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指导:流行性斑疹伤寒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合集下载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标准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标准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标准(Epidemic typhus, Endemic typhus) 【WS 215-2008】(2008-02-28发布,2008-09-01实施)3 诊断依据3.1 流行性斑疹伤寒3.1.1 流行病学史多发生在冬、春季,患者身上或衣服上常有体虱存在。

3.1.2 临床症状和体征3.1.2.1 急性持续性发热大多数患者体温在前驱期后2d~3d内达到高峰,多为39℃~40℃。

热型多为稽留型,也有弛张型或不规则型。

3.1.2.2 皮疹大多数患者于发病后4d~6d开始在腋下和两肋出现皮疹,以后皮疹延及胸、腹、背部及四肢,以背部最为明显。

初期皮疹为散在、略有突起、边缘不整,此疹鲜红但按之褪色。

在发病的6d~8d,皮疹最盛,为瘀血性皮疹,此时的皮疹形状小而圆、色红,中心呈暗紫色,按之不褪色。

3.1.2.3 神经系统症状发病早期有剧烈头痛,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也加剧,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嗜睡。

少数患者出现四肢僵硬、颈项强直及脑膜刺激症状等。

3.1.3 实验室检查3.1.3.1 检测普氏立克次体抗体检测患者血清标本的普氏立克次体抗体,作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血清学诊断。

3.1.3.1.1 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见A.1)外斐反应血清OX19菌株凝集效价大于1:160,并且随病程增长后其血清凝集效价4倍或4倍以上升高为斑疹伤寒现症感染抗体检测阳性。

3.1.3.1.2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普氏立克次体抗体(见A.2)采用普氏立克次体已知抗原对患者血清作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的普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效价IgM≥1:40或IgG≥1:160,或两次血清标本的抗体效价提高4倍或4倍以上为斑疹伤寒现症感染抗体检测阳性。

3.1.3.2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普氏立克次体基因片段(见A.3)采用PCR从患者血液标本中扩增出普氏立克次体DNA片段为普氏立克次体核酸检测阳性。

流行性斑疹伤寒是什么?有什么症状?

流行性斑疹伤寒是什么?有什么症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流行性斑疹伤寒是什么?有什么症状?
导语: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那么此病有什么症状呢?该如何去治疗呢?流行病学:传染源:
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那么此病有什么症状呢?该如何去治疗呢?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以发病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体虱是主要传播媒介。

易感人群:人普遍易感,病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本病以冬春季节为多,因气候寒冷,衣着较厚,且较少换洗,有利于虱的寄生与繁殖。

常见症状:
潜伏期5~21天,平均为10~12天。

其临床特点为持续高热、头痛、瘀点样皮疹(或斑丘疹)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自然病程为2~3周。

1)皮疹为重要体征,见于80%以上的病例,于病程第4~6天出现,初见于胸、背、腋窝、上臂两侧等处,一天内迅速发展至全身。

面部通常无疹,皮疹于5~7天消退,瘀点样疹可持续1~2周,遗有棕黄色斑或有脱屑。

2)神经系统症状明显且很早出现,表现为惊恐、兴奋、剧烈头痛,发病时可伴神志迟钝、谵妄,偶有脑膜刺激征、肌肉和舌震颤、昏迷、大小便失禁、吞咽困难、听力减退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细胞计数多在正常,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

2)血清学试验:宜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初入院、病程第2周和恢复期),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者具诊断价值。

常用者有外斐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立克次体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

3)分子生物学检查: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简述伤寒临床特征

简述伤寒临床特征

简述伤寒临床特征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咳嗽、咽喉痛、腹泻等症状。

下面将从病程、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程
伤寒的病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发热期、相对缓解期、肠道出血期和恢复期。

