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塌方原因分析
发生倒塌事故排查情况汇报
发生倒塌事故排查情况汇报近期,我公司发生了一起倒塌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全面排查事故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特向相关部门进行情况汇报如下:一、事故概况。
事故发生在公司新建工地的施工现场,当时正值工人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
突然,一部分建筑结构倒塌,导致多名工人被埋压。
经过紧急救援,共有10名工人不幸遇难,15人受伤,其中5人伤势严重。
此次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公司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事故原因分析。
经过初步调查和现场勘察,我们初步确定了事故的原因如下:1. 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在施工现场,存在着管理混乱、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问题。
相关责任人未能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导致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得不到有效控制。
2. 施工材料质量问题,部分使用的建筑材料存在质量问题,未能达到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和更换,直接导致了建筑结构的不稳定。
3. 施工人员操作不当,部分施工人员在操作时未能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安全操作程序进行,存在着违章操作和安全意识淡漠的现象。
三、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事故原因,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以确保今后类似事故不再发生:1.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进行全面检查,加强巡视和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现场安全。
2. 严格把关材料质量,对所有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严格把关,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采购和使用,杜绝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材料。
3. 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施工操作规范、安全。
四、安全预防措施。
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确保施工现场安全。
2. 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3. 强化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安全管理责任,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督。
【专业知识】填方边坡塌方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专业知识】填方边坡塌方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学员问题】填方边坡塌方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解答】1.现象填方边坡塌陷或滑塌,造成坡脚处土方堆积,坡顶上部土体裂缝。
2.原因分析(1)边坡坡度过陡,坡体因自重或地表滞水作用使边坡土体失稳而导致塌陷或滑塌。
(2)边坡基底的草皮、淤泥、松土未清理干净,与原陡坡接合未挖成阶梯形搭接,填方土料而采用了淤泥质土等不合要求的土料。
(3)边坡填土未按要求分层回填压(夯)实,密实度差,粘聚力低,自身稳定性不够。
(4)坡顶、坡脚未做好排水措施,由于水的渗入,土的粘聚力降低,或坡脚被冲刷掏空造成塌方。
3.预防措施(1)永久性填方的边坡坡度应根据填方高度、土的种类和工程重要性按设计规定放坡。
使用时间较长的临时填方边坡坡度,当填方高度在10m以内,可采用1:1.5平地保沉度超过10m,可做成折线形,上部为1:1.5,下部采用1:1.75.(3)填方应选用符合要求的土料,避免采用腐殖土和未经破碎的大块土作边坡填料。
边坡施工应按填土压实标准进行水平分层回填、碾压或夯实。
当采用机械碾压时,应注意保证边缘部位的压实质量;对不要求边坡修整的填方,边坡宜宽填0.5m,对要求边坡整拍实的填方,宽填可为o.2m.机械压实不到的部位,配以小型机具和人工夯实。
填方场起伏之处,应修筑1:2阶梯形边坡。
分段填筑时,每层接缝处应作1:1.5斜坡形,以证结合质量。
(4)在气候、水文和地质条件不良的情况下,对粘土、粉砂、细砂、易风化岩石边坡以及黄土类缓边坡,应于施工完毕后,随即进行防护。
填方铺砌表面应预先整平,充分夯压密实,陷处填平捣实。
边坡防护法根据边坡土的种类和使用要求选用浆砌或干砌片(卵)石及铺草皮、喷浆、抹面等措施。
其中以铺砌草皮较为经济易行,不受边坡高度限制,边坡坡度亦可稍陡。
(5)在边披上、下部作好排水沟,避免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积水。
4.治理方法1437灰土分层回填夯实修复,并做好坡顶、坡脚排水措施。
项目土方塌方情况汇报
项目土方塌方情况汇报近期,我们项目组对土方塌方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汇报,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和情况汇报:一、塌方情况概述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项目所在地存在着一定的土方塌方情况。
主要集中在山体陡峭的地方,由于长期的风化和水流侵蚀,导致土方塌方现象比较严重。
尤其是在雨季来临时,塌方情况更加严重,给项目施工和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塌方原因分析1. 地质原因:项目所在地地质构造复杂,存在着较多的断裂和节理,这些地质因素导致了土方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土方塌方的风险。
2. 人为因素:部分土方塌方是由于人为开采和施工活动所导致的。
在一些地方,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和土地的平整开发也加剧了土方塌方的情况。
三、塌方影响分析1. 项目影响:土方塌方对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加强监测和防范措施。
2. 居民影响:部分土方塌方发生在居民区附近,给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一定的威胁,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居民的安全。
四、应对措施建议1. 加强监测:对土方塌方的高风险区域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 强化防护:在土方塌方高风险区域进行加固和防护工程,减少土方塌方的风险。
3. 提高意识:加强对项目组和周边居民的土方塌方风险意识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结语土方塌方是一个复杂的地质灾害问题,需要项目组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加强监测和防范。
我们将按照上述建议,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项目施工和周边居民的安全。
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土方塌方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周边居民的生活安全。
