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合集下载

04-13江苏卷历年高考诗歌鉴赏

04-13江苏卷历年高考诗歌鉴赏

江苏卷历年高考诗歌鉴赏(2004)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005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清冷、幽静(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答:“为拂绿琴埃”(2006年)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2004——2013江苏省高考诗歌鉴赏题讲评

2004——2013江苏省高考诗歌鉴赏题讲评

2004-2013江苏省十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评讲如东县双甸高级中学金桂存【2004高考】【诗歌原作】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意解说】去年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白雪还在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试题答案】(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2005高考】【诗歌原作】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诗意解说】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突然,一阵微风吹来惊动了他,于是诗人临窗冥想,盼望故人来到。

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故人来了。

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沾湿了久无人迹的石阶下蔓生的青苔。

风啊,什么时候能掀帘进屋来,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试题答案】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答案】“为拂绿琴埃”【2006高考】【诗歌原作】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词意解说】去年的今天自己还曾回到家里, 共庆妻子的生日,今年的今天却在天涯与之相望。

整个春天思乡之情萦绕在心头,一天都没有断过,两颊衰鬓已经有些花白。

山水相连 ,无边无际,水里倒影着晚霞,残阳映照着树林,乌鸦纷纷归巢。

04-18江苏卷诗歌鉴赏解析

04-18江苏卷诗歌鉴赏解析

江苏卷04-18诗歌鉴赏解析(2004 江苏卷)类别:边塞,体裁:七绝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所以说是一首边塞诗。

【考点解析】本题考点:意象,内容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考点解析】本题考点:情感。

审题时请注意问题中蕴含的隐性信息“句句”,这暗示着答案必须逐句分析概括,并指向“怨”字。

参考答案第四点有点莫名其妙。

试修正为“怨征调跋涉遥远、艰难。

”(2005江苏卷)类别:怀人,体裁:五律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考点解析】结构(构思脉络)。

注意此题题干中的隐含信息:“微风开头,贯穿全篇”,意味着答案的主语是“微风”,答案应该依次是“微风如何如何”。

另外,可将此题与2011第三题“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对比掌握。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参考答案】(2)作者用“滴”“露”,“沾”“阶下苔”等动作和意象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形象地传达出孤单、寂寞的心情。

【考点解析】此题第一问考查对意境的把握,第二问考点是情感。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参考答案】"为拂绿琴埃"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考点解析】此题考点是考查对诗歌手法中的“典故”的把握。

江苏04-10高考诗歌鉴赏(附答案)

江苏04-10高考诗歌鉴赏(附答案)

2004-2012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荟萃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组韦立顺(编辑)【04高考】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05高考】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06高考】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07高考】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08高考】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①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09高考】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2004-2013年江苏语文高考诗词鉴赏真题解析

2004-2013年江苏语文高考诗词鉴赏真题解析
•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 译文: •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 。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 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 气象。而现在,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 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 ?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 ,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 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 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 江苏) •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 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 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 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
•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 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 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 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 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 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 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 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 “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 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 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 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 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 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带答案

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带答案

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带答案诗歌鉴赏是江苏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应试能力,为帮助考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带答案,供各位考生练习。

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再过金陵① 唐包佶石头城宋刘翰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

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

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7.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5分)18.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 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答案17.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

(2分)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

(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1分)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

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

(2分)18.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

(2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2分)江苏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二)将进酒李贺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晚次鄂州唐·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1]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2],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1]估客:贩货的行商。

[2]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在今湖南境内。

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8.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

”试分析这首行旅诗中的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好在哪里?(5分)9.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答案8.(1)颔联对仗工整,内涵深刻,含蓄蕴藉。

(2)上句是动中写静,白日舟行水上,同船的商贾酣然入睡,足见江上风平浪静;下句是静中写动,晚上夜深人静,忽闻舟人低语,可知江潮涨起。

(3)这一联明写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暗写他昼夜难眠的纷乱思绪。

(3个要点中,答对1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9.这首诗主要抒写思归、伤老、厌战之情。

⑴首联一个“犹”字,道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一个“孤”字,流露出旅途的寂寞情绪。

颔联写旅途中内心的纷乱不宁之情。

颈联进一步写内心纷乱的原因。

“明月”,更增添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⑵“三湘”“万里”,写的是战争的境遇和身世的飘零,“衰鬓”想到了人生易老,“秋色” 的肃杀增添了内心的孤苦。

⑶尾联把忧心愁思更加深化了,“旧业”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而江上仍然传来战鼓声声,诗人把这一切的根源归结为战争,思归的同时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之情。

(答对1 点给2分,3点共6分)子夜歌·三更月① [宋]贺铸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②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注】①本调又名《忆秦娥》。

