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到古中医的路上
已故老中医李可:误打误撞,发现中药的奇效全在剂量
已故老中医李可:误打误撞,发现中药的奇效全在剂量
李可:所谓的古中医学,应该是汉唐以前的中医学。汉唐以后岀现了金元四大家,这个时候中医就开始走向偏颇了。到了明清以后,李时珍那个年代,人们连药方的剂量都搞错了。
李时珍写那个《本草纲目》的时候啊,搜集了很多民间的验方,但是他那个方子有个什么特点?上面都没有剂量,拿不准该放多少,他那个年代的度量跟汉代的又有很大区别,好多的剂量都很大。究竟在临床实践当中会出现什么问题,他也拿不准,那怎么办?就“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矣就是古代要用一两的药物,现代把它用到一钱就可以了,十分之一。
这样的话,《伤寒论》也缴械了。《伤寒论》本来很厉害的,就像是一位勇猛的将军一样,张仲景当时就明确了利用附子的毒性,生附子一枚破八片,有毒,破开后煮的效果要大得多,阳气衰亡时,附子毒性就是救命仙丹。但是这个将军现在没有刀也没有剑,近代光看到毒性,没有往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力量肯定就弱了。剂量就是《伤寒论》的刀剑。
在60年代的时候,我在实践中就发现,教科书里头那些古代的方子有个很奇怪的问题:就是很有效的一个方子没有剂量,你得自个儿去琢磨。
田原:这可怎么办,连做医生的都得摸石头过河了。您开的方子药量都很大,如果按拳击来说,属于重量级的(笑)。您是怎么发现剂量的秘密的?
李可:我怎么样能发现呢?有一次,一个老太太,病得很厉害,医院下了病危通知,让抬回家准备后事。她儿子和我是朋友,就找我去看。我一看四肢冰冷,脉搏非常微弱,血压测不到。当时开了方子,用了一两半的附子,总共开了三剂药!我说你回去以后给老太太煮上吃,如果吃了药后体温上来了,就有效,你就再来找我。
中医的这两个大坑,你跳了吗?
中医的这两个大坑,你跳了吗?
中医路太难,怎么难,太坑啦。太多坑啦。
细细一算,我正儿八经学医学中医已经十年,十年来走过太多的弯路,跳了不少坑,不断的跳进了太多的大坑,跳进去又爬出来,恶性循环。
十年了才终有那么一点点所悟,悟到什么呢?其实我的悟是觉得有一条更好的路可以走,我走过的这条路有点弯。
第一大坑:中西医之争
在开始学医这回事上,对于是中还是西医我们普通老百姓,普通家庭还真没想那么多,科学不科学神马的。当初填报高考志愿时候,父亲的身体不好,许多病症,看了很多西医没解决问题。但也没怎么看中医,对中医缺乏认识。
父亲说,你填这个志愿吧,中西医结合,可以学西医又可以学中医。就这样我以很高的分数考了中医大,当年我这个专业我们省就招一个。我就这样被命运安排来学医了。
因为专业原因,联合培养,就是我们专业得先到西医大先读两年的西医基础。就这样,一开学报到就直奔西医大,连招我的学校长啥样?中医是啥完全是一片空白。
对中医零印象,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在西医大学了两年西医课程。从相关自然学科基础生化、物理高数等到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解剖病例学等。学的全是西医基础课,没有临床课。
学了两年也被洗脑了两年。
怎么洗脑呢?
上课的老师基本是搞西医和自然学科的,他们之中,不知道哪来的无名仇恨,百分之八九十都对中医持有偏见。对中医总是有意无意的贬低和打击。那个时候,网络上疯传废除中医的签名活动和喧闹声。
还没学中医,我们就对于前途忧心忡忡。照这形式发展,毕业后我们只能去卖药了。据说中医大出人才最多就是医药代表和卖医疗器
械的。
李可老中医鼎立推荐的古中医脉法中医爱好者都能轻松上手
李可老中医鼎立推荐的古中医脉法中医爱好者都能轻松上手
十来年前有一本非常特别的中医杂志叫做《中医人沙龙》。主编田原走遍南北,采访了许多提着脑袋搞中医的前辈。其中一位就是擅长用附子干姜抢救心衰重症的李可老中医。
我的一位师姐用过几次他创立的破格救心汤,提了几次脑袋。没人愿意提脑袋,又忍不住内心的跃跃欲试。人到中年,多少能理解一点,当年谭嗣同为什么要留下来。
最近忙查些资料,又翻到了这本采访李老的杂志。
田原:很多学生觉得脉象学很难,您的中医全部是自学的,在脉诊这方面给他们一些忠告?