土方工程塌方处理措施方案
土方工程塌方处理措施方案一、塌方原因分析塌方是指土质的边坡或者挖方在承受自然或人为力量作用下,导致土体发生移动、坍塌、破裂等现象。
土方工程塌方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地质因素: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构造裂隙等地质因素影响导致土方塌方。
2. 水文因素:地下水位变动、大雨等水文因素会加剧土方的塌方问题。
3. 开挖施工因素:土方开挖施工过程中可能受到机械振动、扰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土方塌方。
4. 自然因素: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也会引发土方塌方问题。
二、塌方处理措施方案1. 土方塌方治理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土方塌方治理前,首先需要对塌方区域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了解塌方的原因和范围。
同时,还需要对周边环境、地形地貌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这些工作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塌方治理措施方案,以及保障治理过程中的安全。
2. 应急措施和安全防护在进行土方塌方治理时,首先需要进行应急措施和安全防护。
对于发生塌方的区域,应立即进行标志和封锁,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塌方区域进行封闭,以避免人员和设备的进入,确保安全。
3. 土方加固治理针对土方塌方问题,需要进行土方的加固处理。
具体的加固方法可以采用钢丝网加固、植被加固、护坡加固等方式进行治理。
通过加固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土方的稳定性,减少塌方的发生。
4. 排水处理在进行土方塌方治理时,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需要进行排水处理。
这可以通过设置排水管道、进行排水井的方式,将地下水及时排除,减少地下水对土方稳定性的影响。
5. 预警和监测在进行土方塌方治理时,需要进行塌方区域的预警和监测。
可以通过设置监测点、采用遥感技术等手段对塌方区域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6. 生态修复在土方塌方治理完成后,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工作,通过植被恢复等方式,使得塌方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恢复,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7. 治理效果评估在进行土方塌方治理后,需要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
坍塌事故自查自纠
坍塌事故自查自纠一、事故原因分析在进行自查自纠前,首先需要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一场坍塌事故的发生,往往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设计、施工、监管等多个环节。
常见的事故原因有:1. 设计不合理: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存在失误或者疏忽,导致建筑结构不稳固,承载能力不足,从而引发坍塌事故。
2. 施工质量不达标: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使用劣质材料等行为,导致建筑结构质量不过关,容易发生坍塌事故。
3. 监管不到位:监管部门在施工过程中监管不严,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整改,导致事故发生。
4. 材料质量问题:使用劣质材料或者材料质量不合格,直接导致建筑结构不稳定,从而发生坍塌。
以上只是事故原因的一部分,而实际事故可能存在更加复杂的原因。
进行自查自纠,需要对以上原因逐一进行排查和核实,找出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未来事故的发生。
二、自查自纠措施1. 设计阶段的自查自纠:设计单位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仔细检查,确保设计方案合理性和可行性。
可以组建专门的审查小组,对设计方案进行多轮审查,确保设计方案没有任何问题。
同时,要重视设计单位的资质和经验,确保设计单位能够胜任该项目。
2. 施工阶段的自查自纠: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时,需要加强质量管理,确保施工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及时处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要督促施工单位严格遵守施工图纸和规范要求,避免违规行为导致事故发生。
3. 监管阶段的自查自纠: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需要加大力度,确保监管到位。
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同时,可以组织专门的检查组对施工现场进行不定期检查,确保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4. 建筑材料质量控制:使用符合标准要求的建筑材料是保障建筑结构稳定的关键。
相关单位在采购建筑材料时,需要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把控,确保材料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可以建立材料采购黑名单,对违规供应商进行处罚,并加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工作,防范劣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管道工程施工坍塌事故
管道工程施工坍塌事故一、管道工程施工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1.地质条件不利: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地质条件不利是管道工程施工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地下水位较高、土质松软、地质构造复杂等情况,都容易导致地基不稳定,从而引发工程施工事故。
2.设计不合理:管道工程设计的不科学合理也是施工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设计过程中未考虑地质条件、未进行充分的勘察分析等情况,都容易导致工程结构不牢固,发生倒塌事故。
3.施工不当:施工过程中操作不当也是管道工程施工坍塌事故的重要原因。
比如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低下、操作不规范、未按照施工标准操作等情况,都会增加施工事故发生的风险。
4.监管不到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监管不到位,施工单位未能按照相关安全规定进行操作,也容易造成施工坍塌事故的发生。
二、管道工程施工坍塌事故的影响1.人员伤亡:管道工程施工坍塌事故往往会造成施工人员的伤亡。
一旦发生坍塌事故,工地上的施工人员很难逃脱,造成的伤亡不可估量。
2.环境污染:管道工程施工坍塌事故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比如管道倒塌,导致管道内部介质外泄,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3.工程损失:一旦管道工程发生坍塌事故,不仅会对工程建设造成损失,还会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给后续的工程建设带来隐患。
