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混凝土数学模型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PPT课件
3.11.1 轻骨料混凝土
挪 威 海 上 石 油 钻 井 平 台
3.11.1 轻骨料混凝土
新西兰一座轻混凝土构件建造的体育场
3.11.1 轻骨料混凝土
湖北宜昌一栋30层的住宅楼
3.11.2 多孔和大孔混凝土
1 多孔混凝土
多孔混凝土:含有大量均匀分布的封闭气泡的无骨料或 无轻骨料的混凝土
颗粒级配
➢ 5~10、10~15、15~20、20~25、25~30(mm)等5级 ➢ 最大粒径:一般以累计筛余率小于10%的该号筛孔尺寸来确定
吸水率
开始lh内吸水极快,24h后几乎不再吸水
3.11.1 轻骨料混凝土
2 轻骨料混凝土的技术性质
表观密度:12个密度等级。 强度等级:CL5.0~CL50。 强度特点:
3.11.1 轻骨料混凝土
挪威第一座轻混凝土桥
3.11.1 轻骨料混凝土
NORDHORDLAND轻混凝土浮桥 (主跨为斜拉桥)
3.11.1 轻骨料混凝土
曳引轻混凝土浮桥墩 (混凝土ρ=1900kg/m3; f=70MPa;E=20~23GPa)
3.11.1 轻骨料混凝土
天津永定新河大桥
3.11.1 轻骨料混凝土
措施?:
➢ 合理选择原材料; ➢ 合理选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 ➢ 合理的施工工艺
3.10.1 高强混凝土
3 原材料基本要求
1. 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硅酸盐水泥或普 通硅酸盐水泥
2. 细骨料:细度模数大于2.6的偏粗中砂 3. 粗骨料:高强度的硬质骨料,Dmax≤25mm 4. 外加剂:非引气、坍落度损失小的高效减水剂 5. 掺合料:硅灰、超细矿渣、超细粉煤灰等
第三章 混凝土
混凝土中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的设计原理
混凝土中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的设计原理一、引言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其主要成分为水泥、砂、石等。
混凝土中的高强混凝土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混凝土,其强度可以达到70MPa以上,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中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的设计原理。
二、高强混凝土的性能及应用高强混凝土的强度高、耐久性好、抗裂性能优异等特点,使得其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桥梁、隧道、高层建筑等工程中,使用高强混凝土可以大大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三、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的设计原理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设计的首要环节,其目的在于确定混凝土中水泥、砂、石等各成分的配比,以满足工程要求。
在大体积高强混凝土中,需要考虑配合比的设计,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一般情况下,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的配合比中,水泥的掺量较大,砂和石的掺量较小,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性。
2. 混凝土材料的选择混凝土材料的选择是混凝土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大体积高强混凝土中,需要选择优质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一般情况下,使用高性能水泥、细砂和优质石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 混凝土的加工和养护混凝土的加工和养护是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关键环节。
在大体积高强混凝土中,需要注意混凝土的加工和养护。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需要进行充分的振捣和加固,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
同时,混凝土的养护也非常重要,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进行充分的养护,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四、结论大体积高强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强度和耐久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的设计中,需要注意配合比的设计、混凝土材料的选择、混凝土的加工和养护等关键环节,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混凝土结构分析模型
混凝土结构分析模型混凝土结构分析模型,指的是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力学分析时所采用的数学模型。
混凝土结构是指以水泥砂浆为胶凝材料,通过混凝土模板浇筑而成的构件或构造。
混凝土结构通常由柱、梁、板、墙等组成,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和良好的耐久性。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混凝土结构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准确可靠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线性模型是指在分析过程中假设结构具有线性弹性行为的模型。