李可:脉象这个东西啊,主要是要做到能看出来病势、走向,你掌握浮、沉、迟、数四个脉就可以了……
从前读到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脉法有这么简单吗?不是应该搞个七八年才能有点感觉吗?
不断在历史的迷雾中探索,渐渐失去方向,心灰意冷。历代医家都在讲脉,无不把毕生心血倾注笔下。作为晚辈,不说继往圣之绝学,铆足劲干一辈子是有的。最后的结局,无不应了王叔和的千古名言“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出师未捷身先死,此种切肤之痛,无时无刻不在临床工作的每分每秒体验。
后来重读晚清时期周学海的《重订诊家直诀》,颇受启发。
盖求明脉理者,须将位、数、形、势四字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可也。
你看,他跟李可讲的有所不同,共同点却是大道至简。言下之意,脉诊很简单,搞复杂了,就是走偏。周学海的脉法,前不久简单做过介绍,文末附链接。下面再看看李可向大家推荐的脉法。
李可:所以判断脉的时候啊,要读那个彭子益脉法,很有特殊启发作用。他那个方法特殊,病人坐在对面,两个手平放,这六部脉,心、肝、肾、肺、脾、命门,哪一路脉独特,就是那个地方有病。
传承古中医理论拯救古中医学说
传承古中医理论拯救古中医学说
说起中医,现代人最多的说法是中医慢。其实,擅治急症一直是中医学固有的传统,中国历朝历代均不乏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而如今世人皆视中医为慢郎中,是因为我们对中国古中医的传承出现了问题,才导致许多人对中医产生认识的误区。为此,拯救古中医学,研读并很好地传承古中医学理论,对缓解如今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具有实际意义。
什么是古中医?
古中医学,是指汉代及汉代以前的中医学。古中医学以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易经》的思想为理论基础,立足于天人一体的生命宇宙整体观,认为世界是一个大宇宙,是一个太极,而人本身是一个小宇宙,也是一个太极,世界万事万物的变化皆为一阴一阳的变化,人最早的生命是天地之气氤氲而生,并与天地之气的千变万化保持和谐一致。
在此基础上,经春秋、战国、秦等时期发展,古圣先贤以易道论医,产生了《黄帝内经》,总结出经络学说、针灸治疗经验,以及阴
阳五行学说等。至东汉时期,张仲景以《易经》、《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经过多次与大型瘟疫的斗争实践,总结完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至此,奠定了古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与完备的临床施治要则。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理论与临床完整结合的医中经典,较之现代西医早了1600多年,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仲景亦被后世尊为“医圣”。
所谓拯救古中医学,亦是指在深入掌握《易经》理论的基础上,传承《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之辨证论治的理论及临床施治的方法。中医并非慢郎中。
1840年后,外国势力大举入侵,所到之处办西学、办教堂、办医院,对国学、中医造成几近毁灭性的冲击,甚至有一些国人也充当帮凶,否定中华文化、否定中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着手挽救中医,整理并研究学习古中医典籍。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在以西医的思维方式学习中医,导致中医日益走向西化、边缘化,一方面,中医无用论、中医是慢郎中等错误认识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我们所付出的健康成本、医疗成本越来越高,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日趋尖锐。
名老中医李可先生谈郑钦安和彭子益学说的融合
名老中医李可先生谈郑钦安和彭子益学说的融合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把从《内经》、《易经》,《伤寒杂病论》所有的古代中医学的研究,全部继承了下来;而且它这个方法,是用古中医学者存在的方法论,结合现代科学各个领域,对它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大家将来可以看看这本书。这个书和我们现在的中医学院的教材完全是两回事。它和近代的中西汇通的观点完全不一样,和中西结合派的观念就更不一样,它是真正古代的中医学,所以叫古中医学。
这个古中医学的观点是侧重于中气,就是人体在生下来以后,脾和胃中间升降所产生的中气,中气又是五脏的后勤部。假如没有这个中气维持、不断的供养,五脏就无以所养,最后阳气就无法生存,阳气最根本的东西,所以在看病的时候有个格言:生死关头救阳为急。
又因为肾气和中气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的脾胃在五行里面属土,古人有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好象是一个锅,锅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食物,还有水。水和食物怎么样才能熟得了,就要看釜底下的火,釜就相当于锅的意思,釜底之火就是肾阳。而中气虽然这么重要,但如果没有釜底之火的维持,它是难以生存的。所以到最关键的时候,要照顾釜底之火。所以这样的话,清代郑钦安先生的学说,和彭子益先生的古中医学说,虽然各有侧重,但如果把他们两个人的学说融合在一起,那就是非常完整的东西。
李可老中医的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
李可老中医的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李可老中医的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
一、李可老中医曾与在下有一面之缘。先生曾经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
我问:“李老,您从医多年,阳虚与阴虚之证各占多少?”
