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1.拓展资源:
-相关童话故事:除了《小蝌蚪找妈妈》,还可以介绍其他关于动物成长的童话故事,如《小猪快跑》、《狼和小羊》等,以丰富学生对动物的了解。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去附近的池塘或农场观察蝌蚪的生长过程,增强学生对动物生长过程的直观认识。
-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课堂
1.课堂评价: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疑问和不理解的地方,并进行解答和补充。
-观察: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性和合作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步情况。
-测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的测试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通过测试结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重点一:掌握生字词。本节课的生字词包括“蝌蚪、妈妈、尾巴、游动”等。学生需要通过认读、拼写等方式掌握这些生字词。
重点二:理解文章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小蝌蚪所表现出的品质。
重点三:朗读与表达。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表达。
2.教学难点: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教室、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生字词卡片、教材、作业本、文具等。
2.课程平台:无(或具体课程平台名称,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填写)。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对动物生长过程的了解和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动物的知识,对于动物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学习过一些童话故事,对于故事的情节和结构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对这些已有知识的运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学生能够认识到动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
-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
-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情况和积极性,例如是否主动提问、与同学互动等。
-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问题的回答等。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是否有建设性的意见、是否能够与小组成员有效沟通等。
-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如是否能够倾听他人意见、是否能够共同解决问题等。
- 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如对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情节的把握、对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理解等。
答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它们在池塘里游来游去,遇到了许多动物,但都不是它们的妈妈。最后,它们在荷叶下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一只青蛙。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动物生长发育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板书设计
①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出生-成长-变态发育
② 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出生-找妈妈-找到妈妈
③ 小蝌蚪的外形特征:黑衣绿裤,尾巴长
④ 动物生长发育的知识点:生长发育的定义、过程、特点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原文、知识点及教案9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原文、知识点及教案9篇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小蝌蚪找妈妈》是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它通过小蝌蚪找妈妈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的说明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课文内容比较简短,先写了小蝌蚪的样子,然后通过鲤鱼妈妈、乌龟的介绍等一步一步的写出了青蛙的特点及其与小蝌蚪的区别。
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
教学这篇课文应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确定了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
1、教学要求:(1)、观察插图,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知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提高朗读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懂得本课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二、说教法学法: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是直观性,针对课文内容,根据直观性原则,我采用演示法教学,边讲读课文边在黑板上画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以及鲤鱼、乌龟、青蛙的图画,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训练学生读的能力和写的能力。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懂得本课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讲读法,充分发挥不同形式读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读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理清作者思路,突破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演示法教学,把小蝌蚪变化的句子用幻灯机展示出来,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印象,起到巩固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我抓住低年级小朋友好奇的特点,先创设一个场景:给大家带来几位朋友——小蝌蚪,可是它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大家一起帮它找妈妈,从而引出课题。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语文二年级上册统编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小蝌蚪找妈妈》,这是2023-2024学年语文二年级上册统编版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以及它们如何找到妈妈的。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小动物的知识,如小兔子、小鸭子等。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并且将小蝌蚪与已学的其他小动物进行对比,加深对小动物的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通过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掌握生字新词,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观察插图和课文内容,学生能够发现小蝌蚪的成长变化,培养观察能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对小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小兔子、小鸭子等。
