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的文化内涵及其战略意义
五水共治
“五水共治” 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
抓“五水共治”
倒逼转型,是由客观发展规律、特定发展阶段、科学
发展目的决定的。
水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
转型;水是生态之要,气净、土净,必然融入于水净,
治水就是抓生态;水是生命之源,老百姓每天洗脸时
要看、口渴时要喝、灌溉时要用,治水就是抓民生。
可以说,“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的举措,既扩投资
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
抓治水就是抓改革、
2013年初,针对浙江省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的下河游泳事件,浙江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铁腕治水攻坚战,重点抓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全省清理河道和清洁农村行动,建立“河长制”等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取得初步成效。
2013年10月上旬,“菲特”强台风正面袭击浙江,引发余姚等地严重的洪涝灾害。
浙江在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同时,更加深刻认识到必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饮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
要通过治水,进一步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治出浙江自信、自觉、自强的精气神,以抓治水促转型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全面实施“五水共治” 努力打造“碧水西湖”
全面实施“五水共治〞努力打造“碧水西湖〞全面实施“五水共治〞努力打造“碧水西湖〞为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浙江省党委、政府据此做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个方案共同进行的“五水共治〞的战略部署,要求各级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限时整治臭河、黑河、垃圾河,保护好绿水青山。
因此,治水就自然地成为了民生大计。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全面实施“五水共治〞,保护好“碧水西湖〞做出简单的阐述。
一、“五水共治〞的含义和重要意义关于“五水共治〞和“碧水西湖〞水环境的问题,是现在浙江省所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就会发生洪涝灾害,在降水量缺乏的季节,又会发生干旱灾害,现在的环境问题又不断的造成水污染的现象,因此,水环境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已经对于生活在浙江省的人民群众造成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威胁着全省人民的平安。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至关重要,世界闻名的杭州西湖景观是水环境的重点保护对象,水环境的日益恶劣,对西湖的清秀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在这样的水环境大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都开始为此开展开工作,并审时度势,提出了“五水共治〞的重要战略,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因此,为了能够打造“碧水西湖〞,还人民清澈的水源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全面实施“五水共治〞的重要治水策略刻不容缓。
“五水共治〞的重要性首先,全面实施“五水共治〞有利于转变经济开展的方式。
在经济开展迅速的今天,为什么会出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水资源严重污染的问题呢?水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严重。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经济的问题,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不断地开展和提高,但是经济开展的方式和规模却仍旧是不协调、不成熟的。
为了使水环境更加健康,经济开展的道路应该是绿色的、健康的、低碳的、可循环的。
其次,全面实施“五水共治〞所起到的推动经济开展的作用。
想要更快、更好地实现“五水共治〞,就必须在治理水污染、洪涝灾害、排水给水节水等环节中启动一系列的工程工程,这些工程工程的开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开展。
五水共治,共建美好家园
五水共治,共建美好家园
“五水共治,共建美好家园”是杭州人共同的目标,因为杭州的污染比较严重,所以水就更加重要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开展了“五水共治”的活动。
“五水”主要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和抓节水。
其实“五水共治”就好比五个手指头,治污水是大拇指,排在第一位: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分别是其他四指,分工有别,和而不同,捏起来就形成一个拳头,重拳出击,背“水”一战
这次我们寻访的是钱塘江。
钱塘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曾经的骄傲。
但因为人们随意丢弃垃圾;一艘艘船只驶过留下的尾气;还有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
为了不让河流再被污染,为了不让“母亲河”再受伤,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因此,让我们保护美好的家园,不要让它们为我们受伤了,让我们的河流蔓延出碧蓝的天空,让我们的河流更加清澈见底!
