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皖南地区一起人传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

合集下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处置技术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处置技术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RNA • 抵抗力弱 • 不耐酸、不耐热、易被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
线照射等快速灭活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简称SFTS
2014年4月23日以来临海市相继报告5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 其中4例死亡,1例出院 其中3例为一家三姐妹
安吉聚集性疫情
发病时间分布
临床特征
潜伏期一般为1~2周 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
重者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持续高热,热程可长 达10天以上。 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 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 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39
49
48
43
25
43
10 846
动物抗体检测
羊血清 牛血清 狗血清 猪血清
羊血清 牛血清 狗血清 猪血清
份数 47 47 35 49
份数 55 40 45 47
阳性数 33 18 5 0
阳性数 24 28 14 1
阳性率 70% 38% 14% 0%
阳性率 44% 70% 31% 2%
传播媒介
2018年截止4月26日,浙江省共报告发热伴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10例(死亡1例), 其中台州4例(死亡1例),杭州和宁波各2 例,丽水和金华(东阳)各1例,病例集中 于3月底和4月份。
东阳市疫情
2017年8月20日首次报告 2017年共报告3例,湖溪镇2例(属于同一
行政村),南马镇1例(死亡1例)。 2018年报告2例,均为东阳江镇横锦村人。 5例病例均为农民,发病前均有山林活动史,

程周祥-人间传播嗜粒细胞无形体疫情的发现与调查处置

程周祥-人间传播嗜粒细胞无形体疫情的发现与调查处置

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
死亡病例的63名密切接触者暴露因素分析
Exposure
弋矶山医院 接触野生动物 外地人员探访 接触尸体 离开本地 野外活动 蜱叮咬
Numbers of Subjects Responding
Exposed
Cases Total
9
39
1
2
2
5
4
14
2
10
0
10
0
1
Not Exposed
1、均在11月4日中午-5日6时55分与患者胡启芳死亡前后 有密切接触史(直接参与抢救或接触死者的血液和分 泌物或特别近距离接触)
2、发病时间多为接触后第4—13天 3、均有发热,多呈稽留热,最高达40℃,相对缓脉;均
有畏寒、乏力、头疼、多数有腹泻:2—5次/日,稀 水便; 4、体检多数有面颈部组织水肿,少数有肝区叩痛,重者 肺部有干湿性啰音和出血的表现
9天后…
• 11月14日广德县医院又收治了2名临床诊断为 “疑似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例
• 11月15日广德CDC采集2例病例标本送省疾控中 心检测
• 11月15日广德又有一名胡启芳的亲属发病 • 11月16日凌晨2:40,3人转入弋矶山医院
• 3人均为死亡病例胡启芳的亲属(密切接触者?)
• 16日芜湖市疾控中心流调人员到弋矶山医院感染科调查。 3例病人单独住一个病房,但4名陪护人员和医生护士出入 自由未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9
22
0
17
9
12
0
27
1
1
8
30
4
8
5
31
7
13
2
26
7
8

皖南地区2006年一起人传“粒细

皖南地区2006年一起人传“粒细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临床资料 来源于芜湖市Y医院。
1.2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2.1 病例定义 因急性发病,发热(T≥38 ℃),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和血小板(platelet count,PLT)均下降的病人,可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具有可疑动物或首例病例接触史并发病的病人,以及与这些病例在诊疗过程中接触并具有以上类似病症的病例,实验室检验结果符合粒细胞埃立克体感染特征[11]。
皖南地区2006年一起人传“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程首席医学网 2009年08月10日 09:56:51 Monday 391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首都医科大麻醉学年会 全国胃病学术大会 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 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 第四届扶阳论坛 2010泌尿外科论坛 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 膝关节置换术研修班 皮肤性病麻风学术年会 国际妇产科超声大会 世界临床疼痛大会 作者:周祥, 杨小祥, 李群, 何建刚, 豆正东, 吴家兵, 喻艳林, 王斐 作者单位:1芜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安徽 芜湖 241000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 北京 100050 3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61 4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安徽 芜湖 241001
1.3.3 病例白细胞形态学检查 吉姆萨染色观察白细胞内包涵体。
2 结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pidemic situation about the humaninfected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Methods The whole cases were collected which had occurred in this epidemic. Then the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compared with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 of previous tickinfected 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At the same time, the risk factor of infection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cases had the typic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 such as hyperpyrexia, progressive falling of WBC and PLT. The fever process was 1~6 days, the incubation period being 4~13 days and its median 7. The infection rate of the persons who had close contact with the first case during his or her illness was 14.3%. The attack cases among the persons who had close contact with the first case when he or she was in a critical condition were 23.1%. The blood sample from 8 secondary attack cases was tested positive about The 16S rRNA gene of granulocytic anaplasma. The specific serum antibody was seroconversion in convalescence and its titer was 1∶64~1∶128. Conclusions This is not only the first report about humaninfected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but also the first one that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can result in iatrogenic infection. There is even no infectiousness in the early light situation of disease, but the possibility of infection increases if people have close contact with patients when their illness is serious. Therefore, isolation and protection have to be practiced.

