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苏教版
【初中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初中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古代寓言二则(全文背诵默写)(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两个古代寓言(全文背诵和听写)(一)郑人买履想买鞋子的人先用脚坐在鞋上。
去城市,但忘了操作它。
我有鞋子,但我说:“我忘了拿。
”拿去吧。
而恰恰相反,市场罢工,所以他们不能上台。
那人说:“为什么不试试呢?”日期:“,。
”(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水过河的人。
他们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
他们突然同意了他们的船,说:“这是我的剑落下的地方。
”停船,。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按原文填空。
(1)填出文中空白的句子。
(2)“郑仁买鞋”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划船寻剑》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秦相该组织准备的论文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增加的单词。
①先自度其足()② 我忘了拿()③反归取之()④ 那他就不能表演了()⑤遽契其舟()⑥ 不困惑()3在下面的句子中解释“直”这个词。
①反归取之()② 芝芝市()③何不试之以足()④ 因此,事物之外有兴趣()4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② 如果你要一把剑,你不也会感到困惑吗?③是吾剑之所从坠。
④ 去城市,但忘了操作它。
5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郑人买不到鞋子的原因是什么?6《郑人买鞋》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呢?七、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例子。
请你举一个例子。
语言简洁明了。
苏教版初一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 言 文 阅 读一、《赵普》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赵普》选自《 》,这是一部 体宋代史,本文讲述的是他担任__________(官职)时的两个小故事:一是 ;一是 文章在刻画人物时,主要描写了他的________和_______,集中表现了赵普 的性格。
1、 解释加点词2、解释下列文言词语的古今不同含义。
⑴家人发箧视之 发:古义: 今义: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学术:古义: 今义:⑶普颜色不变 颜色:古义: 今义: (4)处决..如流 古义: 今义: (5)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古义: 今义: (6)普明日..复奏其人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 跪而拾之以归( )及为相( ) 普又以其人奏( ) 读之竟日( )为 ) 以 太祖常劝以读书 ( ) 之 奏荐某人为某官( ) 以天下事为己任 ( ) 家人发箧视之( )4、翻译全文5、理解(1)本文主要写了关于赵普的两件事,表现了怎样的中心?(2)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赵普读书非常勤奋?摘录此句并翻译。
你能说出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吗?(3)语段结尾处所言“太祖乃悟”,设想一下太祖悟到了什么?(4)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5)读书给赵普带来了什么好处:(6)写出《论语》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则,并说说理由。
(7)阅读文章后,你认为赵普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喜欢他么?为什么?(8)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9)第二段写赵普奏荐人才时有哪些细节描写?从第二段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10)我们可以从赵普身上学到什么?(11)文中有个词语已成为成语,你能找出来并解释吗?(12)“阖”字有何作用?(13)赵普奏荐人才结果怎样?为什么太祖“卒用其人”?6、总体把握:(1)课文写了、两件事,围绕一个中心来构思。
苏教版初一上学期文言文练习修订稿
苏教版初一上学期文言文练习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
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日:“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苏教版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答案1.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快荀巨伯探病友荀巨伯远看友人一)荀巨伯探友(译文)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
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
”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
”于是退兵了。
全城都得以保全。
1.①告诉②离开③用④于是,就2.C3.例如: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二)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他说:“你想读书吗?”原对答:“我没有钱交学费啊!”师曰:“童子若有志有此,我愿收你为徒教你读书,不收学费!”于是原就进了学堂。
一个冬天,就熟读《孝经》和《论语》。
1、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2、cè shě qì。
2.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快快一)荀巨伯探友(译文)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
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
”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
”于是退兵了。
全城都得以保全。
1.①告诉②离开③用④于是,就2.C3.例如: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七年级上册期末练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练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期末练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2丁锋班级姓名学号(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以丛草为林C、项为之强D、可以为师矣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4分)(二)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①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特与婴儿戏耳()④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4分)()A、其子随之而泣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D、曾子之妻之市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三)陶侃惜谷《晋书》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②执而鞭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一狼洞其中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答:(四)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1.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2.这那么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②不愤不启,不俳不发:。
