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9.劝学2
【人教版】2018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全一册优秀教案3.9-《劝学》创新教案
【人教版】2018年高中语文必修三:全一册优秀教案3.9-《劝学》创新教案3.9劝学创新教案【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
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音正字;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
(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
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
(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
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第9课劝学2
劝学?导学案其次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重要词语与句式。
2、把握比方论证的强大说服力并学习使用这一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学问。
2、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习过程:一、研习第三段终日而.〔〕思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登高而〔..〕招而.〔〕见者远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生.〔〕非异也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行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方来说明?②本段哪句话答复了“学不行以已〞?〔用原话答复〕二、诵读与理解末段风雨兴.〔〕焉无.以.〔〕至千里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专心躁.〔〕也2.翻译重点句子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
3、文段理解: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作者用了十个比方。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假如不积累就不能到达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比照,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打算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比,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方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三、课后读一读1、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分散,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美;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胜利的此岸。
2、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不要埋怨生活赐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埋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大海假如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假如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丽,人生假如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2)及答案
《劝学》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张军会一.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三.知识链接:《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
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
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相比。
指出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
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
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楫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
作者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
《劝学》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溶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
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案
九、《劝学》教案●从容说课《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
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教学本文,应从四个方面突破。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明确论证思路,力求当堂成诵。
其次,引导学生掌握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了解荀子散文的创作风格。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蕴,以现代人的观念审视荀子的学习观,赋予学习以新的内涵。
最后,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指导学生制作词语卡片,培养他们收集资料、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的好习惯,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提纲式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探究拓展法等教学方法,重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积和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劝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性散文。
该文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
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三个分论点(第二、三、四自然段):(1)学习的意义,即为什么学习;(2)学习的作用,即学习的重要性;(3)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即如何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散文,共291个字。
该文蕴含深邃的哲理,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全文句式整齐,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句法严密,善用比喻。
文章整散结合,节奏和谐,容易记诵。
二、编者意图该文选自人教版必修3的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
该单元收录《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等四篇课文。
单元提示指出: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并琢磨文章理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
通过学习《劝学》一文,了解荀子的议论性散文的特色及其蕴藏的思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三、练习分析《劝学》的“研讨与练习”部分,设计了四道练习题。
通过对练习题的分析,教师既可将其作为教学前的参考,又能在教学后检测学生在学习后所达到的学习效果,从而确立基本的教学目标:1.明确本文的论点及论证过程,并能背诵全文。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之间的联系。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生僻字。
4.对荀子观点的补充与发展。
四、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但只停留在简单的文言学习层面。
进入高中阶段,对学生文言句式的掌握及用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在学习《劝学》时,学生在必修1和必修2中,已经学习过相关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理解个别重点词句的含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劝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劝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劝学》的主旨和内涵,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提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其进取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劝学》的主旨和内涵,掌握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2.教学难点: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如何将这种传统修辞手法应用到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授课:结合《劝学》的内容,通过讲述、板书、PPT演示等手段,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新知识。
