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筝现象研究

合集下载

以宋词歌曲为例对古代诗词歌曲演绎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以宋词歌曲为例对古代诗词歌曲演绎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以宋词歌曲为例对古代诗词歌曲演绎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以宋词歌曲为例探究古代诗词歌曲的演绎研究背景和意义:在中国文化中,诗词和音乐都是不可分割的部分。

古代诗词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更是音乐创作的素材。

宋词是中国文学中的瑰宝,而词人们的创作也启发了许多音乐家创作出了优美的宋词歌曲。

因此,研究古代诗词歌曲的演绎,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和音乐的交融,并为今后的音乐创作提供更广泛的灵感。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宋词歌曲的研究,探究古代诗词在音乐中的表现形式及其演绎方法。

2.对不同演唱者对于宋词歌曲的不同诠释进行分析,探究不同演唱方式对于宋词歌曲的表现效果。

3.分析宋词歌曲与古代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艺术氛围等的关系,揭示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宋词歌曲的演绎。

选择几首比较经典的宋词歌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进行分析。

同时,选取不同演唱者的录音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比如许巍、齐豫等对于《水调歌头》的演唱。

采用文学分析法、音乐分析法、社会历史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于所选宋词歌曲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研究内容与论点: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宋词歌曲的表现形式和演绎方法。

通过对于宋词歌曲的歌词和曲调的分析,探讨其旋律、节奏、音调等方面的特点;同时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意义、情感等元素,分析如何在音乐中表现出来。

并探讨古代诗词歌曲演绎的方法、技巧以及创作背景等方面的问题。

2.不同演唱者对于宋词歌曲的不同诠释。

对于不同演唱者的演唱方式进行详细的对比和分析,探究不同的演唱方式对于宋词歌曲的表现效果;同时探讨不同演唱者对于宋词歌曲的诠释和表现手法,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音乐观念、艺术追求和文化背景等。

3.宋词歌曲与古代文化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于宋词歌曲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宋词歌曲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探究古代音乐在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宋代筝的称谓研究

宋代筝的称谓研究

宋代筝的称谓研究作者:周云剑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6期【摘要】宋代音乐的转型,推动了民间音乐的进步。

市民音乐的繁盛,使筝乐在宋代有了长足发展。

宋代时筝的称谓随历史发展演变出现多种称谓,本文在宋代文人的诗词歌赋,各种野史笔记和正史的只言片语中对宋代筝的称谓进行研究整理。

【关键词】宋代筝;称谓【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筝,又称古筝,是筝的总称,它称谓不是固定的,根据不同的形式,情景等都有不同名称。

宋代筝也有多种称谓,有根据地名命名的,有根据感情的抒发而命名的,有按照樂器的装饰物命名的,有以演奏方法命名的,有用筝码直接移名而得的。

筝的别称种类繁多,各式各样。

一、秦筝秦筝的叫法由来已久,从《史记·李斯列传》中就看出筝流行在秦地。

宋代依然沿袭着这种叫法,晏殊《殢人娇》:“楚竹惊鸾,秦筝起雁。

萦舞袖、急翻罗荐。

云回一曲,更轻栊檀板。

香炷远、同祝寿期无限”晁端礼《雨中花》:“……秦筝闻说琼琼。

此心在了,半边明镜,终遇今生”文人在使用秦筝这一称谓时,更多的是表达或抒发出哀怨的情绪,好似秦筝发出的乐音就带着一丝淡淡的感慨。

二、云和筝云和筝,十三弦,首部的装饰像云,故称“云和”,因为借鉴琵琶和筝的形制与演奏方法,所以发音三分之中,有一分像筝声,二分像琵琶声,又称之为“云和琵琶”。

云和筝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代段安节所著的《乐府杂录·清乐部》,“乐有琴、瑟、云和筝——其头象云——笙、竽、筝……拍板”随后在《旧唐书·音乐志》中也有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专门讲述“云和”的诗。

宋代陈旸《乐书》对“云和”有两段描写,其中一段对“云和筝”的描写:“唐清乐部有云和筝,盖其首象云,与云和琵琶之制类矣……”云和筝依据外形命名,虽为十三弦,但是小于十三弦筝,从其音色来讲似筝声又似琵琶声,目前所见的文献中没有提及云和筝的适用场合与演奏形式等,所以对其具体使用情况掌握并不全面,只知云和筝是筝而又区别于十三弦筝。

何不于君指上听——从宋词中的筝意象看宋词的俗化

何不于君指上听——从宋词中的筝意象看宋词的俗化
从 宋词 中的筝 意象 看 宋词 的俗 化
宋 晓 瑛
( 北 师 范 大 学 文பைடு நூலகம்史 学 院 ,甘 肃 兰 州 7 0 7 ) 西 3 0 0
[ 摘 要 ] 含 有 筝 意 象 的 两 宋词 作 , 多 以 浅俗 之 语 表 现 了愁 肠 百转 的 相 思之 情 , 宾 遣 兴 的 应 时之 意 , 大 娱 祝