宁阳县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防治工作方案

宁阳县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防治工作方案

宁卫防字〔2008〕号宁阳县卫生局关于印发《宁阳县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各乡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县直各医疗卫生单位:根据泰安市卫生局通报,我市自2008年5月下旬发现首批可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人,经省疾控中心对发生在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的病例鉴定,确认确诊病例4例、疑似病例2例(已死亡)。

面对目前的如此严峻的防控形势,为进一步做好我县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防控工作,依据《泰安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防治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县卫生局制定了《宁阳县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防治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望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防治工作方案,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附:宁阳县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防治工作方案二00八年七月日附:宁阳县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防治工作方案一、背景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该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

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时,有可能会导致传播。

储存宿主可为家养和野生的多种动物。

自1994年美国报告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以来,近年来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约600-800人。

2006年、2007年我国在部分省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今年我省的个别地市也有病例报告。

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出血性疾病、立克次氏体病、伤寒/副伤寒、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及有出血倾向的内科疾病、某些免疫系统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二、工作目标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组织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知识培训和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提高医护人员发现、诊治水平及个人防护能力,规范诊断报告程序,指导群众避免被蜱叮咬,有效阻断传播途径,大幅度降低发病率,减少死亡率。

三、组织措施(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我县与岱岳区、新泰市两个疫情区市相邻,并且家养动物的现象较为普遍,具备发病的客观条件。

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治疗及调查报告1例

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治疗及调查报告1例

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治疗及调查报告1例(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调查报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我国在安徽省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其他部分省份也有疑似病例发生。

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004年至今,先后在我国浙江、江苏、山东以及湖北等地均发生过类似安徽的疫情,笔者对上述省份送检的血清标本以及血球标本进行检测,证实了这些省份存在有阳性病例。

2010年5月我县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报告,立即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患者,女,78岁,汉族,农民,家住南漳县肖堰镇响水洞村3组。

患者于2010年5月24日晚无明显诱因自觉发热(体温未查)、无力,5月25日在肖堰镇葛公河村卫生室治疗,查体温37.8℃。

在当地村卫生室给以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5月29日转肖堰镇卫生院门诊治疗。

5月30日因发热5天,伴心慌、胃腕部嘈杂2天就诊于南漳县中医院,经检查诊断为: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入院体检:T 37.7℃,P 100次/min,R 20次/min,血压90/70mmHg。

一般情况:发育正常、营养欠佳、急性面容、表情痛苦、神智清楚、面色不华、体型偏瘦、自动体位、步态不稳,皮肤黏膜无黄染、无出血、未见明显皮疹,淋巴结无肿大,无突眼,结膜无充血。

双肺呼吸音粗糙。

腹部平坦,腹壁无静脉曲张,剑突下轻压痛,肠鸣音正常,生理反射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5月29日查血,白细胞数1.7×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0.3×109/L,中间细胞绝对值0.1×109/L,粒细胞绝对值1.3×109/L,血小板数86×109/L;5月30日查血,白细胞计数3.8×109/L,血小板54×109/L;5月31日查血,白细胞2.5×109/L,血小板43×109/L。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试行)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试行)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试行)为做好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描述和分析疫情特征,科学制订防控策略和措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一)为病例的核实诊断提供流行病学证据。

