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最后一根辫子:辜鸿铭
辜鸿铭,一代学贯中西的大家,数典不忘祖,藐视西方列强
辜鸿铭,一代学贯中西的大家,数典不忘祖,藐视西方列强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
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清末民初精通西洋科学、语言的中国第一人。
辜家祖辈虽侨居海外多年,却一直谨守中国的传统,谨记自己是中国人。
辜鸿铭的父亲每逢过年必祭祀祖先,自己拜祭祖先牌位后,让两个儿子跪下叩拜,并对他们说:“我们的祖国在遥远的地方,不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不能忘了那里是我们祖先的家园。
”1867年,年仅10岁的辜鸿铭,随父亲的好友,义父布朗夫妇去英国时,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道:“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父亲又摸着他脑后的辫子叮嘱道:“第一不可信他们的耶稣教,第二不可剪掉辫子。
”果然,辜鸿铭终生没信基督教天主教,终生拖着脑后的辫子。
在英国,辜鸿铭每天出门,街上的小孩们总在他后面叫喊:“瞧呵,支那人的猪尾巴!”但辜牢记父亲的叮咛,不剪辫发。
一次,他在饭店上厕所,被女管理员拽出,塞进女厕所。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剪掉辫子。
一次,辜鸿铭在电车上看泰晤士报,几个同车的英国人见他样子可笑,出言侮辱。
辜并不理会,只是将报纸倒过来看。
英国人见后愈发嘲笑道:“看,那个中国小子连字都不认得,还看什么报纸!”辜听罢,用纯正娴熟的英语将整段文章朗诵出来,然后说:“你们英文才26个字母,太简单,我要是不倒着看,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义父布朗曾对辜鸿铭说:“孩子,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侵略者们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
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
”义父的话,辜从此铭刻于心。
辜鸿铭私下对慈禧太后颇有微词,然而,他在外国人面前,竭尽全力维护慈禧的形象。
慈禧被西方列强,认为是庚子之变的罪魁祸首,辜鸿铭却竭力为之辩护,将慈禧尊为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称她为“满洲文明之花”、“中华文明之花”,说:“如果世界上还有一个既具有高贵的灵魂,又不失单纯童心的伟大女性的话,那就非我们的皇太后莫属了。
辜鸿铭的妻子是谁
辜鸿铭的妻子是谁辜鸿铭是清末怪杰,在那个一夫多妻仍被认可的年代,他的妻子也并不是只有一人,而且由于他懂得多国语言,所以妻子也不是仅仅只有自己国家的。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辜鸿铭的妻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辜鸿铭的妻子辜鸿铭的元配妻子,这位元配的名字叫做淑姑,是一位具有当时时代特色的典型的中国女人,也算是辜鸿铭先生理想型的妻子。
她的性格十分温和,而且也很贤良淑惠,作为晚清时代的女人,她所受的家教仍然是以夫为天,所以她生活中的所有活动几乎都是围绕丈夫在进行的,她甚至愿意接受自己的丈夫出去潇洒,也接受丈夫娶妾。
辜鸿铭先生很喜欢她的小脚,所以,她的脚应该还是被缠得很小了。
所以辜鸿铭先生说她是“他白天的兴奋剂”。
最后,这位元配妻子为辜鸿铭先生生下了两个女儿。
然后介绍一下辜鸿铭的小妾。
这位小妾是一个名字叫做吉田贞子的日本女人。
她出生在大阪,她小的时候都是一个人在日本,而父母则是在中国的汉口做干货生意。
后来她便来汉口找她的父母,但是由于当时战乱斗争十分频繁,然后她就被卖到了青楼。
在青楼辜鸿铭先生听出了她是日本人,便与她交谈起来,并将她赎出来,给了她钱让她去找她的父母,最终,这位日本女子没有找到自己父母,辜鸿铭便将她带了回去,最后娶了她成为小妾,她也是一个不错的女子,十分得宠,被称为“晚上的安眠药”。
她与辜鸿铭先生生了一个儿子。
辜鸿铭一夫多妻的理论辜鸿铭一夫多妻指的是辜鸿铭提倡一夫多妻,辜鸿铭是从封建时代过来的人,他本人就有一妻一妾,因此他认为男人多妻是合理的。
他的歪理让当时很多接受西方一夫一妻思想的人很难接受,因此有很多人同他辩驳。
辜鸿铭一夫多妻遭到了一些外国人士的反对。
当时有一位美国女子来找到辜鸿铭,辜鸿铭向这位美国女子解释说,“妾”这个字是“立”和“女”构成的,就是说妾是用来被男人在疲倦的时候当手靠的。
这位美国小姐非常生气,她说,既然男人可以多妻,那么女人就可以多夫了。
辜鸿铭反驳到,一个茶壶可以有多个茶杯,但是一个茶杯岂能有多个茶壶。
清末怪杰辜鸿铭个人资料 辜鸿铭的子女后人简介
清末怪杰辜鸿铭个人资料辜鸿铭的子女后人简介>辜鸿铭(1857.7.18-1928.4.30),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
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1927年,辜鸿铭从日本回到故国。
不久妻子淑姑去世。
日本人推荐他做新组建的“安国军政府”大帅张作霖的顾问。
张作霖对这位穿前清服饰,留小辫的老古董很奇怪,直截了当地问:“你能做什么事?”辜鸿铭怔怔地看着这位大帅,丝毫也找不到当年张之洞总督那待人如宾的影子,乃拂袖而去。
1928年4月底,奉系军阀张宗昌内定辜鸿铭为山东大学校长,辜鸿铭也有意前往执掌。
但染了感冒,请了法国医生来看,不见好转。
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个人评价:《论语》英译本出版序言: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他不仅是忠实的翻译它,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鸿沟。
吴宓(《大公报》)发表的悼文中说:除政治上最主要之一二领袖人物应作别论外,今日吾国人中,其姓名为欧美人士所熟知,其著作为欧美人士所常读者,盖无有如辜鸿铭氏。