有说法是 因其发 音 的性 质而 得 名, 刘 熙《 名 》 : 如 释 曰
间集 会 中不 可 缺 少 的 伴 奏 、 奏 乐 器 , 合 如魏 阮 禹 在 《 赋 》 筝 中 说 筝 是 “ 乐 之 师 , 声 之 主 ”曹 植也 曾有 “ 筝奋 逸 响 , 众 群 , 弹 新
声妙入神” 诗句 , 九部乐 、 部乐 中的“ 商乐 ” 的 唐 十 清 中也 用
“ , 弦 高 急 , 筝 然 也 。筝 在 宋 代 流 行较 广 , 代 词 人 更 筝 施 筝 ” 宋
是将 筝赋 予 种 种 情 感 写 入 诗 词 之 中 . 下 了许 多 脍 炙 人 口 留
的 住篇 。
了筝 。在 古 代 没 有 筝 是 独 奏 乐 器 的记 载 。但 是 。 居 易 在 自
二 、 意 象 与宋 词 的 俗 化 筝
“ 文化 ” 一 种 大众 文化 , 最 大 的特 点 是 娱 乐 性 、 俗 是 它 普 及性 , 面 向 大众 的 , 沦 使用 者 还 是 欣 赏 群 体 均 是 普 通 大 是 无 众 , 通 群众 可 以 自己参 与 其 中 的 娱 乐 形 式 , 乐 者 可 从 中 普 娱 得 到精 神 愉 悦 。它 比较 直接 、 单 、 俗 易懂 , 通 百 姓 都 简 通 普 可 毫不 费 力地 理 解 它 、 受 它 。 俗 文 化植 根 于 民 间 , 广 大 感 为 人 民 群 众 喜 闻 乐 见 , 而 具 有 顽 强 的生 命 力 ; 时 , 又是 因 同 它

《宋词的音乐性及其表现手法》

《宋词的音乐性及其表现手法》

宋词的音乐性及其表现手法一、介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在宋代达到了高峰。

与其他文体相比,宋词具有独特的音乐性,通过优美的语言与抒发情感的方式,使人心生共鸣。

本文将探讨宋词的音乐性以及表现手法。

二、宋词的音乐性1.音律方面:•平仄对仗:宋词以平仄对仗为基础,追求平仄韵呼应和谐。

•音节协调:每个字都有固定的音节,各个字在韵脚上保持着一定的平衡。

2.字句运用:•唱和技巧:借用了曲调变化频繁、模因重复等唱和技巧,增强了歌唱感。

•响度与节奏:字与字之间响度大小变化合理,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节奏感。

三、表现手法1.比喻和象征:•深刻比喻:宋词常使用寓意深远、细腻而生动的比喻来描述或描绘感情。

•动态象征: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感情交融的方式,表达出内心情感的丰富复杂性。

2.对偶与借景:•借景抒发:通过借用自然景物,映衬出人物内心纷繁复杂的情感,增加了画境之美。

•对称对偶:在词牌中常运用对偶手法,表现出平衡对称的魅力。

四、实例分析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探讨其音乐性及表现手法。

该词运用了平仄对仗、唱和技巧以及比喻等手法,在描述江南水乡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情厚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通过以上文字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水调歌头》中运用了平仄对仗、唱和技巧以及比喻等手法。

作者通过词牌的独特音律,将自己对江南风景的思念之情与个人感受融入到词中。

结论总体而言,宋词的音乐性得益于其鲜明的平仄对仗、字句运用的灵活性以及借景抒发等表现手法。

这些特点使得宋词在表达情感和描绘美景方面具备了独特的优势,成为中国文学一大瑰宝。

唐诗宋词中的筝乐艺术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筝乐艺术研究

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唐朝(公
元618-907年)是中国古典诗歌
发展的鼎盛时期,我国文学历史
上优秀的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
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珠。而唐
代也是中国古筝艺术发展的
时期。唐筝 的 是有一
筝诗史 为 , 许多唐代诗
人都是古筝艺术的
、参与
和描绘:这些筝诗,描述
唐代当时的筝、筝曲、筝人或
筝史
:唐代筝诗的[不
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宋徽宗非常
喜爱文学艺术,他创建的大晟乐
正是用来创作歌词和歌曲的,在
其乐
中,筝乐起着不可
的作用, 在 、 文人和筝
的 同作用 , 筝乐艺术 了
繁荣。
前国内单独对于唐代是
宋代筝乐的研较,在
唐中的筝人及筝艺》、f 宋词中对筝的称谓 、
循代筝乐研 、J
的筝 作》、



唐诗中的古筝印
等文后,这些文主要对
宋代音乐的
性发生了 :
的变,筝的形与运用也开始
有了变+宋词中记载有如:五
30/音乐教育与创作/2019.4
弦筝、十二弦筝、十三弦筝、十
四弦筝、轧筝、云和筝、哀筝、
瑶筝、秦筝、孤筝、宝筝、危柱、
银筝、玉筝等不同的称谓。这么
多的不同称谓,足以证明,这些
涉筝的宋代词人在表达自身情感
时,筝作为载体的喜爱程度之高。
词的繁荣。
四、研究意义
本课题对唐诗宋词筝的研
~主 音乐 学两 度来
< 音乐的
,唐
宋词于音乐的
应而 ,
而作为音乐载体的乐 , 作为
音乐 体之词
缕之
< 一 ,词体的
程经

