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怎样学好中医,非常值得一读

合集下载

怎样学好中医,非常值得一读

怎样学好中医,非常值得一读

怎樣學好中醫,非常值得一讀(轉)

不管是不是學中醫藥,真的值得一看,有點長

這個話題本身就太大,肯定說不清,只是因為經常有人與我聊到它,乾脆就寫出來,大家討論。首先應該明確我的本意,學中醫、做中醫與學好中醫之間不是一回事。弄個手藝混飯吃不是我們討論的範疇,其實還真不如幹點別的,中醫這碗飯最難吃!

許多人是好不容易考上醫學專業的,也必然很是珍惜,直到一級一級熬到副高級、正高級,也未必就學好了中醫。以我的看法――他根本不應該進這個門。

學中醫難不難?不難!這是一些高分學生的看法,原因很簡單,他們能夠用功,肯背肯記,不就是那幾百個藥、幾百個方嗎?無論什麼樣的考詴都得心應手。但到了臨床許多人的頭就大起來了,為什麼?因為現在的教育有問題,你的教材有問題,你的老師也許也有問題。

認為難的大多是不用功的學生,想投機取巧,60分萬歲,這些人肯定不會有什麼將來,也不是我們操心的範圍。

我的看法是:難!

其一難:

幾千年的積累,要你一個腦袋裝進去!是什麼樣的CPU、多少記憶體、多大的硬碟?才能處理這麼多資料?!想著就可怕。所以要有方法,現在的學院派(大專院校)講求的是不停的修改教材,所謂去粗取精,但是收效如何呢?說件事情便明瞭:一個內科主任朋友,帶著一群實習學生,非常的盡心盡力,半年之後我問他是否有得意門生?是否要留幾個?他回答‘一個都不要’,可國家和家長花了多少錢,學生們費了多少力才到今天那!這位主任說了一句非常令人費解的話――‘有幾個基礎不錯,知識還算扎實,但沒思想。’好個沒思想!

太貶低人啦!但細想一下,現在的教育方式不就是培養高分低能嗎!幾本書、畫重點、考重點,ABCDE選擇題,肯定不需要思想!而師承派(家傳、師傳)的如何呢?許多人跟著老師或父母學上幾年,弄幾個所謂祖傳秘方,考個醫師證書,便要殺遍天下了。難怪現在對於師承考詴的審核越來越難了,因為這些人的確把政府部門弄得頭疼。

(完整word版)中医学习笔记内容

(完整word版)中医学习笔记内容

学员笔记内容

第一期

培训时间:2009年7月20

培训内容:1。中医药知识和技能

2. 幻灯片教学课件中医药适宜技术

(参加培训人员:县中医院、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医人员)以上人员笔记内容:

基础部分

一、中医理论基本知识

1.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2.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3.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的致病特点

4.痰饮、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5.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变化

二、中医诊断基本知识

1.问诊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及其临床意义

2.望神、望色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常见的病理舌象及其临床意义

4.闻诊的主要内容;常见的病变声音及其临床意义

5.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常见的病理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三、中药基本知识

1.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

2.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

十九畏:硫黄本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遇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妊娠禁服: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的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等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四、方剂基本知识

1.50首代表性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

2.50种常用中成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完整word版)真正完美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总结

(完整word版)真正完美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总结

一、感冒(卫表不和,肺失宣降)

⑴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和荆防达表饮

⑵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和葱豉桔梗汤

⑶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⑷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平时玉屏风散)

⑸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⑴外感咳嗽

①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和止嗽散

②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③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⑵内伤咳嗽

①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

②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③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痿(久病损肺和误伤津液.肺虚津气失于濡养)

⑴虚热: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

⑵虚寒: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痰热素盛,蒸灼肺脏,血败肉腐化脓)

⑴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⑵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⑶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⑷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五、哮证(痰伏于肺,痰壅滞气道,肺失宣降)

⑴发作期

①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和小青龙汤(表寒里饮)

②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⑵缓解期①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若气阴两虚可用生脉散

②脾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③肾虚:补肾摄纳--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肾不纳气-参蛤散

