学到的知识,简要介绍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隋朝创立科举制,设立进士科;唐朝完善科举制,常设进士科与明经科。
在当时,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是进步的。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提问:近代社会为什么要废除科举制?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②它的考试内容不仅不济实用,而且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才智,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人才。
③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改革甚至废除科举制。
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废八股的召令,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随着新式学校的建立和西学的传入,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
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遂告终结。
4、提问:废除科举制有什么样的意义?学生回答后强调:科举制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最终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
5、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以此引入:为何说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学生回答后指出: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由强调门第到注重学识;由追求功名到重视实践,反映了社会人才观念的巨大变化和思想观念不断解放的历史发展趋势。
科举制的废除,成为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确立的前提。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提问学生:新式教育体系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指出:1、科举制的废除成为新式教育体系形成的前提。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新式教育的发端》教案、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将开启一个新的章节——《新式教育的发端》。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是的,那是西方列强入侵,国家民族危机深重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先辈们意识到,要振兴民族,必须改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那么,什么是新式教育?它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如何发端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历史转折点,探索新式教育的奥秘。
4.了解清末民初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认识新式教育对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入鸦片战争背景,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教育的困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新式教育的发展。
3.理解教育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4.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学习,认识到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导入:通过鸦片战争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教育的困境,为新式教育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式教育的发端:介绍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兴办,突出新式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引导学生认识新式教育的历史意义。
(3)维新派人士的教育改革:详细讲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教育改革主张,分析其对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影响。
(3)个性化评价: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新式教育的发端和发展过程。
第22课__新式教育的发端
8.1904年,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 是因为 D A.西学东渐的广泛影响 B.近代工业对科学技术和人才的迫切需要 C.帝国主义列强的要求 D.清王朝为了安定人心
9.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了约( C ) A.2000年 B.1900年 C.1400年 D.300年
Hale Waihona Puke 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1904年)
• 新学制的制定—— 原因: 西学东渐使部分中国人看到中国教育的落后; 刚刚起步的近代工业迫切需要先进的科技人才。
制定和主要内容: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 教育法令的形式公布了新学制,并在全国 施行。该章程对国家的教学体制和新式学 堂做了比较全面、明确的规定。 影响: 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北大校徽
北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北大” 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 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 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 “以人为本”。
北大校牌
北大校牌上“北京大学”四字系毛泽东手书
练习
• 选择题 1、京师大学堂的设立与下列那位皇帝有关( A ) A.光绪帝 B.道光帝 C.同治帝 D.宣统帝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在戊戌政变期间,为什么只有 京师大学堂没有被取消?
京师大学堂是开展教育、培养人才的场所, 它的存在并不会威胁到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 只会对国家有利。因此,它的开办得到了各个 派别的认同,才会一直存在。
中国综合性大学 。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创办 于1898年,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 各级新学堂的开办。
京师大学堂
• 诞生 1898年 光绪帝 • 地位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 的高等学府,是全国的最高学府, 也是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第22课 新式教育的发端
你能说出新式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吗?
教学内容不同: 西学、自然科学
人才培养方向不同: 由重做官到重实践 教学方法不同
三、新式教育体系的典范
——北京大学
• 诞生 1898年 光绪帝 • 地位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 等学府,是全国的最高学府,也 是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蔡元培的教育改革
4.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福州船政学堂 B.京师大学堂
B B
C.北京大学
D.北洋水师学堂
5.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是在 A.1903年 B.1905年 C.1911年 D.1912年
1、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1) 剪发辫、易服饰 (2) 改称谓、废跪拜 (3) 禁缠足、倡女权 2、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各大城市流行的 西服、中山装、长衫 女装是:旗袍 男装是: 3、“改称谓”具体怎么改?有什么意义? 4、民国成立后制订在怎样的“礼制”?有 什么意义? 5、各地展开大规模的放足运动是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年以 后?女权运动的新时代的具体表现是?