李可:“我从未见过一个真正的阴虚患者。
”
从此,我开始应用附子,从此,我的疗效大副地提高。感谢李老,所谓一句话,而诲人一辈子,非常地感激。
李老的医案,我是认真地钻研的。不是学习,是刻苦地研究。李老往往在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灵活掌握后,就可以触类旁通而可能救人性命。
“从李可身上能见到真正的中医的脊梁。”邓铁涛语。此语不假。二、余喜欢用附子治病,疗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数克范围内。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我细细地思量刘博士的观点,觉得阳气非常重要。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观察病人,每多见
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此皆是阳虚也。
治疗杂证,包括痛证,痹症、内科怪病等,临床我喜欢应用四逆汤以及当归四逆汤。且制附片一般从25克开始应用,多者至125克(回阳),或至90克,少者也经常在45克,35克范围。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舌淡。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余即诊为肾阳虚。以四逆汤合当归四逆汤原方。其中附片25克,干姜35克,炙甘草45克,当归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大枣12克,细辛15克,通草15克。一剂后即症状大减,红肿热痛均减。三剂后,红肿处自膝下退至小腿一半的位置。且从脚趾向上皮肤红肿开始上退至踝关节处。
李可传人:肿瘤的中医治疗
李可传人:肿瘤的中医治疗
这个专题范围很大,但中医无论治什么病,永远遵循一个:理、法、方、药四大步骤,因此今天我也是从这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想声明的是,今天所讲的只是我个人对中医的参悟,部分内容与大学院校书本上的不一致,更确切的说是我通过大量临床的经验和体会。
虽然此时此刻是我一个人在这里讲,在我的背后有我的师父,当代善治危急重症的泰斗李可老中医,还有我的众师兄弟和我的二十几名徒弟,还有无数的患者使我在临床上一次次的无奈走到了今天。因此,这些经验也是大家的。而肿瘤的治疗是当代世界医学史上的难题,老子有这样的一句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今天就借这敏感的“肿瘤”两个字敢为天下先一次,展开我个人的学术观点,那就是临证时将先后天八卦、河洛学说、五运六气、六经辩证、十二经脉、脏腑学说用一根线串起来。而且也很自信,因为我相信在坐的各位是“玉”,而我是砖。所以抛砖引玉是我今天最大的目的。
一本摄万殊,治病求本
中医治病是治病了的人,而西医治病就是治病。治病求本,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病,那么就必须搞清楚人的本
是什么,也就是生命之本源是什么,因为我们找不到这个生命之本,何以能找到疾病的本源,这样作为一个中医生所需要探求的,就归到了探索生命的本源。至目前为止,生命尚无一确切定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说法,老百姓有一句话:
1. 人活一口气
正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道破了人的本是什么,这就是黄帝内经强调的气一元论——元气。所以治病的根本就是抓住元气的强弱及其运行规律。
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白元气到底是什么东西,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还是二者兼具。太极之前是什么,是无极,是浑圆一气。这就是中医的元气。元气的有形无形是站在不同的时空而言。浑圆一气是人的肉眼无法看到的,所以说它无形也是正确的,但它能化生出万物,万物是有形可见的,所以说它是有形的也正确。《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方生。”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曰之为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中医被成为医道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学中医,用中医提供医疗服务,必须明自然宇宙之规律。即道法自然。
李可古中医视频全集(珍藏版)
李可古中医视频全集(珍藏版)
李可老中医谈伤寒论——攻克世界医学疑难病的一把金钥匙【名家简介】:李可(山西著名老中医),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顾问。临难习医,具救苦心。天资敏慧,虽未曾亲炙名师,究能得医之本源。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崇尚仲景学说。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五十年来,活人甚众。
(一)基本观点:
1、凡病皆本气自病。
本气,即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肾气(元气、元阳)与后天胃气(中气)构成的浑元一气。为人生命之两本,两本飘摇,危若垒卵。
2、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久病,难症痼疾,重危急症,先救胃气,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见病治病,不顾两本,妄用苦寒攻伐,医之罪也!胃气一伤,非但不能运化饮食亦且不能运载药力。凡治病,以顾护胃气为第一要义!