(完整word版)中医老师郭生白讲座治病方子集

(完整word版)中医老师郭生白讲座治病方子集

我的中医老师郭生白讲座治病方子集

2012-10-28 按:

郭老在讲座中陆续公布一些常见病的治疗。诚如老先生所言,只要治疗好感冒和常见病,就是不得了的事,因为正确的治疗可以消除和防止亚健康,真正的造福人民,在老先生眼里,中医无药,就是利用最简单的、最快捷的、最有效的办法给人们解除病痛,人人皆知医、天下无枉死;中医治病无药,因为中医眼里所有东西皆是药。不能离开病谈中药,离开病说中药是在讲药的共性,而治病时用药是药的个性,中医的最终目的是天下无医。句句真理、字字珠玑。

在实际讲座中,很多学员提出了希望郭老多讲些秘方,郭老呵呵一笑:本能论就是秘方,知道了本能论,就知道了人体究竟是怎么回事,就知道了病是怎么回事!郭老说没有什么秘方,能把简单的病治好,就不得了,就是大智慧,就不会再不明不白的遭受化学药的治疗,就不会药源性的疾病越来越多,就不会亚健康的比例逐日增加,就不会终生服药。

郭老大医传承的目的和初衷就是普及和预防药源性疾病。提出了心脏病不在心,肝病不在肝等一些系统观点。为了普及,给朋友们提供治疗方法,把自己听课中记录的郭老治病方子整理如下,供大家在实践中参考。郭老讲座中的一些药方都是实用廉价便民的药方,把常见病如何辨别和用药讲的很清楚了,当然,有些方子在本能论中也有具体的体现,甚至有些观点和方子郭老反复在讲,希望大家要体会郭老的良苦用心,体会到郭老说的要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盯在术上,

方法掌握了,药方可以自由划裁,古今积累的方子不下万万千,有时候会让医生和患者一头雾水,所以郭老说大道无遮,就是想让大家学习最基础的本能论,大道理学习清楚了自然治病的方子就有了,古语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word完整版)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推荐文档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习笔记(简要)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习笔记(简要)

中医内科学笔记

第一章肺系疾病

第一节感冒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第二节咳嗽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可用六君子汤

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证: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

第三节哮证

(1)发作期:

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表寒里饮者用小青龙汤;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

2、热哮期: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热盛伤阴用麦冬汤;痰气壅实用三子养亲汤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2)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第四节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汗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支饮复感外寒而喘咳用小青龙汤

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中气虚而腹中气坠者用补中益气汤

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黑锡丹、配合蛤蚧散

第五节肺痈

1、初期:银翘散

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录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一、感冒 - 解表达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 宣肺散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6.怒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 发时治标,平常治本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 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1.发生期 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缓解期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 - 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

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1.实喘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6)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喘脱扶阳固脱 ,镇摄肾气参附汤加紫石英 ,灵磁石 ,沉香 ,蛤蚧

怎样学好中医,非常值得一读

怎样学好中医,非常值得一读

怎样学好中医,非常值得一读(转)

不管是不是学中医药,真的值得一看,有点长

这个话题本身就太大,肯定说不清,只是因为经常有人与我聊到它,干脆就写出来,大家讨论。首先应该明确我的本意,学中医、做中医与学好中医之间不是一回事。弄个手艺混饭吃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其实还真不如干点别的,中医这碗饭最难吃!

许多人是好不容易考上医学专业的,也必然很是珍惜,直到一级一级熬到副高级、正高级,也未必就学好了中医。以我的看法――他根本不应该进这个门。

学中医难不难?不难!这是一些高分学生的看法,原因很简单,他们能够用功,肯背肯记,不就是那几百个药、几百个方吗?无论什么样的考试都得心应手。但到了临床许多人的头就大起来了,为什么?因为现在的教育有问题,你的教材有问题,你的老师也许也有问题。

认为难的大多是不用功的学生,想投机取巧,60分万岁,这些人肯定不会有什么将来,也不是我们操心的范围。

我的看法是:难!

