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35王羲之

合集下载

王羲之故事简介

王羲之故事简介

王羲之故事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子昂,一字伯玉,中国晋代书法家。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出生于东晋时期的太原,早年随父亲王献之
学习书法,继承了父亲的书法传统,后因家族变故,才开始专心研究书法。

王羲之的书法以行草为主,他在书法上注重笔墨品味,创造了独特的书风。


笔下的行草字如行云流水,自由奔放,极富韵律美感。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行草典范”。

除了书法成就,王羲之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曾历仕多位皇帝,为政清廉、思想开明,深受当时人们的敬重。

王羲之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文笔俊逸,情感真挚,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王羲之一生还有许多传奇故事,如他曾在晋元帝面前展示书法,字迹如行云流水,赞叹不已;他还曾在临终前写下绝世行草《兰亭集序》,被誉为绝世神品。

总的来说,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书法作品影响深远,为后人留
下了宝贵的遗产。

他不仅在书法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在政治、文化和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字子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
一行书”。

王羲之的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书法史,更是一部传世佳话。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

他勤奋好学,刻
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技艺。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拜师学艺,但很快就超越了师傅的水平,成为一代宗师。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最为著名,他的书法风格秀丽大方,笔势遒劲有力,
给人以一种气吞山河、风卷残云的壮美感觉。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广受赞誉,也深受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喜爱,被誉为东亚书法的鼻祖。

除了在书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外,王羲之在政治、文化上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曾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为国家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文化方面,他还创立了“兰亭集序”,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然而,王羲之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曾多次遭受贬谪和排挤,甚至被贬
为凉州刺史。

但是,即便在逆境中,他也没有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王羲之的一生,是一部传世佳话,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完美,
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他的书法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王羲之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创造出不朽
的艺术作品,留下属于自己的传世佳话。

他的一生,就是对艺术的最好诠释,也是对人生的最好启示。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老子,世称王献之,晋朝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他是晋朝著名的“七子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生于江苏苏州,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的父亲王珣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为人谦和有礼,并有较高的地位。

王羲之的母亲钟皓儿也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女子,她对王羲之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王羲之自幼聪慧,善于学习,在父亲的熏陶下,对文学和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涉及诸子百家,尤其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

同时,他也广泛涉猎历史、地理、诗词等方面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学识素养。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非常高,尤以行书和草书著称。

他的书法兼具笔力雄健和书法风格独特的特点,犹如雄风煦日,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他的书法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以清澈流畅的笔触勾勒出了兰亭风景的美感,犹如置身其中。

同时,他在作品中精妙地运用了布局和构图的技巧,使整幅作品既有层次感又能突出主题。

《兰亭序》以它的卓越艺术成就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典范,被广泛传颂。

除了书法,在文学方面,王羲之也有出色的表现。

他的文笔优美,行文流畅,情感真挚。

他的文学作品崇尚自然,追求真理和美的结合,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他的诗文流传至今,为后人所钦佩。

在王羲之的一生中,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也是一位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他关心民生,尤其是贫苦人家的生活。

他经常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他还倡导时尚,鼓励年轻一代追求优秀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王羲之晚年居住在洛阳,享有盛誉。

他的家塾聚集了众多文化人才,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他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一时,而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和书法创作。

王羲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艺术与人生的交融。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阳都人,兰陵王氏后裔,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家、文学家、官员。

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家族,从小就展示出对书法的浓厚兴趣。

他非常崇拜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专门研究其著作,并模仿其书法风格。

后来,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超越了王献之,成为了唐朝以前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

王羲之的书法以楷书为主,兼擅行书和草书。

他注重笔画的变化和结构的平衡,极富艺术感和韵味。

他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庄重典雅,行笔疾若飞电,意境独特而深邃。

他的字体流畅自然,笔力遒劲有力,被誉为“天人合一”的境界。

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自叙帖》等,这些作品都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是王羲之最受称赞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在描绘景色的同时,也展现了王羲之独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

除了书法,王羲之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与他的书法一样,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人文的情怀。

