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 论述题整理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教程-论述题及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论述题及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论述题及答案外国教育史教程论述题目录(及答案)1.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并作简要评价2.以英法两国的中学为例,论述近代双轨制教育体制的形成以及20世纪为消除双轨制所做的努力3.论述杜威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并解析其儿童观4.试比较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学前教育思想的异同5.对蒙台梭利的幼儿观进行述评,并论述其对当前学前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6.试述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7.论述杜威教学论的主要观点8.试述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实际活动与理论内涵?9.试述斯宾塞教育思想。

10.试论述近代(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教育思潮演变之主导特征。

11.试述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在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那里的发展。

12.试比较古希腊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城邦的学前教育。

13.用自己对福禄倍尔的认识论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1.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并作简要评价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他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a德高尚,处事干练,并能从事生产劳动,自食其力的人,实际上,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

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

其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

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

他曾反复强调要把儿童当作儿童去看待,“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他”。

卢梭之所以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主要是他认为,作为人的教育三种来源之一的“自然的教育”,即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有其不可改变的规律性,因而“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和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都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进行,只有这样,儿童的开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然人”。

自然教育还应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

卢梭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个别的形式进行教育。

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

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

论述题1试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变革的历史必然性。

答: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教育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综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因素分析表明,这一变革有其历史必然性。

首先,就官学衰败而言,其具体表现就是“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职掌文化教育的“官师”或投奔诸侯,或流落民间;官府之中的“书”、“器”随之也散落于诸侯和民问;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厌学、弃学。

这些表明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其衰落是必然的。

其次,就私学的兴起而言,其原因和条件是多方面的:(1)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为私学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是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使“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的“官师”流落民间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士阶层,招收弟子,授徒讲学,成为私学的教师,同时官府的“书”、“器”也流散到民间,为私学的教学提供了所需的教材和教具。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是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社会变革使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争相养士用士,或委以重任,或给以优厚的待遇让其充当智囊,士人受到举世青睐。

于是社会上人人争相从学,使私学有了广泛的生源,极大地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评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人们逐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于是各家各派都按照自己的理想,积极创办学校,授徒讲学,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官学衰败、私学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总结借鉴的经验教训?答: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的封建专制帝国。

为了巩固统一,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3、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4、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5、虚壹而静: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6、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一、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繁荣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外教育史是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通过对比中外教育史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国教育制度、理念和实践的异同。

本文将围绕中外教育史展开论述,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外教育发展的历程、特点以及影响。

二、中外教育发展的历程2.1 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起源较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

古代中国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儒家经典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的基石,孔子被尊奉为圣人,并倡导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古代教育主要以私塾为主,培养的是士人阶层。

2.2 西方古代教育西方古代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西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柏拉图提倡通过哲学思考来追求真理,他的学派成为了古希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

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实践和经验,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罗马时期,公共教育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培养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2.3 近代中国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现代化转型的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并引进了一些西方教育制度和理念。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留学生回国传播西方知识和教育理念,如严复、康有为等人。

此后,中国开始进行维新运动和戊戌变法,提倡新式教育,包括创办现代学堂和学校,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2.4 近代西方教育近代西方教育经历了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冲击和推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教育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德国提出了综合大学模式,将研究、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美国则倡导普及高等教育,并推行实用主义教育理念。

这些变革为现代西方教育奠定了基础,并对全球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中外教育发展的特点3.1 中外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外文化传统对于中外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外教育史解答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解答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解答论述题:1、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观(1)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观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孔子的“礼”“仁”,“文行忠信”儒学教育思想体系。

(2)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

先秦时期:西周初年,以周公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提出了反映宗法等级关系的“孝”、“字”(爱)、“友”、“恭”、“信”、“惠”等一系列道德规范,主张“敬德保民”,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

他们的道德观主要为天命观所支配。

春秋至战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在思想领域中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对道德本源、道德准则、道德评价、道德作用、道德修养等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形成了不同的伦理思想。

汉代至宋: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大一统”的统治需要,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高度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

适应这种形势,董仲舒用神学目的论改造了先秦儒家学说,建立了一个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神秘主义的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形式的伦理思想体系。

