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背诵王俊伟

合集下载

中考地理全程复习综合检测【第12章】中国的经济发展(附解析)(鲁教版)

中考地理全程复习综合检测【第12章】中国的经济发展(附解析)(鲁教版)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合理的是()A.10万吨大米从武汉运往上海,选择公路运输B.一吨活鱼从洪泽湖水产批发市场运到淮安市区,选择铁路运输C.舟曲泥石流时,重症病人急需转送到上海做手术,选择航空运输D.送几百千克的葡萄到市场出售,选择水路运输2.第41届世界园艺博览会于2019年4月28日在陕西西安开幕。

济南的小明想坐火车去参观游览,最合适的路线是()A.京广线—陇海线B.京沪线—京包线—包兰线C.京沪线—陇海线D.京沪线—沪杭线—浙赣线3.读“我国四个重要的铁路枢纽示意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①铁路线是包兰线B.铁路枢纽②位于甘肃省C.③铁路线是成渝线D.④城市四季温暖如春,号称“春城”4.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A.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B.在珠江三角洲发展耕作业和渔业C.在新疆地区大力发展水稻生产D.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大力发展林业生产5.暑假期间,家住广州的小明决定乘火车北上,沿京广线到北京爬长城,他沿途将看到的是()A.耕地由水田变为旱地B.飘香四野的稻田变成绿油油的麦田C.传统民居房顶坡度越来越大D.进了山东,看到大片的苹果园读“我国四省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播种面积统计图”,回答6、7题。

6.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省区是()A.新疆、湖北、安徽、河北B.河北、湖北、安徽、新疆C.新疆、安徽、河北、湖北D.安徽、河北、新疆、湖北7.下列经济作物中甲省区种植面积较大的是()A.甘蔗B.黄麻C.甜菜D.花生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①——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B.②——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C.③——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D.④——我国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9.图中信息显示京津唐工业基地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是()A.煤、铁资源丰富B.海陆交通便利C.科技发达D.工业基础雄厚二、综合题10.“十一五”期间,我国走完了国际上40年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五章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五章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企业增长动因和企业增长的战略、方法与模式。

掌握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能够运用所学的经济区位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企业地理问题,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四种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企业增长动因和企业增长的战略、方法与模式。

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一些经济地理学导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时间安排:5课时。

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 黄烨菁.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初稿). /showarticle.php?id=133&class=76.《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7.Economic Geography.8.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9.樊纲,张小晶.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全球化中收益:中国的经验.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问题:企业规模逐渐增大的原因及伴随着企业规模增大的多区位扩张规律。

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一) 企业增长动因1.实现规模效益企业经营成本:固定成本:在一定阶段内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等。

可变成本:一定时期内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如原燃料、零部件等费用,但该成本变化并不随产量而等比例增减。

生产规模与规模效益: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

中国经济地理重点简答、问答教程文件

中国经济地理重点简答、问答教程文件

中国经济地理重点简答、问答中国经济地理1、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目标与途径? P.16目标:①生态过程的破坏最小;②资源的保护最大;③稳定人口;④要实现协调发展中的最有效益。

途径:①普及环境教育,强化群总的环保意识;②珍惜每一寸土地,提倡精细开发,充分发掘土地活力;③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水土资源优势,发展综合发展的“大农业”;④实行环境责任制,走一方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道路;⑤实施节省资源、适度消费的发展模式;⑥进一步搞好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⑦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P.70农业是我过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事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均耕地少,农业自然资源短缺;农村经济发展快,但总体水平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抗灾能力较差;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投入效益不高;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

采取战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现代化集约农业的内容:①在持续利用多种食物资源基础上,继续调整食物和营养结构,提高人民身体素质;②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与吸收现代化高新技术相结合;③目前仍以技术密集与劳动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的生产体系;④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⑤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⑥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⑦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

优先重点发展领域:①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体系;②建立食物安全和预警系统;③建立实施“种植业三元结构工程”规程;④建立资源开发利用监测体系;⑤建立农业生态工程和环境保护体系;⑥建立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体系。

中国经济地理知识点

中国经济地理知识点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点绪论1.研究对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个国土(包括陆地和海洋)及其各个区域为范围,研究各个经济-产业部门的空间分布及各个产业的地域组合(产业地域综合体-经济区)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与规律。

2.研究内容:(1)总论以我国全部国土作为一个整体,着重分析、探讨全国经济-产业布局条件和特点的总的面貌,阐明其共性。

(2)基本内容:条件、结构、区域、潜力、方向。

3.基础理论:人地关系论(研究核心)、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第一章1.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课题:(1)人口、耕地与粮食的协调;(2)协调城乡聚落的建设发展;(3)制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保持相对的生态平衡;(4)加强对人地关系严重失调地区的治理;(5)协调区域间经济的发展;(6)国土开发、政治与规划。

2. 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目标:(1)生态过程的破坏最小;(2)资源的最大保护;(3)稳定人口;(4)要实现协调发展中的最优效益。