其一难:

几千年的积累,要你一个脑袋装进去!是什么样的CPU、多少内存、多大的硬盘?才能处理这么多数据?!想着就可怕。所以要有方法,现在的学院派(大专院校)讲求的是不停的修改教材,所谓去粗取精,但是收效如何呢?说件事情便明了:一个内科主任朋友,带着一群实习学生,非常的尽心尽力,半年之后我问他是否有得意门生?是否要留几个?他回答‘一个都不要’,可国家和家长花了多少钱,学生们费了多少力才到今天那!这位主任说了一句非常令人费解的话――‘有几个基础不错,知识还算扎实,但没思想。’好个没思想!太贬低人啦!但细想一下,现在的教育方式不就是培养高分低能吗!几本书、画重点、考重点,ABCDE选择题,肯定不需要思想!而师承派(家传、师传)的如何呢?许多人跟着老师或父母学上几年,弄几个所谓祖传秘方,考个医师证书,便要杀遍天下了。难怪现在对于师承考试的审核越来越难了,因为这些人的确把政府部门弄得头疼。

(完整word版)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完整word版)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四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细目一内治法

(一)外科疾病内治消、托、补三大法则的应用与内涵

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按照疮疡初起、成脓、溃后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确立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原则。

1.消法

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2。托法

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托法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3.补法

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此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此时毒势巳去,精神衰疲,血气虚弱,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疮口难敛.补法是治疗虚证的法则,所以外科疾病只要有虚的证候存在特别是疮疡的生肌收口期,均可应用。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等.但毒邪未尽之时,切勿遽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助邪鸱张,而犯实实之戒。

(二)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1。清热法

清热法是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的方法。在具体运用时,首先必须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实火宜清热解毒,热在气分者,当清气分之热,邪在营分者,当清血分之热;阴虚火旺者,当养阴清热.

(1)代表方剂:清热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饮;清气分之热方,如黄连解毒汤;清血分之热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方,如知柏八味丸;清骨蒸潮热方,如清骨散.

(完整word版)中医整体论

(完整word版)中医整体论

中医整体论

中医自古以来就整体观念指导看病和用药,为此我们引入了“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学说、五脏六腑学说"。这些理论帮助我们中医整体论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下面我从医学理论、发展趋势、和药学理论三个角度谈一下自己的中医整体观。

从医学角度来说,中医擅长调理,讲究以整体观念去分析和治疗疾病.中医讲究平衡,认为人体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机体。西医讲究对症下药,偏向于局部,这样的好处是能够很快的缓解病情,但是很难根治病情,尤其对于一些慢性病,西医往往难以得到有效医治。人体如同一条河流,涨水之时为了防止河水溢出,加高堤坝是最简单和快速的方法,但是这也是我非常不明智的选择,最佳选择应该是疏通河道,这是中医里面的治未病,在涨水之时不适合疏通河道,我们可以选择分流,这是中医里面的驱邪气,使机体达到平衡。自古以来就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说法,从此可以看出单纯靠加高堤坝是不可取的,往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疏通人体各个器官才是长久之计。正是看到局部医学的局限性,西方医学也开始走整体医学的路线。

从国际医学发展趋势看,当下比较流行的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其实走的就是整体路线,虽然他们和中医的整体观不是完全相同,但是整体理念是一样的,他们现在走是小局部的整体医学,可能只针对某单一病症进行各项指标的整体分析,但是对西医学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这也从侧门验证了中医整体医学的科学合理性。中医是经验医学,它是靠无数的临床实践累积起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所以中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限于现在的技术发展水平我们并不能够全面的解释中医里面的一些医学原理,但是这不是我们否认它科学性的理由,正如在古代我们不知道水和氧气的分子结构和他们在身体中的作用机理但是我们知道我们人体离开了他就不能活,我们不能够因为不知道水是什么而不喝水或者拒绝呼吸.这就像现在的中医,我们知道他能够治病,他具体在身

(完整word版)秦伯未中医入门

(完整word版)秦伯未中医入门

秦伯未中医入门(一)

秦伯未(1901~1970),现代中医学家,原名之济,号谦斋,江苏上海人,出身儒医世家,自幼酷爱文学和医学。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1927年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严苍山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院长,教授《内经》及内科。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社员遍及国内外。1938年又创办中医疗养院,设内、外、妇、幼等科,有病床百余张,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秦氏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涉猎。尤其重视《内经》的钻研,潜心撰写评述《内经》的专著,有《读内经纪》等5种,并将《内经》原文整理成生理学、解