自诸多西人观之,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惟一有力之宣传员也。
林语堂(《辜鸿铭集译〈论语译英文〉》):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杰。
北京大学英文教授温源宁《一个有思想的俗人》:在生前,辜鸿铭已经成了传奇人物;逝世之后,恐怕有可能化为神话人物。
晚清第一怪杰辜鸿铭
晚清第一怪杰辜鸿铭辜鸿铭,祖籍福建厦门,1856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一个橡胶园里,自小俊敏的他被在当地传播基督教的苏格兰传教士布郎赏识并收为义子。
13岁时随义父前往欧洲接受西洋教育,就读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歌德母校德国的莱比锡大学,而后在法国、意大利游历和学习。
总共长达14年在欧洲游学,后回国做官执教。
几乎全盘洋化的学者,却是一副灰白小辫、瓜皮小帽和油光可鉴的长袍马褂直到终老。
一生共获得13个博士学位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外语曾为六国使节充当翻译,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第一”反对西方的共和,却热衷中国的帝制视妇女缠足为国粹,把一夫多妻当作天理,曾为此留下世界级辩论:“壶一杯众”论年过花甲,背诵6100多行的无韵长诗《失乐园》,居然一字没错这就是狂儒、怪杰、拖长辫的北大教授:辜鸿铭。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西方人眼中,辜鸿铭具有极大的魅力和神秘感,他们视这位古怪老头为北京城内比三大殿更重要的人文景观,到了京城不去见他,简直就跟入宝山空手而归没什么区别。
档案案主:辜鸿铭(英文名是Amoy Ku)籍贯:福建同安属相:蛇生年:1857年卒年:1928年父亲:辜紫云母亲:不详配偶:正室姑淑,侧室吉田贞子好友:凌福彭、梁崧生等职业:先做幕僚后做官著作:《张文襄幕府纪闻》,《春秋大义》(翻译)等经典话语:你们见过一个茶壶配四个茶杯,可曾见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1921年,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游历中国,他首途上海,西方友人约翰斯与他握手话别,善意地提醒道:“你到了北京,不去看紫禁城也不要紧,但不可不见辜鸿铭啊!”辜鸿铭自嘲为Crazy Ku,这位辜疯子的魅力和神秘感究竟何在呢?看其晚辈学者和作家对他的描述,单是外表,就令人觉得有几分滑稽可笑: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发,却编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吧。
民国怪人:辫子教授辜鸿铭
民国怪人:辫子教授辜鸿铭1917年的北京大学,新文学运动风起云涌,新思潮层出不穷。
4月的一天,一个梳着长辫子的教授走上了思想先进的北大讲台,学生们哄堂大笑。
只见这位教授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这位头戴瓜皮帽,脑后拖着又长又细辫子的人,就是精通西学又极端保守,且言行怪异的民国文人--辜鸿铭。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
1857年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其父在槟榔屿为英商布朗经营橡胶园,母为欧洲人。
因从小聪明伶俐,被布朗收为养子。
1867年,10岁的辜鸿铭随义父布朗返回苏格兰,接受系统的西方教育,后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学习,广泛涉猎西方文学、哲学等,精通英、德、法、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回到祖国大陆,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20年。
清朝末年,辜鸿铭步入仕途,到外务部任职。
辜鸿铭自称“一生四洋”,即“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1917年,辜鸿铭受北大校长蔡元培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英国文学和拉丁文等课程。
从此,沙滩红楼的那个校园里便经常可以看到这位拖着长辫的老夫子若有所思地行走。
这个时期的辜鸿铭不仅在国内名声鼎沸,在西方文化界名气更大,以至于西方曾有人说,到了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但却不能不见辜鸿铭。
印度圣雄甘地称他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的语言天赋在近代可以说无人与其比肩。
林语堂对其英语造诣赞誉极高,称“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
辜鸿铭还精通其他语种,诸如法、德、俄、日文和拉丁、希腊两门古语。
他凭借着非凡的语言奇才,向西方社会译介中国传统文化。
其著作大多以英文写成,且完稿后,又多以拉丁文命名。
他第一个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
他虽通晓多国语言,但最看重的还是汉语。
一代怪杰辜鸿铭
一代怪杰辜鸿铭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各种新思想如潮涌动,各色新派人物也纷纷登场,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可是,也会常常出现这样一副不和谐的图景:一位老者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枣红长袍与天青褂,斑斑油腻浸染其上,脑后拖着一根又细又长的辫子,此人便是民国闻人、一代怪杰辜鸿铭。
他精通西学而又极端保守,其异行怪言,常常出人意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归宗辜鸿铭,名汤生,字鸿铭。