18.“默而识之”说的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O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古诗文默写填空1.“今夜月明人尽望,”是唐代诗人《十五夜望月》中的咏月名句。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说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二3. 一首律诗可分四联,代诗人《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二诗中有一个对偶句,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5.代诗人的《赤壁》中,“,”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6.《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北宋文学家写的一首词。
词中“,!”两句表现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苏教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②释其耒③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释】①株:露在地面上树木的根和茎。
②因:于是,就。
③耒(lei):古代耕田用的农具。
形状像木叉,就是犁耙。
【阅读指津】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兔走.触株( ) (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 ) (4)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的“为”字与例句中的“为”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身为宋国笑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始悟为山市D.以丛草为林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二)杞人忧天杞国①有忧天地崩坠②,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③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④屈伸⑤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⑥,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⑦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⑧,亡处亡块。
若躇⑨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⑩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天瑞》) 【注释】①杞国:周代的国名,在今河南省杞县。
②崩坠:崩塌,坠落。
③因:于是,就。
④若:你。
⑤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⑥行止:行动和停止。
⑦只使:即使。
⑧四虚:四方。
⑨躇(chǔ):立。
⑩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阅读指津】文章着重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苏教版七年级上综合练习之文言文阅读练习-精品
【关键字】语文、情况、方法、地方、问题、主动、继续、现代、发展、了解、紧迫、突出、稳定、思想、精神、需要、特色、作用、关系、分析、借鉴、调节、丰富、满足、发挥、教育、解决、统领、新事物、用心、重要性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⑵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苏教语文七级上期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 ------------------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⑵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三、阅读《幼时记趣》全文,完成文后问题。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①于.土墙凹凸处(在)②神.游其中(想像)③项为之强.(僵硬)④留蚊于素.帐中(朴素的)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⑥鞭.数十(鞭子)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2.解释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项为之强()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③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④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⑥其常蹲其身()神游其中()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1) 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
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日:“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中考总复习:苏教版七级上文言文练习.doc
2010年中考总复习:苏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练习-②屠惧,投以( )骨。
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 )。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顾( )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 )奔倚( )其下,弛( )担持( )刀。
狼不敢前( ),眈眈相向。
④少时( ),一狼径( )去,其一犬( )坐于前。
久之( ),目似瞑,意( )暇甚。
屠暴起,以( )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 )其中,意( )将隧入以( )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
屠自后断其股( ),亦毙之。
乃( )悟前狼寐,盖( )以( )诱( )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
(3)乃悟前狼寐,盖以透敌。
3.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其各代什么?恐前后受其敌一狼洞其中4.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幼时记趣》1.解释字词。
(1)私拟作群鹤舞空()(2)项为之强()(3)又留蚊于素帐中()(4)果如鹤唳云端()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土砾()②怡()③壑()④癞蛤蟆()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凹者为壑()②不觉呀然惊恐()③捉蛤蟆,鞭数十()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①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②使与台齐()③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④余年幼,方出神()5.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常蹲其身()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③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④鞭数十,驱之别院()6.翻译下列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2)作青云白鹤观(3)鞭数十,驱之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九、开放性试题: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习题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习题第一部分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 履( ) ② 操( )③ 度( ) ④ 宁( )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 ) ②遽( )③是( ) ④求(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 )⑵做动词用的:(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习题第二部分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 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①于土墙凹凸处( 在) ②神游其中 ( 想像 )③项为之强 ( 僵硬) ④留蚊于素帐中 (朴素的)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⑥鞭数十(鞭子)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 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2.解释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 ) 昂首观之(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②观昂首观之( ) 作青云白鹤观( )③以徐喷以烟 ( ) 以丛草为林( )④为项为之强 ( ) 以虫蚁为兽( )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 ) 温故而知新( )⑥其常蹲其身 ( ) 神游其中( )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答案一、1.①鞋子②拿③量长短④宁可。