其中,发热期是伤寒的主要病程,持续时间为1-3周,病人体温可达40℃以上,伴有头痛、咳嗽、咽喉痛、腹泻等症状。

相对缓解期持续1-2周,病人体温逐渐下降,症状减轻。

肠道出血期是伤寒的严重并发症,病人出现腹泻、便血、休克等症状,病情危重。

恢复期是病人逐渐康复的过程,持续时间为数周至数月。

二、体征
伤寒的体征主要表现为发热、脾肿大、肝肿大、皮疹等。

发热是伤寒的主要体征,病人体温可达40℃以上,持续时间较长。

脾肿大是伤寒的常见体征,可在发热期出现,也可在相对缓解期出现。

肝肿大是伤寒的另一常见体征,常伴有黄疸。

皮疹是伤寒的特征性体征之一,多见于发热期,呈现出玫瑰疹或斑丘疹。

三、实验室检查
伤寒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液学检查、粪便检查和尿液检查。

血液学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异常。

粪便检查可发现伤寒杆菌,但其敏感性较低。

尿液检查可发现蛋白尿、管型尿等异常。

综上所述,伤寒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咳嗽、咽喉痛、腹泻等症状,体征包括发热、脾肿大、肝肿大、皮疹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液学异常、粪便检查阳性、尿液异常等。

对于怀疑患有伤寒的病人,应及时进行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传染病课件:流行性斑疹伤寒

传染病课件:流行性斑疹伤寒






虱 随虱粪排出
(虱肠壁上皮细胞中繁殖) 易感者皮肤
流行病学(三)
流行特征:该病多发于冬春季。因天气寒冷、 衣着较厚,且少换洗等有利于虱的 寄生和繁殖
发病机理
普氏立克次体
局部小血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
细胞溶解破裂 (病原体释放)
血液

血液
全身小血管及内脏内皮细胞中大量繁殖
克 次


肺炎 心肌炎 中耳炎 腮腺炎
诊断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季节去过疫区 2.与患者有接触史 3.被人虱叮咬史
(2)临床资料 1.突起稽留高热、脉速,兴奋,剧烈 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皮疹(发疹时间,顺序,疹型等特点)
诊断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数多正常,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 血小板可减少。尿蛋白常阳性。
流行性斑疹伤寒
(epidemic typhus)
目的要求
1.了解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 征、发病机理、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及预后。
2.掌握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流行性斑疹伤寒
又称虱传斑疹伤寒。 由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 染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
临床特征
发病急骤 稽留高热 剧烈头痛 特殊皮疹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用豚鼠阴囊试验及补体结合试 验鉴别。
4.恙虫病:皮疹有焦痂,淋巴结肿大。变形杆菌OX19
凝集试验阴性,OXK阳性。
治疗
一般治疗
更衣灭虱 卧床休息 保证水分热量 维持电解质平衡 作好护理 防治并发症
对症治疗
病原治疗(主要治疗措施)

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伤寒和副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

然而,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且不同患者的表现可能存在差异。

二、血培养
血培养是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最重要手段Q采集患者发病后第Γ2周的血液,培养阳性率较高。

若培养出伤寒或副伤寒沙门氏菌,即可确诊。

三、粪便培养
粪便培养也是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常用方法。

采集患者发病期和缓解期的粪便样本进行培养,若培养出伤寒或副伤寒沙门氏菌,即可确诊。

四、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然而,这些改变并非特异性,也可出现在其他疾病中。

五、肝功能检查
部分伤寒和副伤寒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

肝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肝脏状态,但确诊仍需依赖于血培养或粪便培养结果。

六、其他检查
其他检查手段包括尿常规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可帮助了解患者的泌尿系统、肺部和腹部情况,但并非特异性用于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总结:诊断伤寒和副伤寒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
其他相关检查。

其中,血培养和粪便培养是确诊的关键手段Q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降低疾病对患者的危害。

1例斑疹伤寒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1例斑疹伤寒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1例斑疹伤寒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斑疹伤寒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分布很广,多发生于亚洲的太平洋地区,其中以东南亚为主要流行区。

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人对斑疹伤寒普遍易感,但患者以青壮年居多。

职业以农民、从事野外劳动者居多。

一般5~11月为斑疹伤寒的好发季节,6~8月达高峰。

2 基本情况患者女,84岁,农民,肥东县包公镇大许村居民。

与2013年10月8日发病,在包公镇大许村卫生室治疗半月余,无效,于10月27日至安徽省立医院就诊,10月31日在省立医院实验室诊断为斑疹伤寒。

3 流行病学调查3.1 卫生学调查患者单独居住,居住地房屋朝南背北,为两间砖瓦结构房,卧室内堆积大量杂物,环境卫生较差,无纱门纱窗,通风、采光状况不好,家庭饲养一条狗、一只猫,鸡11只,鸭4只。

