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保险的性质、职能、地位和作用

保险的性质、职能、地位和作用
2.保险与救济的区别:
保险是一种互助行为,而救济是一种救助行为,捐资者与 被救助者可能遭受的风险没有必然关系;
保险是一种双务有偿的合同行为,而救济是一种单向的无 偿赠与;
保险基金是根据一定数理依据为基础向保户收取 的,而救济基金是捐资者自愿捐赠的,没有任何 规定和约束;
保险要依据合同对所有遭受保险事故的保户进行 赔偿或给付,而救济不一定对所有受难者都进行 救济;
首先,通过投资,保险人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 其次,能促进社会生产和公共福利事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增长,扩大保险的社会影响。
返回目录
第三节 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保险作为一种经济补偿制度,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社 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
保险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通过保险机构的经营活 动,主要是保险保险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也包括保 险资金的运用)来实现的。
保户获得赔款或给付以保险事故的发生为前提, 而储蓄提款不灾害事故的发生为前提;
保险是一种互助行为,储蓄是一种自助行为;
保险分摊金的计算有特殊的数理依据,而储蓄 无须特殊的数理计算;
保险资金的运用被保险人一般无权干涉,而储 蓄者可以自由支配储蓄的提取和使用。
二、保险的职能
(一)经济补偿职能
二、保险的作用
(一)及时补偿灾害事故损失 (二)安定人民生活 (三)促进防灾防损工作 (四)积聚建设资金 (五)促进技术进步 (六)促进国际经济交往
返回目录
本章小结
从经济的角度上说,保险主要是对灾害事故损失进行分摊 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和手段。从法律的角度上说,保险是 一种合同行为。 保险是以特定的风险为对象、以多数人的互助共济为基础、 以对风险事故所致损失进行补偿为目的,以及科学合理的 保险分担金为积累基金的前提。 保险不同于赌博、救济以及储蓄。 现代保险具有经济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职能、防灾防损职能和融资三大职 能。 保险作为一种经济补偿制度,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社会再生 产的分配环节。它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实现对社会 再生产过程中经济损失的补偿。 保险的作用主要有:及时补偿灾害事故损失、安定人民生 活、促进防灾防损工作、聚建设资金、促进技术进步和促 进国际经济交往等。

保险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趋势分析范文三份

保险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趋势分析范文三份

保险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趋势分析范文三份保险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趋势分析 1(一)保费收入稳定增长,健康险业务持续亮点截至2015 年 5 月,行业整体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666.41 亿元,同比增长19.46%;其中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488.31亿元,同比增长12.41%;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178.04亿元,同比增长22.75%。

总体来看,由于2011至2013年保险市场的相对低迷,2014年同期及全年的保费同比增速有较大提升;在2014年高基数的情况下,2015年前五个月的保费仍保持了20%左右的同比增长水平、并且有保持较高增速的趋势,预计2015年行业保费增速仍会保持在一个理想水平。

(二)权益投资谨慎中保持积极,类固定收益投资渠道更加丰富截至2015年5月,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103,054.77 亿元,权益类投资占比为16.07%;该比例自2014 年股票市场行情启动后一路攀升,并带动保险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投资收益,净利润得到大幅改善。

与此同时,降息的环境使得作为保险投资主体的债券的收益在长期承压,为应对这一趋势,一方面__逐步放宽,另一方面公司也在通过投资定向增发、长期股权投资、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项目、__投资等方式提升类固定收益的投资回报水平。

“其他投资”的占比在__来有了显著的提升,在提升险资收益率水平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赔款支出较稳定,费用水平得到较好__从各项业务同比增速来看,财险、意外险在前期承保业务质量的把控方面有所完善;同时该两项业务在保费增速方面较为平稳,考虑到一年期产品理赔的'时滞,预计全年赔款支出增速会略高于当前水平、但仍保持在比较理想的范围。