(二)为了解该病在我国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积累数据。

二、调查对象(一)散发病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二)聚集性病例: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2周内出现2例及以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疑似)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一)个案调查和标本采集。

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后,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情况、家庭及居住环境、暴露史、发病经过、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转归、密切接触者情况等(见附表《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个案调查表》),并采集相关标本(见附件3《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实验室检测方案(试行)》)。

1. 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住址、职业、文化程度、旅行史等。

2.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经治医生及病例、病例家属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发病经过、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治疗、疾病进展、转归等情况。

3. 病例家庭及居住环境情况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及其家庭成员情况、家庭居住位置、环境、家禽及家畜饲养情况等。

4. 暴露史及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1)询问病例发病前2周内劳动、旅行或可疑暴露史,了解其是否到过有蜱生长的场所,是否有蜱叮咬史。

(2)询问病例发病前2周内与类似病例的接触情况,包括接触时间、方式、频率、地点、接触时采取的防护措施等。

5. 密切接触者如病例出现出血并污染周围环境、物品时,应对医务人员、陪护人员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开展追踪调查,必要时应采集相关标本进行检测。

(二)聚集性病例的调查。

在出现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时,应注意调查感染来源。

如怀疑有人传人可能时,应评估人群感染及人传人的风险。

陈志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陈志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不明确,起初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 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
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例定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 (试行)》稿中,将该病例定义为:
1. 发热(体温≥38℃)伴血小板降低,或 2. 发热伴出血症状(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
任一项
治疗
及早使用有效抗生素,避免出现并发症。对疑似病例可 进行经验性治疗。一般慎用激素类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病原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病原治疗
1.四环素类抗生素:强力霉素,为首选药物,应早期、足 量使用。成人患者推荐剂量是100mg,每天2次;儿童 每日4mg/kg(危急生命时使用),分2次口服。一般病 例口服即可。重症患者宜静脉途径给药。疗程不少于7天。 一般用至退热后至少3天,或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回升, 各种酶学指标基本正常,症状完全改善。使用强力霉素 后一般可迅速改善症状,多认为可在24-48小时内退热。 因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尚缺乏快速的 实验室诊断方法,可对疑似病例进行经验性治疗。一般 用药3-4天仍不见效,可考虑排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 诊断。
血等出血症状中至少一项)。
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第2项,但未做血象检查或无血象检查 结果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尽快对其进行血象检查。
明确诊断的血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排除。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表现
急性发热起病 多数患者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黑便、齿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
胞膜内无脂多糖和肽聚糖 存在于细胞质内的液泡中,在细胞胞浆内,以膜包
裹的包涵体形式繁殖
传播途径