3.2 发病情况3.2.1 就诊史患者与2013年10月8日凌晨6时出现高烧,40℃、头痛、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认为是感冒,去当地村卫生室自行购买服用三九感冒灵两袋,10月8日午时左右高烧退去,症状有所缓解,但是仍感觉肌肉酸痛,以无大碍,居家休息。

至10月22日出现恶心、呕吐、嗜睡、纳差,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给予消炎抗病毒治疗,后出现意识障碍、昏睡昏迷。

10月27日被转送到省立医院就诊,查体肝大,肋下2cm,脾大。

与10月31日被省立医院实验室确诊为斑疹伤寒。

3.2.2 外出史患者发病前1个月未外出,一直在家居住,家里也无外人或亲戚来过。

3.2.3 接触史患者家饲养一条狗、一只猫,家中时常有老鼠出没,饲养的狗、猫和家中出没老鼠身上是否有虱、蚤,病家不清楚,也未做有效的个人防护,发病10日前未发现皮肤破损。

3.2.4 媒介调查情况现场专业技术人员在患者饲养的狗、猫身体上均未找到虱、蚤。

调查鼠密度严重超标,且在抓获的老鼠身上发现了虱子。

4 预防控制措施4.1严格将病例隔离治疗,待热退后14日方可解除隔离。

4.2 对密切接触者彻底灭虱、蚤,并医学观察14日,在此期间根据自愿原则应用抗生素降低发病率。

伤寒杂病论症状归纳总结

伤寒杂病论症状归纳总结

伤寒杂病论症状归纳总结伤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

该病的特点是发热、肌肉酸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中毒、出血等并发症。

本文将对伤寒及其相关杂病的症状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提高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防范。

一、典型伤寒症状1. 发热:伤寒的最主要症状之一是高热,通常从39度左右开始,持续1-2周不退,且伴有盗汗。

2. 消化道症状:伤寒患者常有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腹泻也是伤寒的典型表现之一。

3. 头痛与肌肉酸痛:伤寒患者常感到头痛头重,肌肉酸痛,特别是腓肠肌和胫骨前肌。

4. 意识障碍:伤寒患者在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模糊、烦躁不安、昏迷等症状。

5. 中毒症状:严重的伤寒患者可能出现皮肤黏膜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增快、休克等中毒症状。

二、不典型伤寒症状1. 便秘:少数伤寒患者在病初表现为腹泻后转为便秘,此种情况较为罕见。

2. 呼吸系统症状:少数伤寒患者可出现咳嗽、胸闷、咳痰等呼吸系统相关症状。

3. 皮肤症状:极少数伤寒患者可出现皮疹、瘀斑等皮肤症状,但较为罕见。

4. 泌尿系统症状:部分伤寒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等泌尿系统相关症状。

5. 神经系统症状:在严重病例中,伤寒还可引发脑膜炎、散发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

三、伤寒杂病的症状1. 伤寒型出血热:除了典型的伤寒症状外,伤寒型出血热还表现为出血现象,如鼻出血、瘀点、紫斑等。

2. 绞肠套叠:绞肠套叠是伤寒患者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其症状包括阵发性腹痛、呕吐、腹部包块等。

3. 肝炎型伤寒:肝炎型伤寒在伤寒症状的基础上,还会有黄疸、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肝炎表现。

4. 脑膜炎型伤寒:脑膜炎型伤寒的主要症状是颈部强直、高热、头痛、腰酸背痛等,严重时可伴发抽搐。

总结: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其症状可多种多样,包括发热、消化道症状、头痛肌肉酸痛等。

