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鸦片战争中国GDP远高英国 关键是调结构Microsoft Word 文档

合集下载

两次鸦片战争知识清单--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两次鸦片战争知识清单--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新高考历史——两次鸦片战争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战争背景:①国际方面:19 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大幅提升,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而亚洲等地区成为其扩张目标。

②英国方面: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大增,迫切需要海外市场。

同时,英国在印度等地拥有殖民地,为其向中国倾销鸦片提供了便利。

③中国方面:中国是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外来商品需求少;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力量薄弱;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与世界脱节。

(2)导火索:①鸦片走私: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危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国家经济。

②虎门销烟:林则徐在广东虎门进行销烟,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3)战争过程:1840 年 6 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英军沿海北上,先后攻占定海、天津等地,威胁北京。

清政府妥协求和,战争于1842 年结束。

(4)结果及影响:结果: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影响:①社会性质变化: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经济结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变化: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如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战争背景:①列强需求: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已取得的特权和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修约” 被拒:英法美等国提出“修约” 要求,希望增加通商口岸、鸦片贸易合法化等,但遭到清政府拒绝。

③国际局势:克里米亚战争后,沙俄在欧洲的扩张受阻,将目光转向远东;英法联军在对俄战争取胜后,也把视线更多地集中到远东。

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最终5篇)

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最终5篇)

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最终5篇)第一篇: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鸦片曾经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别名叫“福寿膏”,它真的能让人添福增寿吗?东星资源网准备了《鸦片战争》教案,欢迎查阅!《鸦片战争》一、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中英《南京条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

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茶叶、生丝呢绒、布匹(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鸦片战争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对抗

鸦片战争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对抗

鸦片战争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对抗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场战争是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对抗,揭示了中国封闭体制的弊端以及西方的侵略行径。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战争原因、战争结果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历史背景19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因为受制于封建思想和国家体制的限制,错过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与科技变革。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以其先进的工业技术和航海技术发展迅猛,势力逐渐扩展至全球各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封闭体制和西方列强的扩张野心冲突不断升级,最终引发了鸦片战争。

二、战争原因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从中国获取利益而制造的贸易争端。

当时,英国垄断了鸦片贸易,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市场,造成了中国社会的混乱和民众的吸食问题。

中国政府采取禁烟政策,并对鸦片进行查禁。

然而,英国不愿意丧失在中国的贸易利益,以保护鸦片贸易为借口,发动了武力侵略。

三、战争结果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

1842年,中国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给英国,并支付大量赔款。

此后,中国与其他西方列强陆续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限制了中国的主权和自主权,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四、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战争使中国人民直面自身的封闭与落后,引起了中国社会的觉醒。

其次,战争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壁垒,对西方文化与科技进行了全面的引进。

但是,这种接触不平等,也导致了中国文化和传统受到冲击与挑战。

最后,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政府认识到了改革的迫切性,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的缩影。

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揭示了中国封闭体制的弊端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

战争的惨痛教训也迫使中国不断进行变革与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世界的形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的新走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的新走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的新走向作者:本刊评论员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33期11月10 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这被外界解读为“中央经济治理思路现重大转变”。

分析人士认为,这寓意着今后我国或将对改革思路做出新的调整,从过去突出强调需求侧改革转变到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引发宏观政策的相应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过去需求侧改革而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追求GDP规模扩张和高速度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和管理的思路来实现,即着重强调扩大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构成的总需求。

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必要的,但在新常态下,原来需求侧改革和管理的思路已不能产生以往的效果,表明其已不适应中国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

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增长升级版。

何为结构性改革?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衡量经济发展有两把标尺,一个是结构,一个是总量。

前者代表的是经济质量和效率,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数量和规模。

结构问题有多重要?经济学家厉以宁讲过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事例:1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的GDP世界第一,比英国高出很多,但是中国的经济结构不行。

英国主要为蒸汽机、机器设备等工业品,中国完全是由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构成的,花拳绣腿难抵坚船利炮,必然会战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挤”,通过破除机制体制障碍使得没有盈利能力的企业能够从市场退出;另一方面要“扶”,通过加大对公共服务、创新等短板的投入,满足新的需求,“以挤存量为主,以扶增量为辅”。

以往,一旦经济增速慢下来,宏观调控常用“两手”:宽松货币政策,用以扩大贷款、刺激投资;积极财政政策,用以对企业和消费者的扶持。

生死存亡“调结构”

生死存亡“调结构”

生死存亡“调结构”作者:厉以宁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第01期尽管欧债危机令中国出口订单减少,出口下降,外资来华投资减少,中国资本走出去更困难,但整体来看,中国经济还是可以保持8%左右的增长率。

保持8%的增长也不是容易的。

对国内来讲,最主要就是调整结构问题。

GDP的结构比总量更重要。

1840年中英发生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GDP比英国多得多,输就输在结构不如人家。

1840年英国工业化已经70年了,制造业已经很有层次了,中国还是全手工生产。

人力资源结构也是这样。

1840年的时候,英国小学普及了,还建立了多所大学,有很多研究人员、教授,还有经济学家、金融管理专家,也培养了大量技工;中国1840年农民大多数是文盲,妇女大多数是文盲,少数读书人也读的是四书五经,有几个人懂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回到今天,中国跟日本相比,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了,这是我们多年努力的结果,但是一说到结构,我们不如日本。

企业要想进一步的发展,在产能过剩、部门缺乏投资的情况下,不调怎么行?调结构关系到生死存亡,必须把握机会抓紧时间。

结构调整同样涉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是有优势的。

要切实帮助民营企业开拓国外市场。

提高农民收入是最大的改革调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调得好。

要调的最大结构是什么?城乡二元结构。

国内消费能力之所以上不去,城乡收入之所以有差别,原因何在?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这是一个体制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最大的改革方向。

我们要扩大内需,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收入,随着劳动素质的提高,用工成本当然就要上升,这还不够,必须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关于这个问题曾发生过一场经济学界的争论。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大萧条,失业问题严重,当时的主流经济学派是英国古典派,他们解决失业问题的思路是:一个人工作两个人做,一个人工资两个人分,他们觉得,这样失业问题就解决了。