论筝曲《定风波》与宋词《定风波》二者之间的解读探究

论筝曲《定风波》与宋词《定风波》二者之间的解读探究
2、快速指序 快速指序是由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四个手 指不断转换交替弹奏的高难度技巧。它对每一个手指的 独立性,颗粒性,力度,触弦干净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在演奏时需要充分激活手部肌肉,才能够灵活流动的游 走在琴弦上。乐曲急板部分中,快速指序部分将整首乐 曲推向了全曲最高潮,特别是在后半部分中,古筝将主 旋律声部交托给钢琴,宛如一次再回首。 此段之前已有大篇幅的扫摇、快四点、点奏、长摇 指来作为铺垫,至此才真正的到达了乐曲情绪的顶点, 如果说苏轼的原词中的淡泊洒脱为“果”,筝曲中的浩 然荡气则为“因”,情绪在快速流动的音阶中一气呵成, 建立起一种豪迈的人生观,也深刻体现出苏轼前半世“入 仕”,后半世“出世”的人生转变。 (三)古筝曲《定风波》的意蕴 意蕴之美是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实践 中所形成的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它所蕴含的情志、意 趣、精神、气韵、风骨,都是中华文化与中华艺术的重 要标志和特征。苏轼政治上的挫折,屡遭朝廷放逐的经 历,并没有影响动摇他的思想品行,反而使他精神更加 坚韧,人生理念更加厚实,人格更加趋于完美。他在人 生的风雨面前从容的抬起头来,冒雨前行,坚守理想和 信念,表现一个真实的自己,使生命粲然生辉。他身上 所呈现的优良品质,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和 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翊群先生创作的这首古筝曲,以苏轼的《定风 波》为历史背景,用浸润了中华传统美学思想,距今已 2500 多年历史的古筝乐器来表现作品主题,使筝乐与宋 词相融相合,在这首作品中,通过中国传统调式 C 宫调、 G 宫调、d 羽调、g 羽调的转换,展现出东方意韵的流 动之美,与原词作中的“竹杖”“芒鞋”“烟雨”“春风” 等自然景象相共情,呈现出超然之态。此外,作品中还 加入了创新性的音乐语言,在结合当代演奏者与听众的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从宋词看古琴音乐艺术在宋代的状况

从宋词看古琴音乐艺术在宋代的状况

宋词中与琴有关的词,据我从《全宋词》中统计,有596首,而且大多作词者本身就会弹琴,有些不会弹的也将琴作为居室的摆饰。他们喜欢结交有名的琴师琴僧,常光顾善琴的妓女,并且家中也有会弹琴的妻妾。比较而言,《全宋词》中关于琵琶的约有160首,筝的约有150首,数量都大大低于和琴有关的词,并且在这些词中弹奏琵琶与筝几乎全是女性。描写到琵琶与筝的词,以闺怨与歌儿舞女题材居多,相对于琴的题材就显得狭窄的多。在以上统计的和琴有关的词中,明确提到琴妓的词只有14首,而明确提到会弹琴的词人(不包括琴人)的词就有130首。其中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姜夔、张炎等都是当时有名的琴师的学生,而且他们本身在琴上也颇有造诣。杨缵、汪元量更是大负盛名的琴师。
以下的《醉翁操》取材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曲子为宋太常博士沈遵所作,这一首曲子由琴演奏,由此可见宋代音乐之一斑。配合琴乐而歌之事自古就有,并非宋代新兴,在《新唐书·礼乐志》(注1)中记载太常丞吕才的上书:“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是知琴操曲弄皆有合于歌。” 从这首曲子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来看,是应具有宋代流行音乐的特色的,因此才能“知琴者以为绝伦”。后来欧阳修与沈遵相逢,于夜阑酒酣后听其演奏此曲,喜爱不已,当即写了《听沈遵弹醉翁吟》,诗中写到:“沈夫子弹醉翁吟,以我名。我初闻之嘉且惊,宫声三叠何泠泠,酒行暂止四座倾。”
《醉翁操》又名《醉翁吟》,在《琴书大全·序琴》(注2)中是这样解释“操”和“吟”的:“其遇闭塞忧愁而作者命其曲曰:操。操者,言遇菑遭害困卮穷迫,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仪,不惧不摄,乐道而不失其操者也。”“吟者,吟咏其事。”在词中有“泛声同此”一句,指的是琴特有的一种音色——泛音,这种声音音质很轻,但却不失灵动活泼。“泛声同此”意即从开头至“曰有心也哉此贤”止都是用泛音演奏的。现附原词曲谱如下(注3):

