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血常规质量控制检验观察

合集下载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步骤。

一、质量控制标准1. 样本质量控制标准:确保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质量良好,不受外界污染和干扰。

样本应采集新鲜的全血,避免血液凝固和溶血。

2. 仪器质量控制标准:确保使用的血常规分析仪器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规范。

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保证准确性和稳定性。

3. 检验人员质量控制标准:确保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操作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操作仪器和处理样本。

操作人员应接受规范的培训和考核。

4. 质控品质量控制标准:质控品是用于评估检验方法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标准物质。

质控品应具备稳定性、可追溯性和与患者样本相似的特性。

二、质量控制步骤1. 样本采集:采集血常规检验所需的血液样本,遵循标准的采集方法和操作流程。

确保样本采集器具有无菌性,避免外界污染。

2.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离心、分离血清等。

确保样本处理的步骤正确无误,避免样本变质和污染。

3. 仪器校准:根据仪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仪器的校准和标定。

校准过程中应使用标准物质,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质控品测试:每天开始进行血常规检验前,应先进行质控品的测试。

使用已知浓度的质控品,进行标准化测试和校准。

记录测试结果。

5. 样本测试:在质控品测试完成后,开始进行血常规检验样本的测试。

根据仪器的操作流程,将样本放入仪器中进行测试。

确保操作正确无误。

6. 结果分析:测试完成后,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比对。

与质控品的结果进行对比,评估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记录测试结果和分析数据。

7. 故障排除:如果出现仪器故障或测试结果异常,应及时进行故障排除。

检查仪器的操作和校准是否正确,确认样本处理是否规范,排除干扰因素。

8. 质量评估:定期对血常规检验的质量进行评估。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检验项目,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匡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

一、质量控制标准1.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指实验室自行设定的一套标准,用于监测仪器、试剂和操作流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内部质量控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样本稳定性:检验先后血液样本的保存条件和时间应符合标准要求,以确保样本的稳定性。

- 仪器校准:定期对血常规仪器进行校准,以保证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试剂质量:使用经过验证的试剂,确保试剂的质量稳定和准确性。

2. 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是指实验室参加由相关机构组织的质量评估活动,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比对,评估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与标准值的一致性。

外部质量控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参加质量评估:定期参加由相关机构组织的血常规质量评估活动,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进行比对。

- 结果分析和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差异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质量控制方法1. 样本稳定性控制:- 样本采集:采集血液样本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避免样本受到外界因素的污染或者变化。

- 样本保存:将采集的血液样本迅速送至实验室,并按照要求的温度和时间保存,以确保样本的稳定性。

2. 仪器校准控制:- 仪器校准:根据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定期对血常规仪器进行校准,以保证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质控品检测:使用经过验证的质控品进行检测,检查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记录检测结果。

3. 试剂质量控制:- 试剂选择:选择经过验证的试剂,确保试剂的质量稳定和准确性。

- 试剂保存:按照试剂的要求,储存和保存试剂,避免受到光照、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4. 外部质量控制:- 参加质量评估:定期参加由相关机构组织的血常规质量评估活动,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进行比对。

100例血常规质量控制检验观察

100例血常规质量控制检验观察

100例血常规质量控制检验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做好血常规检验工作。

方法:随机抽取血常规标本进行试验分析。

结果:血常规测定受温度、时间、方法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结论:要选派高素质的检验人员去使用和维护血常规标本,而且要制定必要的守则,守则中应包括:血常规检验一定要推血涂片,必要时行染色镜检等内容。

尽量减少血常规的误差,并且检验人员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误差血常规检验也称血细胞检验,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

是指对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

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许多重要信息。

本文结合实际,对100例新鲜的edta—k抗凝的血常规标本进行集中检测,分析误差的来源,建立质量控制方法。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材料为了研究此问题,笔者随机抽取了100例新鲜的edta —k抗凝的血常规标本。

1.2研究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对血常规标本进行集中检测,分析误差的来源。

建立质量控制方法。

1.3分析方法血常规测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采集、抗凝剂、温度、时间、方法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篇主要从时间、温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2 结果2.1 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为了测定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笔者分别选取立即测量、2小时测量和4小时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笔者选取的标本检测结果的平均值显示随放置时间延长,4小时监测时mpv即有显著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与血小板黏附、聚集及其内部结构有关。

玻璃抗凝血管诱使离体血小板聚集,同样由于渗透压的变化导致血小板肿胀、构型变化,使mpv增大。

四小时后各时间段结果与即刻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

而对于患者,在临床过程中,血常规的检测至关重要,因此建议标本采集后要在2小时内侧定,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血常规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一、测定时间对标本的影响标本取好后,放置的时间长短会对标本的质量产生影响。