2.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3.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二、1.①渡江②急忙③这儿④寻求。
2.①涉江者②舟3.⑴A、C ⑵B4.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
〔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5.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开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宜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三、1.④〔白色的〕⑥〔鞭打〕2.①的;它,指蚊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助词,无实义〕;代词,指“昂首观之〞。
②观看;景观。
③用;把。
④因;当作。
⑤所以;旧的。
⑥指自己;它们,指丛草、虫蚁、土砾。
3.(1)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
〔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2)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形容安闲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体积极大的东西。
〔形容极大极大的物体。
〕4.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私,私下里。
〕②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着群鹤在空中飞舞。
③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5.观蚊如鹤〔夏蚊成鹤〕。
6.以神游丛草为好,丛草也值得“神游〞,更能表达童趣。
选另一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7.物外之趣8.即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
9.细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10、“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11.写出了“我〞的专注,侧面衬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妙。
12.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慌。
13.C14.总分关系15.两件事,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梦想的性格。
16.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
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晴空一鹤排云上,……黄鹤楼?……四、1、同“缺〞;涨;实在;连续;顺流而下;冲荡;早晨。
2、⑴从、由;假设⑵长时间地;长度大3、〔1〕假设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假设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中考总复习:苏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练习
中考总复习:苏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练习2019年中考总复习:苏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练习2019年中考总复习•七(上)文言文练习《古代寓言二则》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 (2)遂()不得履 (3)宁()信度(4)遽()契()其舟 (5)先自度()其足(6)宁信度(),无自信也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3)反归取之(4)遽契其舟 (5)楚人有涉江者 (6)宁信度,无自信也3.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度:4.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
(1)是吾剑之所从坠是:(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是:(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是:5.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至之②市,而忘操之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1)做代词,代物的:毙之。
乃( )悟前狼寐,盖( )以( )诱( )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
(3)乃悟前狼寐,盖以透敌。
3.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其”各代什么?恐前后受其敌一狼洞其中4.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幼时记趣》1.解释字词。
(1)私拟作群鹤舞空()(2)项为之强()(3)又留蚊于素帐中() (4)果如鹤唳云端()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土砾()②怡()③壑()④癞蛤蟆()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凹者为壑()②不觉呀然惊恐()③捉蛤蟆,鞭数十()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①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②使与台齐()③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④余年幼,方出神()5.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常蹲其身()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③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④鞭数十,驱之别院()6.翻译下列句子。
苏教版七上语文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执竿入城(10分)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解释加点字。
(4分)①初竖执.之:②计.无所出:③但.见事多矣:④遂.依而截之:2、下列句中的“以”与文中“何不以锯中截而入”中的“以”字的意义相同的是()(2分)A以刀劈狼首。
B岁以大穰。
C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D投以骨。
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4、概括这段文字所给予人们的启迪。
(2分)(二)东施效颦①(10分)西施病心而颦其里②,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③,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④;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①选自《庄子·天运》。
②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里:乡里。
③美之:意动用法,即“以之为美”。