仁智之器——筝乐作品之审美向度与人文阐释

仁智之器——筝乐作品之审美向度与人文阐释
“ 仁智” 二字 来 自儒 家伦 理思 想体系 “ 仁义礼 智 ” 的组成 部

分。《 孟子 ・ 离娄上》 “ 日:仁之实 , 事亲是也 ; 义之实 , 从兄是也 ; 智
之实 , 知斯二者弗去 是也 ; 礼之实 , 节文斯 二者( 使事亲 、 兄两 从 种行为有节度 、 有文采 ) 是也 。” 同时 , 也蕴涵 着“ 仁者乐山 , 智者
托 物 言 志 。 托 着 社 会 人 的 内心 希 翼 。 寄
关 键词 : 乐 筝 作品 山水母 题 人文 阐释
晋 ・ 玄《 傅 筝赋》 “ 日: 筝者 , 圆象天 , 平象 地 ; 上 下 中空准六
合 。弦柱十二 , 拟十二月 … , 之 , 鼓 则五音发 , 体合 法度 , 节究哀
《 出水莲 》 客家筝 乐名家认 为 ,莲 ” 君子之花 , , “ , 它英 姿艳嫩 , 然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它有“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的高
《 山流水 》作 为河 南大调曲子演唱活动之前 的开场曲 , 高 , 它的意
义 在 于 乐 手 之 间 的 互 相 照 应 , 理 琴 弦 , 乐 结 友 之 审 美 与社 会 调 以

“ 山水 ” 母题 的传 统 筝 乐 作 品
的功 能需求 。山东流派的《 高山流水 》 由 四首小 曲连缀 而成 , , 其 曲名《 琴韵》 《 、风摆翠 竹》 《 、夜静 銮铃》 《 、书韵》 无不带 有浓重 的
情 。诱 发 了听 众 联 想 的 意境 。
乐水” 的道家崇 尚理念 。 中国传 统艺术精 神讲 究道骨 、 儒里 、 佛
表。 它追求一种物我浑一 , 静虚无为 , 山水 自乐之境界。 发源于两
千多年前 的筝在历史长河 中, 不乏道 、 儒之 意 旨。其作 品作 为客

浅论宋词中筝的意象

浅论宋词中筝的意象

歌扇。 凉在冰肌粉面。[4秦筝轻轻地倾诉着怨情 , ”l 1S S 连清风都为
之哀婉 驻 足 , 见 闺 中女子 内心的 悲苦 愁 闷有 多 么深 重 。 可
晏几 道 的 f 恋 花] 蝶
人 长 久 分离 而产 生 的孤 寂 无 助和 深 深 落 寞 。
二、 以筝 声诉 壮 志难 酬
周邦彦的【 满江红 ・ 吕1 仙
昼 日移 阴 , 衣起 、 帷 睡 足 。 临宝 鉴 、 云 撩 乱 , 恢 妆 揽 春 绿 未
束 。 粉蜂 黄 都褪 了 , 痕一 线 红 生 肉 。 画栏 、 蝶 枕 背 脉脉 悄 无 言 , 寻
棋局。
重会面 , 未 卜 犹 。无 限事 , 心 曲 。想秦 筝 依 旧 , 萦 尚呜金 屋 。 芳 草 连 天迷 远望 , 宝香 薰 被成 孤 宿 。最 苦 是 、 蝶 满 园 飞 , 人 蝴 无
促坐 酒 杯深 , 风压 绣 帘香 不卷 。 纤慵 整 银 筝雁 。 袖 时 笼金 鸭 玉 红 暖 。岁 华一 任 委西 风 , 有春 红 留 醉脸 。”1 独 1o 1 ,  ̄

以 筝声 诉 闺怨 相 思
整个 赵 宋 王 朝 , 武崇 文 , 会 的风 气 偏 于静 弱 , 大文 人 抑 社 广 流 连歌 酒 , 而使 他们 的心 态普遍 趋 于柔 化 。 从 他们 以“ 子作 闺 男 音 ” 的代 言体 的方 式 , 写 女性 的娇 柔 与 多 情 、 单 与 落 寞 , 式 描 孤 抒发 她们 怀 人 、 春之 情 。宋 词 闺情 主题 作 品蕴 含 着 丰 富 的审 伤 美意 蕴 , 类 作 品 中经 常 出现 美 丽 动人 、 眉 暗蹙 、 慵无 力 、 这 颦 娇
人 士 大夫 报 国无 门 的苦 闷和 向往 隐逸 生 活 的 情 志 , 载 了丰 富 的 文 化 意 蕴 。 承

筝曲《定风波》之情与景

筝曲《定风波》之情与景

筝曲《定风波》之情与景筝曲《定风波》是以演奏者角度,根据诗词历史人物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古筝协奏曲作品。

该乐曲由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邓翊群老师创作于2015年8月。

作品中运用新兴理性的双乐器写作平衡概念,采用筝与钢琴交互写作的理念与作曲方式,使之区别于其他古筝协奏曲,让古筝与钢琴旋律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音乐气质蕴含苏轼这一淡迫名利的中国文人形象与豁然旷达的精神内涵。