有研究表明,用EDTA抗凝的静脉血标本,在标本收集后的8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

白细胞分类可稳定6~8h ,但2h 后粒细胞形态即有变化,故做镜检分类者应及早分血片。

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的准确数据,则标本可以在2~8 ℃的条件下保存24h。

二、试剂的配套使用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最好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原装配套试剂,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要选择和溶血素配套的稀释液。

其中溶血素的选择很关键,它直接影响到血细胞的检验质量。

溶血素的质量不好,可以造成溶血不完全,使未溶解的红细胞计数到白细胞中,造成白细胞数假性增高,血红蛋白测定偏低。

另外,也可能会使白细胞明显变形,使白细胞直方图异常,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不准确,甚至不能进行分类计数。

三、仪器的校准①仪器安放于远离电磁干扰源、热源的位置,实验台稳固,工作环境清洁,注意通风、防潮、防止日光直射。

安装完成后或每次维修后,对仪器的技术性能进行测试、评价,及时做好仪器的校正和管理工作。

②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除了测定仪器的定期保养外,还要定期进行仪器的校准。

仪器校准前应彻底清洗管道,去除管道中的残留血液、吸附的蛋白和纤维等,然后测定试剂空白,本底要符合要求。

③配备仪器标准操作手册(SOP)(随机附带的原文(复印件)及仪器检定,自检,校验等相关文件,记录,证书等)。

④建立仪器操作卡(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开、关机,主要操作步骤和维护),进行操作人员的培训。

⑤注意仪器的堵孔和半堵孔现象,并及时处理。

常见堵孔原因:a.血液未完全抗凝引起进样管和分血阀堵塞;b.一些灰尘或其他较大直径的粒子进入计数腔,堵塞了红宝石计数孔;c.仪器长时间的使用,各部分的管道由于纤维蛋白的不断附着和沉积,引起管腔堵塞;d.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标本或废液未能及时清除,使血红蛋白沉积于管壁,引起管腔的堵塞。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2023版)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2023版)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1.引言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通过对血液中不同组分的数量和形态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为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2.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意义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使得实验室仪器设备、试剂药品、人员操作等均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和重复性。

质量控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正确的依据。

●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问题和错误,提高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

●提高实验室内部和外部的信任度,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3.质量控制管理体系3.1 质量管理人员的任命和培训为了确保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实验室需要指定专门的质量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标准操作规程和紧急处理措施等。

3.2 质量控制策略的制定实验室需要根据相关标准和指南,制定适合本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策略,包括质控样品的选取、质控品的制备和使用频率等。

3.3 仪器设备的验证和维护实验室应定期对血常规检验仪器设备进行验证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包括温度、湿度、灯光等环境条件的监测和调控,以及仪器设备的校准和维修等。

3.4 试剂药品的管理和使用实验室应对所使用的试剂药品进行管理和使用,包括采购合格的试剂药品、正确储存和保管、有效期的管控等。

同时,需要对试剂药品的配制和使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确保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5 检验人员的质量控制培训实验室应对检验人员进行质量控制的培训,包括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操作规程和结果判读等。

同时,需要对检验人员进行定期的绩效评估和考核,以确保其技术能力和质量意识的提升。

4.质控样品的选取和使用4.1 质控样品的来源质控样品的来源应能够代表临床样本的特征和范围,可以选择市售的质控品或自行配制。

4.2 质控样品的选取质控样品的选取应根据不同指标的变异性和临床重要性进行选择,包括正常范围内的样本、临界值样本和异常样本等。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简洁范本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简洁范本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1. 引言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情况。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正确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对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十分必要。

2. 质量控制的目的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目的在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误差,提高实验室的质量水平。

通过建立质量控制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检验过程中的问题,确保结果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3. 质量控制指标血常规检验中常用的质量控制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内部对检验过程进行的质量控制。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检验仪器的校准和维护试剂的质量控制检验人员的培训和质量监控3.2 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与外部质控机构进行的质量控制。

通过参与外部质量控制方案,实验室可以与其他实验室进行对比,评估自身的水平,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3 参考范围的制定参考范围是用于评估检验结果是否正常的标准范围。

参考范围的制定应根据大量样本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考虑不同性别、年龄、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3.4 质量评价指标质量评价指标是对实验室质量控制进行评估的指标,常用的指标包括每日质量控制图、质量控制样本的误差比率等。