健康险理赔支出增速较快,但仍保持在低于保费增长的水平。

一方面,首套重疾表在疾病保险的定价经验上提供了更多的指引;另一方面,拥抱互联网,在医疗保险理赔__中与医药行业内的公司合作,积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提高理赔效率、降低赔付成本。

我国保险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_重庆市保险市场的调查报告

我国保险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_重庆市保险市场的调查报告
31 保险发展简史。 1891 年, 英商太古洋行在重庆 设立分行, 经营航运、保险业务, 这是重庆最早的经营 保险的机构。1906 年, 重庆少数士绅集资创立探矿保险 公司, 专营矿井的水、火、风三种险害, 成为重庆第一家 华商保险公司。1938 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 西迁重庆, 许多国营和民营企业随之迁来, 当时的重庆 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 保险 业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 到 1939 年底, 华商保险公 司已达 30 多家, 资本总额约 300 万元。 抗日战争胜利
重庆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以突出山城、江城特色为 重点, 逐步构造成多中心、组团式的长江上游中心城市 的规划格局。 交通运输日益改善, 公路通车里程 2183 万公里, 乡镇通路率达 90% 以上; 辖区铁路实长 537 公 里, 除成渝、襄渝、川黔三条干线外, 尚有五条支线衔 接; 水运是重庆交通运输的强项, 在全国内河航运中占 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航空发展迅速, 拥有国家一级标准 民用机场, 服务能力可达年旅客吞吐量 200 多万人次, 货物吞吐量 513 万吨, 经营国内 40 多条航线和部分国 际线路包机航班。 重庆市建设任务很重, 建设条件差, 困难较大, 这必然导致对保险需求的增长。
21 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重庆市分公司。 该公司 隶属中保集团寿险总公司, 是重庆市首家专营寿险业 务的国有独资商业保险公司。在全市设有 49 个分支机 构, 225 个代理网点, 从业人员 613 人, 有代办员 452 人, 营销员 1659 人。 目前已开办健康险、意外险、年金 险三大类 114 个险种。1996 年业务收入 312 亿元, 约占 全市保险市场的 2216% , 占寿险市场的 65198%。1997 年业务收入 6194 亿元, 占全市保险市场的 31135% , 占 寿险市场的 6114%。该公司具有资金、人才、机构、管理 优势。 寿险实行专业化经营后, 调整业务战略, 高速有 效占领市场, 强化市场开发和业务管理, 具有实力强大 和市场潜力巨大的特点。

我国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我国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我国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一、保险密度的含义及其变化保险密度是指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额,反映了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一国国民经济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

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保险业务收入达到4928.4亿元,保险密度379元,保险深度2.7%,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1倍、2倍和提高了0.9个百分点。

2006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56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09.4亿元,增长22.6%;寿险保费收入3592.6亿元,增长10.7%;健康意外险保费收入539.4亿元,增长19%。

保险深度2.8%,保险密度431.3元。

而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11年,保险密度为1062元/人,较上年提高100元。

保险密度区域差异仍然明显,总体呈由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递减态势。

北京、上海、天津仍然位居前三,西部地区保险密度总体水平偏低,但提升速度较快。

二、保险深度的含义及其变化保险深度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保险深度取决于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保险业的发展速度。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的保险深度3.4%,位列全球44位,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7.0%。

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研究,整个亚洲2009年的平均保险深度为6.1%,其中“亚洲四小龙”依然占据领先地位。

中国台湾保险深度最高,达16.8%。

亚洲人口最多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大陆和印度,保险深度分别只有3.4%和5.2%。

而在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在保险密度提升的同时,保险深度却略有下降。

报告显示,2011年,保险深度为3%,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和上海下降幅度最大。

如果将中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则相去甚远。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2%左右。

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

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

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作者:王坤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第07期保险业在我国仅有二十年的发展历史,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推出,保险业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从一个基础薄弱的行业逐渐发展成为与我国国民经济紧密相关的重要行业,并在保费收入、投资渠道、产品创新和保险监管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

