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_普遍性_理论及其文化实现路径_温兆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4期(总第255期)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

NO.4,2012

(Cumulatively NO.255)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评价说: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对异化的认识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分析和文化分析最有独创性的贡献之一[1](P248)。而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2](P100)理论无疑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的丰富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即大众化的思想,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它是我们今天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的理论源头和信心源泉。在随后的《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重要著作中,马克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使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成为他的社会批判与社会发展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一)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是该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及法律思想、道德、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主流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它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灵魂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和凝聚力的基础,引领该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向,维护该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稳定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每个阶级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

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

及其文化实现路径

温兆标

[摘要]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提供了学理支撑和方法导引,但迄今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机理是“认同—悦纳—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当借助文化民生进行通俗解释和形象包装,在娱民、育民、裕民中寓民,润物无声地融入人民群众,引领人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文化民生;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温兆标,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江苏扬州225009;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书记,副教授,江苏淮安223300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4-0018-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大众化研究”(09BZX02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研究”;淮阴师范学院高教改革与研究课题(11GJA0004)

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2](P98)。马克思、恩格斯还深刻揭示了剥削阶级社会中代表少数人利益的意识形态却占据主导地位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占有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2](P98)。

(二)“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巨著里,马克思、恩格斯还使用“占统治地位的概念”[2](P100)这一名词表示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呼之欲出。统治阶级的价值观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必然是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例如,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2](P100)。1894年恩格斯在《致奥托·瓦克斯》中还进一步提出了“荣辱观”的概念,他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我们社会民主党人现在考虑的也是这个问题。

(三)剥削阶级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的虚假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剥削阶级社会中,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所有统治阶级意识形态都会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2](P100),都会把少数人的思想说成是全社会的思想,都会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使这些思想独立化,成为越来越具有普遍形式的思想。因此,随着新的阶级社会不断取代旧的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2](P100)。各个社会的统治阶级不约而同地给自己的思想贴上“普遍性”的标签,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实质代表的是少数人的思想,但又想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因此,统治阶级会利用国家政权,开动国家宣传机器,鼓吹主流意识形态代表大众的根本利益,其根本目的是以形式的普遍性,掩盖其阶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以受众的大众化,证明其统治基础的广泛性和人民性,从而获得执政的合理性、合法性和长期性。但这种形式上的普遍性掩盖不了其性质,恩格斯在致弗·梅林的信中就曾说过,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有意识的、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因此,剥削阶级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实质上是建立在包装和欺骗的基础上的,具有虚假性。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对剥削阶级思想的“普遍性”是持否定和批判态度的,认为它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活和观念的关系,不是从生产生活的实践出发,而是杜撰和宣传,以观念代替现实。

(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真实的普遍性

那么,主流意识形态何时才能克服虚假性具有科学性呢?铲除虚假意识形态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是消除主流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必备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要阶级的统治完全不再是社会制度的形式,也就是说,只要不再有必要把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或者把“普遍的东西”说成是占统治地位的东西,那么,一定阶级的统治似乎只是某种思想的统治这整个假象当然就会自行消失[2](P101)。因此只有少数人的特殊利益和全社会的普遍利益由对立逐步走向统一,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才具有真正性。社会主义社会将颠倒了的世界重新颠倒了回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马克思主义统领和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全体人民的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统治阶级思想第一次真正具有了广泛性和代表性,这样,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也真正具有了现实的、积极的意义。主流意识形态要“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2](P100)。这一被赋予了新内涵的理论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执政党要确立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和“话语权”,要实现大众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系统的控制能力,要完成发展生产力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教育和宣传人民群众,让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2](P91)。一句话,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心理接受机制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就是通过文化宣传和理论普及等形式,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动走近人民群众,融入人民群众,指导人民群众和掌握人民群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抽象理性变为生动具体,由深奥思辩变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