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除了才华出众的书法和文学表现,王羲之还是一位重视教育的人。

他担任多个重要官职,在任期间积极推动教育的发展,注重培养青年人的能力和品德。

他发起过多次的文化活动和座谈会,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尽管王羲之一生经历了战乱和动荡的时期,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艺术成就和贡献被后人广泛认可,并对后世书法家和文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巨擘,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书法成就至今仍然被广泛学习和研究,在当代以及国际书法界仍享有很高的声誉。

总之,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也对后世的书法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物传记作文600 王羲之

人物传记作文600 王羲之

人物传记作文600 王羲之古代的名人们往往有不少传奇故事,这些故事或许夸大其词,却让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活。

魏晋时期盛行品评人物,因此名人故事尤多,且内容多带有风流不羁之风。

"书圣"王羲之就有很多这种故事。

少年装睡躲灾祸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记载过一则少年王羲之机智自救的故事。

王羲之自小聪明伶俐,深受长辈喜爱。

当时的大将军、他的伯父王敦就非常喜欢他,常把他带在身边,同吃同住。

一日,王敦早起处理公务。

王羲之却贪睡,迟迟没有起床。

王敦的心腹钱凤前来议事。

两人所谋之事甚为机密,因此屏退了左右,但王敦忘记了王羲之的存在。

王羲之在钱凤进屋时就醒了,听到两人密谋起兵叛乱之事,心里十分害怕。

伯父若是知道他听到了此事,一定会杀了他。

议事过半,王敦突然想起帐中还睡着王羲之,连呼大意。

二人急忙跑到内室,掀开床帘一看,王羲之满脸口水,正呼呼大睡。

王敦这才放下心来,悄悄离开。

王羲之听到了伯父与人密谋之事,知道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急中生智将口水弄得到处都是,假装熟睡,这才逃过一劫。

后来,王敦果然发动了兵变,但最终失败。

坦腹东床成快婚虽出身名门,家教甚严,但王羲之身上始终有魏晋名士那种随性洒脱、放荡不羁的性情。

他作为男主角出演的大戏——"东床快婿"被千古传诵,成为佳话。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

彼时有"王与(司)马,共天下"的说法,家族所结交者也多是权贵。

大臣郗鉴有个女儿,年方二八,才貌双全。

他听说琅琊王氏的子孙个个才智过人,于是写信给丞相王导(王羲之的伯父),想与王氏联姻。

王丞相非常高兴,请郗鉴派来的管家在子弟中随便挑选。

王氏子弟听说郗鉴要择婿,都精心打扮,只有一人除外。

管家来"面试"时,这位公子正坦胸露腹,卧床看书。

管家回府向郗鉴报告∶"王氏子弟个个英俊不俗,听说大人要选婿,都精心打扮,有礼有节。

唯有一人,坦腹在床,若无其事。

王羲之的简介

王羲之的简介

王羲之的简介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在我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那么,关于王羲之这个人,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人物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人物简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王羲之对后世的影响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

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

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

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

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

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

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

人物传记-晋书·王羲之传

人物传记-晋书·王羲之传

⼈物传记-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也。

羲之幼讷于⾔,⼈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鲠称。

尤善⾪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求⼥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弟。

门⽣归,谓鉴⽈:“王⽒诸少并佳,然闻信⾄,咸⾃矜持。

唯⼀⼈在东床坦腹⾷,独若不闻。

”鉴⽈:“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妻之。

羲之雅好服⾷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名⼠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义冠世,并筑室东⼟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阴之兰亭,羲之⾃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

⼜⼭阴有⼀道⼠,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

”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归,甚以为乐。

尝⾄门⽣家,见篚⼏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误刮去之,门⽣惊懊者累⽇。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称:“我书⽐钟繇,当抗⾏;⽐张芝草,犹当雁⾏也。

”曾与⼈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尽⿊,使⼈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声,谓羲之当侯⼰,辄洒扫⽽待之。

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译⽂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

