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陆郎中心小学虽然是一所街道中心小学,过去,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比较简陋,但多年来,陆小以艰难的办学条件创造了较为优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喜结硕果,办学效益彰显。
近年来,陆小乘着我区创建“教育名区”的大好春风,经过各类创建的历练,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功能逐步提升。
面对这难得的契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立于本乡本土“特色”打造的校本课程,将极大地推动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有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掂量自己的分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教改的积极回应。
我们曾对教育发展的态势、教育面临的改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打造陆小教育的特色“面孔”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
于是,我们想到了乡土文化。
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
我国各地民风迥异,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
这些乡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
正是基于家乡陆郎这块土地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便应运而生了。
因此,学校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小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1.通过课题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结合学科教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
通过《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内涵,为学校教育改革推波助澜,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意识,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
结题报告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乡土资源开发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乡土资源开发”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1、背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的课程设置原则,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的课程目标。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书指出:“课程资源的缺乏是困扰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这必然要求学校提前做好准备,积极主动开放学校,走进社区,挖掘多种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满足学生需要,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
”我校是一所地处大别山老区的城镇省级示范重点中学。
县内资源丰富,融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于一炉。
丰富的乡土资源,为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课题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来的。
2、意义(1)、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乡土资源开发,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加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科学文化、社会交往和道德等方面素质的综合提高,强化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模式,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的培养,特别是社会责任心的培养融入到地方文化之中。
并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2)、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高中历史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素质的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乡土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农村中学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和专业发展,提高农村中学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素质和意识,拓展教学视野,打破传统单一的课程观念,为教学增添活力。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展开。
它注重学生的亲历和实践,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它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和课堂中解放出来,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时间能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有时间读书,丰富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我立足课题研究《利用乡土资源,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型课题的研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对综合实践校本乡土资源的开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积极挖掘乡土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沃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我校所在的镇地方资源丰富多样。
因为该镇地处丘陵地带,地域面积较广,占地八十多平方公里,有多样化的绿色植物,千亩竹海,满山遍野的马尾松、杉木林;丰富的矿产资源,适用于生产水泥的硅胶岩,用于建筑的花岗岩;还有能供不同农作物、药材等生长的多种土壤。
另外,它还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古镇。
与其他地方有明显的差别,极具有乡土特色,能够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独具乡土特色的资源支撑。
我根据考察研究,觉得我镇的乡土资源可以从这几个主题入手,进行开发。
一是秀丽的自然风光:巍巍括苍山,绵绵好溪水,养育着美丽富饶的江南小镇。
这里的自然景观,千奇百态,绚丽多姿,山山水水都是景,处处宕宕皆风光。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风光,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秀丽山水。
二是多姿的人文景观:我镇是革命老区,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战斗故事,有动人的民间传说……这里的每一座桥,每一座老房子,每一条街巷,似乎每时每刻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它历经千年沧桑的荣耀和文明。
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底蕴。
三是丰富独特的物产:我镇不光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
有鲜美的砂锅鱼头,可口的白芹,鲜嫩的竹笋,酸甜的蓝梅,香喷喷的板栗……了解家乡的物产,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下半年工作总结