三、管道工程施工坍塌事故的防范措施1.科学合理的设计:在进行管道工程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做到合理设计,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照相关安全标准进行施工操作,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3.加强监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管道工程施工的监管力度,确保施工单位按照规定进行操作,避免发生坍塌事故。
4.施工人员培训: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减少操作错误带来的风险。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管道工程施工坍塌事故的发生,保障工程的安全施工。
管廊塌方原因分析报告
管廊塌方原因分析报告
经过对管廊塌方事故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 结构问题:管廊塌方往往与其结构问题有关。
可能存在设计不合理、建设质量不达标、材料老化等问题。
此外,如果管廊周围的地质条件复杂,并且未经过充分的勘探和评估,也可能导致管廊塌方。
2. 施工问题:管廊施工过程中的疏漏或错误也可能导致塌方。
例如,施工过程中忽视了地下水位的变化,未能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导致管廊失稳。
另外,施工中的松懈或腐蚀现象,也可能成为塌方的潜在因素。
3. 外力因素:外部力量的作用是管廊塌方的常见原因之一。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和地质滑坡,以及人为因素如爆炸、地质勘探和挖掘作业等,都可能对管廊产生不可预测的冲击力,导致其塌方。
4. 管线泄漏:管线泄漏也可能导致管廊塌方。
泄漏引起的土壤液化或侵蚀,会削弱管廊周围的地基,并最终导致塌方。
5. 维护与管理问题:管廊维护和管理不当,也可能成为塌方的原因。
例如,长期缺乏检修、监测和维护会导致管廊的老化和失修,从而加剧其塌方风险。
综上所述,管廊塌方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涉及结构问题、施工问题、外力因素、管线泄漏以及维护与管理问题。
为了减少
类似事故的发生,必须加强对管廊的设计、施工、维护和管理,确保其安全可靠。
地面塌方维修施工方案
地面塌方维修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与目标本次维修施工工程主要针对XX区域发生的地面塌方事故。
工程旨在通过对塌方区域的维修加固,恢复地面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满足城市规划及道路交通需求。
二、塌方原因分析经过初步勘查与分析,塌方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地质条件:该地区可能存在软弱土层、地下水丰富等不利地质因素。
外部荷载:重载车辆频繁通行、周边建筑施工等外部荷载可能导致地面应力集中。
自然因素:降雨、地下水位波动等自然因素可能加剧地面不稳定。
三、安全风险评估根据塌方原因分析,工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施工过程中的坍塌风险。
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地基不稳。
施工期间对周边环境的可能影响。
为确保施工安全,需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现场监控,并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四、紧急应急措施为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紧急情况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制定以下应急措施:设立紧急联络机制,确保各部门间的信息畅通。
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如挖掘机、抽水机等。
制定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维修加固方案针对塌方原因和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以下维修加固方案:对塌方区域进行清理,去除松散土壤和杂物。
采用注浆加固技术,对软弱土层进行加固处理。
在必要区域设置地下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对地面的影响。
对周边区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六、施工方法与步骤为确保维修加固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制定以下施工方法与步骤:现场勘查与测量,明确塌方范围和程度。
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
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现场布置和设备安装。
按照规定的施工顺序进行注浆加固、排水系统安装等工作。
施工过程中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和验收。
七、质量监控与验收为确保维修加固工程的质量,制定以下质量监控与验收措施:设立专门的质量监控小组,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和记录。
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质量验收,确保各项指标达到要求。
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整改。
坍塌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坍塌事故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建筑施工中,坍塌事故对建筑安全的危害程度最为严重。
为了探索坍塌事故的规律,我对178起坍塌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预防坍塌事故的主要对策。
一、造成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1.在178起坍塌事故中,由于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的为29起,占事故总数的16396。
例如某建筑工程公司在施工中,一排刚搭好高54m、长17m的双排脚手架,由于架子基础不平不实、架子与建筑物连接不牢靠、剪刀撑薄弱等原因而突然坍塌,12名架子工随即坠落,被压在垮塌的架子下面,当场死亡5人,重伤2人,轻伤5人。
2、由于工人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而发生的坍塌事故为70起,占事故总数的39.%。
例如某建筑公司对两个塔楼同时进行外装修作业,在两塔楼间搭设了长13.35.m、宽6m、高24m分8层的井架运料平台,连接两个塔楼的架子,由于平台各层分别堆放着水泥、花砖、砂桨等,总重量近40t,加上平台搭设小橫杆间距3m过大,平台严重超载,立杆失稳,当砂泵运至第6层平台时,平台倒塌,将两塔楼的双排外架拉垮,使正在第4层至第8层平台上作业的20名工人随架坠落,造成2人死亡、3人重伤、15人轻伤的特大伤亡事故。
3、由于不懂操作知识,而造成坍塌事故的有18起,占事故总数的10.1%。
例如某建筑队在清理边坡混凝土残渣时,由于新工人违章掏挖“神仙土”,造成塌方,当场压死运土工人2名。
4、由于设备、工具、附件有缺陷的为1起,占事故总数的0.56%。
5、由于劳动组织不合理而造成坍塌事故的为5起,占事故总数的 2.8%。
例如某建筑工地雇用聋哑人人覃XX 拆除商店大门上的雨篷,由于聋哑人语言不通,操作错误,踏上悬挑雨篷板外沿,致使雨篷倾覆,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的重大事故。