4. 质量控制的方法实施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仪器正常工作每日进行内部质量控制,使用质控样本进行检验,比较结果与参考范围,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参与外部质量控制方案,与其他实验室进行对比,评估自身的水平建立标准操作规范,确保检验人员的操作符合规范要求定期进行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5. 质量控制的效果评估对于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监控每日质量控制图,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和稳定性比较实验室结果与外部质量控制方案的结果,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定期进行实验室质量评估,包括人员培训和操作质量评估等6.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态和健康状况。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步骤。

一、质量控制的定义和意义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措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保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在血常规检验中,质量控制的目的是发现和纠正实验误差,减少检验结果的偏差和变异,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质量控制的标准和要求1.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指在实验室内部进行的一系列控制措施,用于监测和评估实验室的整体运行质量。

内部质量控制的标准和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日常质量控制:每天进行质控样本的检测,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 质控样本的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质控样本,覆盖不同的血常规参数范围。

- 质控样本的制备:质控样本的制备要准确、稳定,确保每次检测的一致性。

- 质控结果的评估:根据质控样本的测定结果,计算出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统计指标,评估实验室的整体运行质量。

- 异常结果的处理:对于超出质控范围的结果,需要及时调查原因,纠正错误,并重新进行质控样本的检测,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 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评估实验室的检验结果与标准值的一致性。

外部质量控制的标准和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参加质控组织的评估:实验室应定期参加由专业质控组织组织的质量评估活动,如国家质量控制外部评估计划。

- 质控样本的检测:实验室应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对质控样本进行检测,并将结果上传至质控组织进行评估。

- 评估结果的分析:根据质控组织提供的评估报告,对实验室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比对,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问题。

- 持续改进:根据外部质量控制的评估结果,实验室应及时采取措施,改进检验方法和操作流程,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质量控制的步骤和流程1. 设立质控标准:根据血常规检验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质控标准和要求,明确质控指标和范围。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

为了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标准。

一、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意义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旨在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便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质量控制可以匡助实验室识别和纠正潜在的误差,保证检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提高实验室的信誉度和专业水平。

二、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1.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自行进行的质量控制活动,旨在监测和评估实验室的整体运行情况。

常用的内部质量控制方法包括:(1)日常质控:实验室每天都要进行日常质控,包括使用已知浓度的质控品进行检验,比对实验结果和预期结果,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2)质控图表:实验室可以绘制质控图表,将每日的质控结果记录下来,以便观察和分析质控结果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情况。

2. 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是由独立的质量控制机构或者组织进行的质量评估活动,旨在评估实验室的检验能力和结果准确性。

常用的外部质量控制方法包括:(1)参加质量评估项目:实验室可以参加由质量控制机构组织的质量评估项目,提交样本进行检验,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评估自身的检验能力和结果准确性。

(2)参加质量控制圈:实验室可以加入质量控制圈,与其他实验室进行定期的质量控制交流和比对,共同提高检验水平和结果准确性。

三、质量控制的标准和指标1. 样本的质量控制标准(1)样本采集:样本采集要符合规范操作流程,避免污染和血液凝固,确保采集到的样本质量良好。

(2)样本保存:样本保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避免样本质量的退化和变化。

2. 仪器的质量控制标准(1)仪器校准:仪器要定期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仪器维护:仪器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3. 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标准(1)参考范围:根据不同性别、年龄和生理状态,制定合理的参考范围,对照检验结果,判断是否正常。

血常规检验注意要点和质量控制分析

血常规检验注意要点和质量控制分析

血常规检验注意要点和质量控制分析根据已有文献及临床经验,对血常规检验质控与要点做分析。

全程质控的三部分均有各自的特点,每一步都需严格做好质控,其中血常规质量控制是检测结果准确的基础。

标签:血常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又称血细胞分析,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见却也是极其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

其在血液病的诊疗中或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供细微却不容忽视的信息。

无论是传统光学显微镜人工计数与分类,或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都需严格检测的准确度,而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是唯一解决途径。

全程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笔者结合自身多临床经验就各部分逐一分析。

1 分析前质控1.1 检验申请单申请单上项目应准确无误,包含必要的一般信息,以及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的特殊信息或既往史,以便检验师核对。

随着医院硬件与系统的不断升级,许多医院已经实行信息电子化,用就诊卡取代,然而却会导致许多特殊信息不完善,采血前临床医生必须与检验医师配合以告知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信息。