祖⽗王正,官⾄尚书郎;⽗亲王旷,做过淮南(今安缴当涂、芜湖⼀带)太守。

王栽之⼩时候不善⾔谈,⼈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之处。

长⼤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经宣⽽著称。

他员擅长书法,为古今之冠。

⼈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他的伯⽗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

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阮裕也看重王整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古代中国王羲之传记

古代中国王羲之传记

古代中国王羲之传记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泰山人,晋代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巨擘。

他出生于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小聪慧好学,天赋出众。

王羲之少年时期,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虚心向名家请教,勤奋刻苦地学习,不断研究书法的技巧和规律。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书法水平也逐渐提升,开始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致力于碑刻的研究和创作,他深入研究了古代碑刻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将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对后人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法度传之,不可为统”,提倡学习古人的法度和技巧,但不拘泥于模仿,要有自己的创新和个性。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多种多样,包括《兰亭序》、《昭明文选》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兰亭集序》。

这部作品是王羲之于353年在家族丧事期间所写,以记叙饮宴场景的形式,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篇作品结构严谨,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忧伤与感慨。

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被广泛视为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

除了书法,王羲之还对其他艺术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擅长绘画和篆刻,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

他的绘画作品主题多样,涉及山水、花鸟、人物等各个方面,他注重用笔的轻重、布局的合理以及情感的表达,从而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王羲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是一位重要的学者和教育家。

他非常重视教育,致力于培养后人的书法才能。

他留下了大量的书法理论著作,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心得传授给后人。

他的理论对于后来的书法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指导性经典之一。

王羲之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还波及到东亚各国。

他的艺术风格和理论被韩国、日本等地的书法家所吸收,并且在东亚地区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总之,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他的才华和贡献令人钦佩。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匠:王羲之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匠:王羲之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匠: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晋朝初期著名的书法家和篆刻家,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匠。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书法家和篆刻家,被尊称为“书圣”。

在中国文化史上,王羲之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卓越非凡,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对于中国书法发展及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羲之生于东晋时期,他在书法与篆刻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和才华。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而丰富,擅长行书、草书、隶书等多种书体。

他在书法创作中追求一种自由而流畅的笔墨表现,注重意境的抒发和审美的观赏。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字体工整,气势磅礴,更重要的是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精神愉悦。

他在篆刻方面亦有卓越的成就,开创了“壶口锁印”的刻章技法,对后世篆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其艺术成就外,王羲之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化传承者。

他深入研究古代经典文献,尤其是儒家经典,通过对书法的表现,将其中的思想和教诲传递给后世。

他通过笔墨的运用,将儒家思想融入书法创作中,使得作品既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又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化、历史典故的引用和再创造,这些作品既是对先贤的致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力深远,不仅在中国,也广泛影响了东亚的书法艺术。

他的作品被后人视为典范,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他的书法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价值颇高,每一件作品都备受珍视与追捧。

他的书法风格对后世书法家的影响巨大,许多后来的书法家都以王羲之为榜样,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和启发。

王羲之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书法领域,也涉及了文化领域的其他方面。

他的文化传承观念、创新精神和艺术追求,对于整个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其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和价值观。

他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影响被后人广泛认可,并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总而言之,王羲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匠,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卓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羲之生平事迹

王羲之生平事迹

王羲之生平事迹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参考意义。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人生经历,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人生经历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人生轨迹王羲之(303-361,另说303-379、307-365、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

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乘龙快婿”。

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

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

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

又如美女登内画家一丁内书黄庭经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

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

”(《二王法书管窥》)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

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有关王羲之的事迹

有关王羲之的事迹

有关王羲之的事迹王羲之的书法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一生过的非常精彩。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人生经历,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人生经历,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故事介绍王羲之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书法大家,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

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

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

《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

晋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

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

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

”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这则逸事上看,王羲之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

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罢。

也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坦腹”、“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他都坚辞不受。

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

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

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青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