当时还年轻的瑞典经济学家尼尔达尔写了一份报告,提出要解决失业问题必须解决民生问题,多建平价出售的房子,多建公租房,搞失业保险和养老基金。

中国GDP结构不如日本

中国GDP结构不如日本
论 衡 Co mme n t s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厉以宁是我国最早提 出股份制 改 革理论的学者之一。
中国G D P 结构 不如 日本
厉 以宁
以往我们 只是 关注 G D P 的外部数 量特 征 ,而对 其 内在 结 构状况 则重 视 不够 ,其实 G D P 的结构 I : E G D P 的数量 更有认 识 意义 。
比 中 国高 , 所 以 我 们 不 要 满 足 于 总 量 总 之 ,G D P 的 结 构 对 认 识 整 个 国
分 ,其所创造 的产值 也各 异,因而G D P 分析 ,下 一步要 做结 构分 析 ,而且 结 民经济 的发 展状 况是有 着 决定性 意义 的结构 也就会 显得 多种 多样 。实 际上 构 的优化 ,它 不是 一句 空话 ,结构 的 的 ,我们在关注G D P 总量 的基础上 ,更 G D P 结构 是一个综合 的结构 系统 ,只是 优化要实实在在地干。 其 中的某些结 构对 显示 国 民经 济 的发 应该关注G D P 内在结构 的状 况 ,并据此
1 8 中国经 济信息
析 ,G D P 的结 构分析哪个重要 ?我要 说 工机 械纺 织 。中 国出 口的是瓷器 、丝
今 天 我 们 跟 日 本 相 比 , 应 该 说
D P 值远远 我 们有 我们 的长 处 , 日本有 日本 的长 得 是 ,其 实G D P 的结构 比G D P 的数量 更 绸、茶叶 、桐 油,这些东西G
G D P 的结构就 是指 国民经济各个 部门所 日本 , 日 本 高 新 技 术 在 产 值 中 的 比重 翻 番 , 收 入 要 翻 番 ,但 是 不 要 忘 记 , 创造 的产值在G D P 中的 比例关 系, 由于 比 中 国大 , 日本 很 多 工 业 品 技 术 含 量 结构的优化始终是最重要 的。 国 民经 济部 门可 以按不 同 的方 法来 划

从战前中英差异看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从战前中英差异看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从战前中英差异看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英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节点。

它的爆发不仅是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冲突之一,更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次痛苦历程。

从战前中英差异来看,鸦片战争的爆发几乎是必然的。

一、政治制度差异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和英国的政治制度差异巨大。

中国实行的是封建皇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而英国则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政治权力分散,民主制度健全。

这种巨大的政治制度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对待外交问题上的不同立场。

中国皇权至高,对外交问题的处理更加倾向于封闭自守,而英国在外交问题上更加倾向于主动开放,积极寻求自身利益。

这种政治制度差异使得中英两国在外交事务上很难达成共识,从而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经济差异除了政治制度之外,中国和英国在经济方面的差异也是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封闭的海禁政策,而英国则是积极开放贸易的国家。

中国的封闭政策导致了国内市场狭窄、商品生产过剩、资金外流等问题,而英国的开放政策使得其商品得以迅速输出,资金得以迅速回流。

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导致了中国和英国在贸易问题上的矛盾,由此产生了鸦片战争这场重大冲突。

三、文化差异除了政治制度和经济之外,中国和英国在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独特,而英国则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忠孝、礼义廉耻,而英国的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中英两国在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上的冲突,加剧了彼此之间的隔阂和对立,从而使得鸦片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英两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两国之间在外交、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产生了诸多矛盾与冲突,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鸦片战争的爆发几乎是必然的,它是中英两国关系史上的必然结果。

鸦片战争的爆发不仅带来了中国的国家命运的重大改变,也标志着中英两国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战前中英差异看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从战前中英差异看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从战前中英差异看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争之一,它标志着中英之间的第一次冲突。

从战前中英之间的差异来看,可以发现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从经济方面来看,中英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距。

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而中国则处于封闭的封建社会之中,对外贸易有很大限制。

这导致中国无法与英国在经济上进行平等交流,英国在贸易中利用中国的资源和市场,大量输出鸦片到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逆差。

中国的银两大量流失,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使得中英之间存在着经济冲突的潜在因素,鸦片战争的爆发可以说是这种差距逐渐积累的必然结果。

从政治制度方面来看,中英之间存在着制度差异。

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皇权至上,封建统治体系严密,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

而英国则是一个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体制相对开放,民主制度相对完善。

这种政治制度的差异导致两国在外交、贸易等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难以达成共识。

当鸦片问题逐渐引起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对时,中国政府采取了强硬的镇压手段,这与英国强调自由贸易和人权等理念相背离,使得两国的政治制度差异进一步加深,鸦片战争的爆发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果。

中英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崇尚和平、礼仪和道德。

而英国则是一个重视自由、实用主义和个人权利的国家。

文化差异导致中英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存在着差异,互相之间难以理解和融合。

当英国不断输出鸦片到中国,破坏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破坏了中国人民的健康和家庭,引起了广泛的愤怒和反抗。

而英国人则将鸦片视为一种商品,以利益为先。

这种文化差异的冲突使得中英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为鸦片战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从战前中英之间的差异来看,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经济上的不平等、政治制度的差异和文化冲突是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个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个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个问题厉以宁(2010年12月15日)一、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是调结构。

应当树立这样一个观点:GDP总量固然重要,但GDP结构更重要。

GDP结构的合理意味着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也表明技术前进的方向。

能真正代表一国的国力的,不仅是GDP总量,而更重要,是GDP的结构。

我们不妨以鸦片战争时期为例。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和英国相比,中国的GDP总量比英国大很多,但GDP结构却没有英国合理。

中国庞大的GDP总量主要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是粮食、茶叶、棉花等农产品,还有手工制造的各种棉布及其他产品,包括丝绸、瓷器等。

而进行工业化革命已经半个多世纪的英国,它的GDP包括了钢铁、蒸汽机、火车、轮船和各种机器设备;以棉纺织品来说,英国是机器生产的,英国工艺品的质量是世界先进的。

这样一比,不难发现英国的GDP总量虽然不大,但结构是合理的,符合当时技术前进的方向,这决定了英国的国力走在世界前列。

人力资源也有结构性的问题。

同样以鸦片战争期间为例。

那时,中国的人力资源丰富,因为人口总量大,但结构不行。

为什么?因为绝大多数农民和妇女都是文盲,而知识分子中,大多数人以读四书五经为主,一心想考科举,他们不懂现代经济管理,—1—对科学技术也是门外汉。

而英国当时的情况是:工业化革命之后的几十年来,初等教育普及了,中学教育质量提高了,大学教育进一步发展,技术教育也推广了。

这样,英国每年培养出不少科学家、工程师和懂得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而且熟练技工不断增多。

中英两国人力资源结构的差距不言而喻。

可见,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调整结构,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人力资源结构。