1.2 患者准备血细胞数的改变有时并不是因为疾病,而是生理因素引起的,如剧烈运动等常使白细胞数增加[1]。

所以在采血前患者应当在检验人员指导下尽量避免这些生理因素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1.3 标本的制备标本的质量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程度,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形态的完整。

大量文献与实践经验均表明,静脉血血样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比末梢血样更可靠。

抗凝剂的使用是样本制备的另一关键,通常使用EDTA盐抗凝,优点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

而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也应当严格控制,以免出现微凝血块或血液稀释导致各细胞数量假性减少。

1.4 标本的运输和储存采血完成后应及时送检,避免在运输和储存上浪费时间。

因为随着标本的储存,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

2 分析中质控2.1 测定时间得到标本后,放置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一般要求获得标本后在15 min~8 h进行检测,因为在使用EDTA抗凝的15 min内血小板会有暂时的聚集现象,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以及其他血细胞相对性增高,且血小板和白细胞体积分部直方图也可能是异常的[2]。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

一、质量控制标准1. 样本质量控制标准:(1)血样采集:血样采集应遵循无菌技术,确保采集到新鲜、无污染的血液样本。

(2)血样保存:血样应立即送达实验室,并储存在适当的温度下,以防止血细胞变性和溶血。

(3)血样标识:每个血样必须正确标识,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采样时间和采样者的姓名。

2. 仪器质量控制标准:(1)仪器校准:血常规仪器应定期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仪器维护:仪器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包括清洁、润滑和更换耗材等。

(3)仪器故障排除:如发现仪器故障,应立即进行排除,并在维修后进行再次校准。

3. 检验项目质量控制标准:(1)质量控制样本:每次检验都应使用质量控制样本进行校准和验证,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质控样本的选择:质控样本应具有代表性,覆盖正常范围和病理范围,并与患者样本一同进行检测。

(3)质控样本的储存和使用:质控样本应储存在适当的温度下,并按照厂家要求使用,以保证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质量控制方法1. 内部质量控制:(1)日常质控:每天开展日常质控,包括运行质控样本和记录质控结果。

(2)质控样本的运行:质控样本应按照厂家要求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3)质控结果的分析:根据质控结果,及时分析并纠正异常情况,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外部质量控制:(1)参加外部质量评估:定期参加由相关机构组织的外部质量评估,以评估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和准确性。

(2)评估结果的分析: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进行改进和纠正,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和质量。

三、质量控制记录与分析1. 质控记录:每次进行质控时,应详细记录质控样本的信息、检测结果和质控结果。

2. 质控分析:根据质控记录,定期进行质控分析,包括质控样本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准确性等方面的评估。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和健康状况。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步骤。

一、质量控制标准1.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指在实验室内部使用的质控品,用于检验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内部质量控制的标准应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普通包括以下内容:- 常规质控品:包括低、中、高三个浓度的质控品,用于检验血常规各项指标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 控制图:建立并维护血常规检验的控制图,用于监测仪器的日常性能和稳定性,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质控记录:记录每次质控品的检验结果和仪器的校准情况,以便进行质量评估和分析。

2. 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是指实验室参加的外部质量评估活动,用于评估实验室的检验水平和与其他实验室的比对情况。

外部质量控制的标准应参照国家或者地区的相关规定,并定期参加外部质量评估。

二、质量控制步骤1. 样本采集:对于血常规检验,样本采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应严格按照规范的采样方法和采样容器进行,避免污染和样本失真。

2. 样本处理:样本采集后,应及时进行处理,避免血液凝固和溶血等情况的发生。

样本处理的步骤包括离心、分离血清或者血浆等。

3. 仪器校准: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之前,应对仪器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校准的频率应根据仪器的要求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确定。

4. 质控品检验:在进行样本检验之前,应先进行质控品的检验,以评估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质控品的检验结果应在预定的范围内,否则应及时调整仪器或者重新校准。

5. 样本检验:在质控品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样本的检验。

样本的检验应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严格控制每一步骤的操作和时间。

6. 结果判读:样本检验完成后,应对结果进行判读和分析。

结果的判读应参照像关的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 质量评估:对于每次的质控品检验和样本检验,应进行质量评估和记录。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在医院中比较常见,许多时候患者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来分析身体的状况。

在医院各种检验中,虽然血常规检验应用比较普遍,但是在检验中每个步骤的操作也需要足够的重视,控制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才能保障检验得出的数据更加的准确。

血常规的检验流程,从医生对患者开具检验单据到得出检验结果为止,也就是说血常规检验包含了登记数据到发出检验报告单这整个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开展的检验质量控制方法及措施,就对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有着很大的影响,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分析中的质量控制以及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做好质量控制,才能更好的保障血常规检验的质量,使其结果更加准确。