④坚:紧紧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病心而颦.其里:___________ ②丑人见而美.之:____________③挈.妻子而去:___________ ④去.之走:_________2、下列与例句中“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A、任重而道远B、人不知而不愠C、拔山倒树而来D、学而时习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4、说说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鲁人织屦(10分)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⑵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①于.土墙凹凸处(在)②神.游其中(想像)③项为之强.(僵硬)④留蚊于素.帐中(朴素的)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⑥鞭.数十(鞭子)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2.解释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项为之强()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③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④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⑥其常蹲其身()神游其中()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温习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温习文言文阅读答案一、1.①鞋子②拿③量长短④宁可。
2.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3.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动身,按如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二、1.①渡江②急忙③这儿④寻求。
2.①涉江者②舟3.⑴A、C ⑵B4.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
(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5.事物老是在不断地发展转变,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转变,适合于这种转变的需要。
三、1.④(白色的)⑥(鞭打)2.①的;它,指蚊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助词,无实义);代词,指“昂首观之”。
②观看;景观。
③用;把。
④因;看成。
⑤所以;旧的。
⑥指自己;它们,指丛草、虫蚁、土砾。
3.(1)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
(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2)心情愉快,自得其乐。
(形容安适愉快而知足的样子。
)(3体踊跃大的东西。
(形容极大极大的物体。
)4.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私,私下里。
)②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着群鹤在空中飞舞。
③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5.观蚊如鹤(夏蚊成鹤)。
6.以神游丛草为宜,丛草也值得“神游”,更能表现童趣。
选另一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7.物外之趣8.即观察物体本身之外的乐趣(超脱于红尘之外的乐趣)。
9.细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10、“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11.写出了“我”的专注,侧面衬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
12.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13.C14.总分关系15.两件事,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空想的性格。
16.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惶恐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
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晴空一鹤排云上,……《黄鹤楼》……四、一、同“缺”;涨;实在;持续;顺流而下;冲荡;早晨。
二、⑴从、由;若是⑵长时间地;长度大3、(1)若是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若是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②释其耒③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释】①株:露在地面上树木的根和茎。
②因:于是,就。
③耒(lei):古代耕田用的农具。
形状像木叉,就是犁耙。
【阅读指津】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兔走.触株( ) (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 ) (4)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的“为”字与例句中的“为”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身为宋国笑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始悟为山市D.以丛草为林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二)杞人忧天杞国①有忧天地崩坠②,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③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④屈伸⑤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⑥,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⑦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⑧,亡处亡块。
若躇⑨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⑩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天瑞》) 【注释】①杞国:周代的国名,在今河南省杞县。
②崩坠:崩塌,坠落。
③因:于是,就。
④若:你。
⑤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⑥行止:行动和停止。
⑦只使:即使。
⑧四虚:四方。
⑨躇(chǔ):立。
⑩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阅读指津】文章着重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
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
开导杞人的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
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身亡.所寄( ) (2)因往晓.之( )(3)天果.积气( ) (4)躇步.跳蹈(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2)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3.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大致相同?4.从探究的角度上看,你是如何评价这位“忧天”的祀人的?(三)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①象耳山下。
世传②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③方磨铁杵④,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⑤其意,还卒⑥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选自《方舆胜览》) 【注释】①眉州:古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②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③媪(ǎo):年老的妇人。
④铁杵(chǔ):铁棍,铁棒。
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⑤感:被……感动。
⑥卒:完成。
【阅读指津】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他的触动很大,他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出自这个故事,这句话也成为激励后人持之以恒求学的名言警句。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成.( ) (2)弃去.( )(3)逢老媪方.磨铁杵( ) (4)还.卒业( )2.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问之( ),日:“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过小溪,逢老温方磨铁柞。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四)黄生①借书说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②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③,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④,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⑤焉。