从此,儒家伦理思想就成了中国封建伦理思想的正宗。

我们所说的古代道德伦理教育主要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

宋明理学:理学伦理思想继承孔、孟传统,吸取改造了佛、道的某些思想成果,进一步把道德观与世界观、认识论融为一体,丰富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思辨形式,成为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最后阶段。

“陈朱理学”“陆王心学”近代:国门打开,开始认识客观世界,学习自然科学。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批判封建名教纲常。

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斗争中,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伦理思想遗产,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

(3)伦理道德教育培养的人:宋代之前,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其工具性不强,虽也为政治服务,但孔子所倡导伦理道德教育致力于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其教育目的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如何做人。

江苏师范大学 中外教育史 第3章、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2)

 江苏师范大学 中外教育史 第3章、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2)

第1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习题)一、名词解释(10题)1.生物起源说:这一学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

它认为人类社会的教育只是这种生物本能的继承和发展。

这一观点忽略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和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说:这一学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它强调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模仿能力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经验不断积累和传递的过程。

3.劳动起源说:这一学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技能的传递。

它认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类需要将劳动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逐渐形成了教育。

这一观点更贴近历史事实,是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教育起源说。

4.文士学校:文士学校(或称为“书吏学校”)是古代埃及的一种教育机构。

它主要培养能够书写和记录文字的文士,这些文士在古代社会中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并掌管着政府的文献、税收等重要事务。

5.古儒学校:古儒学校,也被称为“婆罗门学校”,是古印度早期的一种教育机构。

这些学校由婆罗门阶层开设,主要教授学生婆罗门教义、经典和礼仪,以培养婆罗门祭司和学者。

6.泥板书舍:泥板书舍是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一种学校。

这种学校使用泥土制成的“板书”(或称泥板),在上面刻写文字和图案来进行教学。

它是人类最早的书写学校之一,为后来的学校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7.六艺:“六艺”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

这些内容是当时贵族子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素质,也是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核心。

8.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中国古代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特点。

在这一时期,学校和教育机构主要由官府掌控和管理,教育内容与官职相关,主要培养官员和士人。

普通民众难以接受教育。

9.官师合一:“官师合一”是指在中国古代早期,政府官员同时也是教育者,身兼官职和教育双重职责。

他们不仅负责管理和治理国家,还负责传授知识和技能给下一代。

自考中外教育史考试题库及答案

自考中外教育史考试题库及答案

自考中外教育史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是()A. 《论语》B. 《学记》C. 《理想国》D. 《教育论》答案:B2. 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A. 孔子B. 柏拉图C. 约翰·杜威D. 亚里士多德答案:C3. 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观点的教育家是()A. 卢梭B. 洛克C. 蒙台梭利D. 赫尔巴特答案:A4.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创立大约在哪个朝代?()A. 汉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5. 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是()A. 弗洛伊德B. 约翰·杜威C. 皮亚杰D. 埃里克·埃里克森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6. 以下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A. 《论语》B. 《大学》C. 《中庸》D. 《孟子》E. 《道德经》答案:A, B, C, D7. 在西方教育史上,以下哪些教育家强调了活动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A. 约翰·杜威B. 让-雅克·卢梭C. 弗里德里希·弗罗贝尔D. 马克斯·韦伯E. 约翰·洛克答案:A, C8. 以下哪些因素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A. 工业革命B. 信息技术革命C. 民主政治的发展D. 宗教改革E. 殖民主义的扩张答案:A, C, D三、简答题9.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案: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仁爱”和“礼”的教育理念,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和道德行为的规范。

他提倡“有教无类”,主张教育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

孔子还强调“学而时习之”,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复习和实践的过程。

10. 描述约翰·杜威的“学习通过做”的教育理论。

答案:约翰·杜威的“学习通过做”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实践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他反对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主张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社会生活的各种技能。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中国最早的教育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 A. 商朝- B. 周朝- C. 秦朝- D. 汉朝答案:B2. 西方现代教育体系的奠基人是谁?-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康德答案:C3. 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中,强调了哪一点?- A. 因材施教- B. 学而时习之- C. 温故而知新- D. 所有选项答案:D4.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重心是什么?- A. 宗教教育- B. 人文主义教育- C. 科学教育- D. 军事教育答案:B5. 现代教育制度中,义务教育的起源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美国答案:C#### 二、填空题6. 公元前1046年,周公制定的《周礼》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教育制度,其中规定了“______”的教育原则。