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生字新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中。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通常对小动物和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喜欢通过插图和课文内容来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学习风格方面,二年级的学生通常喜欢通过互动和实践活动来学习,他们喜欢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来探索和理解新知识。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生字新词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表达。
此外,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帮助来观察插图和课文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同时,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来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电脑等。
2. 课程平台:使用教材配套的数字化课程资源。
二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语文课程充满好奇心,善于模仿,想象力丰富,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在此基础上,针对本节课《小蝌蚪找妈妈》,学情分析如下: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谜语导入:出示谜语“小小游泳家,水塘里长大,去掉尾巴,变成小青蛙。”让学生猜测谜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图片展示:展示青蛙的生长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了解青蛙从蝌蚪到成体的变化过程,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重点句子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拟人句、比喻句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境体验: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话题设置:针对课文内容,设置以下讨论话题:
-自主阅读: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重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学习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启发式教学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10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10篇)《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看图学文,它的文章语言优美、画面形象、情节生动,很合适低年级同学的学习知道。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鉴戒,下面作者精心准备了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内容,欢迎使用学习!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1《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诵训练的好材料。
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爱好。
根据低年级孩子独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摸索,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
我在读课文前第一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
让他们在读书中寻觅问题的答案。
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
孩子们争先恐后表明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何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忙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爱好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以爱好为条件,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觅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成效非常明显。
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诵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鼓励的效用是无穷的。
在获得成功发觉的同时,孩子们常常又会发觉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诵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浏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的讲授代替。
”在朗诵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知道,去感悟,去体会读。
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及反思【教案】课题: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出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中的汉字,并理解其意义。
2.能理解并复述故事的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能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
教具准备:1.《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卡片。
2.图片、PPT等教具。
3.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即关于动物妈妈和宝宝的知识。
2.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图片中的动物是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故事《小蝌蚪找妈妈》(15分钟)1.出示故事卡片,展示故事中的关键场景。
2.老师朗读故事,并注意语调和情感的表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理解故事情节(15分钟)1.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故事的内容。
2.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共同对故事进行复述和解读。
四、语言表达活动(10分钟)1.指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创作表演小品或编写简单对话,进行角色扮演。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观察能力培养(20分钟)1.出示几幅图片,包括动物和它们的幼体,要求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妈妈?为什么?六、课堂练习与巩固(10分钟)1.在学生练习册上指导学生完成与故事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检查学生的练习答案,及时纠正错误,并进行讲解。
七、课堂反思(10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2.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进行教案的调整和完善。
【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导入、故事引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是教具准备不够充分。
1 小蝌蚪找妈妈 一等奖创新教案
1 小蝌蚪找妈妈一等奖创新教案小蝌蚪找妈妈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材解析】《小蝌蚪找妈妈》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是一篇科普童话,以童话视角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情节反复,适合低段学生阅读。
对话较多,角色丰富,要给予学生朗读练习的时间,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表示动作的词语很多,如表示说话对象位置的“迎、追、游",有表示连续动作的“蹦、蹬、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