《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下半年工作总结课题编号:JXKT-XQ-04-01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宁夏自然条件独特、地域特色明显、地貌地形多样,再加上回族聚居的民族特点,孕育了宁夏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我们以宁夏特有的民风民俗为载体,开展了“家乡的民风民俗”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的开展符合“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之《纲要》精神,我们充分挖掘家乡的乡土资源,从我园幼儿的实际出发,活动内容涉及了各个领域,让幼儿在实践探索中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激起他们的民族自尊自豪感,激发孩子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使幼儿从认知、情感、态度、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家乡乡土资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认真分析了前几次主题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继《家乡的枸杞》、《家乡的硒砂瓜》、《家乡的红枣》、《家乡的美食》之后,在2016年下半年我们又开展了《家乡的民风、民俗》的主题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采取了相对应的改进措施,取长补短,使主题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现将这一阶段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1.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学习讨论主题活动设计方案,搜集相关的媒体资料,为开展主题活动做好准备。
为了使主题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在主题活动实施之前,我们讨论并修改了主题活动《家乡的民俗民风》的设计方案,然后根据方案搜集、改编、整理了各领域活动中的内容及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视频、音乐、儿歌)等,为主题活动的实施在理论上和资源上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2.以幼儿发展为本,创设“本土化”的互动性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陆郎中心小学虽然是一所街道中心小学,过去,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比较简陋,但多年来,陆小以艰难的办学条件创造了较为优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喜结硕果,办学效益彰显。
近年来,陆小乘着我区创建“教育名区”的大好春风,经过各类创建的历练,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功能逐步提升。
面对这难得的契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立于本乡本土“特色”打造的校本课程,将极大地推动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有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掂量自己的分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教改的积极回应。
我们曾对教育发展的态势、教育面临的改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打造陆小教育的特色“面孔”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
于是,我们想到了乡土文化。
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
我国各地民风迥异,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
这些乡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
正是基于家乡陆郎这块土地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便应运而生了。
因此,学校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小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2、课题研究的价值(1)、通过课题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结合学科教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
通过《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内涵,为学校教育改革推波助澜,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意识,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
《乡土文化资源有效融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第二阶段中期工作总结
《乡土文化资源有效融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第二阶段中期工作总结2015年9月—2015年12月是课题研究实施阶段的第二个半年,本学期在课题组成员的精诚团结之下,课题工作继续的开展,遇到了困难,也取得了成绩。
下面我对课题研究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1、精心制定研究计划。
为了顺利完成课题,提高研究实效,我课题组继续集中研讨,既然我们研究的是乡土文化资源有效融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能融则融,不能融也不能生拉硬拽。
最后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让世界充满爱》《走上辩论台》两个综合性学习内容,没有合适的乡土文化与之能有效融合,最终只有《怎样搜集资料》可以和青铜峡乡土文化相融合,全体研究成员既分工又协作,每位教师在搞好自己研究的同时,还参与其他组研究任务。
2、开展研究,收集资料,开发青铜峡乡土文化课程资源。
八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为《让世界充满爱》《走上辩论台》《怎样搜集资料》。
既然我们研究的是乡土文化资源有效融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怎样搜集资料》能与青铜峡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等乡土文化资源相融合。
我们让学生分组收集、整理有关青铜峡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等适合的乡土文化资源的资料,成为适合本地特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
3、立足课堂,落实研究(1)让学生收集资料,感受青铜峡乡土文化。
作为语文老师承担着传承当地文化使命的责任,开发乡土教学资源,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宽语文学习空间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们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切入点,为了更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自己到清秀园观看,感受清秀园的美,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庙山湖、广武岩画、鸟岛、金沙湾黄河圣坛、佛教喇嘛塔群(108塔)、青铜古镇、大禹文化园、黄河楼、御马葡萄酒厂等实地参观,选择你最喜欢的地方,可一人也可多人合作从图书馆或网上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家乡。
我们借此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让学生增进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家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完整版)开发农村资源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研究结题报告.docx
《开发农村资源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沂水县道托镇涝坡小学《开发农村资源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写作教学的总目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要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这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每一次作文中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把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无论是选择安排材料,还是组织语言、用词造句,都离不开观察和思维。