6、由于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有错误的为17起,占事故总数的9.6%。
例如某钢结构工棚,由于多年来装卸预制构件,汽车、拖拉机多次碰撞砖柱,导致钢屋架产生位移,而且多年来从未进行安全检查,工棚周围因土建三面打桩,震动很大,破坏了屋架结构,工棚突然倒塌,造成1人死亡、2人重伤的重大事故。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1. 引言1.1 研究目的高速公路隧道在日常使用中出现塌方现象是一个严重的安全隐患,给公路交通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展开研究,提出有效的方法来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
具体来说,本研究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找出导致塌方的根本问题,为后续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探讨地质因素对高速公路隧道稳定性的影响,揭示地质条件与塌方风险之间的关系;3.分析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设计施工质量对隧道安全的影响;4.研究高速公路隧道渗水问题及其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探讨如何有效防治渗水问题,提高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通过以上研究,为高速公路隧道塌方问题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高速公路隧道塌方是高速公路安全运营中的重要问题,对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
通过对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保障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
研究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质、设计施工和渗水等方面的问题,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提供有力的依据。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防治措施,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和技术标准提供参考,提升高速公路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研究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这一研究,不仅可以提升我国高速公路隧道建设和管理水平,还可以为全球范围内的类似问题提供经验和借鉴。
希望本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高速公路隧道安全运营的持续改善。
2. 正文2.1 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高速公路隧道塌方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安全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原因分析涉及多方面因素,主要包括地质因素、设计施工问题和渗水问题。
基坑坍塌常见原因的分析及预防措施
基坑坍塌常见原因的分析及预防措施基坑坍塌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安全问题,它不仅会给工人带来生命安全的威胁,而且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所以,为了保障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基坑坍塌的常见原因,并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
一、基坑坍塌的常见原因1. 地质条件差当建筑工程所处地质条件较差时,尤其是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基坑坍塌的风险就会增加。
例如,土壤松散或者含有大量的粉尘、泥土和块状物,施工团队在进行打桩或掘进时,会因松动的土壤而引起基坑坍塌。
2. 设计不合理建筑工程的设计是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果在设计阶段没有对基坑开挖进行充分的考虑,很容易导致基坑的坍塌。
例如,在设计基坑时没有考虑深度或坑壁太陡峭,基坑容易塌方。
3. 工程施工不规范建筑工程的施工环节是基坑坍塌的主要风险来源。
如果施工队伍操作不规范,没有遵守建筑工程安全规范,容易造成基坑坍塌。
例如,在掘进过程中,施工团队挖掘的深度过深,坑壁不稳定,导致基坑的坍塌。
4. 自然灾害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自然灾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例如,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会对基坑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增加基坑的坍塌风险。
二、基坑坍塌的预防措施1. 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勘察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需要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勘察。
尤其是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区域,需要对土壤的质量、含水量、稳定性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2. 在设计阶段考虑基坑开挖的稳定性在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开挖深度、坑壁稳定性、沉降控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和品质。
3. 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施工过程中,需要保证施工安全并遵守相关安全规范。
在挖掘基坑时,需要保持合适的深度和角度,控制挖掘面的宽度,避免坑壁过于陡峭。
此外,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支护和加固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和基坑稳定。
4. 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防范自然灾害是基坑坍塌的重要风险源。
隧道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隧道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在地质不良的地段修筑隧道,常会遇到洞顶围岩下塌、侧壁滑动等现象,甚至会发生冒顶等严重事故,这些现象在施工中称为塌方.塌方威胁人生安全、使施工延误工期、围岩更不稳定。
故在施工中应预防其发生,发生塌方后需及时准确处理,减少塌方带来的危害.1造成塌方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塌方一般是地质不良、设计定位不当、施工方法不正确等原因引起的。
地质条件是造成塌方的基本因素。
穿越断裂褶皱带,穿越严重分化的破碎带、堆积层等容易产生塌方。
地下水往往也是重要因素,地下水丰富易造成塌方.地质勘探需要仔细周密。
掌握资料不够时本应避绕的不恰当的位置会错误的定位通过,绘施工留下了隐患.或因没有准备,在施工时造成塌方。