典型伤寒具有持续高热、腹泻和消化道症状等特点,而不典型伤寒症状较为罕见。

此外,伤寒的并发症还有伤寒型出血热、绞肠套叠、肝炎型伤寒等,其中一些并发症严重程度更高,需引起重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伤寒和副伤寒是著名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为了正确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下面我将介绍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一、伤寒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伤寒主要表现为间歇性高热,发热期持续较长,常伴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常见的体征包括脾肿大、相对缺乏心音、舌苔黄褐色等。

2.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外周血象中可见少量病毒沉着,血培养阴性。

粪便培养可检出沙门菌,粪便中也可找到沙门菌抗原。

血培养是确认伤寒的关键检查,阳性率可以达到90%,但需要培养2-3天。

3. 典型病例:具有传染性疾病史,同时符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诊断标准。

典型伤寒病例可以直接确诊。

4. 临床血清学检查:通过伤寒抗体检查,如Widal试验、红细胞沈阳凝集试验等,可以提供伤寒的诊断概率。

5. 其他辅助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可以辅助诊断。

参考内容:标准参考来源:《传染病诊断学》(主编:陆道培等)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副伤寒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一般持续数周至数月,发热日轻于伤寒。

患者还常伴有头痛、全身肌痛、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体征方面,副伤寒可出现脾肿大、肝肿大等。

2. 实验室检查:副伤寒与伤寒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类似,血培养阳性率也可以达到90%以上。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外周血象中可见少量病毒沉着。

3. 其他辅助检查:副伤寒的辅助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查和其他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

参考内容:标准参考来源:《传染病学》(主编:何桂生等)综上所述,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对于不典型的病例,还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查,如Widal试验等。

以上所列的参考内容是常用的医学参考书籍,可以提供相关的诊断标准和辅助诊断方法。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传染病学 第三章 立克次体感染——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

传染病学 第三章 立克次体感染——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

⽴克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组⽴克次体引起的⾃然疫源性传染病。

⼈类⽴克次体病可分为5⼤组:①斑疹伤寒组(含流⾏性斑疹伤寒和地⽅性斑疹伤寒);②斑点热组(含斑点热、马赛热、澳洲蜱型斑疹伤寒、⽴克体体痘症);③恙⾍热组(含恙⾍病);④Q热组(含Q热);⑤阵发性⽴克次体病组(含战壕热)。

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有流⾏性斑疹伤寒、地⽅性斑疹伤寒、恙⾍热和Q热。

⽴克次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物,具有以下特点:①需在活细胞内⽣长,在代谢衰退的细胞内⽣长旺盛;②具典型的细胞壁、有DNA和RNA,呈短⼩、多形性球杆状,染⾊后光学显微镜可以查见。

③除Q热、战壕热及⽴克次体痘症的⽴克次体外,均与某些变形杆菌(OX19、OX2、OXK株)有共同抗原,故可进⾏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凝集反应)以协助诊断。

④对⼴谱抗⽣素,如四环素族、氯霉素等敏感。

⑤其毒素属内毒素性质,为其主要致病物质。

⑥耐低温、⼲燥,对热和⼀般消毒剂敏感。

⽴克次体病的共同特点是:①病原体在⾃然界中主要在啮齿类动物(⿏类)和家畜(⽜、⽺、⽝)等贮存宿主内繁殖。

虱、蚤、蜱、螨等吸⾎节肢动物为主要传播媒介。

②特异的病理改变为⼴泛的⾎管周围炎和⾎栓性⾎管炎。

③主要临床特点是发热、头痛和⽪疹(Q热除外),呈急性表现。

④⼴谱抗⽣素有效。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各病之间有交叉免疫⼒。

我国的⽴克次体病主要有流⾏性斑疹伤寒、⿏型斑疹伤寒、恙⾍病和Q热。

第⼀节 流⾏性斑疹伤寒 流⾏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克次体(R.Prowa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急性起病、稽留型⾼热、剧烈头痛、⽪疹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病程2——3周。

⽴克次体是1910年由Ricketts从389例斑疹伤寒病⼈⾎液中发现的。

1913年,Prowazekii从患者中性粒细胞中也找到了病原体;此⼆⼈都在研究斑疹伤寒中牺牲。

为纪念他们遂将流⾏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命名为普⽒⽴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 我国⾦代张戴⼈著《儒家亲事》初次提出“斑疹伤寒”病名,并能与伤寒鉴别。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
临床传染病学的相关注意事项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
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