再说作文并不是单纯的文字练习。
我们从学生的作文中,不仅可以看出他们的语文水平,而且可以看出他们认识的高低。
鲁迅曾经说过:“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
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小学生的作文,同样也是用语言文字表达他们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同样也反映了他们的“思想与人格” 。
透过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把教学生作文和教学生做人紧密地结合起来。
同时,《标准》中还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这又要求我们树立新的作文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实,农村小学生生活在更为广阔的空间,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如:山川田野、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等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因此,只要我们按照预定的作文教学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能达到“身临其境” 或“心临其境” 的体验氛围,甚至让学生亲近大自然,走进生活,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从而使学生有感而发,轻松愉快地抒写自己的感受。
并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创新素质,最终提高农村作文教学质量。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结题报告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夏馆初中课题组陈继李会仙刘烽吴永丽【摘要】依托乡土文化的资源优势,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分析法等主要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作文教学之中,以促学生作文水平提升。
研究结果表明,乡土文化资源来源于生活,又能反映生活,依托乡土文化资源能树立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开发作文教学课程,优化作文教学策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拓学生的习作思路,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构筑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能使学生真正学会作文。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习作策略一、问题的提出1、课题的缘起本课题组的《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策略研究》课题,是南阳市教科所“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编号为JKGHB--1063,我们选择并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作文课“不愿上”“没啥上”“不会上”是困扰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难题;“不愿写”“没啥写”“不会写”是大多学生的真实写照。
有人形容我们学生作文现状:“一看题目就摇头,摊开稿纸咬笔头,苦思冥想皱眉头,三个小时没开头。
”然而,是什么导致如此呢?作文教学的出路又在何方?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对作文教学缺乏兴趣,作文素材匮乏,不能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写作,致使写人、记事、抒情,摹物、言志等多有不切合实际,内容虚假空洞;教师指导作文方法单一,教学摻式陈旧,作文教学缺乏活力。
“丰富的作文内容”成了制约作文教学的瓶颈。
(1)《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
”教育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学生往往会沉浸于课堂学习、电视、网络等之中,而忽视身边的文化资源,对乡土文化资源或视而不见,或嗤之以鼻。
(2)学生写作选材现状: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这些素材看似不少,但在学生写作的几年里大多用过,而且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历和感受又有许多相似之处,雷同作文比比皆是,学生难以写出新意。
课题结题汇报稿 《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课题结题汇报稿《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湖南省“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结题汇报材料XXX(XXX)课题组基本信息】课题类型:重点资助课题承研单位:XXX立项号:HNETRO201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研究研究起止时间:2011年9月—2015年6月课题主持人:XXX、XXX课题组主要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一、问题的提出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要求。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本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开发具有浓厚“乡土味”的校本课程资源,并解决因地域限制导致的课程资源不足的现实问题。
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醴陵市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载体。
然而,由于长期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缺乏认识、不够重视,再加上开发与运用的方法手段比较单一,因而导致了适合教育教学的乡土文化资源匮乏,特别是小学生对旧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家乡文化知之甚少。
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师生提供了更加快捷的信息收集渠道和丰富的信息来源。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乡土资源,将乡土资源引入课程,根据教育教学需求,建设乡土课程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资源整合的一个创举。
二、课题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进行有序、合理、科学的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探究性研究方法与惯。
同时,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发与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能力,并在传统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与发展,逐步形成学校特色文化。
三、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访问法、图书报刊资料查阅法、网络资料搜集法、案例研究法,其中主要是行动研究法。
乡土课程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乡土课程是一种以地方文化、自然资源、民俗风情等为教学内容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乡土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以我校乡土课程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乡土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乡土课程教学实践背景1.国家政策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乡土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这为乡土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地方特色资源丰富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