1856年7月19日,出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的槟榔屿。
其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先祖约于清康熙初年移居台湾鹿港,后又于乾隆初年以劳工移民马来西亚。
其曾祖父辜礼欢深得英殖民者的喜爱,并被推举为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甲必丹(Captain)。
他膝下有八男三女,其中较为有名的有辜国栋、辜安平、辜龙池等。
辜龙池即是辜鸿铭的祖父,其子辜紫云即辜鸿铭的父亲,供职于牛汝莪橡胶园,勤劳刻苦,忠厚诚实,深得英国牧师布朗的信任,被委任为橡胶园的负责人。
辜鸿铭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二等公民‛的‚贵族‛之家。
其母亲是西洋人。
所以,他也自然烙下西洋母亲的印记,长得深眼隆鼻,脸部轮廓分明。
他自小便聪明伶俐,很得布朗夫妇欢心,并收其为养子。
约在1867年,布朗夫妇离开马来西亚,将牛汝莪橡胶园委托给辜紫云代管,并征得辜紫云的同意,把辜鸿铭带到苏格兰读书。
那年,辜鸿铭也只有十多岁。
在中国留学史上,其出洋留学时间之早,年纪之小,能与之比肩者,恐怕寥寥无几。
这段经历给辜鸿铭平添了几份夸耀的资本,他自称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
辜鸿铭最早在苏格兰公学接受启蒙教育,之后,又进入爱丁堡文法学校。
这所学校以教授拉丁文、希腊文以及英国古典文学而知名。
他精通多国语言,其最初的基础概源于此。
辜鸿铭曾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著名的高等学府留学,获得文、哲、理、工、神等多个学位。
还是在巴黎大学时,一位老教授前来看望辜鸿铭。
谈话中,这位教授对中国文明尤为赞赏,他说:‚你们中国的《易经》是最有价值的经典,可惜我不通中文,这是我终身的遗憾。
“清末怪才”辜鸿铭
“清末怪才”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誉为“东方文化圣人”;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精通西方科学,又主张东方文化,提倡“中国精神”,实为难得一见的文化怪才。
这样的人物,本应起到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作用,但事实上,他在世时却饱受争议,被人称为“清末怪才”。
辜鸿铭之所以成为“怪才”和“怪人”,原因固然很多,但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的“怪行怪言”。
辜鸿铭的“怪”,首先就怪在他的穿着上。
他脑后拖着一条油光可鉴的小辫,身穿马褂,脚蹬朝靴,腰挂东洋宝刀,头顶瓜皮帽,有人曾戏称他为“四不像”。
他的“怪行”还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校方安排他讲演,他上台以后不讲一句话,学校准备的茶水他一口也不喝,刚一开口,就让在场的所有人吓了一大跳,原来他讲的是德文。
辜鸿铭精通九国语言,能用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语言教授学理,而用中文讲授仅只是讲“四书”“五经”。
他用中英文讲授的“中国文学史”,听课者经常达五百人之多。
在辜鸿铭看来,中文和英文是“异曲同工”,互有短长。
英文讲科学、逻辑,严密而精确;中文讲人文、道德,言简而意丰。
他认为,学贯中西的学者应该“精研中学,博采西学,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言”。
辜鸿铭的“怪言”也很多。
1917年,辜鸿铭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夕,新文化运动已渐成气候。
辜鸿铭一登上讲台,就向学生宣布:“现在中学已改成了学堂,中学堂里要兼课,男女生坐在一起听课,成何体统?我是一个保守的人,我的思想很旧,我的脑筋很顽固,我要用我顽固的脑筋,反对你们学堂里兼课。
“清末怪杰”辜鸿铭
“清末奇人”辜鸿铭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文化界大师云集、文星绚丽,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奇景。
辜鸿铭是此中的一位。
20 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能够不看三大殿,不行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是中国的“东西南北人” 。
他精晓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 9 种语言,获 13 个博士学位,是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的第一人。
他曾凭渊博的学问和绝妙的口才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还与俄国文学巨匠列夫 ?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议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形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鸦片战争后,辜鸿铭的继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已被放在砧板上,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
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1867 年,布朗夫妻返回英国时把 10 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盛的西方帝国。