3. 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途径:(1)普及环境教育,强化群众的环保意识;(2)珍惜每一寸土地,提倡精细开发,充分发掘土地活力;(3)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水土资源优势,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大农业”;(4)实行环境责任制,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道路;(5)要实施节省资源、适度消费的发展模式;(6)进一步搞好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7)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章六大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核心,(2)水资源:限制因子,(3)气候资源(4)矿产资源(5)森林资源(6)海洋资源第三章人口的分布与迁移: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高原、山地人口少;东、西两地区的内部人口密度也随地貌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迁移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六章1.水稻:除少数高寒或水源缺乏的干旱区以外都有分布,具体南方(秦岭淮河以南)多而集中,北方(华北、东北、西北)少而分散。

王胜军经济知识树

王胜军经济知识树

谢谢观看
制作人:王胜军
?
阅读与思考 企 效益的途径和意义 企业的成本 和利润
企业 的经 企 业的经 济效 益 济效益
企业的地位 企业的分 和作用 类和 基本形式 活动建议
?
现代企 业制度
?
企 业
济结 经 可 优化 实现 构, 发展 持续
地 济 区和 协 城 调 乡 发 经 展
大 三 业 产
经济 整与 结构 科学 调 发展
加 业 快 构 结 产 和 调 升 整 级
地区 经济 协调 发展
施 实 部 发 西 开 大
推进城 镇化
阅读与 思考

业 产 和 业 化 产 的优 构

活动建 议
经济结构 的含义

经 济 结 构
社会保障的特征 和作用
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 个人收入的 分配方式 个人收入的 分配政策 生活消费的 结构和水平 检测 社会保障 个人收入的 分配和消费 活动建议 阅读与思考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 社会保障体系
世界 市场及 世界市 场及 其 特点 其特 点
对 是 外 期 我 国开 放 国 的基 长 策 本
检测
世界性 贸易 和金融 组织
外 对 的 系 国 关 我 济 经
展 我国 发 济 对外 经 基 关系 的 本形 式
世 代 场 当 市 界
阅读 考 与思
世界 市场 和我 国的 对外 经济

中国经济地理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中国经济地理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地理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我国地理环境多样,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稻谷等作物的种植;北方气候干燥,适宜小麦等作物的种植。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差异化发展。

另外,地理环境的不同还决定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式和规模,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量。

2. 地理环境对工业的影响我国地理环境资源丰富,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和煤炭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发展以水力和煤炭为能源的工业;而北方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发展以石油和天然气为能源的工业。

地理环境对我国工业的布局和发展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我国地理环境的山川纵横使得交通运输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的交通条件较好,交通网络较为密集,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各地区的经济通联和资源配置。

二、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地区差异1.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这些地区地理环境良好,经济发展较为先进,工业、商贸、金融等第三产业比重较大,是我国经济的发达地区。

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包括中原地区、江汉平原、川渝地区等,这些地区地理环境一般,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农业占比较大,工业也有一定发展。

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包括西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等,这些地区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主要以农业和资源开发为主。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地理问题1. 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不断扩张导致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加剧了土地资源的不均衡利用。

2.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给城市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工业、交通、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增加,导致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民生活和健康构成了威胁。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我国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1.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GIS可以对资源进行准确定量评价,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中国经济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配第克拉克定律该定理是克拉克于1940年在配第的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平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于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平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态是,第一次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产品生命周期简称PLC,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

一种产品进入市场后,它的销售量和利润都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变,呈现一个由少到多由多到少的过程,就如同人的生命一样,由诞生、成长到成熟,最终走向衰亡,这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现象。

所谓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产品只有经过研究开发、试销,然后进入市场,它的市场生命周期才算开始。

产品退出市场,则标志着生命周期的结束。

波特钻石模型是分析国际竞争优势的工具,波特认为影响一个国家某一个行业国际竞争优势由以下六点:(1)生产要素(2)需求状况(3)相关产业(4)企业策略、结构或竞争对手(5)政府行为(6)机遇城市群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装备制造业通常认为,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工业的总称,即“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

中国地理概况记忆口诀

中国地理概况记忆口诀

中国地理概况记忆口诀
中国地大物博,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中国地理概况吧!这里提供一篇中国地理概况的记忆口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大平原
东北三黑一黄:黑土地,降雨少,伊吾高原有大漠
长江三角洲:苏杭金,乌镇水
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珠峰
黄河中下游:黄土丘,露天矿
五大湖
北美五强,华夏五媛
星、洞、曲、晋、滇,风光绝倒
三大盆地
塔里木、四川、吐鲁番
天山南北记心间
五大山脉
南岳、华山、东方、连山、昆仑
三大高原
青藏、云贵、内蒙古
两大沙漠
毛乌素、塔克拉玛干
四大热带植物区
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林、干热沙漠、热带草原
三大温带植物区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
四大抗旱作物区
棉花区、甘蔗区、稻作区、小麦区
四大水系
长江、黄河、珠江、淮河
三大宗教圣地
四川九寨沟、陕西华山、云南泸沽湖
以上就是中国地理概况的记忆口诀,相信大家可以通过这些口诀更加轻松地记忆中国地理概况了。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整理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整理

第一章绪论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4 、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5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中国经济地理详细

中国经济地理详细

中国地理(经济地理部分)绪言一、中经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其中普通经济地理学是理论经济地理,部门经济地理学是以部门为单位阐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以特定空间为研究单位。