将这些资源融入课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3.学生需求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求日益多样化。
乡土课程能够满足学生对家乡文化、实践能力的追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乡土课程教学实践内容1.课程设置我校乡土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地方历史与文化:讲述家乡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
(2)自然与生态:介绍家乡的地理环境、动植物资源、生态保护等。
(3)传统技艺与手工艺:传授家乡的传统技艺、手工艺制作方法。
(4)农业与农村生活:了解家乡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习俗等。
2.教学方式(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址等,感受家乡的历史底蕴。
(2)讲座与访谈:邀请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为学生讲解乡土文化知识。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技艺、手工艺制作等实践活动。
(4)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乡土课程学习任务。
3.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2)实践成果: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
(3)作品展示:展示学生的乡土课程学习成果,如手工艺品、摄影作品等。
四、乡土课程教学实践成效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乡土课程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增强学生地域认同感通过学习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等知识,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地域认同感。
“开发农村资源 提高学生作文素养”课题实验总结
“开发农村资源提高学生作文素养”课题实验阶段小结蓬莱中心学校课题组执笔:陈文举许玉兰一、课题的提出农村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农村的小学生作文,缺乏个性,人云亦云,难得看到有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特点的作文。
作文的练习局限于课内,忽略课外、社会这一大舞台;只重视习作的结果,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不重视生活素材,语言的积累,待到“作文”时作文,使得每一次的作文课,成了老师与学生“苦恼课”。
为了改革这一弊端,进一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探索作文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2006年6月,蓬莱中心学校确立了福建省语文科研项目“语文实践为基础的教与学的研究”子课题――“开发农村资源提高学生作文素养”。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小学特点的作文教学策略,为农村作文教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
并通过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写生活化的习作,写出农村特色,使学生作文的过程成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
二、实验的经验与启示(一)博览群书,加强训练,丰富语言技巧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
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装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内心不能表达,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
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1.指导阅读,积累语言《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要求中规定:“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要求学生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必须熟读成诵。
并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报目录,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
在乡土资源的项目化学习中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以基于东城乡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为例
在乡土资源的项目化学习中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以基于东城乡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为例【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教师还肩负着挖掘当地的语文资源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的责任。
立足乡土资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中,融入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做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实践表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乡土文化:学科项目化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文】生活处处有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充分开发和利用东城乡土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在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融入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做法,通过研究或是解决一个真实且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而开展的持续性的探究,激发学生“爱乡爱土”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大脑的发展,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整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结合东城乡土资源,提高写作能力写作中融入东城乡土资源,不但觉得真实亲切、而且感到并不遥远,写作并不困难,从而激发了他们创作的冲动和欲望。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是写景的作文:这儿真美,这次习作明确要求学生写身边的美景。
那我们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东城一处景区,让孩子们在那尽情玩耍,尽情享受。
之后开展了以“东城美景”为专题的综合性学习,这种因时制宜,身临其境的教学,让学生发现原来生活中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学生走进东城美景,观察东城美景,触摸东城美景,拍下东城美景,画下东城美景,这让学生对东城的一处美景已经胸有成竹了,最后让学生写下美景。
此时,学生所写的作文,一定能够水到渠成,得心应手。
虽然是同一个地方,但是出自不同学生的手笔,也许会显现出同一个地方不同的美,这不得不让人惊叹语言的神奇,也许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之处,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乡土素材在农村初中生写作中的运用研究”工作总结
“乡土素材在农村初中生写作中的运用研究”工作总结 -总结[]本课题组的《乡土在生中的运用研究》课题,于XX年11月15日,12月25日批准为徐州市教育十一五课题,编号为t33,。
该课题的立项受到课题负责人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我校第一批市级课题中的最重要一个,该课题的研究除了为学生提供运用乡土素材的外,还配合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可谓一举数得。
课题组成员异常兴奋,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出不怕困难的和不断进取奋斗,这也是该课题得以完成的重要保证。