五水共治,共建美好家园,我们一起努力,一起行动吧!。
“五水共治”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
“五水共治”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五水共治”是指对河流水环境、湖泊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城市水环境、海洋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达到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的目的。
这一战略的意义在于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体实现路径可以从政府引导、法律法规、科技创新以及公众参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五水共治的战略意义首先体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方面。
水环境的恶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水体富营养化、水污染等问题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五水共治战略,通过综合治理水体污染、改善水质,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其次,五水共治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全球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现状下呼唤着更加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通过综合治理水环境,提高水质保护水资源,有效节约用水,增加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水需求。
再次,五水共治对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水是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水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着生产和生活水平。
通过综合治理水环境,改善水质,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可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良好的水环境是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升级的硬环境条件,通过五水共治战略的实施,可以为各行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五水共治在社会治理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水环境的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民间组织、公众等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形成合力。
实施五水共治战略可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到水环境的治理中来,增强公众对于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从而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和进步。
为了实现五水共治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政府引导。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目标,明确责任主体和任务,提供保障和支持,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
政府还应建立相关的机构和管理体系,加强组织协调,形成一体化的水环境管理系统。
五水共治调研报告
五水共治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在我国持续推行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环境保护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参加了一次五水共治的调研,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成果,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五水共治的概念与意义五水共治是指对我国五大水系(黄河、长江、淮河、珠江和黑龙江)进行综合治理,以达到提高水环境质量,保护水资源的目标。
这项治理工作对于保护水生态系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在调研中,我发现了当前五水共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监管,各地区在治理水环境问题上缺乏协调和合作。
第二个问题是技术手段落后,无法满足治理高污染物浓度和复杂性的需求。
第三个问题是社会参与不够,公众对于水环境治理的认知和参与度较低。
四、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方案。
首先,应该建立统一的规划和监管机制,由中央政府牵头,各地区密切合作,在五水共治工作中形成协同效应。
其次,要提升技术手段,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环境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以提高治理水环境的效果。
最后,需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到五水共治的行动中。
五、实施过程与效果评估在实施五水共治的过程中,应注重长期规划和阶段性目标的设定,以及持续不断的监测和评估。
只有通过持续的有效措施,才能最终实现五水共治工作的整体目标。
六、其他解决方案的讨论除了上述提出的解决方案,还有其他一些值得讨论的解决方案。
例如,可以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以起到威慑作用。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借鉴国外的治理经验和技术,以提高我国五水共治的效果。
七、结论综上所述,五水共治作为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通过建立统一的规划和监管机制,提升技术手段,加强社会参与,实施长期规划和持续监测,我们有信心在五水共治工作中取得显著的成果。
五水共治的具体内容
五水共治的具体内容
首先,水源地保护是五水共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水源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水源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在水源地保护方面,需要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防止水源地受到污染和破坏,保障水质安全。
其次,河道治理也是五水共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河道是水的流动通道,河道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水的流动和排放。
在河道治理方面,需要加强对河道的清淤、清理和整治工作,确保河道畅通,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接下来是湖泊治理。
湖泊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湖泊治理方面,需要加强对湖泊的保护和管理,防止湖泊受到污染和破坏,保障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
海洋环境保护也是五水共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海洋是地球上重要的水域之一,海洋环境的保护关系到全球生态平衡和资源利用。
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和管理,防止海洋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最后是地下水治理。
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地下水的利
用和保护对于人类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下水治理方面,
需要加强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防止地下水资源过度开
采和污染,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五水共治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涉及水源地
保护、河道治理、湖泊治理、海洋环境保护和地下水治理等多个方面。
只有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治理工作,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推动五水共治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五水共治内容
五水共治内容五水共治是指对水环境治理的一种综合性措施,旨在通过改善水质,保护水资源,实现水与人的和谐共存。