我们不仅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而且要力争成为世界创造中心。

这些都同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有关。

我们要成为人才强国,首先是人力资源的结构要合理。

两天前,我到楚雄考察时发现,楚雄正在集中力量大办职业技术教育,想把楚雄打造成为职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工的输出基地。

鸦 片战 争后中 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如何

鸦 片战 争后中 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如何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如何一、关键信息1、时间范围:鸦片战争后2、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面传统农业经济的变化近代工业的兴起商业和贸易的转型金融体系的变革3、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外部列强的经济侵略内部社会变革的需求政策和制度的调整4、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和挑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二、协议内容11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传统农业方面,由于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和通商口岸的开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进入城市或成为雇佣劳动力,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有所提高。

111 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华的经济特权,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导致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许多手工行业纷纷破产,传统的纺织业、陶瓷业等逐渐衰落。

112 与此同时,近代工业开始兴起。

一些有识之士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如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12 商业和贸易领域也发生了重大转型。

通商口岸的增多使得沿海地区的商业日益繁荣,对外贸易逐渐扩大。

洋行、买办等新兴商业势力崛起,传统的商业组织和经营方式面临挑战。

121 随着经济活动的频繁,金融体系也经历了变革。

外国银行纷纷进入中国,本土的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在竞争中不断调整和发展。

13 影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众多。

外部列强的经济侵略是重要原因之一。

他们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的特权,控制了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压制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131 内部社会变革的需求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

面对国家的贫弱和民族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发展近代工业和商业,实现国家的富强。

132 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对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产生了影响。

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洋务运动,出台了一些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由于其封建统治的局限性,这些政策的效果往往有限。

14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鸦片战争中国和英国之间的斗争

鸦片战争中国和英国之间的斗争

鸦片战争中国和英国之间的斗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这场战争让中国和英国之间的斗争达到了高峰。

下面将从背景、原因、战争过程、结果等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背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一直秉持着自给自足的思想,闭关自守,与外界的交流非常有限。

然而,这种局面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生了改变。

当时,世界各国正在进行殖民扩张,包括西方的英国、法国等国。

这些国家很快意识到中国的市场潜力,中国的特产如丝绸、瓷器、茶叶和药材等物资成为它们觊觎的目标。

然而,中国政府采取了限制贸易和提高关税的政策,导致西方国家的物资进入中国市场变得非常困难。

二、原因正是由于这种情况,西方国家开始通过鸦片进行走私贸易。

鸦片是一种危险的毒品,当时西方国家对它有很大的需求。

鸦片战争的原因就在于此,这场战争实际上是由于英国对中国不合法的走私贸易遭到了中国的限制,决定采取行动导致的。

三、战争过程鸦片战争持续了两年,1840年开始,英国派遣船队前往华南地区逼迫中国政府开放贸易。

此时,中国的政府力量已经相当衰弱,而英国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都非常先进。

在战争中,英国军队占据了多个沿海城市并且摧毁了中国海军。

1842年,中国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个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之一,因为它迫使中国向英国割让香港并为英国公民开放五个港口。

四、结果鸦片战争的结果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不仅在经济上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削弱了中国政府的威信和影响力。

而英国则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为其殖民扩张铺平了道路。

鸦片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节点,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始,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与进步。

结语鸦片战争是一段残酷的历史,它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让人们意识到了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这得益于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和对历史的深思熟虑。

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不断推进改革,让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强大的力量。

2024版《鸦片战争》

2024版《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目录•战争背景与原因•战争过程与重要事件•战争影响与后果•历史评价与教训•艺术表现与文化传播CONTENTSCHAPTER01战争背景与原因清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严重,官员贪污受贿,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军备废弛。

清朝政治腐败西方工业革命中西差距拉大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方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幅提升,急需寻找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清朝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无法应对西方列强的挑战。

030201清朝衰落与西方崛起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等西方国家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危害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稳定。

鸦片输入中国鸦片在中国广泛传播,吸食者众多,不仅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还造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

鸦片泛滥成灾为了遏制鸦片泛滥的势头,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禁烟措施,包括颁布禁烟法令、查禁鸦片贸易等。

清政府禁烟措施鸦片贸易与危害英国对华政策转变英国对华贸易逆差19世纪初期,英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政府开始寻求通过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英国外交政策调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和海外扩张的需要,英国政府逐渐放弃了传统的对华外交政策,转而采取强硬手段。

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经过两年多的战斗,清朝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并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CHAPTER02战争过程与重要事件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英国侵略军北上侵犯厦门、定海、镇海、宁波等地1841年初,英军侵占香港岛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战争扩大与重要战役虎门战役关天培率部在虎门炮台奋勇抵抗,最终壮烈牺牲广州战役奕山不战而败,广州沦陷镇江战役海龄率部坚守镇江,最终失败,但表现出强烈的抵抗精神1856年10月,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由加入战争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大沽等地,并占领天津、北京等地战争中,俄国趁机侵占中国大片领土01020304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CHAPTER03战争影响与后果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如领土、关税等,国家独立和完整受到破坏。

资源争夺与掠夺:鸦片战争的残酷实现

资源争夺与掠夺:鸦片战争的残酷实现

资源争夺与掠夺:鸦片战争的残酷实现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其残酷的战争,也是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冲突。

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是中国政府禁止英国贩运鸦片,而英国政府则以保护贸易自由为由对中国进行了侵略和掠夺。

这一事件是中国历史上资源争夺与掠夺的一个经典案例。

多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家之一。

它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复杂的经济系统和强大的文化背景。

这使得它成为世界上最为令人垂涎的财富之一。

这些财富包括丝绸、茶叶和瓷器等珍贵商品,它们被出口到世界各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些财富也吸引了许多列强的注意。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英国、法国、荷兰和美国等列强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市场。

在这个国家古老的文化和复杂的经济中,这些列强开始互相竞争,希望能够在这个市场上获得最大的收益。

在这个竞争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鸦片交易。

鸦片是一种强烈的镇定剂,它以极高的价格在中国市场上出售。

虽然中国政府一直试图取缔这种烟草制品,但它的使用在中国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这个过程中,英国成为了鸦片的最大出口国之一。

中国政府最终禁止了鸦片的贸易,这引发了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应。

英国政府发起了鸦片战争,占领了上海、福州等多个城市,进一步抢夺了中国的财富和资源。

这个战争意味着西方列强对中国财富的掠夺和残忍侵略的开始。

在鸦片战争中,无数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和生命。

除了军队之外,连同平民百姓在内的人们都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中国轻重死伤约二十万人,这场战争的残忍程度和其对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始终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鸦片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