3.互动: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环节,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同时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感。
4.演示:通过视频、PPT演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劝学》的内涵,同时扩展他们的视野,增强感性认识。
5.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述法:教师讲述,学生听取,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
2.讨论法: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互动法:提问、测试、评分等互动方式,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4.多媒体教学:PPT、视频、试题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小组练习、个体练习、课堂测试等,能够及时检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同时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撰写心得体会,提出学习建议和改进意见等,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3.评价方式:自评、互评、师评等评价方式相结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同时为他们提供多角度的学习反馈。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和知识点讲解,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人教版】必修三《劝学》 第2课时 教案
《劝学》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找同学背诵片段。
2.复习上节课的重要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请同学背诵课文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三个分论点。
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k12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案设计
《劝学》教案设计目标阐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本文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能解释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2.过程与方法(1)能在翻译本文词句的过程中运用查词典的方法。
(2)能在解释本文的论证方法和体会文章语言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法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学习的重要性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能说出本文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能说出本文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同上)(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方法。
过程设计(一)教师激趣导入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十年寒窗,你有思考过为什么要学习吗?你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劝学》,看看古人是怎样谈学习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自己的学习生活引入课文,在认知和情感上导入。
)(二)学生通读感知每人以较快速度自行默读课文,边读边给段落标上序号,先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时间3分钟左右。
(三)讨论学习内容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顺序是怎样的?每人先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由每个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共识,在介绍中逐渐形成班级共识。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文言文需要学习的内容有两方面:“文”与“言”。
应该先学哪个呢?应该先“言”后“文”,只有准确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
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分为四部分来学习。
(四)梳理“言”的字词音义,解析“劝学”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
学生自主诵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自己翻译字词,遇到难以翻译的地方标注出来。
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
时间10分钟。
个人梳理结束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尝试解决将每个小组成员的疑问,小组不能解决的在全班交流,主动提问,直至一一过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优秀教案3.9 劝学 教案(第2课时)
3.9 劝学(第2课时)教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2、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议论结构的安排、论证方法的运用。
二、自主学习(答案见课件)1、字词解释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三、合作探究3、4段都使用了一组比喻句,找出这些比喻句,说说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四、课堂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
五、课堂演练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D )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
B. “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的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C.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D.文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2、对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运用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1.取之于蓝2.寒于水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1、2相同,3、4不同B.1、2不同,3、4相同C.1、2不同,3、4不同D.1、2相同,3、4相同5、选出对下面句中加点字“十”和“一”判断正确的一项( D )①骐骥一跃②用心一也③不能十步④驽马十驾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6、加点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D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稿暴,不复挺者C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7、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 B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9劝学第二课时
劝学中比喻较多,应启发学生思考。
学习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准确翻译文章内容。
2、学生能牢记“疾,绝,省”等文言实词,归纳整理“而、之”等虚词的用法。
3、学生能运用本节课知识会答相关文言知识题。
2、巡视学生积累情况。
1、自主总结
2、补充记录。
灵活运用教材,将知识迁移到考试中。
5分钟
5
目标
检测
环节
重点实词虚词的翻译填空
1、巡视学生做答。
2、公布答案。
3、展示优等生考试本。
4、评价学生作答结果。
1、小考本上作答。
2、同桌互批。
3、订正答案。
4、出声背诵
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掌握情况
6分钟
6布置下节课
1、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2、明确后,规范地记录在教材上
1、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的理解力。
5分钟
3
练评结合环节
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
2、补充明确
3、巡视检查
1、小组讨论
2、小组代表展示。
3、书上记录
通过自主归纳,可帮助学生记忆。
8分钟
4
课堂
总结提升环节
1、本节课知识
2、高考中的考题
1、展示补充讲解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渤海高中高一语文教案
主备人: 使用人: 时间:2018年3月20日
课题