程周祥-人间传播嗜粒细胞无形体疫情的发现与调查处置

程周祥-人间传播嗜粒细胞无形体疫情的发现与调查处置

Attack Rates
Exposed Yes 32.1 No 0
Risk Ratio (*χ2)
95% CI (*P)
4.6* 1.9
P<0.05* 0.6-5.9
66.7 44.4 45.0
30.0
接触时间>2小时
抢救时段 抢救前时段 大出血时段 防护(戴口罩、手
9
9 2 4 2
20
30 13 9 6
6、多数患者以发热伴多器官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
首例病例—死者胡启芳
• 10月18日,可疑的“草蜱”咬伤右踝关节内侧,有红肿、 发痒等症状,用皮炎平涂抹
• 10月21日,对老宅被老鼠污染的衣物进行清理及清洗。
• 10月30日,出现发热、头痛、头晕、全身关节痛、乏力 等症状。
• 10月31日在本村卫生室王振国医生处就诊,体温39.2℃
密切接触者
• 与首例病人仅在病情尚不危重,未转入弋 矶山医院之前密切接触者24人没有发现续 发病例。提示此阶段病人不具备传染性或 传染性不强,在弋矶山医院与死者危重时 有过密切接触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 与9例续发病例的密接人员有90人,其中亲 属朋友48人,医护人员42人。所有密切接 触者经医学观察14天,未再发现三代病例。
9天后…
• 11月14日广德县医院又收治了2名临床诊断为 “疑似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例 • 11月15日广德CDC采集2例病例标本送省疾控中 心检测 • 11月15日广德又有一名胡启芳的亲属发病 • 11月16日凌晨2:40,3人转入弋矶山医院
• 3人均为死亡病例胡启芳的亲属(密切接触者?)
• 16日芜湖市疾控中心流调人员到弋矶山医院感染科调查。 3例病人单独住一个病房,但4名陪护人员和医生护士出入 自由未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 流调确认三名患者在死者抢救期间曾经陪护过,并接触过 死者抢救时喷射出的血液等体液,有较为密切的接触。 • 在流调广德病例的同时,询问感染科与死亡病例胡启芳有 过密接的医务人员有无发病,果然发现3名医务人员均因 发热请假在家休息。医院并未将此与广德病例相关联。 • 16日上午广德县医院又报告发现1名类似病例,转弋矶山 医院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讲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讲
加强HGA的预防和控制,提高公众对HGA的认识和 重视程度,对于降低发病率和减轻疾病负担具有重 要意义。
02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传播方式
传播途径
80%
血液传播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毒可通过血 液传播,如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 血液制品。
100%
母婴传播
病毒可经胎盘或哺乳等方式由感 染的母亲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临床表现
出现上述症状表现的患者应怀疑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常规、血清学检测等方法确诊。
并发症
肝损伤
其他感染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可能导致肝损伤, 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等症状。
患者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如肺炎、肠 道感染等。
心脏疾病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心包炎等 心脏疾病。
04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治疗与预防
80%
性传播
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性伴侣 感染病毒后可通过性行为将病毒 传给另一方。
易感人群
01
02
03
医务人员
由于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和 体液的机会较多,医务人 员感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病毒的风险较高。
接受输血的患者
接受感染者血液制品的患 者感染病毒的风险较高。
性伴侣
与感染者有性接触的性伴 侣感染病毒的风险较高。
健康教育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疾病的 认知和预防意识。
控制与消除
监测与报告
建立健全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 发现并处理病例。
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感染源 和传播途径。
环境整治
改善环境卫生,减少病媒生物的 滋生地,降低传播风险。
05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案例研究
案例一: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传播案例

安徽省寄生虫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综述

安徽省寄生虫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综述

安徽省寄生虫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综述寄生虫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可以同时感染人类和动物的传染病。

寄生虫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农村地区特别是畜牧业发达地区较为常见,对人畜健康造成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安徽省寄生虫性人畜共患传染病进行综述。

目前在安徽省发现的寄生虫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包括包括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疥疮等。

这些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寄生虫感染源、受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给人畜。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发热性疾病,通过感染蚊子叮咬传播给人和动物。

安徽省某些农村地区一直存在疟疾疫情,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一种严重肠道和肝脏寄生虫病。

安徽省河流和湖泊丰富,是血吸虫病的高发地区。

饮用受血吸虫感染的水源和食用未煮熟的受感染的田螺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其主要传播媒介是蚊子。

感染了丝虫的蚊子叮咬人和动物,将丝虫感染给宿主。

安徽省部分地区的农田和河流地形适合蚊子孳生,丝虫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通过钩虫寄生虫卵受损的土壤直接感染人和动物。

由于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发达地区,农田内的土壤是钩虫感染的主要来源,农民在工作时易受感染。

疥疮是由疥螨寄生虫引起的皮肤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人或动物传播。

安徽省农村地区由于卫生条件较差,疥疮较为普遍,尤其是在贫困地区更为严重。

针对这些寄生虫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安徽省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健康教育、环境改善、人群筛查、治疗和药物预防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安徽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控制效果,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和治疗工作,降低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病率,保障人畜健康。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应急处置程序参考方案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应急处置程序参考方案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1 总则1.1 背景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自1994年美国报告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以来,近年来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约600~800人。

2006年,我国在安徽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其他部分份也有疑似病例发生。

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为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发现、报告、诊断、治疗、个人防护、实验室检测和疫情防控与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制定本方案。

1.2 目的为确保一旦发生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暴发流行后,能迅速查清疫情,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疫情。

1.3 工作原则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应对、快速反应的原则。

1.4 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

1.5 适用范围本技术方案适用于区域范围内涉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暴发、流行的各项预防控制工作。