3、胃气是五脏的后勤部,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是治病救危一大法门,五脏皆禀气于胃也。故理中汤可治百病。
4、先天肾气号称命门之火,火神始祖郑钦安谓之:“唯此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彭子叫作“阳根”。五行圆运动之理,火可生土。脾胃如釜,元阳为釜底之火。故凡治脾胃病本药不效,速温养命火,火旺自能生土。故桂附理中汤又是救胃气,治百病之要方。
5、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存得一丝阳气,便有一线生机。
(二)、伤寒心悟
1、一部伤寒论,397法只是两大法:保胃气以救肾气,救肾气以保胃气之法。113方只是两方,理中汤与四逆汤。太阳病条文最多。洖治最多,救误之法最多。汗、吐、下误用,所伤者胃气(中气),救误即是救胃气。胃气一伤,升降乖乱,当升者反而下陷,当降者反而上逆,五行运动不圆。救胃气以复中轴,升降复常,四维得安,病癒。至少阴病阶段,一点真阳将亡,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
大师谈一代名医李可:“救命的东西,我们不保密”(李可30首验方分享)
大师谈一代名医李可:“救命的东西,我们不保密”(李可30
首验方分享)
医知说:李可,1930年出生于山西灵石。他从赤脚医生做起,致力于传承汉代以前的中医学,成为我国运用纯中医的理法方药从事急症救治、独具特色的当代临床大家,尤擅长以重剂救治急危重症,医术高超,有“现代张仲景”之美誉。其专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记录了他在急危重症疑难病方面的珍贵治疗经验,理法方药精辟,实用性强,成为许多中医临床工作者案头必备之书。
2013年2月7日,传奇老中医李可在山西家中去世,享年83岁。消息传来,中医界人士无不叹惋。李可是古中医学流派的“开山鼻祖”,以擅长运用纯中医的理法方药从事急症救治而出名。他经40年临床实践自创中药方28首,其中尤为著名的“破格救心汤”使数以千计的垂危病人起死回生,被国医大师邓铁涛赞为“中医的脊梁”。晚年的李可致力于弘扬和复兴中医学,并在广州南方医院建立了全国首个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他说:“基地的成立,已是国家对我一生的最高奖赏,比诺贝尔奖更为珍贵。”李可最器重的门生之一、基地主任吕英教授曾深情回忆并展示了李可在为医、为师、为人方面的医学大家风范。
李可有着一条传奇的学医路:他是在牢狱中自学成才的。
1930年,李可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一个小农商家庭,16岁初中毕业后参加军队,曾在西北野战军做过战地记者,也做过军队报纸的编辑。1953年,性格耿直的李可因为对一封重要信件发表了不同看法,便莫名其妙地被打成反革命,锒铛入狱。在狱中,他结识了一位姓黄的狱友,他指点李可,学中医要背“汤头”,看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从此,李可开始在狱中看医书,踏上了漫长的中医自学路。“文革”期间,李可因为被人诬告再次蒙冤入狱。在狱中,他继续刻苦钻研《易经》、《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
李可老中医:治未病--救胃气保肾气
李可老中医:治未病--救胃气保肾气
导读本文为李可老中医在首届扶阳论坛的演讲,真挚朴素,饱含深情,从心脏病的临床论治,谈及治未病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大医精诚,斯心可敬,让我们学习之余,再次怀念感佩李可老中医的仁心医术。
【名家简介】
李可(山西著名老中医)男,1930年生,山西灵石人。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顾问。临难习医,具救苦心。天资敏慧,虽未曾亲炙名师,究能得医之本源。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崇尚仲景学说。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五十年来,活人甚众。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匹夫之志,赤子之心,于斯可见焉。
昨天是冬至节,我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特殊变化,所以没有跟大家一块儿,很对不起!
治未病—中医对待生命与疾病的战略观点
关于这次治未病的问题,大家谈得很多。总的来讲,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对待生命与疾病的战略观点,因为世界上一切的疾病的产生,首先是人体本气致病。而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是中医对待疾病的战略手段!内经预防为主的思想在世界医学文献上最早出现,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光辉思想,现在和将来永远要指导人类的生命活动。
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心脏器质性病变,癌症,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肺结核,糖尿病系列病症,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肾衰,运动神经元疾病,艾滋病!面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
“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
著名老中医李可力荐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蕴含什么奥秘?
著名老中医李可力荐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蕴含什么奥
秘?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本书,著名老中医李可曾经苦苦搜求半个世纪、保护珍藏,还亲自主校、出版,一直是大力推崇,称它是「医学秘籍」、「中医之魂」。有人说学好它能指导调理身体,甚至学会看病,真的有这么神奇?