无论是二分法还是三分法,中经都是经济地理学是下属学科。

二、中国经济地理研究对象经济地理研究对象:生产(或生产力)布局规律中国经济地理研究对象:中国生产(或生产力)布局规律◆中国:特定的范畴,包括:①空间(中国主权行使范围——海、陆、空)领:行使主权的意思,包括领海、领空、领陆。

②社会性质(新中国成立前后,领土不变,但生产布局——结构、数量、质量发生了改变。

社会性质变化主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新中国,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生产力得到调动,经济活动量提高,经济活动量产出增加。

)③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是尽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国家发展需要资金,而将钱投资在东部是可以获取最大利益的,然而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就是由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决定的,满足西部发展的需要。

)◆生产:两层含义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②生产的全过程(全过程是指从原料的获得到产品消费,才能考虑在哪里布局合理,而不是单纯的生产。

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生产为交换提供物质基础。

没有生产就没有交换,生产决定交换。

但交换对生产绝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因素,它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对生产起反作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还起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布局规律:在一定的生产环境中,出现什么样的生产布局规律(布局规律指生产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揭示生产布局:水平、结构、分布(水平:经济活动达到的程度,用GDP表示,与其他区域横向对比,例如发展速度对比;结构:部门结构;分布:产业分布,即某地有什么。

)生产布局绝不等于生产分布!!!生产布局包括水平、结构、分布。

三、研究内容:《中国经济地理》内容:1、中国生产布局条件2、中国部门经济地理3、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四、任务1、教学2、生产实践第一章国土与人民第一节我国的领土一、地理位置1、概念地理位置是一个区域或城镇居民点或厂矿企业等与其外在的某些自然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空间关系①数理地理位置—某区域与其外在的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的空间关系——经纬度纬度:热量差异②自然地理位置—某区域与它外在的某些自然现象的空间关系。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圣才出品】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圣才出品】

第2章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2.1 复习笔记考点一:基本概念(见表2-1)表2-1 基本概念图2-1 规模经济与不规模经济考点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基本成因(见表2-2)表2-2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基本成因考点三:企业适度规模的确定1.企业规模与效率(1)规模过大的缺点①管理层次的增加和管理幅度的拉大,使信息在纵向、横向传递过程中发生“过滤”现象,信息失真现象频繁发生,导致决策失误;②规模过大也可能使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复杂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摩擦加大,工作效率降低。

(2)计算公式法国管理专家格兰丘纳斯提出了一个用以计算交互关系数量的公式:n(2n-1+n-1)。

式中n为下属人数或单位数。

公式表明,当由于某些原因,下属人数和单位数增加,会引起上下级和平级之间的交互关系(表现为企业内部的交易活动)数量非线性增大,从而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也会非线性地快速增长。

因此,企业存在适度规模,当企业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就会由“经济”变为“不经济”。

2.企业适度规模的衡量器——平均成本曲线(1)不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假设:生产能力扩大和技术进步没有联系。

一般用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来考察规模经济。

其中,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能力不变时,平均成本的变化规律,如图2-2所示,SAC1、SAC2、SAC3和SAC4分别表示不同规模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超过企业存在的适度规模后又随产量增加而上升。

图2-2 平均成本曲线(不考虑技术进步因素)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反映生产能力扩大过程中平均成本的变化规律,曲线向下倾斜表明规模经济,曲线向上倾斜表示规模不经济。

长期平均成本在BC之间处于最低水平,称为“最佳规模区间”,B点所在的规模称为“最小最佳规模”,C点所在的规模称为“最大最佳规模”。

企业规模处于BC区间内的任何一点都是适度的。

(2)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假设:生产能力的扩大是以技术进步为推动力的。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背诵版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背诵版

3、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 畜牧业 为主;那里 新疆牧区、 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内蒙古牧区 有我国四大牧区 、 、 ; 4、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 海洋捕捞 和 海洋养殖 的 长江中下游 基地; 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5、主要农作物的熟制: 一年两到三 (南方地区) 熟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一熟(东北) 、 (华北、西北)、 6、发展农业应当遵循 因地制宜 的原则;
辽中南工业基地
一、有利条件
1. 丰富的资源(煤、铁、石油等)
2. 便利的交通
二、主要城市和工业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三、不足之处
水资源不足
沪宁杭工业基地
一、有利条件
1. 广阔的市场 2. 便利的交通 3. 先进的科技
二、主要城市和工业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重工业基地
三、不足之处
能源资源较为贫乏
4、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和发展 特点:起步 晚 ,发展 快 ; (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占比重 大 ; (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 大 ; (3)产品更新换代 快 ; 5、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依附于 大城市 ,呈现 出 大分散 、 小集中 的分布特点; 6、北京的 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垂直差异
1、我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最适宜发展( C ) A.种植业 B.渔业 C.畜牧业 D.林业 2、我国下列地区适宜种植甜菜的是( C ) A.东南沿海 B.云贵高原 C.东北平原 D.四川盆地 3、下列关于我国的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粮食作物是“南麦北稻”的分布格局 B.糖料作物是“南甜北甘”的分布特点 C.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三大油料生产区 D.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田为主,农作物一年二至三熟 4、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是( B ) ①开垦荒地,在山区修筑梯田 ②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③用科学方法种田 ④ 开发沿海滩涂,建商品粮基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八年级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学习笔记