【学情分析】通过课外阅读、家长讲述,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并不陌生,部分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还表演过这个故事。
故事的内容并非难点,分角色朗读的形式也是低段学生所喜爱的。
对于学生来说,要重点引导关注、积累文本中生动的语言,如叠词、动词等;积极思考小蝌蚪寻找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提升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等10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过程】环节一图片导入,初遇蝌蚪1.初见蝌蚪师:看,谁来了?谁来介绍一下我们的朋友?生自由说。
2.文本语言师:原来他们是这样的——出示第一自然段。
重点积累叠词:大大的、长长的。
3.动作演示师:谁来甩一甩?看,小蝌蚪游过来了。
请生读。
4.师生齐读【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说蝌蚪的样子、读文本语言、做动作演示最后再次回归文本,四个层次,层层递进,整体感知小蝌蚪的特征,在实践中积累语言,为本单元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做好铺垫。
环节二角色演绎,寻找妈妈过渡:可爱的小蝌蚪最近有点烦?他们不知道妈妈去哪儿了?他们要去找妈妈。
1.联系生活生活中,你会怎么找妈妈?把妈妈的样子说清楚。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童话故事的内容、情节,并能初步感受小蝌蚪和妈妈之间的亲情,理解“爱”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勇气等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感受小蝌蚪和妈妈之间的爱和亲情。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想象和揣摩,理解“爱”的意义,加深学生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第一课。
2.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3.环境:教室正常开放,舒适安静,适合学生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带着学生一起看一首诗:一片片绿叶当窗外,小蝌蚪游到哪里去?在哪里寻找自己的妈妈?•引导学生思考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背后蕴含的主题和意义。
2. 学习课文(25分钟)•请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路历程。
•讲解语文生字词:“小蝌蚪”、“妈妈”、“游泳”等关键词汇。
•解读故事情节,强调小蝌蚪和妈妈之间的爱和亲情。
3. 分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随机分组,让他们一起合作讨论以下问题:1.故事讲述了什么主题?2.你认为小蝌蚪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怎样?3.你如何理解“爱”的意义?•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在黑板上做出记录和总结。
4. 课堂练习(20分钟)•请学生完成练习册中与本课有关的练习,鼓励学生动手尝试,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课堂上随机点名学生,让他们就练习题进行回答和讲解,以促进全体同学的参与和互动。
5. 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强调小蝌蚪和妈妈之间的爱和亲情,并加深对“爱”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课程的讲解,帮助学生感受家庭对人生的重要性和温馨。
五、教学反思此次教学中,结合故事教学、课文讲解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感受到了“爱”的意义,培养了良好的品德。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语文出版社s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17课。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乐于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在新颖的动画课件激趣下,能够主动积极的思维。
在快乐读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体现个性化阅读。
尊重差异,鼓励创新,用游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识字,注意语言积累,给学生以想像和创造的空间。
教学目标:1、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知道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2、正确认读8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8个生字。
教学准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池塘课件)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2、学生发表见解。
3、在这美丽的池塘里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们想听吗?(演示课件小蝌蚪找妈妈的全过程)4、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故事。
5、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6、学生齐答。
7、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好吗?8、学生书空课题,并齐读课题。
(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课文。
初读课文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2、学生说识字方法。
3、同学们的识字方法真多,下面就请你们一句一句仔细认真地读,看谁认识的生字多。
4、学生自由读文,自学生字。
5、同学们课文读得真认真,一定认识了许多生字,是吗?那就把你认识的生字读给大家听吧!6、学生逐字汇报自己认识的生字,并说识记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生字课件,并引导学生说不同的识记方法。
7、生字认识了,生字带出的词语你们认识吗?8、(出示词语)学生读生字、词语。
(让学生自主识字,会读、会认,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主动识字的能力。
三、课间律动。
播放歌曲《小青蛙》,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动作。
四、熟读课文,品评感悟。
1、把生字、词语送回到课文中,美美地读课文。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6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6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一一、教材简析:《小蝌蚪找妈妈》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优点。
四、教学准备:ppt词卡头饰五、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六、课堂实录(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师:小朋友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请小朋友大声把课题齐读一次。
生:17,小蝌蚪找妈妈师:读的真好,那小朋友还记得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生:(齐)青蛙(师贴青蛙图)师:你们觉得它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跟着小蝌蚪一起去找妈妈吧!瞧,我们的小蝌蚪太调皮了,把我们的生字宝宝都藏在荷叶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生:(跃跃欲试)行!(师操作,生根据出现的生字读词语)(学生活动:1、抽查2、齐读)【评析:用挂图展示蝌蚪与青蛙的不同,更够更好的激发学生一探究竟,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二)、视频展示,形象感知师:读的真好,那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见了谁?生:想!(一探究竟的愿望再一次并激起)生: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则视频!边欣赏边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遇见了谁?(评析:通过看视频,学生不仅形象的感知了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也直观的了解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