非独书为然⑥,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⑦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⑧焉,庋⑨藏焉,曰“姑俟异日⑩观”云尔⑪。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⑫。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⑬。
通籍⑭后,俸去书来,落落⑮大满,素蟫⑯灰丝⑰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⑱也!(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①黄生:姓黄的年轻读书人。
指黄允修。
②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或“你”。
③七略四库:泛指皇家的藏书。
《七略》,中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
“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
④汗牛塞屋:搬运起来累得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
这里形容藏书很多。
⑤无论:不用说,不必说。
⑥然:这样。
⑦夫(fú)人:那人。
夫,那。
⑧高束:捆起来放在高处。
束,捆绑。
⑨庋(guǐ):放置,保存。
⑩异日:日后,将来。
异,别的,其他的。
⑪云尔:……样的话。
⑫形诸梦:形之于梦,在梦中现出那种情形。
形,出现,表现,表露。
诸,相当于“之于”。
(“之”代借书的情形;“于”指在)⑬省(xíng)记:明白地记在心里。
⑭通籍:指做官。
⑮落落:形容多而连续不断地堆积。
⑯素蟫(yín):指蛀蚀书籍的银白色蠹(dù)虫。
⑰灰丝:指灰尘和虫丝。
⑱可惜:值得珍惜。
【阅读指津】本文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
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安逸,养成不求进步的恶习,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好好学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 (2) 若业.为吾所有( )(3)姑俟.异日观( ) (4) 家贫难致.(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3.作者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原因是什么?4.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五)贾人背诺济阴①之贾人②,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③之上,号④焉。
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⑤也,能救我,予尔⑥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⑦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⑧不可乎?”贾人勃然⑨作色⑩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⑪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⑫而下,舟薄⑬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⑭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济阴:郡县名。
②贾(gǔ)人:商人。
③浮苴(chá):水中浮草。
④号:求救。
⑤巨室:富家。
⑥尔:你。
⑦向:刚才。
⑧无乃:恐怕。
⑨勃然:发怒的样子。
⑩作色:改变了脸色。
⑪黯然:失望的样子。
⑫吕梁:地名,龙门山。
⑬薄:迫近,这里指冲撞、触击。
⑭盍(hé):何不。
【阅读指津】人无信不立。
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
言而无信,必失信于人。
“济阴之贾人”就是因为不信守承诺,当他再次遇到险情时,无论他怎样对渔夫承诺,渔夫都不会再听他的话去救他,最终把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丢掉了。
看来,“承诺是金”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渡河而亡.其舟( ) (2)予.尔百金( )(3)向许.百金( ) (4)舟薄于石又覆.(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2)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3.贾人许百金而酬十金,他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4.你认为济阴贾人是个怎样的人?(六)宋仁宗忍饿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①而甚饥,思食烧羊。
”侍臣曰:“何不降旨②索取?”仁宗曰:“比③闻禁中④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⑤。
诚恐自此逐⑥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
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
岂不可忍一夕之馁⑦,而启无穷之杀也?”(选自《东轩笔录》) 【注释】①寐:睡着。
②旨:皇帝命令,诏书。
③比:近来。
④禁中:皇宫。
⑤外面遂以为例:宫外的人便以此为例,指定天天要宰羊,以备皇上享用。
⑥逐:每。
⑦馁(něi ):饥饿。
【阅读指津】宋仁宗赵祯(1010-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
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名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有42年。
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仁宗皇帝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事实上,赵祯既没有太祖赵匡胤的雄才大略,也不像宋徽宗那样多才多艺,他的过人之处,仅是对臣僚、对百姓比较宽容,即“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宋仁宗一日晨兴.( ) (2)语.近臣曰( )(3)诚.恐自此逐夜宰杀( ) (4)而启.无穷之杀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
(2)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七)鲁人身善织屦鲁人身①善织屦②,妻善织缟③,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④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⑤之也,而越人跣⑥行,缟为冠⑦之也,而越人被发,以⑧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身:自身,本人。
②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③缟(gǎo):白绢,周人用搞做帽子。
④穷:困,这里指没有生活出路。
⑤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⑥跣(xiǎn)行:光脚走路。
⑦冠:帽子,这里用作动词,指戴帽子。
⑧以:凭借。
【阅读指津】凡做一事,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随心所欲,莽撞从事。
制订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万不可主观臆断;做生意要有经营头脑,了解顾客的需要,三思而行事,这样才能把握时机,立于不败之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而欲徙.于越( ) (2) 或.谓之曰( )(3)而越人被.发( ) (4) 欲.使无穷(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或谓之日:“子必穷矣。
”(2)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
3.鲁人到越国去没有出路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八)摸钟辨盗陈述古①密直②,知③建州蒲城县。
富民失物。
捕得数人,莫知为盗者。
述古乃绐④之曰:“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⑤。
”使人迎置后阁祠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