线性模型的优点是计算简单、精度较高,可用于初步设计、教学和科研等领域。
常用的线性模型有弹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
弹性模型是分析混凝土结构最常用的模型之一,它假设混凝土结构在受力作用下仅发生弹性变形,即应力与应变之间呈线性关系。
应变与应力之间的线性关系可通过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来描述。
弹性模型适用于小变形情况,并且能够较好地反映混凝土结构在小荷载下的力学行为。
弹塑性模型是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更准确分析的模型。
它假设结构在受力作用下在一定应力范围内呈现弹性行为,当应力超过一定极限值时,混凝土会发生塑性变形。
弹塑性模型适用于混凝土结构在中大荷载下进行力学分析,并且能够较好地反映混凝土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力学行为。
非线性模型是指在分析过程中考虑结构的非线性行为的模型。
对于混凝土结构而言,非线性行为主要表现在受力变形性能、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等方面。
非线性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混凝土结构的力学行为,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常用的非线性模型有塑性铰接模型、模量退化模型等。
在进行混凝土结构的分析模型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尺寸、荷载情况、材料性能和施工工艺等因素。
同时,应在分析和设计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假设和简化,并结合实际监测数据进行验证,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而言之,混凝土结构分析模型是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力学分析时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它能够反映结构的力学行为和力学性能,并提供准确的力学响应结果。
不同类型的模型适用于不同的传力状态和荷载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模型是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监控的基础和关键。
高强混凝土坍落度和强度模型
Abtat B sdo ee pr ns f r aigC 0 t C ih se ghc nrt ( C) te s c : ae nt x ei t o e r 5 o 0 hg  ̄ n t o ce HS , h r h me p p n 1 0 e
t e c b c c mp e sv te g h a d su fH S h u i o r si e sr n t n l mp o C. By t u t e r g e so n l i eh d,t e he m li e r si n a ayss m t o pl h
c b c c m p e sv te t o e n h l m p m o e fHSC ep o wa d.Th e fc to x u i o r si e sr ngh m d la d te su d lo r a utf r r e v r iai n e — i p rm e ts o st a h r so l b u e i n h w h tt e e i n y a o t1 0% e r rb t e h e td t n h h o ei a a u so ro e we n te t s aa a d t e t e r tc lv l e f
2 世纪 , 1 高强 混凝土 (ihseghcnrt, C) hg t nt o c e HS 科研 与工 程技术 的发展 迎来 良好 的机遇. r e 随着城市
化 进程 加快 , 面积有 限 的城 市地价 如金 , 建筑物 的高层 化不 可避免 ; 公路 、 铁路 和机场 等基础 设施 的大规模 建设 , 越大 江河 、 谷 、 峡 的大跨 和超 大跨桥 梁 的兴建 也与 日俱增 l . 跨 深 海 1 这种 发展 趋势 将 引导土 木工 程 J 向着 高层 化 、 大跨化 、 重载化 及结构 轻 量化 方 向发 展 , 同时也 对 混凝 土材 料性 能提 出 了更 高 要 求. S 由 HC
混凝土重力坝水平位移的数学模型及其变化规律
混凝土重力坝水平位移的数学模型及其变化规律
混凝土重力坝的水平位移可以使用弹性理论进行建模。
该数学模型基于以下假设:
1. 混凝土重力坝是均匀、各向同性的弹性体。
2. 历史变形和静力效应已达到稳定状态。
3. 坝体受到的荷载是静力作用。
根据弹性理论,混凝土坝的水平位移可以通过以下方程表示:
δ = (P₁*L)/(2*A*E*I) + (P₂*L^2)/(2*A*E*I)
其中:
- δ是坝体水平位移;
- P₁是坝顶荷载;
- L是坝长;
- A是坝的横截面面积;
- E是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 I是坝截面的惯性矩;
- P₂是坝顶力矩(扭矩)。
由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横截面惯性矩和荷载的分布位置会随着时间和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坝体水平位移也会随之改变。
混凝土重力坝的水平位移变化规律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 荷载变化:随着水位变化、降雨等因素,坝体所受到的荷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水平位移的变化。
2. 温度变化:混凝土材料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混凝土重力坝可能会产生热胀冷缩引起的水平位移。