施工是引起塌方的直接因素,对地质情况掌握不够,从而选择不合适的施工技术,(如不恰当的急于进洞、炸药用量过多、支护不及时不牢靠、围岩暴露时间过长、爆破方法选择的不恰当等),或选择了不合适的围岩情况的施工方法,(如本应小断面开挖,结果采用了大断面开挖法,或应先拱后墙法,而采用了先墙后拱法等)并且又未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则会造成围岩塌方,甚至由于塌方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再次塌方或引起更大的塌方。
对于塌方应以预防为主。
首先要认真做好勘察工作,必要的钻探及所需要的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工作,应详尽做好。
隧道位置选择应尽量避免不良地质区段,洞口位置选择要慎重,施工设计,支护设计要合理,要符合实际情况.施工前要仔细核对设计文件,并需作必要的补测和验证。
预防可能发生塌方的区段,事先做好必要的准备,并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不良地质段采用先排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快衬砌、各工序紧跟的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尽快修好衬砌,避免塌方发生.塌方似乎是突然发生的,但实际上是有一定征兆的,在施工中还需要加强观察分析.例如顶部围岩裂缝旁出现岩粉,或洞内无故尘土飞扬、或不断掉小石头、或围岩裂缝逐渐张大等,说明塌方即将发生;支撑压坏或变形加大,说明围岩压力再加大,有塌方的可能性;围岩中突然出水或水压突然增加,要注意是否即将发生塌方;地下水冲走裂隙中的填充物,会使围岩松动下榻,当水有浊变清,说明裂隙中充填物已冲走很多,水量加大,则可能有塌方;洞顶滴水位置不定,来回移动,表明岩体在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塌方,即所谓“汉留淋漓,塌方先兆”。
土方工程塌方处理措施方案
土方工程塌方处理措施方案一、塌方的原因1.土壤性质:土质地基中的土壤性质是导致塌方的重要因素。
例如,软弱的黏性土和容易流失的砂土容易造成塌方。
2.地质条件:地质条件是塌方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土质地基容易发生塌方。
3.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导致土方工程塌方的原因之一。
例如,挖掘土体时不当或者超负荷作用等,都可能导致土方工程的塌方。
二、土方工程塌方处理的基本原则对土方工程中的塌方问题进行处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安全第一:在处理土方工程中的塌方问题时,首要考虑的是安全。
要对塌方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分析,保证处理过程中不会给施工人员和周边环境造成危害。
2.科学合理:处理土方工程中的塌方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手段,确保处理效果可靠,不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
3.综合治理:对土方工程中的塌方问题要进行综合治理,包括预防、控制和修复等方面,以确保处理效果持久、有力。
三、土方工程塌方处理的措施方案1.预防措施在进行土方工程前,应根据地质勘察和地质条件,确定土质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具体包括:(1)加固土质地基:在土方工程中,对软弱的土质地基进行加固,采用加筋土、搅拌桩等方法,提高土质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排水措施:对容易流失的土体,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如铺设排水管道、设置截水坝等,保持土质地基的稳定性。
(3)监测预警:在土方工程中,对土质地基进行持续的监测和预警,一旦发现土质地基的不稳定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控制措施当土方工程中出现塌方问题时,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及时制止塌方的发展,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具体包括:(1)抢险处理:一旦发生土方工程的塌方问题,要立即组织抢险队伍,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避免塌方的扩大和危害的加剧。
(2)加固处理:对土方工程中的塌方位置进行加固处理,采用加固桩、支撑墙等方法,提高土体的稳定性。
坍塌事故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坍塌事故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坍塌事故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建筑施工中,坍塌事故对建筑安全的危害程度最为严重。
为了探索坍塌事故的规律,我对178起坍塌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预防坍塌事故的主要对策。
珨﹜造成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1.在178起坍塌事故中,由于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的为29起,占事故总数的16396。
例如某建筑工程公司在施工中,一排刚搭好高54m、长17m的双排脚手架,由于架子基础不平不实、架子与建筑物连接不牢靠、剪刀撑薄弱等原因而突然坍塌,12名架子工随即坠落,被压在垮塌的架子下面,当场死亡5人,重伤2人,轻伤5人。
3、由于不懂操作知识,而造成坍塌事故的有18起,占事故总数的10.1%。
例如某建筑队在清理边坡混凝土残渣时,由于新工人违章掏挖“神仙土”,造成塌方,当场压死运土工人2名。
4、由于设备、工具、附件有缺陷的为1起,占事故总数的0.56%。
5、由于劳动组织不合理而造成坍塌事故的为5起,占事故总数的2.8%。
例如某建筑工地雇用聋哑人人覃XX拆除商店大门上的雨篷,由于聋哑人语言不通,操作错误,踏上悬挑雨篷板外沿,致使雨篷倾覆,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的重大事故。
6、由于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有错误的为17起,占事故总数的9.6%。
例如某钢结构工棚,由于多年来装卸预制构件,汽车、拖拉机多次碰撞砖柱,导致钢屋架产生位移,而且多年来从未进行安全检查,工棚周围因土建三面打桩,震动很大,破坏了屋架结构,工棚突然倒塌,造成1人死亡、2人重伤的重大事故。
7、由于设计有缺陷而造成坍塌事故的有37起,占事故总数的20.8%。
例如某地区施工建造的一座大桥,是一座结构新颖的钢筋混凝土空腹箱形斜拉桥,全长260m。
当南北两段桥即将合龙时,由于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加上施工管理混乱,质量低劣,特别是在北段工程质量上发现有多处裂缝和严重隐患的情况下,在场的设计和施工负责人均未采取措施,继续冒险起吊,10月29日,主跨190m钢筋混凝土空腹箱形空间斜拉桥北端突然发生断裂,垮塌87m,伸向河床上空的桥体连同吊装设备一并落人水中,施工人员21人坠人河中,死亡16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50多万元。
边坡塌方原因及防治措施
边坡塌方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现象:
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或滑塌。
二、原因分析:
1、基坑(槽)开挖较深,经过不同的土壤层时,没有根据土壤特性分别坡度,致使个别土层边坡不稳定,造成塌方;
2、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开挖基坑(槽)时,降、排水措施不当,地表水较多时,边坡上土容重增大,凝聚力降低,滑动力增大,造成塌方;
3、坡顶荷载过大,如建筑物距离较近,而且又无挡土墙;坡顶堆料过多;坡顶施工振动荷载过多、过大,都可能造成边坡的失稳而塌方或滑坡;
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三、防治措施:
1、基坑开挖前应仔细研究地质资料,并根据不同土壤特性设计不同坡度;
2、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时,基坑(槽)四周或两侧要挖临时排水沟和集水井,将水位降低至坑、槽底以下500mm。
降水工作应持续到基础完成(包括地下水位下回填土);
3、雨季施工时,基坑(槽)应分段开挖,挖好一段浇筑一段垫层,并在基坑两侧设置土堤或挖排水沟,以防地面雨水流入基坑槽,同时应经常检查边坡和支护情况,以防坑壁受水浸泡造成塌方;
4、弃土应及时运出,在基坑(槽)边缘临时堆土或堆放材料以及移动施工机械时,应与基坑边缘保持1m以上的距离,以保证坑边直立壁或边坡的稳定;
5、若发生塌方时应立即停止开挖,立即作临时性支护(如堆装土草袋、设支撑护墙等)措施,将坡脚塌方清除,确定支护稳定后继续开挖。
土方坍塌包括什么工程施工
土方坍塌包括什么工程施工土方坍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土壤性质不稳定。
土壤中的黏粒含量过高或者含水量过多,会降低土壤的承载能力,容易导致土方坍塌。
2. 施工操作不当。
比如挖土机械不稳定操作,挖土深度过大,挖土面过宽等,都容易引发土方坍塌。
3. 自然环境因素。
比如降雨、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导致土方坍塌。
4. 土方工程设计不合理。
设计中的土方边坡倾斜度、土方抛填高度、土方保护措施等设计不合理也可能导致土方坍塌。
为了预防土方坍塌,我们需要在土方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中加强管理和监督。
首先,在土方工程前期,要对地质勘探、土壤力学性质、气候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施工地点的地质情况,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其次,在土方工程设计阶段,要根据地质勘探结果和土壤力学性质,科学合理地设计土方的边坡倾斜度、抛填高度、保护措施等,确保土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再次,在土方工程施工中,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对施工操作要求和安全事项的全面了解,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此外,在施工现场要加强监督和检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中的问题,防止土方坍塌的发生。
如果遇到土方坍塌事件,应该立即停工,保护好现场,防止事故扩大。
然后进行土方坍塌原因的调查和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
最后根据土方坍塌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比如加固边坡、清理滑坡、修复环境等,确保土方坍塌不会对工程造成进一步影响。
土方坍塌是土方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对我们的工程质量和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土方坍塌的预防和治理工作,提高土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减少土方坍塌事件的发生,保障土方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工程施工路基边坡坍塌事故
工程施工路基边坡坍塌事故一、引言工程施工路基边坡坍塌是指在道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外部因素导致路基边坡发生破坏或坍塌的事故。
路基边坡坍塌不仅会对交通运输产生严重影响,还可能给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巨大危害。
因此,工程施工路基边坡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以工程施工路基边坡坍塌为主题,探讨其发生原因、防范措施及应急处理等问题,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工程施工路基边坡坍塌的原因1. 地质因素(1)地质条件:路基边坡所处的地质概况、地层结构、地基条件等因素是导致路基边坡坍塌的重要原因。
如果地质条件较差,地基不稳,容易发生边坡坍塌。
(2)构造因素:地震、地下水位变化等构造因素也会对路基边坡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
2. 施工因素(1)施工方法:选择不当的施工方法、缺乏适当的施工监管等也是导致路基边坡坍塌的原因之一。
(2)施工质量:如果施工质量不过关,采用的土方开挖和填筑工艺不合理等,都可能会导致路基边坡发生坍塌。
3. 环境因素(1)天气条件:强降雨、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条件是导致路基边坡坍塌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气候多变的地区更容易发生。
(2)泥石流:受山区地形影响,如果发生泥石流,也会对路基边坡造成破坏。
4. 设计因素(1)设计不规范:如果设计方案不符合实际情况,未考虑到地质条件、水土条件、交通量等因素,也会导致路基边坡坍塌。
(2)设计误差:设计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计算失准等也可能会导致路基边坡稳定性出现问题。
5. 管理因素(1)监理不到位:施工过程中,监理工作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导致边坡坍塌。
(2)管理不力:施工单位和管理部门对施工过程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三、工程施工路基边坡坍塌的影响1. 交通运输受阻:路基边坡坍塌会导致道路交通受阻,给交通运输带来极大不便。
2. 生命财产安全受威胁:路基边坡坍塌可能会导致车辆和行人受伤甚至丧生,给周围住户和过往行人带来威胁。
3. 环境污染:路基边坡坍塌会导致土壤和植被破坏,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建筑工程塌方
建筑工程塌方建筑工程是人类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等需要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建筑工程中不时会发生意外事故。
其中,塌方是一种常见而又危险的事故类型。
本文将以建筑工程塌方为主题,从塌方原因、危害、预防和处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塌方原因1. 自然因素:自然灾害是建筑工程塌方的主要诱因之一。
如强烈地震、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可以引发土壤液化、土体失稳等现象,导致建筑物发生塌方。
2. 设计不合理:建筑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存在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如基础不牢固、结构强度不足等情况,就会增加建筑物发生塌方的风险。
3. 施工技术不规范: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存在施工技术不规范、操作不当等问题,就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而导致塌方事故的发生。
二、塌方危害建筑工程塌方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员伤亡:建筑工程塌方时,工地上的工人和附近的居民可能会被埋压,造成人员伤亡甚至生命危险。
2. 财产损失:塌方事故往往伴随着建筑物的倒塌,导致巨额财产损失,包括建筑物本身的损坏以及其中的设备、材料的损失。
3. 社会影响:塌方事故不仅对受灾区域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还会引起公众对建筑安全的担忧,对相关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塌方预防为了降低建筑工程塌方事故的发生,以下措施提供了一些参考。