临行前,他的父亲在先人牌位前焚香劝告他说:“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旁是英国人、德国人仍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 在布朗那边,辜鸿铭以最蠢笨的照本宣科方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有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
1877 年,辜鸿铭获取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有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
辜鸿铭奇崛的行为方式令西方人不行思议。
他给先人叩头,外国人嘲讽说:“这样做,你的先人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反唇相稽:“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他倒读英文报纸嘲讽英国人,还说美国人没有文化,曾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奚落一群德国人。
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请辜鸿铭到他的住处一聚。
但是,等了好长时间,毛姆也不见他来。
没方法,毛姆找到了辜鸿铭住的小院。
一进屋,辜鸿铭就不客气地对他说:“你的同胞认为,中国人不是苦役就是置办,只需一挥手,我们非来不行。
那可不必定。
”一句话,让东奔西走、见多识广的毛姆即刻极为难堪。
高二作文:辜鸿铭_1200字
辜鸿铭_1200字20世纪初,北大学堂,一个拖着长辫的教授穿梭于诸多西装革履的学生、教授中,惊诧的目光、不屑的眼神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将他紧紧围住。
他长袍马褂,头顶瓜皮小帽,足蹬双梁布鞋,脑后拖着一条黄毛小辫,嘴里吟诵着六艺之文、百家之编,他就是“清末怪杰”---辜鸿铭。
辜鸿铭在西方是个传奇。
他精通数门语言,通晓文理各科,却用德语骂德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
初读到这些,我惊诧、不解、痛心,惊诧的是这个腐朽的“老顽固”竟有这样博大的学识,不解的是陈独秀、胡适这样的新文化干将不过也只是“喝了点洋墨水”就如此极端、果断的推崇西方文化,甚至到了“打倒孔家店的地步”,而他,坚定地守护着中国文化,紧紧着抱住清王朝最后一根浮木不肯松手,痛心的是他站在那个时代的最前沿,清醒的认识到西方的富强与中国外强中干、受人欺凌的命运,却仍倔强地昂首,不愿承认。
或许长不大的彼得潘只是个童话,辜鸿铭也是个离不开中国文化滋润的枯枝。
辜鸿铭恣意地对那些自以为是的西方人冷嘲热讽,他总是能将他们骂的狗血淋头,无地自容。
但这些西方人还是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他骂得一针见血,鞭辟入里。
在当时,中国人讲学是不收钱的,可辜鸿铭偏偏要收,且他的门票比当年的“四大名旦”之一—梅兰芳还要高,但即使是这样,他讲学时仍座无虚席,那帮西方人仍对他推崇倍至。
英国大文豪毛姆甚至专程拜访,而辜鸿铭仍优哉游哉地抽着烟,不以为意,言辞也毫不客气,犀利深刻,让毛姆尴尬不已。
辜鸿铭就是这样一个让人难爱又难恨的人,难恨他如此热爱中国,甚至到了愚忠的地步,难爱他如此顽固,让人恼恨不已。
辜鸿铭的传奇是罕见、难懂的。
辜鸿铭在西方也是个传奇。
他号称是“清朝最后一根辫子”。
在飓风般的辛亥革命洗礼后,“革命”“断发”已成为当时的时尚。
可他却固执地拥护着皇帝制度,他声称皇帝制度是古。
关于辜鸿铭的故事5则
关于辜鸿铭的故事5则关于辜鸿铭的故事5则辜汤生,字鸿铭,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关于辜鸿铭的故事5则,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
”精通九国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关于辜鸿铭的故事1:辜鸿铭他生在南洋(马来西亚的槟城),学在西洋(留学英法),娶妻东洋(有一个日本老婆,在日本有崇高的威望),仕在北洋(早年为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僚,晚年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任职),一生精通9种语言,是一个怪杰,号称清朝最后一根辫子(至一九二八年死的时候还留着) 关于辜鸿铭的故事2:20世纪初,辜鸿铭先生代表北洋政府出席华府会议。
某次酒会上,一个浅薄的美国女士坐在辜鸿铭旁边。
望着这个形容古怪的中国老头,她一时找不到话题。
在上场时,终于忍不住,学着唐人街腔的破碎英语,一字一字地问道:“like soup?”(喜欢这汤吗?) 辜鸿铭礼貌地点头微笑。
女士认为这个China man连最浅的英语都听不懂,便不再答理他了。
酒过三巡,辜鸿铭起立致词,操一口流利典雅的英语,全座为之赞叹不已。
辜鸿铭坐下来,也学那女士的腔调,低声问那已经羞得满脸通红的女士道:“like speech?”(喜欢我的演讲吗?) 关于辜鸿铭的故事3:辜鸿铭很主张男人要娶小老婆,认为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他说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肯定要配几个茶杯,总不能一个茶杯配几个茶壶.美国的妇运分子特地跑到上海跟辜鸿铭争论这个问题,最后辜鸿铭问她:“亲爱的女士,请问你们家的马车有几个轮子?”“有四个。
辜鸿铭
辜鸿铭(1857—1928),著名学者,名汤生,自号慵人、汉滨读易者,原籍惠安县螺阳镇上坂村辜厝,先祖于清康熙年间移居台湾鹿港,后又移居马来西亚。
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
其父是当地华侨,据说其母是西洋人,所以,高鼻梁、深眼窝、黄头发成为辜鸿铭的相貌特征。
辜鸿铭十岁左右便去了英国,先后在英国、法国、德国读书,其后还去过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多种文字,尤其对于英文,写成文章连英国人也大加赞叹,认为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味儿,可与英国的文章大家比肩。