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小蝌蚪找妈妈》是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科普类文章。
本课文通过讲述小蝌蚪寻找妈妈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对动物关系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掌握生活常识,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
•掌握词语“顺着”、“并排”等的词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词语,流畅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和关注,培养爱护动物和自然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
•学生掌握词语的词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并运用词语“顺着”、“并排”的意义。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本《小蝌蚪找妈妈》•课件2.学具准备•学生课本•学生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他们是否见过或听说过蝌蚪,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猜测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2.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出示课件,解释蝌蚪的生长过程,并呈现课文《小蝌蚪找妈妈》。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
3. 阅读理解(25分钟)教师让学生跟随课文朗读,并进行个别或小组阅读。
学生在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并互相交流答案。
4. 词语学习(20分钟)教师出示生词并解释词义,并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找同学游戏,巩固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5. 情感教育(10分钟)教师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爱护动物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六、作业布置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中的生词。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上课,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并掌握生词的词义和用法。
对于课堂中的一些问题,学生也能够积极思考并进行表达。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课文)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塘、群、灰、捕、迎、龟、裳、碧、鼓”这9 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内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动词如“披”“露”“鼓”。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新课标第一网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
2.通过生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课上通过字、词训练及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三)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几个生长阶段的挂图打乱次序,请学生辨析,依次排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
在课下可到池塘边细致观察小蝌蚪、青蛙的样子,了解它们是怎样发生的变化。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二)难点: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不同用法。
3.理解小青蛙在寻找妈妈过程中心情及身体上的变化。
4.通过教师引导学习第二段,掌握自学三、四段的方法。
(三)疑点:了解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当成妈妈。
(四)解决方法:通过读鲤鱼妈妈的话及描绘青蛙样子的句子,使学生了解到乌龟与青蛙不同,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同时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十分急切,所以错把乌龟当妈妈。
三、课时安排: 3 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1.课上配合教学进行小组讨论来解决重点难点。
2.在学习生字词时请学生到前边来进行指导学习、认识。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设计(通用13篇)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设计(通用13篇)教材分析:《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了妈妈的样子特点,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我会认”中的一三个生字,会写“两、就、哪”等9个字。
2.通过细读课文,了解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历程中,逐渐发育成青蛙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几经曲折最后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
3.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怎样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时应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1.读题2.质疑:①小蝌蚪长什么样?②它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③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二)读通课文1.自由读。
(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或生字表二中的拼音老师)2.读给同桌听,互相正音。
3.看连环画,找到相应的小节,一起读一读。
4.自由选择文中的一个小节读给大家听。
(三)学习生字会认字塘、脑、袋、灰、捕、迎、阿、姨、宽、龟、顶、披、鼓会写字两、就、哪、宽、顶、肚、皮、孩、跳(四)学习课文第一节1.小蝌蚪长什么样的呢?出示第一节课文,自由读、指名读读。
2.根据课文内容同桌合作画一幅画。
3.对照课文,评一评画得对不对,为什么?(检测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4.朗读课文,表现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5.仿照《小蜻蜓》的曲调,学唱歌曲《小蝌蚪》(小蝌蚪真可爱,黑灰身子大脑袋,甩着长尾水中游,游来游去多快活!)(五)课后延伸1.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大青蛙)2.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我们下节课再学。
课后请去搜集关于青蛙方面的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引出问题1.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展示上节课的学习成果。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及反思教案: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第一单元课时数:1课时课题:《小蝌蚪找妈妈》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准确朗读课文。
2.能理解课文的意思,能够简单描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3.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观察和体验能力。
教具准备:1.课文PPT及绘本。
2.黑板、粉笔、卡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蝌蚪?它们长得什么样子?它们在哪里生活?它们的妈妈在哪里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有关小蝌蚪的故事,它的名字叫《小蝌蚪找妈妈》。
”Step 2:导读课文1.呈现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PPT,并通过图片向学生介绍蝌蚪生活的环境和过程。