相传创始于李白。

李白之《忆秦娥》,主要抒发一个长安少妇对久别爱人的忆念之情。

贺铸此词,与李词所写颇为接近。

②何许,为何这样。

8.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9.请结合全词,赏析“陇头流水,替人呜咽”这两句的表达效果。

江苏高考语文近十年古诗词鉴赏真题

江苏高考语文近十年古诗词鉴赏真题

江苏高考语文近十年古诗词鉴赏真题-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古诗鉴赏高考真题特训(2008—2017)三、古诗鉴赏(8分) 2008年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古诗词鉴赏(10分) 2009年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 2010年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 2011年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苏高考近十年诗歌鉴赏题(教师稿)

江苏高考近十年诗歌鉴赏题(教师稿)

1.(04年)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⑴一定要注意试题要求“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因此,只要找出诗句中的“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代表边塞的地名即可。

⑵此题只要读懂诗歌内容,体验到其中情感,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05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解析⑴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

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⑵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此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此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⑶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典故。

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

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

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

为何长期没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04 江苏卷)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2005江苏卷)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三、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6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8分) (2007江苏卷)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 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 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联系全诗,简要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位高雅; 宾主志同道合。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 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 果?(5分) 【答案】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 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 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 【答案】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 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 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2014)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 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 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2013—2019年江苏高考诗词鉴赏归总

2013—2019年江苏高考诗词鉴赏归总

13—19年高考诗词鉴赏归总2019年全国卷Ⅰ《题许道宁画》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诗的尾联意思是,这幅画作可以激发诗人创作出绝美的诗文,甚至吟诵出的诗文远远超出画作本身。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画作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画作中山水等景物,意境苍茫阔远,可以说是“画中有诗”,极具艺术魅力,能激发出诗人浓浓的诗情。

【解析】诗句的含义和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首先对于诗句的理解要紧密结合全诗的内容。

“此中有佳句”,“此”代指许道宁的画作及画作中的山水等景物,“有佳句“则是对画作的整体艺术造诣进行了极高的评价。

吟断:吟尽。

断,尽、住。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山水本来就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物,山水寄寓着极为丰富的意蕴,这和观画者的夸赞没有多大的关系。

所以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极高。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都是说山水自然均是客观的,但作者的浓郁的主观情感赋予自然的山水、画作以浓浓的诗意,这已经与山水几乎没什么关联了。

借用陶渊明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富有诗性之美,便自觉不自举把一己的喜怒哀乐形之于物,寓之于景了。

2019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诗人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从颈联所写的场景,在句意上,可以到诗人孤高的情怀,并且也能够让读者了解到诗人的心志,即诗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凭借真才实学入仕,而不是投机取巧选择其他办法。

在结构上,为诗歌营造了舒缓的节奏。

考生从这两方面入手答题即可。

2019全国卷Ⅲ《插田歌》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近十二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近十二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4年-2015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1、(2015)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4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C级。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此题的解答方法与前面第9题相同。

诗人“开颜”原因诗中一再提到,要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再作适当的联想、引申、整合,如题目中的“新居”可联想到朋人新居刚刚落成;颔联与颈联描绘的景色很迷人;首联中点出的风景之“闲”可衬托诗人心境的“悠闲”;颔联与颈联新居环境描写中选取的典型物象——山、水、松、红药,可暗示主人的品味高雅;尾联“认得”一词,此处意思为“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相当于说“只有老朋友你能长处此间”,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仰慕、认同,说明二人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

再对上面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即可。

【点评】此题表面看是考查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实质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如同2014年的第⑵小题,鉴赏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这江苏诗歌鉴赏题一贯的命题风格。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D级。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赏析写景艺术”换一种问法就是:“写景手法是什么?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描写景物的手法通常有:(1)描写景物的角度(空间、色彩、感觉器官等);(2)表现手法的角度(抒情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等;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铺陈描摹等);(3)结构特点的角度(一句一景、句句写景、景语作结等);(4)锤炼字词的角度(一字传神,惟妙惟肖再现景物特点等);(5)修辞手法的角度(考纲列出的七种)。

2004-2018江苏省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精品文档)_共9页

2004-2018江苏省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精品文档)_共9页

2004-2018江苏省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2004高考】 【诗歌原作】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试题】(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诗意解说】去年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白雪还在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2005高考】 【诗歌原作】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试题】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2)氛围:清冷、幽静清冷、幽静。

 心情: 孤单、寂寞 (3)“为拂绿琴埃” 【诗意解说】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突然,一阵微风吹来惊动了他,于是诗人临窗冥想,盼望故人来到。

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故人来了。

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沾湿了久无人迹的石阶下蔓生的青苔。

风啊,什么时候能掀帘进屋来,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2006高考】 【诗歌原作】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2004-2015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汇总情况