这场战争也成为了一场资源争夺和掠夺的惨痛历史教训。

虽然它不能被彻底记住,但它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影响至今仍在继续。

中英鸦片战争背后的经济利益

中英鸦片战争背后的经济利益

中英鸦片战争背后的经济利益鸦片战争是19世纪中期的一场中英之间的军事冲突。

在这次战争中,英国人把大量的鸦片运到中国,占据了中国市场,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尽管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的失败,然而,背后隐藏着两个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

英国对中国提出的贸易要求是“自由贸易”,而自由贸易的目的在于打破贸易的保护主义,推动商品价格的全球一体化。

从历史上看,自由贸易对欧洲工业革命和英国的经济崛起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英国提倡自由贸易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制造业的成本压到最低,获得更高的利润。

当英国经济开始衰退,并面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时,贸易顺差成了唯一的选择。

英国的棉布工业在18世纪后期崛起,迅速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基石。

在这个过程中,英国的工业企业发现,技术力量和商品供应并不足以享有足够的市场份额。

而这时,一种“新的商品”-- 鸦片的交易开始在亚洲的城市中发生。

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英国贩卖鸦片的商人。

对此,中国政府也极力地反对。

在清代,中国的向外扩张和内建工业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于商品的保护主义和自给自足的贸易模式。

与自由贸易相对应的是“保护贸易”。

这种贸易模式的目的是发展本国的制造业,提高本国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中国政府的这一决策,受到了所谓的“新旧思想”的影响。

在“新思想”观念下,中国逐渐加强了对商品的保护政策,同时控制外国商品的进口。

但是,这使得清朝政府内部的“外蒙政策”、“营销国策”等思想相互冲突,内部矛盾日益加深,政治局势不稳定。

英国在鸦片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成为当时世界经济中的最大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例子。

英国的这种态度同时掩盖了它的国家利益。

他们认为中国的制盐、制糖、制茶,提供了英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需求。

在中英鸦片战争中,英国取得了胜利,对中国开放了五个港口,建立了的侵略者地位,垄断了中国的贸易。

这一胜利极大地增加了英国的财富,巩固了英国的世界贸易地位。

最后,中英鸦片战争显示了清朝政府的决策和英国的经济决策之前的矛盾,而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19世纪中国经济的崩溃,也是今天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因素之一。

从战前中英差异看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从战前中英差异看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从战前中英差异看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这场战争风起云涌,震惊世界。

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也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折点。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成为历史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

从战前中英差异来看,我们可以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一、政治体制的差异中英政治体制的差异是鸦片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社会,皇帝统治下的官僚制度严密,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而英国则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国会制约君主的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英两国在政治体制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华王朝奉行的是封建专制制度,重视礼教,忽视科学知识的推广,官方遵循儒家思想,审慎对待外来文明,严令禁止外国传教士传播基督教,实行闭关政策。

而英国则有着开放包容的传统,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鼓励商业贸易,尊重个人权利,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国会制约君主的权力。

这种政治体制上的差异,导致了中英两国在对外交往方面的态度和方式不同。

中国崇尚小中见大,自我封闭,不愿与外国人往来,更不愿接受外国的技术、思想和文化。

而英国则积极开拓殖民地,寻求市场,追求贸易和利益。

中英两国在政治体制上的差异,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经济发展的差异中英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在鸦片战争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商业活动相对落后。

而英国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工业机械化程度高,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这种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了中英两国在贸易和产业方面的竞争关系。

中国受制于封建专制制度,官员贪污腐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对外贸易受到严格管制。

而英国则实行自由贸易政策,鼓励商业活动的发展,积极进入中国市场,寻求更大的利润空间。

中国对外贸易的顽固保守和官员腐败贪污的情况严重限制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英国的工业化和商业化进程迅速推动了英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中英两国在经济上的不平衡和竞争关系。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鸦片战争》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鸦片战争》
我以最忠诚的心情献议陛下政府,立刻用武力占领舟山岛,严密封锁广州、宁 波两港,以及从海口直到运河口的扬子江江面。陛下政府将从此获得最适意的满足。
然后,我建议,应该经过白河口向朝廷致送通牒(不在前一步之先致送),提 出要求:林、邓两人撤职惩办;就那些对女王多次失敬的行为提供适当的道歉;对 于暴行所造成的沉重损失,给予一定的金钱赔偿;正式把舟山岛割让给英王陛下; 并以充分而毫无保留的上谕,明令准许帝国人民在那些岛上和一切沿海港口和我们 做生意;等整个赔款付清,一切其他条款都忠实履行了以后,然后才解除封锁……
1842年8月,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与英国代表璞鼎 查在南京下关江面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 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
州、厦门、宁 内 波、上海五处
容 为通商口岸
割香港岛给英国
英商进出口货物 赔款2100万银元 应纳税款,必须
经过双方协议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清政府腐朽落后。 鸦片战争时,中国处于 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 败,经济落后,军备废 弛,战争领导者清朝统 治集团战和不定,作战 组织指挥不力。
落后、腐朽的政治制度不仅不能引领社会发展,而且 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故步自封,安于现状,必然导致落伍和失败;
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只有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与时俱进,才能引领我们民族 和国家的发展,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鸦片战争前中英基本情况对比
封建专制,政治腐败Fra bibliotek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落后的自然经济, 财政拮据
完成工业革命, 商品经济发达
装备陈旧,国防废弛
船坚炮利
闭关自守 危机四伏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历史长河滚滚而去,即使我们已在当今时代享受历史变革过后的美好成果,但无法逃避的是在任何时期我们都需要直面历史剖析民族问题的精神。

列宁曾说:“谁要是忘记了过去,那就意味着背叛。

”只有坦然总结历史才能更好地发展未来。

欲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来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同样需要在公正公平的角度进行评判审视。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政治中国: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鸦片战争,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此时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称皇帝为“奉天承运”的“天子”,以维护“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从明中后期开始,政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时,政府更是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于是结果便如魏源所言:“以通事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离合。

”英国:1640年的议会上明确提出了政权问题,并且英国人民用武力推翻了查理一世的统治召开,因而被人们视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

从1642到1649年,英国内战,斗争从议会推展到全国,议会用暴力否定了“君权神授”,开始明显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

1688年被英国人称为“光荣革命”的历史事件,结束了革命与动荡的岁月,标志着资产阶级的统治确立,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出发点。

小结: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维护了封建统治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在更大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君主对自家江山的地大物博得意忘形固步自封,行使的国家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