八年级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学习笔记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交通运输一、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及现代交通分类1、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交通运输对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主要的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1、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考虑的因素:旅客出行的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等,考虑运输价格的高低、运输速度的快慢、运量的多少等方面。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3、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距远、贵重、急需、量小的货物,适宜选择航空运输;鲜活或易变质的货物,运距较近,多采用公路运输;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路或铁路运输。

三、主要铁路干线及其分布1、铁路网分布特点:从全国来看,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东部铁路网密集,西部铁路网稀疏。

2、主要铁路干线: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可以分为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两大组。

(八纵八横)(1)南北铁路线:①京沪线;②京哈—京广线;③京九线;④北同蒲—太焦—焦柳线;⑤宝成—成昆线。

(五“纵”)(2)东西铁路线:①京包—包兰线;②陇海—兰新线;③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三“横”)四、重要的铁路枢纽①北京,②上海,③郑州,④徐州,⑤株洲,⑥兰州,⑦昆明。

注意:在铁路枢纽的学习中,同音别字很重要:铁路枢纽不能写错别字,如郑州、徐州、兰州、株洲,只有“株洲”的“洲”与“大洲”的“洲”相同;另外哈尔滨至满洲里的“滨洲线”,不要写成“滨州线”。

第二节农业一、农业及其重要性1、农业的特点: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2、主要农业部门: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3、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的地区差异: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西部与东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2、东部与西部的地区差异3、南方与北方的地区差异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农业生产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关系密切。

中国经济地理路紫版考试重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经济地理路紫版考试重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经济地理路紫版考试重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经济地理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中国境内的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国经济地理的特点和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展望中国经济地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范畴广泛,涉及到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地理差异,以及推动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中国经济地理的特点方面,首先要提到的是中国庞大的土地面积和多样的地理地貌。

中国的土地面积广阔,地貌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河流和湖泊等多种地形地貌。

这种多样性为中国的经济地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发展机遇。

其次,中国经济地理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

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挑战。

这种区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此外,中国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也是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分析经济差异以及推动可持续的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地理的特点和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索中国经济地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个长文的骨架,它提供了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织结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经济地理的定义与重要性2.2 中国经济地理的特点3. 结论3.1 总结经济地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3.2 展望中国经济地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需要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向读者展示每个章节的内容概要。

中考知识点背诵(4.中国的经济发展)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地理

中考知识点背诵(4.中国的经济发展)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考考点交通运输1、现代运输工具: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铁路线分布特点:东部铁路网密集,西部铁路运输网稀疏。

3、运输方式的特点:公路:最灵活、最方便。

铁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水运:速度最慢,价格最便宜。

航空:价格最高,速度最快。

管道:最安全,最可靠。

4、记住课本88页铁路线图。

5、主要高速铁路:哈尔滨到大连是哈大高铁。

北京到上海是京沪高铁。

北京到广州是京广高铁。

上海到厦门是沿海高铁。

6、起止点相同的铁路与高速铁路:京广、京沪、京哈7、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所交汇铁路:兰州:包兰线、陇海线、兰新线。

郑州:京广线、陇海线。

徐州:京沪线、陇海线。

株州: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

8、京广线经过省会城市:自北向南是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

9、我国的第二亚欧大陆桥是陇海——兰新线。

京沪线和京九线都经过山东。

经过省会最多的铁路是:京广线。

10、修建兰新线和青藏线时因为自然条件所造成的困难有何不同:修建兰新线受风沙、干旱缺水的困难,修建青藏线会遇到高寒缺氧及冻土的困难11、京沪铁路以桥代路目的:节约耕地。

青藏铁路以桥代路目的:解决多年冻地,为野生动物迁徙留下通道。

农业1、我国主要农业部门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部门。

2、我国东部、西部地区大体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

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分布着我国的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和青海牧区;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主要分布在灌溉便利的平原、河谷和绿洲地带。

3、东部地区是种植业、林业、渔业的主要分布区。

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林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业。

4、小麦:主要分布秦岭淮河以北,东北平原是春小麦,华北平原是冬小麦。

水稻:主要分布秦岭淮河以南。

棉花: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

油料作物:油菜: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第二章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一、简述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基本特点。

1.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2.基本特点:整体性、有限性、区域性、多用性、变动性、社会性和国际性二、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资源种类较为齐全2、绝对量大,相对量少3、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资源承载能力地区差异明显4、资源空间分布有利有弊三、简述我国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的特征。