现将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座谈法,研讨并确定,落实任务。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申报后,于XX年12月27日举行了课题仪式,课题负责人为开题,人作了课题的论证,课题组成员了研究方案,明确了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最终确定研究的具体方案,并分配协调好研究任务,落实了分工,了研究的方法。
2、召开会,明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XX年12月29日课题组召开了“课题研究师生动员会”,主持人就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作动员。
3、采用文献查阅法和网络搜索法,搜集现有及已有研究成果。
XX 年课题组成员分两大组进行了资料的搜集与研究,第一组张林涛、张玉、张帮永、王忠忠、闵新建五位负责网络搜索,下载整理出有关乡土素材在各学科及中的运用,搜集乡土素材运用于写作中的指导方法、乡土教材的编写及运用等情况。
第二组王培恕、孙礼强、武善勇、刘伟四位教师负责搜集报刊、杂志、专著等方面对乡土素材运用的研究状况,最后辑录成《参阅资料》。
4、采用法,“乡土文化对农村初中生的影响”并写成,《》()。
XX年年5月8日,主持人带领课题组成员对全校七八九年级学生150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调查中,学生认为“乡土文化”对自己生活有影响的占64.7%;学生家庭中重视传统节日的占67.3%;学生喜欢过这些节日的占73.3%;在的陪伴下,或几位好友相约,经常去游玩的占16.7%;在家庭中能经常听到一些当地的神话传说、地名由来、逸闻轶事的占81.3%;学生读过某地方特有风土人情的著作或的占74.7%;写过关于乡土方面文章的占68.7%;学生看见农村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民风、陋习敢于的占54.7%;看见破坏风物、名胜古迹的行为敢于制止的占72.7%。
依托乡土资源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效果
273 依托乡土资源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效果■李聪录 (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社发局 河北 071000)【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必修课之一,其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
借助保定市乡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塑造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利用于培养学生和谐发展理念,有利于积淀学生革命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乡土资源;综合实践;效果【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273-01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也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
作为一门国家课程,它立足学生的真实生活,着眼于学生发展需要,讲究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抽象出活动主题,带着问题通过主动探究、分析交流、切身体验、实践操作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的要求,这为依托乡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一个地区和一个地区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等各具特色,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西边是太行山,东边是白洋淀,南边是石家庄,北面是北京,被誉为“京畿重地”,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之城,山水秀美之城,红色革命之城和低碳环保之城。
利用这些特色的资源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显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
一、依托保定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塑造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展现活动效果保定有两万多平方千米之广,一千多万人口之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早在元朝时期就开始了城池的建造,明朝建立了保定府,到了清朝设为直隶总督署,以“保卫大都,安定天下”得名。
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特有的历史资源,从古到今,人才辈出:这里是尧帝的故乡,宋太祖赵匡胤、数学家祖冲之、地理学家郦道元,戏曲艺术家关汉卿、王实甫,还有梁斌、黄胄、铁凝等都是保定人。
农村小学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结题报告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01
0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3
研究目的
探讨农村小学如何更有效 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促 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研究范围
选取若干所具有代表性的 农村小学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 施现状。
研究重点
深入挖掘影响综合实践活 动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 提出改进建议。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
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研究,为研究提供 理论支持。
研究样本较小,结论的普适性有待验证
由于研究时间和经费的限制,本研究只选取了部分农村小学作为样本,结论的普适性有 待进一步验证。
对策建议的实践效果需进一步跟踪评估
提出的对策建议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跟踪评估和不断完善。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结合农村特色和实际情况,创新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04
研究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
学生参与度显著提高
通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度 从原来的60%提高到了85%。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后,学生在团队 合作、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等方面的 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教师教学方法得到改进
教师们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项 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以适应综 合实践活动的需要。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综述
本报告对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 述,总结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 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文献来源
本报告所引用的文献主要来源于学术期刊、学术会议论文 集、学位论文等,涵盖了国内外多个学科领域的期刊杂志 。
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的研究总结
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的研究总结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的潜能的开发,重视人的内在心理结构的塑造,重视意志、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幼教工作把相互合作、关心、友爱、自信心、责任感、独立性等作为学前教育的目标,努力在情感、认识和行为方式上下功夫,为幼儿从小打好社会化的根基。
新《纲要》明确地把“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作为幼儿园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之一。