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

这些都说明他不慕荣利但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

幼年时他曾跟随姨母,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过书法。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王羲之篇]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王羲之篇]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一)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唐诗,晋字,汉文章。

”文赋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书家辈出,书体纷呈,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由于其书法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内心的情感于是能自然流露于笔端。

在江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王羲之点画之间让人感受到的是“思逸神超”。

让我们走进王羲之,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走进王羲之的书法世界。

●作家档案王羲之:321年——379年字号:字逸少;因担任过右军将军一职,故人称“王右军”籍贯:山东琅琊临沂人时代:东晋生平: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

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

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

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

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

作品: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还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名望: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二、成名缘由▲贡献概述王羲之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

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

这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

玄学讲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

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倘佯自得。

王羲之也不例外。

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

他运笔富于变化,却没有雕饰;笔画秾纤折中,不激不厉,超逸优游,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

高三语文备考之人物资料—王羲之

高三语文备考之人物资料—王羲之

一现在回想起来,中国文化史上不知有多少名篇巨制,都是率性为之的,比如苏东坡、辛弃疾开创所谓的豪放词风,并非有意为之,不过逞心而歌而已,说白了,是玩儿出来的。

文人最会玩儿的,首推魏晋,其次是五代。

两宋以后,文人渐渐变得认真起来,诗词文章,都做得规规矩矩,有“使命感”了。

以今人比之,犹如莫言之《红高粱》,设若他先想到诺贝尔奖,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决心为国争光,那份汪洋恣肆、狂妄无忌,就断然做不出来了。

王羲之时代的文人原生态,尽载于《世说新语》。

魏晋文人的好玩儿,从《世说新语》的字里行间透出来,所以我的博士生导师刘梦溪先生说,他时常将《世说新语》放在枕畔,没事时翻开一读,常哑然失笑。

二《世说新语》写王羲之,最著名的还是那个“东床快婿”的典故:东晋太尉郗鉴有个女儿,名叫郗璇,年方二八,正值豆蔻年华,郗鉴爱如掌上明珠,要为她寻觅一位如意郎君。

郗鉴觉得丞相王导家子弟甚多,都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于是希望能从中找到理想人选。

王府的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为自己的宝贝女儿挑选意中人,就个个精心打扮一番,“正襟危坐”,唯盼雀屏中选。

只有一个年轻人,斜倚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若无其事。

这个人,正是王羲之。

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他的两位伯父王导、王敦,分别为东晋宰相和镇东大将军,一文一武,共为东晋的开国功臣,而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更是司马睿过江称晋王首创其议的人物,其家族势力的强大,由此可见。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循着唐代刘禹锡这首《乌衣巷》,我们轻而易举地找到了王导的地址——诗中的“王谢”,分别指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它们的家,都在秦淮河南岸的乌衣巷。

乌衣巷鼎盛繁华,是东晋豪门大族的高档住宅区。

朱雀桥上曾有一座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相亲那一天,王羲之看见一座古碑,被它深深吸引住了。

那是蔡邕的古碑。

蔡邕是东汉著名学者、书法家蔡文姬的父亲,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人物故事: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人物故事: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人物故事:书圣王羲之的故事“入木三分”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

在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开始学习书法,勤奋好学。

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不知写完了多少墨水,也不知写烂了多少毛笔,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

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

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蘸墨吃馍王羲之7岁时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

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

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蘸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他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王羲之的资料

王羲之的资料

王羲之的资料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名声可谓是家喻户晓。

他的书法作品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那么,关于王羲之这个人,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人物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轶事典故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成换鹅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

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王羲之的历史故事

王羲之的历史故事

王羲之的历史故事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书法家。

他的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王羲之的历史故事介绍。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非常勤奋,每天都会刻苦修炼自己的书法技艺。