1. 施工前勘察:在进行建筑工程前,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地质勘察和工程规划,了解地质条件和建筑环境,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2. 合理设计:建筑工程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工程特点,采取合理的设计方案,确保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规范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过程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并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设施。
四、塌方处理当建筑工程发生塌方事故时,及时有效的处理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救援措施:发生塌方事故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人员进行抢救和搜救工作,确保被埋压的人员尽快获救。
桩孔塌方情况汇报
桩孔塌方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根据最近的工程现场情况,我对桩孔塌方情况进行了汇报如下:1. 事发经过:本次桩孔塌方事件发生在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具体位置为XX路XX号。
事发时,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桩基施工作业,突然发现某个桩孔出现了明显的下沉现象,随后发生了塌方事故。
事发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对工程进度和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
2. 塌方原因分析:经过现场勘察和分析,初步判断桩孔塌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施工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地下水位较高,导致桩孔周围土壤松软,抗压能力下降;其次,桩基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当或者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导致桩孔周围土壤受力不均匀,发生了变形和下沉;最后,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变化大,也是造成桩孔塌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处理措施和预防措施:针对桩孔塌方事件,我们已经采取了以下处理措施,首先,立即停止施工,对事发现场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其次,加强地质勘察和监测工作,确保对地下水位和地质条件有准确的了解;再次,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施工规范,确保施工质量;最后,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4. 后续工作安排:针对桩孔塌方事件,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及时报告事故情况,确保事故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再次,加强对现场安全管理的监督,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最后,做好桩孔塌方事故的调查和总结工作,提出改进建议,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以上就是桩孔塌方情况的汇报,我们将全力以赴做好事故处理和后续工作,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谨此报告。
作者,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塌方原因分析隧道开挖时,因土压等作用和地层出现临空面后的应力调整,在软弱围岩内产生裂缝或破坏,或者是由于围岩内已有的层理和节理等松弛、剥离使岩石和泥砂等发生大量塌落的现象,称之为塌方。
它是和剥落相类似的现象但塌落的规模比剥落大。
塌方过程大致为:开挖一围岩塑性变形一支护过大变形一支护局部破坏一支护与围岩破坏失稳一塌方。
隧道开挖时、开挖后、施工支护后甚至在衬砌之后,都可能发生隧道塌方。
1.1 不艮地质隧道穿过断层及其破碎带,或在薄层岩体的小曲褶、错动发育地段,一经开挖,潜在应力释放快、围岩失稳,小则引起围岩掉块、塌落,大则引起塌方。
当通过各种堆积体时,由于结构松散颗粒间无胶结或胶结差,开挖后多引起坍塌。
1.2地形、地貌因素1隧道穿越地层覆盖过薄地段;2隧道穿越地表水源如水塘、水库、沟槽、冲沟等地段;3隧道穿过地面建筑物,而且埋深浅如城市地铁隧道,城市过街隧道等;4影响隧道洞口安全与隧道洞身稳定的不良地质和特殊地层崩坍、错落、岩堆、滑坡、人为坑洞、泥石流、断层、流砂、膨胀岩、岩溶、岩爆等。
这些都是常常引发塌方的地质条件。
1.3地下水因素水是造成塌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下水的软化、浸泡、冲蚀、溶解等作用加剧岩体的失稳和塌落。
岩层软硬相问或有软弱夹层的岩体,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软弱面的强度大为降低,因而发生滑塌。
1.4采用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施工中经常存在:施工方法与地质条件不相适应,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没有及时改变施工方法;施工支护不及时;地层暴露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忽略了围岩的变形规律,围岩的变形同时具有连续变形和突然变形的特征。
当开挖距离小于d(d为隧道开挖宽度)时,围岩两端由于受到二次衬砌砼和开挖掌子面支撑的约束作用,连续变形很小,主要是爆破后的受震动影响的突然变形,而且在这个距离范围内由于衬砌和开挖面支承的“空间效应”的影响,即使初期支护抗力不足围岩滑移力亦不致于失稳,当这个距离为1.5~3d时,“空间效应”的影响完全消失,初期支护抗力小于滑移力的问题即刻暴露出来,围岩急剧变形,极易引起塌方的发生。
1.5施工工艺及操作欠规范工程质量不合格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工艺操作不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施工管理不到位,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不强也是造成塌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常发生的施工质量问题有锚杆长度不足、锚杆砂浆不饱满或强度尤其早期强度不足、喷砼强度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钢支撑未完全由喷射砼包围密实或钢支撑与围岩之间存在空隙及钢支撑未置于稳定坚固的基础上等。
以上质量问题直接造成支护抗力未达到设计要求或围岩未粘结紧密使无弯矩结构产生1.6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是施工的重要环节。
地质预报工作应在隧道开工后不间断进行。
在隧道施工中,监控量测必须按施工方案及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中往往因监控量测不到位,布点、控制等不准确或不符合要求,对施工起不到指导作用,造成边墙、拱顶塌方。
1.7管理隧道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施工监控等至关重要。