幼儿园作为社会机构之一,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从新《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班充分利用家乡的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逐步建立了社区教育网络,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特色美工区域活动为突破口,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相互渗透为手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我园地处农村,幼儿于农村,孩子从小由祖辈带大,加上农村的方言较重,从小孩子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知识经验不够丰富,认识水平有限,使幼儿不能确切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导致农村幼儿不善于言语表达。
而幼儿期又是语言迅速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智力发展启蒙期。
我县拥有得天独厚、富有特色的工业园区,各种各样的果园、蔬菜种植基地和特种水产养殖基地等乡土教育资源,这给了孩子们一个生动活泼、游戏参观、实践创新的学习空间。
现代教育观认为当环境鼓舞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步骤去获得经验时,学习是最有效的。
我们家乡素有“鱼米之乡”“尧帝之乡”的美称,淳朴浓郁的乡村气息,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时时处处影响着孩子们。
为了挖掘本乡的宝贵财富,让家乡时刻发展的新貌教育感染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带着孩子徜徉在家乡的工业园,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使孩子们感受了乡村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并逐渐学会将看世界的着眼点从自己的家、幼儿园转移到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从而培养了孩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我们及时抓住这一有效时机,与幼儿共同商讨,利用班级后墙饰布置了“了不起的家乡人”,幼儿们与教师共同讨论,制定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内容,通过各种形式操作,幼儿们在纸盒上面创意绘图,画出自己喜欢的玩具造型,利用麦草、吸管、草茎等自然物拼贴出玩具造型,并对各种纸盒进行创意装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乡土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三门峡市三高政史地组2010、6《利用乡土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象征。
历史学科因其了解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的特点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作为一门主要的基础人文学科,历史教育必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开发和利用历史乡土教材的重要性。
课标中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
”同时表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
”特别“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主体性和生活性的乡土教材的开发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时代发展对人才多元标准的要求,更需我们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意义非凡。
3.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对于农村中学而言,充分利用农村乡土素材,是开发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乡土知识所涉及的内容,是和学生们生长和生活着的地区紧密相关的。
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是学生的需要。
因而在教学中利用乡土知识,必然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希望学习的愿望,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其次,乡土知识在提高公学生修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
在教学中运用乡土知识,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先辈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能了解到家乡人民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激发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加自觉地热爱自己的家乡,并把自己同家乡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乡土意指本地、家乡,本土历史课程资源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条件所形成的与历史教学相关的本地文本、实物、人力和信息化资源,是和学生实际最近的学习资源。
湖滨区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城乡结合部地区,与历史学科相关的本土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同时由于诸多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存在着不可再生的特点,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进程中,本土文化资源正遭受着巨大的冲击,因此,在开发和利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本土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重要而迫切。
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本土资源内容,让学生对家乡文化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这对传承本土文化、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课题的选题依据:(一)本研究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开发中学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研究;2、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应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研究;3、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特色乡土课程研究;4、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
(二)本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有:1、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学生对乡土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相关知识的广度与深度;2、在课程设置上开发具有本土、本校和个人特色的历史校本课程;3、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课程内容提供和利用乡土特色的历史教学资源资料;4、开展以开发乡土资源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三)本研究课题选题的理论依据是:主体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学习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论。
选题的现实依据是:白云区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和素质教育实施的现实要求。
(四)本研究课题选题的研究目的:通过挖掘三门峡地区的历史文化,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欣赏历史文物艺术,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身边的历史,通过参观法、走访法、归纳探究法、专题讲座法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审美和艺术鉴赏力,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挖掘乡土文化包括黄河文化中的仰韶文化遗址、寻根溯源乡土文化、宗教文化、姓氏文化、成语典故文化、红色文化。