2.带领学生一起读一读课文的标题和第一段内容,并让学生简单描述一下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Step 3: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读全文,老师解释生词和语义。
2.分段让学生朗读课文,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小蝌蚪遇到了什么困难?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3.通过课文的结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Step 4:巩固和拓展1.学生分组互相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2.让学生围绕小蝌蚪的生活、成长等话题展开讨论,拓展学生知识面。
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对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生活过程和孵化成青蛙的变化过程。
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几点需要改进:1.引入部分需要更加引人入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课堂的互动性;2.在课文的讲解上,内容的复杂度适应学生的理解水平,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的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含义;3.在课堂的巩固部分,可以加入一些游戏环节或小组竞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的来说,本节课还是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但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下次教学需要更加注重课堂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是⼈教版部编本⼩学语⽂⼆年级上册第⼀单元第1课,是⼀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它以浅显的⽂字⽣动的描写了⼩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叙述了⼩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1课《⼩蝌蚪找妈妈》课⽂原⽂ 池塘⾥有⼀群⼩蝌蚪,⼤⼤的脑袋,⿊灰⾊的⾝⼦,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蝌蚪游哇游,过了⼏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鲤鱼捕⾷,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蝌蚪游哇游,过了⼏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他们看见⼀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眼睛,披着绿⾐裳。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蝌蚪游哇游,过了⼏天,尾巴变短了。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只⼤青蛙,披着碧绿的⾐裳,露着雪⽩的肚⽪,⿎着⼀对⼤眼睛。
⼩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看,笑着说:“好孩⼦,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蹬,向前⼀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作者⽅惠珍、盛璐德,选作课⽂时有改动。
【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1课《⼩蝌蚪找妈妈》教案1 ⼀、教学⽬标: 1、了解青蛙⽣长过程中⼏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是捉⾍能⼿,懂得应该保护青蛙。
2、学会本课的14个⽣字,认识“⽮”字旁,理解“蝌蚪、脑袋、快活、鲤鱼、捉⾷、乌龟、碧绿、肚⽪、低头”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问题的提⽰扩写句⼦,把句⼦写具体,通过选词填空、连句,了解⼩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4、会分⾓⾊朗读课⽂,能背诵课⽂最后两个⾃然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字新词,能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懂得青蛙是捉害⾍的能⼿,懂得保护青蛙⼈⼈有责。
小蝌蚪找妈妈-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 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基本意思和主要关键词汇。
2.培养学生通过描写学习生物不同的形态特征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环境的良好意识和态度。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描写发现蝌蚪和蛤蟆的差异,进而理解升华出現生命的重要性。
2.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生命的重要性。
让学生感性认识生命的珍贵,理解生命不可再生的概念。
2. 学习与讨论(30分钟)在此环节中,老师将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分段介绍,对每段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习关键词汇和句型。
第一段:池塘里有很多小蝌蚪。
它们都很小,只有一个指甲盖那么大。
引导学生每个小蝌蚪大小均相等,只有一个指甲盖那么大,这个“指甲盖”指的是蝌蚪的身体,让学生通过形容词“很小”感受生命的脆弱。
第二段:小蝌蚪们一齐蹦跳,似乎在玩游戏。
蝌蚪的身体向左,向右扭,像一个个圆珠笔芯一样。
让学生通过描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意识到蝌蚪的身体有如何的扭曲特征。
让学生注意到蝌蚪在玩耍的过程中,意识到生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第三段:一条条细长的腿从小蝌蚪身上长出来了,小蝌蚪变成了蛤蟆。
带领学生发现蝌蚪和蛤蟆的变化,通过对比学习蝌蚪到蛤蟆的生长变化过程,提高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能力。
第四段:蛤蟆跳着跳着,忽地一蹬,蹦到高高的草丛中去了。
带领学生注意到蛤蟆能够通过跳跃方式逃脱危险,快速躲避危险,让学生意识到珍爱生命和珍爱生态环境的可贵重要性。
3. 回顾总结(15分钟)通过交流、发言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结合学习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4. 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后亲自去池塘或草地中观察、记录和描述蝌蚪和蛤蟆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并提交语文笔记。
四. 教学评价教师应该在课后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新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 1 课《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部编本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大自然的秘密” 这个主题编排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 3 篇课文,侧重体现大自然的一些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阅读后知晓其中的变化规律和科学道理后,会更喜欢大自然,更愿意去观察、探究大自然的科学奥秘。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现了教科书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
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巧,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甩、迎、追、披、露、鼓、蹬、跳、蹦”增强了表达效果。
在课后题与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安排了相应的练习,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动词给人带来的真实感、生动感,并通过用动词说句子,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运用中发展思维与语言能力。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二是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