(一)、土地资源1、绝对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类型多样,农用地偏少,后备资源不足3、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显著4、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质量下降5、可灌溉地比重较大,单产居世界中等水平6、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二)、水资源1、水资源绝对量大,相对量小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旱涝灾害频繁3、水利设施不足,供水能力不高4、水资源污染严重(三)、森林资源1、森林资源的类型和树木种类繁多2、森林覆盖率低,资源少3、分布不均4、森林结构不合理5、人工林多,质量不高,宜林地多,发展人工林前景好,扩大森林资源潜力大(四)、矿产资源1、矿种多样,储量可观2、相当一部分重要矿种富矿少、贫矿多、另有一些矿种稀缺3、伴生和共生矿多4、大矿集中、小矿分散,地区分布不均5、成矿时空跨度大四、简述我国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1、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2、生物资源开发量应与其生长、更新相适应的原则3、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4、因地制宜的原则5、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五、简述我国资源的总体战略对策。

(一)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1、提高资源利用率一是:提高生产环节和过程的利用率。

二是:提高资源配比利用率。

2、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的范围和以一笔提高资源利用率更广,它包括资源在整个循环中的综合利用及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综合利用。

小汇总《中国经济地理》-胡欣编著

小汇总《中国经济地理》-胡欣编著

读《中国经济地理》一、国家现状自20世纪50~80年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是通过开发自然资源而去得,90年代后情况有所改变,但人均资源严重不足。

我国是煤、钢铁、铜等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电力的第二消费大国。

对外投资中,50%集中在一般加工工业,30%投向旅游宾馆和房地产,10%为电力、石油等基础工业,1.8%为交通运输业,1.5%为农业。

现阶段,重点发展建设地区1 、辽宁中南地区。

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 、京津唐地区。

加强机械电子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 、山东半岛。

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4 、长江三角洲地区。

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

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 、闽南三角洲地区。

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

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

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

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

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

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1 2 、陕西关中地区。

重点考虑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是接纳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向西转移的理想地区。

1 3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

该区为开发新疆石油资源提供钻采设备,在接纳东部地区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转移等方面有重要地位。

1 4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

是东部地区石油加工、轻纺工业向西转移的重要接收基地。

1 5 、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

【七年级上册地理】背诵03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七年级上册地理】背诵03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地形特征(重点掌握)1、地形总体特征:(1)我国地域辽阔,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

(2)在我国的各种地形类型中,山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

习惯上,人们把山地、丘陵、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的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3)山区的开发利用:地势特征(重点掌握)1、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三级阶梯概况:3、地势特征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地形区的分布1、山脉:(1)主要山脉的走向(2)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主要地形区:3、山脉是地形区之间的分界:4、位于省级行政区界线上的山脉:第二节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变化状况。

如风雨,阴晴,冷热等。

2、气候: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情况。

3、气候的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

4、一般来说,在卫星云图上,绿色或棕色部分表示陆地,蓝色部分表示海洋,白色部分表示云团。

云团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5、(1)天气预报图:是天气预报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天气符号来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气情况,如图:(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3)风力表示风的强弱,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一道风尾为2级,一道风旗为8级。

(4)空气污染指数: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数字越大表示污染程度越严重。

气温和降水冬夏气温状况(重点掌握)1、冬季气温(1)以1月平均气温表示我国各地的冬季气温。

(2)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

(3)0度等温线:准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4)1月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在海南岛南部和南海诸岛,最低的地方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2、夏季气温(1)以7月平均气温表示我国的夏季气温。

(2)特点: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方气温相差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地理绪论第一节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第二节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第三节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一章 中国人地关系总述第一节中国人地关系发展简要回顾第二节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目标与途径一、 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课题(一)人口、耕地与粮食的协调(二)协调城乡聚落的建设发展(三)制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保持相对的生态平衡(四)加强对人的关系严重失调地区的治理(五)协调区域间经济的发展(六)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二、 中国人的关系协调的目标与途径(一)目标1、生态过程的破坏最小2、资源的最大保护3、稳定人口4、实现协调发展中的最优效益(二)途径1、普及环境教育,强化群众的环保意识2、珍惜每一寸土地,提倡精细开发,充分发掘土地活力3、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水土资源优势,发挥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大农业4、实行环境责任制,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道路5、实施节约资源湿度消费的发展模式6、进一步搞好国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7、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中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及评价一、中国六大自然资源评价(一)土地资源1、绝对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类型多样,农用地偏少3、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显著4、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质量下降(二)水资源1、绝对量大。