传奇的书,有传奇作者
《圆运动》这本书的作者彭子益,李可老先生称他为「中医复兴之父」,认为他是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第二位医中圣人。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写出这么厉害的书,他有什么传奇事迹?
彭子益是云南大理人,生于公元1871年,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白族医学家。小小年纪就是名门望族里的「神童」,经史子集样样精通。成年之后,他被召入京城太医院当差,职务的便利,让他能阅读到大量的、民间见不到的珍贵中医典籍。
后来辛亥革命到了民国,太医院解散。山西督军阎锡山很信服中医,也听说过彭子益,就把他请到太原中医学校讲学,培养中医人才。在这期间,还遇到太原瘟疫流行,他为患者施诊、施药,救治了成千上万的病人,成了医学史上一段佳话。
他处在的时期,社会动荡,各方势斗来斗去,还有外国入侵。西方势力带来的文化和医学,被大力扶植,中医却被诋毁、打压,甚至差点儿被取缔。
在中医生死存亡的关头,彭子益用尽半个世纪,辗转山西、江苏、云南、四川、湖南、广西,一边办学讲学、治病救人,一边先后31次修订,完成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在战乱的年代,凭一己之力保护中医,传承古中医学的正统。
看这部书能学到什么?
这部书,主要讲的是:最原本的中医基本知识。彭子益认为,很
多古代医学著作,在流传中被「学偏了」。比如晋唐之后,大多中医学派不识人体本气自病之理,反而错误地将标当作本,背离了《内经》主旨以及医圣张仲景的正统。
李可:我一生学做中医55年,闯了5大关!
李可:我一生学做中医55年,闯了5大关!
注:语音由机器人阅读,各位师友可根据自己需求选择聆听。
“我一生学做中医55年,经历了无数困苦磨难,闯过五大关(明理关、医德关、临症关、剂量关、毒药关)。现在盖棺定论,不过勉强及格而已。现在扼要叙述一下我闯最后两关的经历,或许对青年一代有点借鉴作用。”
1
剂量关
医界共识:剂量问题是经方不传之秘。剂量,是方药治病的核心一环,犹如将军的刀剑。
自81年东汉度量衡器——大司农铜权——出土,证实了汉代一两等于现代15.625克,一斤等于250克,液体一升,等于200ml,这一重大发现,解决了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李时珍之后400多年,以“古之一两,为今之一钱”,仅取经方原量的十分之一为临床应用的标准,显然是错了。
按古今度量衡标准,重新厘定经方剂量,可以体现仲景当年用药风貌,可以大大发挥经方的神奇功效。用治疑难大症,可以药到病除;救治急重危症,可以起死回生。
《伤寒论》在人类防疫治病史上,有两个第一:第一部理论与临床完善结合的东方医学体系。第一部可以救死生于顷刻的临床急症学宝典,伤寒疫病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救生死于顷刻。
现代用法剂量过轻,悬殊过大,不堪大任。由于达不到仲景学说的基础有效剂量,所以不能治大病,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不担风险,但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夺去了将军手中的刀剑,在近代两大医学体系的竞争中,使中医丢掉了急症阵地,退居附庸地位。这是老中青三代中医的奇耻大辱!
要雪耻,先闯剂量关:
李可谈中医:来到南方,我发现这里的病人验证了黄帝内经的理论
李可谈中医:来到南方,我发现这里的病人验证了黄帝内经的
理论
我基本上每年都来南方,但是我来南方以后,看过的病人大概有一千多人。这个里头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如果从中医的六淫来分类就是风、寒、暑、湿、燥、火,那么我所看的病人阳虚寒湿证的十之有八九,而阴虚火热证的百不见一二,一例都没有遇到过。
南方气候特别热,一般人讲,有夏无冬,这么酷热的气候,人们在这样的一个气候竟然没有一个得火证、热斑点,或者阴虚证,这个事情让我非常惊诧,不理解。所以从2000年开始,我就注意观察南方朋友们的生活习惯。就开始寻找(这些病症)根源,在我的观察当中发现:第一个问题就是普遍大家都使用空调,空调是一个现代科学的一个发明,若说它的利和弊,我看弊多于利。因为这个,造成了很多人为的空调病。