他认为,书法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取得进步。

在王羲之的时代,书法的主要形式是隶书。

然而,王羲之不满足于传统的书法形式,他开始创造自己的风格。

他结合了楷书的规范性和隶书的流畅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个人风格。

王羲之的书法首先引起了贾思勰的注意。

贾思勰是当时的权威书法家,他非常赞赏王羲之的才华和创造力。

在贾思勰的推荐下,王羲之得到了东晋国君的赏识和支持。

他被任命为国君的书法顾问,开始在宫廷中创作并传授书法。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迅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人们纷纷聚集在他的家门口,希望观赏到他的新作品。

有一次,一位官员激动地说道:"王逸少的书法就像流水一样,字字都是活生生的。

"这句话使得王羲之的声誉更加响亮。

除了创作书法作品,王羲之还十分热衷于推广书法。

他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一系列的书法培训班和讲座,吸引了无数的学习者。

他认为,书法应该是全民共享的艺术,不应该局限于少数人的专利。

然而,王羲之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王羲之的晚年,他被诬陷为通敌分子,被剥夺了官职并流放到一个偏远的地方。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书法。

相反,他把这段艰难时期视为坚持自己信念的机会。

在流放期间,王羲之继续坚持创作,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他的作品传遍了整个国家,人们纷纷为他的坚持和创造力而叹服。

最终,王羲之的故事传到了国君的耳朵里,国君感叹道:"王逸少的才华是无可限量的。

"王羲之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开创了中国书法新的篇章。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是对当时的一种贡献,更是对后世的影响和激励。

名人故事之王羲之

名人故事之王羲之

名人故事之王羲之名人故事之王羲之1故事讲解: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

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

母亲说:“你看《笔说》。

”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

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

”。

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

”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

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

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

”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

”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故事含义:王羲之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

名人故事之王羲之2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361),中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王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现在住址存于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兰山区,受其影响命名了洗砚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砚池街上。

王羲之对联故事有一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王羲之人物介绍

王羲之人物介绍

王羲之人物介绍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

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袒腹东床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

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

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

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

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

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

”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相聚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王羲之小传

王羲之小传

王羲之小传龚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羲之(303—361),字逸少,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他出身于中古时期的第一望族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

这个华贵家族出现的政治家、学者和艺术家灿若繁星,而羲之以他的独冠古今的书法艺术,成为一颗最亮的巨星。

琅琊王氏的兴旺,要归功于魏晋之际的王祥与王览。

王祥是王羲之的从曾祖父,王览是曾祖父。

前者是孝的典型,后者是悌的典型。

王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列“二十四孝图”之首。

他的最有名的故事是“卧冰求鱼”。

后母朱氏冬天要吃鲜鱼,王祥裸体卧冰上,冰忽然化开,有双鲤鱼跳出来。

乡亲惊叹,以为是王祥“孝感所致”。

王览是王祥的同父异母弟。

朱氏无道,动辄虐待王祥,王览处处护着兄长。

朱氏想用毒酒害死王祥。

王览得知,跑去取酒替兄长喝,朱氏急忙夺酒。

以后朱氏给王祥吃什么,王览就先尝。

朱氏害怕毒死自己儿子,才罢手。

这就是“二十四悌图”中“王览争鸩”的故事。

王祥病危时,作遗令训诫子孙要奉行五个方面的“立身之本”,即信、德、孝、悌、让。

五个儿子不负父命,皆“奉而行之”。

琅琊王氏以儒学为本的家风,是由王祥开创的。

天命不可测,王祥这一支的子孙并不显。

王览一支的子孙,才是钟鸣鼎食之家琅琊王氏的真正缔造者。

王览的一群出色的孙子们,如王敦、王含、王导、王舒、王旷、王廙、王彬等,在中朝就有很高的职位。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北方的匈奴后裔乘机摧毁西晋政权,衣冠士族纷纷避乱渡江。

在这历史巨变的关头,琅琊王氏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王羲之之父王旷,首倡渡江的谋划。