劝学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重点
准确翻译文章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9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劝学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庄子曰:“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荀子曰:?2、解题劝:劝勉;学:学习。
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二、作者作品简介1、作者介绍荀子:(约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者。
主张“人性恶”:强调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明礼仪而化之);主张“人定胜天”:他认为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靠主观努力去认识、改造、利用它。
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
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治理国家。
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
2、关于作品关于出处——《荀子》荀况一生著述甚多,后人编成《荀子》,其中大部分是荀况的文章,其余为其门人所做。
较之《论语》、《孟子》,《荀子》已成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劝学》教案2
《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下列词语:劝、中、假、兴、跬、功、绝、金、虽;归纳下列词语的义项:绝、强、假、望、闻、而。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要求背诵第四自然段。
3.认识本文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的论述,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用了20个比喻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1.先让学生找出全文的所有比喻,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在此基础上找出各分论点下属的比喻句,加深对比喻句的理解。
2.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设置一定的思考题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
”但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他主张“性恶论”,由于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要通过后天人为的学习,努力地追求礼仪,才能出现推辞礼让,达到社会安定。
因此,荀子非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荀子的一篇文章──《劝学》。
二、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释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可能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提问、教师点拨)《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9 劝学》2
《劝学》教学目标: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 感知文本内容,分析递进式论证结构。
4 文本材料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2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熟读课文1、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3、学生齐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三、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学生找出中心句):提出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生找出中心句),“善借于物”即善于向外界学习,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谈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生找出中心词):“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强调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9课:劝学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目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学做思四、学习讨论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9劝学第二课时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渤海高中高一语文教课设计主备人:使用人:时间: 2018 年 3 月 20日课题劝学课时第二课时课型新授教课正确翻译文章内容。
依照: 2018 年高考大纲领求“理解常有文要点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高考以理解文意和翻译的形式对文中出现的这些高频文言实词进行要点考察。
教课识记“疾,绝,省”等文言实词,概括整依照:古文基础单薄。
《劝学》中要点好多,难点理“而、之”等虚词的用法。
学平生常累积文言字词较少,翻译句子比较费劲,因此要学生多累积,提升理解文言文能力。
劝学中比喻许多,应启迪学生思虑。
一、知识目标:原因:高1、学生能正确翻译文章内容。
考考察学2、学生能切记“疾,绝,省”等文言实词,概括整理“而、之”等虚词的生运用文用法。
言知识理3、学生能运用本节课知识会答有关文言知识题。
解文章大学习意,从而目标意会文章中情意旨的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教课教课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企图时间环节课前默写《寡人之于国巡视学生达成情默写加强记忆考纲 3 分钟三分钟也》第 4,5 自然段况同桌互批规定的“默写常课代表辅助检见的名句名篇”查部分1翻译文章内容 1 巡视检查学生完 1 抽小组展现学生课前自主9 分钟承接导成状况,进行实时 2 其余小组补翻译,课上再翻入环节评论。
充译能够帮助学2 增补有关知识3 增补记录生澄清迷惑和记忆。
2 练评剖析文章内容1、荀子的这篇文1、小组议论展 1 、培育学生的 5 分钟联合环章主要目的是劝示成就。
文言文的理解节学,他讲了哪些道力。
理?试从文中找2、明确后,规出并谈谈他们的范地记录在教含义材上2、点拨:联合中心看法及每段中心句剖析3、抽查3要点文言实词虚词1、指引学生概括1、小组议论经过自主概括,练评结整理2、小组代表展可帮助学生记合环节2、增补明确示。
忆。
8 分钟3、巡视检查3、书上记录41、本节课知识1、展现增补解说1、自主总结灵巧运用教材, 5 分钟讲堂2、高考取的考题2、巡视学生累积2、增补记录。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8 必修3
劝学
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劝学》表现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
2、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通假字、实词、虚词、难句。
教学重点及难点:1、分角度设喻论证。
2、课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3、了解大意,背诵课文。
内容提要与程序设计:1、导入新课,介绍作者荀况;
2、细读课文,熟悉字、词、句;
3、文理分析;
4、课文小结;
5、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记:
一、导入,简要介绍作者荀况。
A提问:1、人为什么要学习?(立足于社会、求得发展……)
2、请学生列举自己的学习经验。
由此引出战国时期先贤们就已经总结出了对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和一些学习方法——演示《劝学》课件首页并解题(劝——劝勉)。
B介绍作者。
(演示课件第一部分作者简介)
荀况(BC313—BC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
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定胜天,注重法制与礼治,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环境教育可改变人。
作品有《荀子》二十卷。
二、字、词、句。
(演示课件第二部分难字词句)
学生结合注释细读课文完成任务:给生字注音,找出文中通假字并试译难句。
1、通假字(综合课后练习三):
有——又;暴——曝;生——性;知——智
2、请学生自己辨析课后作业二中的重点实词:(学生先做,教师后指点)
第 1 页,共 4 页
第 2 页,共 4 页
第 3 页,共 4 页
第 4 页,共 4 页。
高中语文9劝学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案
学习的意义 輮以为轮
(5喻) 改变自己 木受绳则直 变化→ 不可逆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变化→提高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变化→ 不可逆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在开头提出。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1)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2)
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3)