乐曲描绘风雨将至情绪沉闷,继而风雨袭来低迷情绪逐渐抒发,尾声雨过天晴心情舒畅怡然,在音乐情景交融的意境中,曲酣畅淋漓地表达出细腻多变的内心情感,听众与演奏者都为之着迷。

该作品无论从创作手法、音乐素材、演奏技法还是情感表达方面都独具匠心,值得笔者深入分析。

本文分三个部分论述筝曲《定风波》,第一部分为作品概述,由乐曲背景与作品分析两部分组成,介绍该作品音乐内容及情感表达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表达词意和蕴含情感异曲同工,同样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这首古筝协奏曲在创作手法上运用双乐器写作的平衡概念,使钢琴与古筝相得益彰,将旋律完美融合。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作品中情与景的音乐素材,将音乐内容中具体的音高素材与音乐理论相结合,分析音乐情感并结合演奏经验指导演奏实践。

第三部分是《定风波》乐曲素材
“情”与“景”的理解与表达,笔者详细论述演奏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要以乐曲为本,将“作曲家—演奏者—听众”三者互相联系,把握好曲邓翊群的创作意图,通过演奏使听众感受明确的情感表达。

愿本文对乐曲《定风波》的解读,能够给予喜爱该作品的演奏者们更多帮助。

……。

从宋词看古琴音乐艺术在宋代的状况

从宋词看古琴音乐艺术在宋代的状况

骨血 。
类范围较大 , 数量也最多 , 为借琴抒怀词 ,
琴 , 属于平放弹弦类乐器 , 长度约 115 米至 2 米 , 约重五六斤 , 单手可提 , 便于携带 。 127 首 。余下的因比较零碎 , 暂无法归类 。
音域较宽广 , 共四个八度加一个大二度 。琴作为随身之物 , 最简便横膝便可演奏 , 总好过带
SCD
气象万千
从宋词看古琴音乐艺术 在宋代的状况
●郑晓韵
宋 代曾经大为流行的曲子其音乐部 分现在大多早已失传 , 我们也很 难想象宋人的流行音乐在今天我
一句) 这样一大堆还仅仅是一首曲子开头的一句 , 除了古代的乐人能看得懂 , 今人怕早就云 里雾里不知所云了 。但是看得懂不等于就弹得了 , 因为还不知道节奏 , 这只有依靠口耳相授 了 。加之人的记忆有限 , 曲子的流行也有限 , 百年之后就更加地有限了 。
妾 。比较而言 , 《全宋词》中关于琵琶的约 有 160 首 , 筝的约有 150 首 , 数量都大大低 于和琴有关的词 , 并且在这些词中弹奏琵琶
七弦琴) 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白虎通》曰 : “琴者 , 禁也 。禁人邪恶 , 归于正道 , 故谓之 琴 。”, “《琴操》曰 : 伏羲作琴 , 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 。”⑥《史记·乐书》中记载 : “舜弹无弦之
(宋西平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 院)
·69 ·
SCD
气象万千
操 , 节奏疏宕 , 而音指华畅 , 知琴者以为绝伦 。然有其声而无其辞 。翁虽为作歌 , 而与琴声
虽然在唐代 , 琴一度在宫廷中失宠 , 但
不合 。又依楚词作醉翁引 , 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 。虽粗合韵度 , 而琴声为词所绳约 , 非天 到了宋朝 , 其几位皇帝都是琴乐的爱好者 ,

宋词中的音乐元素:《满江红》与南宋音乐文化

宋词中的音乐元素:《满江红》与南宋音乐文化

宋词中的音乐元素:《满江红》与南宋音乐文化一、引言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融合了音乐元素和文学艺术。

其中,《满江红》作为一首广为流传的赞美歌曲,充满了浓厚的南宋音乐文化色彩。

本文将介绍《满江红》中所体现的南宋音乐元素,并探讨其在南宋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满江红》简介《满江红》是北宋时期民间创作,被广泛称颂为唱词曲目。

它以歌颂当时英雄岳飞的忠勇精神和爱国情怀为主题。

该曲在琵琶、筝、箜篌等乐器伴奏下演唱,旋律婉转悠扬,歌词抒发激昂豪情。

三、南宋音乐文化特点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作曲家相继出现,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宋音乐文化。

以下是南宋音乐文化的几个特点:1.丰富多样的乐器: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型乐器,如瑶琴、筝、箜篌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乐器,为音乐表达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选择。

2.独特的曲调风格:南宋时期的音乐曲调以柔美、缥缈、抒情为主,充满了浓厚的江南水乡气息。

这种曲调风格与江南地域特点相得益彰。

3.均衡和谐的和声:在南宋音乐中,和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以简洁明快、均衡协调为特点,使整个音乐作品更加和谐。

四、《满江红》中体现的南宋音乐元素《满江红》作为南宋时期歌曲杰作之一,自然地融合了许多南宋音乐元素:1.曲调柔美婉转:《满江红》采用了充满情感的曲调,在歌词中流露出作者对英雄岳飞的赞美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这种柔美婉转的曲调风格正是南宋音乐的特点之一。