由此,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翻开了历史新篇章。

晋怀帝永嘉元年(307),琅琊王氏是第一批渡江的北方大家族。

这年,羲之五岁,应该会记得父亲王旷、从伯王敦、王导等议论国事时痛心疾首的面容,记得父辈争论、策划南迁的场景,以及为国事、家事四处奔波的身影。

至于南迁途中车辚辚、马萧萧的队伍,携老扶幼的惊惶,面对茫茫逝水的叹息……年幼的羲之,未必能理解历史巨变的起因和意义,但琅琊家园的突然失去,乱离路上的颠沛危难,必定会没世不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35王羲之编辑张书林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因以右军将军衔领会稽内史,遂世称王右军。

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

忧国爱民王羲之生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

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琅琊王氏是两晋时期最显赫的士族。

在王氏家族中,很多人担任过显官要职。

其从曾祖王祥出仕魏晋两朝,历任司空、太尉,太保等职。

伯父王衍先后为晋惠帝的中书令、尚书令和太尉。

南渡后,伯父王导官居宰辅,把持朝政;另一伯父王敦驻守荆州,掌握重兵,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特殊政局。

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是首先建议晋元帝司马睿渡江的东晋开国功臣。

少年时期的王羲之不善言辞,但性格倔强,为人正直,很有主见。

王导和王敦都非常器重他的才华,称赞他是王氏家族中最有出息的子弟。

太尉郗鉴对他更是赏识,主动将女儿嫁给他。

偏居江南一隅的东晋政权,从一开始就由于内部矛盾无法调和而动乱频仍。

在这些动乱中,琅琊王氏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王羲之虽然出身在琅琊王氏,但很少以一家一族的利益为念。

他多次拒绝王导要他到中央政府为官的建议。

他愿意在地方上担任具体工作,以便为振兴东晋王朝建立一番功业。

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起,大约有六年的时间,他一直在荆州的征西将军庾亮那里供职。

庾亮反对王氏专制朝廷,与王导格格不入。

然而王羲之却能注意与庾亮融洽相处。

他终于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庾亮把他的职务从参军提升到长史。

咸康六年(340),庾亮去世。

临终前,庾亮亲自上表称赞王羲之的才能,建议成帝任命他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不久,晋成帝前后两次发布诏令,委任王羲之作侍中和吏部尚书。

因有违本意,都被王羲之一一谢绝了。

晋穆帝永和二年(346),王羲之又一次拒绝要他到中央为护军将军的任命。

他的做法引起朝廷中很多人的非议。

王羲之在回复扬州刺史殷浩的信中,述说了自己的志向。

他讲,自己不愿到中央任职,是由来已久的想法。

但并不是说他不肯为国效力,只要需要,即使是出使充满危险的关陇(时为后赵石虎盘踞)和巴蜀(时为成汉李势盘踞)地区,他皆在所不辞。

迫于压力,王羲之回到建康担任了护军职务,但仍然要求外任。

在反复请求之下,朝廷终于同意他以右军将军的身份出任会稽内史。

到达会稽(今浙江绍兴)任上,正遇上严重的灾荒,王羲之忙打开粮仓赈济这里的灾民。

他向朝廷建议“断酒以救民命”(《全晋文》卷26),认为“此郡断酒一年,所省百余万斛米,乃过于租”(《全晋文》卷24)。

通过实际考察,王羲之了解到东晋政府加在人民头上的赋税徭役过于繁重,而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一带尤甚。