作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开放最彻底、发展最快的金融行业,保险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变化我国的保险深度变化。

保险深度是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

表1和图1为我国从2007年到2011年保险费收入以及保险深度变化情况。

保险深度的大小标志着保险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发展状况,由上数据图可知,从2007-2011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GDP的增长,我国保险深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变化与我国的GDP变化紧密相关,清楚地表明保险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保险业的发展不仅为我国实体的经济发展提供的一定的安全保障,还在金融投资、产品创新、风险规避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进而又在金融领域为整体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化也为保险业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极大地推进了保险行业向前的步伐。

这样使得保险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我国的保险密度变化。

保险密度是指按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

一个行业的发展与其产品的普及和被认可度息息相关,保险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保险产品作为金融产品的一种,与其它金融产品不同的是,它不仅仅是人们的投资渠道,更多地是人们规避风险、减少损失的一种手段。

保险是否能够被居民以及企业团体所接受与人们对其作用的认识处处相关,只有当人们从市场经济活动中认识到保险费的支出是生产经营活动和生产安排的必要支出后,才能很好地提高人们的保险意识,才会主支地、自愿地赂保险机构办理符合自身需要的保险。

保险的作用

保险的作用

保险的作用保险的作用是指在国民经济中执行其职能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

(一)保险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保险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是指保险作为经济单位或个人风险管理的财务手段所产生的经济效应。

1.有利于受灾企业及时恢复生产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条自然规律。

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波及面有多广、受损程度有多大,都是不确定的,保险赔偿具有合理、及时、有效的特点。

投保企业一旦遭遇灾害事故损失,就能够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的条件及时得到保险赔偿,获得资金,重新购置资产,恢复生产经营。

同时,由于企业恢复生产及时,还可减少受灾企业的利润和费用等间接经营损失。

2.有利于企业加强经济核算保险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财务手段之一,能够把企业不确定的巨额灾害损失,化为固定的少量的保险费支出,并摊入企业的生产成本或流通费用,这是完全符合企业经营核算制度的。

因为企业通过缴付保险费,把风险损失(甚至可包括由营业中断造成的利润损失和费用损失)转嫁给保险公司,不仅不会因灾损而影响企业经营成本的均衡,而且还保证了企业财务成果的稳定。

如果企业不参加保险,为了不因灾损而使生产经营中断、萎缩或破产,就需要另外准备一套风险准备金,这种完全自保型的风险财务手段,一般来说,对单个企业既不经济也不可能。

3.有利于企业加强危险管理保险补偿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消除或减轻灾害事故的影响因素,但是,就物质净损失而言,仍旧是一种损失。

而且保险企业也不可能从风险损失中获得额外的利益。

因此,防范危险于未然是企业和保险公司利益一致的行为。

保险公司常年与各种灾害事故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危险管理经验,不仅可以向企业提供各种危险管理经验,而且通过承保时的危险调查与分析、承保期内的危险检查与监督等活动,尽可能消除危险的潜在因素,达到防灾防损的目的。

此外,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保险合同的约束和保险费率杠杆调动企业防灾、防损的积极性,共同搞好危险管理工作。

保险业——国民经济的“助动器”和“稳定器”

保险业——国民经济的“助动器”和“稳定器”

保险业——国民经济的“助动器”和“稳定器”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国民素质的提高,作为国民经济的“助动器”和“稳定器”的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

一、保险业的全面发展为国民经济全局发展提供保证提供经济保障,保持社会稳定。

保险通过分散风险及提供经济补偿,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消除因各种风险事故的发生对个人或家庭的损害所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以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安定。

企业在遭受自然联盟灾害、意外事故时,能够及时获得保险补偿,迅速恢复生产,使社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

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维持社会安定。

随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人们对养老、医疗、健康、失业等方面的保障需求日益迫切,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不会因为退休而降低,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同时,在社会保障体制没有覆盖的领域和人群里,保险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和丰富多彩的保险新产品满足人们多层次的保险需求。