答案:礼、乐、射、御、书、数7. 古希腊哲学家______提出了“理想国”的概念,对后世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柏拉图8. 孔子的弟子______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该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答案:子思9.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主要由______和______承担。

答案:教会修道院10. 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______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理念。

答案:约翰·杜威#### 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答案:-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 它强调以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

- 考试内容包括经学、诗词、策论等,注重文化素养和政治才能。

- 对社会流动和知识分子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描述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特点。

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重视人文主义,强调古典文化的复兴。

- 教育内容开始从宗教教育转向世俗教育,重视自然科学和艺术。

- 提倡批判精神和个人主义,鼓励探索和创新。

13. 阐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倡的教育思想是:A. 因材施教B. 教无定法C. 学而时习之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2. 世界上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是: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美国3. 以下哪个不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观点?A. 教育应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B. 教育应培养儿童的道德感C. 教育应以应试教育为主D. 教育应注重儿童个性的培养4.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教育理论是:A. 行为主义B. 结构主义C. 进步主义D. 认知主义5.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特点?A. 选拔人才B. 考试制度C. 世袭制度D. 公平竞争6. 英国的《教育法案》是在哪个世纪颁布的?A. 16世纪B. 17世纪C. 18世纪D. 19世纪7. 以下哪个是现代教育的特点?A. 重知识传授B. 重技能训练C. 重个性发展D. 重应试教育8.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主张:A. 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B. 教育应以教师为中心C. 教育应以知识为中心D. 教育应以道德为中心9. 现代教育技术中,以下哪个不属于多媒体教学工具?A. 投影仪B. 电子白板C. 黑板D. 计算机10. 以下哪个不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A. 终身教育B. 全面教育C. 应试教育D. 个性化教育答案:1. A2. C3. C4. C5. C6. D7. C8. B9. C 10. 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因材施教:孔子认为教育应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进行。

- 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要不断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鼓励学生要有自知之明,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水平。

- 教无定法:教育方法应灵活多变,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2. 描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念是:A. 因材施教B. 学而时习之C. 知之为知之D. 温故而知新答案:A2. 在西方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是: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约翰·杜威答案:D3. 中世纪欧洲教育的中心是:A. 家庭B. 修道院C. 学校D. 宫廷答案:B4. 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以下哪个国家有关?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美国答案:C5. 以下哪项不是现代教育的特点?A. 普及性B. 终身性C. 阶级性D. 多样性答案:C二、填空题6. 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以_________为核心,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

答案:科举制度7. 古希腊哲学家_________提出了“教育即培养人”的观点。

答案:柏拉图8. 19世纪英国的_________运动推动了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

答案:工业革命9.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_________提出了“进步主义教育”理论。

答案:约翰·杜威10. 当代教育改革强调_________,即教育应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个人的需求。

答案:终身学习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特点。

答案:中国古代私塾教育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私塾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其次,私塾教育强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再次,私塾教育注重个体差异,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最后,私塾教育与科举制度相结合,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12. 描述中世纪欧洲大学的起源和发展。

答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世纪,当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一些学者开始聚集在城市中进行教学和研究。

这些学者逐渐形成了学术团体,后来发展成为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起初,大学是由学者自行组织的,后来得到了教会和世俗权力的支持;大学逐渐获得了自治权,可以自行制定教学计划和考试标准;大学的教育内容也从宗教和哲学扩展到了法律、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倡的教育思想是:- A. 因材施教- B. 学而时习之-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 温故而知新答案:A2.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的教育体系主要强调:- A. 艺术教育- B. 哲学教育- C. 体育教育- D. 军事教育答案:B3. 中世纪欧洲的教育主要集中在:- A. 大学- B. 修道院- C. 私人学校- D. 皇家学院答案:B4. 现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之一,约翰·杜威提倡的教育哲学是:- A. 行为主义- B. 经验主义- C. 建构主义- D. 认知主义答案:B5. 20世纪6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A. 恢复高考- B. 推广义务教育- C. 教育大跃进- D. 文化大革命答案:C#### 二、简答题1. 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一种考试制度,其特点包括:1) 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原则;2) 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文学和道德修养;3) 考试形式多样,包括乡试、会试、殿试等。