二十几岁回国后,遇到了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古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为东方文化所折服,于是改造中国旧籍,推崇儒家学说,作有《读易堂文集》,译有《痴汉骑马歌》;又将《论语》、《中庸》等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另外,还撰有《春秋大义》。
辜鸿铭学贯中西。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用英语讲演《春秋大义》,不但要售票,而且票价要高于“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
梅兰芳的戏票价格为一元二角,而辜鸿铭的讲演票则开价两元,却还很叫座。
足见他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辜鸿铭回国后,在两广总督署和湖广总督署的幕府当了二十年的幕僚,很受张之洞的器重。
可是辜鸿铭却敢拿张之洞和端方这前后两任湖广总督开涮,他说:“张文襄学问有余而聪明不足,故其病在傲;端午桥(端方)聪明有余而学问不足,故其病在浮。
文襄傲,故其门下幕僚多伪君子;午桥浮,故其门下幕僚多真小人。
”辜鸿铭对袁世凯的揶揄更令人叫绝。
在张之洞与袁世凯同入军机处之时,有一次,袁世凯对德国公使说:“张中堂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的,我是讲办事的。
”袁世凯的一位幕僚将这件事作为袁世凯的得意之举告诉辜鸿铭。
不料,辜鸿铭不假思索地回答:“诚然。
然要看所办是何等事,如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
”清朝末年,辜鸿铭步入仕途,到外务部任职,官运还不错。
由员外郎升郎中,再升左丞,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副部长。
历史趣闻清末旷世怪杰辜鸿铭有着怎么样的奇闻趣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末旷世怪杰辜鸿铭有着怎么样的奇闻趣事导语:以一袭破旧的马褂、一顶瓜皮小帽压着的长辫,以及关于缠足、纳妾等奇谈怪论闻名的旷世怪杰辜鸿铭,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以一袭破旧的马褂、一顶瓜皮小帽压着的长辫,以及关于缠足、纳妾等奇谈怪论闻名的旷世怪杰辜鸿铭,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东西南北人”。
他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11种语言,曾同时为操六种语言的银行团当翻译,被孙中山、林语堂称之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其时的许多大名人均很佩服辜鸿铭,对之无不溢美。
李大钊说:“愚以为中国2500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20世纪之世界。
”林语堂这样评价他:“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
造词、用字,皆属上乘。
总而言之,有辜先生之超越思想,始有其异人之文采。
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杰。
”大学者吴宓说:“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惟一之宣传员。
”……辜鸿铭1856年生于南洋,留学英、法、德等国,精通多国语言。
归国后曾为张之洞幕僚,官至清末官外务部左丞,辛亥革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直到1928年4月30日去世。
辜鸿铭推崇儒家学说,反对新文化;拥护帝制,反对民主共和,并说西太后是中国道德最高尚的人;拖辫蓄妾(号称清朝最后一根辫子,至死的时候还留着),主张一夫多妻制。
所以,当时人们视其为“老顽固”,周作人说他是北大“顶古怪的人物”。
但辜鸿铭是五四时期以前惟一有分量的向西方积极弘扬中国文化的中国学者,他曾将儒家经典《论语》、《孟子》、《中庸》、《孝经》等译成英文、德文,刊行于国外,影响非常巨大。
其英文着作有《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
中文着作有《读易草堂文集》、《辑蒙生活常识分享。
辜鸿铭的辫子
辜鸿铭 的辫子
◆ 彭忠富
被推 翻 ,在 中国延 续数千 年 的帝制 已经成 为历 史 。 新时 代 ,新气象 ,新面貌 。按理说 国人 既然不再是 满 清的 臣民 ,就应 该剪掉 辫子 ,以此跟 满清决 裂 , 向旧时代告别 。那些激进 的青年 ,早在 满清被推翻
辜 鸿 铭至 始 至 终 牢记 父 亲 的 嘱咐 ,可 是 父 亲
却 没 有告 诉 他 为什 么不 能剪 掉 辫子 。辜鸿 铭 曾对
毛姆说 :“ 你看我 留着一条辫子 ,它是一个象征 ,我
是 古老 中国 的一个 代表 。 ” 辜鸿铭 的辫 子的确 不 合
时宜 ,赶不上趟 儿 ,但他 的辫子却犹如 阿拉 法特的
头 巾 ,成 了一种 文化 图腾 。辜鸿 铭并没 有利 用这条 特 立 独行 的 辫 子来 沽 名 钓誉 ,而是 凭 借 自己的 真 才 实学 ,不遗余 力地 向西方推介 中国传统文化 在
他 身上 ,体现 出中华文 明的优越 与 自信 ,可惜这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亮 的 眼睛 下面 已长 出很 重 的 眼 袋 。他 的 牙齿 亦参
胶 园主布 朗 夫 妇 回英 国 ,把 年 仅十 岁的 义子 辜鸿
铭带 到了当时最 强大 的大英帝 国 。临行前 ,父亲在 祖先牌 位前焚香告 诉他 :“ 记 着 ,我们是 中国人 ! 孩 子 ,不论 你周 围的是 英国人 、马来人 、印度人或俄
享年 7 2岁。辜鸿铭推崇 国学 ,学贯 中西 ,通英 、德 、
前就开始 剪掉辫子 ,穿上洋 装 ,成为 引领社会时 尚 的人群 。辜鸿铭可 是 留学生 ,他怎 么不 剪掉他的辫
子呢?