下面我们就如何在血常规检验中做好质量控制进行探讨,具体如下: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在分析前,需要先申请检验单,其中检验单中包括了患者的具体资料,比如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诊断结果以及病案号等等多种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为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提供参考数据,如果在检测过程中出现异常数值,则具体分析原因或者重新检测。

分析前,患者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患者要避免由于生理原因对采血的数据造成影响,如果不是急诊病人,需要患者固定某一个最佳时间进行采血,另外患者使用的一些药物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比如患者使用了抗肿瘤药物、肝素或者糖皮质激素等。

因此,在临床上检验的医生需要考虑药物使用的种类、使用的剂量以及使用的时间是否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并在检验前做好相应的提示标识,使检验结果更加的准确。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在分析前对标本采集和送检的流程控制也非常的重要,在标本采集前,要核对好被采集者的身份,避免人员身份信息不一致导致数据采集出错。

在采集时通过真空管静脉采集,速度及准确性要有保证,在针刺回血之后,将穿刺针通过采血管胶塞的中央插入,在采集中要避免血液外滴,并且采血室穿刺针上的乳胶管不能取下,待采血完成后,先拔采血针,等软管内的血液完全流进采血管内再去除穿刺针。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指标来匡助医生诊断疾病。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质量控制。

本文将就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进行详细介绍。

一、标本采集1.1 采集标本的时间:血常规检验标本的采集时间应在晨起后,因为这时候患者的生理状态比较平稳,不会受到饮食等因素的影响。

1.2 采集标本的部位:普通来说,采集静脉血比采集指尖血更准确,因为静脉血更能反映全身的生理状态。

1.3 采集标本的方法:在采集标本时,需要注意避免血液污染或者氧化,以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仪器校准2.1 仪器校准的频率:血常规检验仪器需要进行定期的校准,普通建议每天都要进行校准,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2 校准的方法:校准仪器时,需要使用标准物质,比较标准值和检测值之间的差异,根据差异来调整仪器的参数。

2.3 校准记录:每次校准都需要进行记录,包括校准的日期、时间、校准人员等信息,以备查证。

三、质控品3.1 质控品的选择:质控品应该是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能够摹拟真实样本的各种情况,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2 质控品的使用: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要每次都加入质控品进行检测,以确保仪器和操作的准确性。

3.3 质控结果的分析:对质控结果进行分析,如果发现异常,需要及时排查原因,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四、人员培训4.1 岗前培训:对从事血常规检验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包括操作规范、质控要求等内容,以确保他们具备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4.2 定期培训: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4.3 考核评价:对检验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他们的操作符合规范。

五、质量控制文件5.1 文件编制:建立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文件,包括操作规范、质控记录、质控结果分析等内容。

5.2 文件更新:定期更新质量控制文件,根据实际情况对文件进行修订,确保文件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符。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
1、血常规检查质量控制
(1)来检验血样要注意收集准确性和符合安全性;
(2)取血量要容易操作,血管要按部就班;
(3)血液样本要及时采集,保持样本的完整性;
(4)血液提取后要及时用0.5ml的含200 ug/ml的海绵染料抗体做凝固;(5)对血液加入正确量的抗凝剂,使得血液尽快形成固形定位液;(6)要按规定的时间检测样品并严格记录;
(7)使用血液清晰度试纸和一次性用品;
(8)定期对仪器进行精密检验。

2、血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1)病人取血前吃东西要控制,不宜吃太多;
(2)准备取血前,要定时休息,半小时以上;
(3)准备取血前,不宜饮酒、抽烟;
(4)准备取血前,要穿上舒适的衣服;
(5)准备取血前,不应使用镇静剂;
(6)取血时不宜张口说话,将臂举高放平;
(7)取血及检查时保持呼吸均匀;
(8)检查完成后准备问诊和治疗;
(9)及时观察检查结果,如有异常及时及询问;
(10)及时沟通在规定时间内检查完成,准确使用仪器,并根据仪器本身特性调节用量;
(11)在检查过程中,应当及时记录各项测量结果;
(12)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要采取各种安全防范措施;
(13)要注意仪器是否损坏,重新检查和核对结果。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步骤。

一、质控标准1. 仪器校准:确保血常规分析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根据厂家提供的校准方法进行定期校准。

2. 质控品选择:选择与实际样本相似的质控品,确保质控品的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质控品应具有稳定的浓度和成分,以便进行准确的比对。