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教育的普及,提高了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同时也导致了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和应试化。

2. 描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育的特点。

答案: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育的特点包括:1) 重视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个人全面发展;2) 重视古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古希腊和罗马文化;3) 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机构,如大学和学院,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4) 教育逐渐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理性和科学。

#### 三、论述题1. 论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影响。

答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首先,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和易于获取,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世界各地的知识和信息。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1.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观理论基础:儒家的思想汉代的独尊儒术,把儒学思想作为统治工具。

儒学的教育就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关注个体内心的精神世界,提升到“人”的层面。

方式是通过自检自律。

涉及的教育家:孔子,朱熹。

五四凡帝反封建是对封建伦理教育的完全否定,而洋务运动等都带有浓重的封建性。

答: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观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的思想。

儒学的教育就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教育。

1. 春秋时期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伦理道德理论的思想家,道德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

其中,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

孔子奠定了以“仁”为核心的孺家伦理学说,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 ,一直以儒家伦理作为主导。

2.汉代汉代,”独尊儒术”,把儒学思想作为统治工具,不仅把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化,而赋予德育以政治性。

从而确定了儒家德育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德育思想中的主流地位。

作为儒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董仲舒把“三纲五常”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对扼制人的基本需求起到消极作用。

3.宋明宋时朱熹信守为政以德的观念,提出明人伦的实际内容就是明天理灭人欲。

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和根本任务是明天理,逐步达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其方法有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创立了阳明学派。

他认为道德教育目的是明人伦,而修养的方法:静处体悟、事上磨练(知行合一思想的反映)、省察克治、贵于改过。

4.总结(1)、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是为政治作辨护的中国道德教育政治色彩突出,呈显性,灌输性,比较注意规范层面。

封建道德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这正是等级制度最基本的东西。

另外,在儒家的道德修养学说中,明确规定了“修身”是为了“治国平天下”,确定了伦理道德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维系封建统治的合格人才。

(2)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注重人伦关系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把“孝”亲的观念最明确地加以扩大,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人伦关系,更带上等级制的“尊一卑贵贱”的色彩。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一、介绍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

中外教育史是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通过对比中外教育史的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各国教育制度和思想,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外教育史:第一部分介绍中国教育古代至现代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对比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思想;第三部分讨论中外教育受到的挑战与变革;最后一部分总结并展望未来。

二、中国教育古代至现代1. 古代中国教育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于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提倡以德治国,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这一背景下,私塾成为了古代中国的主要教育形式,父母亲自或雇佣私人教师给孩子传授知识和道德。

2. 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通过文、武两科考试选拔人才。

这一制度使得士人阶层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中坚力量,并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3. 近现代中国教育近现代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

在清朝末年,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启蒙运动兴起。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许多学者致力于推动新式学堂和大学的建立,如京师大学堂、南洋公学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成为了国家重要议程之一,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

三、中外教育制度与思想对比1. 教育理念中国教育历来注重道德教育和德育为先,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而西方国家的教育则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制度主要由政府主导,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和高考选拔制度。

而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更加多样化,包括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家庭教育等。

3. 教师角色在中国,教师被视为权威,学生对老师有较高的尊重。

而在西方国家,教师更多扮演导师和引导者的角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外国教育史杜威论述题

外国教育史杜威论述题

外国教育史杜威论述题1、简述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答:教育要素论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要素教育论根源于承认教育的自然适应性。

他认为儿童身上生来就潜藏着具有要求发展倾向的天赋能力和力量。

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按照儿童的天赋能力和力量的自然发展顺序进行。

儿童能力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的教育就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逐步转到更为复杂的方面。