本文将从五水共治的背景与意义、五水共治的具体内容以及五水共治的效果与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与意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水共治应运而生,其背后的背景就是为了解决当前水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水共治的意义在于保护和改善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二、具体内容五水共治的五水分别是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近岸海域水和城市地表水。
针对不同的水体,五水共治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河流水治理:加强河道整治,修复生态系统,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水质。
例如,加强河道疏浚,清理水面漂浮物,限制沿岸开发,还原河道生态环境。
2.湖泊水治理:加强湖泊保护,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现象,提高水质。
例如,加强湖泊周边土地的管理,减少农业和城市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湖泊生态修复。
3.地下水治理:加强地下水的监测与管理,控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例如,建立地下水保护区,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管理,推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4.近岸海域水治理: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控制陆源污染物的输入,减少海洋垃圾的排放。
例如,加强海洋监测,控制沿海城市和工业区的污染物排放,开展海洋垃圾治理。
5.城市地表水治理:加强城市雨水管理,减少城市内涝和水体污染。
例如,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推广雨水利用,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减少污水直排。
三、效果与展望五水共治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河流水治理为例,通过河道整治和污染物减排,许多河流的水质得到了改善,水生态环境恢复了一定程度。
湖泊水和地下水的治理也取得了积极成果,一些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得到了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和污染得到了有效管理。
城市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的治理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城市内涝现象减少,近岸海域的水质得到了改善。
五水共治小知识
五水共治小知识
(实用版)
目录
1.五水共治的背景与意义
2.五水共治的内容与目标
3.五水共治的实施与成果
4.五水共治的启示与未来发展
正文
五水共治是我国在新时期推出的一项重要的水利改革政策,旨在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等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推动绿色发展。
1.五水共治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五水共治应运而生。
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综合治理,是新时期我国水利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2.五水共治的内容与目标
五水共治的内容包括:治污水,即治理水污染,提高水环境质量;防洪水,即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能力;排涝水,即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涝能力;保供水,即保障水资源供应,满足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抓节水,即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五水共治的目标是构建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五水共治的实施与成果
自五水共治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在水利建设、水污染防治、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各地加大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了污水处理能力;加强了河道整治,改善了水环境质量;推广了节水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等。
这些成果表明,五水共治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有效解决水问题的重要途径。
4.五水共治的启示与未来发展
五水共治政策的实施,为我国解决水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水共治”重要意义
“五水共治”小知识。
一、什么是“五水共治”?五水,是指污水、洪水、涝水、供水和节水。
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是一个大目标、大思路。
这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
浙江是著名水乡,水是生产之基,生态之要,生命之源。
五水共治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
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进行五水共治,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之义,直接关系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
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
“五水共治”分三年、五年、七年三步。
其中,2014——2016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2014——2018年要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
二、“五水共治”重要意义1.政治意义从政治的高度看,治水就是抓深化改革惠民生。
抓治水是新形势下浙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政治文明建设的追求。
2.经济意义从经济的角度看,治水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
治水的投资,就是有效的投资;治水的过程,就是转型的过程。
治水能够为人民提供一大批优质项目,特别是水利工程项目,这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3.文化意义从文化的深度看,治水就是抓现代文明树新风。
水,不仅是资源要素,也是文化元素,是文明之源、文化之源。
治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
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
4.社会意义从社会的角度看,治水就是抓平安稳定促和谐。
“五水共治”,直接关系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之义。
5.生态意义从生态的尺度看,治水就是抓绿色发展优环境。
面对青山依旧、绿水不再的尴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对浙江可持续发展的担当,围绕治水目标,把水质指标作为硬约束倒逼转型,以短期阵痛换来长远的绿色发展、持续发展。
五水共治措施
五水共治措施导言五水共治是指治理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洋和城市水体污染的综合性措施。
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五水共治在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五水共治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目前常见的五水共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
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水体污染不仅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直接威胁人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五水共治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五水共治的意义在于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水资源,提高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综合治理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洋和城市水体,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恢复水体生态系统功能,增加水资源供给,提高水环境质量,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