剖学、诊断学、方剂学等7章,病症则分为伤寒、湿暑、热病等37类,还剖析《内经》与西方

医学理论各自的特点和异同,独具见解。

秦氏勤于著述,医文并茂。1921年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生平著作甚丰,达数百万字,较有影响的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

浅解》、《金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小品、史话

等数百篇。秦氏还工诗词,善书画,好金石之学,40岁时曾刊印《谦斋诗词集》七卷。

1954年,秦氏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1955年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

(完整word版)中医体质辨识中医保健指导痰湿质

(完整word版)中医体质辨识中医保健指导痰湿质

中医治未病体质辨识中医保健指导

痰湿质中医保健处方

日期:年月日姓名编号:

老年人中医体质的痰湿质特征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温和、稳重,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鼾症、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老年人体质的痰湿质中医药保健方法

1. 情志调摄

宜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宜欣赏激进、振奋的音乐,如二胡《赛马》等。

2. 饮食调养

宜选用健脾助运、祛湿化痰的食物,如冬瓜、白萝卜、薏苡仁、赤小豆、荷叶、山楂、生姜、荠菜、紫菜、海带、鲫鱼、鲤鱼、鲈鱼、文蛤等.少食肥、甜、油、黏(腻)的食物。

参考食疗方:(1)荷叶粥:干荷、大米,具有祛湿降浊的功效,适合痰湿体质者食用。

(2)冬瓜海带薏米排骨汤:冬瓜、海带、薏米、猪排骨(少量)、生姜,具有健脾祛湿、

化痰消浊的功效,适合痰湿体质腹部肥满的老年人食用。

3。起居调摄

居住环境宜干燥,不宜潮湿,穿衣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纤维为佳,尽量保持宽松,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

晚上睡觉枕头不宜过高,防止打鼾加重;早睡早起,不要过于安逸,勿贪恋沙发和床榻。

4. 运动保健

坚持长期运动锻炼,强度应根据自身的状况循序渐进。不宜在阴雨季节、天气湿冷的气候条件下运动。

可选择快走、武术以及打羽毛球等,使松弛的肌肉逐渐变得结实、致密。如果体重过重、膝盖受损,可选择游泳。

(完整word)中医内科学 精校整理版

(完整word)中医内科学 精校整理版

Written By Zhang Bo

1 总论:

一、 气的生理:气的来源,一为禀受先天父母之气,称为元气,入藏于肾;其二源于后天

水谷之气,此气承脾胃之输布,充泽于五脏,而成为个脏之气。两气相合,即成为人 体生命活

动的动力。

二、血的生理: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另外,血与肾的关系也

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之说。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

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

各论:

感冒:

病名:感冒: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

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历史沿革: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病因病机:风。

辨风寒风热:风寒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质,冬季为多,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

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白,脉浮紧。风热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盛

之体,春季易发,以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黄涕,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特

征.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分证论治:

1、 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 风热感冒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

3、 暑湿感冒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4、 体虚感冒

⑴气虚感冒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 ⑵阴虚感冒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汤化裁

咳嗽:

病名: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提纲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绪论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他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基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与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晋*王叔和《脉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小儿药证直诀》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臬、朱震亨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吴又可、薛生白、叶天士、吴鞠通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1、病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

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活动过

程。

证的概念: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

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

体征构成。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笔记重点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笔记重点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

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完整word版)中医药基本知识

(完整word版)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生津,气能行津,

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学好中医,非常值得一读(转)

不管是不是学中医药,真的值得一看,有点长

这个话题本身就太大,肯定说不清,只是因为经常有人与我聊到它,干脆就写出来,大家讨论。首先应该明确我的本意,学中医、做中医与学好中医之间不是一回事。弄个手艺混饭吃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其实还真不如干点别的,中医这碗饭最难吃!