第22课 新式教育的发端
1、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何时废除的? 2、科举制废除的意义? 3、中国新式教育体系是如何一步步得 以基本形成的? 4、京师大学堂建立的时间、历史地位、 改称北京大学的时间? 5、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有哪些?有什么 影响呢?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1.原因: 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2.时间: 1905年,清政府宣布自次年起
停止科举考试
3.意义: 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遂告终
结。科举制的废除,断绝了人们 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最终促成了 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科举制的废除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导学案华师大版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1905年,清政府宣布的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4、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颁布于()A、1898年B、1904年C、1912年D、1949年5、近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关是()A、清华大学B、京师大学堂C、交通大学D、复旦大学6、在开办京师大学堂方面曾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皇帝是()A、康熙帝B、道光帝C、同治帝D、光绪帝7、下列对教育家蔡元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到北大任教B、大力开展平民教育和积极推行乡村教育C、提出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D、改革北京大学,使其面貌一新8、材料分析:阅读下列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是读书求学的人通过科举考试后,一步登天,由贫民一跃而成为高官鲁迅先生对这种科举制度是深恶痛绝的,他笔下的孔乙己就是科举制度毒害下的产物,不过鲁迅先生是在生产力比较发达的近代社会对科举制度作出的中肯的评价。
请回答:(1)科举制度是在哪个朝代形成的?完善于哪个朝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在当时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2)科举制度后来是在哪个朝代废除的?科举制度前后在中国存在了多少年?【名校风采】北大的历程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京大学从此日新月异。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初,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
22、新式教育的发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③④⑤⑥⑦C、③④⑤⑥⑦D、①③④⑥⑦
3、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B)
A、1000年B、1300多年C、1500多年D、2000多年
板书设计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三、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办学目的
1、 京师大学堂的历史
办学宗旨——兼容并包
办学方式
办学氛围
2、 蔡元培的教育改革(1917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新式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
难点:蔡元培的办学宗旨。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一)导入新课
由科举制度的建立导入
提问:科举制是哪朝建立的?建立之初,它有哪些进步性?
年月日
年级
八年级
备课组长
张明灿
主备教师
李战胜
科目
历史
辅备教师
刘占乐
单元(章节)7课题22、新式教育的发端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科举制度的废除、京师大学堂、蔡元培的教育理念等知识。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建立、废除史实的回忆与介绍,使学生懂得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历史比较能力与辨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回答后,老师回顾上学期学到的知识,简要介绍科举制的发展过程。隋朝创立科举制,设立进士科;唐朝完善科举制,常设进士科与明经科。在当时,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是进步的。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二)展示目标
二、指导学生自学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解读
朝代 科举制度的沿革
隋朝 创立科举制:设进士科
唐朝 发展科举制:设制举、常举(秀
才、明经、进士、明法等)
北宋 改革科举制
明朝 八股取士(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
,加强了封建君主统治)
清朝 进一步改革与废除科举制
为什么说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 都是历史的进步?
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发展 的产物。由强调门第到注重学识; 由追求功名到重视实践,反映了中 国社会人才观念的巨大变化和思想 观念不断解放的历史发展趋势。
各级新式学堂开办
《奏定学堂章程》
规定儿童七岁入学,对普通 中学培养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 做官,升入高等学堂,从事实业。 章程中开始注意了大、中、小学 之间的衔接,但丛课程设置来看, 经学课时最多,还是立足于做官 和升学。
【近代教育发展】
新学制的实行
癸卯学制
新式教育体系形成过程
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初等阶段、中等阶段、高等阶段
3、影响——它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
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1912年改成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于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在北京设 立,1900年八国北京联大学军的侵发展占史 北京后,停办。1912 年改称“北京大学”。五四运动期间,北大成为 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基地。1937年抗战爆 发后,北大南迁长沙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 西南联合大学。抗战后迁回北京。北平解放后,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 助其为恶,无益也。” “未有学焉而不能知,习焉而不能熟 者,其能否成立,视体魄如何耳。”
素质教育
1、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在约( ) a、8000年 b、1300多年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
D.适应需要,以巩固统治
3、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体系的“新”最主要体现在()
A.重新进行了课程设置
B.大大扩充了教学内容
C.使留学日本和欧美渐成风气
D.向西方学习,引入西学
(二)材料题:
蔡元培言论摘录:
(1)“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能养成健全的人格)
(2)“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助其为恶,无益也。”(注重道德情操的培养)
2.一句话收获:关乎知识、能力、方法、经验等。
达标
检测
反馈
【练一练】
(一)选择题:
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中国古代读书人追求的理想,这一理想的破灭是在()
A.1898B.1900年C.1861年D.1906年
2、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
A.科举制度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B.考试内容不实用
合
作
探
究
解
惑
【议一议】
同学们,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相信,小组团结,定能战胜困难重重。请在这里记录你的疑点或收获。加油!