历史趣闻清末怪杰辜鸿铭个人资料 辜鸿铭的子女后人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末怪杰辜鸿铭个人资料辜鸿铭的子女后人简介导语:辜鸿铭(1857 7 18-1928 4 30),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
祖籍福建省同安县辜鸿铭(1857.7.18-1928.4.30),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
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1927年,辜鸿铭从日本回到故国。
不久妻子淑姑去世。
日本人推荐他做新组建的“安国军政府”大帅张作霖的顾问。
张作霖对这位穿前清服饰,留小辫的老古董很奇怪,直截了当地问:“你能做什么事?”辜鸿铭怔怔地看着这位大帅,丝毫也找不到当年张之洞总督那待人如宾的影子,乃拂袖而去。
1928年4月底,奉系军阀张宗昌内定辜鸿铭为山东大学校长,辜鸿铭也有意前往执掌。
但染了感冒,请了法国医生来看,不见好转。
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个人评价:《论语》英译本出版序言: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他不仅是忠实的翻译它,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鸿沟。
吴宓(《大公报》)发表的悼文中说:除政治上最主要之一二领袖人物应作别论外,今日吾国人中,其生活常识分享。
辜鸿铭个人的一些简介
辜鸿铭百科名片辜鸿铭辜汤生(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字鸿铭,号立诚。
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中文名:辜鸿铭外文名:Thomson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马来西亚槟城州出生日期:1857年7月18日逝世日期:1928年4月30日职业:学者,翻译家毕业院校: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代表作品:《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目录人物简介人生经历著书立说翻译贡献译著作品节选人物轶事辜鸿铭的“春秋大义”辜鸿铭的寓所辜鸿铭与名家相关影视形象人物简介人生经历著书立说翻译贡献译著作品节选人物轶事辜鸿铭的“春秋大义”辜鸿铭的寓所辜鸿铭与名家相关影视形象展开人物简介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
”精通九国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历史长河里的辜鸿铭(9张)《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人生经历辜鸿铭(11张)辜汤生,(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字鸿铭。
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
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
逝去的背影之
逝去的背影之--辜鸿铭的辫子及其夫人的小脚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妻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一个怪杰,号称清朝最后一根辫子。
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对中国传统的东西都推崇备至。
辜鸿铭对那条“象征性的发辫”确实坚持己见,他曾对毛姆说:“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的一个代表。
”辜鸿铭还骂所有剪辫子的人是“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民国初年,人家剪掉辫子后戴顶帽子,他就骂人家:“沐猴而冠!”说起他的辫子,虽称不了怪癖,但确实令人费解。
辜鸿铭的法国朋友、学者弗兰西斯·波里1930年在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便称其为“中国怪人”、“疯老头”,并对其“滞留在陈旧过时的年代”“喜作谬论的独特个性”印象极为深刻:“他穿着中国长袍。
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此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
我们的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
辜氏口若悬河,我几乎插不上话。
其实这只是一场长长的独白,令我毕生难忘,因为我从未见过如此执着地坚持己见、坚持确实信念的人。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在西风东渐的时代,民主与科学,人权与自由是那得时代的特有时代大纛,一些人认为中国男子纳妾是不人道的,他却背离时代的主流,理直气壮地主张男子纳妾。
他说:“妾者,立女也,当男子疲倦之时,有女立其旁,可作扶手之用,故男子不可无女人,尤不可无扶手之立女也。
”一次,一位外国公使说,男女应该平等,男子不应有几位夫人。
醒世杂谈【14】:辜鸿铭的辫子
醒世杂谈【14】:辜鸿铭的辫子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思与远方发布有思想有情感有启迪的文章《思与远方》思与远方:国家社会生活责任辜鸿铭的辫子文 / 李醒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为守旧派人物的典型代表,人们对辜鸿铭的印象颇为深刻。