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使革命的主观力量尚处于幼年时期,但革命的意义上绝对超过了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相比而言,中国似乎自此便隐约存在在近代落后的趋势。

漫谈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动课件

漫谈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动课件

要的贸易伙伴。
04
经济结构变动的具体体现
工业结构的变动
01 02
近代工业的出现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强行开辟了通商口岸,带来了近代工业。 这些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如纺织、制茶、制糖等轻工业,以及钢 铁、造船、炼油等重工业。
传统手工业的衰落
随着西方工业品的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逐渐失去了竞争力,许多手工 业者失业,手工业品也逐渐被机器生产的工业品所取代。
资本主义萌芽
在部分地区,出现了资本 主义萌芽,但尚未形成规 模。
国际贸易地位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 势地位,主要出口初级产 品,进口工业品。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贸易逆差
由于英国工业品在中国市场销量大,而中国出口初级产品 数量有限,导致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逆差逐渐扩大。
鸦片贸易
英国商人向中国大量贩卖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财政状况恶化。
等。
现代金融的萌芽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引进西 方金融制度,成立了中国第一家
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03
经济结构变动的历史影响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社会分工的变化
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手工业和农业逐渐分离 ,分工更加明确,提高了生产效率。
农村经济的济逐渐瓦解,农村贫困化加剧。
02 03
西方文明的传播
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境内活动,西方的文化、科技、思想 等也得以传播到中国。这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借鉴 和启示。
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
鸦片战争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这表现为中国 的商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也有更多的外国资本进入 中国。这种联系的加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 时也加深了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