多数隧道施工往往因为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检查不到位、现场施工控制力度不强等等因素,造成施工安全事故。
1.8其他原因1)隧道设计方面的原因:地质调查不细,设计支护方法不适合围岩,支护设计强度、刚度不够。
2)施工方法、施工顺序和施工技术、工艺方面的因素:不适合围岩的施工方法与施工顺序、不恰当的施工技术与不良的操作都有可能引起隧道塌方。
2塌方处理方案一般的处理原则是先加固,防扩展,后处理的原则,要求处理塌方宁早勿迟宁强勿弱。
实践证实塌方发生后在一段时问内就会趋于稳定,形成自然拱,而然拱的高度、宽度与普氏平衡拱理论计算结果基本相符,以普氏平衡拱理论和“新奥法”原理为依据来指导塌方处理,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对一般塌方可直接进行塌体处理,而对塌体破碎松散、影响范围大的塌方一般分为初期处理与塌体处理两部分。
2.1 初期处理初期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塌体的继续发展,一般分步采取如下措施:1封闭塌体,加固塌体后方。
普氏平衡拱理论在塌方处理中的重要性在于:表明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塌方高度与开挖宽度成正比,即只要开挖宽度不变,就不会有新的坍塌,应用其塌方高度计算公式计算塌方高度的目的在于,初步判断目前塌方高度是否已达到对应目前宽度的理论计算值,进而判断塌方是否已趋于稳定。
由于围岩并不象普氏理论假设的那样为均质,所以,实际塌方轮廓也不是理想的抛物线形。
在定性做出塌方稳定的判断后,也不能排除个别小石块的松动吊落的可能。
因此,就有应用“新奥法”原理处理塌方的另一重要步骤:及时对塌穴作喷混凝土处理,此步骤的重要性不在于喷混凝土本身强对塌穴的支护作用,而在于形成平衡拱的围岩本身具有一定自稳能力,但由于围岩的不均质,可能有小石块松动掉落,进而引发较大的坍塌,而喷混凝土附着在围岩表面上,围岩变形就会及时反映在喷混凝土表面上,为准确判断围岩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在塌方后方5 m一 10 m范围内采用钢支撑及小导管注浆进行加固。
2如塌方塌至地表,则应对塌方漏斗地表进行截水,必要时搭遮雨棚以防地表水灌人塌体内。
待洞内处理完毕后,采用土石夯填要略高出原地面,待填土下沉稳定后,用M7.5浆砌片石铺砌。
3在塌体后方5 m~10 m范围内施作二次模筑衬砌中,较稳妥地巩固后方,并及时施工仰拱,使之形成完整的支护体系,以阻止围岩继续变形坍塌。
2.2塌体处理塌体处理一般是在初期处理完毕后或塌方暂时达到自稳时进行。
常用的方法有管棚法、小导管注浆法、三台阶开挖法、二次衬砌加强法及回填法等,并在处理过程中加强监控量测工作,用量测信息动态指导施工。
1三台阶开挖法。
“新奥法”原理要求软岩地段或塌方段施工始终坚持“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紧衬砌”的原则。
三台阶开挖法,开挖台阶长度为3 m~5 m,以人工风镐配合挖掘机为主,辅助微弱爆破,出碴采用挖掘机或装载机装,自卸汽车运输;每循环进尺为一榻拱架间距,这样就能在不扰动围岩的情况下安全顺利地通过塌方体。
2二次衬砌加强及回填法。
因为塌方段衬砌荷载比在未塌前增大,所以衬砌要加强,加强衬砌应优先考虑采用提高混凝土标号和在衬砌内加钢筋或型钢或钢轨,以及进一步采取加固稳定塌穴以减小衬砌荷载等措施。
3塌方的处理依据塌方的处理必须建立在对塌方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塌方处理方案的制定如同斗方案的制定,如果方案不当或失败,不但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能造人员伤亡,故一般的处理原则是先巩固后方,防止塌方扩大.然后以安全的后方为依托或掩护再向前进行处理塌方。
经验认为塌方发生后在一定时间内就会趋于稳定,形成自然拱,而自然拱的高度、宽度与普氏平衡拱理论计算结果基本相符。
3.1普氏平衡拱理论前苏联学者M·M普洛托雅克诺夫(简称普氏)以松散理论为基础,认为在松散介质中开挖隧道后,隧道上方将形成抛物线的平衡拱,平衡拱高度h为:h—b /fm 式中:平衡拱的半跨度,m;fm一一岩石坚固性系数,土层:fm—tan ;岩石:f =R/10;土的摩擦角; R——岩石的抗压极限强度,MPa;取值应考虑岩石天然层理、裂隙及节理的影响。
在隧道侧壁稳定时,即拱部塌方时,平衡拱宽度就是开挖宽度,即b—b|当侧壁不稳定时,平衡拱宽度为b=b|+H ·tan(45。
-~/2) 式中:H ——隧道净高,m; b|一一隧道净宽之半。
3.2塌方稳定分析及处理对塌方后的稳定情况能否作出正确的判断是制定处理方案的关键,否则,不是冒险就是加大投入。
一般情况下塌方发生后 1~2d就基本稳定,除个别掉小块外,不再有大的坍塌,这时可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及试验结果,确定岩石坚固性系数,再根据开挖情况,即可按平衡拱公式确定塌方高度,与现场对照,如果计算与实际基本相符,则说明塌方已经基本稳定,否则就要慎重对待。
经过平衡拱稳定分析,确定塌方稳定后,即可着手进行处理,第一关键步骤就是对塌穴进行喷射砼处理,喷砼后,即使塌穴有危石或个别坍塌亦会及时发现,喷射砼在围岩面形成一保护层,亦是判断塌方稳定与否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参照或依据。
之后即可出渣,出渣范围依据即将准备衬砌的范围确定,为了安全,不宜太长,边出渣边对侧壁进行支护。
塌方段的永久支护结构及施工顺序的确定是最后一个关键,通常塌方段的支护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回填、护拱、衬砌,直观上施作护拱然后在护拱保护下施作衬砌是安全的,而实质上施作护拱本身就极为困难而且危险极大。
实践证明先施作衬砌,然后施作护拱及回填是既安全又经济的办法,但这种方法有一个前提,就是开挖宽度不再扩大(极个别除外),衬砌的加强可采取增加钢轨或型钢及提高砼标号的方法来实现。
衬砌浇筑后,平衡拱的拱脚就受到约束,塌方就更进一步稳定了,往后的施工更安全了。
4隧道施工预防坍塌方措施4.1坍塌前征兆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坍方,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在围岩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及岩石力学上反应出一些征兆。
因此,根据这些征兆来预测围岩的稳定性,进行地质预报,从而保证施工的安全,防治隧道坍塌方。
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坍方,有以下一些征兆。
1.遇特殊和不良地质条件,如断层及其破碎带、滑动层、溶洞、陷穴、古河槽、堆积体、流沙、淤泥、地下水、松散地层等稳定性差的围岩。
2.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如干燥的围岩突然出水,地下水突然增多,涌水量增大,水质由清变浊(地下水将断层泥带走)等都是即将发生坍方的前兆。
3.开挖面上有可能不稳定块体出露,尤其是小断(夹)层或其它软弱结构面和围岩的节理裂缝构造可能不稳定块体的出露处,往往是局部围岩坍方的部位。
4.拱顶不断掉下小石块,甚至较大的石块相继掉落,预示着围岩即将发生坍方。
5.岩石裂缝旁出现岩粉或洞内无故发现有岩粉飞扬时,也说明可能即将发生坍方。
6.围岩发生裂缝,并逐步扩大,很可能要发生坍方。
7.支护受力(敲击发声清脆有力,拱架接头挤偏或压劈等)变形甚至发出声响时,说明围岩压力增大,有坍塌的可能。
8.喷射砼出现大量的明显裂纹,亦说明围岩压力增大,有可能出现失稳坍方。
9.围岩或隧道支护,拱脚附近的水平收敛率大于0.2mm/d,或拱顶下沉量大于0.1mm/d,并继续增大时,说明围岩仍在发生变形,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4.2隧道坍塌方预防措施1.地质预报措施根据本工程区域地质资料,结合现场实际考察分析结果,巴家山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案拟采用以地质分析法为主,以超前水平钻孔或超长炮孔验证相结合,对重要的地质界面、断层或物探异常段可采用TSP203地质探测仪或地质雷达进行探测超前地质预报。
项目队隧道施工地质预报工作应严格按项目队隧道施工地质预报方案实施,做好隧道施工地质工作,尤其是超前地质预测预报,为正确地选择断面大小、衬砌类型、施工方法、支护设计提供依据,指导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