相对量小2、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衡3、水利设施不足、供电能力不足(三)气候资源1、光能资源2、热量资源3、降水资源(四)森林资源1、类型和树种繁多2、森林覆盖率低,资源少3、森林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均衡4、生产力低,生产量小(五)矿产资源1、矿种多样,储量可观2、富矿少、贫矿多3、伴生胡共生矿床多4、大矿集中、小矿分散,地区分布不均(六)海洋资源1、种类多、储量大2、绝大部分分布于浅海大陆架3、分部不均二、中国自然资源的总体评价(一)资源种类较为齐全(二)绝对量大,相对量小(三)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资源承载能力地区差异明显(四)资源空间分布有利有弊第二节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第二节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一、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与现状特征(一)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二)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迅速(三)开发利用尚有巨大潜力(四)资源浪费,破坏情况相当严重二、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一)人居占有量相对较少,且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二)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第三节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一、建立自然资源的管理体系二、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制度三、主要资源的保护欲可持续发展第三章 中国的人口第一节中国人口的庞大规模第二节中国的人口结构一、 中国人口结构的特点(一)性别结构不均衡(二)年龄结构进入常年性(三)人口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四)职业结构的传统型(五)城镇人口比重低二、 人口结构的调整第三节中国人口的分布与移动一、 分布(一)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二)平原平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三)东西两地区的内部人口密度随地貌不同而有很大差别第四节中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策第五节中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第四章 中国的生态环境第一节中国生态环境的历史考察第二节中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基本评价第三节中国生态环境问题趋势分析与对策一、 中国生态环境的趋势分析(一)人口压力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二)实现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三)中国工业将进入中工业化时代(四)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城市问题将危害城市环境(五)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出现由点向面全面发展的趋势(六)科技落后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增大二、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与保护(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二)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环境保护与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三)强化环境管理,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四)建立和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和信息网络第五章 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旧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第三节新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第六章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第一节概述一、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与布局特点(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二)农业生产条件的显著改善(三)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四)农业生产布局渐趋合理(五)农业科研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六)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二、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二)中国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内涵1、调整食物和营养结构,提高人民身体素质2、进一步依靠科技,把各农业要素组合为一个综合的网络体系3、逐步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农业生产体系4、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5、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素质6、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7、发展多层次、多类型、多结构的农业经济结构8、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发展(三)中国现在几月可持续农业的重点发展领域1、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体系2、健力食物安全和预警系统3、建立实施“种植业三元结构工程”规程4、建立资源开发利用监测体系5、建立农业生态工程和环境保护体系6、建立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体系7、建立可持续农业知识和技术培训体系第二节中国粮食作物生产与布局一、粮食生产特点与区域产销平衡(一)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特点1、粮食总产及单产大幅度提高2、人均粮食占有量上升,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3、适时调整粮食作物生产结构二、中国来股市问题与前景展望1、农业自然资源减少,严重影响粮食增产2、促进粮食上新台阶的政策落实不够好3、农业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4、农业科技进步缺少后劲5、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太低第三节中国经济作物生产与布局第四节中国林业生产与布局一、僧林资源的特点1、资源明显增加,总量仍然很少2、分布不均,集中在偏远地区3、森林资源组合的地区差异大4、森林的总体质量仍然较低二、森林资源的潜力1、宜林荒山荒地的开发利用2、较大幅度的提高生物生产量3、大力发展弄去林业和绿化三、问题及发展途径1、大力发展森林资源,缓解木材供需矛盾2、积极营造防护林,努力改善生态环境3、适当发展经济林和生态林4、合理开发利用西南林区资源第五节中国畜牧业生产与布局一、问题与发展途径1、增加畜牧业科技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2、合理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3、加快配合饲料和饲料工业的发展4、积极开发利用多种饲料资源5、继续加强蓄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第六节中国水产业生产与布局第七节中国农业分区第七章 中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慨述一、旧中国工业分布的基本特征1、工业比重较低2、工业结构畸形、3、工业分布极不平衡第二节中国能源工业一、煤炭工业(一)发展与布局1、集中和加快建设全国基地2、巩固和强化东部基地3、积极开发云贵基地4、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零散煤炭资源二、石油工业(一)发展与布局1、稳住东部2、大力勘探和开发西部3、加强海上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4、实行油气并重第三节中国原材料工业第四节中国加工制造业第五节高新技术工业一、 新能源与新材料工业二、 电子和信息工业三、 生物工程空间技术海洋开发四、 高新技术开发区第六节中国主要综合工业基地一、 