厉以宁教授在广州市政协大讲堂上的演讲

厉以宁教授在广州市政协大讲堂上的演讲

第一个问题,结构调整.十二五规划主要是调整中国地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由速度型转为效益型.我们通常知道地重要性,但是地结构更重要,回顾历史,年,中国地总量比英国大很多,但是中国当时地结构主要是农产品,手工艺品,而英国主要是钢铁产业,机器设备地制造,英国地棉布生产已经是机器制造了,而中国地棉布生产还是手工制造,英国地交通工具是火车和轮船,而中国依然是马车和帆船.从经济结构讲,中国和英国地差异很大,英国地结构是符合世界进步潮流地.今天我们地总量超过了日本,这是我们多年来努力地结果,但中国地人口比日本多倍,所以我们人均相当于日本地十分之一,而且差距地根本是结构问题,日本产品科技含量一般都比中国高,而且日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地比重超过中国,所以我们决不能自满,在结构调整上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除了地结构重要以外,人力资源结构也非常重要,中国人口总量在鸦片战争时比英国高很多,但是人力资本结构远远不如英国,英国产业革命后,普及了小学,建立了大量地中学,兴办了很多地大学,培养出大量地科学家、技术人员、金融家.而当时中国农民绝大多数是文盲,妇女绝大多数是文盲,读书地人口资本结构也不如日本,日本大学生在人口中地比重比中国大,日本熟练技工在人口中地比重比中国大得多.所以十二五期间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在结构调整方面做很多很多工作.第二个问题,通货膨胀.按照经济学分类通货膨胀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叫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第二种类型叫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第三种类型叫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我们先来看看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大部分通货膨胀都是投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我国上世纪年代初那次通货膨胀率高达,主要是因为投资过热.投资国模过大引起通货膨胀地对策就是采取紧缩政策,财政紧缩压缩了财政投资,货币紧缩减少了货币流通量,由于紧缩过度,世纪年代后期又出现了货币紧缩,但毕竟还是把通货膨胀抑制了下来,投资需求也拉动了起来.第二种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有商品流动型地,有资本流动渠道地.商品流动渠道,比如国际石油涨价,国际铁矿石涨价,这个对我们就有影响,因为我们是需要进口石油、铁矿石地国家、另外通过资本流动渠道,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回升慢、利率低、投资前景并不好,而中国地利率相对比较高,所以从国际地资本、从利率差地这个角度,热钱就会流入中国,因为中国投资前景比它们好,他也会通过资本地流入解决这个问题.第三种是成本推动型地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上升了,要素成本上升,比如原材料、燃料因为短缺而价格上升.再比如说农产品因为供给不足而价格上升,还有工资成本上升.另外,房价、地价同样增加了成本.这都是物价地问题.但是应该看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它是不同于需求拉动式地通货膨胀,或者我们可以采取紧缩政策,对需求拉大是有作用地,因为投资规模大了,银行一关,财政一缩就下去了,可是成本推动型地通货膨胀是因为短缺引起地,这个应该怎么办呢?增加供给,就不能用紧缩地办法,应该是有保有压,产能过剩地行业压一点,但是短板行业、农业这些都需要增加投资,是增加型地.信贷地紧缩应该说对中小企业,对民营企业是不利地.中国当前地通货膨胀三种类型都有,是综合型通货膨胀.首先是用工成本上升.年代出来打工地那批老农民工,只要在城里比农村种地收入多就出来打工,但他们根在农村心在农村,赚了钱寄回家盖房子生儿育女.以前地农民工很多就是小学毕业,甚至文盲,新生代农民工三分之二有高中学历,他们打工时先挑选工种,很多体力工,技术含量低得工种不干,由于一般地工人工资很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选择就近找工作,不再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还有一个现象,新生代农民工会考虑成本收益分析,包括心理成本,比如夫妻长期分居,或者子女独自留在家中成为留守儿童,所以北京游经济学家预言,中国将进入一个保姆缺乏地时代.但是说中国人口红利时代结束还为时过早,对中国而言,低素质地劳动力时代已经结束,但技工时代刚刚开始.其次是房地产价格上升,它是需求拉动了通货膨胀地结果,也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地原因,因为地产价格上升,租金也就上升,生活费也上升了.还有融资成本上升,为了应付通胀,采取紧缩政策,民间借贷成本提高了到个百分点,这个情况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新问题.在未来,我国应该如何应对通货膨胀地问题呢?我们以猪肉涨价为例,当猪肉涨价地时候政府鼓励养猪,但是它没有这么快啊.刚一说政府鼓励养猪了,猪肉就上市了?不会地.怀孕要好几个月,小猪养成肉猪要好几个月,大半年时间过去,猪肉地供应不可能一下就起来.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逐步建立规范、健全地国家储备制度和商业储备系统同时要打击人为地炒买炒卖现象.在经济生活中是两种预期并存地,通货膨胀预期只是其中一种预期,另一个是投资前景地预期,而且更主要地看投资前景预期,这对经济形势地影响很大,现在经常讲货币流通量回归到正常水平,还有经济学家提出存款准备金利率上调还有空间,对于国外来说是合适地,但是对于国内决不能这么说,因为货币流量计算公式是根据国外地经验所总结出来地.这个公式是适合于发达地市场经济国家地,而中国是一个转轨中地国家.第二中国正在城镇化,城镇化意味着市场化地扩大.第三中国地城乡发展、地区发展是不平衡地,货币流通速度慢,这种情况下货币地需求量就大.第四个原因货币流通量地计算公式只适于这个国家正常地经济增长,而中国连续几年都超正常地经济增长,超正常是打破常规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三个问题,就业问题. 年月金融风暴波及中国,我国地下降到左右,年月我去西欧讲学,有西欧经济学家向我提出欧国家只要经济增长达到就不会有大地失业问题,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达到以上才能缓解失业问题,而增长跌到地时候企业倒闭了,农民工下岗.我认为我们地国情和西欧地国情是不一样地,西欧国家地工业化已经多年了,他们地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地百分之几,农民拥有自己地家庭农场,有比较好地住宅,城乡差距不大,社会保障覆盖全社会.而中国城镇化水平低,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地城镇化达到,年我国地城镇化才,建国年了我国地城镇化水平才提高了个百分点,这个速度比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慢.随着我国地经济不断增长,就业压力却越来越大,这是因为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地变化率,它地周期是不一样地,经济滑坡在前,就业滑坡在后,经济回升在前,就业回升在后.这就是西方经济学中有名地奥肯定律.专靠经济增长率,不能解决就业问题,解决就业靠什么呢?靠民营企业.新增劳动力,是民营企业提供地.工业地发展,这是国富,要老百姓富,一定要“民”富,这才是真地富.以重庆为例,给企业减免税,政府给企业担保贷款,免息借资本金,职工免费培训,简化登记注册银行开户手续.民营企业能解决大学毕业生、下岗工人、农民、退伍军人、残疾人、库区移民地就业.就此重庆增加了万左右中小企业,解决了万人地就业问题.这就叫以创业带动就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四个问题,资本问题.在经济学里面,关于资本有三种资本.第一种叫物质资本,这就是我们历来所知道地,比如说货币、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这些都构成了物质资本.世纪年代以后,出现了第二种资本概念,就是人力资本.什么叫人力资本呢?就是体现在人身上地一种素质,也包括他地技术水平,他地智慧,他地经验等等.到了世纪年代以后,出现了第三种资本概念,叫社会资本,这里所说地社会资本,并不是我们现在报纸上常登地社会资本,因为我们报纸上常用地社会资本,指地是民间资本,我们把民间资本叫社会资本,经济学里面地社会资本,它是一种无形地,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网络、人际关系等等.比如说广东地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啊?除了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外,它还有雄厚地社会资本,华人,华侨,港澳同胞,都是它地社会资本.浙江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啊?他有社会资本,家族关系、同乡关系,这都是社会资本.三种资本地结合才能够创造收入,才能够积累财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但是在当前地社会看来,城乡这三种资本地掌握是非均衡地,不一样地,而且差别很大.物质资本,城里有,城里居民有,但是农村没有.农民没有财产,他地土地是承包地,是土地集体所有地,宅基地是集体所有地,宅基地上盖地房子也没有产权证地,没有房产证地,所以物质资本差别很大.人力资本,城里地居民人力资本较高,因为他文化、教育程度高,见识广.而农民地人力资本是低地,学历低,缺乏技术,缺乏文化.社会资本,城里居民地社会关系多,社会联系各方面都比农村要密切地多.特别住在边远地区地,山沟里地,跟谁都没有来往,他有什么社会资本啊?什么都没有.三种资本地差别造成收入地差别.而且不止于此,经济在往前发展,城里人他地三种资本都来越来越多地,而农村三种资本即使有所增加,城乡地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这就是当前城乡收入差距地存在和差距继续扩大地重要原因. 由于这三种资本上地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地不平等,首先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导致了就业不平等,从而造成收入不平等,进而形成生活地不平等,最后体现在下一代不平等,并由此开始一个周而复始地循环.全面不平等地后果是造成了社会阶层地固定化和职业地世袭化,工资、福利、提升机会和人力资本提升较好地“好职业”被城里人大量占据,农村人只能进入这四方面较差地“坏职业”中谋求工作.不仅如此,现在还出现了叫做社会阶层固定化、职业固定化地趋势.职业固定化趋势就是基本上出现了一种世袭制,父亲干什么,儿子干什么,将来孙子也干什么.这是造成城乡差异很大地关系,就是教育地不平等造成了就业地不平等,就业地不平等造成了生活地不平等,生活地不平等造就下一代不平等.这种情况下,收入差距地扩大是很难转变过来地,因为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难题,首先必须进行农村产权界定,即让农民有三权三证:农民对承保地土地有使用权,要发给承保土地使用权证;农民地宅基地有使用权,要发给宅基地使用权证;农民地住房有房产权,要发给房产权证.三证都可以抵押、转让,这样,农民拥有地物质资本就能从无到有.第二从人力资本方面考虑,要让农民多受教育,包括受职业技术教育.这样他就可以不再当简单劳动力,可以当技工,以后可以升为熟练技工,收入就会增加,各方面条件也会变好.同时要尽量创造好职业,主要依靠现代服务业地发展.同时,增加农民地社会资本要靠农民在市场上拼、闯,老呆在偏僻地山沟里,是不能积累社会资本地.尽量地创造好职业,对坏职业也要进行改善,好职业怎么创造?好职业地创造是依靠现代金融业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地发展.各类大学毕业生,到现代服务业去.还有就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同样可以让他不断地提高他地劳动条件,包括收入.坏职业要提高他地收入,而且在整个比重中是下降地.搬运工被认为是坏职业,搬运工也可以操作机械地;第三是鼓励创业.创业地都被认为是好职业,因为他在为自己干活,浙江地一些老板,白天干活,晚上睡地板,他都觉得好,他有愿望在里面,所以鼓励创业;第四对坏职业就要靠二次分配来解决,其中就包含了福利方面地问题,福利分配是二次分配,从工作得到一次分配,一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来补,这就是我们可以做到地二元劳动市场地问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五个问题,发展农村金融.农村金融一定要发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现在农村金融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农村地金融网点收缩了,大银行不到下面去,下面主要靠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这是我们在下面调查地,主要靠这两家.这样地话,就是说农村金融实际上是收缩地,很多存款是在四大银行存地,顶多是县城发一点,很多是往上交地,到市里去,到省里去,真地用在农村,靠农村信用合作社,靠邮政储蓄银行是远远不够地,网点太少.第二个问题,村镇银行地条件太苛刻,因为现在规定,你要办一个村镇银行,必须有一个中等规模地银行,有股份制银行来做你地控股者,但是村镇银行可以建立,但是找不到这样地单位,谁来给你控股,为什么要他控股?他有经验,你没经验,经验不都是人累积起来地吗?所以村镇银行地成立就很困难.第三个问题,按理说,农村金融是帮助生产者,种植户,养殖户,发展生产地.这样地话,农村金融给你贷款,给你贷款以后你就可以慢慢把生产发展起来,就可以走一个创业致富地道路.但现在一些地方变了,农村贷款仍然以生活贷款为主,比如说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民要盖房子需要钱,家里有人生病需要钱,要贷款,这当然是必要地,因为你解决人民生活.但是对农村繁荣来说,帮助他发展生产,这个贷款才是重要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六个问题,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关心到我国工业最终能不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地关键.世纪末中国地彩色电视机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中国彩色电视机质量好,大量出口,可是我们地自主创新没有及时跟进,世纪初平板电视代替了显像管电视,日本走在了前列,中国现在在抓紧追赶.至年地经验清楚地告诉我们,自主创新是生产出口产品地企业地生存和发展之路.城市地繁荣或衰退,取决于自主创新地力度.不管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混合所有制企业,莫不如此.自主创新做出了成绩,城市和企业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而且创立了品牌,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市场也就打开了.在国际金融危机地冲击下,这样地城市和企业所受地影响是较小地,它们有很大地机会在保持国际市场上原有份额地同时,还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机遇就在中国,有无穷无尽投资机会在那里,可以保证中国经济持久稳定地增长.城镇化正在进行,这是给未来中国提供最大投资机会地地方.这是全世界其他国家难以比拟地发展优势.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会不断进城,年我们城镇化率是,这个是国家统计局公布地,如果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年之后,年地时候,我们城镇化可以达到,年之后,年地时候我们城镇化率可以达成,已经是三分之二.年之后,年我们城市化可以达到就是四分之三了,假定当时中国人口是亿地话,那就是亿在城里亿在农村,当然以后还会慢慢提高.一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一千多万人进城,这一千万多人包括青壮年,包括老年、儿童、婴儿,他们要进城.一千多万人口除了就业问题要解决,整个地建设问题怎么解决?整个建设问题应该这么看,盖多少住宅、修多少马路、水、暖、电、气地供应,幼儿园、学校、医院、公共交通,还有环保设施、环境卫生设施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解决,钱从哪里来呢?财政经费只有一部分可以满足到,包括义务教育设施,还有一些医院设施,还有其他设施由政府承担.大部分钱从哪里来?土地财政走到尽头,没有那么多地可卖了.最好地办法,把民间资本动员起来,参与城市化建设.要调动民间地积极性,投资地主体应该是市场引导,而不是行政单位主管,否则会降低民间地积极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用“中国模式”不如用“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可能带一种固定化,但是用中国道路,中国是怎么走过来地,包括我们自己地经验,自己地教训,这样可能让世界更容易了解中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厉以宁:鸦片战争中国GDP远高英国关键是调结构
2012年12月16日,由凤凰网与凤凰卫视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凤凰财经峰会”在京开幕。