新式教育体系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依据教材139页表格,指出新学制课程设置有什么特点。并同咱现在学习的课程比较指出有哪些异同。
知识
整合
小结
【说一说】
1.回扣目标:学习目标完成了吗?我的学习有效吗?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导学案
年级班级姓名学习小组
科目
历史
课题
课时
1
课型
主备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识记科举制度的废除、京师大学堂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确立、废除史实的回忆与介绍,使学生懂得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历史比较能力与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
三、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1、京师大学堂 ⑴诞生: 1898年 ⑵地位: 我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光绪帝
京师大学堂 成立时的门匾 (1898)
京师大学堂毕业文凭
1912年京师大学堂 改名北京大学
早期北京大学的先生
京师大学堂牌匾
大学堂原址
蔡元培整顿北大的措施:
1.要求学生戒除读书做官的思想.
特点: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
内容: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第一阶段:仿西欧学制
普通教育 初等教育(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 中等教育(中学5年) 高等教育(高等学堂3年,分科大学 3-4年,通儒院5年)
师范教育 初级师范(=中等教育) 优级师范(=高等教育) 实业教育 艺徒学堂(=初等小学) 初等实业(=高等小学) 中等实业(=中等教育)
2.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聘任教师,活跃学术
氛围。
3.鼓励学术研究,砥砺道德.
4.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影响
北京大学很快成为新
文化运动的中心。
北大名人:
陈独秀: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蔡元培: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胡适:1917年任北京馆主任
茅盾: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班,由于贫困没再继 续读。 马寅初:1915年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
高度实业 (=高等教育)
第二阶段:改革了旧学制
时间:1912-1922年(民国时期)
特点:缩短了修业年限,更加强调自然科学,
加强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第三阶段:仿美国学制
时间;1922年
内容:小学6年
初中3年
高中3年
大学4-6年
影响:标志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
3、影响——它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
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1912年改成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于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在北京设 北京大学的发展史 立,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停办。1912 年改称“北京大学”。五四运动期间,北大成为 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基地。1937年抗战爆 发后,北大南迁长沙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 西南联合大学。抗战后迁回北京。北平解放后, 北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蔡元培的言论(摘录)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 助其为恶,无益也。” “未有学焉而不能知,习焉而不能熟 者,其能否成立,视体魄如何耳。”
素质教育
1、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在约( ) a、8000年 b、1300多年
c、2000多年 d、2500多年 2、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颁布实施于( ) a、1904年 b、1905年
新式教育体系形成
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成为近代新式教育体 系确立的前提。
新学制的制定——1904年清政府颁布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以教育法令的形式公布了新学制,并在全 国施行。该章程对国家的教学体制和新式 学堂做了比较全面、明确的规定。
影响: 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新式学堂。(1862年 京师同文馆) 2、戊戌变法时,作为“新政”,创办京师大学堂。 3、废科举,兴学校。京师大学堂开办以后,科举 制仍然存在。维新变法失败后,科举考试又恢复 了八股文。大学堂的学生只有考取科举,才能取 得做官资格。每到科举试期,学生纷纷请假赴考。 这样,国家得不到急需的军事、外交、科技等人 才。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 兴办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 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 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 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华师大版历史八上《新式教育的发端》word教案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内容标准】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科举制度的废除、京师大学堂、蔡元培的教育理念等知识。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建立、废除史实的回忆与介绍,使学生懂得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历史比较能力与辨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新式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要点】要点:科举制的废除、京师大学堂的创办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
难点:蔡元培的办学宗旨。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结合第七单元的导言,简单介绍本单元的内容,导入新式教育的发端。
【新课探究】一、科举制的废除1、提问:科举制是哪朝建立的?建立之初,它有哪些进步性?学生回答后,老师回顾上学期学到的知识,简要介绍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隋朝创立科举制,设立进士科;唐朝完善科举制,常设进士科与明经科。
在当时,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是进步的。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提问:近代社会为什么要废除科举制?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②它的考试内容不仅不济实用,而且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才智,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人才。
③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改革甚至废除科举制。
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废八股的召令,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随着新式学校的建立和西学的传入,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
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遂告终结。
4、提问:废除科举制有什么样的意义?学生回答后强调:科举制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最终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
5、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以此引入:为何说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学生回答后指出: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新式教育的发端
新式教育的发端导学案备课人:杨筱审核人:复核人:【学习目标】了解科举制废除的原因。