依赖血清学试验,豚鼠接种分离病原体确诊。

2.主要临床症状
潜伏期6~14日,平均12日。

症状,体征及临床经过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轻、病程短。

发热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型,体温一般为38~40℃,持续6~14日,最短4日,最长25日。

皮疹少,多为充血性,约1/4~1/3病例可无皮疹,1/2~2/3的病例有脾肿大。

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大多仅有头晕、头痛、部分可有失眠、听力减退等。

但烦躁不安、谵妄或昏睡、昏迷等少见。

可有心动过缓或轻度低压血压。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

(2)血清学检查:外斐氏反应中,变形杆菌CX19凝集的诊断意义与流行斑疹伤寒相似,即只有群特异性而无型特异性。

以莫氏立克次体作抗原与病人血清进行凝集反应、补体结合试验等可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鉴别。

(3)动物接种:将发热期患者血液接种入雄性豚鼠腹腔内,接种后5~7日动物发热,阴囊因睾丸鞘膜炎而肿胀,鞘膜渗出液涂片可见肿胀的细胞浆内有大量的病原体。

例题:
地方性斑疹伤寒和流行性斑疹伤寒最重要的鉴别诊断为?
A.临床表现轻重不同
B.发病季节不同
C.外斐反应
D.病死率不一
E.豚鼠阴囊肿胀试验
正确答案:E。

斑疹伤寒(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斑疹伤寒(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斑疹伤寒(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简介斑疹伤寒〔typhus)乃是由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经体虱传播,以冬春季为多。

地方性斑伤寒是由于摩氏立克次体感染所致,以鼠及鼠蚤为媒介,以夏秋季为多。

地方性者比流行性者病情较轻。

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可分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前者又称虱型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氏体引起,经人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后者又称蚤型斑疹伤寒或鼠型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氏体引起,经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潜伏期为5~21天,多为10~12天。

表现有起病急,寒战、高热、剧烈头痛、肌肉疼痛及压痛,尤以腓肠肌明显,颜面潮红、眼球结膜充血,精神神经症状如失眠、耳鸣、谵妄、狂躁,甚至昏迷。

可有脉搏增快或中毒性心肌炎。

多于病期第5天全身出现充血性斑疹或斑丘疹,以后可变为出血性,并有脾肿大。

地方性斑疹伤寒上述表现较轻。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当地有本病流行、有虱寄生及叮咬史等)和典型临床表现。

确诊可作血清学检查如外斐氏反应等及立克次氏体分离。

四环素或氯霉素治疗有特效。

预防采取以灭虱、灭鼠为中心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斑疹伤寒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两个病种。

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虽然埃及从山羊中分离到普氏立克次体,美国从飞松鼠中分离到普氏立克次体,但流行性斑疹伤寒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还证据不足。

流行性斑疹伤寒仍然属于人-虱-人传播的疾病,人是唯一的宿主,体虱是传播媒介。

普氏立克次体在体虱胃肠道上皮细胞中生长繁殖,经虱粪排出体外,虱粪污染人皮肤破损处引起感染发病。

在发达国家由于生活水平高,卫生条件好,有条件经常洗澡,常换衣服,防止体虱生长,因此得到有效控制。

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衣虱孳生的人群中,时有流行。

在中国最后一次流行是在70年代末云南省昭通地区。

[1]地方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引起的,鼠类是贮存宿主,印鼠客蚤是传播媒介,人是受害者。

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概述】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 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持续高热、头痛、瘀点样皮疹(或斑丘疹)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自然病程约为2~3周。

患流行性斑疹伤寒后数月至数年,可能出现复发,称为复发型斑疹伤寒,又称Brill-Zinsser病。

【诊断】流行病学资料如当地流行情况、发病季节、疫区旅行史、被虱叮咬史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临床症状如热程、皮疹出现日本及其性质、明显中枢神经系症状等对诊断有助。