本届峰会主题为“改革新动力”,央行副行长易纲等一行三会领导,以及张五常、厉以宁、江平、柳传志、王健林等数十位政商学界精英共同探讨新十年改革。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作了题为《十八大后的十年》的主旨演讲。

厉以宁在演讲中分析称,鸦片战争时中国GDP远高英国,关键是调结构。

他认为,总量分析是不够的,结构分析比总量分析更重。

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的GDP比英国大多了,有什么用呢?跟英国一比,中国的结构,GDP结构远远不如英国。

“当时英国的GDP当中钢铁产量不断增加,机器制造不断增加,英国向西欧国家输出蒸汽机,输出各种技术装备,英国的棉纺织品是机器制造的棉纺织品,英国的交通工具是轮船、是火车,而中国呢?中国不一样,中国GDP总量都是农产品,手工业品,中国的手工业品很多,棉布是手工机械纺织的。

以下是文字实录:
厉以宁: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展望今后十年,第一个问题,发展优势的创造。

现在经常流行这么一句话,中国发展到现在,红利已经用完了,人口红利,廉价劳动力没有了,资源红利,土地越来越少了,第三改革红利,原有的改革措施,作用已经发挥完了。

这就产生了一种悲观的情绪,所以很多企业家老在问,留在中国有没有前途这样一句话,向东南亚转移吧,向其它国家转移了,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它都有当时的优势,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优势就没有了,但是重要的是发展优势在于创造,我们要创造新的优势。

以人口来说,人口红利是必然的,很多国家都经历这个阶段的,但是中国应该看到,廉价劳动力时代就是技工时代的开始,技工时代就是我们下一步走的,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加大职业技术教育,这样的话我们才形成一个技工时代,技工时代对于我们来说,远远比企业将要转移的后发展这些东南亚国家要强。

第二,我们的技工要接受培训,这样我们的技工很快会成长起来。

工资比别人要低这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优势,东南亚国家进入技工时代,我们要向高级技工时代过渡,他进入高级技工过渡我们向专业人才过渡,人口要人口红利我们要创造。

新的资源红利在哪里,就在于科学技术,加大科学技术的创造。

新的资源红利,海水淡化,水资源又可以了充足起来了;沙漠改造,鄂尔多斯前不久正在看,正在人进沙退,人进林退,这是创造新的资源优势。

今年夏天我在内蒙考察,内蒙的草业现在是很发达,也开始起来了,草业是什么,中国的草干吗不行啊,内蒙这么大的牧场,为什么草的质量不行,因为牛吃了这个草以后,蛋白质含量低,所以才加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样来看改良草种,适合中国国情的草种,取得很大成绩。

牛吃了这种草,奶水蛋白质含量高了,这个有中国的特点,它是省水的,不要大量的浇水的,所以这个草的周期要长,现在除了草场的改革以外城市草坪的提供,为高尔夫球场提供草,城市花园提供草,为什么?因为省水,国外买进的草,把一些弊病带到国内来,这就是新的科学技术来创造资源。

第三个,改革红利,改革红利应该讲,一定时期之内,它是作用发挥完了,新的改革措施陆续出台,新的改革措施是顶层设计以下的,以后的改革措施,顶层设计主要是统筹安排,统筹安排之下站的高,看的远。