有以下这种表现:一个是人造冷气,外边热的不得了,一旦回到家里就跟进了冰窟窿一样,这么一冷一热,每天经过好多次,所以寒湿是伤人最厉害的外形,我们人造的寒邪比那个自然界的寒邪还要厉害。所以我发现,空调的发明首先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活,破坏了我们几千年正常气候下人生活的这种节奏。这个空调的出现实际上并不长,我们有好几千年就处在没有空调的状态下,生活的非常好。自从有空调出现以后,阴寒之气,它频频进入体内。比如今天我马上从这里出去了,外边是一团火,然后进入有空调的环境,马上就发冷,感觉穿一件衣服都不够用。就这样反复的把寒气一层一层的压在体内,这样的话就造成很多病。比如说头痛、慢性鼻炎、阴暑证。所谓阴暑证,就是暑天受寒得的一种病,它和暑热症不一样,看起来是暑天得的病,实际上是一种阴寒症。
李可老中医一个治疗癌症的方子,超厉害!(下)
李可老中医一个治疗癌症的方子,超厉害!(下)
展开全文
接上文:
李可老中医一个治疗癌症的方子,超厉害!(上)
四、验案——胃小弯癌 1982年夏我赴甘肃西峰市接受平反,于庆阳地委司机李荣家遇其内弟陈春发,60岁,西安市大雁塔区农民。经西安医学院二院病检,确诊为胃小弯癌(4×4cm),已办住院。自知年迈患癌,生死难卜,故术前专程来峰,与胞姐见最后一面,顺便请我诊治。询知食人即吐,痰涎如涌,便燥,三五日一行,干结如羊粪球,落地有声。面色灰滞,消瘦,病未及3个月,体重下降15公斤。然神识清朗,同桌进餐,食欲颇佳。声若洪钟,喜笑言谈,颇饶风趣。我接触癌症病人可谓多矣,似此类性格者,却百不见一。胸怀豁达,便易措手。诊脉弦滑,舌红,中有黄厚腻苔。边尖有瘀斑。询知一生嗜食肥甘,嗜酒如命。此必湿热酿痰,阻塞气机,日久化毒,积为有形症积。所幸正气未衰,可以用攻。毕竟高龄,佐以扶正:赭石末50克,漂海藻、生甘草、元参、牡蛎、醋鳖甲、木鳖子、黄药子、生半夏、鲜生姜、蛇舌草、夏枯草、莱菔子各30克(生炒各
半),旋覆花(包)、醋柴胡、山茨菇各15克,红参(另炖)、灵脂各10克,“全虫12只、蜈蚣4条,紫硇砂3克,明雄黄0.3克”(研末冲服),煎取浓汁400毫升,对入蜂蜜100克、姜汁10毫升煎3沸,日分2次服,30剂。另,隔日冲服儿茶2克。上方服至5剂后,大便通畅,进食不吐,已与平日无异。自备槐耳,每日煎汤代茶。不久,我赴兰州,辗转返晋,失去联系。 1984年1月7日,李荣患肝癌,来灵找我诊治。询其内弟病情,据云在峰服完汤剂,调养月余,在地区医院镜检,瘤体消失,食纳如常,体重恢复,已返陕照常参加农事劳作。
倪海厦、王正龙、李可三位中医实践家,注重扶阳,是否有偏颇之处
倪海厦、王正龙、李可三位中医实践家,注重扶阳,是否有偏
颇之处
我也是这二位先生的忠实追随者。
我掌握的倪海厦先生的视频资料不是很完整,但保存着倪先生几乎所有的文字类医学著作。而李可先生的著作我也是尽可能地收集。
对于二位先生的著作,我是经常阅读,而且常读常新,受益匪浅。
在拜读二位先生著作的时候,脑海中却常会闪过另一个人的身影,这个人便是王正龙。
半路学医,一世飘零;随心所欲,却能够终有大成;身负奇才,却只能孤芳自赏;既能看破红尘,又能矢志于医;孤身求索的苦行僧,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殉道者,这是我对王正龙的大体印象。
与李可、倪海厦一样,王正龙也是中医经方派理论坚定的践行者,也有着高超的医术和高贵的人格。
这三人中,王正龙最年轻,但却去世得最早。虽然生前也有很多拥趸,但这些年却少有人关注了,这与李可、倪海厦二位先生身后依然备受追捧是大相径庭的。
李可被誉为当代的张仲景,21世纪的中医无冕之王,倪海厦被称为当代鬼才,而王正龙的称号是民间医生。
这三位先生均已作古,无论对其学术有何争议,但其对中医的执着追求和开拓精神,对中医药的传承,其引发的社会思考,尤其是其愤世嫉俗之心,悲天悯人之情,都是留给后辈的宝贵财富。
这三位先生,虽然都留有很多著作,但却不是理论派,也不是学院派,而是实践派,这也是其理论被广泛接受的原因之一。
这三人都是坚定的中医经方派,而对温病派理论持反对态度,这其中李可先生的态度比较温和,而王正龙与倪海厦的态度则非常激烈。
李可先生的态度虽然看似温和,但在实际践行中,与其他二位也不遑多让。比如“古中医之路”的说法,比如“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扶阳是大道,八法不可废”的理论,抑或是令人咋舌的药物用量,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倪王也难望其项背。
名老中医李可最全的自拟方总结?