3. 施工和维护:坝体施工和维护操作的误差、不均匀的荷载分布,以及不当的维护行为等因素也会导致水平位移的变化。
4. 地震效应:地震会引起坝体受力的剧烈变化,从而导致水平位移的瞬时变化。
总之,混凝土重力坝水平位移的数学模型和变化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进行适当的工程设计和监测,以确保坝体的稳定和安全。
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的研究与分析
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的研究与分析混凝土是现代建筑中最常用的一种材料,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混凝土强度是衡量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准确地预测混凝土强度是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
混凝土强度的预测需要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验证和调整,才能得到可靠的预测结果。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以期为混凝土工程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模型基础理论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基础理论包括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混凝土配合设计、混凝土制备工艺和基础统计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基于统计学原理建立的预测模型,通常可以分类为经典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决策树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等几种类型。
然而,不同类型的模型各自具有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预测目标和实际数据情况选择使用。
此外,现有模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模型的精度和通用性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验证。
二、模型参数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参数主要包括混凝土的材料组成和性能指标、配合设计参数、制备工艺参数和检测方法等。
这些参数的确定和精度对预测准确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混凝土实验室中,通常使用试块的半径和高度等参数来描述实验条件,以及使用试块的强度等来描述混凝土强度。
然而,这些参数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反映出实际情况,因此在使用预测模型时需要慎重考虑各种参数的适用范围和精度。
三、模型应用与展望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的应用主要包括混凝土材料研究、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混凝土施工等领域。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收集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实际数据可以被用来验证和优化模型,从而提高预测精度和适用性。
未来,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的研究将继续深入发展,与实际生产和施工经验相结合,不断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通用性。
与此同时,如何解决多因素乘积影响的模糊化难题,也将成为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研究的一个热点。
混凝土本构模型
混凝土本构模型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结构材料,具有很强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
为了有效地分析和设计混凝土结构,人们提出了混凝土本构模型,用于描述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本构模型的基本概念、常用模型以及模型选择的几个关键因素。
1. 混凝土本构模型的基本概念混凝土的本构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用于描述混凝土在力学加载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它基于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通过一组公式或曲线来模拟混凝土的弹性和塑性行为。
常见的本构模型包括弹性模型、线性本构模型、非线性本构模型等。
2. 常用的2.1 弹性模型弹性模型是最简单的混凝土本构模型之一,它假设混凝土在加载过程中具有线性弹性行为。
根据胡克定律,混凝土的应力和应变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在小应变范围内,弹性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但它无法考虑材料的非线性行为。
2.2 线性本构模型线性本构模型相比于弹性模型更为复杂,它考虑了混凝土的非线性行为。
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双曲线模型和抛物线模型。