他指出了各种教育的最简单的要素这些要素是作为儿童天赋能力的表现形式存在于儿童身上的,它们是进行各种教育的依据。

2、巴班斯基的教学论观点是什么?答:在苏联教育理论界逐渐形成了以系统的、完整的和综合的态度对待教学、教育过程以求取最优化教学、教育效果的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柯罗列夫、加力别林、达维多夫、艾利康林、休金娜、马赫穆托夫、和巴班斯基等教育家和心里学家对这一观点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巴班斯基对这一观点做了最系统的概括。

3、杜威儿童中心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教育应符合儿童个性发展,杜威认为教育的社会目的是培养出适合社会生活需要的人这是教育的归宿点但是这种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是通过儿童按其固有特点的发展而实现的,教育目的不应排斥教育的出发点——儿童,要把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统一起来,综合考虑。

兴趣与训练相辅相成,同时杜威也分析了“兴趣”和“训练”之间的关系。

教育上所说的兴趣就是将来的需要,如果儿童对所做的事情有兴趣,就会确立目标,并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所以我们应当把培养兴趣当作教育的特殊目的。

课程与教材适合学生的需要杜威还论证了课程与教材的问题提出教育应从儿童的角度来选择学习内容。

传统教育观点认为教授给学生的就是完整的知识体系但由于儿童对它们缺乏理解很难产生兴趣,而且传统教育把相关的学科人为的加以割裂和肢解,使儿童对这样支离破碎的概念更加难以理解因此杜威认为应该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甚至打破学科界限同时教材和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在校内外生活中获得的大量直接经验并且创造充分的机会使儿童参与实践活动。

自考中外教育史论述题与简答题部分

自考中外教育史论述题与简答题部分

自考中外教育史论述题与简答题部分1 唐代监属六学及旁系二馆的名称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

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

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

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2简述意大利快乐之家的特点3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方面,孟子和荀子各持什么观点4简述《汉堡协定》产生及其历史作用进入60年代中期,德国又开始对教育进行改革。

1964年10月28日,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简称《汉堡协定》。

《汉》规定:联邦各州的所有儿童应接受9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应是全日制学校教育。

所有儿童在接受了基础学校教育和两年促进阶段或观察阶段教育之后,可以进入三种不同中学,即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

《汉》关于义务教育的规定,以及关于全日制教育的规定,保障了联邦德国教育的稳步发展。

5试比较孔子与《学记》关于启发式教学思想6简要分析美国独立以后教育的改革7简述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8《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

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9什么是传统教育理论10简述平行教育理论的影响行教育理论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注总体和系统的平衡式教育理论,着力于层次平行线概念的分区式教育系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认为:在集体的教育目标中既有远景性的,又有中景性的和近景性的。

中外教育简史论述题

中外教育简史论述题

1、外国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1)2、试比较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3)3、“苏格拉底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4、评价亚里士多德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和文雅教育思想。

(5)5、试分析柏拉图的国家化教育思想。

(6)6、古代罗马各个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7、度评析希腊化时期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融合。

(8)8、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对罗马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8)9、评价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

(9)10、中世纪西欧早期教会主要形式和基本特点。

(10)11、试述中世纪拜占廷的教育和阿拉伯的教育的基本特征。

(11)12、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2)13、试分析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13)14、经院哲学的产生及其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14)15、德国洪堡德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5)16、试评析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

(16)17、试评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18)18、《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19)19、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和特征有哪些? (19)20、试比较分析法国近代和美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特征。

(19)1、外国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其主要特点是什么?⑴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教育:①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大约有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

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

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②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

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

教材是泥板书,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

早期苏美尔学校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③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已有两级。

