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海陆的变迁。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在小学阶段学习了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2.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讨论。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课标】(一)课程内容标准: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课标具体目标通过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一)教材重点:大陆漂移学说(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并明确变化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2、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学情】(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95%学生能够掌握2、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85%学生能够掌握3、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80%学生能够掌握(二)普遍性问题: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教学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并能弄清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3、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同学们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过程:】构建动场播放视频《难以忽视的真相》片段,从而引入新课。

评价:利用课外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活动一: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图2.13~2.15是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请你解释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知识经验列举类似的例子,时间限制3分钟,每组选一位同学发言,一排为一大组。

喜山探险,东海遗迹,围海造陆三个例子,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并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个案进行补充,让学生体会到海陆变迁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地理生活化。

教师引导: 喜山探险-----地壳变动海底寻宝----海平面升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例子越来越多,海面上升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低地国家和城市面临不同成都的灾难。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海陆变迁的事实2. 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3. 通过对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的了解知道科学发展的过程性【教学重点】海陆变迁【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教学用具】大陆漂移及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可以制成拼图)、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地球仪【教学方法】小组活动法、讲述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提问有关大洲大洋的内容。

(重点是大洲大洋的分布,首先可以让在地球仪上指出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利用拼图巩固,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过渡)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教学环节一:海陆的变迁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份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教师可参考后面扩展资料,但要把扩展资料简写成符合初一学生水平的小片段),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能证明海陆曾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的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以成语沧海桑田说明中国人对此早有认识;演示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对海陆变迁做进一步的说明并简单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过渡)模拟演示发生在100年前的关于大洲和大洋十分固定不变的争论,请学生选择参加并说出原因。

教学环节二: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请学生仔细阅读书中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观察哪些大洲的轮廓非常吻合,并思考这样的吻合说明什么问题;(可以用上述拼图辅助演示)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用书中的证据说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分析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演示大陆漂移课件,请学生小组讨论后根据演示内容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它来分析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过去和未来。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海陆的变迁及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学说,那么你在知识和品格培养上有哪些收获呢?教学环节三:小结简单提示,由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第 2 节《海陆变迁》、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猜想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的?需要证据去验证。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下面通过拼图活动,看看你会得到哪些启示呢?探究发现(一)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呢?(二)你是如何判断它们是一块大陆的呢?魏格纳搜集材料和实地考察,他发现了1.动物的相似性;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播放多媒体动画。

过渡:在当时很多人产生了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到了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飘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就形成了板块学说。

慧眼识图下面地图中蕴含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你能发现它们吗?教师活动锦囊妙计1.看图例,绿色的线代表什么?说明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吗?由几个板块组成的呢?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宜宾县研培中心初中地理教研员赵文兴一、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2.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2.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五、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法指导1.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年级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

七年级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举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教学难点】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理解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支持。

【教学准备】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实验器材:大号玻璃器皿2个,2桶沙子,2桶水,2块砖块。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学生欣赏)视频《沧海桑田》。

故事中麻姑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桑田,桑田又变成沧海。

成语沧海桑田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

那么为什么海洋会变成陆地?陆地又怎么会变成海洋?接下来我们进入实验时间,探寻海陆变迁的奥秘。

实验探因:分组:一组:陆地变海洋二组:海洋变陆地实验器材:1.沙子、砖块2.一桶水3.大号玻璃容器要求:5分钟时间完成模拟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一(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刚好没过1/2砖块。

(4)将砖块往下按直到没入水中(模拟地壳下陷)或将高出部分沙子挖走(模拟人类挖陆成海)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注水直到没过砖块。

一组展示:陆地变成海洋的原因有地壳下陷、人类挖陆成海和海平面的上升。

实验二(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没过砖块。

(4)将底下沙子堆叠让砖块抬升(模拟地壳抬升)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添加沙子(模拟人类填海造陆)或将水舀出来(模拟海平面下降)。

二组展示:海洋变陆地的原因有地壳抬升、人类填海造陆和海平面的下降。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精品教案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精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学方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2.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3.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为大陆漂移学说寻找证据。