2 疫情分级根据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波及的范围、危害程度、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将疫情分为四级:Ⅰ级疫情(红色预警)、Ⅱ级疫情(橙色预警)、Ⅲ级疫情(黄色预警)、Ⅳ级疫情(蓝色预警),具体分级标准如下:Ⅰ级疫情(红色预警):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及以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且死亡1 例及以上。

Ⅱ级疫情(橙色预警):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2 例及以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无死亡病例。

(完整)《医务人员疾病预防控制知识》考试题3

(完整)《医务人员疾病预防控制知识》考试题3

第( 1 )题甲肝病毒在以下哪种情况下无法灭活( )。

•A、100℃5分钟•B、60℃1小时•C、较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D、75%的酒精长时间浸泡第( 2 )题流行性腮腺炎发病高峰多为( )。

•A、春夏季•B、夏秋季•C、秋冬季•D、冬春季第( 3 )题发现流脑病例后城市必须在( )小时以内报告。

•A、6小时•B、24小时•C、12小时•D、48小时第( 4 )题关于肺结核病报告时限的要求,责任报告单位应于()内进行网络报告或者邮寄疫情报告卡。

•B、12小时•C、24小时•D、48小时第( 5 )题肺结核病报告的责任报告单位包括().•A、各级各类医疗机构•B、疾病预防控制机构•C、采供血机构•D、以上都是第( 6 )题血液中()细胞测定是衡量机体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A、 CD4•B、CD8•C、CD3•D、CD5第( 7 )题()承担高血压患者的建档、定期干预指导和随访管理.•A、医院•B、基层医疗卫生机构•D、卫生行政部门第( 8 )题“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是每年的()。

•A、12月1日•B、3月24日•C、4月25日•D、9月2日第( 9 )题手足口病主要经( )途径传播。

•A、呼吸道飞沫•B、血液•C、粪一口•D、体液第( 10 )题采血检测疟原虫的最佳时期是( )。

• A 、发作前或后数小时•B、间歇期• C 、没有最佳时间•D、无所谓,什么时候都可以•A、发病后2周•B、发病后3周•C、发病后1月•D、发病后45天第( 12 )题肾综合征出血热属于哪类法定报告传染病()。

•A、甲类•B、乙类•C、丙类•D、其他传染病第( 13 )题造成近年来男性同性恋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激增原因,哪一项不正确( ).•A、男性肛门直肠粘膜特殊的生理构造•B、同性恋人群性乱现象比较普遍•C、未有效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如安全套的使用•D、同性恋人群对艾滋病病毒缺乏抵抗力第( 14 )题甲肝病毒有几个血清型( )。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蜱虫病)临床处置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蜱虫病)临床处置
为了配合医务人员疾控人员等的工作需要卫生部网站上还提供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诊疗方案试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试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实验室检测方案试行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专题调查方案试行编辑本段治疗方法一病原治疗及早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并发症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蜱虫病)临床处置
粉苏2012年5月整理
四、病例诊断



(四)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一)、(二)项和(三)项 1项中的(1)、(3)。部分病例可能无法获得明 确的流行病学史。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三)项1项中 的(2),或(三)项2项中的(1)或(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具备(三) 项2项中(3)、(4)、(5)中的任一项。
六、治疗


六、治疗:及早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并发症。对疑似病例 可进行经验性治疗。一般慎用激素类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一)病原治疗。 1. 四环素类抗生素 (1)强力霉素(盐酸多西环素 )。为首选药物,应早期、 足量使用。成人口服:0.1g/次, 1日2次, 必要时首剂可加倍。 8岁以上儿童常用量:首剂4mg/kg;之后,每次2mg/kg, 1日 2次。一般病例口服即可,重症患者可考虑静脉给药。 (2)四环素。口服:成人常用量为0.25-0.5g/次,每6小时1 次;8岁以上儿童常用量为一日25-50 mg/kg,分4次服用。 静脉滴注:成人一日1-1.5g,分2-3次给药;8岁以上儿童为 一日10-20 mg/kg,分2次给药,每日剂量不超过1g。住院患 者主张静脉给药。四环素毒副作用较多,孕妇和儿童慎用。
传染病报告