2.精致和谐的编曲:《满江红》在演唱时常用琵琶、筝、箜篌等多种乐器伴奏,使整个曲目更加富有层次感和和谐度。

这与南宋音乐追求均衡和谐的特点相契合。

3.抒发深情豪迈的歌词:《满江红》通过歌词表达了作者对岳飞忠勇精神和爱国心情的赞扬,融合了激昂豪情与浓厚感情。

这种抒发深情豪迈的歌词风格正是南宋音乐所倡导的。

五、《满江红》影响力及文化价值1.传承历史文化:《满江红》作为一首具有民间创作性质的歌曲,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丰富并传承着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成为反映北宋抗金斗争以及岳飞事迹等重要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之一。

宋词中的音乐意象与抒发情感

宋词中的音乐意象与抒发情感

宋词中的音乐意象与抒发情感1. 引言•宋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在表达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宋代,音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很多宋词将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以丰富和凸显其情感传递。

•本文旨在探讨宋词中的音乐意象与抒发情感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具体词句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宋词。

2. 音乐意象在宋词中的运用2.1 器乐声•器乐声是宋词中常见的音乐意象之一。

例如,“银笺纸帖尽,清韵谱新声”,通过描写琴箫等器乐声来增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咏叹,并使读者产生共鸣。

### 2.2 声音节奏•声音节奏是宋词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

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通过将字句排列成韵律明显的句子,使词句有如音乐般动听。

### 2.3 歌曲婉转•歌曲婉转也是宋词中常见的音乐意象。

例如,“指点苦心人,爱定无关身”,通过表达音乐的柔美与悠扬来抒发自己对爱情的感慨和痴迷。

3. 音乐意象与抒发情感之间的联系3.1 情感表达•音乐意象在宋词中常用于抒发丰富多彩的情感。

通过借助音乐元素,词人可以更直观地传递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使读者更深入地体味其中。

### 3.2 情景描绘•音乐意象可以帮助词作者更生动地描绘具体情景,使读者产生更强烈的共鸣和沉浸感。

例如,“鸢飞戾天尽,花落吴宫空”。

这种描述方式不仅展现了美好的画面,同时也将读者带入一个优雅唯美的氛围之中。

4. 结论•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注重情感的抒发和音乐元素的运用。

通过分析宋词中的音乐意象与抒发情感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对音乐和情感的审美追求。

•从词作者到读者,这种通过音乐意象传递情感的方式将宋词的魅力通过文字无限延伸,让人们沉浸其中,并体验到不同层次的美。

(字数:275)。

浅论宋词与音乐的关系

浅论宋词与音乐的关系

浅论宋词与音乐的关系
宋词与音乐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吴越两宋及至明清乃至今日中国历
史乐学调性艺术史研究的特殊领域。

简单说,宋词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歌词历史悠久文雅,它的内容涵盖了感情的起伏或失意及生活的见闻等,宋词在当代国人心目中仍然非常流行,故而重要的是要知道它和音乐的关系。

可以说,宋词的音律及伴奏音乐是宋词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时候,人们讲词,也伴以演唱,既然是演唱与唱诗,当然也要有音乐。

古时候,宋词伴奏有京剧、戏曲、汉剧、影剧、吟唱伴奏及乐曲等。

其中,戏曲所用词曲最为丰富、器乐伴奏最为盛行,宋词也与此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另外,当宋词乐曲发展到了宋朝,词中也含有泛音乐性的因素。

此外,宋词也受到传统文化、古典文献、诗词的影响。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诗经》,其流传多姿多彩,这也反映到了宋词的魅力,与它的音乐传诵有直接的联系。

最后,应该说宋词与音乐的关系具有很深的文化历史渊源,更是中国调性艺术
史的最佳证明,是表达宋词情感的重要载体,使宋词唱腔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传统文化音乐体系中发挥重要功能。

古代形容女子弹古筝

古代形容女子弹古筝

古代形容女子弹古筝
-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宋代欧阳修所写,描写了一位女子在院落中弹筝的情景,女子含羞弹筝的神态跃然纸上。

- 《听筝》:唐代李端所写,诗中描写了一位女子在金粟轴的古筝前素手弹筝的场景,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

- 《夜筝》:唐代白居易所写,勾勒了一位女子在明月下弹筝的形象,“紫袖”和“红弦”暗示出了弹筝者的女子身份,且描写出了弹筝女子修饰的美好。

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古筝音乐的美妙,也展现了古代女子的优雅和才情。

《宋词的音乐之美:曲艺与词作的融合创新》

《宋词的音乐之美:曲艺与词作的融合创新》

宋词的音乐之美:曲艺与词作的融合创新宋代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时期,而宋词是当时文学艺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宋词中,曲艺和词作的融合创新给人们带来了独特而美妙的音乐体验。