双曲线模型通过将应力-应变曲线分为上升段和下降段,分别使用线性和非线性公式描述,能够较好地模拟混凝土在受压和受拉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抛物线模型则是通过二次方程来拟合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混凝土的非线性特性。
2.3 非线性本构模型非线性本构模型较为复杂,但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混凝土在大变形情况下的力学性能。
常见的非线性本构模型包括双参数本构模型、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Mohr-Coulomb本构模型等。
这些模型能够考虑混凝土在各向异性和多轴加载条件下的非线性行为,适用于复杂的结构分析和设计。
3. 模型选择的关键因素选择适合的混凝土本构模型是结构分析和设计的关键一步,需要考虑以下因素:3.1 加载条件不同的加载条件会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受压、受拉、剪切等。
在选择本构模型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加载条件确定模型的参数和表达形式。
3.2 大应变效应部分混凝土结构在强震等极端加载条件下可能发生较大应变,此时需要考虑混凝土的非线性行为。
混凝土的强度模型
混凝土的强度模型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其强度模型是评估和设计混凝土结构的重要基础。
混凝土的强度模型可以通过试验和理论推导来确定,主要包括材料的本构模型和结构的强度计算方法。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的强度模型及其应用。
一、混凝土材料的强度模型混凝土材料的强度模型是描述混凝土抗压、抗拉和抗弯等力学特性的数学模型。
常用的混凝土强度模型包括线性弹性模型、双直线模型、双曲线模型和双抛物线模型等。
1. 线性弹性模型线性弹性模型是最简单的混凝土强度模型,假设混凝土在受力范围内的应力和应变之间呈线性关系。
该模型适用于临界荷载较小、变形较小的结构。
2. 双直线模型双直线模型是常用的混凝土强度模型之一,将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分为两个阶段:线性增长阶段和残余强度阶段。
这个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混凝土在受力阶段的变化规律。
3. 双曲线模型双曲线模型是一种改进的强度模型,考虑了混凝土在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特性。
该模型适用于高强度混凝土和大变形的情况,能够更精确地预测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
4. 双抛物线模型双抛物线模型是一种在双曲线模型基础上改进的强度模型,在考虑混凝土受拉和受压时的非对称性方面更加准确。
该模型适用于含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计算。
二、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计算方法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计算是根据混凝土的强度模型和结构的受力性质,通过力学原理和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的过程。
常用的强度计算方法包括极限状态设计法和工作状态设计法。
1. 极限状态设计法极限状态设计法是一种以结构在极限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设计目标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计算混凝土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剪力和轴力等受力性质,判断结构的破坏形式和承载能力。
2. 工作状态设计法工作状态设计法是一种以结构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的性能和可持续性为设计目标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考虑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和裂缝控制等要求,确定结构的尺寸和配筋等设计参数。
三、混凝土强度模型的应用混凝土强度模型在工程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设计混凝土强度模型为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的数学模型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的数学模型[关键词]:全计算法、现代混凝土、配合比、体积相关模型、体积加合模型。
一.现代混凝土的数学模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材料科学和工程应用中最基本的问题。
传统配合比设计方法(即假定容重法和绝对体积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
因为现代混凝土组成复杂,其中包括水泥、矿物细掺料、砂、石、空气、水和外加剂等7个组分。
最简单处理方法是用多项式表示:F(x)=a+bx1+cx2+fx3+gx4+hx5+ix6+jx7 (1)若x1~x7分别用水泥(Vc)、矿物细掺料(Vf)、砂(Vs)、石(Vg)、空气(Va)、水(Vw)和外加剂(Vy)的体积用量表示,那么在1立方混凝土中:Vc+Vf+Vs+Vg+Vw+Va+Vy=1000 (2)从式(1)和(2)可以看出,要求解多项式是相当复杂的问题,并且最终结果是经验公式,不能反映各种变量之间本质的关系。
因此、必须建立混凝土普适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理论计算公式才能反映混凝土各组分的配比和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实现全计算。
