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澈上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 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 后两句,乍看好象是写郊野向晚 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 情思 .
三句是全诗立意的中心,句中“荷笠”两 字,说明诗人和他的挚友这时已不是并肩 细语或相对话别,而是别后目送友人远去 的背影了。用“荷笠”暗喻隐迹山林的灵 澈,是非常恰当的。“斜阳”,是指晚景 无限美好。可它的光华却偏偏映照在一个 离人身上,这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显得多 么不和谐,而诗人正是利用这主客观的矛 盾,以外物的美好来反衬惜别的情切和友 情的深厚。夕阳尚且如此留恋多情,对朋 友的情谊更可想而知了。 “荷笠带斜阳”, 造语平淡自然,象是信手拈来,景物却跃 然纸上,诗情画意,耐人寻思。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 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 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 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 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 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 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 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 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 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 寂的风度。
刘长卿 生平简介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 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大历中,官至 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诬奏,系姑苏狱, 后贬南巴尉。终随州刺史。 刘长卿“以诗驰 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他的诗多 写贬谪飘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擅长 近体,尤工五律,曾自称为“五言长城”。 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接近王孟一派。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三、 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 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 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 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尤深, 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 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 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 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 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译文: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 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 我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 独自向青山归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诗题《送灵澈上人》,诗也正是从 “送”字写意,绘景,抒情。诗未着 一送字,而送别情状自出。 前二句想 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 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 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 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 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刘长卿和灵澈是一对忘年交。他们相遇又 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 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 (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 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 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 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 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 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 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 境界。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注:选自《刘随州诗词集》(《四部丛刊》本)卷 一。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 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 对僧的敬称。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 林寺时的心情。他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简 练,朴素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