可以举个例子,顶层设计的一个例子是什么呢?就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比农村承包制晚了二十多年,它是一个迟到的改革,1979年农业承包制推广的时候是不包括集体山林的,但是有的地方把山林也分了,一般在包田到户、包山到户了,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些农民对党的政策不了解,以为共产党的政策说变就变,今天把山包给了,赶快砍树,砍完再种,我不砍树山收回了,不是白搭了吗?于是中央及时制止了这个乱砍树的行为,一拖二十多年。

2003年开始福建江西等省开始进行了集体林权改革制度的试点,2008年6月8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公布了集体林权改革的决定,有三大突破。

第一个突破,过去的农业承包制是三十年不变,后来改为长久不变,这多长呢?农民心里还是嘀嘀咕咕,不了解啊,这次林权改革是70年不变,他一想70年孙子都长大了,于是放心的种树,爷爷种树孙子砍,这个农民积极性就高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突破是什么呢?就是林地可以抵押,可以转让。

这个突破了,林地可以抵押来说,它就整个的这个林区经济就活了,林下经济就起来了。

还有第三个突破,林权承包到谁,有的专家建议,承包到村,承包到乡,承
包到合作社,但是中央决策很明确,一竿子到底承包到户,每户都有林权证,这一来整个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只有中央才能做出这样的抉择,通盘考虑的,地方实验它不可能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做出这么大的决策,这就是顶层设计的一个例子。

所以我们今后需要更多的顶层设计。

所以说今后改革的很多要做的优势是来自创造,你没有职业技术教育,农民教育这一些深入推广,新人口资源,新人口红利怎么产生呢?你没有科技体制的改革,你没有科技的大量投资,你能够说用新技术来创造新资源吗?你如果不是顶层设计,不是综合配套改革,将来能取得众多成果吗?所以第一个问题,优势是靠我们创造的,对中国经济有信心这就是第一点。

第二,改革就是制度调整,改革一定要从体制方面对原来不合理的制度,或者不符合现状的制度,进行一些调整,各个国家都一样,现在经常在讨论的,中国要步入中等收入陷阱了,别信那个话。

我告诉你,什么叫中等收入陷阱呢?世界银行怎么解释的?就是说当人均收入到4000美元以后,于是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于是会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长期停滞不前,有这个现象,但是这不是规律,任何阶段都有陷阱,长期很多国家生活在一千美元以下,老没改,这不都是低收入陷阱吗?中等收入陷阱过了一万二千美元就叫高收入阶段了,进入高收入阶段不是同样也是陷阱吗?希腊,曾经被世界银行作为一个表扬的对象,它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了。

好,现在到人均GDP两万六了,两万六现在不是又进入陷阱了吗?经济摆脱不了,还是陷阱,高速陷阱。

日本呢?日本四万美元了,这么长的几年内经济一直在停滞不前的,所以说,任何收入阶段只要你不注意,不努力,就会产生陷阱。

制度调整是必要的,技术突破也是必要的,两者并重,光有技术突破没有制度环境是不行的,光有制度环境的改良没有技术突破也是不行的,我们记住这点就行了,记住这点我今天即使到了一万二,那也继续努力啊,进入一万二进入高等收入以后,还要继续改革不合理的不适应环境的政策,所以说这个在今后十年来看,我们不要被什么人口红利用完了,改革红利用完了等等的限制住自己,也不要被中等陷阱限制自己,任何收入阶段都有陷阱,何况是中等收入就有,不止吧,高收入也有,始终保持信心,保持一种警惕的状态,不进则退。

第三个问题结构分析,对中国经济要认真的结构分析。

总量分析当然重要,但是总量分析是不够的,结构分析比总量分析更重要。

以GDP来说,GDP的总量分析,GDP的结构分析哪个重要,刚才放的这个录像里头提到鸦片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的GDP比英国大多了,有什么用呢?跟英国一比,中国的结构,GDP结构远远不如英国,怎么回事呢?70年左右,工业革命开始了,到1840年英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已经进行了70年左右了,英国的GDP当中钢铁产量不断增加,机器制造不断增加,英国像西欧国家输出蒸汽机,输出各种技术装备,英国的棉纺织品是机器制造的棉纺织品,英国的交通工具是轮船、是火车,而中国呢?中国不一样,中国GDP总量都是农产品,手工业品,中国的手工业品很多,是棉布手工机械纺织,中国出口的什么东西,中国出口的是瓷器、丝绸、茶叶、桐油,是这些东西,你结果远远不如英国的。

那今天呢?今天总量当然中国世界第二,这当然是很了不起的,我们多年奋斗的结果,但是我们也要感到我们有不足,我们在GDP结构上不如日本,日本高新技术在产值中的比重比中国大,日本很多工业品技术含量比中国高,所以我们不要满足于总量分析,下一步要做结构分析,而且,结构的优化,它不是一句空话,结构的优化要实实在在的干。

再说一个结构问题,人为资源结构,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人力资源总量比英国多得多,可是结构不如英国。

英国那个时候,1840年左右,英国的小学已经普及了,新成立大量的中学还建立了一些新的大学,英国每年培养出大量的工程师,科学技术研究人员,还有经济管理人员,还有近代的金融人才,英国都有啊。

中国呢?中国当时1840年农民绝大多数是文盲,妇女绝大多数是文盲,中国有什么呢?中国有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目的是为了考科举,有几个懂现代的科学技术,现代的经济管理,现代的金融?他不懂啊,所以说,我们要做人力资源的结构是重要的。

今天我们跟日本相比,应该说我们有我们的长处,日本有日本的长处,比如说大学毕业生在人口中的比重,日本比中国多,还有工人当中,熟练技工的人数,日本比中国多,比例大,这就表明了我们还要努力,所以说,尽管我们下一个十年经济要翻番,收入要翻番,但是不要忘记,结构的优化始终是重要的。

第四个问题,新一代的,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企业已经经过了三代了,第一代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出来的搞企业的人都是体制外的,体制外的这个当初他们
敢打敢拼敢闯这样慢慢起来了,结果到了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时候中国出现第二代企业家,被称为92派,从体制内转到了体制外了,所以有一大批企业家那时候下海了,他是下海的,原来在体制内的,这就造成了今天如果你们仔细留意的话,到北京中关村看看去,中关村的酒吧里面,咖啡馆里面,整天坐着一批人谈一些什么,谈如何创新创业或者说如何创意,如何创新,如何创业,这是未来,或者正在形成的新一代企业,他们要大显身手,有的企业家我们就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将会向更高的台阶走,什么叫新经济,新经济等于技术创新,加资本市场,一定要在资本市场上发展,这样的话我相信今后的十年,经济是可以较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