长江三角洲二、 京津唐三、 珠江三角洲四、 山东半岛五、 辽中南六、 成渝沿线七、 长江中游八、 关中地区第八章 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第一节概述一、大力发展中国第三产业的必要性(一)有助于进一步搞活中国经济(二)是加快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二、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和布局特点(一)发展的波折性(二)行业结构的多样性(三)空间布局的差异性三、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一)战略目标(二)发展重点(三)具体措施1、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第三产业的积极性,提倡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2、要加强规划和管理3、在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上,要注意适当规划按需设点,方便群众方便生产第二节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布局一、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与布局总述(一)合理发展与布局中国交通运输的意义1、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前提2、是实行生产地域专业化的必要物质基础3、是实现产业布局和相对平衡的必要先行条件(二)中国交通业的发展与布局特点1、1949年以前(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显著(2)数量少(3)质量差(4)布局不合理2、1949年以后(1)交通运输建设创历史最高水平(2)技术装备水平又有新的提高(3)客货运输稳步增长(4)运输结构多样(5)交通运输线网显著改善(6)全国综合运输网已经初步形成二、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战略(一)存在问题1、运力严重不足2、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足3、运输设施技术水平低,设备更新缓慢,失修严重4、运输网络布局不够合理(二)目标和重点1、加快铁路建设2、加强区域经济联系3、加快完善高速交通网4、加强与国际运输网络的对接三、中国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和布局(一)中国铁路运输的发展1、通车里程成倍增加2、路网布局不断改善3、铁路技术得到加强4、客货运量大幅度提高(二)中国铁路网的构成1、铁路干线布局(1)哈大,滨州——滨绥(2)京沈、京承、京通(3)京沪、皖赣、鹰厦(4)京广(5)京九(6)集二线、同蒲县、太焦——焦枝——枝柳线(7)包成——成昆线(8)京包——包兰线(9)陇海——兰新——北疆线和兰青线(10)成渝线、襄渝——襄汉线(11)沪杭——浙赣——湘黔——贵昆2、铁路枢纽布局:北京、沈阳、郑州、广州、上海、兰州、成都四、中国水路运输发展与布局五、中国公路民航管道运输发展与布局六、中国客流与货流的发展与布局第三节中国商业的发展和布局一、中国商业发展布局特点1、商业规模不断发展扩大2、商业结构明显改善3、商业网点布局有了新变化4、商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不平衡5、城乡商业发展差距较大二、基本战略1、深化交通体制改革,建设同一的大市场2、加强政府对商业发展布局的宏观调控3、发挥国有商业的主渠道主要,建立一批又竞争实力的大型流通商业集团4、扩大农村市场发展农村商业5、东部与中西部商业共同发展三、中国的商业区和商业中心(一)商业区划体系1、一级商业区2、二级商业区3、三级商业区(二)中国商业区和主要商业中心1、华东商业区:上海2、华北商业区:北京、天津3、东北商业区:沈阳4、华中商业区:武汉5、华南商业区:广州6、西南商业区:重庆7、西北商业区:西安第四节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布局一、中国旅游资源的特征1、种类繁多数量丰富2、景观奇特魅力无穷3、古老珍惜品位绝佳4、广泛分布组合颇佳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特点1、产业规模高速扩张,产业形象日益鲜明2、国内旅游异军突起,多远化市场几经形成3、六大要素配套发展,旅游生产力快速增长4、资源开放不断深化,产品结构渐趋完善三、中国旅游业基本态势1、东重西轻的基本态势相当明显2、中西部地区今年增势强劲,旅游业空间布局渐趋合理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战略1、开发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开发利用资源3、加速更新升级,丰富旅游产品4、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5、优化地区结构,实现合理布局6、保护旅游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五、中国旅游地理区1、东北冰雪风光近代旅游区2、中国华夏文明山海形胜旅游区3、华东名山秀水园林都市旅游区4、华中峡谷名山文化胜迹旅游区5、西南奇山异水民族风情旅游区6、华南热带海滨现代风貌旅游区7、西北丝绸古迹大漠绿洲旅游区8、塞外草原风光民族风情旅游区9、青藏雪山高原宗教文化旅游区10、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岛风光旅游区第九章 中国的经济区划第一节中国的行政区划一、 我国行政区划的演变及主要依据二、 我国现行行政区划特征及今后的改革趋势(一)特征1、基本上是三级制和四级制的行政区划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城市行政区发展迅速(二)存在问题及改革趋势1、行政区划层次繁多2、省级行政区划数目偏少3、市镇增加过快第二节中国经济区划一、 经济协作区二、 三个经济地带(一)东部沿海地带(二)中部地带(三)西部地带三、 七大经济区划的划分(一)七大经济区的由来与特征(二)七大经济区的区域差异1、东北地区2、环渤海地区3、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4、东南沿海地区5、中部地区6、西南河华南部分省区7、西北地区第十章 东北地区第一节区域经济的资源基础第二节区域经济的历史基础第三节老工业基地的形成与改造第四节全国重要的农、林、牧业基地第五节区域经济的内部差异与联系一、经济低于差异和经济地域联系二、经济地域联系的承担着——发达的交通运输网三、经济地域的核心——密集的东北城镇群第六节东北地区的发展前景第十一章 环渤海地区第一节区域优势与面临的主要问题一、 区域优势(一)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优势(二)矿产资源与海洋资源优势明显(三)港口优势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四)人才集中综合科技实力据武安国第一(五)产业基础雄城市化水平高(六)对外开放格局依据雏形正向较高层次演替(七)旅游资源多姿多彩发扎旅游事业得天独厚二、 面临的问题(一)传统优势部门设备技术产业结构老化,改造难度大(二)城市分工不明确,第三产业不发达(三)淡水资源不足,水土水矿配合不理想(四)能源和交通运输供需矛盾突出第二节产收结构特点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一、 产业结构基本特点(一)第二产业为主体,工业化水平高(二)以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比重高(三)建立起能源冶金等六大行业为支柱的偏重型工业体系(四)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也比较发达二、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一)产业结构的优化(二)产业结构的现代化(三)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第三节重点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一、 工业的发展与布局二、 农业的发展与布局三、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第四节重点开发地区及其发展前景一、 环渤海海滨经济开发区(一)大规模发展外向型经济建成高度发达的开放地带(二)加快港口和滨海城市建设迅速形成发达到港口群体和城市体系(三)实施生产力布局和国土开发向滨海地带推进的战略建设环渤海带节水产业圈(四)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与海燕科技优势加快海洋产业群发展步伐(五)加快黄河辽河三角洲开发,稳定如海流路(六)注意环境保护,努力减少污染二、 京津唐地区(一)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二)调整产业布局,促进京津唐三市职能合理分工(三)逐步向滨海地区发展(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 辽中南地区(一)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二)加快干口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三)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四)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五)控制大耗水工业和水田面积的发展四、 