故而他一再上书要求减免赋役,以使人民“小得苏息,各安其业”。

他批评政府的官僚机构臃肿庞杂,行政效率低,只会给人民增加负担,“主者涖事,未尝得十日,吏民趋走,功费万计”。

在对会稽郡下属的各县进行检校之后,他发现官仓失盗的现象十分严重。

原因是监守自盗,“仓督监耗盗官米,动以万计”,“余姚近十万斛”。

王羲之谴责朝中当权者阻挠追查,说他们实际是“重敛以资奸吏”。

认为只要“诛翦一人,其后便断”。

在王羲之担任会稽内史期间,东晋政府内部掀起了一阵北伐热。

荆州刺史桓温掌握重兵,灭掉蜀地的成汉政权之后,积极准备北伐。

桓温企图靠军事上的胜利,提高个人的威望,实现代晋称帝的野心。

永和九年(353),坐镇建康的宰辅司马昱为抑制桓温,抢先命令扬州刺史殷浩为北伐的指挥。

殷浩是徒有虚名的清谈家,毫无作战经验。

他任用降晋的羌族首领姚襄为北伐前锋,结果姚襄中途倒戈,在山桑伏击殷浩。

殷浩惨败而还,北伐军损失极大。

王羲之向来反对盲目北伐。

在殷浩动身前,他曾写过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进行劝阻。

北伐失败后,殷浩不甘失败,复图再举。

王羲之再一次写信给他,告诫殷浩应该汲取失败的教训,“往事岂复可追,愿思弘将来”。

他讲,“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盲目北伐召致多次的丧师辱国,是当政者缺乏深谋远虑的结果。

东晋国力不足,军败于外,资竭于内,既然没有力量控制淮河流域,不如全力保住长江不失。

他建议,当政者应该引咎自责,承认错误,集中全力汇集人才,听取有识之士的意见,努力刷新政治,消除烦苛的制度,减免赋役徭役。

只有这样,困难的局面才可能改观。

王羲之警告说,如果坚持割剥百姓的暴政,陈胜、吴广一样的起义马上就会出现。

在写给司马昱的信中,他对一再劳师兴众的后果表示担忧。

指出,打仗要知己知彼,万全而后动。

盲目北伐,取胜的希望很少,而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极大,“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他又写信给尚书仆射谢尚,沉痛地列举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他说,每次参加征役和充运的人中,因为死亡或叛逃的都有很大一部分不能返回家园。

政府不顾人口的损失,仍然对百姓照常进行征发,造成更多人中途叛逃。

按照政府法令,逃亡者的家属和邻居要连坐,于是又有新的人大批逃走。

“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

会稽郡属扬州管辖,扬州刺史王述是王羲之的顶头上司。

王述与王羲之不和,一再冷落和刁难他,王羲之深以为耻。

永和十一年(355),他以生病为由,辞去了会稽内史的官职。

辞官后,王羲之举家定居会稽,不再返回建康。

在到会稽之初,王羲之就对富饶的浙东地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老死这里的打算。

公务之余,他经常与好友谢安等人游视这里的大海名山。

去官后,更“与东土之人尽山水之游”。

王氏属于南渡的北方士族,原籍田地已失,为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必须在南方占取大量土地。

太湖流域是江南土著士族的禁脔,为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北来大族的触角则转向了浙东。

王羲之的山水之游,固然有游乐的成分,但主要目的还是求田问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

《全晋文》卷24中保留有王羲之向朋友索还田产的杂帖,足以证明王羲之对扩张土地的热衷。

一代书圣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是他的书法艺术。

在书法史上,他是个划时代的巨匠。

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他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仅在于他能备精诸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