2010年9月8日,我国卫生部《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 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规定:各级医疗机构发 现符合病例定义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疑似、临床诊 断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乙、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 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 调查者的个人防护:在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过 程中,调查者应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尤其应 注意避免被蜱叮咬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 或排泄物等。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蜱虫传达人粒细胞有形体病的症状诊断治疗与预防1994年,美国得州大学Chen等初次报告了人粒细胞有形体病(HGA)(J Clin Microbiol 1994, 32: 589)。

后来研讨发现,HGA由嗜吞噬细胞有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惹起,其症状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相似,易发作误诊,严重时可招致死亡。

近日,卫生部网站发布了«人粒细胞有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下简称〝卫生部«指南»〞),提示广阔医师关注这一并不罕见的传染病。

人粒细胞有形体病〔Humangranulocytic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有形体〔Anaplasma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granulocytic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惹起的,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增加和多脏器功用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蜱虫传达人粒细胞有形体病的概述人粒细胞有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有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惹起的,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增加和多脏器功用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盛行病学据卫生部«指南»引见,人粒细胞有形体病可经过蜱叮咬传达。

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自植物后再叮咬人,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

人粒细胞有形体病还能够经过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植物血液等体液传达,但详细机制仍有待证明。

因此,接触蜱等传达媒介的人群为该疾病的高危人群,包括疫源地居民、休息者和旅游者等。

与人粒细胞有形体病患者亲密接触、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陪护者也有能够被感染。

安徽省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的调查与分析

安徽省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的调查与分析

安徽省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的调查与分析张进;侯赛;吴家兵;史永林;何军;吴光健;夏志才【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年(卷),期】2018(34)2【摘要】We analyzed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se of human infected with avian influenza (H5N6) in Anhui Province and provided evidences for drawing up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We did an epidemiolog 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case,close contacts and infection source of the infected case;relevant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and tested in laboratories.The data gathered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method.The first case of human infected with avian influenza (H5N6) in Anhui was a single case and did not showed signs of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The earl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signs was lack of specificity.This case had definite contact withsick/dead poultry one week before the onset of the disease.Two environmental specimen of live poultry market which was the source of sick/dead poultry had been detected and the results were H5N6 positive.This case was a local infection case and contacting with sick/dead poultry was the source of infection,while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human to human transmission.%目的分析安徽省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发病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监测方案与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感染来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相关生物和环境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安徽省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为单个散发病例,密切接触者无感染,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病前一周有明确的病死禽接触史,病禽市场检出2份H5N6阳性标本.结论该病例为本地感染病例,感染来源与接触病死禽有关,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总页数】4页(P188-191)【作者】张进;侯赛;吴家兵;史永林;何军;吴光健;夏志才【作者单位】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肥230601;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肥230601;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肥230601;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肥230601;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肥230601;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济南242000;宣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室城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3【相关文献】1.阜阳市颍泉区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J], 郭启峰;刘军;孙良;丁振涛2.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的实验室诊断 [J], 杨婵;黄一伟;赵路;吴周建;谷冠军;张红3.湖北省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J], 王喜云;侯敏;梅玉发;汪倩;郑向梅;易卫兵4.成都市首例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调查与分析 [J], 杨磊;杜训波;张晓春;岳勇;翁贵武;昝宇;韩德琳5.云南省首例人感染H5 N6禽流感病例调查与分析 [J], 毛志鹏;林赟;周洋;游先祥;晁璐;吴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 o - i n 1 WU i . ig Y h uxa g J n b n e ANG a - in I Xi o x a g
. ,

L u 3 U Yn1 4 I Q n .Y a .n,DOU Z egd n 1 A e| i hn -og .W NG F i 。
( p r n A D nrlWuudsae rvnina dcnrl etrA h i 4 0 0 C ia De at tf I c t , h i s p eet n t ne ,n u 1 0, hn) me o o o e o o oc 2 Ab tat 0bet e o td esuc fnet n te o t o t nmi ina dh v sg t nt ai src: jc v T u yt re ifci ,h ue fr s s o n e n et ai et g i s h o o o r a s t i i or n