本文将探讨宋词的音乐之美,以及曲艺与词作的融合创新如何提升了宋词的艺术价值。

1. 曲艺与词作的历史背景1.1 北方与南方曲艺传统在北方,有相对封闭、古朴庄重的曲种,如京剧、评剧等;而南方则多产生活化、细腻柔美的曲种,如越调、吴调等。

两种不同风格都对宋代以后的曲艺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1.2 宋代以前的詩詞創作在唐代,诗和歌谣是主要形式,随着社会变革和文人境遇改变,形成了更加自由、灵活多样化的词体写作。

1.3 曲艺和词作的结合曲艺演唱形式和传统歌谣来自于民间,而词作则由文人创作。

宋代时两者开始相互融合,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词曲艺术。

2. 曲调与词意的契合2.1 曲调的音乐表现力音乐是一种独立存在、具有情绪传达能力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曲调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和音调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2.2 词意的表达与曲调的选择宋词中常常以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细腻描写和抒发内心情感来表达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在曲意与词意交融之下,使得听众更容易被带入词人所描绘的情境中去。

3. 曲艺和词作之间的互动3.1 曲艺对词作的影响充满活力的曲艺对于玩赏性、声音饱满度等因素均有着很大影响,激发了文人创造出更加动人心弦、抒发真挚情感的作品。

3.2 词作对曲艺的改进若仅从演唱曲调角度来看,许多历代曲艺都有局限性。

而丰富多彩的词作为新的表现手段,为曲艺演变提供了更加广阔和自由的空间。

4. 曲艺与词作的融合创新4.1 曲种多样化不同地域、民族所创造出来的曲种逐渐与宋词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

其中在南方尤以越调、吴调为代表,盛行于江南地区。

4.2 词意与音韵的契合作者往往会根据词意选择适合的曲调、押韵方式和节奏,令歌唱部分更加贴切、生动,并且带动整个表达过程更有魅力。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翻译赏析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翻译赏析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翻译赏析《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前言】《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此词为苏轼于公元1072年(熙宁五年)至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著名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

【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原为单调,至苏轼始变为双调,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

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有《子野词》。

因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之句,世称诵之,故号张三影。

⑵同赋:用同一词牌,取同一题材填词。

⑶凤凰山:在杭州之南。

⑷芙蕖:即荷花。

⑸盈盈:轻盈美丽的样子,此处用来映衬弹筝姑娘的姿态。

⑹白鹭:鹭的一种,又称鹭鸶。

此处暗指爱慕弹筝人的男子。

⑺娉婷:形容女子美好的姿态。

汉辛延年《羽林郎》诗:“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⑻弄:弹奏。

哀筝:悲凉的筝声。

⑼苦:甚、极的意思。

⑽遣:使,教。

⑾烟敛云收:仙人在天上驾云而行,所到之处烟云缭绕。

烟敛云收,是指仙人收起云雾,下凡到人间,此处是把弹筝姑娘比作下凡的仙人。

⑿湘灵:古代传说中的湘水之神。

《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洪兴祖补注:“此湘灵乃湘水之神,非湘夫人也。

”此处暗指弹筝姑娘飘渺超绝。

⒀“欲待”三句: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翻译】雨后初晴的凤凰山下,云淡风清,明丽的晚霞映衬着湖光山色。

湖面上的一朵荷花亭亭玉立,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

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对白鹭,它们就好像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一样,特意停留在水面上。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中的筝现象研究
作者:陈万紫
来源:《大观》2015年第10期
摘要:筝是华夏正声乐器之一,词更是中华文学的瑰宝,当两者频繁同时出现在词章内,便引起笔者的关注,进而产生探究的热情。

究竟在两宋时期筝是怎样的概况?又有多少词人用筝象征难言的情结?那些旖旎悲欢与缱绻离合与筝乐又有何关联?笔者就此问题浅析宋词中的筝现象。

关键词:筝;宋词;音乐现象
一、宋词里筝的模样
筝,作为植根并发展于中华民族的乐器,自有史料记载以来,已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走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历程,甚至更久。

大唐盛世古筝首次登上音乐历史的大舞台,蔚然成风,独树一帜,这在当代筝家傅明鉴先生的《唐筝逸韵》里有详尽的考证说明,当它华丽谢幕之后,在两宋的词章里又一次成为音乐文化的主角之一。

那么宋词里屡次提到的是怎样的古筝呢?
(一)雁柱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其《生查子》中写到:“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含羞里不乏得意还明眸善睐的女子演奏的乐器就是古筝。

“雁柱十三弦”写出了古筝的核心部件——雁柱和筝弦。

所谓雁柱,就是其形状如展翅高飞的大雁,下扎筝板上顶筝弦,起到固定音高和传导音响的作用,更是筝区别于其它民族乐器的重要标志。

在调好音之后,众雁柱自然形成一条接近弧线形的阵列,状如南迁或北往的雁阵,而雁季节性长途迁徙的特征和古代男子从军戍边或远走他乡而引发的闺妇思亲等男女恋情相迎合,所以“雁柱”在宋词里就成为一种情感的暗示和象征。

(二)筝弦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这是北宋词人晏几道在《菩萨蛮》中提到筝与弦的句子。