(重点):能说出科举制废除的时间;能叙述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过程;能说出京师大学堂成立时间及地位,知道它改成北京大学的时间;(难点):能说出蔡元培办学宗旨,弄清本课三目的关系【知识链接】科举制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制.科举制从隋朝隋炀帝开始实行,唐朝得到完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中国科举制度中殿试和武举均开始于武则天;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明朝,科举制出现痼疾——八股取士;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自主学习】一、科举制度的废除1、科举制的历史: 1300 多年(朝开始—朝废除)。
2、废除科举制的原因?3、科举制的废除:年,清政府宣布自年起停止科举考试。
4、科举制度废除的意义?5、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由强调门第到注重学识;由追求功名到重视实践,反映了中国社会人才观念的巨大变化和思想观念不断解放的历史发展趋势。
所以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
(进步倒退)二、新式教育体制的形成1、背景:(提示:本目与第一目有何关系?可用课本上的原话)2、形成标志:年(晚清时期)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成葵卯学制。
规定了国家的教育系统、教育对象、课程设置等。
3、特点:以为主,强调自然科学。
4、内容:教育+ 教育+ 教育。
5、形成过程①第一阶段:葵卯学制②第二阶段:改革旧学制 A、时间 B、特点③第三阶段:仿美国学制改革A、时间B、内容C、影响6、留学生说对新式教育体系形成的作用 A、留学风气:留美留日留欧 B、影响四、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1、京师大学堂①创立:年7月,期间,(皇帝)发布上谕,开办京师大学堂。
②地位③改名2、北京大学A、北大名人:陈独秀: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蔡元培: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 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茅盾: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班,由于贫困没再继续读。
22.新式教育的发端
-导学案-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1.原因: 1904年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
2.内容:普通教育 师范教育 实业教育
3.“新” 的特点体现在: 识记
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
-导学案-
三.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1.创立: 1898年戊戌变法开办京师大学,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小结测评:
-导学案-
科举 制度 的废
除
时间、意义
新式教育的发端
新式教育体系
特点
教育改革
京师大学堂
-导学案-
22.新式教育的发端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1.历史:科举制度建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废除于清朝末期 2.根本目的: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3.时间:1905年,清政府宣布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 4.意义: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
②办学宗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③办学氛围:鼓励学术研究,砥砺道德
④办学方式: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3.作用:北大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4.在教育改革中学生应该: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做全面发展的学生
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1.原因:1904年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 2.内容:普通教育 师范教育 实业教育 3.“新” 的特点体现在: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 三.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1.创立:1898年戊戌变法开办京师大学,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2.蔡元培教育改革内容: ①办学目的:要求学生戒除读书做官思想
-导学案-
22.新式教育的发端
学习目标:
1.知道科举制度被废除的时间、原因及意义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式教育的发端》文字素材1华东师大版
新式教育的发端1905 年。
1905 年,清廷宣布废除延续了1300 年的科举制度,是最为震动的大事。
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称:“ 1905 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
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于是,由此开始,一个贯穿百年的现代化教育在中国艰难地兴起。
但是,100年前的中国,不了解世界,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没有100 年后如何与世界相处的想法。
1905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正式废除了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 年)的进士科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的科举制度。
从新学堂的兴起到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的教育体制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势头。
2020年正好是科举制废除100 周年废除科举制度,捣毁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础。
科举制度是经历漫长历史阶段形成的,它的形成是历代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奴役广大劳动人民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从隋帝创立科举是“倡天下读圣贤书考进士及第”的风气。
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下读圣贤书,实际上是让天下人去读儒家的“经书”,而这些经书是经过历代诠释者为更好地做忠君的顺民角度去阐释的,尤其是经宋代理学家提出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纲常”之类,让天下人恪守封建伦理道德而已。
所以,我们说倡科举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让天下人读书,而在于统治者的“治天下。
”所谓“治天下”,是“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也就是说让读书人中举,走进仕途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帮助皇帝治理天下。
从这一点看,我们还可以说科举具有某些积极意义。
在科举施行一千多年中,许多读书人本着“匡社稷济苍生”的目的参加科举,的确出了些治世之能臣,为人民为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
但科举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即“以科举销尽天下英雄气。
” 天下英雄,尽入彀中,就是中了科举的“英雄”们,做了官后,帮助统治者奴役百姓,而百姓也成了“顺民”,这样,封建官僚机构便可以正常运转。
废除科举,就意味着封建官僚机构的基石被捣毁,封建官僚机构如风雨中的大厦摇摇欲坠了。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新式教育的发端》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展示一组对比鲜明的图片,分别是传统私塾教育和新式学堂的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两种教育方式的差异。随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两种教育方式分别代表了哪个时期的教育特点?它们各自有什么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式教育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激发他们投身教育改革的热情,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2.通过对新式教育发展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在本节课中具有重要意义。我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共同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撰写报告。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交流、分享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在每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后,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评价内容涵盖学生对新式教育知识的掌握、思考问题的深度、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而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邀请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总结新式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强调其在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式教育的发端课件1