课文配有多幅插图,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借助图片来讲述课文。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科普童话,讲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蝌蚪到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叙述与对话相结合,生动有趣、具体形象地告诉学生青蛙是怎么长成的。
课文课后练习提供小蝌蚪生长成青蛙各阶段变化的图片,要求学生按顺序连起来后讲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个练习体现了从阅读理解到内化转换再到说话表达的学习语言运用的全过程,对于刚刚升上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
组织学生亲历这个学习语言运用的全过程,是突破难点的保障。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5.语文素养: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感恩之情。
6.表达交流: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口语表达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7.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基本写作能力。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一、教学内容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蛙、腿、捉、迎、快、跟、河、姐”等,掌握字形、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3.课文理解: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理解青蛙的生长变化。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描述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寻找妈妈的故事。这个故事展示了生物的成长变化和母爱的伟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情节。通过分析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了解青蛙的生长变化和它们如何适应环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朗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形近字、难写字的区分,以及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在语言表达与运用方面,教师可设计相关口语和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语言能力。
2.教学难点
-生字词的书写与运用:学生在书写生字词时,可能会出现形近字、难写字混淆的情况,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学生对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和青蛙的生长变化可能存在理解困难,教师应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课文朗读与理解: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本单元围绕着“大自然的秘密”的主题,选编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3篇课文,1个“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1个“语文园地”和1个“快乐读书吧”。
本单元所选3篇课文都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传递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时以读为主,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童话的语言特点;借助图片、重点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取关键信息;通过演一演、比一比、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在运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有趣的动物”,在大胆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话时吐字清楚,在认真听的基础上对没听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问。
语文园地通过识字、字词句运用、写字、古诗积累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快乐读书吧”围绕“读读童话故事”推荐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1 小蝌蚪找妈妈1.能正确认读“塘”等14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能正确书写“两”等10个字;读记“脑袋”等12个词语。
2.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3.借助课文的短语了解“披”等四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例子各说一句话。
4.借助汉语拼音,读好对话,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感叹号和问号。
重点1.能正确认读“塘”等14个生字,读记“脑袋”等12个词语;正确认读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能根据语境选择读音。
能正确读写“两”等10个字,注意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写字姿势。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难点1.注意感叹号和问号,读好角色对话。
2.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1.字词教学借助插图:“塘、脑袋、宽、肚皮”等字词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将识字与认识的事物联系起来。
归类识字:可以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
动作演示:“捕、迎、披、跳”这4个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达到识记的效果。
创设生活情境:语气词“哇”,应借助具体的句子认读,再在生活语境中运用识记。
书写生字:“两、皮”是独体字,“顶、跳、孩”等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在掌握基本笔画的基础上,教师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领。
2.角色朗读这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富有趣味性,有大量的角色对话,角色语言的朗读,可以借助提示语读出角色的语气、语调。
教学时,可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扮演小蝌蚪,让学生辨析小蝌蚪三次对话的语气、语调,第一次是疑问,第二次是急切,第三次是惊喜,抓住问号与感叹号,指导读好语气,在情境体验中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3.积累运用结合课后习题的要求,通过比一比、选一选、演一演的方式体会动词的妙用,并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运用动词。
借助插图,用“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__”的句式复述小蝌蚪变为小青蛙的变化过程。
1.预习提纲(1)借助拼音读课文,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
(2)初读课文,和同桌一起认读课后的词语。
(3)再读课文,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说了些什么。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随文识记“塘、脑、袋”等14个生字,在语境中读准多音字“教”。
2.借助插图,梳理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变化过程。
3.抓住关键词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老师刚才在学校看见了一张寻人启事,大家想看看吗?课件出示:寻人启事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和自己的妈妈一起欢快地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2.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