许多人是好不容易考上医学专业的,也必然很是珍惜,直到一级一级熬到副高级、正高级,也未必就学好了中医。以我的看法――他根本不应该进这个门。

学中医难不难?不难!这是一些高分学生的看法,原因很简单,他们能够用功,肯背肯记,不就是那几百个药、几百个方吗?无论什么样的考试都得心应手。但到了临床许多人的头就大起来了,为什么?因为现在的教育有问题,你的教材有问题,你的老师也许也有问题。

认为难的大多是不用功的学生,想投机取巧,60分万岁,这些人肯定不会有什么将来,也不是我们操心的范围。

我的看法是:难!

其一难:

几千年的积累,要你一个脑袋装进去!是什么样的CPU、多少内存、多大的硬盘?才能处理这么多数据?!想着就可怕。所以要有方法,现在的学院派(大专院校)讲求的是不停的修改教材,所谓去粗取精,但是收效如何呢?说件事情便明了:一个内科主任朋友,带着一群实习学生,非常的尽心尽力,半年之后我问他是否有得意门生?是否要留几个?他回答‘一个都不要’,可国家和家长花了多少钱,学生们费了多少力才到今天那!这位主任说了一句非常令人费解的话――‘有几个基础不错,知识还算扎实,但没思想。’好个没思想!太贬低人啦!但细想一下,现在的教育方式不就是培养高分低能吗!几本书、画重点、考重点,ABCDE选择题,肯定不需要思想!而师承派(家传、师传)的如何呢?许多人跟着老师或父母学上几年,弄几个所谓祖传秘方,考个医师证书,便要杀遍天下了。难怪现在对于师承考试的审核越来越难了,因为这些人的确把政府部门弄得头疼。

那位主任所以说那几个好学生没思想,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所有的知识贯穿起来,什么叫学问?学问=知识+思想,学中医不是学历史,历史就是历史,不能篡改历史,只需要你记住,然后加以理解就足够了。学中医要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怎么变?举个例子:要知道‘普济消毒饮’,知道‘李东垣’,(这是最起码的)还应该了解清楚‘大头天行’,(这些就已经构成知识了)但知道这些以后没用!因为你找不到‘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疼痛,咽

喉不利’的标准病人,现在需要你产生自己的思想:首先是‘毒’!所谓‘气之盛则为热,热之盛则为火,火之盛则为毒’前边为热为火的时候与你无关,已经是毒的时候就要消毒!简单!什么时候用呢?毒未发的时候,病人高热,没有表皮的症状,你肯定以为是外感入里化热?也想不起来这个方子。等到皮肤红了,正好用!说着简单,火候难拿!那里红肿可以用?头面红肿可以用,(废话!)这是李东垣的原意。后背呢?(比如红皮症)照用!升麻干嘛使?薄荷干嘛使?统统砍掉!加点蒲公英、地丁不好吗?腿上呢?(比如网状淋巴管炎)照用!凡是李老先生原来要往上走的、往咽喉走的统统不要,加点牛膝不好吗?再返回去看,这方子已经被你改得不成什么样子了!好!大好!这就是你的方子,这就是你的思想!等到有一天你觉得‘普济消毒饮’这个方子不好用的时候,你可以称得上有点学问了,因为你一定尝试了许多更理想的组合。

今年医师考试前,一个‘赶考的举人’问我,为什么风寒外感不能用麻黄汤,我告诉他“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让用!科举就是科举!你得随他人心愿!你用了就不给你分!”,因为写考试大纲的人不看病,所以就不用,据说很多专家对麻黄汤都反感。原因呢?因为麻黄素!升血压!缩血管?提高心率!就象这几年闹马兜铃酸、木通碱、红汞、这些问题的本质都一样,把问题割裂开考虑,用生化手段研究方剂,用显微技术观察人体,这不是中医。最起码这种人没有中医的思想。其实,我也很少用到麻黄汤,但原因不一样,现在的人生活条件、工作条件都很好,很少有受大寒、卫表寒凝的病人,关键是寒邪是否‘凝’滞,如果你从冰窟窿里被人捞上来,你看‘荆防败毒散’还管不管用。你可以不用麻黄汤,至少可以不给你们院长、主任找麻烦,但你心里必须有它的位置,因为这是张仲景的思想,等到你认为太阳病怎么那么千奇百怪的时候,你就不会再记着麻黄汤了,因为那时就已经有你自己的思想了。三

其二难:

一个好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中医的舌诊、脉诊被许多人认为是看家的东西,是他们西医不会的。我不这么看,中医真正的关键是它的理论体系,是它的辨证论治法则,是中医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如果丢了这些东西,任何一个西医大夫都可以把中药开出去。但要在自己的脑袋里建立好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使大脑按照这种逻辑思维方式运转并非是一见容易的事!