3. 质控品制备:根据质控品的浓度要求,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制备质控品。

确保质控品的浓度准确,避免因制备不当导致的误差。

4. 质控品存储:质控品应存放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定期检查质控品的有效期和稳定性。

5. 质控结果判定:根据质控品的浓度范围和参考值,判断质控结果是否符合要求。

建立质控结果的评价标准,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二、质控步骤1. 日常质控:每天开始工作前,进行日常质控。

使用质控品进行测试,记录测试结果并与参考范围进行比对。

如果结果符合要求,则可以进行后续的样本测试;如果结果不符合要求,则需要查找原因并进行调整。

2. 定期质控:每个月或每季度进行定期质控。

使用不同批次的质控品进行测试,以评估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记录测试结果并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查看是否存在偏差。

3. 外部质控:参加外部质控项目,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

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比对,评估自身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及时纠正偏差,提高实验室的水平。

4. 质控记录和分析:建立质控记录表,记录每次质控的结果和操作过程。

定期分析质控数据,查找异常和趋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分析质控数据可以帮助发现问题,改进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

三、质控措施1. 人员培训:对实验室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仪器操作、质控流程、结果判定等。

2. 仪器维护:定期对血常规分析仪器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一项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和健康状况。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步骤。

一、质量控制标准1. 仪器校准:血常规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校准应按照仪器厂商的指导手册进行,包括校准血液计数器和校准血红蛋白测量。

2. 质控品使用:质控品是用于评估仪器和试剂盒性能的标准样品。

应使用具有已知浓度的质控品进行日常质控。

质控品应与患者样本相似,并且应涵盖正常范围和异常范围。

3. 质控品的稳定性:质控品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确保在存储和使用过程中浓度不发生变化。

稳定性应通过定期检查质控品的浓度来评估。

4. 质控图的建立:根据质控品的浓度和测量结果,建立质控图。

质控图应包括每日的质控结果,并与质控范围进行比较。

质控图可以帮助监测仪器和试剂盒的性能,及时发现异常。

5. 质控范围的确定:根据质控品的浓度和参考范围,确定质控范围。

质控范围应包括正常范围和异常范围。

正常范围应根据性别、年龄和身体状况确定,异常范围应根据临床意义确定。

二、质量控制步骤1. 仪器校准:按照仪器厂商的指导手册进行仪器校准,包括校准血液计数器和校准血红蛋白测量。

校准应定期进行,频率根据仪器性能和使用频率确定。

2. 质控品的使用:每天在运行患者样本之前,使用质控品进行质控。

质控品应具有已知浓度,并且应涵盖正常范围和异常范围。

根据质控品的浓度和参考范围,判断质控结果的合格性。

3. 质控图的建立:根据质控品的浓度和测量结果,建立质控图。

每天记录质控结果,并与质控范围进行比较。

如果质控结果超出质控范围,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例如重新校准仪器或更换试剂。

4. 质控结果的分析:定期分析质控结果,评估仪器和试剂盒的性能。

如果质控结果连续超出质控范围,应进行仪器维护或更换试剂。

5. 质控文件的记录:所有的质控结果和分析应记录在质控文件中。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一、引言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通过对血液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可以评估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为了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实验室的分析结果与真实情况一致。

二、质量控制的目的1. 确保仪器和试剂的稳定性:血常规检验需要使用仪器和试剂进行分析,质量控制的目的之一是确保仪器和试剂的性能稳定,以减少误差的产生。

2. 评估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可以通过对已知样本的分析,评估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和纠正分析过程中的偏差。

3. 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通过质量控制,实验室可以不断改进分析方法和操作流程,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提供更可靠的检测结果。

三、质量控制的方法1.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指使用已知浓度的质控品进行检验,以评估仪器和试剂的性能稳定性。

质控品应具有与人体样本相似的特性,如稳定性、精确度和可重复性。

内部质量控制应包括正常范围内的低、中、高三个浓度的质控品,每天至少进行两次检测,记录结果并进行分析。

2. 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是指将实验室的分析结果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以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可以参加外部质量控制组织提供的质控项目,定期将分析结果提交给组织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实验室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分析过程中的偏差,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3. 人工质控:人工质控是指通过对已知样本进行人工干预,评估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可以使用已知浓度的质控品,将其与未干预的样本进行对比,评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人工质控应定期进行,记录结果并进行分析。

四、质量控制的评价指标1. 精确度:精确度是指实验室分析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可以通过与参考方法或标准样本进行比对,计算偏差和相关系数来评价分析方法的精确度。