常见的五水共治措施河流治理措施河流治理是五水共治的核心任务之一,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河道清淤:通过清理河道中的淤泥和杂物,保持河道的畅通,减少洪涝灾害风险。
2.河堤加固:加固河堤,提高抗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
3.河水净化:利用生物和化学方法净化河水,去除污染物,改善水质。
湖泊治理措施湖泊治理是五水共治的重点之一,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湖泊生态修复:恢复湖泊的自然生态系统,增加湖泊的自净能力。
2.湖泊污染防治:加强湖泊周边的污染防控工作,减少污染物的输入。
3.湖泊环境监测:建立湖泊环境监测系统,对湖泊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地下水治理措施地下水治理是五水共治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地下水补给保护:保护地下水补给区,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活动对地下水的污染。
2.地下水污染修复:采用生物和化学方法修复地下水污染,减少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海洋治理措施海洋治理是五水共治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海洋污染防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海洋污染事件,防止污染物泄漏和扩散。
【五年级】五水共治
【五年级】五水共治
五水共治是指一种综合治理水污染的环境保护理念。
它强调通过科学的、系统的手段,解决城市水体(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和固体废物等方面的环境问题,实现水环
境整体改善、共治共享、持续发展。
五水共治包含了多方面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综合整治。
这方面的工作内容包括开展城市水体的综合整治,修复受污染的水体,改善城市水环境等。
二是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
这方面的工作内容包括推广节水科技,加强城市水资源的
保护和合理利用等。
三是水生态环境的综合修复和保护。
这方面的工作内容包括修复和保
护城市湿地、水质净化植物群落、水生生物群落等。
四是城市雨洪管理与水利设施改造。
这方面的工作内容包括加强城市雨水管理,改善城市水利设施以及加强城市排水工程等。
五是污水处理和净化。
这方面的工作内容包括推广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建设城市污水处理
厂等。
五水共治理念注重协调、综合和可持续发展。
市民、政府、企业等各个社会组织都应
积极参与,在共同努力下,实现水环境整体改善、共治共享、持续发展。
五水共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环保部门、企业以及全体市民的
共同努力。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推动水环境的整体改善,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宜居。
【六年级】五水共治
【六年级】五水共治五水共治是指用以节约用水、保护水源、改善水质、保护水生态环境和提高用水效益为主要内容的水资源管理的一种方式。
五水共治的基本思路是“以河流为纽带、城乡共治、各有所长、协调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提高水质量和水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措施。
五水共治旨在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使得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和保护,从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减少水污染,改善水生态环境,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五水共治不仅仅是一种水资源管理的手段,更是一种全社会参与水资源保护和改善的方式。
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监测,强化对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推进水资源利用的科学技术化,积极开展水资源的宣传教育,弘扬水文化,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工作。
五水共治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源头保护,保护水源地,遏制水污染的发生。
二是减少水污染的排放,开展严格的水污染监管和治理。
三是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是保护水生态环境,加强河湖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五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测,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五水共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在推行五水共治工作时,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和监管的力度,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积极推进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监测,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减少污水的排放,推行清洁生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社会各界需要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和改善,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加强水资源的宣传教育,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工作。
五水共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携手共同努力,共同推进五水共治工作,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干净美丽的家园。
五水共治小知识
五水共治小知识摘要:一、五水共治的背景与意义1.五水共治的提出2.五水共治的目标3.五水共治在我国水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性二、五水共治的主要内容1.治理污水2.治理洪水3.治理饮用水4.治理节水5.治理水资源三、五水共治的实施与成效1.政策层面的推进2.技术层面的创新3.社会参与度的提高4.生态环境的改善5.经济效益的提升四、五水共治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1.水资源短缺问题2.治理过程中的难题3.环保意识的普及与提高4.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5.五水共治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五水共治是我国近年来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
五水共治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水环境治理进入了新的阶段。
五水共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治理污水、治理洪水、治理饮用水、治理节水和治理水资源。
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五水共治的完整体系。
通过这一体系的实施,我国的水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政策层面,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五水共治的政策措施,为五水共治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技术层面,我国不断引进和研发先进的水环境治理技术,为五水共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社会参与度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五水共治的行动中,共同为水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五水共治实施以来,我国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经济效益也逐步提升。
然而,五水共治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问题、治理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等。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鼓励国际合作与交流,以期在五水共治的实施过程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五年级】五水共治
【五年级】五水共治五水共治是指饮用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畜禽粪便污染和农田灌溉水等五个方面的水资源治理共同进行,实现水资源的科学、有序、可持续利用。