外斐氏试验的滴度效价较高(1∶320以上)及(或)有动态改变(双份血清对照有4倍以上增长)即可确诊。

有条件者可加作补结、微量凝集、间接血凝等试验。

【治疗措施】其原则与其他急性传染病基本相同。

(一)一般治疗口腔护理和更换体位极为重要,以防发生口腔感染、肺部感染、褥疮等。

给高热量半流质饮食,供应足够水分,每日成人量宜为3000ml左右(年老者及有心功能不全者酌减),以保证每日排尿量在1000~1500ml。

(二)对症治疗剧烈头痛和严重神经症状给予止痛剂和镇静剂,出现心功能不全时采用强心剂。

有严重毒血症症状伴低血容量者可考虑补充血浆、右旋糖酐等,并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加用血管舒缩药物、肝素等(参阅“感染性休克”)。

慎用退热剂,以防大汗虚脱。

有继发细菌感染,按发生部位及细菌药敏给以适宜抗菌药物。

(三)病原治疗氯霉素、四环素、多四环素等对本病及复发型斑疹伤寒均具特效,加用其他抗菌药物如甲氧苄啶等一般并无必要。

服药后12~24h病情即有明显好转,毒血症症状(包括头痛)迅速改善或消失。

体温于24~96h内降至正常,但以48h为最常见。

皮疹于体温正常后数日消退。

氯霉素和四环素盐酸盐的成人剂量每日为1.5~2.0g,分3~4次口服,热退尽后1~2天即可停药,疗程3~6天;国外也有主张用药10天者,但按国内情况而言,用药后复发很少见,故过长疗程并无必要。

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

【临床表现】
(二)轻型
其特点为: 热程短(8~9天),热度较低 全身中毒症状较轻 常无皮疹,或可见稀少的充血性皮疹 肝脾大者少见
【临床表现】
(三)复发型斑疹伤寒
Brill-Zinsser病 临床特点:
Ø 呈轻型经过; Ø 弛张热,热程7~11日; Ø 无皮疹,或仅有稀少斑丘疹; Ø 散发,无季节性,大年龄组发病率明显较高。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5月 2021/5/122021/5/122021/5/ 125/12/ 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5/ 122021/5/12M ay 12,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5/122021/5/ 122021/5/122021/5/12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鼠蚤的叮咬传播

鼠蚤
鼠蚤

人蚤


人蚤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可获强而持久的免疫力 与流行性斑疹伤寒有交叉免疫
(四)流行特征
自然疫源性疾病 全球散发,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 晚夏和秋季多见
【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
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变较轻。
基本病变:小血管炎
直接损伤 内皮细胞
微循环障碍
释放内毒 素样物质
相应组织 器官损伤
皮肤 心 脑及脑膜 骨骼肌 肺 肾 肾上腺 睾丸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0~14天(5~23天) (一)典型斑疹伤寒 1.发热 起病急骤 体温在1~2天内迅速上升至39℃以上 高热持续2~3周后,于3~4天内降至正常 伴全身毒血症状

斑疹伤寒诊断标准

斑疹伤寒诊断标准

斑疹伤寒诊断标准一、流行病学史1.近期是否有与患有斑疹伤寒的人有过接触或在疫情区域生活或旅行过。

2.是否曾在疫情高发季节与患有斑疹伤寒的动物接触过,如老鼠、猫、狗等。

二、临床症状1.发热: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40℃。

2.皮疹:在发热后不久,患者可能会出现红色斑丘疹,通常从胸部和腹部开始,然后扩散至全身。

3.肝脾肿大:触诊可发现肝脏和脾脏肿大。

4.白细胞减少: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数量减少。

5.其他症状:如乏力、头痛、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

三、体征检查1.体温:持续高热,通常在39-40℃之间。

2.血压:血压下降,严重时可能出现休克。

3.心率:心率加快,可伴有心律不齐。

4.严重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等。

四、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2.尿常规:尿蛋白阳性,尿量减少。

3.血液培养:可培养出斑疹伤寒病原菌。

4.骨髓穿刺:有助于诊断斑疹伤寒。

五、病理学检查1.肝脾组织活检:可观察到肝脾肿大、炎症反应等病理变化。

2.皮肤活检:可观察到皮疹区域的炎症反应和血管损伤。

3.脑部活检:对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脑部活检可观察到脑部炎症和血管损伤。

根据上述诊断标准,医生可以对疑似患有斑疹伤寒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综合分析各项指标,以做出正确的诊断。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还需注意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以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确诊患有斑疹伤寒的患者,医生应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和传播。