名老中医李可最全的自拟方总结
谈及古中医,世人皆竖拇指称颂,然而,古中医为什么能够无敌于天下呢?看李可先生为您道来~
西方医学的致命局限
西方医学界曾提出了威胁人类生命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努力,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现在由中国的中医来做这份答卷。
西医为什么失败?不是方法,而是思想,而是认识论。他们的手段十分先进,是由现代尖端科学武装起来的,对局部疾病的认识,精确到分子水平。
但他们却忘记了活生生的人,忘记了一切疾病只是整体失调的局部表现。“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正是这八个字,把西方医学引入了死胡同。
2007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承认“中医学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东方的系统的医学体系。”
古中医传承生生不息
什么是古中医?和西方医学的分水岭何在?答案是认识上的差异。
古中医认识人与宇宙的立足点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宇宙整体观”。世界是一个大宇宙,人身是一个小宇宙。人最早的生命是天地大气所生,并与天地大气在千变万化中和谐一致。
这是中华文化第一经典《易经》的观点。医学领域,先贤以易道论医,产生了《内经》,东汉张仲景集易医之大成,作《伤寒杂病论》。
至此,奠定了古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与完备的临床实施要则,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理论与临床完整结合的经典,较之现代西医早了一千六百年。
我遵循这条古中医学的路子,实践探索52年。深深体会:六经辨证的一整套理法方药,可以囊括百病,从重危急症到一切外感急性传染病,内伤杂病,以及现代罕见疾病谱中的奇难大症,都可以从中吸
取智慧,找到解决的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古中医的路上——李可专访
时间:2010-12-31 11:59:54 来源:南风窗作者: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许多病人称呼您“救命先生”,还有人说您是“当代张仲景”。现在人们对中医的态度非常极端,要么是庸医,要么是神医。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李可(以下简称李):救过一些人是事实,但“当代张仲景”的称号绝不是我们这种凡夫可当的。我本是一介山野村夫,成天和农民滚在一起,特殊的环境使我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
所谓庸医,其实就是现在学院派的中医离开现代手段不会看病,不懂得望闻问切,连省级中医院的病床前也吊满了输液瓶,这些人能叫中医吗?一家大型中医院的院长请我去他那里,我说如果你办一个纯粹的中医院,我这把老骨头就交给你,结果他不敢吱声了。
至于说神医,那是因为人们不了解中医。擅治急症是中医学固有的传统,历代不乏“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时下世人皆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
《南》:您是怎么学习中医的?
李:60年代,我最早在民国左季云的《伤寒论类方汇参》里看到四逆汤能治27种病,受到启发,30年后才知道,左是引用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观点。后读民初实验系统医学派创始人彭子益的遗著,从此入医圣张仲景之门,奠定了“肾气与中气”为人生命之两本的认识,牢记:生死关头,救阳为急。
《南》:彭子益的书当时并没有正式出版,您是怎么接触到的?
李:1967年,一位中医朋友也被批斗,他被抓之前交给我4本麻纸的小册子,我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的4篇。他告诉我这是中医的根基,有朝一日一定要争取出版。我连夜把书看完后,用一堆尿布和婴儿襁褓裹着它藏起来,结果第二天我就进了看守所,所幸搜家时没被发现。后来直到1994年灵石大拆迁,收拾老房子时才又找到。当时那种状态下,人的学习能力和理解力反而更强,一夜所读,受益匪浅啊。
《南》:您又是怎么发现中药剂量这一关键之秘的?