饮用水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水资源,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是五水共治的首要任务。
目前,我国饮用水安全具体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水厂处理水三个方面。
针对这三个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投入,加大了设施建设和管理力度,大力推动水源地保护、水体污染防治,确保人民群众喝到清洁的饮用水。
生活污水是指居民家庭、学校、医院等产生的污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污水量不断增加,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制定了生活污水处理的标准,并推动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
工业废水的排放不仅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对地下水和水源地的安全造成了威胁。
为了解决工业废水问题,我国加大了对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推动了工业废水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并加大了对非法排放的打击力度。
畜禽粪便污染是指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粪便和废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畜禽粪便污染是导致地下水和水源地污染的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加大了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力度,推动了畜禽养殖粪便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并加大了对畜禽粪便非法排放的打击力度。
农田灌溉水是指用于农田灌溉的水资源。
农田灌溉水的质量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农产品的质量。
为了保护农田灌溉水的质量,我国加大了对农田灌溉水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了农田灌溉水管理和监督的改革,并加大了对农田灌溉水非法使用和污染的打击力度。
五水共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角落。
要实现五水共治的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政策引导和监督力度,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企业应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减少废水排放。
公众应增强环保意识,合理使用水资源,不乱倒废水。
五水共治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对于保护水资源、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五水共治,提升企业的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水平
推动五水共治,提升企业的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严重问题。
各地政府不断推行五水共治战略,加强企业环保监管力度,提高企业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水平,以营造更加清洁、美丽、宜居的环境。
本文将就五水共治的意义和演化、企业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企业环保投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加强环保工作和推动五水共治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五水共治的意义和演化五水共治作为我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一项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其目的在于集中精力治理五类水体污染。
在五水共治中,五水分别为江河、湖泊、地下水、海域和城市水体。
五水共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仅有的三座大型、现代化污水处理厂均在北京。
此后,在我国不断推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需求五水共治的行动计划。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五水共治提上议事日程,因为这不仅有助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升,同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如果让污水和废水污染得越来越严重,对环境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就越是不可逆转。
这种状况下,五水共治左右我国未来的生态质量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五水共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五水共治的意义也在不断演化。
我国已经从治理污染和减轻环境负担,逐渐转向了加强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
因此,五水共治行动计划也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水污染治理,而是将生态和经济发展平衡度考虑进去。
这意味着五水共治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复杂和严峻,对于企业而言,也对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企业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企业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是五水共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一方面是污染制造者,另一方面也拥有很大的环保治理潜力。
在工业生产中,企业不可避免地产生多种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如果企业环境治理措施不到位,则废气、废水、噪音等产生的影响会对判断企业的形象和企业公信力产生很大的影响。
【五年级】五水共治
【五年级】五水共治
五水共治是指对于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洋和城市水体进行整体治理的一种综合性
方案。
五水共治的目的是通过综合治理,改善水环境的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人民
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五水共治中,河流是治理的重点之一。
河流是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但由于工
业排污、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河流水质严重受到污染。
为了改善河流的水质,需要加
强废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重点解决农村和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
还可以建设
湿地净化区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增加河流水质的自净能力。
湖泊是五水共治中另一个需要治理的对象。
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但由
于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等原因,湖泊水质也受到严重污染。
湖泊治理的重点在于
控制流域的农田面源污染和城市污水排放,同时也需要加强湖泊周边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水共治中需要治理的对象之一。
地下水是农
田灌溉和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但受到污染的地下水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健康和生活水平。
为了改善地下水的水质,需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加强污水
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遏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
海洋是五水共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治理的重点。
海洋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
衡和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沿海城市工业污水和船舶废水的排放,海洋水质
和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
海洋治理的重点在于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监察工作,完善沿