保险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同时维护了社会安定,使国家经济建设能顺利进行。

保障生产和流通的正常进行,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社会再生产过程会因遭遇各种灾害事故而被迫中断和失衡,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及时和迅速地使这种中断和失衡得到恢复。

同时,整个保险活动属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它可以通过收取保费建立起庞大的保险基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社会上各个经济单位持有的闲散货币资金集中起来,然后通过银行存款、购买债券、股票以及发放贷款等方式,将这些资金间接转入投资领域,支援整个社会经济建设。

同时,分散和防范风险,保障商业贸易顺利进行。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金融市场稳定。

保险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保险对金融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它可以融通资金,把暂时闲置或者是低效率的资金集中起来,及时用到因受灾急需资金的人手里。

其次,可以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投机过度,分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

保险业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探讨

保险业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探讨

保险业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探讨作者:廖姝凝陈宇果来源:《商情》2008年第04期[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保险市场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意在促使我国保险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 保险业发展前景高速增长随着资本金融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进,国际间资本流通的速度不断加快,金融业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

金融业的发展不仅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起着催化、促进和巩固作用。

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金融的稳定或动荡,对各国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

保险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寿险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转向了以寿险为主的格局。

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呈现出了如下的状态:一、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但产寿险增长不同(1)保费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并且已经进入稳步增长时期。

自1980年至1999年,保费收入从4.6亿元增加到1393.2亿元,年平均增长35.1%,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7%的增长速度;2000年保费收入为1595.9亿元,增长率为14.5%,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

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保险业务恢复晚、起点低。

(2)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快于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

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521.1亿元,年平均增长28.3%;1982年中国恢复了人身保险业务,当期的保费收入为0.016亿元,1999年为872.1亿元,年平均增长97.71%。

2.险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自1997年保费收入从财产保险业务为主,转向人身保险业务为主,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占保费收入的比重从1996年的58.27%降为1997年的44.67%,直至1999年的37.4%。

中国保险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

中国保险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

中国保险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中国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险业飞速发展:1980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务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01年全年保费总收入达2112.28亿元,保险深度为2.2%,保险密度为168.98元;有中外保险公司53家,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为4591.07亿元,较1992年增长了8倍;保险中介机构170家。

此外还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14个城市设立了200余个代表处。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0~1985年的恢复阶段。

中国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恢复国内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

这一阶段保险市场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垄断,产寿统一经营,险种单一,且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份额大大高于人身险;1986~1991年的平稳发展阶段。

以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成立为标志,区别于前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出现了包括新疆兵保、太平洋、平安等在内的4家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市场由中国人保独家垄断的格局在形式上被打破;199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

以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为标志。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明显区别于前两个阶段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保险业实现产寿分业经营,保费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人身险份额超过财产险;保险险种迅速增加,保险服务改善;保险监管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中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一、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持续增长,但产寿险增长不同。

数据来源:中国保监会(1)保费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并且已经进入稳步增长时期。

自1980年至1999年,保费收入从4.6亿元增加到1393.2亿元,年平均增长35. 1%,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7%的增长速度;2000年保费收入为1595.9亿元,增长率为14.5%,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

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主要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入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并阐述我国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发展历史初级阶段要,先后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并坚持与外商保险公司进行斗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

当然,洋务派在保险业方面的努力不能改变外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二)建国前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民族保险业。

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三是“五四”运动的爆发,反帝斗争的兴起,赢得了整个民族对民族工商业的支持和对洋商的抵制。

从1912年到1925年,国内陆续创办了华安合群等30余家民族保险公司,华资寿险市场一度兴起,但由于经营不善,其中停业者居多。

至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金融资本投入保险业,民族银行开始兴办保险企业,民族保险业始有进一步发展。

保险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出现了太平保险公司这样实力雄厚、信誉卓著,分支机构代理网点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甚至涉足南洋市场,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声誉的民族保险公司。