李:1962年,我32岁时治疗一个老年心衰妇女,每剂药用45克附子。当时家属已经在准备后事,媳妇不懂得,把3副药一起煮了,在3个小时里一勺一勺都给婆婆灌了下去,结果当天晚上老太太就醒过来了,第二天儿子跑来要求再抓几副。此前,我用9克、18克、30克附子的病人都没有救过来,30克的可以多活一段时间。这次误打误撞,使我意识到剂量问题是疗效的关键。从此遍查医书,看到宋朝就有人怀疑过经方的剂量问题,写过《普济本世方》《伤寒九十论》的许叔微,著有《本草衍义》的寇宗爽,都曾探讨过。伤寒论的方子为啥后人用起来没效,就是因为剂量不够。
此前因为没有掌握剂量,有6个人没能救回来。从那以后,经我手治疗的心衰、肺衰、肾衰病人,没有死过一例。
1981年,汉代度量衡器的考古发现,修正了古今方剂的换算标准,完全验证了我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剂量正与仲景原方用量相符。
《南》:您在急危重症救治中经常要使用附子,您不担心这味药的毒性吗?近年关于中药中毒的说法也有很多。
李:我在灵石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因为病人太多,身体实在吃不消,心脏出了问题,从房颤转成室颤,心跳260次/分。我躺在心电图室里,把药方告诉徒弟,他煎好药我喝下去就睡着了,醒来心跳已经正常了。这次中风,也是按照仲景小续命汤之方意。我开给自己的附子用量,恐怕会让许多人大跌眼镜了。
我平生用附子超过5吨,经治病人过万,人服已用,未见一例中毒反应。附子乃纯阳之品,其毒性正是救命的仙丹。仲景原方中,炙甘草正可克制其毒。
中药中毒事件,多是病人不经中医辨证诊治,盲目按西医思路服用中药所致,是对中医无知
造成的。中药是治病用的,不是营养品,不然要医生干嘛?
《南》:您曾给学生题字:“学中医先要有菩萨的心肠,还须要英雄肝胆,为救人命敢用霹雳手段!”您认为这是学习中医的必备素质吗?
李:名医章次公曾以16字赠朱良春先生,“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可做医家的座右铭。
《南》:彭子益的“古中医学”,与您所主张的回到古中医学概念一致吗?中医不需要创新吗? 李:古中医学指的是汉代以及汉以前的中医,那是中医的正统;彭子益的书对仲景学说的解读是最正确的。中医历史上在魏晋时代出现断层,到金元四大家,违背了内经的主要观点,其办法用于治表,偶尔尚可,但见效后长期用又会对身体造成难以恢复的损害。其中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的“阳长有余,阴长不足”的观点,最有问题。在张仲景那个时代,中医是无病不治的。后世许多中医按照错误的路子治了一辈子肺结核、糖尿病,治好过几例? 中医当然需要创新,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连继承都没做到,谈什么创新?简单地认为近世的东西就是先进的,这十分浅薄。
《南》:这与提倡、重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经方派有什么区别?
李:后世搞伤寒论的就叫经方派,但其实所谓的经方派,走偏的居多,大都违背了医圣原意。像有人就说,一立春就不能给病人用附子了,这哪是仲景本意啊?这些错误见解的流传,误导了很多人。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灵魂,微言奥义,字里行间表露出来的重要奥秘,只有四个字:保护阳气。
《南》:南怀瑾先生让您整理好自己的东西,留待后世。为什么您不多写几本书,把经验总结出来?
李:那得把我拉到深山里关上3个月。我上—本书(指《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就是躲在水利局培训班的课堂上,谁也找不着我,一气呵成写出来的。
我在阅读医案的过程中发现,如果一个不小心把错误写进书里,简直贻害无穷啊。上星期,河南地方民政局的一个公务员来信说,父亲急性心衰,紧要关头他不顾一切,照着书里的方子给药,竟然把老父亲救过来了。我接到信后打电话询问了情况,因为他父亲的病情略有不同,所以方子需要调整。这类情急之下看书治病的电话,我每年都能接上40几个。所以我更对写书的事非常谨慎,医书事大,人命关天啊。
《南》:您排斥西医吗?您如何认识中西医的关系?
李:西医的确能解决不少问题,有它的优势所在。但中西医只能是互补的关系,而不能结合。西医发展至今不过150年,历史上发生过几百次大瘟疫,中华民族之所以没有发生过欧洲等地那种大规模的人口死亡,这无疑是中医的功劳。在外国,西医已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因此主动到中医这里“拿来主义”,国内连最基本的对抗生素的滥用和副作用的反省,做得都很不够,更无法就西医的不足进行理性的讨论。
《南》:您觉得中医复兴的时机已经到了吗?
李:中医命运和国家命运是一体的,眼下中华文化复兴是好兆头,我觉得时机已经到了。彭子益这本书的出版正好顺应时势,其读者对象就是有志于中医的现代青年。
国家应该尽早成立中医药部,中医要立法,不受卫生部的干扰。既得利益者是最大的阻力。中央要想清楚,是要医院救人还是要它赚钱?要赚钱引进设备、进口西药最快了。政策上要松绑,不然在西医的紧箍咒下,中医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话。
《南》:您一辈子救了那么多人,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李:哪里,没啥,兴许他们前生都救过我呢。
《南》:啊,那么多人救您,那您得犯多大的错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