1.创办时间: 1898年(戊戌变法(Wùxū 期间) Biànfǎ) 2.地位(dìwèi): 当时全国最高的学府,兼具最高教
育行政机关的职能。
3.改名:
4.校长:
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
蔡元培
第十五页,共二十四页。
京师大学堂牌匾
(páibiǎn)
早期北京大学(běi jīnɡ dà xué) 的先生
时间:1898年7月,开办京师大学堂 性质: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也是最高教
育行政机关
改名: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 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四页。
随堂训练
(xùnliàn)
1.关于近代开展新式教育的影响(yǐngxiǎng),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A.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B.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马寅初:1915年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
第十九页,共二十四页。
茅盾
陈 独 秀
胡适
第二十页,共二十四页。
李大钊
马 寅 初
唇 如何看待科举制的建立(jiànlì)和废除? 枪
舌
剑
(chún qiāng shé jiàn)
辩
科
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jìnbù), 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由强调门第到注重学识, 由追求功名到重视实践,反映了中国社会人 才观念的巨大变化和思想观念不断解放的历 史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废除成为中国近代新 式教育体系确立的前提。
No 砥砺道德。④办学方式——民主办学,教授治校。茅 盾: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班,由于贫困没再。性质:是
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也是最高教。B
Image
12/11/20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2:新式教育的发端
一、导学目标
1、记住科举制度废除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2、了解近代新式教育体系形成的经过;
3、记住: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
4、知道蔡元培的教育理念;
二、学习流程:
自主突破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1、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有哪些?
2、1905年,宣布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到终结共历时年。
3、科举制的废除有什么历史意义?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1、新式教育体系形成的前提:
2、新式教育体系形成的标志:
3、中华民国成立后,对晚清学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主要是缩短了;在课程设置中更
加强调。
4、1922年,中华民国参照(国家)的学制,再次对学制进行改革。
三、京师大学堂
1、1898年7月,光绪帝发布上谕,开办,1912年改称。
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唯一保留下来的一项新政措施,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
2、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3、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4、简述蔡元培的教育改革过程。
变式练习题
1、下列事件发生在1905年的是()
A、科举制度的废除
B、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C、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D、严复译著的《天演论》正式出版
(高密市2003——200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2、颁布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的政权是()
A、太平天国
B、清政府
C、中华民国
D、伪满洲国
3、京师大学堂就是今天的()
A、天津大学
B、南开大学
C、清华大学
D、北京大学
4、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是()
A、李大钊
B、蔡元培
C、陈独秀
D、鲁迅
常考知识点及应用典型题
一、科举制的废除
应用举例:
考法A:(制度名称)
1、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历时1300多年的()
A、跪拜礼节
B、缠足陋习
C、包办婚姻
D、科举制度
(高密市2004——200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考法B:(废除原因)
2、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不包括()
A、考试内容不济实用
B、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才智
C、录取程序不利于选择才俊
D、中国新式教育体系的冲击
(高密市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考法C:(废除者)
3、下令废除科举制的是()
A、清政府
B、南京国民政府
C、孙中山
D、广州国民政府
(高密市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二、一次学制改革:
应用举例:
1922年,中华民国对学制进行改革,主要参照()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高密市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三、一所大学:北京大学
应用举例:
A考法:(创办时期)
1、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高密市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B考法:(校长)
2、在北京大学提倡“兼容并包”的校长是()
A、蔡元培
B、陈独秀
C、陶行知 D 、李大钊
(高密市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C考法:(运动中心)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京师大学堂
B、北京大学
C、京师同文馆
D、清华大学
(高密市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重点、难点突破及应用典型题
科举制从创立到废除的几个重要时期:
检验自我
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新式教育逐步形成。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高密市2007——200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1、科举制的废除,最终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
科举制在哪一朝代被废除?当时人们为什么要废除科举制?
2、1922年,中华民国对学制进行了改革,这次改革主要参照哪个国家的学制而进行的?
3、北京大学的发展是新式教育发展的缩影。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什么?1917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人是谁?你怎样看待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
中考衔接
1、(2006年,广西南宁)1998年是北京大学的百年诞辰,这所大学的前身是百日维新时创办的()
A、京师大学堂
B、两江师范
C、商务印书馆
D、北洋水师学堂
2、(2006年,海南)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展为后来的()
A、清华大学
B、北京大学
C、中山大学
D、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