二、教学策略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七大洲和四大洋有了基础的认识,但是要学生凭空想象来理解海陆的变化,是十分困难的,针对学生空间想象力差的弱点,讲解过程多利用地球表面上已经发生的海陆变迁现象,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进一步学习本节内容。

本节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海陆变迁的现象,第二部分是对海陆变迁现象的解释。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知识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并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流程四、当堂练习1.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生物化石,这说明()①青藏高原总是处于陆地环境②青藏高原曾经处于海洋环境③地壳发生了变动④人为遗弃海洋生物于此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B.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C.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陆D.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3.煤是由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转化而来的,科学家发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分布有巨大的煤田。

这一现象最能说明()A.南极大陆很久以前气候非常温暖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地带,森林茂密,后来漂移到了今天的位置C.南极大陆的煤不是由植物转化而来的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地带漂移了4.下列关于海陆轮廓的说法正确的是()A.世界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B.世界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C.世界上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D.世界上海陆轮廓部分地区变化,部分地区不变5.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不包括()A.气候变暖B.古生物分布C.地质构造D.大陆轮廓6.下列最符合“大陆漂移”的说法是()A.大陆像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断漂来漂去B.许多小块的大陆不断漂移、碰撞,变成一整块大陆C.陆地本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D.全球由六大板块构成【参考答案】C;D;B;B;A;C五、课程小结六、板书设计海陆的变迁一、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1.自然原因(主要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2.人为原因(局部):人类活动二、大陆漂移学说1.提出者:魏格纳2.主要内容3.证据。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知识,但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2.难点: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如何变迁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展示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出的案例,找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较浅。

通过观察身边的环境变化,学生能初步感受到海陆变迁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实例,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地理环境的变化,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实例,海陆变迁的原因;2.教学难点: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海陆变迁实例、图片、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海陆变迁的实例资料;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的?它们是否会发生变化?2.呈现(10分钟)呈现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台湾海峡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例,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其他实例,如:地中海的变迁、孟加拉国的形成等。

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师生共同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道填空题,检测学生对海陆变迁原因的掌握程度。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1课时4页) (2)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1课时4页) (2)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三、教学难点:(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要点||。

四、教学方法:(1)、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五、教具准备:(1)、绘制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上||,大家看到地球表面有辽阔的海洋、宽广的大陆、形状各异的岛屿……那么海陆自古就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思考||,并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哪些同学的观点比较准确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板书]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师] 说起海陆变迁||,使我想起了“沧海桑田”这个成语||,谁知道“沧海桑田”的含义呢?[板书] 一、沧海桑田[学生] 说含义[教师] 介绍典故“沧海桑田”||,并归纳其原意||。

[课件] 展示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

[过渡] 那么事实上我们的地球真的像典故当中说的那样陆地可以变海洋、海洋又可以变陆地吗?(学生发表看法)[教师] 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寻找例证吧||。

[课件] 展示图2.1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 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展开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课件] 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的变迁过程||。

第二章 第2节 海陆的变迁 第1课时(教师用)

第二章  第2节   海陆的变迁  第1课时(教师用)
D.古代海水比现在要少很多
[激趣]回顾地球海陆分布状况。
[启思]地球这样的海陆分布是一成不变的吗?也就是说自地球诞生以来,其海陆分布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吗?
对于海陆的变化,自古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我国很早就有关于海陆变化的故事“沧海桑田”。
典故
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神仙蔡经家去饮酒。
2、阅读课文39页和41页“阅读材料”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⑴提出者:
⑵主要理论:
⑶证据:
[课堂检测]
1、下列因素不能直接导致海陆变迁的是
A.地壳的变动B.海平面的升降
C.人类活动D.寒潮天气
2、能反映海陆的变化历史的是()
A.植被类型B.气候类型
C.地形类型D.生物化石
3、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运动B.人类活动
C.海平面升降D.全球变暖
4、可以证明“非洲和南美洲以前连在一起”的证据包括()
①古生物化石②现代自然带的分布③地层构造④地形地貌的相似性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5、现代考古发现台湾海峡有古代森林遗迹,这可以说明()
A.大陆处于不断的漂移中
B.过去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C.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换
第一个提出地球活动论的人是谁?他原本是干什么的?(德国魏格纳,气象学家)
一个气象学家为什么会对地理学产生兴趣了?
(灵感:“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一个偶然的灵感,当你抓住它后,可能就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魏格纳心中产生了问题之后,他是怎么做的?
(开始研究大陆漂移,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直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大陆漂移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举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理解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支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实验器材:大号玻璃器皿2个,2桶沙子,2桶水,2块砖块。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
(学生欣赏)视频《沧海桑田》。