2. 可靠性:可靠性是指实验室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操作者下的分析结果的一致性。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质量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步骤。

一、质量控制标准1. 精确度:血常规检验结果应与真实值相接近,误差应在可接受范围内。

2. 准确性:血常规检验结果应与实际情况相符,能够准确诊断患者的疾病。

3. 重复性: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样本进行多次检测,结果应保持一致。

4. 稳定性:血常规检验结果应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保持稳定,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二、质量控制步骤1. 样本准备:选择合适的血常规检验仪器,根据仪器要求采集和保存血液样本。

确保样本的新鲜度和完整性。

2. 标准品校准:根据仪器的要求,使用标准品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3. 质控品检测:使用质控品进行检测,质控品是已知浓度的样本,用于评估仪器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根据质控品的结果,可以调整仪器的参数,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4. 内部质控:每天开始工作前,进行内部质控。

选择已知浓度的质控品进行检测,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评估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5. 外部质控:定期参加外部质控活动,将样本送到质控中心进行检测。

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比对,评估自己实验室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6. 质量控制记录和分析:建立质量控制记录表格,记录每次的质控结果。

定期进行数据分析,评估仪器和实验室的整体质量水平,并制定改进措施。

7. 故障排除和维护: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和保养,及时处理故障。

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三、质量控制数据分析1. 均值和标准差:计算每一个质控品的均值和标准差。

均值反映了仪器的准确性,标准差反映了仪器的重复性。

2. 质控图:绘制质控图,将每次的质控结果标记在图上。

通过观察质控图的走势,可以判断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 质控限:根据质控品的浓度和要求,计算出质控限。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数量和质量,对于诊断和监测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要求。

一、质量控制的目的1. 确保仪器的准确性:通过质量控制,可以验证血常规检验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

2. 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质量控制可以控制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减少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3. 提高实验室的整体质量:通过质量控制,可以发现实验室内部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提高实验室的整体质量。

二、质量控制的方法1.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指使用已知浓度的质控品进行检验,以评估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常用的质控品有人工制备的血液样本或商业化的质控品。

内部质量控制应该每天进行,并且要保证质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2. 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是指将实验室的检验结果与其他实验室或标准实验室的结果进行比对。

通过参加外部质量评价活动,可以评估实验室的整体质量水平,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三、质量控制的指标1. 精密度:精密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同一样本连续检测的结果的一致性。

通常使用标准差或变异系数来评估精密度,要求标准差或变异系数应在一定范围内。

2. 准确度:准确度是指检验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可以通过比对实验室的检验结果与标准实验室的结果来评估准确度。

3. 稳定性:稳定性是指仪器在一段时间内的检验结果的一致性。

通过定期使用质控品进行检验,可以评估仪器的稳定性。

四、质量控制的记录和分析1. 记录:实验室应该建立完整的质量控制记录,包括每天进行的内部质量控制和参加的外部质量评价活动的结果。

记录应该包括质控品的批号、浓度、检验日期、检验人员等信息。

2. 分析:实验室应该定期对质量控制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引言概述: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一项常规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和健康状况。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于医生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由于样本收集、仪器校准、人员操作和质量控制等因素的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

因此,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对于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正文内容:1.样本收集的质量控制1.1采血技术的标准化要求确保采集到足够的血样量,避免样本量不足或稀释过多的问题。

采用适当的采血动脉或静脉,避免混入血管外物质对结果产生影响。

采用专业的护理操作,避免样本污染或损坏。

1.2样本保存与运输使用适当的收集容器和抗凝剂,避免血液凝固和采样误差。

样本保存条件要符合要求,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样本变质。

采取合适的样本运输方式,避免在运输过程中造成溢漏或破损。

2.仪器校准和操作的质量控制2.1仪器校准的频率和方法确定校准周期,根据仪器性能和生产厂家建议进行校准。

选择合适的校准样本,保证校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校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仪器参数设定正确。

2.2仪器操作的标准化要求操作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熟悉仪器使用说明书和操作程序。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标本顺序、试剂和标准品的适时更换,避免污染和误差。

仪器应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3.质量控制结果的判读与分析3.1质量控制样本的选择和使用选择稳定性好、与正常样本接近的质控样本。

保证质控样本的储存条件和有效期,避免使用过期或受污染的样本。

根据不同的分析项目和仪器要求,选择合适的质控样本测定范围。

3.2质量控制数据的统计分析根据质控数据的变异程度,计算出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指标。