胶济铁路沿线地区(一)青岛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城市和港口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二)济南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综合功能作用(三)继续建设引黄工程,抓紧研究南水北调向山东延伸(四)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的扩大五、 呼包北同蒲和太焦铁路沿线地区(一)继续发挥煤炭资源优势,提高加工深度(二)本地区是全国煤炭开发的重点地区,也是全国外掉商品煤的主要基地(三)充分发挥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逐步发挥重化工和煤化工业(四)围绕资源开发,搞好煤炭外运和供水设施建设(五)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第十二章 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第一节区域概况与战略地位一、 区域概况二、 战略地位(一)再沿江八省市和全国的经济地位作用日益突出(二)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乃是改善我国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重要部分(三)从发展趋势来看本区在我国未来经济格局中亦将占有重要地位第二节区域优势与限制因素一、 区域优势(一)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二)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三)工业发达,基础雄厚(四)城市密集,市场广阔(五)人文繁荣,科技先进二、 限制因素(一)初级原材料短缺(二)能源紧缺(三)洪涝灾害的威胁尙较严重(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滞后(五)现行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制约了全区经济协调发展第三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 制定本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一)依托通道,东靠西移,南连北往,开边出海(二)改革体制,转变机制,统筹规划,同意市场(三)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二、 区域机构及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一)目标(二)重点1、合理发展布局工业(1) 基本思路(2) 重点行业发展构想(3) 本区工业的区域分工与合作2、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1) 发挥上海龙头作用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2) 发挥上海龙头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 发挥上海龙头作用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形成(4) 发挥上海龙头作用也是山海自身发展的需要(5) 山海发挥龙头作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十分有利的条件3、发挥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整体作用(1) 组建跨地区规划委员会,统一规划区内生产布局(2) 加快区域内重大项目联合投资,加快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3) 革新企业组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4、以三通为突破口,加快区域经济发展(1) 资金融通(2) 综合交通(3) 商品流通5、以三峡工程建设为契机,带动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1) 加紧建设,完善“三峡大市场”(2) 充分利用三峡工程巨大电能优势,推进本区建设(3) 以振兴发展航运为基础,全面加快沿江交通建设(4) 以三峡建设为动力,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第十三章 东南沿海区第一节区域协调发展的自然基础一、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二、 山岭葱茏峻拔,江河蜿蜒分布三、 海岸线曲折绵长,海洋广阔四、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五、 金属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油气资源较为可观第二节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背景一、 坚持改革与对外开放二、 具有毗邻港澳台和侨乡的优势三、 建立了较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 人民的商品和经济意识较强,开放度较高五、 大力发展了外向型经济,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六、 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第三节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一、 经济水平高二、 产业结构专业化轻型化比较突出三、 工业经济效益好四、 经济外向型特点突出五、 区内经济水平差异大六、 城市化水平指数低,城市规模结构比较合理第四节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一、 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一)我国双季连作稻主要产区(二)我国最大甘蔗生产基地(三)我国著名的额热带亚热带水果王国(四)我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基地(五)畜禽饲养业发达,珍惜禽兽兴起(六)我国重要的海淡水渔业基地二、 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一)历史悠久的轻纺工业(二)迅速崛起的机电工业(三)继续发展的能源工业(四)占有一定地位的冶金工业(五)发展中的石油化学工业(六)发达的乡镇企业三、 第三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二)有点通讯网的建设与布局第五节经济特区和经济开放区一、 经济特区(一)深圳经济特区(二)珠海经济特区(三)汕头经济特区(四)厦门经济特区(五)海南经济特区二、 经济开发区(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二)闽东南经济开发区三、 开放城市(一)福州(二)广州1、综合经济实力增强2、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较快3、外商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三)湛江(四)北海第六节生产力布局的地区差异一、 沿海地区二、 内陆地区第七节未来经济发展走向一、 存在问题(一)持续高速增长中的环境问题(二)基础设施难以维持经济进一步发展(三)产业结构存在技术含量低,规模经济水平低,重化学工业水平低的问题(四)人才基础薄弱二、 对发展前途的看法三、 进一步发展的走向第八节 香港一、 经济发展的自然依托(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二)海港成为香港发展的核心(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四)填海造陆,拓展空间二、 历史发展轨迹三、 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向(一)产业结构现状(二)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1、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香港的经济还将保持快速增长2、香港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的加工制造业将会向内地及东南亚国家转移3、香港工业的发展将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第九节 澳门一、 地理特点二、 四百年经济的变化三、 近四十年的经济发展(一)旅游博彩业(二)出口将工业(三)金融业(四)建筑地产业四、 经济发展趋势(一)以博彩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经继续超过其他产业的发展并且比重还将扩大(二)加工制造业将向高技术、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三)澳门工业的转型将使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周围地区转移第十节 台湾一、 自然条件特点二、 历史概说(一)文化同属一类(二)交往始于秦汉(三)南宋纳入中国版图(四)元明时期关系密切(五)清末成为一个省三、 经济变化(一)经济恢复时期(二)经济初步发展时期(三)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四)经济增长受挫与调整时期(五)新的经济增长时期四、 产业结构及生产布局变化(一)产业结构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