但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保险业受到巨大的冲击。

(三)新中国后保险行业的发展建国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可谓跌宕起伏。

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起步,到六七十年代的低谷,最后到现在的快速发展的过程。

我国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我国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一、保险密度的含义及其变化保险密度是指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额,反映了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一国国民经济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

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保险业务收入达到亿元,保险密度379元,保险深度%,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倍、2倍和提高了个百分点。

2006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亿元,增长%;寿险保费收入亿元,增长%;健康意外险保费收入亿元,增长19%。

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元。

而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11年,保险密度为1062元/人,较上年提高100元。

保险密度区域差异仍然明显,总体呈由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递减态势。

北京、上海、天津仍然位居前三,西部地区保险密度总体水平偏低,但提升速度较快。

二、保险深度的含义及其变化保险深度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保险深度取决于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保险业的发展速度。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的保险深度%,位列全球44位,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研究,整个亚洲2009年的平均保险深度为%,其中“亚洲四小龙”依然占据领先地位。

中国台湾保险深度最高,达%。

亚洲人口最多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大陆和印度,保险深度分别只有%和%。

而在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在保险密度提升的同时,保险深度却略有下降。

报告显示,2011年,保险深度为3%,较上年下降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和上海下降幅度最大。

如果将中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则相去甚远。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2%左右。

而保险密度方面,早在2007年,发达国家已达2000—3000美元。

由此可见,要提高普通百姓的保险意识,提高保险密度和深度,加强保险保障功能,我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保险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保险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市场化机制。

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保险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为人们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险服务。

比如,在发达国家,多数父母都会为子女购买各种类型的儿童保险,包括意外伤害保险、健康医疗保险、教育储蓄保险等,提早为子女的生命健康和教育做好规划。

可见,商业保险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过去20年来,世界保险业发展迅速,1990年全球保费收入为1.4万亿美元,到2009年达到4.06万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近3倍,年均增长6%左右,接近同期全球GDP增长速度的两倍。

目前,全球保费收入占全球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发达国家保费收入占GDP 的比重一般在10%以上,保险业在现代产业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

(二)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一起,共同构成现代金融业的三大支柱。

目前,在国际经合组织国家(OECD)中,保险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为20%。

根据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统计资料,保险资金的股票投资占纽约交易所投资总额30%。

根据《财富》杂志的统计,2009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共有金融企业117家,其中银行集团57家、保险公司55家、多元化金融公司5家。

这55家保险公司营业收入占金融业总营业收入的45%,利润占金融业总利润的34.7%。

(三)保险是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从世界范围看,保险是巨灾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40年来,商业保险在应对巨灾风险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比如,美国“9·11”事件导致直接损失450亿美元,保险业赔款就达到220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增多,保险的赔付也在不断加大。

仅在2008年,全球因为地震、海啸、洪水、飓风等遭受的损失就高达2690亿美元,其中保险赔偿525亿美元,占比20%。

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及在全球排名

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及在全球排名

2011年,中国入世10周年,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亦十载有余。

截至2009年底,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位列全球第七位( 2010年相关数据尚未公布)。

世界第7 亚洲第2,据《证券日报》保险周刊从权威渠道得知的独家数据,2009年底,中国保险业以1630470亿美元的总保费收入位列全球第七位,较2008年排名下降一个名次。

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为4.01%。

其中,排名全球第一的是美国,总保费收入11397460亿美元,占世界份额28.03%。

其次是日本,总保费收入5059560亿美元,占世界份额12.44 %。

第3是英国,总保费收入3092410亿美元,占世界份额7.61%。

与中国水平相当的是意大利,总保费收入1693600亿美元,占世界份额4.17 %,位列第6位,2008年,则位列中国之后。

世界前十大保险市场总计保费为3107733,占据了世界76.43 %的份额。

而关于亚洲市场的中国地位。

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研究,2009年全世界保费规模(寿险和非寿险)为40660亿美元,其中欧洲占39.6%(2008年41%),北美占30.5%(2008年32%),亚洲比去年上升2.3个百分点,占24.3%,排名第三。