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外,还要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等。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一)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一)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一)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的特点与相似性
•中外教育史的发展背景与动因有何不同?
•中外教育史中的共通点与相似趋势有哪些?
•中外教育史中政府角色的演变与作用有何异同?
•中外教育史中的教育理念与目标有何相似之处?
中外教育史的差异与对比
•中外教育史中的教育体制与组织结构有何差异?
•中外教育史中的教师地位与角色发展如何比较?
•中外教育史中的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有何异同?
•中外教育史中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手段有何对比?
中外教育史的影响与启示
•中外教育史中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案例有何可借鉴之处?•中外教育史中的教育发展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有何异同?•中外教育史中的教育思想传承与变革如何相互影响?
•中外教育史中的教育制度变革与管理模式有何启示?
中外教育史的未来展望
•中外教育史将如何受到科技与全球化的影响与改变?
•中外教育史中的教育平等与包容价值观将如何发展?
•中外教育史中的学生发展与评价体系的未来趋势如何?
•中外教育史在面临新挑战时,如何保持持续发展和创新?
以上是一份关于“中外教育史论述题”的相关问题。

希望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中外教育史的发展与比较,以及对未来教育趋势的思考和展望。

中外教育简史_思考题论述题

中外教育简史_思考题论述题

上卷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编第一章:1、中国教育起源得原因就是什么?答: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得需要,就是随着社会生产与生活得需要而同时出现得一种社会现象。

2.原始社会教育得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答:一、早期得生产劳动教育、二、早期得社会生活教育。

三、原始宗教活动中得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得特征就是什么?答:一、教育不就是专门得社会活动。

二、教育得社会性与无阶级性、三、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四、教育以口耳相传与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得变化?P15、答:开端于夏代,发展于商代。

夏代就是我国文明时代得开端,奴隶制学校教育得萌芽,就是这个开端得重要标志之一,学校有庠、校、序、商代就是发展时期,除了习武、敬神外,习礼、习书、习算也就是商代教育得重要内容,教育内容更趋于分化、独立,并出现了新得学校形式,除庠、校、序,又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

(明人伦、习武、习礼教育就是夏商教育得主要内容。

西周就是中国奴隶制从鼎盛走向衰落得时期。

)2.西周“学在官府"得教育体制有何特征?P19。

(“学在官府”主要反映了哪个时期得教育状况?其主要内容与特点就是什么?)答:“学在官府”就是西周教育得核心,这种教育得特点就是: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官师一体,政教不分。

西周学校(西周得官学系统)已有较完备得制度,分两类、两级:一类就是国学,一类就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

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礼、乐、射、御、书、数、大学以礼、乐、射、御为重点,小学以书、数为重点、“学在官府”完成了从原始教育向专门得学校教育得过渡。

3。

六艺教育得内容就是什么?P20。

答: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与“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就是小学课程。

礼、乐、射、御作为大艺,就是大学课程。

礼就是大学中得重要课程,乐就是综合艺术课,射、御就是军事训练课,书、数就是基础文化课:书指文字,数指计算、算法。

中外教育史简答论述重点

中外教育史简答论述重点

中国教育史简答论述题重点N1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 157 10陕西 12上师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他在《对贤良策》中提出来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第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的大统一,首先要统一思想,针对汉初百家俱存,各执一说的状况,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统一。

第二,兴太学以养士。

为了保证国家人才辈出,国家应该积极地去培养人才兴办太学,培养专门学习儒术的治国人才,可使政治操纵教育大权,引领全国重视和学习儒家思想。

第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国家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通过选举将其真正有才者选出来,经过考核加以分别利用。

这是董仲舒针对以前任人唯亲的弊端提出的,要求“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其意义:董仲舒的三大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在当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局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和选拔国家所需的人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大文教政策后来又得到推广和实施,终于形成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养士和取士为基本内容的比较完整的封建教育制度。

N2科举制及影响 167 11江苏 12华东华南 14上师一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科举制产生于隋朝,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代的一大创举,当时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选士制度,到了开元天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越来越多,大部分考试科目已经形成,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确立,科举制度趋向成熟。

二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在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对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积极作用在于:1 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第一,中央政府掌握选士大权,第二,提高了官吏的文化修养,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第三,士子通过科举获得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第四,利用科举统一思想,维护稳定发展2 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第一,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第二,促进人民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思想混乱的局面;第三,刺激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普及;第四,种类繁多的考试科目扭转了人们重文轻武,重经学轻科学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1、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一、儒学的思想体系发展1、春秋时期:是儒学的初创时期。

孔子初创了儒学体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孔子的主观愿望是通过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从而回到西周尊卑、长幼有序的奴隶制社会。