2004-2015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汇总情况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汇总(2015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摇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摇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冶的原因。

(4分)(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答案】(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2014年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1分)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分)(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3分)(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分)(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2013高考】【诗歌原作】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诗意解说】山谷静得仿佛没有人烟的远古,每一天都漫长得如同一年光阴。

江苏高考近十年诗歌鉴赏题学生

江苏高考近十年诗歌鉴赏题学生

1.(04年)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05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3.(06年)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4.(07年)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5.(08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江苏历年诗歌鉴赏赏析(2)

江苏历年诗歌鉴赏赏析(2)

江苏历年诗歌鉴赏赏析(2)江苏历年诗歌鉴赏赏析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

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

“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

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

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

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

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

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

全诗构思巧妙,比喻维肖,描写细致。

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

全诗共用了九个动词,或直接写风的动,或因风而动,如:惊、思、开、动、疑、滴、沾、入、拂。

但又都是以“寄(思)”为暗线的,如影之随形,紧紧相连。

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也是此诗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去年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未说“今年”,先忆“去岁”,词的前两句通过对比,讲去年妻子生日的时候自己还在家里,现在却在天涯与之相望,不能团聚,从而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的心情。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这两句看似平列,其实却是因果关系:由于“一春”都在想“心事”,没有一刻空闲,所以“两鬓”已有些花白,像是点点“秋霜”。

“心事”指什么?当是想家,想安享家庭生活的天伦之乐。

念兹在兹的亲情日日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催人易老,鬓发哪能不斑白呢?【译文】:去年妻子生日的时候自己还在家里,现在却在天涯与之向往,不能团聚,了一心的乡思 ,两鬓的秋霜,山与水相连接 ,水倒影着晚霞,看到归巢的乌鸦, 想起他什么时候可以农耕回来儿女团圆一起品茶赏析:作此词时,魏青崖先生正在宦游的路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04 江苏卷)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2005江苏卷)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三、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6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8分) (2007江苏卷)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 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9 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答案及详解一、江苏2004(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解析:第16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1)解答此题,关键是写出边塞地名和征人的戍边生活,就能说明“为什么说是一首边塞诗”。

(2)解答此题,能够理解“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特点,就能把握题意。

回答时要扣住“岁岁”“复”,“朝朝”“马策”“刀环”,“白雪”,“黑山”等进行思考归纳。

二、江苏2005(8分)(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清在阶下青苔上)尾旺: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

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2)清冷、幽静孤单、寂寞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3)"为拂绿琴埃"析:明确知音的典故,一个弹琴,一个听琴,可以确定具体的句子。

三、江苏2006【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

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五、江苏2008【答案】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

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六、江苏2009【答案和解析】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江苏卷诗歌鉴赏题探微江苏自主命题已经历了6个年头,从2004年-2009年的诗歌鉴赏题分别是:2004年考的是唐代柳中庸诗《征人怨》,题目分别是:(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005年考的是唐代李益诗《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题目分别是: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2006年考的是元代魏初词《鹧鸪天?室人降日》,题目分别是: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2007年考的是宋代辛弃疾词《鹧鸪天?送人》,题目分别是:(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2008年考的是唐代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题目分别是:(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9年考的是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设置的三个问题是:(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由此,可看出下列不争的事实:古代诗歌鉴赏是江苏高考必考内容,选材相对稳定,一般以唐宋诗词为主,偶尔也选择其他时代、题材的作品,诗体主要有三类:绝句、律诗、词中的小令、中调。

从作品定位看,一般是二流作家的一流作品或一流作家的二流作品。

从考点上看,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鉴赏,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具体指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二是评价,即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题型稳定,一般是2至3道主观题,从发展趋势看,2道主观题为主。

分值近几年一直保持8分,09年10分。

关注点在相关知识储备,信息筛选,比较分析,评价审美等素养与能力。

从题目设计的角度看,主要有: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问,如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从语言运用角度设问,如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问,如对修辞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对表现手法的赏析。

多角度综合设问,如2007年“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设问点都很具体,提示也很清楚、明晰、简练。

每年的考点都有所侧重,6年的考点覆盖面几乎涵盖了鉴赏与评价的方方面面。

在设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提示语分别是:“请作简要赏析”、“请对此作具体说明”、“请略加分析”、“请谈谈你的看法”、“好在哪里”、“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等。

涉及“意境”、“表达技巧”、“炼字炼意”、“内容”、“主旨”、“评价”、“修辞”、“知识储备”等方面,因此在答题时一定要讲究解题技巧。

在解答有关“意境”题时,如2005年的“'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时也这样设问: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定要根据诗的意象,在忠实于原诗的前提下,展开联想与想像,描绘成图景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在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时,注意准确地把准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上列2005年题可用“清冷、幽静”概括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