流行性斑疹伤寒护理业务学习

流行性斑疹伤寒护理业务学习
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如何预防流行性斑疹伤寒?
如何预防流行性斑疹伤寒? 加强卫生教育
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
特别是在高风险区域,宣传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的重要性。
如何预防流行性斑疹伤寒? 改善饮水卫生
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定期对水源进行检测和消毒 。
在流行季节,尽量避免饮用生水。
可以采取预防性措施,降低传播风险。
如何进行护理?
如何进行护理? 隔离措施
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确保患者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消毒。
如何进行护理? 饮食护理
为患者提供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饮食,避免 生冷食物。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
如何进行护理? 健康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
流行性斑疹伤寒护理业务学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流行性斑进行护理? 5. 如何预防流行性斑疹伤寒?
什么是流行性斑疹伤寒?
什么是流行性斑疹伤寒?
定义
流行性斑疹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传 染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该病以发热、头痛、腹痛和皮疹为主要症状,严 重时可能导致并发症。
如何预防流行性斑疹伤寒?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疫情情况,适时进行疫苗接种。
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尤其是高风险人群 应优先接种。
谢谢观看
谁是高风险人群?
儿童
儿童因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易感染该病 。
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儿童感染风 险更高。
谁是高风险人群? 老年人
老年人因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增加。
他们也更容易出现并发症,需特别关注。
谁是高风险人群? 慢性病患者

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诊断标准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较为复杂。

为了准确诊断伤寒,医生们制定了一套严谨的伤寒诊断标准,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

下面将介绍伤寒的诊断标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高热,多在39℃以上,持续数天不退热。

2. 寒战,发热前常有明显的寒战。

3. 头痛、肌肉酸痛,常见症状,患者常感到全身不适。

4. 腹泻,部分患者出现腹泻症状,粪便呈稀水样,有时伴有脓血。

5. 皮疹,部分患者在发热数天后出现皮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呈出血点状或瘀点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培养,阳性率较高,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2. 白细胞计数,早期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减少,但中性粒细胞增多。

3. 肝功能检查,ALT、AST升高,黄疸出现较晚。

三、诊断标准。

1. 临床诊断,有典型的伤寒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可作临床诊断。

2. 实验室诊断,阳性的血液培养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但需排除其他细菌性感染。

3.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肠道黏膜水肿、充血、肠腔变窄等特征性改变。

四、鉴别诊断。

1. 伤寒与副伤寒,副伤寒症状较轻,病程短,血培养阴性。

2. 伤寒与败血症,败血症病情急重,患者多有休克表现,血培养可有多种致病菌生长。

五、治疗。

1. 抗生素治疗,青霉素、氯霉素等是治疗伤寒的常用抗生素。

2. 对症治疗,及时补液、降温、止泻等对症治疗非常重要。

3. 饮食调理,伤寒患者应进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六、预防。

1. 个人卫生,勤洗手、饮食卫生、避免生食生肉等是预防伤寒的有效措施。

2. 疫苗接种,伤寒疫苗是预防伤寒的主要手段,应定期接种。

总结,伤寒是一种临床症状多样的传染病,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熟悉伤寒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至关重要。

同时,公众也应该加强对伤寒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预防伤寒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病学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病学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病学
临床传染病学的相关注意事项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病学
地方型斑疹伤寒散发于全球,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属自然疫源性疾病。

本病以晚夏和秋季谷物收割时发生者较多,并可与流行型斑疹伤寒同时存在于某些地区。

国内以河南、河北、云南、山东、北京市、辽宁等的病例较多。

1.传染源
家鼠如褐家鼠、黄胸鼠等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以鼠鼠蚤鼠的循环流行。