1.传统混凝土体积加合模型传统混凝土采用了体积加合模型(图1),认为:混凝土由水泥、砂、石、空气和水组成; 在单位体积中:(1)石子的空隙由砂子填充’(2)砂子的空隙由水泥浆填充;(3)水灰比决定混凝土的强度。
由此表明:Ve+Vs+Vg=1000式中: Ve=Vw+Vc+Va这种体积加合模型与水灰比定则组成联立方程不能求解。
必须参照有关规范中的统计数据才能计算混凝土配合比。
其坍落度是通过用水量调整的。
以强度为基础的传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已不适用于现代混凝土的要求。
2.现代混凝土体积相关模型作者创建的现代混凝土体积相关模型(图2)的主要观点是:混凝土由水泥、矿物细掺料、砂、石、空气、水和外加剂等组分构成,在单位体积中,(1) 石子间的空隙由干砂浆填充;(2) 干砂浆中的空隙由水填充;(3) 水胶比决定混凝土强度。
高强混凝土强度理论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高强混凝土强度理论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浙江国华宁海电厂二期工程已投产运行,C55高强高性能镜面混凝土首次在电厂建设中应用,通过对本工程的管理及实践,文章介绍了现代混凝土强度理论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混凝土的强度由硬化砂浆的强度σf、胶凝材料的强度贡献率u和硬化砂浆的密实度m决定的观点,即:,并对σf、u、m赋予了物理定义和准确计算公式。
标签理论强度;强度贡献率;密实度;计算公式;数学模型引言随着混凝土外加剂和超细矿物掺和料的的普遍使用,现代混凝土的设计需要同时考虑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而我国现有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以强度为主,已经不能满足高性能混凝土配制及施工的实际需要,特别是传统观念下配制混凝土时水泥要比混凝土强度高,粉煤灰及矿渣粉等矿物掺和料用量不能超过规定比例的规定,在现实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指导意义。
根据混凝土体积组成石子填充模型,我们进行了现代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计算,推导出了水泥、掺和料、砂、石、外加剂和拌合用水定量计算的科学依据和计算公式。
1 现代混凝土强度理论数学模型的建立混凝土作为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产物,主要由砂子、石子、水泥、矿渣粉、粉煤灰、硅粉、水、外加剂等成份组成。
根据格里菲斯断裂强度理论公式:σf =可以求得硬化砂浆理论强度,该强度值主要取决于水泥熟料强度及水化产物的表面活性、胶凝材料的内部结构组成、微裂缝和缺陷的大小。
E--设计强度等级混凝土弹性模量,现有两种计算方法:2.1 E=105/(2.2+35/ fcu.o)2.2 E=结合以上分析,混凝土的强度f与硬化砂浆理论强度σf、胶结材料的强度贡献率u和硬化砂浆的密实度m成正比例。
由此可得现代混凝土强度理论数学模型及及城建XS公式。
即:式中:σf -混凝土中硬化砂浆理论强度对于C10—C55的混凝土σf =;-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系数,α=B/1000B= C+F+Ku --胶凝材料强度贡献率2 现代混凝土强度理论数学模型的应用探讨2.1 C10—C30掺粉煤灰混凝土对C10—C30普通混凝土,胶凝材料使用水泥和粉煤灰,其强度计算公式即现代混凝土强度理论计算公式通过以上计算可知,其他条件不变时,用水量的变化对低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主要是改变了混凝土内部硬化砂浆的密实度m。
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研究
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研究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优异的强度和耐久性。
在建筑工程中,对混凝土强度进行准确的预测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工程师在施工前做出合理的设计和决策。
本文将探讨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的研究。
混凝土强度是由其组成成分和施工工艺共同决定的。
因此,预测混凝土强度需要综合考虑材料性能和施工过程中的参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仿真和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开始利用统计学和人工智能方法来开发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目前常用的混凝土强度预测方法之一——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方法,它通过建立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来预测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在混凝土强度预测中,自变量可以是混凝土的成分比例、龄期、配合比等,因变量则是混凝土的强度。
通过对现有的混凝土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建立一个回归模型,用于预测新样本的强度值。
然而,回归分析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假设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但在混凝土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其次,回归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效果会受到异常值和噪声干扰的影响。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改进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是一种能够自动从数据中学习并预测的算法。