故事中麻姑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桑田,桑田又变成沧海。

成语沧海桑田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

那么为什么海洋会变成陆地?陆地又怎么会变成海洋?接下来我们进入实验时间,探寻海陆变迁的奥秘。

实验探因:
分组:一组:陆地变海洋二组:海洋变陆地
实验器材:1.沙子、砖块2.一桶水3.大号玻璃容器
要求:5分钟时间完成模拟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一
(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刚好没过1/2砖块。

(4)将砖块往下按直到没入水中(模拟地壳下陷)或将高出部分沙子挖走(模拟人类挖陆成海)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注水直到没过砖块。

一组展示:陆地变成海洋的原因有地壳下陷、人类挖陆成海和海平面的上升。

实验二
(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没过砖块。

(4)将底下沙子堆叠让砖块抬升(模拟地壳抬升)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添加沙子(模拟人类填海造陆)或将水舀出来(模拟海平面下降)。

二组展示:海洋变陆地的原因有地壳抬升、人类填海造陆和海平面的下降。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明白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
等。

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你能分析出原因吗?
奇事寻因:
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怎么回事?
2.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为什么?
3.荷兰的围海大坝,有什么意义?
学生举手回答:
1.喜马拉雅山原本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抬升使海洋变为陆地。

2.我国东海海域原本是有人类生活的陆地后来海平面上升,使陆地变为海洋。

3.荷兰地势很低,国土面积小,荷兰人们填海造陆时海洋变为陆地。

教师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中地壳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属于自然因素,而人类活动也可以引起海陆的变迁。

过渡:目前地球上海陆的轮廓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的大地是不动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举手各抒己见。

这个问题同样也引起了科学家魏格纳的好奇,他的观点是什么呢?他又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做了哪些工作?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视频了解《科学家魏格纳》。

学生欣赏视频,并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说:
教师讲解:大陆漂移学说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一块大陆,周边是一片海洋,也就是太平洋;6500万年前左右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经过缓慢漂移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

问:这个过程中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

过渡:魏格纳认为陆地是运动的,那他找到了哪些证据?
大陆漂移之证据:
小组合作讨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并展示。

1.大陆轮廓的相似性
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3.古生物的相似性
【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化石。

这一记载说明()A.古代的海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B.太行山不久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太行山发生了火山喷发活动
D.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演变来的
2.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证据的是( )
①非洲和南美洲有相同的古老地层②非洲和南美洲都有不能漂洋过海的海牛和鸵鸟
③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A.③④B.①② C.②④ D.①③
3.近一百多年来,澳门的面积不断扩大。

澳门半岛的面积从2.7平方千米扩大到5.7平方千米,凼仔岛与路环岛也分别扩大到4.1平方千米、6.6平方千米。

整个澳门陆地面积由原来的10.39平方千米增加到29.7平方千米。

澳门面积逐年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B.海平面上升
C.海平面下降D.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魏格纳认为南美大陆的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的凹进部分相吻合是大陆漂移的证据
B.魏格纳认为三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
C.魏格纳认为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的位置和现在的相同
D.板块构造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5.下图是有关大陆漂移说的一些证据。

根据图回答问题。

(1)甲_______大陆,乙________洋,丙_______大陆。

(2)请你据图写出大陆漂移说的一条证据: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D
2.D
3.D
4.A
5.(1)南美大西非洲
(2)非洲和南美洲都有海牛和鸵鸟。

或:南美大陆的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的凹进部分相吻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