他提出的“仁”是儒学思想的创新,奠定了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借由“礼”和“仁”的关系——克己复礼为仁,巩固窃位之后的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2、战国时期:孟子沿着“性善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以德治国的王道政治思想体系。

基于“性善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致良知;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孟子建构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使孔子开创的儒学朝着系统化、伦理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与之并列的荀子沿着“性恶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王道与霸道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

基于“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教育内容上应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

他的学说反映了儒法合流的趋势,丰富了儒家政治学说,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统治方法,也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3、汉代:董仲舒倡导的“天人感应”的学说,为原始儒学提供了一层神秘化的外衣,并对原始伦理道德规范进行了概括提炼,提出了封建宗教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作为建立“法度”,化民为俗的根本,从而在文化政策上为后来以儒为宗的教育模式提供了蓝本。

4、北宋: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为儒学寻找到了本体论的依据,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以儒家为主体,融合了佛、道的新儒学——理学思想体系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二、儒学的社会地位变化二、儒学对教育的影响1、不同朝代儒学的官定版本是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直接影响着当时的教育内容。

每个朝代都有儒学官定的版本,如唐代的《五经正义》,宋代的《十三经正义》(王安石变法时颁布的《三经新义》)等。

这意味着儒学的内容要适应不同朝代的统治需要作出调整,这也是儒学本身发展的表现。

而不同朝代儒学的官定版本既强化了儒学的思想地位,同时规范了这个朝代对儒学内容方面的改造,直接使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与其他朝代不同。

2、不同朝代儒学的地位确认影响着当时的文教政策。

儒学的社会地位变化与每个朝代的文教政策直接相关,不同朝代文教政策的制定是对儒学地位的不同定位。

如汉代出于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教育措施;唐代以重儒尊孔为基本,以佛、道二教为基本辅助手段,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等等,都是儒学的社会地位变化的标志。

3、儒学的发展还对学校教育的体系有影响。

如汉代确立“独尊儒术”而实行兴太学、置明师的文教政策,重视学校教育,大力发展官学,从而建立了儒学的学校教育体系——新太学。

P94、宋朝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工具。

宋朝以后,儒学不再被放在“仁“的主位,而被放在“理”的方面,从“仁道”走向了“理”,儒学因此逐渐走向工具化、形式化。

如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以“有教无类”为前提,以儒学为工具,“因材施教”。

儒学走向形式化之后,封建统治者希望通过伦理道德规范和传播,借由外在的强制政策达到统治需要。

2、从汉代到清代的文教政策的演变规律一、横向比较每个朝代的文教政策都会有所不同,但比较之下还是具有共性:1、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都涉及到对儒学的政治地位的确认问题2、在每个朝代的文教政策中普遍涉及到关于官员选拔制度的问题3、都涉及到学校教育如何培养人才的政策综上所述,封建社会文教政策都涉及到儒学的政治地位确认、人才如何选拔、人才如何培养三个问题。

二、纵向比较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就是围绕以上三个维度在历史的发展中演化:1、儒学的政治地位确认封建社会前期关注的是儒学的社会政治地位怎样确认,而后期关注的不是确立问题,而是如何维护儒学的政治地位。

因此,两个时期的文教政策中的具体措施也有所不同:(1)封建社会前期:大量建立儒学的教育机构和完善儒学教育体系,如汉代确立“独尊儒术”而实行兴太学、置明师的文教政策,重视学校教育,大力发展官学,从而建立了儒学的学校教育体系——新太学等等;并加强伦理道德的教化,包括学校和社会,传播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2)后期:到了明朝后期,资本主义出现萌芽。

资本主义思想因此在本土产生,基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生产方式的改变,对于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思想造成冲击,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因此,封建统治者采取文化专制的强制性手段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

另外,不同朝代会有不同的官定儒学版本,如唐代颁布的《五经正义》,宋代的《十三经正义》等等,既强化了儒学的思想地位,同时规范了这个朝代对儒学内容方面的改造。

2、人才如何选拔不同朝代会有不同的官员选拔制度,如:(1)汉代实行察举取士制度,大概可分为“贤良方正”和“孝廉秀才”二科。

选拔人才特别重视人的品德,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

(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的选士制度,开始时根据“唯才是举”的政策,收效显著,但到后来,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实际上成了一种按门第高低选士的方法。