2、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3、提高学生探究、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文献研究法。
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借鉴他人研究成果,通过地方志等本土文献梳理,开发符合区域实际的历史课程资源素材。
(2)问卷调查法。
主要采用目的抽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本土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相关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分析研究教师和学生对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观念与态度。
(3)行动研究法。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活动,注重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强调课题研究过程的反思。
(4)访谈研究法。
主要通过访谈历史教师、历史见证人、学校领导来寻求本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
(5)经验总结法。
研究中要及时总结,通过案例、课件、课堂实录、学生成果、论文集等形式予以呈现,以体现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6)历史知识竞赛法(7)专题讲座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确定七、八年级学生各四个班为研究对象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1、挖掘乡土文化: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处古都西安和洛阳的必经要道,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不但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关系到王朝的兴衰。
三门峡不仅地势险要,而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久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的远古文明。
黄河文化:仰韶村文化遗址,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
根据出土文物确认是我国远古文化的遗存。
按照考古学惯例,把首先发现地作为该文化类型的名称,故名“仰韶文化”。
仰韶村文化遗址,坐落在仰韶村南边的缓坡台地上,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东北到西南长900余米,西北到东南宽300余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土层堆积厚度2—4米。
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
用于农耕的石器有斧、铲、凿、锛等工具;用于狩猎的有石镞、弹丸、石饼等;用于纺织的有线坠、纺轮、骨针、骨锥等。
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均为陶质,有陶鼎、罐、碗、盆、钵、杯、瓮、缸等。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其纹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等,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独具的特征。
仰韶文化以农耕为主,属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社会阶段。
它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南达湖北,北抵内蒙,是黄河流域非常强大的一种远古文化。
仰韶文化的发现,宣布了“中国无石器时代文化”论调的彻底破产,因而仰韶村文化遗址被中外考古界誉为“文化圣地”。
2、寻根溯源: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当讲述到教材相关内容时,可以利用在三门峡市灵宝黄帝铸鼎塬发掘的历史遗迹来讲述, 5000多年前,轩辕黄帝率领中华先民们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荆山黄帝铸鼎塬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寻根祭祖的圣地。
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希腊米诺斯文明的发现,也许,铸鼎原会成为中国的克里特,将拨开黄帝时代迷雾,进一步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
宗教文化:佛教对中国的历史产生很大影响,在风景秀丽的三门峡原陕州古城就有这样的建筑——宝轮寺塔,始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僧人智秀重建,至今已有800余年。
寺已早毁,唯塔独存。
此塔塔门面南,塔高26.5米,塔围21.6米,用青灰条砖一顺一丁垒砌而成。
塔底有台基和台座。
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轮廓呈抛物线,用菱角牙子砖和迭涩砖层砌出塔檐,秀丽俊俏。
每层塔身分别辟有半圆形拱券门、佛龛、窗洞,翼角下有风铎(铁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
塔内有他信适合塔道,可以登临远眺,观赏“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景。
游人立于宝轮寺塔四周数丈,叩石、击掌,会听到“呱呱呱”的类似蛤蟆的叫声。
叩石或击掌越响、越快,这种蛤蟆叫的声音也就越逼真、响亮,所以当地群众俗称其为“蛤蟆塔”。
其实,塔内蛙鸣之声出自回声原理。
空相寺位于三门峡市东约50公里处陕县李村境内熊耳山西麓,又称定林寺、西山寺因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圆寂地而名扬海外。
始建东汉,距今已有约一九百多年的历史,与白马寺处于同一时期。
后来东魏使臣宋云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与皇上,皇帝闻之令人挖开达摩的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据史料记载,空相寺极盛时期,僧众800余人,房舍400余间,占地160余亩。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五都举办达摩祖师祭奠活动。
近年来常有中外僧人接踵而来此寻根问祖。
带领学生参观、欣赏此景,这样就拉近了历史空间,让久远的历史知识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课堂就不再是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死气沉沉,而是学生欢声笑语,叽叽喳喳问个不停。
教师不用维持纪律,而是忙于解决学生的提问,课堂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3、姓氏文化探究:位于三门峡市春秋路北侧,虢国博物馆是依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西周虢国墓地遗址而建立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
它北依黄河,南望崤山,是一座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园林景观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博物馆。
这里是我们郭姓的衍源地。
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別被封为虢国国君,一个为雍地(今陕西宝鸡)的西虢,一个为制地(今河南荥阳)的东虢,为周屏障东西两面。
周平王迁都洛阳后,虢国随之东迁至上阳(今三门峽市区)。
凭借东周王室強大势力,虢国在上阳夯土筑城,很快把领地扩大到今河南、山西等地,並打败了东扩的犬戎大军。
公元前658年,虞国借道給晋国,使晋国奇袭虢国得手,虢国灭亡。
为后世留下了“假虞灭虢”的历史典故。
亡国后的虢国后裔以国为姓,其中的一支演化成郭姓。
4、成语典故探究:地理位置重要:说它地势险要,可以利用位于灵宝的函谷关遗址,带领学生去参观,让学生登上函谷关的城楼,亲身体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狹道。
理解古代在这为什么要设立这个关隘。
三门峡(原名陕州,地处豫陕晋三省交界处,对于中原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这个关卡在古代把守特别严格。
通过此关,必须是马不并鞍,车不并轨,狭长的马路不难想象当时的拥挤和繁华,让学生能够理解此处的重要性。
理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