西医的发展为什么迅速?它是靠多学科的共同努力,成千上万的人共同努力,在许多学科之间建立了良好的通道。生物学的研究带动了生物化学的进步,而抗生素的发明是西医发展的上帝,没有抗生素的发明,很难想象今天是多么悲惨的世界!物理学的进步导致了爆炸式的医学演变,从居里和他太太熬沥青开始,哪一项元素不被医生惦记呢?从琴伦发现了一

束奇怪的影子,哪一束射线不投过你的身体?数学的分裂,演变出比尔盖茨这个怪物,高速的数据处理带动了临床影象学发展!中医就太惨啦!缺乏手段!为什么不用呢?

现代医学(包括西医和各国的传统医学)已经不可能割裂了,因为你的中药已经被人家分解了,你的方剂已经被人家提纯了。你为什么不利用他们的手段呢?我经常用胎盘组织液,就是比紫河车省事,治疗疮疡溃久、新肉不生的时候外用,保证没有药源性感染的问题,因为人家提纯的时候已经把这个工作做好了。脉象坚涩的时候就对病人疼痛的部位来个B超,多省心?!但关键是你的后期工作,超出一个栓塞部位,溶栓吗?人家连肝素都用过了,还那德行,又回来找你,继续‘逐瘀’呀,咱们的通络就是周围血管再通嘛,开放周围血管又不是西医的专利,不许你用?关键是你心里得明白,用他们B超科的设备只是为了判断程度,最后还得回到自己的整体辨证上,该补气?该补血?该化痰?还是该清热?这才是你真正的本分,也是任何所谓现代设备替代不了的!

有些IT人要在中医这个锅里也蒯一勺汤,费劲巴力的搞了许多‘专家系统’软件,输入症状――显示病名;输入临检指标――显示方剂,多么简单!但是,错了!这样会害死人的!就象现在的许多中医医生一样,方子背得滚瓜烂熟,就是有一大堆的老病号治不好,原因还是――缺乏思想。计算机的诊断是建立在数据统计的方式下,我拆开过这类软件,一大堆的数据库,优先判断的等级设置理论,加上一些名家的特定诊断结论,加权运算的法则,还有很是花哨的界面,高级VC编程,重重加密,工夫真的下了不少,***用没有!一个好中医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搜索数据(主诉)――数据分类(望、闻、问诊)――数据处理(病理分析)――简单判断(归纳证型)――重新收集数据(舌、脉)――数据定性与定量分析(详细问诊与实验室检查)――逻辑假设(辨证)――验证逻辑(综合分析、整体辨证)――结论判定与显示(拟订方药、书写病历)。[建议那些热衷于开发诊断系统的软件高手参考――假如不怕累死的话。]

中医的三个手指头下面是什么?假如你思维敏捷、能真正去理解你摸到的桡动的波动是什么意思,那就能品味出病人的感觉,那病就象得在你身上一样。其实脉搏就是线性系统学中的‘相频特性’和‘幅频特性’,而线性系统是专门研究‘黑盒子’现象的,就是通过输出信号的变化,来理解那个内部结构不清楚的‘盒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而中医的脉象不就是这个理论的应用吗?可惜!有哪所院校会给中医专业开设这种课程呢?你不妨自己找本书看看,如果能看懂,你会觉得手下的感觉别有一番新的滋味,那种脉搏的萌动就不是简单的28个分类了,然后再看‘脉经’,会认为那本书简直太罗嗦啦。

想学好中医就应该博学,学什么都会有帮助,会让你的大脑动起来,如果你哪门功课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