论证: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 君子博学而日参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不可以已 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 积累、锲而不舍、用心——(4)
自主
合作
探究
总评或
反思
备注
备课内容多的可以加页,课堂模式位置也可以变动。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翻译课文 分析课文
(一)翻译课文
(二)分析课文: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哪里提出?论据是什么?是如何论证的?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跂而望 不如登高见之博
(3)分论点二: 登高招 见者远
学习的作用 顺风呼 闻者彰 人
弥补不足(5喻)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第9课 劝学
劝学课题《劝学》课标要求掌握文言重点实虚词;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继续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3.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比喻论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课文,感悟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晓劝学之意,明劝学之理。
教学难点探究本文怎样运用比喻进行说理。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点拨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内容与过程教学环节与内容反思补充第一课时一、导入㈠询问课前预习情况。
1.齐读课文,整体了解预习情况,重申诵读的重要性。
2.询问预习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从而筛选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明确:本课文字晓畅明了,因而晓其意比较容易;但论证上由于时代久远,当时属于常理的比喻可能今天理解起来有困难,析其法有一定难度,明其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㈡朗读、范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矫正读音,强调朗读要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
教师范读课文。
二、课文探究㈠解题1.“劝学”的意思是什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结合课前印发的资料,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明确:“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学习的内容是儒家的经典。
关于结构明确:本文是节选,原文1710字,课文节选的只有290字,不能体现全文的结构,因此不必在结构上做更多的探究(利用ppt展示《劝学》全文,不做讲解,只说明原文篇幅很长,但课文节选的部分用大一号的字体,每段中总结的话有“君子”的句子用红色字体)。
㈡中心观点1.“君子曰”的用意何在?明确:首先,《劝学》全文的许多段落都以“君子”作结,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故君子结于一也”“君子贵其全也”,可见作者强调学习可以成为君子。
其次,作为间接引用,这是重申《论语》的观点。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劝学》教案9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劝学》教案9劝学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1.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要点,本课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
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2.抓住文眼,定好教眼。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两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一、课文探究 ㈠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背诵。 全体背诵。 ㈡师生共同探究第三段。 1.教师范读并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生 xìng——性) 、实词(跂、疾、假、 绝) 、虚词(而) 。 2.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是反对“思”吗?这一观点 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 “思不如学”是这一段的观点,但并非否定“思”的作用,只是强调在 学与思两者中,学更重要,这与全文的中心论点一致。这个观点是比较抽象的, 所以用“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生活常识加以解释, “登高”才 能“博见” ,而且这也是这个比喻的喻体。这里已经隐含了“假于物”的论断;接 着再用日常生活常见的一些情况进一步解释隐含的“假于物” 。 “登高而招”是对 “跂而望”的直接解释, “顺风而呼”与“登高而招”同理,都是说在自身条件没 有变化的情况下,利用外界条件比不利用外界条件收到的效果好,这是把不好变 成好; “假舆马” “假舟楫”比“不假”的结果更是有了质的飞跃,这两个事例在 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效果更是引人瞩目的,这是把不能变成能。在此基础 上因事推理: 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善于利用外界条件(即学习)来弥补自己 的不足,改造、提升自己。 君子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这样,本段就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这种“学而后知”的 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见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作用 和积极意义的。 ㈢师生共同探究第四段。 1.齐读课文,并积累文言词语:实词(锲、舍、镂) 、虚词(焉、无以、之) 、 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力) 。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明确: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贵在积累。先用两个比喻,从 “积土” “积水”推论到“积德” ,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用“不积跌步” “不积小 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第二个层次,说明积 累贵在不舍。用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 “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 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 “锲 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第三个层次,说 明不舍贵在专一。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 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本段是从学习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小结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课文只节选一小部分。因此不能窥知全貌。 但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 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 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所以建 议大家能够阅读全文。
教
课时授课时间Leabharlann 2016 年 课 题《劝学》
学
日 第
设
周
计
本学期总第 28 课时
月
课标要求
掌握文言重点实虚词;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教 学 目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体会比喻论证。 标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继续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 知识与技能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3.背诵课文。
学习课文,感悟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晓劝学之意,明劝学之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探究本文怎样运用比喻进行说理。
诵读教学法;点拨教学法
多媒体
课 堂 小 结 与 板 书 设 计
检 教 查 研 评 组 价
应备:
节,实备
节,超备 20 年
节。 月
质量评价:
教 学 主 日 管
20
年
月
日
内 容 与 过 程
三、全体背诵全文。
作业设计
作业要求 无才无以立足,不苦不能成才。
A 层:
1.完成“研讨与练习”各题。尤其是第四题。 2.作者十分看重“善假于物” ,寄托于“蛇鳝之穴”的蟹难道不是“善假于物”吗?对此你有何看 法?研读全文,看看还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B 层:
1.完成“研讨与练习”各题。尤其是第四题。 2.作者十分看重“善假于物” ,寄托于“蛇鳝之穴”的蟹难道不是“善假于物”吗?对此你有何看 法?研读全文,看看还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