就亚洲市场而言,在研究涉及的10个国家/地区中,如果用保费收入来衡量市场份额,2009年日本仍在10个国家或地区中稳居状元,拥有53%的市场占有率。

中国则与2008年一样,依然占据榜眼位置,由2008年16%的市场占有率增长至17%。

韩国位列第三,拥有10%的市场占有率,相对于2008年萎缩了1%。

印度在亚洲市场占有率约为6.8%。

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一共占有20.2%的市场份额,小于中国和印度市场占有率之和。

密度第64 深度第44 。

除了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则是衡量一个地区保险市场成熟程度的指标。

首先,保险密度是指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额,反映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

我国保险业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保险业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保险业的产生与发展尽管我国有久远的传统保险思想,但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闭关锁国、商品经济落后,现代保险业迟迟未能诞生。

我国现代形式的保险是随着19世纪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外商保险公司作为保障资本输出和经济侵略的工具进入中国的,至今已经有200余年的历史,分为旧中国和新中国两个历史阶段。

一、旧中国的保险业(一)国外保险势力的侵入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外商为了应付海盗、战争和海上风险,需要保险保障。

1805年,英国驻印度加尔各答和孟买的洋行与其在广州的洋行创办了“谏当保安行”(Canton Insurance Society),也曾译为“广州保险社”或“广东保险公司”,这是外商在广州,也是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保险机构,标志着近代西方保险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英国保险商趁机在中国拓展保险业务。

1846年,英国人在上海设立永福、大东亚两家人寿保险公司。

19世纪中期,英国保险商对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入侵,所有保险条款、费率均由英商控制的外国保险公司同业公会制定。

可以说,20世纪之前,英国保险公司基本垄断了中国保险市场。

(二)民族保险业的开创与发展19世纪后半期,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开始涉足保险业。

1865年,华商德盛号在上海设立“义和公司保险行”,标志着中国民族保险业的诞生。

1875年,在李鸿章的倡议下,由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创办了保险招商局。

1876年和1878年又先后设立“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后来,这两家保险公司于1885年合并为“仁济和保险公司”,主要承保招商局所有轮船、货栈及货物运输。

中国自办的寿险公司出现时间较晚,1912年才由吕岳泉先生创办了“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

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力量不断壮大,但在中国保险市场上由外资保险公司垄断的局面并未得到改变。

中国保险业SWOT分析

中国保险业SWOT分析

中国保险业SWOT分析中国保险业基本概况随着中国保险业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越来越广,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到百年盛事北京奥运、从交强险制度实施到房地产投资解禁、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参与医疗纠纷调解、从养老社区投资到新农村合合作医疗建设、从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启动……保险业正在努力提高科学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和保障民生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如今,保险业站在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我国正在成为新兴的保险大国。

从2006年-2010年的5年间,中国保险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绩,保险公司从93家发展到146家,中国保险全行业高管人员由1.45万人发展到2.94万人,营销员由156万人发展到330万人,精算、核保核赔、投资等专业技术人员日益成长,为行业更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我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规模增长迅速,2009年保费收入已达到11137.3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了保险业“十一五”规划列出的保费收入超万亿的目标。

2010年,我国保费收入达到14500亿元,2010年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超过5万亿元,是2005年的3.3倍,2010年1—12月,全国实现保费收入1.45万亿元。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895.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06万亿元。

保险赔付3200.4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1756.03亿元;人身险赔付1444.4亿元。

目前,中国保险业呈现出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相互协调,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到2010年底,国内有7家保险公司资产超过千亿元、2家超过五千亿元、1家超过万亿元。

专业性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逐步成长并成为市场的重要力量,初步形成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格局。

在未来,中国保险业及保险公司将面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中国保险业及保险公司进行SWOT分析,能让我们对中国保险业及保险公司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客观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