p a o y o h l . h rt ain ’ teic b t np ro s1 a s teic b t np r do tesc n ay h g c tp i m u T ef s p te t u ai e dwa 2d y ,h u ai e o f h e o d r i sh n o i n o i c s swa -1 a s t e me i ft e i c b t n p ro s 7d y . h f ci n r t b u o ep r o s a e s4 d y , h d a o n u ai e d wa a s T e i e t ae a o t h s e s n 3 n h o i n o t wh a l s l o t ce t h rt p t n s 1 .% . e r s l h we h  ̄ c a e wa 3 1 o h d co ey c n a t d wi t e f s a i twa 4 3 Th e u t s o d t e a a k r t s 2 . % h i e s a n ep ro swh a ec o ec n a t t e f s a e i ss v r e o . n l so s T ek n f mo gt e s n o h dt l s o t c h t rtc s i e e r d Co c u i n h i d o h h wi h i nt pi
p o e s s o u n g a u o y i n p a mo i.M e h d T e ci i a aa a d t e l b r t r a a o l r c s e f h ma r n l c t a a l s ss c to s h l c ld t n h a o ao y d t f al n c s swe ec l ce i e i e c st ai n t ec s u v y a d t e d s rp i e s d t o r s d t a e r o l t d i t s p d mi i t , h a e s r e n e c i t t y meh dwe eu e e n h u o h v u o n l z h ik fc o n h p d m o o i a h r ce it o ie s .Re ul Hu a r u o y i a ay e t e rs a t r a d t e e i e i l g c l c a a t rsi f d s a e c s t s m n g a l c tc n a a ls ssh st e t p c l l i a h r c e i i s u h a y e p r x a c n i u u l e c n i g W BC r n p a mo i a h y ia i c lc a a t r tc ,s c sh p r y e i, o t o s d s e dn cn s n y o P t e lb r t r x mi a in r s l o f m e h tt e s c n a y p t n s we e i f c e y An p a ma h a o ao e a n t e u t c n r d t a h e o d r ai t r n e td b a l s y o s i e
世界感 染杂志
2 0 年 第 8卷 第 5期 Wol o ra o Ifcin o me8Nu e , c 2 0 08 r un l fnet V l , mb r O t 0 8 dJ o u 5
・4 3 3・
文章编号 :16 .12 (0 8 50 4 —5 523 2 2 0 )0 .3 30
点, 室检验 结果 也证实续发病例 为粒细胞无形体 感染。 实验 首例 病人潜伏 期 1d 续发 病例 潜伏期 4 1d 2, -3 , 中位数为 7 。与首例病 人病后有过密切接触人 员感染率 1- d 4 %。与病 人在危 重时有过密切接触者罹患 3
率为 2. 结论 这是一起嗜粒细胞无形体感染引起的疫情。首例病人 由蜱叮咬感染, 31 %。 在该病人病重
Th p d mi l g c l i v si a i n a d t e t e t t h p d m i iu to f h ma e e i e o o i a n e 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 n r a m n o t e e i e c st a i n o u n g o g a u o y i n pl s s n h o t e s o h i n 0 6 H ing n HE r n l c t a a a mo i i t e s u h a t f An u i 2 0 E Ja -a g ,C NG c s
住院治疗期 间, 由于没有采取必要 的隔离 防护措施 ,导致与其 密切接触 者 9人 发生感染发病。该病病 人 在危 重时能将体 内病原体传 播给密切接触者 ,在诊疗过程 中应加 强隔离和防护。 关键词 :粒 细胞 无形体病 ;疫情;调查
中图分 类号 :R 1. 5 32 文献标识码 :A
木论
著 木
2 0 年皖南地 区一起人传粒细胞无 形体病疫情 的流 06 行 病 学 调 查 和 处 理
何建刚 1 程 周祥 ,吴家兵 ,杨 小祥 ,李 群 ,喻艳林 ,豆 正东 ,王 斐
摘要:目的 揭示首起人传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调查处理过程。方法 搜集疫
情波及 的全 部病例 的临床 资料 和实验室资料 ,采用 个案调查和描述 性流行病 学方 法分析感染 的危 险因 素和流行病 学特征 。 结果 全部病例具有高 热、 C和 P T进行性下降等粒细胞无形体病典型 临床特 WB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