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工具。

(3)唐代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制度,通过逐级考试的办法,以考试成绩来挑选人才,从而打破了豪族地主垄断教育的情况。

因此,官员选拔制度朝着真才实学、能够增强统治集团政治活力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3、人才如何培养不同朝代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体系会有所不同,如:(1)唐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科学文化的繁荣,形成了典型的教育体系,封建官学教育的发展十分繁荣。

在唐代的学校中,弘文馆和崇文馆是贵族学校,国子监是公侯学校,太学是卿大夫学校,四门学、律、书、算学及地方州县为下级官员子弟学校。

(2)宋代的官学在教育对象上,范围逐渐扩大,身份品级的限制比唐代放宽。

另外,私学教育大力发展,宋代书院开始走向制度化。

(3)明代之后实行以国子监为特色的官学制度,采取监生历事制度和积分法的措施,完成了对教育管理方面的改革和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3、近代中国教育的整个发展过程(4次重大改革)纵观近代中国教育的整个发展过程,出现了4次重大教育改革,分别是洋务教育、维新教育、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以及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每次教育改革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措施,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洋务教育(一)改革措施:1、创立新式学校:1)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广州同文馆2)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3)技术实业学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2、举办留学教育1)幼童留学美国;2)派遣留欧学生(二)影响(结果):洋务教育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而开展的教育改革,却开创了新式教育之风,有力冲击了封建教育制度。

期间建立的一系列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学校,为中国学校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新办留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近代科学知识、精通外语的各方面的新型专门技术人才,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

二、维新教育(一)改革措施:1、设立京师大学堂2、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3、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二)影响:维新教育是为试图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教育体系而开展的教育改革,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产生发展。

新式教育培养了新型人才,不仅冲击了作为封建制度重要支柱的封建教育制度,而且培养除了埋葬封建制度的仁人斗士。

另外,在提出废八股的同时,对新式教育提出了全面而系统的构想,建立了近代三级学校教育体系。

3、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一)措施:1、建立清末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2、废科举、兴学校3、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4、勃兴留学教育:留日留美(二)影响: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是清政府为维护清朝统治、稳定社会而开展的自救性教育改革。

期间建立的“壬寅学制”规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校系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

该学制虽未能实行,但成为“癸卯学制”的雏形。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癸卯学制”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4、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一)措施:1、制定民国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2、颁行《壬子癸丑学制》p253、颁布课程标准(二)影响: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的教育改革。

期间确立了民国初年的教育方针包含了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共和国国民的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从而确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

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是基于壬子学制建立起来的,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

4、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一、传统教育理论传统教育理论是由夸美纽斯首创,经赫尔巴特等人补充发展而形成的教学理论,指的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学科课程为依托,在直观经验基础上通过归纳、演绎方式进行的教学模式。

这一理论提倡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是从文化指向个体。

它是以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观。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

夸美纽斯从他民主主义的“泛智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

他提出的学年制、班级授课制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实用,从而奠定了传统教育理论的基石。

但在新教育运动时期,欧美国家开始发现传统教育的缺陷,资本主义的发展不适合于这种教育。

因此开始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

这恰恰是以卢梭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践。

二、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是从个体指向文化。

它是以卢梭和杜威为代表的教育观。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要求培养社会状态下的自然人。

所谓自然的教育就是以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是按照儿童身心的自然进程进行教育。

这一理论被付诸实践,在新教育运动时期得到进一步探索。

在此期间,美国工业革命完成,社会发生巨变,原有的社会价值未被打破,传统教育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新产生了教育改革。

杜威在分析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把传统教学的被动、观察经验变为主动、探索的经验,将知识本位的课程改造为儿童中心的课程,强调个人主动、有效学习,而不是传统教学那种依靠教师传授、被动观消极学习,大大地充实和完善了现代教育的实用教育体系。

三、启示(首先,传统教育派只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略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