然而,这种深刻,并不因为他是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不是精通近十国文字的语言天才,也不是曾经获得过十三个博士学位的头衔和桂冠,而是他头上的那条很有意思、很有特点、也很能搞笑的一条辫子。
辜鸿铭,(1857.7.18—1928.4.30),民国时期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一生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将中国的“孔孟之道”推介到国外,鼓吹中国文化救西论,尤其擅长英文写作,曾在张之洞帐下做英语秘书,后得到孙中山等人的赏识,被推为“中国第一”。
他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振聋发聩,发人深思,启迪后人。
当时的西方,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中国不可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可就是这样蜚声海内外的奇才、通才和怪才,头上却留着一个长长的辫子,经常受到大家的议论和笑讽,似乎不伦不类,很不适宜,然而他却振振有词,对自己的辫子解释说:“我脑后的辫子是有形的,诸公心中的辫子(即守旧思想)是无形的”。
一句话说得台下鸦雀无声。
的确,辜老先生的辫子是有形的,他的纳妾观点和女人的裹足也是公开的言论,并以一个茶壶和四个茶杯做比喻,毫无忌讳之意。
而他所说的隐藏在我们心中的辫子,却不易察觉甚至很难看出。
此论——也绝不是空穴来风和无稽之谈。
应该说还颇有些道理。
而且,这无形的辫子,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或隐藏于阴暗角落,或闪现在大众之间,频频在生活中闪现和亮相。
比如:某地的周某某,通过党和国家政策富了起来,按理说,致富之后,他应该带动更多的人致富,可他没有这样,而是在家乡盖了一座庙。
他认为,自己取得的成就,完全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及神仙保佑的结果。
他所建造的庙,就是让更多的人进贡烧香、求神拜佛。
你看:烧香磕头,这些旧的东西似乎还受用,这种陈腐的观念,是不是也是一种无形的辫子呢?前些日子,媒体曝光了某歌手吸毒的内幕。
怎么理解辜鸿铭关于辫子的学说
怎么理解辜鸿铭关于辫子的学说辜鸿铭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有着深刻的研究和思考。
他在其著作《辫子学说》中提出了关于辫子的一种独特学说,这一学说不仅涉及到辫子本身的意义,更展现了辜鸿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辜鸿铭认为,辫子是中国古代男子的标志,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辫子的传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它代表着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和人们对于传统价值的尊重。
在中国古代,男子必须留辫子,不仅是为了尊重传统文化,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因此,辜鸿铭将辫子看作是一种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的象征。
辜鸿铭的《辫子学说》中,他通过对于辫子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提出了“辫子即人”的观点。
他认为,辫子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更是一个人身份与个性的体现。
在古代社会中,留辫子的男子可以被视为是尊重传统文化、具有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人。
而在现代社会中,尽管辫子已经不再是男子的必备标志,但辜鸿铭认为,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
辜鸿铭提出的“辫子即人”的学说,不仅仅是对辫子的一种独特解读,更是对传统文化和社会身份的一种思考和探索。
他认为,辫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价值观。
同时,在个人层面,我们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来塑造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
辜鸿铭的《辫子学说》中,还提到了辫子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他认为,辫子的意义和象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会有所变化。
在中国古代,留辫子是一种传统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但在近代,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辫子逐渐被废除。
辜鸿铭指出,辫子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抛弃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而是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和融合。
通过辜鸿铭的《辫子学说》可以看出,他对于传统文化和社会身份的思考和研究是深入而全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的最后一根辫子:辜鸿铭