在混凝土强度预测中,研究人员可以使用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等算法来构建模型。
这些算法可以自动发现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适应不同的数据分布和问题类型。
通过输入大量的混凝土样本数据,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学习到一个预测模型,并用于预测新样本的强度。
除了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近年来深度学习算法也在混凝土强度预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它通过多层的神经网络结构来提取和学习数据的高阶特征。
在混凝土强度预测中,研究人员可以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来构建更加复杂和准确的预测模型。
除了模型的选择,数据的质量和数量也对混凝土强度预测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
超高强混凝土节点滞回性能数值模拟系统设计
超高强混凝土节点滞回性能数值模拟系统设计
为了研究超高强混凝土节点的滞回性能,设计了一个数值模拟系统。
本系统采用有限
元方法,通过建立节点模型和材料模型,将固体力学求解问题转化为代数求解问题,从而
得到节点的力学参数和滞回曲线。
下面对该系统的设计进行介绍:
1. 节点模型设计
节点模型采用三维实体单元模型,并进行了优化设计,保证了模型的几何形态与实际
节点一致。
在模型中添加了钢筋、钢板等内部结构,并设置了加载点和支座。
同时,由于
超高强混凝土的受压性能较强,因此采用四节点压缩网格单元来模拟混凝土的性能。
节点
模型如图所示。
超高强混凝土是一种特殊的混凝土材料,其力学性能与传统混凝土有很大差异。
因此,为了准确地模拟节点的力学行为,设计了相应的材料模型,包括混凝土本构模型和钢筋本
构模型。
混凝土本构模型采用Drucker-Prager准则,能够较好地描述混凝土的变形和破坏过程。
钢筋本构模型采用非线性弹性模型,考虑了钢筋的塑性变形和弯曲损伤等因素。
3. 系统实现
建立了数值模拟系统后,采用MATLAB编程语言进行了系统实现。
主要包括输入输出模块、有限元模块和求解模块。
其中输入模块实现了节点模型的输入和材料参数的预设,有
限元模块建立了节点模型和材料模型,并进行了划分和求解,求解模块通过有限元法数值
求解节点的滞回曲线和相关力学参数。
实际使用中,用户可以通过输入节点属性和材料参数,得到节点的滞回曲线和力学参数,并进行仿真分析。
该系统具有高效、准确、灵活等特点,为研究超高强混凝土节点滞
回性能提供了有力工具。
高强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理
高强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理一、前言高强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其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高抗渗性、高抗冻性等特点,因此备受青睐。
而高强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是高强混凝土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抗渗性等性能。
二、高强混凝土的组成高强混凝土的组成主要包括水泥、骨料、粉煤灰、矿渣粉、化学掺合剂等,其中水泥是高强混凝土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硬度。
骨料是高强混凝土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其主要作用是提供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
粉煤灰和矿渣粉是高强混凝土中常用的掺合料,其主要作用是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同时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化学掺合剂则是高强混凝土中的新型掺合料,其主要作用是改善混凝土的物理性能和耐久性。
三、高强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理高强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理是在满足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高强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础。
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中所加入的水泥、骨料等掺合料的比例就越高,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同时,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难度也就越大。
2. 骨料的种类和质量:骨料是高强混凝土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其种类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
一般来说,骨料的种类越多,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就越好。
同时,骨料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骨料的质量主要包括骨料的粒度、形状、表面状态、强度等指标。