这里明确的告诉我们宋代筝是十三弦,它继承了唐筝的形制。

《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杂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皆十有三弦。

”“他乐”指民间筝伎等演奏的音乐。

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至唐代,“十三弦”就特指古筝,宋代亦如此。

明代后才出现十五弦古筝。

(三)外观
随着北宋经济的恢复发展,城市迎来了繁华,文化艺术也应势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娱乐业也异常发达,乐器也力求造得美观。

笔者基于宋词的管窥之见,宋代筝在唐代素筝的基础上,其外观已有所装饰。

北宋苏痒《鹧鸪天》:“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南宋陈云平《虞美人》:“钿筝空贮芳尘满,寂寞朱弦断”,词中“钿筝”,是不影响筝外形前提下的工艺装饰,类似于现在的螺钿工艺筝。

那么宋筝弦是怎样的呢?陈云平《思佳客(用晏小山韵)》:“宝筝弦矗冰蚕缕,珠箔香飘水麝风”中“冰蚕缕”说明当时依然承袭了用蚕丝做成的丝弦,且不仅如此,爱美之士还要给丝弦染色,绝大部分染成红色。

比如王琪《定风波》:“试把钿筝重促柱,无绪,酒阑清泪滴朱弦”。

宋筝的雁柱并不像现今的实木色,而是以白为主的颜色。

晏殊《拂霓裳》:“银簧调脆管,琼柱拨清弦”“琼柱”即接近白色的雁柱。


现在,根据宋词里的描述,我们应该可以在脑海复原宋筝的大概面貌。

红木或檀木的筝体,白色的雁柱,朱红色的丝弦,在筝的首尾及侧板会有漂亮的装饰图案。

那弹筝的人大多是妙龄女子,在筝上和着音韵,轻重缓急弹拨,深浅顿挫揉按,诉衷情,叹爱恨。

二、筝在宋词中的比重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约两万首《全宋词》有至少210首提及筝,篇幅约占《全宋词》1%;《全宋词》里收录1330余位词人,其中至少92位的词里写到筝,所占比重约7%。

音乐只是娱乐、审美的众多活动方式之一,何况不是所有的写词人都能想到或者喜欢古筝,在如此浩瀚的文学典籍里,筝能脱颖而出,又如此频繁的再现,足以证明它在两宋音乐文化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宋史·乐志》载:“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座,第二、……第十三、皇帝举酒,殿上独弹筝”,也许因为筝弦数为十三,所以排在第十三。

由此可见,筝在宋朝国家级重大活动上也有一席之地。

三、筝在宋词里的象征意义
(一)筝与宋词的美丽邂逅
翻开《全宋词》,我们可以看到风花雪月之艳情,羁旅行役之悲情,离愁别绪之爱情,光阴流逝之伤情…… 而古筝,在宋词里的代称有:秦筝、哀筝、哀弦、瑶筝、钿筝、宝筝、银筝、雁柱、十三弦等等,最有代表性的是秦筝、哀筝、哀弦,笔者认为,宋词里秦筝代指其筝声的音乐风格,哀筝即筝声悲哀的意思。

秦筝是什么音乐风格呢?辛弃疾《贺新郎(题赵兼善东山园小鲁亭)》中写到“政尔良难君臣事,晚听秦筝声苦”。

他给出了准确的回答,就是“秦筝声苦”,苦楚、激愤的气质风貌。

这种凄美苦楚的筝乐与宋词中所抒发和表现的美感趋同,所以两者能走到一起就顺理成章了。

(二)雁柱哀弦皆哀筝
在《全唐五代词》中,笔者看到的古筝更多的说法也是“秦筝”,到了《全宋词》,“哀筝”、“哀弦”的说法渐渐多了起来。

笔者认为,长期以来“秦筝”为主体尔后才因为其悲、苦的
风格引申出“哀筝”、“哀弦”。

比如苏轼《江城子》:“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念情,遣谁听”;比如李祈的《南歌子》:“岳阳楼上听哀筝,楼下凄凉江月,为谁明”;在词作者试图表现悲欢离合、闲愁旧恨、寂寥无助的情感或意象时,筝意象能更直接点明文章主旨,营造阴柔、悲剧之美。

俗话说:“琴悦心,筝悦耳”,有人将琴比作青衣,筝则比作花旦。

一个娴淑,一个妩媚;一个高雅,一个低俗。

其实,当我们深入探究时,事实也并非如此,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倘若古筝低俗,那张先、欧阳修、苏轼、晏殊、陆游、辛弃疾、秦观、周邦彦岂不都是低俗的人了?而恰恰是这些文坛巨匠们对文艺的热爱和推动,以及当时社会对筝艺的推崇,才使得古筝在两宋得以焕发出又一个青春。

宋词中的筝有更多的事儿待于探寻,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暂且停笔于此,此文权当抛砖引玉,期待您的批评雅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2]曾昭岷.全唐五代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12)
[3]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6)
[4]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2)
[5]傅明鉴.唐筝逸韵[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2010(3)
[6]俞平伯.唐宋词选释[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
[8]王次召.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