利用西格玛(Sigma)值进行质量控制结果评估,判断是否满足质量要求。

4.异常质量控制结果的处理与纠正4.1异常结果的判别与排除制订明确的质量控制规则,根据不同项目和仪器设定质量控制范围。

当质控结果超出范围时,及时判别异常原因,排除可能的干扰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例血常规质量控制检验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做好血常规检验工作。

方法:随机抽取血常规标本进行试验分析。

结果:血常规测定受温度、时间、方法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结论:要选派高素质的检验人员去使用和维护血常规标本,而且要制定必要的守则,守则中应包括:血常规检验一定要推血涂片,必要时行染色镜检等内容。

尽量减少血常规的误差,并且检验人员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误差
血常规检验也称血细胞检验,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

是指对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

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许多重要信息。

本文结合实际,对100例新鲜的EDTA—K抗凝的血常规标本进行集中检测,分析误差的来源,建立质量控制方法。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材料为了研究此问题,笔者随机抽取了100例新鲜的EDTA—K抗凝的血常规标本。

1.2研究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对血常规标本进行集中检测,分析误差的来源。

建立质量控制方法。

1.3分析方法血常规测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采集、抗凝剂、温度、时间、方法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篇主要从时间、温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2 结果
2.1 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为了测定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笔者分别选取立即测量、2小时测量和4小时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笔者选取的标本检测结果的平均值显示随放置时间延长,4小时监测时MPV即有显著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与血小板黏附、聚集及其内部结构有关。

玻璃抗凝血管诱使离体血小板聚集,同样由于渗透压的变化导致血小板肿胀、构型变化,使MPV增大。

四小时后各时间段结果与即刻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

而对于患者,在临床过程中,血常规的检测至关重要,因此建议标本采集后要在2小时内侧定,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2.2 温度对血常规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为了检验温度对血常规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笔者分别对温室保存和冰箱保存的血标本在48小时内进行了6次测量,结果显示,标本室温保存和冰箱冷藏48小时内白细胞(WBC)总数变化不明
显,是因加进溶血素后,白细胞膜溶解,胞质大部分溢出,整个细胞体积缩小,仅留下核和部分颗粒。

所以无论标本是室温存放,还是冰箱冷藏保存,只要细胞核和颗粒不发生明显变性,对缩小后的细胞体积影响不大。

而对于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只要发生微小的变化,则对结果就会产生影响。

2.3 不同的取样方法对血常规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为了测定不同的取样方法对血常规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笔者采用了稀释器、微量加样器、血红蛋白吸管三种取样方式,观察它们对血常规测定结果的影响并进行了比较,从结果看,微量加样器与自动稀释器结果基本一致,并且与定值全血结果相吻合,而一次性血红蛋白吸管的结果明显偏低,准确性也差。

其主要原因是一次性血红蛋白吸管的管腔内壁粘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引起管内容积变小,使全血结果偏低;而加样器和自动稀释器是由负压来控制容积,不受管腔内壁粘附了血浆纤维蛋白的影响,这一点应引起实验人员的重视。

3 讨论
血液作为媒介担负着机体新陈代谢所需营养物质的供应,并清理各组织器官的代谢废物,运输激素和其他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从而进行组织器官功能调节。

对血液进行检验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

因此,合格的血液标本是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的先决条件,准确的检验结果是疾病诊治的重要依据。

当检验结果出来后,对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是分析后质量控制的关键。

笔者认为,要减少临床血常规检验的误差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选派高素质的检验人员去使用和维护血常规标本,而且要制定必要的守则,守则中应包括血常规检验一定要推血涂片,必要时染色镜检等内容,尽量减少血常规的误差;(2)检验人员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懂得各类血细胞生理、病理的临床意义,以及仪器检测原理、检验数据的判读和实验方法的合理应用知识,还应具有完整、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了解临床现象与血常规检验的关系,并能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减少血常规检验的误差;(3)血液常规检验要求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检验员在检验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实验诊断学中血常规检验的重要性,还要清楚在实践工作中如何应用好这个试验报告,进而避免目前不少临床医生中存在的不能完全掌握检验报告单上每个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的现象。

对在检测中出现的异常和阳性结果,要及时主动和临床医生取得联系,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有疑问的做到合理解释。

多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及时纠正潜在引起实验偏差的趋势。

总之, 如何避免临床血常规检验的误差是一项长期的和重要的工作,为确保血细胞检验结果的准确,我们必须抉择好分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严格的保证措施,控制实验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熊异平.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3(2):77—78.
[2]栾雪静,迟京凤.检验血液标本采集工作的探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8,20(1):29—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