海城市污水排放标准和控制措施,加强船舶排污的监管和管理。
五水共治小知识
五水共治小知识五水共治是指对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海洋等水体。
这是一个重要的环保概念,旨在改善水质,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五水共治的小知识。
一、什么是五水共治五水共治是指通过治理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和海洋等五类水体,实现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这是一种综合的环保措施,旨在改善水质,保护水资源,促进水生态的恢复和维护。
二、五水共治的目标五水共治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水质达标,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具体来说,就是要使水体清澈见底,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维护。
三、五水共治的重点措施五水共治的重点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水体监测和治理,推动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
这些措施是实现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基础和保障。
四、五水共治的意义五水共治对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治理水体,可以改善水质,减少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保护水资源,确保人们的饮水安全和生产用水需求;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五、五水共治的现状和进展我国自2015年提出五水共治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水质改善方面,一些地区的水体已经达到或接近国家标准;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措施;在生态保护方面,加强了湿地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等工作。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排污企业的治理不到位,农业面源污染难以解决等。
六、五水共治的前景展望五水共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合作。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五水共治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执法,推动科技创新和研发,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持续发展。
五水共治是一项重要的环保措施,对于改善水质、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五水共治工作中,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水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六年级】五水共治
【六年级】五水共治
五水共治是指全社会行动起来,以治理黄河、淮河、海河、黑龙江和辽河五大流域的水污染为重点,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环境的目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黄河、淮河、海河、黑龙江和辽河五大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域区域。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进一步加速,五大流域的水污染日益加重,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五水共治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减少污染排放,加强污染防治和治理,保护水资源,提高水环境质量,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环境的目标,从而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在五水共治中,企业和个人要积极参与,负责任地开展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减少污染的排放。
机关、单位、学校等要落实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宣传计划,宣传保护环境,防治水污染的知识,开展相关的教育和宣传活动,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
政府也要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政策和法规,加强监督和管理,严格执法,对污染者进行惩罚,保证水资源和环境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五水共治不仅关乎环境和生态,还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城市乡村发展密切相关。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使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宜居。
让我们重视五水共治,积极参与,为实现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水共治”的文化内涵及其战略意义作者:李涛尹维杰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05期摘要:中国历史上一直有重视治水的传统。
作为中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文化元素和瑰宝之一,治水文化的传承创新对国家软实力构建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战略意义。
作为治水的排头兵,浙江的“五水共治”是对古代治水“天人合一”文化思想的演进升华,是一种全社会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文化风尚。
从这个角度看,“五水共治”战略不仅为我国水环境治理贡献了浙江经验和智慧,而且还向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水环境治理模式、体现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五水共治;传统文化;浙江;水文化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17)05-0070-007中国历史上一直有重视治水的传统。
历史地看,治水兴,则浙江兴。
浙江历史开篇第一章即与治水有关,就不同凡响、雷霆万钧!4000年前,远古大禹就因为治水有功而成为民族英雄。
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治水,“疏九河……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治平洪水。
①同时,浙江历史还是治水英雄的历史。
不论是钱王射潮,还是贺循凿西兴运河,一次次治水经历都是浙江治水精神的折射。
一次次治水工程都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凝结了浙江人民的汗水,形成了伟大的治水精神,演绎着浙江的人文之魂。
凭借着这些伟人的模范作用,浙江人民心中打上了治水英雄克服水患的深深印记。
浙江历史的兴衰变迁无不与治水有关。
大水滔滔,水是浙江的生命,也是浙江传奇的一条主线。
可以这样说:浙江几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史。
②一、传统治水文化与当代国家软实力的内在逻辑文化是来自祖先而又流向子孙万代的河,凝结着历史,承接着未来。
我们生活在文化的大环境中,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育启迪、陶冶濡染的育人作用。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党和国家踏上民族复兴之路的重要历史担当。
习近平同志曾于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卢克·拉斯特编:《人类学的邀请》,王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一)“上善若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核心水,是文明之源、文化之源;其不仅是资源要素,更是文化元素。
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E·Cassier)曾在《人论》中提出“生命一体化”(Solidarity of life)主张。
他指出:“原始人并不认为自己处在自然等级中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权地位上。
所有生命形式都有亲族关系,似乎是神话思维的一个普遍预设。
人与动物,动物与植物全部处在同一层次上。
”恩斯特·卡西尔编:《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5页。
因此而论,“水乃万物之源,诸生之宗始也”。
水缔造了人类,也影响着人们的品德和情操,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心态。