更在于他能自成一家,开创了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

汉魏之际,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光辉灿烂的阶段。

人们在汉隶、章草两种书体之外,又创新了行书和楷书。

此后,一些著名的书家钟繇、梁皓、韦诞、卫觊、索靖等人应运而出,其中以钟繇最为著名。

他能写隶、楷、行、草诸体,尤善楷书。

钟繇的书法风靡魏晋,在书苑中居统治地位。

王羲之的家族以善书著称,王导于丧乱之际,犹携钟繇的《宣示帖》自随。

据《述书赋》记载,东晋书家中的“八王”,琅琊王氏一门共占去六人。

这种时代与家风,使王羲之自幼受到薰陶。

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即是叔父王廙。

王廙工章楷,笔力效法钟繇。

十一岁时,王羲之在父亲的枕中发现前代人写的笔论,私下里取出阅读。

父亲知道后,告诉他说:“现在你年纪还小,不能理解运笔的法则。

等到长大以后,我再教你。

”王羲之不以为然,他说:“我愿意早一点知道,若等长大,那就迟了。

”父亲只大致地给他讲解了笔论的要点,而王羲之却已心领神会,从此学力日进。

著名的书家卫夫人看到他的字,感叹地说:“这孩子一定是学过《用笔诀》的。

我看他的笔法,十分老成,将来一定能超过我的。

”卫夫人名铄,名书家卫瓘之女,李矩妻。

卫铄师法钟繇,声誉极高。

由于喜爱王羲之,卫铄把他收在自己的门下为徒。

王羲之长大以后,阅历渐广,特别是看到李斯的《峄山碑》、蔡邕的三体石经、张旭的《华岳碑》以及钟繇的《宣示帖》真迹后,遂改变初学,博采众家之长,试图另辟蹊径,创出自己的书法风格。

最初,他的字并不是最好的,庾翼的字就远胜于他。

经过自己的勤学苦练,用心钻研,他终于熔各家于一炉,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均有很深的造诣。

特别是到中晚年时期,一变质朴的书风,创造出一种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的华贵书体,一跃成为一代宗师。

东晋时期,隶、草、行、楷各体均已大备,比较而言,行、楷因是后出,尚未成熟。

王羲之把它们向前推进变化,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王羲之的主要贡献,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

当时诸体俱全,或以继承为主,不变旧法,仍以隶法写楷,即是所谓隶楷(今隶);或是推陈出新,发展草楷结合的行书。

王羲之选择的是后一种。

它符合书法发展规律,便捷易识,在继承前人书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变化,是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的完美性的结合,并成为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

第二是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

书法是一种形象艺术,如果平板少变就会丧失生命力。

王羲之备精诸体,娴熟各家笔法,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对传统性的程式笔法进行改革,使其绚丽异常、丰富多采。

他以不断变化书态和表现不同的手法,避免了千篇一律。

唐人李嗣真在《书后品》中惊叹“羲之万字不同”,确实发现了王氏变化多端的书法特点。

唐太宗在《晋书·王羲之传》后作制,给予王羲之的书法极高评价。

他写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运连;夙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人们的承认和喜爱,逐渐取代钟书而大行于世。

庾翼见到王羲之用章草写给其兄的信,深为折服,叹息不已,亲自写信给他,说:“我过去有草圣大家张芝的十张章草帖,南渡时丢失了,以为从此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好字了。

看到你的章草,写得如此神采动人,使我感觉旧帖又回到了我的面前。

”王羲之的书帖墨迹逐渐被人们视为珍宝。

有一次,王羲之到门生家做客,门生设佳馔招待他。

王羲之想以书相报,见室内有一棐木几,非常滑净,于是提笔便写。

其书真草相半,潇洒飘逸,门生欣喜若狂。

为感酬先生,门生亲送王羲之回郡。

回来的时候,门生发现王羲之的书迹已被父亲刮掉。

他懊恨之极,为此难过了很长的时间。

另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看见一位卖扇子的老妇人生意清淡。

他走近扇子摊,在一些扇子上面写了点字。

看到老妇人面现愠色,王羲之笑着解释说:“你说这是王右军的字,每把扇一百钱。

”老妇人半信半疑,照着办了,果然被众人一抢而光。

王羲之生性爱鹅。

他听说一家养的鹅极善鸣叫,便兴致勃勃地去看。

不料,那家人为得到王羲之的字,竟然把鹅杀掉做成了款待他的菜,搞得他哭笑不得。

山阴县一位道士也有几只好鹅,王羲之来求购,道士对他说:“我的鹅不卖,如果你肯为抄篇《道德经》,这群鹅便白送给你。

”王羲之对于自己的书法也很自负。

自称:“我的字与钟繇不相上下,而张芝则要在我之后了。

”他写信给别人说:“张芝学书墨池,我也这样下功夫,怎么会落在他的后面?”王羲之的真迹没有能保留到现在。

存世的主要是他书迹的刻本。

他所写的楷书,以《黄庭经》、《乐毅帖》等最有名,行书以《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最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最传神。

《兰亭集序》写于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

王羲之邀请了关系密切的朋友和子侄,集当时名流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亭进行修禊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