3. 水泥的种类和质量:水泥是高强混凝土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其种类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强度和硬度。
一般来说,水泥的种类越好,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就越好。
同时,水泥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水泥的质量主要包括水泥的品种、强度等指标。
4. 掺合料的种类和质量:掺合料是高强混凝土中常用的掺合料,其种类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
高性能混凝土(HPC)全计算配合比设计的数学模型
高性能混凝土(HPC)全计算配合比设计的数学模型[摘要] 本文在普遍适用的混凝土体积模型的基础上,经数学推导求得了HPC混凝土单方用水量W(kg/m3)计算公式和砂率Sp(%)计算公式,这两个公式揭示了混凝土组成材料内在的规律和联系。
这两个公式结合传统的水灰(胶)比定则,即可定量确定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用量,实现HPC混凝土全计算配合比设计。
这项研究使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从半定量走向定量,从经验走向科学。
由于模型的普遍适用性,该设计方法也适用于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流态混凝土及其它混凝土。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全计算;数学模型第一节对HPC的再认识在吴中伟院士《高性能混凝土》专著中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和认识1。
本文作者也对高性能混凝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类2。
可以看出各国学者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内涵和外延。
有些内容是相互交叉的,有些又是相互补充的,各国学者均突出强调了各自关注的某一或某几方面。
如美国学者十分强调高强度和高耐久性(特别是高体积稳定性和低渗透性),而日本学者则似乎更关注高施工性能,当然耐久性亦是重要方面,但对高强度则不特别强调。
吴中伟院士综合了各种论点后提出一个比较全面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
然而,究竟什么是高性能混凝土?能不能用更简单的语言给予更清楚的定义?或者能不能用清晰的图像给予更明了的描述?仍是公众关心的问题。
另外,人们普遍会提出,高强混凝土与高性能混凝土在材料制备上有什么区别?是不是掺了高效减水剂和超细矿物质掺合料后,同时设计有较大的坍落度值而制得的高强混凝土就是高性能混凝土了呢?超塑化高强混凝土是不是就等同于高性能混凝土了呢?这些问题按上述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和认识,仍然不能给出一个简单而明了的答复。
为此有必要再次对混凝土的发展给予重新的审视。
最早的混凝土是一种低强度的塑性混凝土,当时密实成型设备不过关,又没有外加剂可掺,混凝土是一种高水灰比、低强度的塑性混凝土。
高强混凝土及配合比
5.高强混凝土的耐火性能不如普通强度混凝土,在100°~ 350℃高温下的强度损失约为20~30%,而普通强度混凝土 在这一温度下的强度甚至能有稍许提高;但在更高温度下,二 者的强度损失比值则大体相同。高强混凝土在火灾下还易产生 表皮局部崩落,但用于一般建筑物仍能满足防火要求。德国曾 结合在法兰克福建造的一幢欧洲最高的混凝土建筑(高186m), 对其强度为85MPa的混凝土柱进行了足尺抗火试验。结果认 为在初始30min内有某些表皮剥落,但全部试件均满足规程 规定的耐火180min的要求。
1.高强混凝土受压时呈高度脆性,延性很差。材料的延性 与结构构件的延性既有联系,又不相同。对于高强混凝土构 件的主要受力部位必须加强箍筋等横向约束作用来改善其延 性。由于塑性变形能力较差,高强混凝土中钢筋锚固粘结应 力的分布变得更不均匀,所以在钢筋搭接和锚固部位,也要 加强设置横向箍筋。
2.高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抗剪强度和粘结强度虽然均随抗 压强度增加而增加,但它们与抗压强度的比值却随强度提高而 变得愈来愈小,所以在处理高强混凝土构件的抗剪、冲切和扭 转等问题时必须慎重。高强混凝土破坏时的断裂面穿过粗骨料, 不象普通强度混凝土那样沿着骨料界面分开,所以高强混凝土 受剪斜裂面上的骨料起不到咬合作用而丧失对抗剪的贡献。国 外甚至有试验表明当混凝土强度超过90~100MPa后,无腹 筋梁的斜截面承载力不再增长或呈现下降趋势。现行规范的抗 剪强度计算方法用于高强混凝土时应加修正,特别是跨高比甚 大或截面很高的情况。
2) 满足高施工性的要求。 高强混凝土大多用于大跨度桥梁、长隧道和高层钢筋混凝土建
筑物等中,这些建筑物配筋率大,混凝土浇筑困难,坍落度若小于 15 cm ,施工很困难,故一般都采用18 cm 的坍落度。
3) 满足高耐久性的要求。 为了提高高强混凝土的抗碳化、抗渗性、抗冻性、耐磨性和抗
【精品】高强混凝土设计方案
青岛理工大学第四届高强混凝土设计大赛C70高强混凝土设计计算书学校:青岛理工大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组长:组员:高强混凝土设计1概述1.1高强度混凝土强度等级高,密实性能好,一般运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等结构中,我们自行计算配合比等参数,并设计出强度等级为C70的高强混凝土。
1.2本文中所有公式以及系数选取均取自文后参考文献,【】标注代表文献编号。
1.3前文中已做解释的符号,后文概不赘述。
2强度计算2.1材料选择及各项指标2.1.1水泥:密度33100kg/m ,水泥等级为42.5;【4】2.1.2砂:细度模数2.15,表观密度s ρ=32558kg/m ,堆积密度31467.75kg/m ,含水量为s β=2%;【4】2.1.3碎石:最大粒径25mm ,表观密度g ρ=32580kg/m ,堆积密度31374.72kg/m 【4】2.1.4矿渣和粉煤灰:矿渣密度为k ρ=31500kg/m ,粉煤灰密度为f ρ=32100kg/m 。