清朝末年,有一位“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大名士,他是第一个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人,他也是第一个把中国《论语》、《中庸》这些儒家经典翻译成英、德文字介绍到西方的人,他写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被西方哲学界奉为必读的经典著作。
他和俄国一代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是书信之友,印度的圣雄甘地称他为“最尊贵的中国人”,他精通多种外国语言,在20世纪时,西方人只认可两个东方人,一个是印度的诗圣泰戈尔,一个就是这位中国的“怪杰”辜鸿铭。
咸丰七年,辜鸿铭出生在南洋马来西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中。
他的父亲辜紫云在英国人布朗的胶园中担任总管,为人精明能干,很得布朗的信任,布朗夫妇是丁克一族,膝下无儿无女,便把辜鸿铭收为义子,对辜痛爱有加,视如已出。
清同治六年,布朗决定把辜鸿铭带在身边一同返回英国。
辜鸿铭跟随布朗来到英伦三岛的爱丁堡后,辜鸿铭刻苦努力的学习。
先后在名校爱丁堡大学和莱比锡大学拿到文凭。
学成归来后,辜鸿铭做了新加坡政府的公务员,每日里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正当他百无聊奈之际,碰上了一位中国人杨汝澍,杨汝澍对辜鸿铭的学问大感佩服,便邀请他到自己的上司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府工作,辜鸿铭正愁一身好学问苦无识主,便径直跟着杨汝澍去两广总督府拜见张之洞。
当时的张之洞正正学古代的孟尝君,广开幕府,邀请天下才俊,听闻辜鸿铭是个西洋博士,连忙做出一幅礼贤下士的派头,安排他去管理商务事宜,张之洞是个有名的神童,但从小就有一个坏毛病,过日子颠倒黑白,经常起卧不定,说睡就睡。
而他吃饭总是喜欢和召唤幕僚们和自己一起吃,于是陪张大人吃饭,就成了两广总督府中最苦的差事之一,其吃饭的流程是这样的:饭菜全部上好之后,张大人先动第一筷子后,众幕僚便逐渐各自开动,然后忽然之间张大人就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众幕僚忙放下碗筷,肃然静坐等待,如果当天运气好,张大人睡一两个时辰就醒来了,如果运气不好,则会一直等到晚上才能继续吃中饭。
其中的苦自不待言,尤其如此吃饭不但影响办事的效率,更会耽误事情。
辜鸿铭不同于其他幕僚,他从没在中国的官场工作过,又在西方长大,省不得“君君臣臣”那一套虚文,他陪张大人吃过几次饭之后,遂首先发难,要求改革“陪吃饭”制度,张之洞也没生气,反而更加敬重他这种敢于直言的脾气,从此也就尽量不和幕僚们一起吃饭。
辜鸿铭刚走入张之洞的幕府,就解众幕僚于倒悬,成了他们的大救星,为了报答他,便一致商订给已经而立之年还仍然单身的辜找一个媳妇。
幕僚们便推选出江苏武进人赵风昌和广东番禺人梁鼎芬为代表全权处理此事,两人找了几个媒婆之后,终于物色到一个名叫淑姑的大家闺秀介绍给辜鸿铭,辜鸿铭一听说淑姑是缠过足的小脚,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辜鸿铭的恋脚癖大概是传染了清朝前期另一位大名士李渔的,曾经他更是放言“女人的奇绝之处,就在一双小脚”。
娶了淑姑之后,辜先生开始大走桃花运,第二年又纳了一个日本的小妾,日本小妾虽是一双大脚,但对于一生推行纳妾制度的辜先生来说已经算不得重点了,后来辜鸿铭在北京时,曾向二位美国小姐宣扬自己的纳妾论,主张男人纳小妾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美国小姐们自然难以苟同,反驳道:“那如果按辜先生的这个说法,女子自然也可以多要几个老公呀?!”辜先生听了也不激动,马上说出了一句名言:“两位小姐,你们看那茶壶和茶杯,从来就是四个茶杯配一个茶壶,你们什么时候见过四个茶壶配一个茶杯的?”辜鸿铭的这句名言流毒甚广,致使后来陆小曼小姐和徐志摩先生大婚之时,陆小曼便对徐志摩立下规矩:“你可不能拿辜鸿铭茶壶论来当借口,你不是我的茶壶,而是我的牙刷,茶壶可以公开用,牙刷就只能一个人用。
我今后只用你这把牙刷,你也不准向别的茶杯注水。
”把大诗人徐志摩挤兑得满脸通红。
辜鸿铭在张之洞手下一干就是二十三年,期间襄助张之洞训练新军,创办新兴工业,处理洋务外交等等,很是出了一番力。
后来张之洞入阁拜相,辜鸿铭也随其一起进京,被分配到了外务部工作。
一年后,张之洞肝病加重,到六月间,已是汤药不进,一如大清帝国。
直到十月四日病逝,张
之洞的死,标志着大清朝所谓“同光中兴”的结束,张之洞的死,也让跟随了他二十多年的辜鸿铭悲伤不已。
袁世凯掌权之后,辜鸿铭到北京当上了五国银行翻译团的首席翻译,年薪高达六千元。
工作之余,辜鸿铭开始在北京大学讲课,第一天他来上课时,听讲的同学见他还拖着一条小辫子,穿着长马褂,一下哄堂大笑,辜鸿铭平静的说:“你们是在笑我的辫子吗?我这个辫子要剪掉很容易,但你们心中的那条辫子要剪掉可就不容易了!”除了工作和讲课,辜鸿铭还四处办演讲,他在京城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春秋大义》是要收门票的,票价两元一人,而当时演艺界的名角梅兰芳唱一场戏才收一元二角。
在自己人生最后的岁月里,他还去参拜了清废帝溥仪,接受了大清朝的最后一道荣光。
公元1928年,他死于肺炎。
辜鸿铭一生狂放,他精通西方文化,所以他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没落体会得更为清楚,辜鸿铭死后,一位外国作家说:“辜死了,可是能写中国诗的欧洲人还没出生!”足见西方人一直是把辜鸿铭当作同类来看待的,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穷自己的大半身精力试图挽回大清帝国的颓势,他用最偏执的方式来捍卫已经破落的中华传统文化,相比同时代的人物他和王国维是眼界最为开阔的,王国维的选择是在昆明湖自杀,辜鸿铭选择是自己的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