鼠感染后大多并不死亡,而鼠蚤只在鼠死后才吮人血而使人受染。

因曾在虱体内分离到莫氏立克次体,因此病人也有可能作为传染源而传播本病。

2.传播途径
鼠蚤吮吸病鼠血时,病原体随血进入蚤肠繁殖,但蚤并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体且可在蚤体长期存在。

当受染蚤吮吸人血时,同时排出含病原体的蚤粪和呕吐物于皮肤上,立克次体可经抓破处进入人体;或蚤被打扁压碎后,其体内病原体也可经同一途径侵入。

进食被病鼠排泄物污染的饮食也可得病,干蚤粪内的病原体
偶可成为气溶胶,经呼吸道或眼结膜而使人受染。

螨、蜱等节肢动物也可带有病原体,而成为传病媒介的可能。

3.易感者
人群对本病有普遍易感性,某些报告中以小学生和青壮年发病者居多。

得病后有较强而持久的免疫力,对普氏立克次体感染也具相当免疫性。

例题:
上述哪项是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主要传播媒介?
A.家鼠
B.鼠蚤
C.体虱
D.病人
E.恙螨
正确答案:B。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一般可分为典型和轻型两种,另有复发型斑疹伤寒。

(一)典型潜伏期5~21天,平均为10~12天。

少数患者有2~3日的前驱症状,如疲乏、头痛、头晕、畏寒、低热等。

大多起病急骤,伴寒战、剧烈持久头痛、周身肌肉疼痛、眼结膜及脸部充血等。

1.发热体温于第2~4天即达高峰(39~40℃以上),第1周呈稽留型,第2周起有弛张趋势。

热程通常为14~18日,热度于2~4天内迅速退至正常。

近年来报告的病例中,其热型多为弛张或不规则,可能与抗生素的应用有关。

2.皮疹为重要体征,见于80%以上的病例,于病程第4~6天出现,初见于胸、背、腋窝、上臂两侧等处,一天内迅速发展至全身。

面部通常无疹,下肢皮疹也较少。

疹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2~4mm,初为鲜红色斑丘疹,按之退色,继转为暗红色或瘀点样。

皮疹于5~7天消退,瘀点样疹可持续1~2周,遗有棕黄色斑或有脱屑。

3.神经系症状明显,且很早出现,表现为惊恐、兴奋、剧烈头痛,发病时可伴神志迟钝、谵妄,偶有脑膜刺激征、肌肉和舌震颤、昏迷、大小便失禁、吞咽困难、听力减退等。

4.心血管系症状心率增速与体温升高一般成正比,有中毒性心肌炎时可出现奔马律、心律失常等。

休克或低血压乃失水、微循环障碍、心血管及肾上腺功能减退等的综合后果。

5.其他症状尚有咳嗽、胸痛、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纳减、便秘、腹胀等,偶有黄疸、发绀、肾功能减退。

脾大多轻度肿大,部分病例有肝肿大。

6.体温下降后除严重患者的神经症状外,各种症状均见好转,头痛减轻、食欲恢复。

(二)轻型国内近年来轻型病例较多见,可能与人群免疫水平有关,其特点为:①热程较短(8~9日)、热度较低(39℃左右);②毒血症状较轻,但仍有明显周身疼痛;③皮疹呈充血性斑丘疹,见于胸、腹部,无疹者也占一定比例;④神经系症状轻,持续时间短,主要表现为头痛、兴奋等;⑤肝脾肿大不多见。

(三)复发型斑疹伤寒也称Brill-Zinsser病,国外多见于东欧及东欧人民移居美国者,国内很少有本病报道。

主要临床表现可归纳为:①呈轻型经过,毒血症症状及中枢神经系症状较轻;②呈弛张热,热程7~11日;③无皮疹,或仅有稀少斑丘疹;④散发,无季节性,大年龄组发病率明显较高。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如当地流行情况、发病季节、疫区旅行史、被虱叮咬史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临床症状如热程、皮疹出现日本及其性质、明显中枢神经系症状等对诊断有助。

外斐氏试验的滴度效价较高(1∶320以上)及(或)有动态改变(双份血清对照有4倍以上增长)即可确诊。

有条件者可加作补结、微量凝集、间接血凝等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