2.1.5外加剂:聚羧酸减水剂:减水率约为40%。
2.2强度计算2.2.1混凝土等级为C70,设计强度为cu,k f =70MPa ;混凝土配制强度:cu,h cu,k f f 1.64570 1.645679.87MPa σ=+=+*=;【7】 式中 cu,h f 为混凝土配制强度,σ为混凝土强度标准差,此处应选取6, 水泥的实际强度:, 1.1342.548.025ce c ce k f K f MPa =*=*=【7】 式中ce f 为水泥的实际强度,c K 为水泥强度等级富余系数,此处选取1.133各材料用量初步计算3.1水灰比计算,(+B)cu h ce Cf Af W=,【7】式中A 取0.4,B 取0.31,则水灰比WC=0.26。
【7】 3.2水泥用量计算 3.2.1水用量计算以坍落度90mm 的用水量为基础,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 用水量增加5kg ,计算坍落度为170mm 时的用水量wo m 为235kg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l卷 第 3期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1N 3 12 0
S p 20 e .0 2
2002年 9月 J unl f hn og Un esyo c neadT c nl , Na N S i c ) o ra o ad n i r t f i c n eh ocy( mr e e S v i Se g c n
ss o i n r d e t fl c l a e i l ,a d W ,S A d S r ic s e o f d o tt e rl wswh c f i fsx i g e in so a t ra s n o m / a a a e d s u d t i u h i a i h a — n n f c h t e g h o i h s r n t o c e e e tt e s r n t n h g t e g h c n r t ,we p o s h d a o A ih i f e c s o h n r t . r p e t e i e fS/ wh c n l n e n t e c c e e o u o Ke r s h g t e g h;W / y wo d : i h s r n t B;S A ;S / a
度 越 来 越 高 , 级 为 C 0、 9 、 0 、 2 等 8 C 0 C1 0 C1 0的 混 凝 土 已不 鲜 见 , 在 我 国 C 0以 上 的混 凝 土 至 今 应 但 8
的 5 5号 普 通 水 泥 , 度 8 u 筛 余 量 为 3 1 , 2 细 0m .%
标 准 稠 度 用 水 量 为 2 . % , 凝 时 间 为 l 4 mi , 75 初 h 5 n 终 凝 时 间 3 5 mi , d抗 压 和 抗 折 强 度 分 别 为 hO n 3
( . ol eo Ci l g & Arhtcue US 1C lg f v Eng e i c i tr ,S T,T i 7 0 9,C i ;2 cd myo Arhtc trl ce cs e aa 2 1 1 n hn a .A a a f c i hua S ine 。Ta n 2 101 Chn ) e i 7 0 。 ia a
混凝 土是 当 今 世 界 上 用 量 最 大 的人 造 建 筑 材
料 , 产量约 3 年 8亿 m3 右 , 以预 计 , 世 纪 内 左 可 本
1 高 强 混凝 土 的配 合 比
11 原材料 .
混 凝 土仍 将 是 最 重 要 的建 筑 材 料 之 一 。 随着 社 会
的进 步 和 发 展 , 代混 凝 土 工 程 正 朝 着 大 跨 度 、 现 高
3 .MP 和 抗 折 强 度 分 别
为 5 . a和 8. a ( : 试 验 已 延 续 1 9 6 MP 2 MP 。 注 此
用较 少 , 因此 还 需 要 大 力 推 广 。为 此 , 笔者 采用 当 地 材 料 和 六组 分 技 术 路 线 尝 试 配 制 高 强 混 凝 土 。 在 考 察 其 可 能 性 、 靠 性 的 同 时 , 水 胶 比 、 浆 可 就 净 骨 比 和砂 率 等 因 素 对 强 度 的 影 响 规 律 作 了 探 讨 ,
摘
要 : 究采 用六组 分技 术路 线和 当地 材料 配 制 高强 混凝 土 的可 能性及 其 可 靠性 , 就水 胶 比 ( B 、 研 并 W/ )
净 浆骨 比( / 、 率 ( a 等 因素 对强度 的 影响规 律 作 了探 讨 。 S A) 砂 S) 关键 词 : 高强 ;水胶 比 ;净浆骨 比 ;砂 率
Ab ta t n t i p p r h o sbl ya d t e rl b l y o ih sr n t o cee p o rin d o h a sr c :I h s a e ,t ep sii t n h ei i t fhg te g h c n r t rp to e n t eb — i a i o
中图分 类号 : TU5 8 3 2 .l 文 献标 识码 : A
M a he a i a o e f H i h St e t nc e e t m tc lM d lo g r ng h Co r t
W U i a HANG — n ,GAO ig ,GUO o mi J_ n ,Z l Li mi M n Ya - n
并 获 得 了初 步 结 论 。
年 多时间 , 因此 水 泥 质 量 评 价 仍 沿 用 旧 标 准 。 )
() 骨料 2粗
~
泰安本 地产 石灰 岩碎石 , 级 5 粒
() 泥 1水
选 用 济 南 党 家 庄 山 东 水 泥 厂 生 产
耸 、 型 、 载 的方 向发 展 , 强 混 凝 土 必 将 适 应 大 重 高 这 一 时代 的要 求 成 为 混 凝 土 科 学 技 术 发 展 的 主 导 方 向 , 过 去 的 十余 年 中 , 程 中应 用 的混 凝 土 强 在 工
文章 编 号 :0 0—2 0 (0 2 0 10 3 8 2 0 )3—0 1 10—0 4
高 强 混 凝 土 数 学 模 型
吴 继 兰 张 利 民 高 , ,
(. 1 山东科技 大 学 土木建 筑学 院 , 泰安
明 , 跃 民 国
2 10 ) 7 0 1
211 2 7 0 9; 山东 省泰安 市建 筑科 学院 , 安 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