上课伊始,老师通过寻人启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读一遍课文,注意遇到不熟的生字和词语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助识字,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抽查读。
(3)识记多音字“教”。
2.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小蝌蚪长什么样子?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1)相机出示词卡: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2)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积累运用叠词。
课件出示:红红的太阳蓝蓝的天空高高的树木清清的河水(3)指导读准轻声词:脑袋(nǎo dɑi)尾巴(wěi bɑ)(4)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
你还知道哪些字也带有“月字旁”?(5)读准后鼻音:塘。
课件出示:池塘。
相机用“塘”组词。
3.你们觉得小蝌蚪可爱吗?咱们一起来读读,读出“快活”的语气。
(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再指名读)师:小蝌蚪这么可爱,我也想来读一读,如果我读得好,请大家给我鼓励,如果我读得不好,请大家给我指出不足。
(师范读后,生再练读,再指名读)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后,和孩子们聊一聊小蝌蚪的样子,顺势出示课件,随文识字,交流识字方法,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再读课文,梳理故事。
1.小蝌蚪是怎样慢慢长大,最后变成青蛙的呢?请读读课文,把写小蝌蚪逐渐变化的语句画下来。
提示:引导学生画出完整的句子,小蝌蚪变化的过程是: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
2.引导交流小蝌蚪的变化。
课件出示: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3.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图片:谁能对照这些图,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课件出示:提示:引导学生借用句式来说话:“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4.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完成填空。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腿,再长出两条()腿,后来尾巴变()了,最后尾巴()了,成了一只()。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结合课文插图,梳理故事情节,读悟课文呈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四、图文结合,学习分角色朗读。
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游了很久很久。
指导朗读“游哇游”。
学生跟读,再自由练读。
2.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准语气、语调。
提示:迎上去问,语调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追上去叫,读出急切的语气,语速较快;看见妈妈后游过去叫,读出惊喜的语气,语调上扬。
课件出示: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1)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①教师引读第2自然段中小蝌蚪说的话,结合图片理解“捕食”。
②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想到了什么?③齐读小蝌蚪说的话。
(2)指导朗读第3、4自然段。
①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
②读准生字“顶”,识记“披”。
③各小组分角色练读。
设计意图:重组教材,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认识介绍小蝌蚪,到学习文本,再采用个体朗读、同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指导朗读人物的对话,让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问题。
五、情境表演,体悟道理。
1.谁能上台来演一演?(请四名学生分别扮演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妈妈、小蝌蚪)2.师生合作表演。
3.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多么开心呀!妈妈会怎样夸奖他们呢?4.当妈妈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候,你们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小结:小朋友们以后遇到困难要主动探索。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体味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激起学生喜欢读童话、演童话的兴趣,在表演中体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第2课时课时目标1.巩固认读生字、新词,会写10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理解、积累动词,并会运用“披、露、鼓、甩”等动词写句子。
3.练习复述故事。
一、图文结合,品读语句。
1.小蝌蚪长大了叫什么?它长得还和小蝌蚪一样吗?2.找出描写青蛙外形的短语或句子。
课件出示:四条腿宽嘴巴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1)谁能读一读?(2)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青蛙长什么样子?提示:仿照描写小蝌蚪的样子,从头到脚有序地介绍。
(3)小结:青蛙真有趣,小时候叫小蝌蚪,长大了就叫青蛙。
3.动词积累。
课件出示: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1)像这样的短语还有哪些?(2)看图,说句子。
课件出示:第一幅图:老.师披着衣服改作业。
第二幅图:小妹妹露.出胳膊打针。
第三幅图:大灰狼吃饱了,鼓.着肚子睡大觉。
4.识记“披、露、鼓”。
(1)谁来演一演这几个动作?(2)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课文中还有很多动词,比一比,看看哪个小朋友找得多、找得准。
(3)迁移说话。
①出示一个人的照片。
你能照着上面的样子,说说这个人的打扮吗?课件出示:提示:戴着帽子、穿着大衣等。
(能说短句即可。
)②教师追问,把句子说具体。
提示:戴着什么样的帽子?穿着什么颜色的大衣?引问指向不同的描述角度。
③鼓励学生连着说两三句话。
(4)小蝌蚪找到妈妈了,他们多高兴啊!他们是怎么做的?(5)找出相应句子,体会“蹬、跳、蹦”三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①谁来读读这句话?找出描写小青蛙动作的词。
②指名读一读这三个动词。
③仔细看这三个词,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蹬跳蹦④引导学生归类识字。
带有足字旁的字都和脚的动作有关。
⑤指导朗读句子。
读出青蛙的敏捷。
⑥小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句子,感受课文中动词的运用,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动词,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适时融入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二、观察字形,写好汉字。
1.字形教学。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课件出示:两哪宽顶眼睛肚皮孩跳(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字分类。
独体字:两、皮;左右结构:哪、顶、眼、睛、肚、孩、跳;上下结构:宽。
2.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两”“皮”。
①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②观察并说说“两”“皮”各笔画的起止位置。
③范写“两”“皮”,分别提示各笔画的起止位置。
④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再练写。
(2)出示:顶、跳、肚、孩、眼、睛、哪。
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有什么共同点?(要点: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①指导书写“跳、孩、眼”。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眼”左部横画间距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