刘宗昭、杨晓明:《水文化与社会文明》,《北京日报》2012年7月15日,第19版。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华先民就开始择水而居、沿水而市,“上善若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形式。
对水的美德,老子曾在《道德经·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
”可以说,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以柔克刚的包容精神、高山流水的重情精神都是上善若水哲学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东方文化魅力。
以水感悟人生,形成的儒家“中庸”哲学,是“哲学之水”的一大贡献。
坚守“上善若水”的信仰,就能引导人们有水一样的美德,人与人友好相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水蕴含着古老的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水之治,乃德之治,山青水绿、海晏河清,治水之目的就是在守护中华民族的灵魂。
(二)“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基石“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郊特性·伊耆氏蜡辞》,转引自姜亮夫、郭维森:《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918页。
中华民族在运用自身智慧解决生存安全危机过程中,产生了从敬水、治水到更高层次的利水文化。
约公元前2200年,黄河流域出现了一场罕见的水患,因此便出现了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最后造就了延续至今的“大禹精神”。
大禹面对“洪水横流,泛滥天下”的危难局面,“劳身焦思,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腓无肱,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全身心地奉献给了治水事业。
他尊重规律,科学治水,“以水为师,左准绳,右规矩”,根据地势疏通河道,使水归大海,充分体现“人水和谐”的文化核心理念。
《诗经》中歌颂大禹治水功绩“奕奕梁山,维禹甸之”,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大禹留下的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治水精神,形成了中华水文化的基石。
水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也是我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文化气质。
王忠法编:《以治水实践为载体大力提升湖北水文化软实力》,转引自《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419页。
(三)“当代水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考察中华文化的发展变迁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影响,都与中国历来治水的传统息息相关。
也正是在与洪水的几千年搏斗中,才砥砺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传承。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曾说,远古中国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远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挑战要严峻得多。
这一片原野,除了沼泽、丛林和洪水之外,还有更大得多的气候上的灾难。
黄河流域创造了文明,是由于他们遇到了一种挑战。
在文明的源头中,挑战和应战之间的交互作用,是超乎其他因素的一个因素。
因此历史学者魏特夫在其《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提出判断:东方社会就是治水社会,东方文明就是治水的产物。
靳怀堾编:《中华文化与水》,长江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西方学者对东方治水历史上的成就羡慕不已,他们经常会引用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原理,把东方国家诸如治国理政等方面与治水有机结合起来。
千年民族治水,我国历史上留下了丰富而又蜚声中外的水文化遗产,对民族习性、思想观念等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因此可以说,传统治水文化承载着中华历史的深厚底蕴,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到全国各个地方,这一要素都深深地渗透到居住于其上的族群之中,从而塑造了从国家民族到地方性文化的精神气质。
治水过程中所凝聚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等哲学思想以及治水过程中形成的治水精神,在当代中国特别值得大力继承并发扬。
二、“五水共治”实践探索与区域文化软实力提升浙江的治水史就是地方治水的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治水智慧。
从大禹的“疏堵并用,因势利导”到白居易的“堤防如法,蓄泄及时”;从明代潘季驯治理黄河和运河的“蓄清刷黄”、“束水归漕”到杭州刺史李泌“引湖水入城,为六井以利民”的治水理念,都对现代治水理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015年4月16日,时任省委书记夏宝龙在绍兴大禹陵发出了“大力弘扬和发展治水文化,传承大禹治水的伟大精神”的总号召。
“五水共治”就是要在全省上下注入一股清流,营造现代的、先进的文化氛围,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浙江文化,让丰美的水富裕人、让纯净的水教化人、让甘甜的水滋养人、让灵动的水诗化人。
闫彦:《“五水共治”的文化意义》,《浙江日报》2015年5月19日,第8版。
作为民风转化的真实写照,“治水”治的不仅是“水的病”,更是治理“人的病”,不仅是让水环境转清、转美,更关乎社会风气、关乎道德底线、关乎人们对美好家乡的热爱。
从这一战略层次来看,“五水共治”既是带动新时期浙江走向社会转型的重要举措,还是增进浙江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法宝,更是推动浙江文化自信的强有力手段。
(一)构造出了人水和谐图景,为水文化的繁荣带来了新契机人民群众是治水的主体力量,治水为了人民,治水依靠人民,治水成果由人民共享。
夏宝龙:《以“五水共治”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人民日报》2014年1月23日,第15版。
三年多以来,“治水”调动了全民参与治水的热情,溪流穿村过,户户治水忙。
在“五水共治”这一战略部署中,要构建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浙江打造出绿水蓝天,既要发展也要环境。
治水的过程,就是全民参与的过程。
全省上下发动社会各界认捐治水资金,开展治水进市民讲堂、村民礼堂、学校课堂、“党员生态日”、青春建功、巾帼护水等主题活动,将“五水共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形成人人参与、全民共享的强劲声势和浓厚氛围。
浙江“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5年第3期。
在人水和谐理念的指导下,全省各界群众为“五水共治”踊跃捐款19亿元,共建立2.67万支治水志愿服务队伍,用实际行动参与治水。
“五水共治”这一战略大力倡导的不单单是五水之间的治理,更是社会关系之间的治理,是城市与乡村的共治、工业与农业的共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活方式已深深渗透于人民内心之中。
水清天蓝处,富民强省时。
凝聚全社会力量参与“五水共治”的过程,就是广泛传播先进水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凝聚公众爱水、惜水、亲水、护水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水利、重视水利、支持水利、参与水利的良好氛围的过程。
(二)整治出了良好的生活氛围,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生态资源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竞争力,而“五水共治”则使浙江核心竞争力突显。
三年以来,浙江各地遵循“控新治旧、水岸同步、标本兼治、监建并举”这一原则,以清理黑河、臭河、垃圾河为突破口,通过岸坡整治、清淤疏浚、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措施,让河道深起来、水系接起来、河水流起来,将浙江大地打造成了湖库相连、江河相通、山水相融、林水相映、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美丽水乡。
2016年,全省地表水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比例为77.4%,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劣V类比例为2.7%,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
钱塘江所有省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主干河道全流域可游泳。
王慧敏:《浙江从“环境换取增长”到“环境优增长”》,《人民日报》2016年4月16日,第1版。
“碧水蓝天共一色,绿树青草相辉映”,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宜居的生态环境,而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